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不要求人们去学他,只要大家别往相反的方向走就可以了。” “儒家思想起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它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但至少它确立的一套标准,让人们知道该怎么去做。” “同理,大同世界也是一样。” “虽然这个终极理想很难实现,但有一个标准总比没有标准要好。” 三人再次点头,至少对他们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朝廷肩负的重任,就是带领黎民苍生向着大同世界前进。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儒家也有缺点,太过于理想化。” “他们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 “说起道理头头是道,问他们解决的方案,就只会追忆上古先王之治。” “所以,儒家只适合用来当尺度,用来给人们树立一个标准。” “如何达成这个标准,还需要问法、兵等百家,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出来。” 朱标心中一动,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是汉宣帝的名言,一句话道尽了汉家制度的本质。 他还说了另外一句名言:亡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明知道刘奭不堪大用,因为和许平君的感情,还是立他为太子。 果不其然,西汉朝从刘奭开始,朝着亡国方向急速前进。 陈景恪最后总结道:“所以,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学说,什么样的制度,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否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 “这是国家天然肩负的责任,是历史赋予他的任务。” 第255章 危险来自于停滞不前 听到‘历史赋予的使命’,朱元璋祖孙三人都有些激动,很轻易就接受了这个概念。 作为推崇祖先崇拜,又最擅长记录历史的文明,华夏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情怀。 史册留名,是人一生最高的追求。 先秦时期的刺客,为了青史留名甘愿付出生命。 东晋桓温更是说出了,‘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样的话。 朱元璋祖孙三人自然也想青史留名,与历代明君雄主相媲美,甚至想在功绩上超越历代君主。 朱雄英亢奋的道:“历史的使命交到了大明的手里,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朱元璋很是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乖孙有这个抱负就好。” 朱标却说道:“盛世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开创的,景恪虽然提出了种种改革,还拿出了帝国计划。” “但我们谁都不知道最终结果会如何,只能一步步往前走。” 朱元璋颔首道:“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几千万苍生,谨慎一点是好的。”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们,这些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他也已经想好了另一套解释: “方才我说过,制度奠定在很久以前。” “我的变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历史,梳理国家发展的脉络,从中推演出的结果。” 朱标精神一震,追问道:“你在历史中发现了什么?” 朱元璋也立即就坐直了身子,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开课。 陈景恪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是关于国家和朝廷,国家的发展其实就是中央集权的过程。” 朱标不解的道:“中央集权?” 陈景恪说道:“对,中央集权,也就是天子的权威越来越大。” “从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到建立更加严谨的国家,是一次对君主权力的增强。” “夏商周采取封建制度,天子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诸侯王拥有极大的权势,甚至可以反过来取代天子。” “秦朝大一统之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一个县令都要君主亲自任命。” “权力再一次集中,皇帝的权力再一次增强。” “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通过掌握学问,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皇帝也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唐朝末年世家豪强被消灭,等宋朝建立,再也没有势力能掣肘皇权,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建立,洪武十三年陛下废除丞相制,彻底终结了一千多年来皇权和相权之争。” “天下大权尽归天子之手,陛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 “放在两汉隋唐时期,皇帝要是敢废丞相,定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而在我大明,几乎没有人敢反对,陛下很轻易就达成了目的。” 朱元璋非常的得意:“你是说,咱废丞相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如此,天子大权独揽,能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任何政策都能得到贯彻执行……” “大明的种种变革都能顺利施行,也得益于此。” “但此举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要看陛下带领大明走向何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若咱能实现国泰民安,此举就是明智的,历史也会给予很高评价。” “若做不到,就会被天下人唾骂,这个道理咱懂。” 陈景恪说道:“是的,天子大权独揽,将天下的重担负于己身。” “若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大概率是要遗臭万年的。” 朱标眉头一皱,提醒道:“景恪,慎言。” 朱元璋却摆摆手说道:“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这里又没外人怕什么。” “其实废除丞相制,咱心里也有些犯嘀咕,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 “景恪你这一番分析,替咱去除了心中的担忧。” “接下来就要看咱,如何肩负起历史给的责任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 朱元璋却摇头说道:“不,咱一点都不英明。” “以前咱一直将天下视为私有,将百姓视为奴仆,今日才知道何为天子。” 陈景恪赞道:“陛下能有此想,就已经超过历史上大多数君主了。” 朱元璋只是笑笑,转而说道:“继续说,除了中央集权,还有什么发现?” 陈景恪说道:“还有就是关于民的,或者说是关于人权的。” 人权?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我记得你和方孝孺说过这个词,还让他去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这件事情,回道: “是的,人权就是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力。” “华夏数千年历史,也可以看做是人权不断完善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哦,详细给咱说说。” 朱标也露出倾听之意。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最底层的人,一出生就被禁锢在村子里,生老病死都不允许离开。” “他们没有自己的姓氏,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地位约等于牲畜。” 听到这里,朱元璋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是针对陈景恪的,而是想到了自己。 虽然他们有姓氏,可照样不配拥有正式的名字。 他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他自己在家族行八,所以叫朱重八。 说起来他们是拥有户籍的平民百姓,可事实上就是两条腿的牲畜。 陈景恪没有察觉到他的变化,自顾自的说道: “秦国变法采用军功爵制,最底层的人终于拥有了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 “路引制度的施行,让百姓有机会离开村子,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等秦朝大一统重新录入户籍,最普通的百姓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姓氏。” “百姓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很小,但也总比以前强。” “到了唐朝时期,村子依然被高墙围起,城池内部以坊市隔开,百姓想要外出是非常困难的。” “出入城池都要有路引,若把守城门的人擅自放没有路引的人进出,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宋朝,村镇的围墙被拆除,路引制度进一步放开,百姓可以随意进出城池。” “虽然我很鄙视宋朝,但在这一点上他们做的确实很不错。” “学问在这个时期彻底普及,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读书识字。” “尽管很难,但比以前没有任何机会,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 “根据史书记载,宋朝的人口流动是非常频繁的。” “很多失地的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靠给人做工谋生。” “而频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技术的交流,宋朝的生产力发展非常迅速。” “瓷器、丝绸、白糖、造船、航海、工商业等等,都得到蓬勃发展。” “就以钢铁产量为例,最高时期达到了年产千万斤……” “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百姓也在逐渐获得更多的基本权力。” “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在一点点被取下。” “这是历史的潮流,逆流而行者,必将被洪流淹没。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极为不自然,因为他就是逆流而行的那个人。 建国之初,他制定了极为严苛的人口制度。 强行给人划分职业,不允许人更换,还限制人口流动。 虽然经过陈景恪纠正,很多政策改了,但有一些依然还在施行。 而且他对陈景恪这套理论,也并不完全支持。 “人口流动确实能促进交流,但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 “宋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得不将流民中的青壮招入厢军,从而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冗兵问题。” “前车之鉴,我大明不可不吸取。” 陈景恪反驳道:“人很难超越时代看待问题,宋朝君臣就是如此。” “他们忽视了人口流动带来的好处,只看到了其中的弊端。” “然后又采用了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弊端,从而造成了冗兵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怎么解决?” 陈景恪说道:“工商业,宋朝海贸发达,生产的商品远销全世界。” “若他们建立大型作坊,招募流民去做工。” “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海贸获取更大的利润。” 朱元璋连连摇头,说道:“不妥不妥,如此多的青壮聚集在一起,很容易惹出事端。” 陈景恪叹道:“陛下还是不懂,百姓只有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但凡有一口饭吃,谁又想干掉脑袋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坚持己见:“你说的或许是对的,可朝廷不能冒这个险。” “况且,生产力发展慢一点,影响也并不大。” “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好处,就冒如此大的风险。” 陈景恪并不觉得奇怪,朱元璋要是支持他的理论,那才有问题。 就连朱标,也不支持他的解决之法。 对他们来说,限制人口流动,是前人留下的智慧,是最正确的处理之法。 “陛下,这个世界不只有大明一个国家。” “我们止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停下等待我们。” “早晚有一天,会有国家超过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朱元璋不以为然的道:“不要危言耸听,就算有国家生产力超过我们又能如何?” “我大明百万雄军,何惧强敌。”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质疑。 陈景恪心下叹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估计还以为就是织更多的布,造出更精美的物品器具。 看来是时候给他们来一波大震撼了。 想到这里,他抢过朱雄英的笔,抽出一张白纸画了几个图案。 朱元璋探头看过来,疑惑的道:“这是什么?” 陈景恪讲解道:“这是我设想中全新的火铳,这是定装金属弹。” “外壳用铜或者铁制作,里面封存固定量的火药。” “底部安装一个类似燧石一样的小东西……” “火铳里安装一个撞针,用撞针撞击底部燧石,从而引燃内部火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如果这个设计能够实现,从今往后火铳将不在惧怕水,射击速度也能提高十倍不止。” “到那个时候,火铳将彻底取代弓弩,成为军中最重要的装备。” 朱元璋可太清楚这种火铳一旦成真,威力将是何等的巨大,惊叹道: “真是天才般的设想,咱这就让军器局的人去研究……” 陈景恪阻止:“陛下,军器局的人连火绳铳和燧发铳都没研究明白呢,让他们研究这个有点强人所难了。” “而且这种火铳最重要的就是定装弹,就算研究出来了,也没办法大规模生产,不具备实战意义。” “而且,这种火铳比起我设想中的另外一种机关铳,威力不值一提。” 朱元璋一听还有更好的,连忙催促道: “机关铳?快给咱说说是什么样子的。” 陈景恪在纸上画了一个加特林的草图,又画了一个弹链。 “这是弹链,负责给机关铳输送子弹的。” “只要不停地转动这个轮子,子弹就会入雨点一般射出……” “再多的军队,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 “嘶……”朱元璋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他仿佛看到了割麦子的场景。 朱标也眼皮子直跳,这机关铳堪称杀人机器啊。 在这种兵器面前,靠数量已经很难取胜了。 朱雄英则兴奋的道:“好好好,若能将这种机关铳造出来,我大明的军队定将横扫天下。” 陈景恪却浇冷水道:“但这只是设想,以现在的生产力根本就做不到。” 朱元璋深吸口气,说道:“原来生产力竟还有这般用处,是咱目光太短浅了。” 陈景恪却还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继续说道: “蒙古当年西征,将火药的制作技术传给了极西诸国,那里的人已经造出了火铳和火炮。” “我能想到的机关铳,他们也定然能想到。” 朱元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好半晌才吐出了一句话: “蒙古人,害人不浅。” 陈景恪继续火上浇油:“温差发动机,陛下已经见过了,也设想过它的种种用处。” 温差发动机先是在宫里流传开来,然后传出宫外,很快就成为贵族官僚之间的新玩具。 很多人脑洞大开,开发它的用处。 有人想着能不能带动磨盘,有人尝试带动马车,还有人设想装在船上。 但温差发动机的实用性确实不强,至少以当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将其实用化。 最终也只能用来带动风扇,给人吹吹凉风。 “在极西诸国,有一种类似于温差发动机的机器,名为蒸汽机。” “就是利用蒸汽的力量来带动的机器。” “这种机器实用性非常强,可以用来带动马车和船只。” “只是现在他们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无法将之实用化。” “可是,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早晚有一天他们能造出实用的蒸汽机。” “到那个时候,他们将蒸汽机装在船上,就可以远渡重洋出现在大明的海岸线。” “还可以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作为运输工具。” “在车四周装上铁板,就是装甲车,真正的刀枪不入。” “再将火炮火铳安装在蒸汽船蒸汽车上,那将是无敌的利器。” “如果大明不顺应历史潮流,而是选择停滞不前,甚至逆流而行。” “早晚有一天,会被极西诸国打上门来。” “到时候,面对敌人的钢铁洪流,大明要如何应对?” 第256章 得偿所愿 朱元璋祖孙三人都面色凝重。 他们并没有怀疑陈景恪的话,火绳铳、燧发铳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 定装金属弹和机关铳的原理,他们也能听得懂。 至于蒸汽机……温差发动机都能有,现在再出现一个蒸汽发动机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极西诸国真的将这些东西研究出来…… 蒸汽机驱动的战舰、战车,各种先进的火铳火炮机关铳…… 面对这样的钢铁洪流,大明几无还手的余地。 这时,他们不禁浮想起陈景恪方才讲的话: 国家是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为了应对自然环境和同类竞争形成的组织。 朱雄英叹道:“当年我们的祖先面对着重重竞争,今日的我们也是一样啊。” 陈景恪说道:“大明面对的竞争,比历朝历代都更加严峻。” “在同类竞争中,我们面临着极西诸国的追赶。”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们即将面临小冰河期。” “还要面对晋陕高原、河套平原,大面积荒漠化的极端恶劣局面。” “所以,留给大明的时间也不多了,我们必须要尽快提高生产力。” “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外敌,和必然会到来的恶劣天气。” 朱雄英已经彻底被说服,朱标也有些意动。 但朱元璋却依然面带疑虑,放纵百姓自由,与他的认知完全相反。 即便知道陈景恪的话是对的,可还是难以做出决定。 陈景恪也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进一步解释: “陛下,百姓逐步获得人权和朝廷中央集权,两件事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结果。” 朱元璋大为意外:“哦,怎么说?” 陈景恪说道:“先秦时期,天子与诸侯王与贵族共治天下。” “天子并不直接管理百姓,而是由贵族代为管理。” “百姓向贵族效忠并交税,贵族再将税收按照比例上交天子。” “有句话说的好,谁掌握了人,谁就掌握了权力。” “当时的百姓掌握在贵族手里,所以他们可以和中央相抗衡。”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更多粮食被生产出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更多的人口,开垦出了更多的土地。” “中央将这些多余出来的人口和土地,直接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不再交给贵族代为管理。” “说白了,中央绕过贵族,直接掌握了人口。” “这也就意味着,中央权力的增强。” “但中央要如何管理这些百姓呢?于是编户齐民制度就出现了。” “以前没有户籍、没有姓名,什么都没有的最底层百姓,第一次获得了官面上的身份。” “朝廷既然将他们纳为‘民’的范畴,自然要在法律上给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和义务。” “从这时候起,百姓成为了真正的‘百姓’,初步获得了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这也为秦国后续改革,并推行军功爵制,奠定了基础。” “到了两汉隋唐时期,世家豪强力量强大,他们圈养了无数的百姓。” “糜竺嫁妹的时候,陪嫁的奴仆就有三千。” “他还只是商人,真正的世家豪强掌握的人口只会更多。” “两晋时期可以说是世家政治的巅峰,每一家士族都圈养着数以十万计的百姓。” “祖逖在没有东晋朝廷支持的情况下北伐,靠的就是家族底蕴。” “他从家族圈养的百姓里,抽调数千青壮作为班底,才有了北伐的壮举。” “被士族圈养的百姓就是士族的奴仆,生生世世无法脱离。” “而掌握着人口的士族,又可以反过来威胁朝廷……” “隋文帝雄才大略,知道这种情况的弊端,就立法将士族藏匿的人口收归国有……” “但他依然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奴籍。” “这个问题在唐朝依然普遍存在,良籍才是归属国家管理的百姓,贱籍默认是世家的奴仆。” “到了宋朝,这个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 “宋朝废除了良籍和贱籍制度,采用了城郭户和乡村户两种制度。” “但不论是城郭户还是乡村户,都是直接归属朝廷管辖的‘民’,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力。” “官宦大户人家雇佣奴仆,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蓄奴,而是签订契约的雇工。” “契约结束,雇佣关系也就结束了,奴仆就可以恢复自由。” “而直接掌握了所有百姓的宋朝朝廷,再一次完成了中央权力的增强。” 陈景恪略微喘了口气,才继续说道: “先秦时期,天子和百姓携手,与贵族相争。” “天子的权威进一步增强,百姓获得了一定的权利。” “两汉隋唐时期,天子和百姓携手,与世家豪强相争。” “天子权威再次增强,百姓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到了宋朝时期,贵族、世家豪强全部消失,朝廷在名义上掌握了所有的人口。” “天子权威达到历史新高,而百姓也终于成为法律中承认的‘民’。” “所以,中央集权促进了人权的发展,而人权的完善又反过来强化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说白了,天子拉拢百姓斗败了贵族、豪强,百姓向天子效忠换取了人权。 这个交换非常的合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央集权和人权的发展,确实是相辅相成的。 这时,朱标突然说道:“天子当代天行道。” 朱元璋先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陈景恪曾经以另外一个角度解释过: 权贵官僚行人道,掠夺百姓财富壮大自身,最终导致国家崩溃。 朝廷应该代天行道,限制富人的财富,问富人多收税,然后用这些税去补贴百姓。 还说什么,朝廷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云云。 想到这里,朱元璋叹道:“以前咱对你‘代天行道’的理论,始终无法认同,今日才明白其中深意。” “天子的责任是国泰民安,百姓的祈求也是国泰民安。” “只有天子和百姓齐心,才能对抗权贵官僚实现国泰民安。” 陈景恪也有些意外,他都快把这一茬给忘了。 没想到,几年前随口忽悠老朱的话,竟然在这个时候照应上了。 完全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陛下英明,百姓的力量强大又弱小。” “强大之处在于,一旦凝聚在一处,可改天换地。” “弱小之处在于,大多数时候他们就是一盘散沙。” “天子拥有大义名分,天然可以凝聚万民之力。” “只有天子和万民齐心,才能实现国泰民安的宏愿。” “但是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宋朝皇室。” “世家消失后,官僚士绅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代替天子牧守一方。” “然而这个群体慢慢的又步上了前辈的后尘,上欺君下压民。” “宋室竟然不想着和百姓一起,限制官僚士绅的权力,竟然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宋朝立国短短几十年,土地兼并就超过了前朝一百多年历史。” “士大夫占有国家大多数的土地,逼迫的百姓流离失所。” “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宋朝君臣又酿出了冗兵的恶果,最终为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确非明智之举。” 朱标插话道:“虽然人权日渐完善,但对百姓的解绑也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以对中央集权有利的方式进行。” “宋朝时期虽然人口流动频繁,但朝廷也一直在遏制这种行为。” “大明就算是要为百姓减轻负担,也不能随意而行。” 陈景恪心中一喜,你这样想就说明已经接受人权这个概念了,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这是必然的,无限制的自由反而会导致国家的混乱。” “大明也不可能给予百姓随意流动的自由,但也不能逆潮流而行,完全不允许百姓流动。” “陛下编写了《大诰》,允许百姓持《大诰》告御状。” “然而以现在律法对人口流动的限制,百姓连家门都出不去,又怎么告御状?” 一方面鼓励告御状,却又一方面严格限制百姓流动,这不是闹笑话吗。 百姓拿着大诰跪在家门口,你朱皇帝在应天皇宫能看到是咋地? 朱元璋表情那叫一个尴尬:“失策,这是咱有欠考虑。” 陈景恪假装什么都没看到,继续说道: “财富兼并无法逆转,只能遏制。” “大明以后必然会出现大批失地百姓,他们会聚集到各大城市谋生。” “这不是朝廷律法所能限制的住的。” “不让他们离开家乡去谋生,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要么他们就只能卖身给士绅大户,从此脱离朝廷,成为大户的奴仆。” “而大户掌握了人口,就能反过来掣肘朝廷。” “但如果朝廷不限制流民,任由他们聚集而无所事事。” “正如陛下所担心的那样,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 “作为国家的最高领袖,您必须要提前预见到这个问题,并及早布局解决。” 说完,他长出一口气。 说了这么多,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将话题绕回到了最初。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用工商业来承接失地百姓,此法真的可行吗?”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行不行,而是说道:“以我的智慧,只能想到这种解决办法。” 朱标却出声说道:“如果景恪计划里的帝国体系能搭建完成,工商业必然会大兴。” “承接一部分失地农民,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朱元璋依然心存担忧:“作坊都是大商人兴建,百姓前去做工,岂不就受制于大商人。” “掌握了大量青壮的大商人,不就可以效仿前朝权贵豪族,要挟朝廷了吗?” 原来你是在担心这个。 陈景恪反而感觉轻松了不少,说道: “不一样,前朝百姓委身于权贵豪族的同时,相当于失去了‘民’的身份。” “也就是说,在国家的户籍系统里,没有了他这个人。” “他以及他的家人,都不再接受法律的保护。” “他们的生死荣辱,全看主人的心情。” “当朝廷律法不再保护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生生世世效忠自己的主人。” “而我大明百姓去作坊做工,是以雇工的身份加入的。” “不论他去哪一家作坊做工,都是大明的子民,享受大明律法的保护。” “能当正常的‘民’,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奴呢?”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话他非常认同。 能当人,谁有愿意去当牲畜呢。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前提是,朝廷必须要保护百姓的利益。” “当他们被雇主欺负的时候,朝廷能为他们伸张正义。”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会心向朝廷,而不会听雇主的。” “这就是我建议设立雇工保障制度的原因。” 朱元璋顿时就懂了。 正如当年天子与民齐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