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就等于是白捡一份成绩。” “等到你的能力获得大家的信任,再插手学政和科举事务,就不会显得突兀。” “百官也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这番话朱元璋和朱标也听到了,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然后陈景恪提完建议,就再次隐藏在了幕后,将功劳让给了朱雄英。 这一切朱元璋和朱标都看在眼里,对陈景恪愈发满意。 尤其是朱雄英确实通过此举获得了更高威望,也让他的谦让变得更有价值。 当然,陈景恪也没闲着。 他抽空将学堂给开办了起来,给书院取了个名字: 洛下书院。 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没什么可说道的。 第一期招收了两百名学生。 权贵官僚出身的子弟只有不到二十人,这让陈景恪放下心来。 他还真怕自己的书院变成权贵子弟学校。 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太高看自己的名声了。 当然,这其中‘技工学院’的流言,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关谣言流传开的时候,不少人来问他是不是真的,他都没有否认。 在这个文学至上的时代,‘技工学院’太非主流了。 正常官宦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来。 也就徐达等核心勋贵才知道真相,将孩子送了过来。 剩下的学生,一部分是收养的孤儿,他还特意收养了一些孤女。 只要这些女孩子能有一个学有所成,在科学上有所建树,都可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 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工匠子弟,都是原本隶属于朝廷的工匠家的子弟。 他们对于研究百工技巧并不抵触,甚至还很高兴。 人数最多的,还是形学研究班成员的家族子弟。 他们才是真正了解陈景恪本领,又对杂学没有偏见的人。 对此陈景恪也没有拒绝,相反他还很支持。 一来是家学渊源,他们能学的更好。 二来……就这么说吧,理科是一门有钱人才能深入研究的学问。 没钱连实验器材都买不起,拿什么来研究。 形学研究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穷人。 他们有那个物资条件,支持自家孩子深入研究。 当然,如果贫民子弟中出现了天才,陈景恪是愿意自己出钱培养的。 书院的先生,则全部由形学研究班的成员担任。 现成的人才不用白不用。 而且现在形学研究班规模也大了,常驻其间的就有百十号人。 外放任职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大家平日里一起研究学问,没事儿就侃大山好不快活。 得知书院需要先生,不少闲的无聊的人自告奋勇,表示一定将学生教导好。 对于陈景恪提供的教材,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形学研究班现在腰杆子也硬了,准确说是算学圈子都硬气起来了。 虽然不敢正面和儒家掰腕子,但也不再如以前那般被单方面吊打。 而儒家也知道拿他们没办法,因为计官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专业种类,无可取代。 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金钞局几乎是计官一手把持。 就算平日里的工作,很多账目只有专业的计官才能看懂。 文官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既然无法将算学踢出去,也就没有继续针对的必要了。 眼不见为净是最好的。 你们算学也别想搞事,我们也不欺负你们,大家相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算学圈子的腰杆子可不就挺起来了。 既然学习算学也一样能当官,那儒家那一套就不是必须的了。 虽然不至于将儒家一脚踢开,但至少在算学圈子里,儒学经典的重要性日渐降低。 陈景恪的教材没有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节选各种文体,集合成语文科目。 算学圈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至于儒家,他们对陈景恪非常无奈。 到了现在是个人都知道,陈景恪不是靠医术立足的,而是有实打实的真本领。 皇帝、太子、太孙都对他非常信重。 且背后又有徐达、蓝玉等勋贵支持,也不再势单力孤。 户部尚书邱广安更是他公开的盟友。 户部加金钞局加计官体系,彻底掌握了国家的钱袋子。 文官对他就算再不满也没用,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 所以,洛下书院悄无声息的开学了。 没有什么人前来祝贺,也没有人来找麻烦。 全寄宿制书院,上十天休四天,这么做也是方便学生们回家。 但要想发展理科,仅仅是教育还不够,还要弄出一整套的测量工具。 这些东西陈景恪只能找来一些帮手,一点点进行研究。 长度和重量的测量工具是现成的,容积、温度等才是麻烦的。 尤其是温度计,是最难弄的。 陈景恪也只知道大致原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工匠们去实验。 所幸,大明的顶级工匠没有让他失望,成功弄出了水银和酒精温度计。 可想而知,当这些用玻璃制作的器皿出现在实验室,带给其他人的震撼是多么强烈。 至于秒表……他知道擒纵器是制作钟表的核心部件,但也仅此而已了。 虽然擒纵器早在几百年前就发明出来了。 但如何将这玩意儿变成钟表,就超出陈景恪的知识范围了。 毕竟他不是学机械的,所知也很有限。 而且他还准备用钟表替理科打响第一枪呢,自然不能现在就拿出来。 等过两年,第一批学员学有所成,再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 通过他们的手来实现这个目标。 对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激励,对理科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很快又到了年底。 大明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自然又是一个喜庆年。 但过完年后,朱元璋就给群臣来了个大的。 着太子朱标总揽国政。 第270章 朱雄英的妙计 朱标监国对大明来说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可是这次不同。 以前他监国,只负责让朝廷正常运转,说白了就是处理一些常务事。 大事其实还是朱元璋拿主意。 这次明确要求他总揽国政。 什么意思? 就是说皇帝啥都不管了,一切悉听太子安排。 这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群臣第一反应就是,莫非朱标发动政变,将朱元璋给控制起来了? 但随即就将这个想法给驱赶了出去。 换成别的朝代,那根本就不用考虑,肯定是这种情况。 但大明朝不一样,皇帝还真有可能撂挑子。 毕竟老朱也不是第一次,表露出想提前退位的想法了。 身边的重臣几乎都知道这事儿。 所以,反应过来之后,群臣马上就知道,皇帝这次是真的想退位了。 勋贵们自然是万分不舍,他们的地位财富全来自于老朱啊。 官僚集团则是心中狂喜,这老杀才终于退了,仁厚的太子掌权,我们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不过不管心中是怎么想的,事儿还是要按照程序来办。 群臣都非常诚恳的表示:大明不能没有你啊陛下,陛下你可不能舍天下万民而不顾啊。 朱元璋感叹的道:“咱自4084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起兵,至今已经三十六载。” “这三十六年来,咱宵衣旰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幸赖诸臣公齐心协力,咱大明方有今日盛况……” “但咱也累了,想歇歇了。” “以前咱怕太子年幼无法担当重任,不敢有所懈怠……” “现在他已到壮年,且这么多年来协助我处理朝政未有失误。” “上能孝敬父母,下能友爱兄弟,外能得百官之心……” “咱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心的歇歇了。” 这话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不少官吏都深受感动。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朱标正式开始监国。 但大家都把握不准,朱元璋到底退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第二天,照样有许多奏疏被送到了他那里。 朱元璋看都没看,全部送到了东宫,并严令以后不许再将奏疏送来。 并且还拒绝了所有的觐见请求,只有徐达、汤和等老臣才能见到他。 这其实是一次很正常的试探。 大家先要知道朱元璋的真实心意,才能确定以后如何自处。 如果他将这些奏疏留下了,那就说明他并未真正放权,大事还要找他汇报。 现在他看都没看就弄走,还严令以后不许送,还拒绝所有觐见。 就说明他是真的彻底退,以后除非有天大的事情,一般都不用再来找他了。 群臣心里有了谱,做事自然也就有了分寸。 接着大家都将目光看向了朱标,等待着这位太子殿下会如何做。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朱标这会儿应该以求稳为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么做一来是安皇帝的心,你看吧我不会胡来的。 二来是安群臣的心,大家放心干活,我不会动你们的。 三来也需要时间熟悉政务,以免贸然出手反而坏了大事。 等过上几个月,彻底稳定下来之后,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点点对国政进行调整。 但朱标就是朱标,不同于任何一个太子。 他一上来就直接下达了几条政令,而且还都是和军方有关的。 说白了,他一上手就先动了兵权。 他先是下令,北部边军收缩兵力,严加防范北元南下劫掠,且无令不得擅启边衅。 这可以说和朱元璋的主动出击策略完全背道而驰。 文官集团自然非常高兴,大明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但武将和勋贵集团却出现了不小的微词。 倒不是他们不满意朱标,就算朱元璋突然这么做,军方也会有意见的。 不打仗我们靠什么立军功,我们靠什么封妻荫子? 靠国家给的俸禄,我们几时才能发财? 当然,他们更担心的是,国家是不是从此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了。 真要如此,他们军方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是涉及到根本利益的事情,不是针对朱标。 就在这时,徐达、蓝玉、冯胜、傅有德等统帅,纷纷站出来表示对太子的支持。 这些大佬出面,军方和勋贵马上就老实了,政策顺利执行。 亲眼目睹了此事,陈景恪感叹不已。 但凡换一个太子,都不会在刚掌权的时候就先对军方下手。 可他是朱标,所以他做了,而且还非常顺利的就做成了。 “看到了吧,什么叫威望,这就是,你要和殿下学的还多着呢。” 他如是对朱雄英说道。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那是我爹,我不比你了解吗?” 然后他凑过来说道:“我考虑了一下,教化百姓之事不能通过学政。” 他说的教化百姓,是和前朝做对比,让百姓知道大明的好,以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陈景恪疑惑的道:“哦,为何?不通过学政,你准备怎么做?” 朱雄英说道:“你想啊,普通百姓有几个能读的起书的?” “我们从学政入手,能看到这种对比的,还是只有读书人群体。” “百姓照样看不到,又有何用?” “总不能让学子们去乡村给百姓们上课吧?” 啧,古代版读书人下乡? 算了,还是别搞了。 陈景恪也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怎么办才好?” 朱雄英说道:“从军方入手。” 陈景恪失笑道:“你不会准备让军人去教育百姓吧?” 朱雄英很认真的说道:“你听我慢慢说……大明没有预备役制度,这一点你是知道的。” 陈景恪颔首,预备役在东汉以前是很常见的制度。 百姓农闲季节接受军事训练,平时是维护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有需要可以直接招募入军上战场。 后来光武帝刘秀废除郡国兵和兵役制,改为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钱当兵,于是就出现了以当兵为生的职业兵。 有了职业兵,预备役就成了非必要的东西,也跟着被废。 后来的朝代,有的继续采用预备役制度,有的没有设置预备役。 大明也没有预备役,为什么呢? 一开始朱元璋采用的军户制,兵皆从军户出,也就没必要再从普通百姓里搞预备役了。 毕竟预备役每年训练,哪怕只有一个月,也会耽搁生产,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 这也是光武帝废除预备役的初衷。 他太了解民间疾苦了,采用了很多减轻民间负担的措施。 后来因为陈景恪的提议,大明取消了军户制改为募兵制加军功爵制,也同样没有搞预备役。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缺陷,等需要补充新兵的时候,军方发现新兵的素质非常差。 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士兵。 平时这个问题还不算大,可真遇到紧急情况了,是很致命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预备役。 全新的预备役制度,已经制定好了,只不过眼下还未来得及实施。 朱雄英继续说道:“预备役士兵每年都需要训练一个月,我们就利用这一个月时间教化他们。” “然后等他们训练结束,再回家将这些东西告诉家里人。” “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普通百姓也一样。” “他们学到了新东西,回家之后必然会炫耀。” “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百姓就能知道大明的好。” “而且这么做还可以避开学政系统,减少阻力。” 还是那句话,学政系统是国之大事,无数人都盯着这一块的。 贸然从这里入手,会引起强烈的反弹,这是朱雄英不愿意见到的。 听完他的计划,陈景恪不禁击掌赞道: “妙啊,这一招实在是妙。” “既可以避开敏感的学政系统,又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最基层的百姓。” “对于预备役士兵来说,这也是一次开阔视野的机会。” “对朝廷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的机会,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 见得到他的认可,朱雄英也彻底放下心来,然后得意的道: “你也觉得可行吗?哈哈……我可真是太聪明了。” 陈景恪心下莞尔:“你能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确实很聪明。” “而且这一招用好了,也有助于打破士绅阶层对话语权的垄断。” 朝廷想要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只能依靠官僚士绅。 至于他们会不会传达,传达的过程中又会如何魔改,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 即便朱元璋通过种种手段,狠狠的打击了士绅宗族势力,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如果朱雄英这一招用好了,朝廷就又多了一种向民间传达信息的途径。 古代预备役,基本是每户出一名壮丁参加。 只要朝廷在集训的时候,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告诉他,就相当于是告诉了他的家庭。 而且文武分离,这条渠道也不用担心被文官堵塞。 朱雄英也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兴奋的道: “是啊,朝廷也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通过预备役的口,充分了解基层信息。”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文官集团欺上瞒下。” “好好好,我马上就将此策整理出来,去找皇爷爷商量。”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雄英顿时就知道,他又有了新想法,立即就追问道: “你想到了什么?”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你不觉得现在的兵役制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吗。”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问题?” 陈景恪说道:“退役和轮休制度,主要是轮休。” 朱雄英不解的道:“轮休?” 陈景恪解释道:“现在的兵役制度,默认了一旦参军入伍就要终生服役。” “除非是伤残或者朝廷缩编军队,才会有部分人被退役。” “当然,这不是关键问题。” “问题是,朝廷没有制定轮换制度。” “这就意味着一旦服役就要永远生活在军队里,直到死亡或者退役那天。” “可士兵是人不是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有家人也需要正常生活。” “现在正在服役的明军,很多已经从军二三十年。” 以前大明采用的是军户制,不打仗的时候士兵是可以回家生活的。 且必须回家生活,因为他们还承担着屯田任务。 “可军户制废除之后,朝廷却没有制定相应的轮换政策。” “这也就意味着,自从军制改革以来,将士们就在没有休息过一天。” “现在时间短还没什么,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是上次他推测北元局势变化失误之后,重新检视了自己过往的政策,发现的一个缺陷。 一个在古代人看来压根就无所谓的问题。 因为从募兵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基本就意味着终身制。 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陈景恪太清楚这种制度的残酷之处。 所以改变就成了必然。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提出轮换制——说白了,轮换制只有在非战时才能使用。 之前大明一直主动出击,他突然要搞轮换制,是很不合时宜的。 本来他的计划是,接下来五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他趁机提出轮换制,是最合适的。 现在朱雄英突发奇想,要在预备役制度里面,添加一个思想教育课。 他临时决定,既然要改那就一起改。 别今天改一点,明天改一点,简单的事情反而变复杂了。 陈景恪将轮换制的重要性,详细的给朱雄英剖析了一遍: “人的精神承载度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极限很容易崩溃。” “所以必须要给将士们轮休时间,让他们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体验过正常生活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拼搏。” 朱雄英沉吟许久,颔首说道:“有道理,别说是将士们,若让我天天待在一个地方不动。” “不能见妙锦……额,不能见家人,我也会厌烦。” 陈景恪假装没有听到他的口误,继续说道: “而且咱们可以先在军中,给将士们做思想工作,教他们忠君爱国。” “等将士们轮休回家,也同样会将在军中学到的东西告诉家人。” “与你在预备役展开的教化工作齐头并进,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朱雄英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可是要如何轮休,又不影响国家安危呢?” 第271章 大课堂 “大明的军制存在着很多漏洞,或者说从东汉光武帝改革军制以来,这些漏洞就一直存在,历朝历代都未能解决。” 陈景恪决定从头梳理一下军制问题。 他的对面坐着的则是朱元璋、朱标、徐达、冯胜、蓝玉等人。 朱元璋问道:“具体摊开来说说。” 徐达等人都是第一次听课,倍感新鲜。 之前他们突然接到朱元璋的召见,说是有关于军制的事情找他们商量。 本来他们以为皇帝又有什么新想法,到了才知道竟然是听陈景恪讲课。 惊讶之余也充满了好奇。 要知道他们可都是当朝名帅,整天都在研究这些东西。 莫非这位陈伴读还能讲出什么新花样不成? 而陈景恪也是语出惊人,一开始就点明军制存在巨大漏洞。 而且还不是大明一朝的问题,而是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界限,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存在的问题。 这么多朝代都没解决的漏洞,他们怎么不知道? 还有,为何是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之前呢? 倒不是他们无知什么的,作为将领他们研究最多的是如何用兵。 对于军制变革史的了解,还真不一定比懂历史的文人多。 朱元璋算是对军制变革最了解的,作为开国皇帝,他要建立各种制度,就必须先了解才行。 但他的了解依然不够全面。 毕竟他是皇帝,要兼顾的事情实在太多,没那么多精力放在军制上。 陈景恪说道:“咱们先说光武帝之前,当时采用的是征兵制,有田有产者都要服兵役。”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义务兵……服兵役是百姓应尽的义务。” “但是义务兵是有服役期限的,两年、三年、五年不等,到期轮换一次。” “服役期够了,就可以回家过正常生活。” “暂时未轮到服役的百姓,或者已经退役的军人,并不意味着就什么都不做。” “他们要接受准军事训练,每年农闲季节接受二十天或者一个月的军事训练。” “这种方式,我称之为预备役。” “这么做的好处很多,大批的预备役稍加训练就是合格的士兵,减轻了军队的压力。” “而且预备役平时在乡里,也是维护治安的有生力量。” 这些事情有人知道,比如徐达、傅有德等人,都了解过。 但也有人不知道,比如蓝玉。 不是贬低他,打仗他在行,别的方面……就这么说吧,他就是一纯纯的武夫。 所以听到陈景恪这番讲解,他非常兴奋:“好办法,真是好办法。” “预备役让朝廷拥有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兵源,轮换制也能让军人有机会喘息。” “没想到古代竟然就已经有如此优秀的军制……可是为何后来就废除不用了?” 朱雄英连忙背过脸,假装不认识他。 这个外舅公,太没学问啦。 陈景恪解释道:“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这么做确实好处很大,可是此法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因为在那时期当兵是没有军饷的,士兵还要自己负责采购武器装备,自己负责当兵期间的粮饷。” “虽然汉初有授田制,当兵就给分田。” “可后来随着土地兼并加剧,朝廷拿不出土地,授田制就名存实亡了。” “再之后征兵就反过来了,只从有田有产的百姓里征募,无田无产的连兵都当不上。” “对于百姓来说,负担一个义务兵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每年一个月的训练,大量劳动力无法从事生产,又进一步耽搁了农业生产。” “到了西汉中晚期,就已经有大量百姓因为兵役制破产。” 蓝玉不说话了,他也是普通人出身,对繁重的徭役深有体会。 只是想一想就知道,一个普通家庭担负一名义务兵,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贫民出身,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光武帝虽然是宗室之后,但从小生活在民间,是了解民间疾苦的。” “他得了天下之后,就一直在想办法缓解百姓的负担。” “于是他将征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国家包揽了军队的一切开销,还要给军人发军饷。” “预备役也被废除,让百姓有更多时间从事成产。” 朱元璋赞叹道:“此举就可以看出,光武帝是一位懂得体恤百姓的明君。”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光武帝那确实是明君。 陈景恪自然也认同这一点,光武帝和之后的明章二帝,那都可以说是君主的典范。 但明君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现在恰恰就是在讲他们不足的地方。 所以,他话锋一转说道:“但是光武帝虽然拿出了募兵制,却并未将此制度完善,之后的明章二帝也未能做到。” “甚至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未能将此制度完善。” 众人都竖起了耳朵,终于要开始讲重点了。 陈景恪说道:“光武帝的募兵制第一个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兵源问题。” “募兵的特点是什么?自愿当兵。”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配到土地,能好好种地又有几个愿意出来当兵的?” “军队数量不够怎么办?他们采用的方法是,抓捕流民、让市井无赖甚至罪犯当兵。” “让囚犯当兵在之前也出现过,但那都是人手不足时期的临时办法。” “正常情况下,还是从良家子征募士兵。” “将之作为制度存在,就是从光武帝时期开始的。” “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有田有产的良家子更讲规矩,也更便于管理,作战能力也更强。” “流民、无赖、罪犯,这些人无牵无挂又道德败坏,上了战场偷奸耍滑,导致军队战斗力不足。” “这些人大量充斥军队,也导致军纪败坏。” “军人之前地位是很高的,但从这个时期开始将降低了许多。” “而且光武帝还未规定轮换制和退役制,这些人一旦加入军队,基本就意味着终身服役。” “没有人觉得这么做有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国家给他们发了军饷,他们就应该一辈子呆在军队里。” “这么做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人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除了吃饭还有别的需求。” “当时的统治者,完全否定了军人这方面的需求。” “不过在东汉时期,这个漏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恶果……” “因为没多久,豪强地主阶层就完成了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无所依,要么卖身为奴,要么就去当兵。” “于是职业军人正式出现,他们的职业就是当兵,终身服役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还有就是汉朝大量使用蛮夷雇佣军,比如乌桓就是以雇佣军出名的。” “这些蛮夷也没有土地,除了打仗别无生计……” “但这么做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以前当兵是义务,是为了保家卫国。” “现在当兵是为了钱。” “战斗力会不会因此降低且不去说,就说这种思想就很危险。” 众人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朱元璋直接说道:“谁给他们钱,他们就为谁打仗,原来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是从此时就埋下了伏笔。” 陈景恪却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秦末和西汉末年,也一样演变出了混战局面。” “混乱必然会造成军阀混战,这和什么制度没有关系。” 朱元璋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他的话相当于是将东汉末年的混乱,归罪于刘秀的政策。 哪有十全十美的政策,王朝延续两百年基本都会病入膏肓。 这是什么制度都无法避免的,至少眼下没人能找到跳出这个规律的办法。 大明的种种改革,眼下看起来很好用,但以后会如何谁知道呢。 难道就因为王朝灭亡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