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11章

第111章

。 蒙古不一样,他不但完成了地理上的草原一统,还完成了身份上的一统。 所有的部族都被征服,变成了蒙古的一份子。 也就是说,草原现在就只有一个部族,就是蒙古。 只不过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势力罢了。 统一的民族认同,才是蒙古区别于之前草原霸主的地方。 也是他比前辈们都要强大的地方。 大明和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旷日持久,直到有一方彻底倒下。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想过,一下子将蒙古击败。 只是天元帝的死,是真的影响到了他的计划。 “本来我还想着接下来几年,大明休养生息顺便坐山观虎斗,现在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了。” 徐达等人面露异色,他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很大啊。 莫非大明接下来几年,以休养生息为主? 朱元璋自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不过也没有说什么,只是道: “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况且也没谁规定,休养生息就不能对外发动战争。” “以大明的国力,是有能力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支持单线战争的。” 陈景恪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北元不会按照他的剧本来走,只能他去适应局势变化。 接下来几人就一起商议,如何应对北元的变化。 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策略:北部边疆加强防守,头一年以防守反击为主。 这么做是给军队喘息的机会,也是筹备军需粮草的时间。 同时,还能观察北元的局势发展,等一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打还是继续防守。 “堡垒网计划也可以实施了,前两年水泥大部分都被用来修筑洛阳城。” “现在洛阳城修筑好,产出的水泥大部分都可以支援北部边疆。” “先将堡垒突出五十里,不要屯田,就当成前哨站使用,各部轮流前去驻守值勤。” “如果北元来攻打,就据城而守,并点燃狼烟通知后方支援。” 徐达也很支持这一计划:“北元若来犯,就必须先打下这些堡垒。” “到时候让他们好好尝尝,这水泥堡垒的硬度。” “等到堡垒网修筑好,就可以将战线推进到草原深处,挤压北元的生存空间。” 越过堡垒直接去攻打边防,很容易被堡垒中的军队抄后路。 这也是古代行军打仗,逢城必攻的原因。 计划商量好,大家各自散去。 下午下了差,陈景恪再次和徐达一起往家走。 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徐达邀请陈景恪去自家坐坐。 陈景恪此时也已经知道他的目的,自然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徐达开门见山就询问起接下来大明的政策走向。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但也没有细说,只是告诉他以休养生息为主。 至于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 徐达对此自然也是支持的,说道:“自元末至今数十年,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 “大明看起来强盛,百姓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这一点从人口增长就能看得出来。” 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建国前二十年基本都会迎来人口爆发式增长。 但大明立国二十年,人口增长却并不多。 这里面很大的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民间始终未能恢复元气。 百姓日子过的不好,自然也就养不活那么多的孩子。 弃婴、溺婴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地。 并不是说明朝统治者有什么问题,形势逼迫的大明不得不战。 可客观事实就是,百姓并未得到喘息的机会。 这一世,在陈景恪的影响下,大明内部进行了革新。 采取了很多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 可百姓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更需要长期的和平稳定。 只有长期的和平,他们才能重新投入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大明必须要打,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获得和平。 现在北元被重创,已经失去翻盘的机会。 四夷也基本被平定,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套用一句前世网络上用烂了的梗: 大明应该停下来,等一等他的百姓了。 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他们不敢说。 当然,他们说了老朱也大概率不会听。 这个世界,能够改变朱元璋主意的人确实不多。 所幸,陈景恪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能看出这一点,并及时调整政策,实在让我佩服。” “有你在,也让我对大明的未来更加的放心了。” 这是徐达最后说的话。 陈景恪心中却没有丝毫开心,只有沉甸甸的。 以前他可以借鉴历史上成熟的经验,但随着新世界时间线的发展,可以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 而他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但真正治理国家不是玩游戏,游戏可以重来,现实没有反悔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失误,可能就需要无数人命去填坑。 他还无法做到,将人命视为数字。 这一次他对北元的推测,其实已经算是失误了。 只考虑到了天元帝活着,会造成北元分裂的局面。 却没有考虑到他直接被杀的后果。 为什么他会忽略这个结果?因为在中原文化里,弑君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说白了,他也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去思考问题。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以己推人。 还好,这个失误不算大。 朝廷及时获取了北元情报,做出了战略调整,没有造成什么后果。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次教训。 以后考虑事情必须要全面,不能太过于想当然。 未虑胜先虑败,这话不只适用于军事,也同样适用于治理国家。 一条政策,要考虑它成功后带来的好处。 但也要考虑到它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将危害降到最低。 时间过的很快,没多久蓝玉大军凯旋归来。 陈景恪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一路上蓝玉都非常的守规矩。 看来子嗣确实将他给拴住了,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件好事。 凯旋大军回来的那一天,整个洛阳城为之一空,无数百姓齐聚港口迎接。 毕竟北元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现在大明击破北元王廷,代表的东西实在太多。 百姓的期望很简单,打败敌寇就可以好好过日子了。 当蓝玉等人出现的时候,现场响起了震天的呐喊: “大明万胜。” 在场所有人无不为之振奋。 蓝玉激动的脸色涨红。 凯旋仪式他参加过,但那时候主角是别人,他只是陪衬。 而这一次,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朱雄英自然也要来迎接自己的舅公,看着意气风发的蓝玉,他忽然开口说道: “景恪,谢谢你。” 周围太过于吵闹,陈景恪并没有听清他在说什么,疑惑的问道: “你说什么?” 朱雄英笑道:“没什么,就是想说,好男儿当如是啊。” 第268章 这就是朱雄英 凯旋仪式已经过去了三天,在朝堂上关于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 或者说,最近几天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转。 功臣的封赏,功勋的核准,被俘的北元贵族的安置工作,俘虏的百姓又要如何安置。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处理。 但对于百姓来说,事情已经结束了。 参加完凯旋仪式看完热闹,大家就各回各家,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大街上讨论此事的人群都没有多少,百姓更多的还是在关心自己的生计。 走在大街上,陈景恪说道:“你也参加过好几次凯旋仪式了,有没有察觉到洛阳百姓和应天百姓,对此事的态度差异?”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应天百姓的热情更加持久,能讨论大半个月之久。” “洛阳的百姓似乎并不太关注此事,这才三天就没多少人谈论了。” 陈景恪问道:“可知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应天当了大明二十年国都,百姓更加富庶,有能力和心情去关注生活之外的事情。” “洛阳才刚成为新都,百姓大多都是新迁来的,日子还没有好起来。” “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而少关注生计之外的事情。”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也不算错,但这只是其中一小方面,答案其实我以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说过很多次了? 朱雄英陷入沉思,良久才试探的道:“认同感和归属感?” 陈景恪赞道:“聪明,就是认同感和归属感。” “算上吴王时期,陛下在应天经营了三十年,那里的百姓都深受陛下恩惠。” “自然而然的也就心向陛下,对大明也更加有归属感。” “所以大明战争得胜,他们才会跟着一起高兴,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讨论。” “洛阳百姓大多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因为远离天子,就无所谓什么归属感。” “谁当天子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天下是叫大明还是叫大元,对他们并无区别。” “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比较平淡。” 这种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但陈景恪说的自然而然。 朱雄英也完全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就犹如在讨论等会儿吃什么一样正常。 “朝廷已经采用了种种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 “远的不说,仅摊丁入亩一项就可以说是远超历代的仁政。” “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吗?” 说到后面,他语气里已经隐隐带有不满。 陈景恪叹道:“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对比,有对比才会显出差异。” “大家都穷,反而没人会说什么。” “大家都勉强填饱肚子,有一个人却能每天能吃肉。” “大家的日子明明比以前好了,心中却反而产生了不满。” “凭什么我只能勉强糊口,他能天天吃肉?” 朱雄英鄙夷的道:“这种思想实在是……” 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我们不讨论这种思想的对错,也无需去批判它。” “我告诉你这些,只是为了让你知道,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的本性之一。” “道德家可以去批判这种思想,作为君主你要做的不是批判。” “而是承认他存在,然后学着去利用。” 朱雄英皱眉道:“利用?这种思想如何利用?” 陈景恪说道:“你仔细想想。” 朱雄英喃喃自语道:对比……不患寡而患不均…… 想了半天,却始终不得要领。 陈景恪暗自摇头,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维里,或者说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眼下朱雄英就是如此。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题面上。 “咱们反过来思考,如果周围人都饿肚子,你每顿都能吃两块粗粮饼子,你会不会觉得很幸福?” 朱雄英肯定的道:“那是当然……” 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说道:“我懂了,对比,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对比产生。” “百姓并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样子的。” “朝廷的政策再宽松,他们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模样,有了对比他们就知道大明的好了。” “如此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增加了。” 陈景恪赞许的道:“聪明,不只是历朝历代的情况,还可以将其它国家的情况告诉百姓。” “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大明是最好的,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朱雄英连连点头:“好好好,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 “哎,你说如此简单的方法,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们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朱雄英骄傲的道:“确实如此,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 摊丁入亩、废除奴籍、取消匠籍等专属户籍……惠民政策不要太多。 陈景恪没有打击他的热情,而是继续说道: “仅仅做这些还不够……还记得我和你说过的,为何蒙古不同于以往的草原霸主吗?” 朱雄英说道:“因为他们完成了身份上的认同,草原就只有蒙古一家,这是以往草原霸主没有做到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这一点上,蒙古做的甚至比我们汉人还要好。” “除了读书人,普通百姓又有几个对汉人这个身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普通百姓是最不在乎身份的,他们只在乎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吃饱。 所以每逢战乱,都会有无数汉人百姓,主动去投靠异族建立的国家。 只要那个国家能给他们一口吃的。 这种事情,历史上已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 但这能怪百姓吗? 在高高在上的权贵士大夫眼里,当然要怪百姓数典忘祖。 可实际情况如何呢? 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让百姓不知道自己族群的过往,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历史。 不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就想让他们对族群和国家产生认同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前世那段百年屈辱时期,无数百姓奋起抵抗外侮。 为什么? 因为仁人志士们与百姓一起学习,民智觉醒了。 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团结起来,在武器存在代差的情况下,打败了所有强敌,为国家赢得了独立和尊严。 所以问题不在百姓身上,而在统治阶级身上。 只是统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将责任推给百姓罢了。 朱雄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自然是认同他的观点的: “所以你才会提议编写《华夏简史》,让世人知道华夏的历史,从而产生族群认同感。” 陈景恪叹道:“但我们做的远远还不够,真正能看到这本书的又有几人?” 朱雄英嘴巴张了张,最终一个字都没说出来。 这其实是朝廷文教的缺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仅仅是生产力不足以做到,更在于朱元璋和朱标的犹豫。 他们习惯了愚民政策。 这一招确实很好用,将所有问题都简化了。 百姓什么都不知道,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 一旦开启民智,一旦百姓学会问为什么,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统治阶级是不愿意面对这些问题的。 包括朱元璋和朱标,都不例外。 甚至就连朱雄英内心,可能都存在着相同的疑虑。 愚民政策那么好用,为什么还要冒险开启民智? 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继续说道:“如果大明继续走以前的老路,目的也只是在这一隅之地称王称霸,愚民政策确实很好用。” “若我们想走出去,想与世界列国争雄,就必须要完成身份认同的构建。” “否则大明还有什么值得百姓留恋的呢?” “如果他们掌握有一技之长,还有机会成为他国君主的座上宾。”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何还要回到大明?” “到时候大明的人才就会为列国所用,来和大明争锋。” 朱雄英眉头一挑,眼神马上就不一样了。 这也是他和朱元璋朱标不一样的地方,从小接受陈景恪的教导,他的目标更加远大。 尤其是帝国计划的提出,让他的理想有了切实的目标。 只要是对帝国计划有利的事情,他都会去做。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听进去了,心中一喜继续说道: “帝国计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且必须要打好基础。” “陛下当政期间,以解决边患为主。” “待到太子登基,就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为主。” “身份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好从眼下就开始做。” “待到二十年后,大明海晏河清,府库里的财物堆积如山。” “天下人皆以华夏子孙为荣,以大明子民为傲。” “到那时差不多也该你当政了,正好大展拳脚。” 朱雄英被说的热血沸腾,不过毕竟不是小孩子了,还保持着清醒。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这样吧,回头我找皇爷爷好好说说此事。” “至少先让百姓知道大明是如何对他们好的,让他们对大明产生归属感。” “这一点,我相信皇爷爷也不会反对的。” 陈景恪说道:“也只能如此了,反正咱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万事不着急。” 朱雄英点点头,佩服的道:“以前我只知道你很聪明,什么事情都难不住你。” “但你在这个时候提议休养生息,还是让我刮目相看。” “不瞒你说,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大明该如何走。” “我想的是,一鼓作气将北元彻底打垮。” “然后开启西域和日本两条战线,争取早日拿下两地……” “直到皇爷爷告诉我,你提议大明休养生息五年,我才反应过来百姓已经不堪重负了。”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以前我一直觉得汉武帝穷兵黩武,国家已经破败不堪,难道他就看不到吗?” “相比起来唐太宗就清醒多了,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战,既不影响百姓安居乐业,也不耽误他成为天可汗。” “后来因为政策失误导致蜀地叛乱,他也能及时认识错误更改政令。” “……两个君主一对比,差别太明显了。” “所以我一直好奇,为何汉武帝就不能和唐太宗一样呢?” “当时我以为,两人之间的差异是性格造成的。” “经此一事我才知道,并不全是性格原因,还有当局者迷。” “我们看古人的事迹,自然能品头论足说的头头是道,总以为事情并不难啊。” “真正轮到自己了,就会陷入自己的认知里无法自拔。” “我想汉武帝就是如此,他总觉得国家还能坚持,再苦一苦百姓也没什么。” “殊不知,民间已是哀鸿遍野。” “我之前也陷入了和汉武帝一样的思维,只看到了外患,看到了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却忽略了国家和百姓面临的困境。” “就连皇爷爷自己也说,若非你提醒,他都准备明年再派大军北伐草原。” “满朝文武只有你是最清醒的,看到了花团锦簇之下的危机。” 这一番话说的陈景恪无比欣慰。 此刻他彻底相信,就算没有自己,朱雄英也能建立一个比以往更好的世界。 “哈哈……你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不弱于历朝历代任何明君雄主了。” 朱雄英摇摇头,谦虚却自信的道:“现在我自然不敢与前贤相比,但未来我必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景恪,你会一直帮我的,对吧。” 陈景恪郑重的道:“只要我还能动,只要你还需要,我必定站在你身边。”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好,这话我记住了。” 陈景恪点点头,转移话题道:“咱俩这番话,用不了一会儿就会出现在陛下的案头,估计他老人家又想骂人了。” 朱雄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放心,他老人家骂你的时候,我会帮你说情的。” 第269章 进退有据 朱元璋确实很快就知道了那一番谈话,却并没有生气,而是找到朱雄英谈了许久。 没有人知道他们具体谈了什么,只知道事后朱元璋下旨: 着太孙摄礼部、国子监、鸿胪寺事务……三衙官吏悉听调遣,不得有误。 这个任命相当突然,太孙才十五岁,且还未组建自己的班底,这时候就摄政务实在有点早了。 但随即大家就很平常的接受了这个认命。 朱雄英虽然很少露面,但之前南方除虫害、安抚蛮夷部落、上书摊丁入亩等政绩,实在太过于突出了。 属于已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百官认可的。 且他还天然拥有军方和勋贵的支持,摄政务就显得很正常了。 当然,在百官看来,此举更多是让太孙观政,并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陛下和太子在为太孙铺路。 要知道,国子监掌管天下学政,礼部掌管科举,是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 太孙统摄两衙门,可以更好的聚拢人才,为将来打基础。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他们肯定不会这么想。 那些皇帝防太子和防贼一样,怎么可能会让继承人掌管后备官吏选拔。 但大明朝不一样,任谁都能看得出来,皇帝和太子那真的是父慈子孝的典范。 皇帝生怕太子能力不够威望不足,天天给他加担子。 太孙的情况也类似,早早就开始崭露头角。 现在为太孙铺路虽然早了点,可也完全符合皇帝和太子的行事风格。 然后,就有很多官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 此时入了太孙的眼,那就是潜邸旧臣,将来必获重用啊。 蓝玉等坚定的太孙党,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纷纷放话出去,谁敢阳奉阴违糊弄太孙,他们就和谁没完。 陈景恪却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当他看到这条任命,就知道朱元璋妥协了。 都不用想就知道,定然是因为朱雄英。 在这种事情上,谁说话都不好使,只有朱雄英才能让朱元璋去冒险。 此时他无比庆幸,还好自己一开始就抓住了朱雄英。 这些年又悉心教导,让他成了材,现在总算是有了成果。 ----------------- 朱雄英上任后并没有直接就大动干戈,而先花时间全面了解了三衙的运作模式。 这让一众文臣更是喜上心头。 这是太孙谦恭礼贤下士的表现啊,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君主。 之后朱雄英并未插手礼部和国子监的事务,而是先对鸿胪寺下了手。 他带人制定了一套全新的宗藩规则。 说是宗藩规则,实际上就是外交准则。 在这里他将外国划分为两类五种。 第一类是藩属国,第一种是亲王藩属国,第二种是异姓藩属国。 第二类是没有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和势力。 一种是盟友,二种中立国,三种敌对国。 每一类国家的使节,在大明享受的待遇都是不同的。 但不管是哪一类使节,都不再拥有任何特权。 虽然朝廷律法上没有规定要优待番邦使节,但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类似的情况。 番邦使节就是拥有种种特权,很多蛮夷部落也是如此。 朱雄英将这些潜规则统统废除,将一切都摆到了台面上。 对此武将集团自然是支持的,我们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结果人家的使节还要受优待,凭什么? 文官集团也同样是支持的。 很多人以为文官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卑躬屈膝。 事实上这是误解,儒家是最反对这种政策的。 不少大儒都曾公开抨击过这种情况。 遇到中原王朝强势,皇帝又比较务实的时期,外国使节就几乎没什么特权。 如果皇帝比较好大喜功,那就没办法了。 比如杨广,为了炫耀隋朝强盛,竟然要在迎接外国使节的道路两旁挂满丝绸。 遇到中原王朝虚弱的时候,比如宋朝……那是没办法。 即便是宋朝,也不缺乏强硬的文臣武将。 反过来说,为何中原王朝对待外国使节的差异如此巨大呢? 答案很简单,缺少相关的规章制度。 无法可依的情况,一切只能按照上面的意思来。 上面不说话,下面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使节? 现在朱雄英改变了这种情况,直接制定了完善的律法。 以后接待外国使节,完全照章办事就行了。 这种情况,反而是文官集团最乐于见到的。 这还不算完,这套法律还对赏赐、国礼交换等做出了规定。 赏赐是给正儿八经的藩属国的,全凭皇帝喜好。 但一般不能超过藩属国进献贡品价值的三成。 毕竟是赏赐给小弟的,不能落了大哥的面子,多给一点也能理解。 国礼交换是给非藩属国准备的,必须等价还礼。 也就是说,别人送一文钱的礼,大明就对等还一文钱,不能多也不能少。 对于这个规定,文官集团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 大明暂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现过太多了,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为最。 别管是什么人,只要自称是某某势力的使节,带着一些礼物过来声称要朝觐天子。 只要再说几句好听话,马上就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的赏赐。 很多势力都将这种事情当做了生意,变着花样的来朝觐。 他们心里真的敬仰天子吗? 恐怕恰恰相反,这么好骗的大傻子,怎么就不多几个呢。 官僚集团难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难道他们就真的愿意陪着皇帝当冤大头吗? 答案是否定的。 谁都不想当傻子,只是没人敢戳穿罢了。 现在朱雄英自己主动将此事摆到台面上,官僚集团自然很乐于见成的。 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再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个人威望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其中自然有陈景恪的功劳,准确说这套规章制度,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起草的。 “中原王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未想过与他国平等相交,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国。” “所以也就无所谓外交制度,在这一块完全就是空白。” “但以后大明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要接触更多的国家。” “我们必须学会与他国平等论交,否则就是自绝于世界列国。”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制度,既可以保证大明的利益,又可以与他国正常相处。” “我们大明的官吏与外国接触时,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处理外交事务就能更加从容。”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决定,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从这里烧起。 陈景恪又说道:“第一把火从这里烧,也能避免触犯百官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学政和科举是国之大事,自有成熟的章程在,且备受瞩目。” “你若在这里搞变革,必然会引起官僚集团的警惕乃至抵触,降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外交则不然,这一块向来不受重视。” “你从这里着手,不会触犯任何人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不满。” “又因为这是空白地带,你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一份不小的功劳。

相关推荐: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角色扮演家(高H)   小怂包重生记(1v2)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归宿(H)   小公子(H)   将军夫夫闹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