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07章

第107章

恭一脸的敬佩,道: “方先生真国士也。” 陈景恪虽然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得朝鲜那边的信息,但毕竟远隔重洋,了解的并不细致。 见徐允恭都如此敬佩,非常的好奇: “哦,他都做了什么?竟让你如此夸赞。” 徐允恭娓娓道来,将事情大致讲了一遍。 最初的时候,高丽很多人心中是非常仇视大明的。 一些原本亲大明的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而走上了敌对之路。 甚至使节团里的很多读书人,都认为大明此举非义战。 方孝孺第一个站出来反驳这种观点。 虽然无法说服心怀成见之人,却让支持大明行动的读书人,更加的理直气壮。 之后他又第一个走出去,联络以前认识的高丽文人,为大明争取人心。 期间遭受的刺杀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最危险的几次离死只有一步的距离。 “保护他的精锐将士都牺牲了二十三人,可见他面临的危险有多大。” “可是他毫不退缩,继续去游说高丽文人,甚至还在各大城市公开演讲辩论。” “使节团的文人受到他的感染,也纷纷出动为大明争取人心……” “前后共计六十七人死于敌人刺杀。”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逐渐挽回了高丽文人之心。” “为后续平定叛乱,建立朝鲜王国,奠定了基础。” 陈景恪端起酒杯:“敬义士。” 然后一饮而尽。 穿越后第一次喝酒,呛的他非常难受。 徐允恭连忙给他倒了一杯水,说道:“不会喝酒就别勉强自己。” 陈景恪灌了几口茶,说道:“我是高兴,大明文人的脊梁还在。” 这些事情有些是他知道的,有些是第一次听说。 作为一名华夏人,他心中对那些人充满了敬佩。 “大明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陛下已经决定,授予参与此事的文人军功。” “以后但有空缺,会优先任用他们。” 徐允恭也由衷的感到高兴:“陛下英明……相信经此一事,大明会有更多文人站出来。”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继续说,方孝孺最近在做什么?” 徐允恭回道:“正带领一群高丽文人,说是要编写一本朝鲜史,为朝鲜溯本归源。” “此事现在已经成为朝鲜最大的盛事,无数文人想要参与其中。” 写史?陈景恪眉头微皱:“此事上报朝廷了吗?” 徐允恭颔首道:“朝鲜王呈送了一批国书,随凯旋大军一同送来应天,想必有关于此事的奏报。” 陈景恪恨不得立即将朝鲜国书取过来,看看有没有这玩意儿。 编史书本来就是大事,给朝鲜编史更是大事中的大事,一个不好可能会动摇大明在当地的统治。 方孝孺这是发哪门子的疯啊。 不过这会儿正在举行庆功宴,自然没时间给他找国书,只能等明天再说。 之后两人又聊起了其他事情。 总体来说,朝鲜王国的局势比大家预计的要乐观的多。 除了大明武力震慑,以及封王建制确保了旧贵族的利益。 大明使节团的文人,将高丽文人给安抚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人掌握舆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大明安抚住了文人群体,就相当于掌握了舆论。 愿意站起来反叛的人,自然就少了许多。 当然,和大明采取的均田制也有关系。 大明将没收的反叛权贵的土地,全部分给了高丽百姓。 要知道高丽之前的政治制度,类似于九品中正制,百姓就是权贵官僚的农奴。 获得自己的土地,那是前所未有之事。 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他们自然会支持大明。 徐允恭感慨的道:“你不知道,那些高丽百姓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时,是多么的激动。” 陈景恪心道,我可是太知道了。 获得土地的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能爆发多大的战斗力,可再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那是能让血肉之躯战胜钢铁洪流的力量。 百姓被均田制收买,文人群体也被安抚。 旧权贵获得重用,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三个群体的抵抗意志被瓦解,朝鲜定矣。 盛会总有完结之时,庆功宴很快就在喧闹中结束。 陈景恪起身回家,才发现自己的头竟然有些晕乎乎的。 这让他很是无语,竟然被一杯白酒给弄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不过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不喝酒的决心。 一杯就这样了,多喝几杯谁知道会不会坏什么大事。 回到家,福清老远就闻到他身上的酒味儿,震惊的道: “您饮酒了?” 说着连忙上来要搀扶他。 陈景恪解释道:“就一杯,酒真不是好东西,我不喝酒的决定是对的。” “一杯就成这样了?”福清有些无语,又有些好奇: “什么事情,竟然让您破例?” 要知道,他们成婚喝的交杯酒也只是米酒而已。 陈景恪就将事情讲了一遍:“当时实在是太高兴,有些不受控制。” 福清明显兴趣缺缺,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这也值得您破例啊?” “等着吧,以后肯定会因为这事儿得罪人的。” 要是一直不喝酒,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破一次例,就会有无数人希望你破第二次。 不破就是不给面子。 这个道理陈景恪自然也懂,却丝毫不在意的道: “随他们去,真正关系好的不会逼我喝酒。希望我破例的,我会在乎他们是老几?” 他的身份注定了不可能广交群臣,得罪就得罪了,是真的不稀罕。 福清笑道:“那也没必要刻意得罪人呀。” …… 第二天,陈景恪赶往皇宫参加早朝。 发现好些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向他,就连平日里看他不顺眼的文官,也投以友善的目光。 这让他很是别扭,发生啥事儿了? 这些人吃错药了? 正疑惑间,就听到有人在喊他,转头看去正是徐达、汤和、蓝玉等人。 他连忙走过来,主动向众人见礼。 这一圈人都知道他的底细,自然也都很客气的还礼。 不少第一次来参加早朝的人,不知道他底细,见到这一幕都露出惊讶之色。 这少年是什么人?为何这一圈大佬都对他如此礼遇? 等从别人那里打听到他的身份,则露出恍然大悟之色。 原来是太孙伴读陈景恪,难怪这群大佬都这么客气。 生子当如陈景恪啊。 另一边,见过礼之后,徐达笑道: “小子,我一直以为你最是冷静,没想到还是性情中人。” 陈景恪心中一动,莫非是因为昨天喝酒? “徐伯伯何出此言?” 徐达的回答证实了他的猜测:“昨天都破例饮酒了,还装糊涂呢。” 蓝玉也附和道:“是啊,连陛下都不能让你饮酒,竟然为了牺牲的将士破例,必须是性情中人。” 陈景恪苦笑道:“就是一杯酒而已……再说了,你们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操心,还有空关心我一个小辈喝酒啊。” 汤和笑道:“你可不是一般的小辈,你就没发现今天大家看你的目光不一样吗。” 陈景恪想起一路上大家怪异的目光,有些不敢置信的道: “这……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 徐达说道:“你以为呢,现在但凡消息灵通一点的,谁不知道你是陛下的智囊。” “你的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关注着。” “昨天庆功宴还没有结束,你饮酒的事情就已经传开了。” 许多文官向他投以赞许目光,也有解释了。 他是听了使节团文人义士的事迹才喝的酒,自然被认为是对文人的尊重。 毕竟,那些文人义士已经被文官们,自发的推举为文人群体的代表。 我们文人也能为国赴死。 至于武将们怎么想……他们没什么特别的想法。 陈景恪娶了公主本就是勋贵行列的一员,自己人怎么做都是对的。 得知事情真相,陈景恪只觉得不可思议,又有些兴奋。 我已经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 因为北伐大军凯旋,今日的早朝格外的热闹。 也没谁会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添堵,说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当然,主要是也确实没啥不开心的事情。 今年可谓是风调雨顺,战争也是节节胜利。 对大明和天下人来说,都是喜庆的一年。 朱元璋和群臣唠了一会儿嗑,顺手处理了一些政务,又颁布了几条政令,早朝就结束了。 退朝后,陈景恪和朱雄英一块来到乾清宫。 朱元璋一见面就打趣道:“你不是不饮酒吗?能为几个文人的死破例,今天也必须给咱破个例。” 陈景恪眼睛一转,说道:“我倒是想,只是最近实在不方便,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朱元璋本来只是开玩笑,听他这么敷衍,顿时不乐意了: “怎么又不方便了?必须给咱一个合适的理由。” 陈景恪不好意思的道:“这不是福清十八了吗,您懂得。饮酒可能会对孩子不好。”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这个理由好,咱喜欢。多多努力,争取让咱早日抱上外孙。” 陈景恪连忙点头:“一定一定……” 朱标在一旁那叫一个无语,你们俩要不要瞅瞅自己再说什么? “咳,景恪,这里有一份方孝孺的奏疏,你看看有何感想。” 陈景恪心中一动,莫非是关于编写朝鲜史的事情? 接过奏疏一看,果然如此。 高丽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箕子朝鲜后裔,而是认了高句丽当祖宗。 因为这种认识,导致很多人心存反叛之意。 方孝孺认为,应该编写一套正经的朝鲜史书,以驳斥这种观点。 同时溯本正源,让朝鲜人了解自己的出身。 如此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回归华夏族群。 看完奏疏之后,陈景恪相当无语。 原来那边的人这么早就开始乱认祖宗了吗? 新罗真是悲催啊。 大唐灭了百济和高句丽,让他捡漏一统了半岛。 打死他都想不到,后世子孙竟然认了死敌当祖宗,反而把他这个真祖宗给抛弃了。 得知了事情的缘由,他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 方孝孺还是挺靠谱的吗,没辜负对他的培养。 “陛下、殿下,我以为此事可行,且当行。” 朱元璋问道:“你就不怕他们真是高句丽后裔?” 陈景恪回道:“当年唐朝从辽东迁徙百万人口进入中原,高句丽大部分人口都在其中。” “剩下的一部分融入了靺鞨、契丹等部落,还有一部分人口确实被新罗吸纳,但数量已经不多了。” “新罗最后摘了大唐的果子,这是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着的,做不了假。” 说到这里,他露出一丝冷笑,说道:“如果真能查出谁是高句丽后人,岂不是更好。” “直接送他们去见他们的老祖宗好了。” “哈哈……”朱元璋大笑道:“这个方法好,那就给朱梓回信,同意编写朝鲜史。” 陈景恪提醒道:“如果可以,让他们将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全部抄录一份送回大明。” 这些就是将来研究辽东人文历史发展变迁的依据。 朱元璋自然也不会反对,一并写进了旨意里。 之后几人又聊了一下辽东和半岛的情况,主要是辽东方面,确定了未来一年的战略计划。 蓝玉挂帅,从辽东远征漠北。 “辽东大军只撤回了十万,还有二十五万镇守当地。” “明年初留五万镇守辽东和朝鲜王国,蓝玉可直接统帅其余二十万出征。” 陈景恪疑惑的道:“那应该让永昌侯留在辽东整训军备才是,为何让他回京了?” 朱元璋无奈的道:“咱也是这么想的,利用这几个月空闲时间,好好的整训一下军队。” “但他非要回来,说是一年没见过俩儿子了,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还说什么不让他回来,他就活不下去了。” “你说咱能怎么办?只能让他回来瞅一眼。” 陈景恪:“……” 朱标也很无语的摇了摇头,不过还是出声帮忙解围道: “老年得子,人之常情。让他回来看一看,也能安心为国效力。” “我已经与他说过了,半个月后就出发前往辽东,不可耽搁了战事。” 第260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 对于蓝玉非要回家看儿子的行为,朱元璋内心其实并不生气。 原因很简单,你蓝玉越重视这俩儿子,就越容易被拿捏。 当然,前提是不要延误战事。 辽东之战刚刚结束,将士们正需要休息,他留不留在辽东影响并不大。 趁着寒冬回来看看也好。 只要他自己不嫌折腾就行。 所以众人也都没多谈此事,而是将话题转向了册封军功上面。 中低级军官的封赏,自有五军都督府、兵部和礼部共同拟定,高级将领就需要朱元璋拍板了。 首先自然是冯胜的,爵位是不能动了,开国公已经封无可封。 唯一还能升的就是勋,从第八级护军升到第九级柱国。 朱元璋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封。 他是这么对朱标说的:“咱再封他,等你继位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了。” “所以咱就再压一压他,将来再由你给他加封柱国吧。” 朱标除了谢恩,还能说啥。 于是冯胜得的好处就是财物方面的赏赐。 蓝玉的封赏也是财物,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明年远征漠北的战果了。 反倒是下面的将领,获得的封赏很大。 比如朱寿获封舳舻侯,张赫获封航海侯。 两人都是大明开国将领,前者建国后主要负责漕运,后者负责剿灭倭寇。 上次军功爵制改革,重新考核军功,两人都被封为伯爵。 这次征辽东,两人全部参与其中,并立下不小的功劳。 但这份功劳主要在于确保漕运安全,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要不要封侯在两可之间。 这时候,另外一重身份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太子党。 两人都是太子党核心成员,朱标的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封侯,加开国。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朱元璋已经毫不掩饰自己的退位之心,对太子党大加提拔封赏。 并且蓝玉的北伐大军,骨干也基本都是太子党成员。 其目的不言而喻。 朱标什么都没说,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切。 当然了,说是太子党,其实都是朱元璋的老臣。 准确说,是朱元璋的老臣里面,率先对朱标效忠的那群人。 正常来说,这是有利于国家政权交替的。 父子共用一套班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 前提是,不能出意外。 …… 商量完这些人的事情,朱元璋将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 “平高丽是你的计策,头功也有你一份,要不咱给你也封个侯爵当当?” 陈景恪连忙摆手:“您可别恩将仇报,我还想过几天安生日子呢。” 朱元璋骂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爵位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东西,你竟然不要。” 陈景恪说道:“我谢谢您的好意,这侯爵还是给别人吧,我等太孙将来给我封爵。” “嘿……”朱元璋不乐意了:“你给咱说清楚,为啥乖孙封得,咱封不得?” “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咱今天非给你封个侯不行,就封冠军侯。” 朱标无语摇头,得,政务处理完,老爷子又开始逗人玩了。 将公文收拾好,他就起身回了东宫。 还有一大摊子事儿等着处理呢,他可没那份儿闲心。 陈景恪自然知道老朱在拿自己开心。 正如不给冯胜柱国头衔一样,朱元璋不会太早给他特别厚的封赏。 以他的功绩,从现在就开始封,过不了多少年就到顶了。 你在不在乎皇帝的封赏不重要,皇帝有没有东西可封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皇帝觉得没什么能封给你的了,那你最好就要小心了。 要么思量一下造反的成功概率,要么就急流勇退。 就比如现在的徐达,军方第一人,然而职务却只是假都督佥事。 假就是暂代的意思,都督佥事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职务。 实际上已经不掌握任何权力了,全靠皇帝信任才有机会参赞军国大事。 当然,准太孙妃生父的身份也很重要。 否则,大概率是挂个三公三师的荣誉头衔,在应天养老。 陈景恪要不想过早面临这一天,就不能过早封爵。 至少也要等到朱标当政,才有机会封爵,想位极人臣只能等朱雄英当皇帝。 这也算是双方的默契了。 一天的政务处理完,陈景恪回到家中,提笔给方孝孺写了一封信。 简短的客套叙旧之后就直奔主题。 对他为朝鲜王朝溯本追源之事表示赞同,同时隐晦的提醒他别玩崩了。 之后就是拜托他,将辽东和半岛上的人文变迁了解清楚,并记录好。 再然后就是叮嘱他保重身体,期待他归来云云。 写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朝鲜史记录不全,年代还非常久远,更是麻烦。 很多历史,只能从中原史书中翻找……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这期间倒不是说他不能回来,而是不能经常回来。 不过还好,朱元璋给他封了个官,这几年算是熬资历。 等朝鲜史书写成,才是真正的携带荣誉而归。 直接进入中枢为官都不是问题。 当然,也要看他自己愿不愿意为官了。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方孝孺是个有大抱负的人,向来不缺少主见。 一旦下定决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即便是陈景恪,也很难逼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 当然,这也正是陈景恪选中他的原因。 要是他唯唯诺诺,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给程朱理学掘墓的重任。 事实上陈景恪却不知道的是,方孝孺还真有着自己的计划。 大明程朱理学太过于强势,想要推出新儒学阻力实在太大。 即便有朝廷支持也很难。 朝鲜的文人虽然也推崇程朱理学,但远不及中原文人那么痴迷和霸道。 他想先在朝鲜文人群体里站住脚,如果能成为旗帜人物就更好了。 等时机成熟,就在那里宣扬自己的新儒学。 然后再携带门徒返回中原,正面与程朱理学竞争。 编写朝鲜史,就是树立威望的最佳时机。 陈景恪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也只能感叹。 不愧是敢喊出‘诛我十族又何妨’的人,又岂会变成任人摆布的棋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在新宗藩制度的框架下,制定了商贸之都计划。 大致确定了淡马锡的制度框架。 “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效率,所以必须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稳定和秩序也尤为重要,大明必须确保淡马锡的稳定。” “还要建立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就必须要求衙门廉洁守法,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监察机构……” “商业秩序更要建立好,不能出现有事儿却找不到人处理的情况……” “对商人也要提出规范,守法者受到保护,违法者严惩不怠。” “想在这里经商,必须在衙门注册,并规定经营范围。” “超范围经营视为违法,可以按照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罚。” 陈景恪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告诉了朱元璋和朱标,主要是给朱标讲的。 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意外,通过。 朱元璋和朱标的想法很简单,行不行且不说,先去试一试。 反正是南洋上的一座小岛,不行就再废除,只要不影响大明本土就可以。 接着朱元璋下令,将淡马锡设置为大明的一个府,并委任了第一人知府。 人选有点出人意料,由鸿胪寺官员傅安担任。 傅安本为从七品官,去年出使高丽担任千人使节团副使,表现优异进入朱元璋视线。 人还没回京,就被接连提拔。 今年随凯旋大军回京,再次被破格提拔,并直接担任了淡马锡的知府。 但这个任命并没有引起其他官僚的羡慕,相反还引起了大家的同情。 淡马锡,那上面连个国家都没有,妥妥的蛮荒之地。 说是去当知府,实际上就是去拓荒的,和发配无异。 就那里的恶劣条件,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 傅安自己也不愿意去,蛮荒就算了,主要是离中枢太远。 就算做出功绩又怎样?朝廷是能看到还是咋地? 但皇命难违。 且破格提拔岂是那么容易得? 如果不是因为淡马锡太偏远,估计也轮不到自己来当这个知府。 就在他准备着上任的时候,吏部却通知他,先去接受一段时间培训。 这让他更加疑惑了,这事儿还需要培训?没听说过啊。 抱着好奇心来到培训地点,发现同期接受培训的,还有其他二十余名官吏。 其中就有他未来的搭档,淡马锡同知许柴佬。 关于许柴佬其人,他所知不多。 只知道出身于商贾之家,后帮助南洋使节团破坏了吕宋反叛阴谋,因而被举荐入京。 因为熟悉南洋情况,被授予淡马锡同知一职。 对于这个搭档,傅安自然是颇为腹诽的。 其一,他家世代书香门第,对商人缺乏好感。 其二,许柴佬出身南洋巨族,虽然已经被家族除名,可关系人情还在。 更何况现在他携大势回归,许家估计会求着他重新入家谱。 有这样一个地头蛇手下,他这个知府不好做啊。 怀着这样的担忧,他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 让他没想到的是,给他们上课的竟是传说中的太孙伴读陈景恪。 作为曾经的高丽副使,傅安可是太清楚这其中的谋算了。 对一手制定全盘计划的陈景恪,也是充满了敬畏。 陈景恪看着台下的二十余名官吏,也同样非常激动。 这就是帝国计划的种子啊。 这些人,有十人是朱元璋选拔的,还有十人是他从几何班挑选的。 再加上许柴佬等人,共计二十四人。 深吸口气,陈景恪将新宗藩体系和淡马锡制度框架下发: “淡马锡将会是一座前所未有的新城,它将是大明南洋战略的核心支点……” “我希望你们能放下心中固有的认知,好好的想一想该如何做。” 众人心中都有些不以为然,新城?怎么个新法? 新的宗藩制度他们早就知道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是等他们看到淡马锡的制度框架,无不露出震惊的表情。 什么情况?你这是想打造一个大同世界吗? 还有,为什么有那么多‘商’字? 你不会是想打造一座商业之城吧? 傅安也非常震惊,一度以为自己看错了。 竟然将商业提高到这种地步,这陈伴读想做什么? 不对,应该说朝廷想做什么? 许柴佬则兴奋不已,在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商人最想要什么。 一个有序的商业环境。 而这淡马锡制度框架,就是要打造一个这样的环境。 他已经可以预见到,淡马锡将来的商业会有多繁荣。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敢想敢做。 陛下也是明君,这样的策略都敢于去尝试。 看着众人的表情,陈景恪很是满意,说道: “朝廷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广宝钞,只有商业,才能让宝钞流动起来。” “一旦所有藩属国都使用宝钞,那他们将再无办法摆脱大明的控制。” 众人都恍然大悟。 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宝钞是怎么回事儿。 虽然有些人无法认识到具体好处有多大,却也知道,当所有藩属国都使用宝钞,对大明好处很大。 别的不说,加印买买买就可以了。 傅安自然也理解这个道理,可他依然很疑惑。 为何不直接下令让藩属国使用宝钞,反而采用商业这么麻烦的手段?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许多。 只能说,他们不懂货币,或者说习惯了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但可惜,商业远没有那么简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个问题靠嘴巴是无法给他们解释的通的,只能让他们亲自去看。 “我知道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有些事情涉及朝廷机密,暂时不能告诉你们。” “我只能告诉你们的是,淡马锡对朝廷非常重要,关系着朝廷下一步战略的成败。” “所以,不管你们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必须按照要求将淡马锡打造好。” 听到这话,众人反而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也不在好奇追问。 我就说吗,朝廷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去建一个商业之城,背后肯定有更深的计划。 甚至还露出一副‘你早这么说不就没事儿了吗’的表情。 对此陈景恪能说啥,只能说脑补最为致命啊。 不过不管咋说,思想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剩下的反而简单了。 再做的没有一个是蠢人,理解能力完全没有问题。 很快就对淡马锡的制度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也就在这时,楚王朱桢风尘仆仆的赶回应天。 第261章 无名宰相 朱桢接到让他回京的消息时,那可真是欣喜若狂。 朱梓被封为朝鲜王的事情,众兄弟哪个不羡慕的眼珠子发红? 在大明内部当藩王,权力大小且不去说,那可是被文武群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前两三代君主有感情羁绊在,还不会拿他们如何。 后世君主呢? 血缘关系淡了,他们这些藩王就是仇寇。 看看西汉就知道了。 在大明本土之外当王,那才是真正的王。 他本以为自己没这样的机会了,没想到馅饼突然就落到了自己头上。 有多开心可想而知。 若不是还保留着几分理智,他恨不得立即就快马加鞭返回应天。 但就在这个考验一个人性格和能力的时候,朱桢经受住了诱惑。 他没有立即回京,而是先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表达了对恩赐的感激之情。 然后分析了云南当前的局势。 最后表示,战事处在关键节点,临阵换将乃是大忌,他会等到战事告一段落再返回。 之后他就再次投入作战之中。 而他被正式册封诸侯王的消息,自然也是瞒不住人的,很快大家就都知道了,纷纷向他道喜。 以前因为他藩王身份,始终和他保持距离的文武官员,也一改常态主动亲近。 甚至不少人表示,要把家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归宿(H)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将军宠夫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小怂包重生记(1v2)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阴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