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08章

第108章

中的子弟送到楚王麾下做事,希望您不要拒绝云云。 朱桢对谁都保持着礼节,但什么都没答应。 他很清楚,这时候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老老实实把这一仗打好,然后回京才是最佳选择。 而因为他被封诸侯王,楚王卫队也士气高涨,作战更加勇猛。 两个月后活捉判将阿鲁秃,为此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之后他就再也不做丝毫停留,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应天。 对于楚王的回归,应天的权贵官僚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很多人出城迎接。 没来的也随后送上了一份贺礼。 这种待遇,是当藩王的时候所享受不到的。 让朱桢对诸侯王的身份更加期待。 吕宋贫瘠蛮荒咋了,那也是实打实的诸侯王。 在那里老子一个人说了算,老子就是天。 再也不在大明受这个鸟气了。 朱桢回京的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去拜见自家皇帝老子。 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表现相当满意,尤其是最后时刻的稳重,更是让他无比欣慰。 狠狠的勉励了一番。 然后叮嘱他,好好配合朝廷经略南洋。 至于朝廷要如何做,又需要他怎么配合,则一句都没有说。 朱桢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之后他没有去探望自己的母亲,而是先去拜见了太子朱标。 朱标对这个弟弟自然也是一番宽慰。 等朱桢询问朝廷的南洋战略的时候,他才开口将新宗藩体系讲了一遍。 “楚国是大明在南洋分封的第一个同姓诸侯国,是大明南洋战略成败的关键。” “希望你能配合朝廷,完成这个计划。” 但他只说了朝廷的计划,却并未说该如何配合。 朱桢很是疑惑,啥情况?是你们没考虑清楚,还是让我自己看着来? 等他去参拜了自己的母亲,才从胡充妃那里得到答案。 “这事儿别说太子,就算陛下知道的都不一定很清楚,你应该去问陈伴读。” 朱桢疑惑的道:“陈伴读?陈景恪?” 他自然知道陈伴读是谁,只是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何要去问一个伴读? 陈景恪的事迹他自然也知道,比一般人还要清楚。 可在背后出谋划策,和一手操办,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帝和太子就这么放心,将新宗藩体系和南洋交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胡充妃说道:“除了他还能有谁。” 朱桢惊讶的问道:“陛下和殿下就如此放心?” 胡充妃压低声音说道:“你以为呢,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全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两年陛下和殿下几乎事事询问他的意见……现在他就是大明的无名宰相。” “你最好和他保持良好关系,以后做事会方便许多。” 朱桢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应当。 作为大明亲王,他了解的消息比外臣更多。 陈景恪都做了什么,他是很清楚的。 换成自己手下有个这样的人,自己肯定也会重用。 至于年龄……在能力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但又一个问题来了,该如何去见陈景恪。 私下拜访?别开玩笑了。 从地位上来说,陈景恪只是一个太孙伴读,他是正儿八经的诸侯王。 从亲戚关系上来说,陈景恪也是他妹夫。 不论从哪里看,他去拜访陈景恪都不合适。 让陈景恪来见自己? 算了,还是别给自己找刺激了。 这时,还是胡充妃替儿子解决了难题。 “你找个他和太孙在一起的时间去拜访太孙,不就可以了吗。” 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好找了,陈景恪和朱雄英俩人和连体婴儿一样,只要上班基本都在一起。 所以第二天上午,朱桢就见到了陈景恪。 朱雄英对这位六叔还是挺尊重的,见面也是一番称赞,并表示楚国的建设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朱桢趁机就说出了自己的问题,要如何配合朝廷。 都没用陈景恪回答,朱雄英自己就给出了答案: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六叔要肩负起这个责任,将大明的标准推广到整个南洋。” 朱桢颔首表示明白,这玩意儿的用意太简单了,他自然知道。 “还有别的吗?” 朱雄英说道:“有,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督淡马锡的一举一动,定期向朝廷汇报。” 陈景恪强调道:“一举一动,事无巨细,全部都要汇报。” 监视淡马锡,是朱元璋的意思,也是陈景恪自己的想法。 新宗藩体系和帝国计划,对大明对这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之事。 谁也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更是无法预料。 陈景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为了防止淡马锡出乱子,就必须要对它施加监管。 锦衣卫、监察使,是明面上的监察机构。 但这远远不够,这两个群体很可能会和淡马锡势力勾结,从而欺上瞒下。 而且在那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淡马锡的势力真出问题了。 就凭锦衣卫和监察使那几个人,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朱桢不一样,楚国就在南洋本地,靠近淡马锡。 他手中有还有军队,可以直接出兵。 关键是,他是大明的亲王,和大明利益一致,不怕他反叛。 可以说,他才是确保淡马锡不会失控的最后一个环节。 朱桢也不傻,马上就知道,淡马锡是朝廷经略南洋的核心。 为何监督他懂,就是怕那里天高皇帝远出了乱子。 朝廷还是更相信他这位亲王的,所以才让他监视。 但这个配合说的就太笼统了。 朝廷要在淡马锡做什么,他要如何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 还好,陈景恪接着就介绍了详细的情况,最后总结道: “淡马锡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扼守麻六甲海峡;其二在南洋推广、管理宝钞。” “搞商业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广宝钞……” 朱桢疑惑的问出了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可以直接下令各藩属国使用宝钞,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雄英反问道:“如何让宝钞流入藩属国?大明直接赏赐?还是强行用宝钞购买藩属国的货物?” 朱桢下意识的想说,强买咋了,藩属国还能反悔咋地? 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自己就是被强买的那一个,顿时就将话又给咽了回去。 “太孙英明,我大明乃宗主之国,自当为天下表率,岂可强买强卖掠夺藩属国货物。” 朱雄英差点笑出声,这脸变的是真快啊。 “所以,通过正常的贸易,将宝钞流入藩属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大明会从藩属国购买一些货物,也会向他们出售货物。” “如此,既能实现物资交换,补充各自所需,又能让宝钞流通起来。” “淡马锡就是大明打造的商业之城,旨在推动、管理藩属国之间的正常贸易,从而实现宝钞的流通。” 朱桢由衷的道:“太孙英明,我一定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同时监视好他们。” 接着陈景恪给他讲了一些淡马锡的规章制度,让他心中有个谱。 听完之后朱桢再次感到震惊。 本来他以为商业之城只是个比喻,没想到竟然真的要围绕商业来打造。 所以得规章制度,都只有一个目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秩序。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以至于产生了质疑: “这……将商贾之道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太过惊世骇俗了。” 陈景恪严肃的道:“大明面临的也同样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要敢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走出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 “否则,我大明要如何统治这广阔的疆域。” 朱桢说道:“新宗藩体系就挺好的啊,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 陈景恪说道:“然后呢,重蹈商周覆辙?” 朱桢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用单纯的宗藩关系来约束,恐怕早晚会演变成商周那种情况。 诸侯王做大,最终取代宗主国。 如果他还是一名普通的藩王,肯定会说:能有七八百年国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可现在他是一名诸侯王,再说这话就不合适了。 但他脸上依然写满了不理解。 用商贾之道,就能维系好宗藩关系了? 重视商贾,乃取祸之道啊。 陈景恪也知道他的想法,但真的无法给他解释其中的缘由。 总不能将帝国计划告诉他吧? 况且,以他接受的教育,也无法理解帝国计划。 就算理解了,也同样无法接受用商业为纽带来实现这个计划。 正如老朱也同样无法理解,但朱标和朱雄英能理解,他还是同意了。 无法解释的情况,干脆就不解释,陈景恪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来回答他: “所以才需要你这位大明的亲王,盯紧淡马锡。” “一旦这里出现失控的情况,大明可以将这里彻底推平,一切从头再来。” “这也是为何将商业之城选在淡马锡的原因。” “远离大明本土,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波及到大明。” “只要大明本土不出问题,一切都可以重来。” 朱桢这才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试一下也好,如果能成那再好不过,如果不成……” 他已经做好了随时摧毁淡马锡的准备。 作为大明的亲王,他不可能坐视任何事情威胁大明本土。 之后陈景恪又告诉了他,哪些地方需要他配合,哪些地方是他重点监视的。 整个谈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天。 朱桢对自己的任务,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接下来几天,他又几次找到陈景恪,询问一下了解不通透的地方。 有时候会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通过交谈,他对如何建设一个楚国,也有了大致的想法。 之后他又去和傅安等人见了一面,表面上大家自然很客气。 一开始傅安等人还很是担心,楚王高高在上,会不会不待见他们,以后工作上会不会给他们制造麻烦。 一番交谈下来,发现朱桢虽然不算谦虚,但对他们还算客气,也表示以后会配合淡马锡的工作。 这让几人都稍稍放下了心。 很快洪武二十年走完,大明迎来了洪武二十一年。 对于大明来说,今年可谓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朝廷上下都很高兴,年过的自然也就开心。 各藩属国也都派出了使节团,前来朝觐天子。 比起盛唐的万国来朝差了很多,至少草原和西域没有来人。 但南洋诸国、辽东各势力、西康也来了三个部族代表,总共国家起来近二十个国家和势力。 规模也已经不小了。 朱元璋虽然不好虚名,但也非常的开心。 高兴之余,就难得的给群臣放了个小长假。 在别的朝代很正常的事情,却让文武群臣无不感激涕零。 但在高兴之余,也有一点小小的不和谐。 这个不和谐是来自于陈景恪家庭内部的事情。 具体来说就是,福清没怀上。 第262章 动起来的大明 过完年陈景恪就发现,福清有点不对劲儿,神神秘秘的,几次回来都不在家。 问仆人,都说去上香了。 他很是好奇,这姑娘以前没烧香拜佛的爱好啊? 不过贵族女子多喜欢烧香,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至于为啥,自然是闲的呗。 女性地位低下,不能出去做事。 家里有钱不愁吃喝,天天闲着无所事事,也就只能发展一下业余爱好了。 这个年代,除了烧香拜佛还能干啥。 但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这姑娘咋越来越忧郁了呢。 莫非是看佛经看出心理疾病来了? 这下陈景恪坐不住了,连忙拉住媳妇一番交谈,终于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她确实去拜佛了,也确实有了心病。 但不是读佛经读傻了,而是一直没怀上孩子。 陈景恪很是无语,连忙开解道:“以前没怀是咱们不要,最近才开始努力,哪有那么快啊。” 福清摇摇头,说道:“徐允恭上次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走了,嫂子上个月就怀上了。” “咱们已经努力几个月了还不见动静……” 陈景恪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症结在哪。 去年末徐允恭随凯旋大军回京,只待了半个月就又跟随蓝玉匆匆前往辽东。 结果过年时候他媳妇就被查出怀上了。 当时徐达高兴的摆了好几桌邀请好友庆祝。 没想到这事儿竟然刺激到了福清。 她和徐允恭的妻子年龄相仿,人家半个月就怀上,她努力三四个月还没动静,也难怪会有压力。 还有一部分压力来自于其他人。 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就会有人传谣言,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结婚半年不要孩子,也同样会有人传谣,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一年不要孩子,那就等着吧。 直接就是不会生,偷偷的吃药治疗云云,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即便福清贵为公主,也难以避免此类事情。 当然,别人倒不是传她不会生什么的,而是传的另外一件事情。 天谴。 福清小心翼翼的道:“您说,会不会真的是永昌侯的事情,让老天不高兴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苦笑道:“我都和你说过了,那是骗永昌侯的,天下怎么可能有那样的药。” 福清点点头,但很明显心中依然存着疑虑。 以前她也对此言深信不疑,可现在由不得她不疑神疑鬼了。 陈景恪知道,这种神神鬼鬼的事情,一旦她产生怀疑就很难打消,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 比如减轻家庭带给她的压力。 于是他就将此事告知了父母,让他们不要催促孩子的事情。 谁知道陈远和冯氏也很冤:“我们从来都没提过孩子的事情啊。” 冯氏说道:“虽然我很想抱孙子,可咱们家的情况我很清楚,怨不得人家公主,我怎么会催她。” 陈景恪还以为她说的‘天谴’的事情,连忙又解释了一遍。 陈远却摇头道:“你娘说的不是天谴的事情,是咱家……” “就这么和你说吧,你曾祖父妻妾四人,三十八才有了你祖父。” “你祖父妻妾两人,四十二才有了我。” “你娘就是当时家中无后才收养的孤女。” “她刚来家中,就有了我。” “我二十九才有了你。” “咱家就这种命,赖不了人家公主。” “你要是能在三十岁给陈家生出孩子,我和你娘就烧高香了。” 冯氏也很无奈的道:“是啊,咱们家就这种命,子嗣困难。” 陈景恪别提多惊讶了,还有这种事儿? 用科学怎么解释? 只能说,基因这种东西实在太神秘了。 他将此事告知福清,总算是缓解了她的心理压力,不再每天疑神疑鬼。 陈景恪怕她太闲了胡思乱想,就催促她继续写驸马传,还把《海盗》第二部的构思讲了一遍。 让她没事儿多琢磨琢磨写作。 总算是暂时将此事给解决了,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很快他就发现,为啥福清会面临那么大压力了。 因为没多久,朱元璋、马皇后、朱标、徐达等人,都相继问了他类似的问题。 你不是说等公主十八岁要孩子吗,为啥这么久了还没动静? 连他们这些日理万机的大人物,都会操心这件事,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 估计平日里福清没少被人问这个问题。 对此陈景恪只能不厌其烦的,将家族情况说了一遍又一遍。 之后果然没有人再问,但他们是不是真信了,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总之这件事情算是告一段落,陈景恪终于可以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首先是楚国那边的详细情报传回,包括土地情况、土著情况、气候条件等等。 同时还带回了另一个消息,第一个落脚点已经建好,可以开启后续移民了。 于是,早就准备好楚王朱桢,带着两千户百姓,和大量的粮食农具、耕牛、铁器等物资乘船出发。 出发那天,朱标带领满朝文武前来送行。 临上船前,朱标担心的道:“六弟,保重身体,大哥等你年底回来团聚。” 朱桢心中非常的舒服。 不论这话是真情实意还是场面话,都比什么一定要管好楚国,不要忘记朝廷什么的要中听的多。 这种场合本来是轮不到陈景恪露脸的,但朱桢却主动找到他,说道: “陈伴读可还有什么要对我说的吗?” 在众人的注视下,陈景恪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 “楚王一路顺风。” 之后朱桢就登船出发,船队会从长江入海,然后一路向南到达泉州。 经过修整补给之后,直达楚国。 送走朱桢,朝堂却并未恢复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繁忙。 没别的。 迁都。 耗时两年多,洛阳城终于修建完成。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东西都要事先做准备。 太子朱标再次启程,前往洛阳坐镇。 这次他可是带着整个东宫一起去的,顺便还带走了半个朝堂的官吏。 这些官吏包括六部等各个衙门的人员,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洛阳将架子搭起来。 为后续整体迁徙做准备。 接着,朱元璋任命了洛阳城的大小官吏。 然后从应天迁徙了一部分百姓过去。 同时还从江浙、两湖、川蜀、云贵等地,各迁徙部分百姓前往洛阳定居。 总人数达十五万。 这将是洛阳城的第一批百姓。 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又下旨拆分应天。 这其实是陈景恪的意思:“应天实力太强,作为京师自然没有问题,可作为陪都会抢了洛阳的风头。” “且地方太强,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此时的应天,地界包括了后世的安徽、江苏和上海。 地域之广阔,经济实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未来大明肯定要发展工商业,这里的实力只会更强。 到时候真的有可能会出现,陪都反过来压国都一头的态势。 而且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太重,也确实会影响朝廷的政策,最后好处全让他一个得了。 朱元璋虽然看不到未来,但仅凭眼下他就知道,应天太强必然是隐患。 群臣自然不会反对,他们比谁都希望大明能平稳。 于是,就将应天一分为二。 一为江苏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江苏省,省治自然就是应天城(南京)。 另一个省的名字就比较有争议了,大家取了很多名字。 最后朱元璋拍板,凤皖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凤皖省,省治就放在了凤阳。 凤取自凤阳,朱元璋的老家。 皖是因为此地为古皖国地界,取历史悠久之意。 对这个名字,自然没有人会反对。 这时陈景恪又不安分了:“陛下,湖广的地盘也大啊……” 朱元璋看了看地图,然后湖广变成了湖南和湖北。 陈景恪又说道:“陛下,陕西……” 朱元璋脸一黑:“你闭嘴,陕西现在还有一半在北元手里,等夺回来再说。” “康藏……” “你想把康藏的首领都逼反吗?还是你准备带兵去征服他们?” 陈景恪悻悻的闭上了嘴。 心中则想的是,等枪炮造好了,你看我怎么让那些奴隶主变得能歌善舞的。 大明这一轮虽然没有推行什么新政策,但动静可一点都不小。 不论是分拆行省,还是迁都都是大事,可怠慢不得。 与之相对应的,对外方面就略微收敛了锋芒。 南洋方面,也并没有再对别的藩属国产生什么想法。 中南半岛的战事也告一段落,安南被灭,占城名存实亡。 其他各势力也反应过来,大明这是司马昭之心啊。 然而已经晚了。 大明是他们自己请过来的,岂不闻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 比起赶走大明,他们更害怕自己被攻打。 现在大明主动停下脚步,宣布行动结束,他们反而都松了口气。 至于安南和占城……他们自取灭亡,大明天军来的好。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朱元璋封朱棡为安南总督。 然后派遣了大量文官前来任职。 这一点比历史上的朱棣,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朱棣派人打下交趾,派遣到这里的官吏,大多数都是从两广地区招募的。 这些人粗通文墨,又没有升迁途径,到任后会干什么可想而知。 交趾行省贪腐之风盛行,可以说无官不贪。 朱棣信任宦官,派太监马骐前来镇守。 马骐到任后横征暴敛,变着花样的压榨当地百姓。 最后官逼民反,当地百姓活不下去,纷纷造反。 更奇葩的来了,马骐害怕交趾的高官权势过大,不肯调拨军队给他。 逼的交趾高官只能带着几百老弱病残去镇压叛军。 最后叛军做大不可制,为后来明军惨败死伤十余万埋下了隐患。 熬到宣德朝,大明的交趾战略全面失败,正式失去了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大家都痛骂宣德名不副实,丢弃交趾。 殊不知,一切祸根都是朱棣埋下的。 他用二十年时间,成功的让生活在中南半岛的人恨上了大明。 等到宣德继位,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了。 就算宣德继续出兵击败了反叛大军,民心尽失的大明又如何维持统治? 还好,朱元璋不是朱棣,他很清楚如何才能治理好一块地方。 更何况还有马皇后、朱标、陈景恪、朱雄英等人出谋划策。 这次他派到安南的,全部都是经过系统培养的官吏,很多还是去年出使高丽的文人。 而坐镇交趾的,更是经验丰富的朱棡。 朱棡没有横征暴敛,相反他的一系列政策,全都是与民修养生息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中南半岛其实是半奴隶社会。 部落里的普通人,是部落首领的私产。 首领经常会将自己的部民卖给别的势力…… 在当地这些事情可以说习以为常。 而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隋唐以前的俚僚人头上。 也就是冼夫人、冯盎他们所在的部落。 后来随着俚僚人南下,这种生活习惯也被带到了中南半岛。 而朱棡到来之后,给当地百姓编户齐民分配土地。 虽然遭到了当地大户的抵抗,却成功收获了民心。 接着,他又拿着大明新宗藩法原地推行。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在中南半岛流传了数百年,已经逐渐成型的喃文至此失传。 或者说,只有专门研究这种文字的专家才懂,普通人连知道这种文字的都很少。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发中南半岛,也为了更好的经略南洋,大明宣布了琼州开发计划。 给予了琼州政策上的优待,并移民驻军。 琼州就是崖州,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领土。 大明开发这里,基本没有什么人反对。 就连生活在当地的黎人,都非常高兴大明开发这里。 毕竟,朝廷给的政策是相当优渥的。 编户齐民,分配土地,分发农具耕牛种子,五年内免除一切赋税徭役。 为了教化当地百姓,大明还派遣了大量读书人,在此地开办学堂。 这些政策,以前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竟然如此轻易就获得了,哪会有不欢迎的道理。 百姓安抚好,水师驻扎在此地,和驻扎在交趾的明军相互照应,震慑整个中南半岛。 同时也是对两广地区的蛮夷的一种威慑。 大明的南方总体策略就是如此。 但在北方就是另外一种样子了,过完年蓝玉就率军深入漠北,寻找北元王廷。 第263章 直捣黄龙 庆州附近的草原上,正发生着一场追击战。 一个约莫千余人的北元部落,正被一小股明军衔尾追杀。 为了断尾求生,那支部落不时的派出死士拦截。 “杀……” 徐允恭兴奋的大吼一声,朝着拦在前方的死士冲去。 一枪刺穿了一名敌军的咽喉,他甚至在对方脸上看到了惊恐。 说是死士,其实就是提起武器的牧民。 只是片刻功夫,前来拦截的死士就全部被斩于马下。 徐允恭继续带人追了上去。 本来只是一场普通的巡逻,顺便活动一下手脚。 没想到竟然给他逮到了一支北元部落,这着实是意外之喜。 到手的功劳,他岂能放过? 最主要的是,他想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情报。 尽管他只带着百余人,而这支北元部落有上千人,青壮约莫有三四百,他依然毫不犹豫的冲了上来。 都说北元人上马就是战士,然而经过训练的战士和会骑马的牧民,是完全不一样的。 尤其是在面对正规军的时候,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 所以,尽管对方人数多,可见到他们这支军队,依然开始逃跑。 可拖家带口的牧民,又如何能逃得过正规骑兵的追击。 所谓断尾求生,也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双方缠斗了一整天,这支部落最终绝望的投降。 经过审问,徐允恭获得了一个让他不敢置信的情报。 北元可汗脱古思帖木儿,也就是天元帝,就驻扎在捕鱼儿海(贝尔湖)。 为啥一个普通的部落,能知道皇帝在哪呢? 很简单,去年明朝攻打辽东,生活在这附近的牧民,都被迁到了草原深处。 那么多部落聚在一起,消息自然就很灵通。 很多平时打听不到的消息,这会儿很容易就能打听到。 更何况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北元还从各个部落抽调青壮,组成了临时的大军。 这个部落也有青壮被抽调。 而在军营里,想要打听到一些情报就更容易了。 后来战事结束,临时征募的青壮返回各部落,也将各种情报扩散了出去。 其中就有脱古思帖木儿的王廷所在。 这么多牧民聚集在一起,超过了当地草场所能承载的极限。 一部分小部落就开始离开。 有些冒险去了更远方,还有一部分则认为战事已经结束,是时候返回自己原来的牧场了。 这支部落就是如此,他们原本的草场就在庆州附近。 虽然庆州被明军占领,这里靠近边境。 但比起去未知的地方,他们更愿意冒点险回到熟悉的环境。 更何况,靠近两国边境,还能通过互市从明朝那里购买很多必需品。 比如茶叶、食盐、铁锅等等。 哪知道刚走到半途,眼看就要进入自家的牧场了,却遭遇了明军的侦查部队。 他们很惊恐也很疑惑,不是说战事结束了吗?为什么草原上还有明军? 但此

相关推荐: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虫族之先婚后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阴影帝国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以力服仙   小公子(H)   下弦美人(H)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