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06章

第106章

心协力,共同对抗贵族、世家豪强一般。 现在天子和民一起,对抗官僚士绅和大商人阶层。 说的更直白一点,天子想要大权独揽,就必须要给民好处,以获得百姓支持。 这个好处就体现在,保护民的利益。 陈景恪继续说道:“想要限制大商人的办法非常多,别的不说,就一个税收就能将他们拿捏的死死的。” “税务稽查司可不是吃素的啊。” 税务稽查司那可真的是臭名卓著啊。 从成立那天开始就被天下人唾弃,每天都有无数奏疏弹劾它。 也就是朱元璋意志坚定,又大权独揽,换个皇帝早就扛不住将它给撤了。 但税务稽查司的战果也确实很大,为朝廷揪出了一大批偷税漏税之人。 一大批地主、豪商被抄家,让国库白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最大的作用还是震慑了地主和豪强阶层,让他们不敢再肆意偷税漏税。 表面看大明的耕地没有增加,但实际征收上来的税额却增加了。 以前大户会勾结地方官吏,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有了税务稽查司盯着,他们不敢再这么明目张胆,只能咬着牙自己交税。 变相的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朱元璋再次叹道:“税务稽查司,原来你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算到今天了。” “罢了罢了,就按照你说的去做吧。” 终于得到想要的结果,陈景恪大喜:“陛下英明。” 朱元璋没有理他,对朱标说道:“标儿,你带人制定一套雇工保障法出来。” “再帮咱想想,如何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放宽对百姓人身的限制。” 第257章 良善者难成大事 成功说服朱元璋,陈景恪心中长长舒了口气,继而升起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这不是他第一次说服朱元璋,但绝对是最困难最没把握的一次。 这次的话题看似因雇工保障制度而起,实际上的内核是为百姓松绑。 百姓一般不愿意离开家乡,一是朝廷律法的限制,二是离开了乡土就彻底没了依靠。 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在古代流民不算人。 不到绝路,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现在朝廷在法律上给了‘流民’保护,就会变相的刺激一部分人流动起来。 允许人口流动,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以前他的改革看似激进,实则都能在历史上找到相似的事情做参考。 黄河改道,朱元璋自己就能看到其中的好处。 宝钞新政,是对宝钞制度的完善。 摊丁入亩,看似很激进,实则并不算特别新鲜。 要说激进,还要属汉文帝,直接就将农业税给废除了。 虽然最后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但也给世人打了个样。 人头税虽然没有被正式废除过,但‘免除某地丁税’这样的善政,历朝历代发生过不知道多少次。 况且摊丁入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其它的新政也大多如此。 要么就是可以预见到好坏,要么就是能从前人那里借到一些经验。 但商业联盟计划和放宽对百姓的限制,这没有什么先例可言,更和历史留下的经验背道而驰。 商业向来是被打压的对象,重农抑商是施行了几千年的政策。 限制百姓流动,既可以防止百姓聚集造反,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治安问题。 很简单的道理,熟人社会,谁犯罪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是外来人犯罪,一打听有没有外来人就能锁定大致目标了。 朱元璋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长大后读书识字,学到的管理经验也全是这一类的。 他的内心,已经被这种思想占据,很难改变。 而朱元璋有多固执,了解过他历史的人都知道。 想要说服他去做完全违背自己的认知事情,是非常困难的。 而这对陈景恪来说又非常重要。 工业化是历史的趋势,无可阻挡。 大明固步自封,西方照样会继续做。 不想重演挨打的局面,就要主动去追求。 而想要工业化,就要发展工商业,要放开对人身的禁锢。 为了说服朱元璋,他思考了许久才从历史的碎片信息里,梳理出两条线。 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总是要试一试的。 所幸,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让他失望。 不过他也清楚,能说服朱元璋的真正原因,还是自己过往的表现。 还是那句话,朱元璋是个非常固执的人,很少有人能改变他的想法。 封藩的弊端他很清楚,可还是一意孤行这么去做了。 想要说服他,不在于你的话正确与否,而在于他愿不愿意听你的。 以往的算无遗策,种种改革带来的正面效果,让朱元璋愿意相信他的话。 与其说是游说成功,不如说是朱元璋对他信重的体现。 接下来,陈景恪就和朱标、朱雄英一起,讨论如何给百姓松绑,又如何制定雇工保障法。 彻底放开限制,允许百姓自由流动,这是不现实的。 这么做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所以必须是有条件的松绑。 最终还是只能在路引上做文章。 各地放宽路引的发放,但需要百姓说明离乡的原因,以及目的地是哪里。 百姓到达目的地之后,就要去当地衙门办理暂住证明。 虽然还是有些繁琐,但比起以前已经是阶段性的进步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他们敲定大致框架,细节交给下面的人完善。 但今天陈景恪却一反常态,对流动人员管理提出了种种细节上的建议。 比如暂住证必须全部免费,如果收费就会有衙门四处抓人办理暂住证。 “别人只是从他们辖区路过,可能就要被抓住办理暂住证。” “一个人出一趟门,可能就要被强制办理好几张暂住证。” 这种情况,在大城市最容易出现。 别问陈景恪是怎么知道的,那都是时代的眼泪。 但在朱元璋三人看来,这个方案陈景恪应该准备已久,否则不会考虑的这么细致。 陈景恪没有解释,完全没必要,这种误会对大家都好。 后面讨论雇工保障制度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之前朝廷出台过一个奴仆契约,虽然很简单只有十来条内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奴仆最基本的权利。 朱标原本想的是,借鉴这个奴仆契约,弄一些条款就行了。 但很快陈景恪就告诉他,什么才叫真正的细。 比如就拖欠薪酬这一条,陈景恪就提出了高达数十种漏洞,让雇工一文钱都拿不到。 还有各种罚款措施,甚至能让雇工倒贴钱。 朱标忍不住再次为他的细感到惊叹。 朱雄英则一脸佩服:“景恪,你要是经商,肯定是天下第一大奸商。” 朱元璋则脸色阴郁,陈景恪设想的种种情况,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期。 全家都给地主家做工,每天累死累活,还要被各种挑毛病。 说好的管饭,但提供的食物堪比泔水,就这还嫌弃吃的多。 至于工钱…… 呵,你应该感谢我给你工作的机会,还想要工钱? 更可悲的是,人家说的还是对的。 后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将他父母都辞退。 然后他父母、兄弟就全饿死了。 想到悲痛处,他嘴唇哆嗦,眼眶都红了。 这一下可把朱标、朱雄英和陈景恪三人给吓到了,这老爷子是咋了? 还不等他们询问,朱元璋就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一定要将这个雇工法给咱制定好,越细致越完善越好。” “谁敢违反这个法令,严惩不怠。” 还是朱标了解自家父亲,从这句话里已经猜到了原因,郑重的道: “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将此法制定好的。” 稍后陈景恪也知道了缘由,心中不禁一喜。 在皇权社会,一部法律如果能引起皇帝共鸣,还是一个实权皇帝,必然能得到贯彻施行。 之前他还怕雇工法成为一张废纸,现在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忧了。 ----------------- 黄昏时分,处理完公务的朱元璋,背负双手来到坤宁宫。 正在用膳的马皇后打趣道:“呦,今天晚上好像不该在我这留宿吧,不怕你的美人生气?” 嘴上虽然这么说,手上却指挥侍者将备用的餐具取过来。 朱元璋没有接话,而是挥手让侍者全部退出去。 马皇后立即就知道有大事,也放下了手中的碗筷。 等下人都出去之后,说道:“今日你们四个在乾清宫待了大半天,可是景恪又整出什么幺蛾子了?” 朱元璋点点头,从袖子里抽出一卷纸:“你看看就知道了。” 马皇后接过,只觉入手沉甸甸的,少说也有二三十张纸。 心下不禁有些惊讶,陈景恪虽然经常讲课,但很少一次性讲这么多内容。 就连帝国计划,都没有这一半多。 今天到底讲了什么,竟然有如此多的内容? 这样想着,她展开手中的纸卷低头看去。 字迹很熟悉,正是大孙子朱雄英的。 不过她没管这些,直接开始阅读起上面的文字。 朱元璋则拿起筷子,老实不客气的吃了起来。 他可是故意卡着饭点过来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别处也有饭,可谁让他不稀罕呢。 就好这一口。 马皇后越看越是震惊。 中央集权?人权?放宽人口限制,允许百姓流动? 陈景恪的思维果然与常人不同啊。 但随即她又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从他提出帝国计划的时候我就在想,工商业发展需要大量人口,他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属于图穷匕见了。” 朱元璋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去,说道:“只是他的督亢地图有点长,咱都被绕进去了。” 马皇后丝毫不觉得意外:“他从不打没把握的仗,既然出手,就说明有把握说服你。” “不过他竟然从这个角度来说服你,着实出乎我的意料。” 朱元璋说道:“也算言之有物吧……其实咱并不是被他这套逻辑给说服的,而是相信他这个人。” 马皇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说道: “他的理想总结起来就两个,其一让华夏文明更加强盛,其二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一点。” “之前的种种政策,也都是围绕这两个目标来的。” “而且他也从未遮掩过自己的想法……” “不出意料的话,帝国计划应该就是他的最终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他用五年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给他一些特殊的信任,也是应该的。”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叹道:“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他不忘初心。” “多少人贫困时发下大宏愿,将来飞黄腾达了要如何如何。” “可真等到那一天,转头就将昔日的誓言全部忘记了,包括咱也不例外。” “当上皇帝之后,咱满脑子就只有一个念头,维护大明的江山社稷。” “苍生黎民不过是咱朱家的奴仆罢了,有他们口吃的就足够了。” “已经完全忘了,当年咱家是如何的艰难。” “更忘记了当年咱最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向上天祈祷的。” “可今天陈景恪却给咱好好的上了一课,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马皇后先是点头,然后又有些不解的道: “这也是我最奇怪的地方,他家世代行医,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不算贫穷。” “他更是出生在大明立国之后,从小生活在最富庶的应天城。” “本不应该如此了解民间疾苦,为何会有如此悲天悯人的性格?” 朱元璋说道:“他身上的谜团太多了,摸不清楚。” “咱只要知道他能为大明所用,就足够了。” 马皇后肯定的道:“他这个人太纯粹了,换个人有如此能力,换成我都不会放心用他。” “可偏偏他就是让人怀疑不起来。” 朱元璋说道:“我对他放心,是因为他太善良了,这种性格成不了大事。” 马皇后点点头。 能当开国帝后,两口子可没有一个是善茬,对这一点了解比任何人都深。 陈景恪的性格,放在乱世活不过三天。 这也是他们放心用他的其中一个原因。 眼见话题就要跑偏,朱元璋又出手给拽了回来: “放宽人口限制,咱心里始终有些不放心,你给咱分析分析是否可行。” 马皇后没有回答,而是起身来到床头,将枕头拿开露出一块木板。 将木板推开,下面又是一块木板,只是这块木板上赫然有着一个锁孔。 从身上取下钥匙打开,下面是一个一尺见方的空间,里面装着一口小箱子。 将箱子取出来打开,里面全是相似的纸张,有半箱之多。 朱元璋探头看了看,说道:“都这么多了吗?什么时候咱们将这些整理成册,传给后世子孙。” 马皇后将手中的这一卷纸放进去:“现在哪有空整理这个啊,等你退位再说吧。” “况且景恪的很多思想,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真假,急不得。” 朱元璋颔首道:“这些年咱有空就琢磨他的话,获益良多啊。” “不过有些内容确实很危险,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进行改动。” 马皇后将箱子锁起来,说道:“你改不改有什么用,别忘了你的好孙子,最终决定权在他那里。” 朱元璋苦笑道:“还真是,罢了罢了,咱就不操那份心了。” “就按照他原本的意思整理一下,然后传给乖孙吧。” “要不要改,怎么改,随他去吧。” 马皇后将箱子藏好,笑道:“这么想就对了。” “不过咱们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可以将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书传下去。” “后世子孙愿意相信哪个就相信哪个。”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这个想法正合咱的意,等咱退位了,就好好写书。” 第258章 无题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再次陷入了忙碌之中。 帝国计划需要进一步完善,淡马锡商贸之城的制度建设,雇工保护法也需要关注。 还要抽出时间给徐妙锦上课…… 可以说,每天都忙的脚不沾地。 这期间,福清负责编写的《麻六甲海盗》正式定稿,陈景恪检查没有问题之后,拿到皇宫给朱元璋看。 老朱相当无语:“你们是真闲的慌啊,写什么不好,写个海盗算什么。” “还什么海洋代表着自由,拥抱海洋就是拥抱自由。” “真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贼永远都是贼,洗不白的。” 陈景恪能咋回答,总不能说上辈子特别喜欢某船长吧。 “就是希望激起大明百姓对海洋的向往……” “海洋广阔无边,光靠朝廷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探索。” “借助民间的力量,效率会高上许多。” 朱元璋很不以为然,民间力量能和朝廷比? 不过他也没有再说什么就是了。 一本神怪小说罢了,又没有什么反帝反大明的内容,没必要大动干戈。 “要是有空,就让福清把驸马传继续往下写,民间可是流传几十个版本呢,她才改编了几个故事。” 比起什么海盗、神怪,他更喜欢驸马传。 虽然名为驸马传,但皇帝的戏份也是很重的,且形象非常高大上,太符合老朱的胃口了。 陈景恪说道:“海盗写完就准备着手续写驸马传,素材都已经收集好了,很快您就能看到下一部了。” 朱元璋点点头,突然说道:“福清今年已经十八了……” 陈景恪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是是是,我知道了……” “那什么,殿下那边还有事,陛下您先忙,我去那边看看。” 说完落荒而逃。 朱元璋有些懵,啥情况? 不就是提了一嘴生孩子的事儿吗,又没有强迫你怎么着,至于这么害怕吗。 他却不知道,陈景恪这是前世被催婚催生给整出心理阴影了。 逃出老远陈景恪才停了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很是无语。 没想到穿越了还能被催生,还是朱元璋亲自催,压力山大啊。 不过老朱不提这一茬,他都快忘记了。 按照虚岁来算,福清确实已经十八了。 而且洪武二十年即将走完,她实岁也到十八了。 确实该考虑这事儿了。 现在外面一直疯传他是遭了天谴,虽然堵住了后来求药的人,却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尤其是陈远和冯氏夫妻俩,嘴上不说,脸上写满了担忧。 不行,回去就和福清好好研究一下,用实际行动破除谣言。 ----------------- 古代出书基本属于倒贴钱行为。 没有版权保护的时代,但凡一本书火了,定然是盗版满天飞。 不,都不能叫盗版了。 因为都无所谓正版,又何来盗版之说? 所以,想要出书基本都要自费。 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人想要出书,出书的人无不期望盗版满天飞。 皆因一个字:名。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出书就是立言。 对于重视历史,重视身后名的华夏人而言,意义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操太多心,麻六甲海盗和立言之间的差距超过十万八千里,实在没必要花费太多心力。 反倒是福清比较上心,毕竟是她一字一字写出来的吗。 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推广套路,先是找说书先生四处传播。 重点还是放在了沿海城市,借用了一点市舶司的力量,将此书推广到了海商群体。 确实引起了船工们的喜爱。 尤其是当里面写的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法,被证实是真的之后,这书就更火了。 几乎每个商船上,都有一套海盗小说。 这些事情陈景恪一概不知,他每天忙的脚不沾地。 以前只需要操心政务,现在又多了一项任务,造孩子。 属于劳心又劳力了,实在没工夫关心这些事儿。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很快他就听到了这本书的消息。 还是在朝堂上听到的。 有言官弹劾此书带坏社会风气,要求列入禁书行列。 把他吓了一跳,莫非这书惹出事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并没有。 这个言官就是在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闻风奏事。 陈景恪很是无语,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本来就是人家的本职工作,也不能说人家错了。 更何况这书是用笔名发表的,很少有人知道是出自他们两口子的手笔。 也不能怪言官不长眼。 朱元璋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则乐开了花,让你小子瞎折腾。 不过还是要给女儿女婿面子的,就说不过是一神怪小说而已,无需大惊小怪。 此事就此揭过。 那个言官也没有揪着不放。 这事儿说白了不值一提,但言官风闻奏事,就是要将社会上一些比较大的动静汇报给皇帝。 他汇报了,本职工作完成了。 皇帝也处置了,就没必要穷追猛打。 不过能被言官拿到朝堂上弹劾,也足以说明海盗火了。 退朝之后,陈景恪去了解了一下情况。 发现这本书确实火了,只是火的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在社会的上层,属于黑红。 毕竟海盗确实不受待见,但故事性确实强。 大家属于是一边鄙视,一边偷偷的看。 看完就凑在一起贬低。 在中下层就是真的火了,普通百姓才不管主角是什么人,故事好看就行。 但要说这本书在哪个群体最受欢迎,毫无疑问是沿海地区的百姓以及海商群体。 至于原因,就不多赘述了。 但要说这本书带来最大的影响,不是促进了海盗行业的发展,也不是吸引大批百姓向往大海,而是妈祖的祭祀。 本来妈祖祭祀,只在东南沿海几个港口城市流行。 随着这本书的流传开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神灵。 更多沿海城市的百姓,开始自发的信奉妈祖。 尤其是很多海商,本着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出钱出力修筑妈祖神祠塑造神像。 更是刺激了妈祖信仰的推广。 要说反应最快的,非道教莫属。 龙虎山立即抓住机会,将妈祖请进了龙虎山祭祀,随后东南道教各分支也相继效仿。 妈祖正式成为道门正神,让妈祖祭祀更加规范化。 后来这本小说随着海商的足迹流传到了海外,南洋各岛屿上也相继出现了妈祖祭祀。 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陌生国度,也有了它的信仰。 还有一点是陈景恪始料未及的,那就是海盗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剧情构造,影响了后来小说的发展。 在未来被捧上了极高的位置。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得知海盗小说火爆,尤其是想要推广的内容都被重视,陈景恪就彻底将这件事情给放下了。 ----------------- 没过多久,新的宗藩体系规则率先被制定出来。 里面更细致的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包括军事、外交、商业等方面。 以前大明和藩属国之间,更多的只是名义上的宗藩关系。 藩属国名义上称臣,大明天子承认其国家的地位。 除了礼部制定了一套朝觐标准,就在没有别的制度方面的约束了。 而这套宗藩规则的出台,意味着大明和藩属国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这套全新的宗藩法,群臣都给予了支持。 虽然他们不知道帝国计划,却也知道这套新规则的好处。 到了这会儿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大明要对外扩张,要将皇子封到本土之外的土地上当王。 那么之前旧有的宗藩制度自然就不适用了,出台新法案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套新法案怎么看都对大明有利,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唯一受伤害的,可能就是之前的那些异族藩属国了。 但可惜的是,面对大明的强势他们连反对意见都不敢提,就这样全盘接受。 更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鸿胪寺设置了一个外遣官的职务。 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 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却又不敢拒绝,别提多难受了。 所谓外遣官,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 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 什么驻外大使,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 咱派使节过去,那都是宣布圣旨,监督指导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 不过,老朱虽然嘴上傲娇,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 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随后就是献俘仪式。 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以表功绩。 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 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 其次就是蓝玉了。 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 最大的一场硬仗,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 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 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 与之相反的,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 心情无比的沉重。 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 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 这些都略过不表,对于陈景恪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 “黑了、胖了……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 徐允恭的变化很大,皮肤变得黢黑粗糙,身材却更加的魁梧,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 “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 见到好兄弟,徐允恭也非常高兴,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 “那里真是好地方啊,野外到处都是猎物。” “随便一个水洼,里面都有成群的鱼。” “野兔子都不怕人的,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 “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 “土地也非常肥沃,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 “只可惜,冬季太冷又太漫长,不适合居住。” 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这种情况基本消失,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 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真要让他选择,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 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 “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不是因为气候寒冷,而是因为动乱。” “等彻底平定草原,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 徐允恭点点头,没有多关注此事。 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 给陈景恪说这些,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 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 “纳哈出虽然投降,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 “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差点酿成大祸……” “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 “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也是叛乱不止。” “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局势反而平定了。” 陈景恪说道:“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最开始他们以为大明要在那里建立郡县制,那简直就是在要他们的命,自然会跳出来反抗。” “后来发现大明恢复了朝鲜国号,依然重用原本的权贵。” “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自然就不愿意反叛了。” 徐允恭点点头,说道:“使节团的作用也很大,冒着危险去游说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不少人为此牺牲。” “后面又帮助新建的朝鲜国梳理政务……” “我们能顺利撤军,他们居功至伟。” 陈景恪心情沉重了几分,说道:“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的,封赏会如数交到他们的家人手上。”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忽然问道:“你见到方孝孺了吗?他现在如何了?” 第259章 乱认祖宗 说起方孝孺,徐允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