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13章

第113章

了,就将罪过归于前几代君主吗?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是,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最重要的军制上出现如此大的漏洞,是极为不应该的。” “之后历朝历代也在摸索完善这个制度,其中以唐朝的府兵制最为知名。” “但府兵制也可以看做是征兵制的变种——征募良家子从军,并分配土地。” “它的优点是建立了完善的轮休制度,从军三年可以休息两年,大致是这个样子。” “它的缺点也是终身制,没有退役这个概念。” “不过府兵一旦参军就可以获得四五百亩良田,士兵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而且府兵是征募,不是强制。” “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来参军,不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别来。” “百姓参军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再加上军功爵制的激励。” “府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往往能以少胜多。” “只是后来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张,从长安到西域一来一往光路上就要耗费一年时间。” “轮休就变得非常麻烦,于是就从三年一休变成五年一休,后来干脆就不休了。” “得不到休息的士兵,逐渐开始厌战。” “而且随着土地兼并,朝廷手中也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分给士兵,府兵制就崩溃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主要采用的也是募兵制。” “而且他们的募兵制几乎走了东汉的老路,没有预备役,兵源不合格。” “没有完善的轮休和退役制度,几乎是终身制服役。” “唐朝君主的思想和东汉君主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么做是否合适。” “在他们看来,我给你发军饷了,你就得终身服役。”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拿钱买命的阶段。” “君主都做此想,下面的将军和士兵就更加的现实了。”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以前他们还没觉得,此时听陈景恪这么一分析才明白,其中的问题是多么严重。 都不需要懂什么大道理,只要将自己带入普通士兵,就知道后果有多严重了。 陈景恪没有在继续往下说,例子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 况且再说就要说宋朝了,这个朝代实在没啥可说的。 元朝就更没啥可说的了。 至于大明……现在说的就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良久,朱元璋才开口说道:“天德,你怎么看?” 作为军方第一人,他自然要发表意见的。 徐达开口说道:“景恪的意思我大致听懂了。” “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完整的兵役制度,应该包含预备役、轮换、退役等方面。” “从光武帝之后的兵役制度,在这三点上都存在疏漏。” “要么没有完整的预备役制度,导致兵源素质低下。” “要么轮换制度不合理,导致部分将士长期得不到修整,产生厌战情绪。” “要么就是没有退役制度,士兵终身服役。” “但不论哪个地方有疏漏,最终都会导致军队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的恶果。” 众人也不禁点头,经他这么一梳理,事情就变得好理解了许多。 陈景恪说道:“魏国公总结的很好,大致就是如此。” 徐达继续说道:“当前我大明的军制,在这三方面都有问题。” “没有预备役制度,兵源素质较差。” “这一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 “最近两年征兵变得很困难,新兵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上战场。” “不过五军都督府已经拿出了完整的预备役方案,只不过还未实施。” “轮换制度也确实不完善,前几年大明四处征战,士兵得不到休息尚能理解。” “现在战事稍歇,我们有必要将此事提上日程。” “最好能拿出完整的轮换方案,让将士们有喘息的机会。” 众人再次点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接下来几年大明会进入战略收缩阶段。 确实是轮休的最好时机。 “第三点退役制度,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就是不适合当兵,还有些人当了几十年兵。” “将他们强行留在军队,对他们本人没有好处,对朝廷也是一种负担。” “让他们离开军队,回归正常生活,才是对大家都好。” 众人再次点头,军中的滑头有多让人头疼,在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了。 这种人,越早弄出军队越好。 “但我们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什么样的兵需要退役,退役后如何安置,都需要考虑到。” “否则,让这些人流入民间,后果会很严重。” 第272章 团队力量 听完徐达的分析,陈景恪暗暗点头。 能做到军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种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众人,说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彻也很全面,诸位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众人都摇摇头,让他们补充意见,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讨论打仗问题,他们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可制定国家政策,是真的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 陈景恪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不禁叹息。 这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短板,出身是真的限制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里不是歧视出身,而是说系统的教育很重要。 数一数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创业团队,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权贵构成。 刘邦的团队里面,也有大量出身六国贵族公卿的成员,比如张良就是韩国贵族之后。 刘秀的团队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组成的。 晋朝司马氏、隋唐杨李、宋朝赵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他们的团队核心,也同样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这些人家学渊源,从小接受系统培养,对治理国家有着全面的了解。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可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学习。 而且学的还都是行军打仗方面的知识,对国家制度方面属实无能为力。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 更何况,他也只是读过书,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官僚教育。 朱元璋将担子交给了胡惟庸,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从此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信任。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问题就尬住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靠自己。 人不是万能的,靠朱元璋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 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继承人。 一代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去解决。 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 刘秀的不足,有明章二帝给他兜底。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就算是宋朝,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给他们擦屁股。 朱元璋呢? 更让人无奈的来了,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 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打一个叛逆。 朱棣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别的方面真不提也罢。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 是固定下来而不是完善。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 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一听,然后喊两声陈景恪牛鼻六六六? 不是的。 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或许是因为怕担责任,或许是别的原因。 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找出问题了吗,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退役后加入预备役? 徐达忍不住赞道:“好,太孙此法太好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建议确实解决了退役兵的管理问题。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指点点而已。 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 被众人夸奖,朱雄英表现的非常谦虚,再次获得了众人的夸赞。 陈景恪心中却不停地嘀咕,这家伙是真会装,心里不知道多得意呢。 见孙子如此聪慧,朱元璋心里好受了许多。 虽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儿子和乖孙子啊。 三代人一起努力,就不信治不好大明。 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众人都看向陈景恪,目光里充满了尊重。 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但具体是怎么做的,外人就不知道了。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言之有物,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直接施行就可以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见有人挑大梁,其他人也终于肯开口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汤和开口说道:“百姓不肯当兵,是嫌当兵地位太低粮饷太少,提高军队待遇定能有所改善。” 这一点大家自然都认同,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提高福利待遇,再加上军功爵制,定然有大量梦想改变身份的百姓参军,用命去搏一个前程。 傅有德有所思的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征兵制,每年从预备役中强制征募一部分人参军。” “只不过参军后不再给军士授田,而是支付军饷,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眼前一亮,蓝玉说道:“此法甚妙啊,如此就不用担心无人当兵的情况了。” 冯胜提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意见:“我以为征兵和募兵结合更好。” “肯定是自愿当兵的人战斗力更强,强制征召过来的,很可能会心存怨念。” “所以我们当以募兵为主,如果能募到足够的数量,那最好不过。” “如果募兵人数不够,再从预备役里强征一部分。” “而且强征的兵可以单独建军,去做一些守城之类任务。” “如此,就可以始终保证,大明有足够的军队,又不影响战斗力。” 朱元璋忍住赞道:“好,好一个征募结合,宗异你给咱出了个好主意啊。” (这里应该用字的,表示亲近之意,但冯胜的字没有查到。) (他有个别名叫冯宗异,所以我就用了这个别名,大家不用较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征募结合的方法,确实非常合适。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也赞道:“宋国公所言与我不谋而合,征募结合确实是良策。” “兵源不足的时候,就征募结合,甚至直接转为征兵制。” “等将来大明人口多了,兵源充足了,就顺势转为募兵制。” “朝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征兵方式。” “这就免去了调整军制所带来的麻烦……此可为百年国策矣。” 冯胜见他也支持,且给予了如此高的评价,心中的担忧尽去。 众人也纷纷出言,基本都是支持这个建议的。 众人计长,不一会儿就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陈景恪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众人,心中不禁想到,这些人果然是有想法的。 还是那句话,在这个位置坐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没有一点想法。 以前只是出于某些顾虑不敢说罢了。 今天有人挑大梁,他们才放下顾虑畅所欲言。 朱元璋也是喜上眉梢,当即拍板:“好,以后征兵就用征募结合。” “具体如何实施,天德、宗异、惟学你们带领五军都督府的人,尽快拿出详细章程来。” 几人连忙领命。 有了良好的开头,众人也放下了心中顾虑,开始积极建言。 轮换制都不用陈景恪开口,他们很快就拿出了成熟的方案。 轮换分为两种,一种是边军和禁军轮换,还有一种是一定期限内回家过正常人的生活。 平均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轮休时间根据服役时间决定,一般是两三年左右。 考虑到未来大明的疆域会非常广阔,轮换会变得很麻烦。 他们提出了长役概念,就是一次服役十年,即可转为预备役,以后不用再参军服役了。 说白了就是十年换取终身自由。 陈景恪也想不出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说到退役制度的时候,大家就有了分歧。 大家其实都不希望军队大规模退役,说来说去也就是老弱病残可以退役,有些滑头实在不好管的退役。 然后就没有了。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种退役制度形同虚设。 他想要的是正儿八经的退役制度,能促使军队不停换血的制度。 而不是抓住一批人使劲儿霍霍,直到这些人老死了才让人回家。 所以他语气有些强硬的道: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确切的制度,达到什么标准可以离开军队,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老弱病残退役。” 第273章 百万常备军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册上会如何评价我们,还要看我们做了什么。” “想要更高的评价,不在于你个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于你为华夏文明,为大明,为天下万民做了什么。” 本来不少人对他前半句话很不以为然,什么把人当人看。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对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会畏手畏脚,反而会害死更多人。 这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的。 可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文明未出现过断层的华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为了身后名着想,都必须表现的仁慈一点。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再说说战斗力的问题,大明百万常备军,不可能所有军队都同时投入战场。”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

相关推荐: 她太投入(骨科gl)   《腹黑哥哥。霸道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赘婿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狂野总统   下弦美人(H)   沦陷的蓝调[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