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04章

第104章

元璋(马皇后)的加入,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大大加快了新宗藩体系的成型。 不过因为太过于投入,以至于忽略了别的事情。 群臣很快就发现,皇帝、太子、太孙最近都不正常。 整天都见不着人,有时候上朝都能跑神。 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再搞什么鬼。 徐达等人仗着和朱元璋关系亲密去打探,结果都碰了个软钉子。 越是如此,他们就越好奇,皇帝他们肯定有大谋划。 他们都是知道分寸的,朱元璋既然不告诉他们,肯定是不希望他们知道。 尽管很好奇,却也没有胡乱打听。 至于政务方面的事情,其实早就安排好了,群臣按部就班的去做就可以了。 重点就是楚国的事情。 五军都督府派遣了一支水师驻扎楚国。 吏部也选拔了第一批前往楚国的文官。 大明灭亡吕宋建立楚国,本应该在读书人群体引起轩然大波。 但这次文官集团站在了朝廷这边,主动将此事给平了。 至于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藩属国也是大明体系内的势力,当吏部放出需要官吏的消息,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主动报名。 吏部很轻松就选拔出第一批登岛官员。 只有官还不行,必须要有民。 户部抽调了一千户百姓,一同赶往楚国建造定居点。 后续还会有更多百姓迁徙过去。 朱元璋对自己儿子自然是没话说,准备三年内迁徙十万户百姓过去。 有这些百姓,足够楚国立足了。 相比起这些大事,新的度量衡制度的颁布,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最近几年大明的变革实在太多,有些变革堪称天翻地覆。 与之比起来,颁布新的度量衡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况且度量衡的标准其实一直在变,每个朝代都不一样。 就以长度单位为例,宋朝的一尺就要比唐朝的一尺长一公分左右。 到了元朝又出现了变化。 新朝新气象,大明建立新朝,采用全新的标准是符合礼法的。 唯一有一点点小争议的,就是将一斤十六两改成十两。 很多人都说失去了寓意。 但朝廷给的解释也很有意思,一斤十两寓意十全十美,且还方便计算。 于是,就没人再说什么了。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个皇帝很强势,实在犯不上为了这点事儿和他杠起来。 宫里。 随着对宗藩体系讨论的加深,难免会聊到一些别的事情。 其中关于富民还是富国,双方还是产生了一定分歧的。 朱元璋和朱标认为,应该严格约束百姓,不能让他们拥有太多钱财。 这其实也是历朝历代一直在做的。 陈景恪则不同意,并问出了一个问题: “大家经常说盛世,历朝历代也都在追求盛世。” “那么,大家所谓的盛,到底盛在哪里?” 第253章 我毕生的追求 话题的起因,还是和帝国体系有关。 陈景恪主张保护雇工权益,设立最低薪酬标准,让百姓手中能有所盈余。 “商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让百姓手中有钱。” “百姓有了钱,才能消费才能去买东西,制造商品的人才能赚到钱。” “制造商品的人手里有了钱,就可以扩大生产,雇佣更多人干活。” “一般会接受雇佣的,都是失地的百姓。” “他们有了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能养家糊口,就不会铤而走险,有利于社会稳定。” “还有我一直强调的生产力,主动去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去研究的,只有大商人才有能力。” “他们手中有钱,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必须去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更多的商品。” 朱元璋不解的道:“那这和你设立雇工最低薪酬、确保他们权益有什么关系?” 朱雄英接话道:“谁才是消费的主力?百姓啊。” “富人整天穿金戴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微乎其微。”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大宗商品才是经济的大头。” “但是百姓手里有钱才能消费,钱从哪里来?” “有地的人钱从地里出,没地的就给人做工。” “雇工拿到薪酬去消费,才能进一步刺激工商业发展。” “工商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才能给雇工发的起工资。” 朱元璋更加疑惑:“对啊,这不是挺好的吗?为何还要多此一举。”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但是商人是要赚钱的,想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生产技术,降低商品的制作成本;二是压缩雇工的薪酬。” “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不一定就能有收获。” “而压缩雇工薪酬,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达成的。” “如果朝廷不用法律确保雇工权益,恐怕大多数商人都会直接选择这个办法。” “到时候雇工干一天活,连肚子都填不饱,拿什么去消费?” “而且做工也会有受伤甚至死亡的可能,谁来赔偿?” “如果雇主不需要负责,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的压榨残害雇工……” “百姓手里没钱没办法消费,就会百业凋敝,我们的商业联盟直接就崩溃了。” 朱标缓缓颔首,说的很简洁很直白,他也能听明白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很是欣慰,这小子学的不错。 不过资本并不会一直处在正向循环,也会有衰退期。 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眼下说太多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忧虑感。 如果帝国体系能够构建完成,大明有的是办法度过衰退期。 所以暂时没必要说太多。 朱元璋则有些头大,他感觉自己明白了,可这和他以往学到的知识相悖啊。 难道前人都错了? “你说的咱有些懂了,可朝廷的利益在哪里?” “百姓手里的钱再多,也不会进入国库啊。” “而且百姓也保不住自己的钱财,最终所有钱都会流入商人手里。” “这对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朱标也不禁点头,是这个道理啊。 藏富于民往往会养出一群尾大不掉的豪门豪商,反过来掣肘朝廷。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富民和强国,在现代人看来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古人看来两者就是相对的,至少在大多数时候是相对立的。 有人将之归结于思想的差别。 陈景恪却以为,更大的原因在于,古代朝廷缺少足够的手段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现代科技发达,国家在需要的时候,有无数种办法调用百姓手中的财富。 最简单最常用的办法,国债。 所以民富则国强的概念才能实现。 可在古代,朝廷缺少这样的手段。 国库没钱就是没钱,百姓手中有再多钱,朝廷调用不了也没用。 而加税,往往会被官僚地主利用,成为他们进一步压榨百姓的手段。 让真正贫穷的人更加活不下去,最终只能造反。 而且朱元璋说的事情也确实存在,财富是向少数人汇聚的。 财富兼并没有办法阻止。 直到陈景恪穿越前,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各国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延缓这个过程。 然后利用税收,对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最底层的人有一口饭吃。 仅此而已了。 那么多大佬都没解决的事情,陈景恪自然也解决不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就算不这么做,土地财富兼并也不会停止。” “发展工商业,让百姓手中有钱。然后让钱流动起来,朝廷从这个过程中征收到足够的赋税。” “有了税,朝廷就能做许多事情。” “比如养活一支强大的,只效忠于朝廷的军队。” 说到这里,陈景恪就没有继续再往下说。 但他的意思,大家都听懂了。 掌握住刀把子,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朱雄英舔了舔嘴唇,说道:“都是韭菜而已,长的旺盛了才好收割。” 话题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但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样收场,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没有说出来,怎么能结束呢。 “陛下、殿下,你们觉得我方才那套推理逻辑对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怒了,啥意思? “老子都相信了,你别和咱说刚才那一套是错的啊。” 朱标也一脸疑惑,方才的推理逻辑完全没有问题啊。 朱雄英先是疑惑,然后似乎想到了什么,恍然大悟: “答案没错,但推理过程错了。” 朱元璋更疑惑了,什么意思? 朱标也很疑惑,推理过程就是有钱了才能更好的消费,才能促进商业的发展,才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答案就是给百姓松绑,让百姓有钱能消费的起。 这个过程没错……不对。 想到这里,他也恍然大悟,说道:“这是商人思维,一切以营利为目的。” “朝廷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能只考虑利益,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是否如此?” 陈景恪赞道:“殿下英明,正是如此。” 朱元璋也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说道:“你小子是真会忽悠人,咱都被你给忽悠住了。” “你就直接说吧,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陈景恪正色道:“正如殿下方才所说,朝廷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那么为什么朝廷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又是什么?” 朱元璋眉头紧皱,在他想来这不是一句废话吗。 朝廷就是朝廷,统治黎民苍生,不就应该要承担更大责任吗? 朱标却陷入了沉思,对啊,朝廷为什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个责任是谁赋予的? 现在官面上的说法是天赋皇权,大家都理所应当的认为,这是天给的任务。 可朱标自己是不信这一套的,那么没有‘天’,这个责任是谁给的? 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陈景恪曾经讲过的大禹治水故事。 “契约论,百姓给国家缴纳赋税,换取朝廷的保护。” 朱雄英连连摇头,接话道:“不对,至少不全对。” “契约论虽然比天赋皇权先进,但也是一种片面的说法。” “比如,没有人希望死亡,百姓不会赋予国家杀死自己的权力。” “可国家确实存在着死刑,这不符合人性的基本逻辑。” “不过您能有这一番认识,已经很不错了。” 朱标是最见不得这小子嘚瑟的,放在平日里肯定会训斥一顿。 今天却没有生气,反而谦虚的求教道: “你可有更好的解释?” 朱雄英干脆的道:“没有,但我知道,不论是谁赋予了国家这样的责任,我们都要将其做好,否则就是改朝换代。” 朱标点点头,又将目光看向陈景恪,希望他能给出解答。 陈景恪依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盛世盛世,什么叫盛世,标准是什么。” 朱元璋理所应当的道:“外无强敌,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可为盛世。” 朱标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 朱雄英的回答就霸气多了:“万国来朝,物产充足,百姓富足,可为盛世。” 陈景恪回道:“殿下的回答言简意赅,国泰民安可为盛世。” “那么问题来了,国泰和民安,谁在先谁在后?” 不等他们回答,他就先自顾自的说道:“在朝廷来看,自然是国泰在前,民安只是实现国泰的途径。” “大家嘴上喊着国泰民安,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就只有国泰。” “只是因为民安了国才能泰,所以才会去追求民安,才会将民安提高到很高的地位。” “那么,如果民不安也能实现国泰,又有几个朝廷还会在乎民安?”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句话都不说。 朱标嘴巴张了张,想要反驳,却说不出一个字。 朱雄英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说道:“百姓更看重民安,只有国泰才能民安,所以他们才祈求国泰。” “如果没有国他们也能安,也就无所谓忠诚,是不是如此?”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每逢乱世,百姓都会自发的往安全的地方迁徙。” “即便这个地方是异族建立的国家,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 “甚至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来武装那个国家,用来攻打中原王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陛下方才所说的。” “所以我才会一直强调‘华夏’这个概念,就是要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后裔。” “当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就会生出族群认同感。” “以后再遇到异族入侵,他们才会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族群。” 朱元璋露出深思之色,以前他以为陈景恪强调华夏概念,是为了大明的正统性。 现在看来,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果然,这个人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当你以为看透他的计划,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朱标想的则是另外一层东西:“所以,朝廷和百姓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是吗?”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的说,是帝王将相的追求和普通百姓不同。” “百姓对盛世的要求只有吃饱穿暖,而帝王将相心目中的盛世,从来就是个人的文治武功。” 这话有点赤裸裸的打脸了。 不过在场的祖孙三人都没有生气,反而认真的倾听。 “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民安。” “比如汉武帝,他打匈奴是因为受不了这个屈辱,还是为了保护百姓?” “当然,也有可能是两则兼有。” “但以汉武帝的操作来看,定然是前者居多。” 祖孙三人皆点头不已,看看史书上对汉武帝晚期的描写就知道了。 完全是一副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亡国之相。 打匈奴没错,帝王将相获得了文治武功,百姓得到了安宁,算是多赢的局面。 但后期的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就有大问题了。 “能在追求文治武功的同时兼顾民安的,就是大家赞颂的明君了,比如唐太宗。” “他平均五年发动一次大型战役,就是为了让将士们得到休息,让民间有足够的时间恢复生产。” “他这么做真的是出于爱民之心吗?我不知道。” “但从他那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什么端倪? 从乱世走出来的他,知道百姓过不好会造反。 所以才会与民修养生息。 “可他是怎么想的不重要,正所谓论迹不论心,我们只需要看他是怎么做的。” “他确实做到了兼顾国泰和民安,所以才会被世人赞颂。” “所以,在我看来,盛世就是国泰和民安达成平衡。” 祖孙三人不禁点头,君王实现文治武功的追求,百姓获得安宁,确实可以称之为盛世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一直在想办法打压儒家,但并不是因为我反对它。” “恰恰相反,我很支持儒家成为显学。”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提出了大同世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第254章 历史赋予的使命 “而这,也是我毕生的追求。” 陈景恪的声音并不大,但听在朱元璋三人耳朵里,却是如此的振聋发聩。 朱元璋一时间竟有些失神。 朱标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一段对话。 当初他询问陈景恪的理想。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时他并不相信。 只以为陈景恪年轻,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追求,就将圣人言拿来当自己的追求。 这种事情是很常见的,他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现在才知道,那并不是模仿,而是真的。 再回想认识至今陈景恪的所作所为,不贪财、不恋权、不好色、不图名。 所提的政策无不利国利民,从未为自己谋取一分私利。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的叹道:“景恪真君子也。” 朱元璋也微微颔首:“咱大明也要出圣人了。” 陈景恪却苦涩一笑,道:“这都是盖棺定论的评价,我不敢保证能否做到始终如一。” 朱标称赞道:“至少现在你做到了,已经远超其他人。” 陈景恪没有再纠结这个问题,而是正色道: “方才我们说了朝廷应当肩负的责任,却还未说它为何要肩负这个责任,又是谁给予的它这份责任。” 朱元璋不再说话,只是倾听。 他想知道,在天赋皇权和契约论之外,陈景恪还能提出什么更先进的理论。 朱雄英则已经默默地提起笔。 朱标颔首问道:“方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却没有头绪,不知景恪有何见解?” 陈景恪说道:“想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家,国家又是如何形成的。” 朱标提出疑问:“之前你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国家吗?” 陈景恪回道:“是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物资基础。” “可生产力发展,就一定会形成国家吗?不见得吧。” 朱标略微思索,缓缓点头:“原来如此,国家诞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生产力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陈景恪说道:“正是如此,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国家是什么。” 前世对于国家的解释有很多,其中有一个: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陈景恪自然不敢否认这个解释,但现在是给皇帝画大饼的时间。 既然要画大饼,那肯定不能说的这么赤裸裸,否则这个饼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他决定换个角度来解释,将饼画的好看一点。 “我认为,国家是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群体,共同组成的政治组织。”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直到三人都点头表示懂了,才继续往下说: “那么这个群体为何要组成国家呢?是什么促使他们这么做的?” “我的答案是,自然环境和内部竞争。” “在大明周边有很多原始部落,他们的生产力非常低下。” “不会织布,只能用树叶兽皮制作衣服。” “没有金属工具,只能用石头打磨的工具。” “这与史书上描写的,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情况何其相似。” “我曾经提出建议,让朝廷记录各个藩属国和部落的风土人情,其目的就在这里。” “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原始部落的情况,能得知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的,有助于推演我们的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咱还奇怪,这些蛮夷部落有什么好研究的,原来你的目的是在这里。” “快给咱说说,你都研究出了什么。” 陈景恪接着说道:“没有先进的工具,人类个体的力量是脆弱的。” “无法抵抗猛禽凶兽的袭击,更无法应对大自然的天灾。” “只有抱团才能驱赶猛兽对抗大自然,才能在恶劣的环境里存活下来。” “根据研究蛮夷部落的情况可以得知,最早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抱团的。” “但是家庭的力量还是太脆弱,慢慢的不同的家庭开始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庞大的群体。” “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部落。” “部落集众人之力发展,慢慢的开始壮大,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部落的强大。” “但是,人类面对的敌人不只是大自然,还有人类自己。” “部落与部落之间,因为种种原因掀起了战争。” “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同类竞争,部落开始结盟,于是部落联盟时代到来。” “随着竞争的日渐剧烈,各个部落联盟内部抱团越来越紧密。” “为了获得最终胜利,他们开始探索更加先进的制度,于是国家就诞生了。” “比起部落,国家在制度上就先进太多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家能更好的调动群体的力量。” 朱元璋皱眉说道:“这和大禹治水建立夏朝的推论相违背啊。” 朱标摇头解释道:“不,并不相违背,两者恰恰是相互印证的。” “不论是为了应对同类竞争,还是为了治理大洪水,都说明国家是人类面临困境时抱团取暖的结果。” 朱元璋略微思索,才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是咱有欠考虑了,你继续说。” 陈景恪这才继续说道:“解释了国家诞生的原因,那么朝廷肩负的责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咱们再重新回到部落时代……” “部落的形成确实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部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直白点说,大家对部落的需求是什么,部落又该如何满足大家的需求?” “当时的组织形式是很松散的,权力不全掌握在部落首领的手里,部落成员拥有极大的自由。” “如果部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成员的利益,部落成员就会离开加入别的部落。”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个体的要求肯定是活下去,部落要满足这个需求才行。” 陈景恪说道:“对,就是活下去,而活下去又可以拆分成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安全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资上的满足。” “用殿下的话来说就是,国泰民安。” “所以,部落诞生之初,天然就肩负着‘国泰民安’的重任。” “等国家诞生,这个责任自然而然的就交接到了它的手里。” “将部落看做一个有生命的个体,那么它想要一直存在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使‘国泰民安’。” “如果做不到,成员就会抛弃它加入别的部落。” “当失去所有成员,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天然肩负的责任吗……” 朱标先是点头,然后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方才雄英提出的死刑问题如何解释?” “不论是契约论,还是抱团取暖,百姓都不可能赋予任何人处死自己的权力。” 陈景恪解释道:“所以,太孙才说契约论太过于片面,国家制度的形成更加的复杂。” “我以为,除了国民赋予的那一部分权力之外,国家还从风俗习惯中借用了一部分权力。” “在律法出现之前,如果有了矛盾要如何解决?” “一般两种方式,一种是拳头理论,谁的拳头大谁有理。” “还有一种叫同态复仇,别人怎么伤害你的,你就怎么报仇。”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别人弄瞎了他一只眼睛,他就把别人的眼睛也弄瞎一只。” “欠债就要还钱,杀人就要偿命。” “这种最原始的风俗习惯,被当时的人广泛接受,大家都认为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后来这个风俗就被部落继承,慢慢形成了律法。” 三人再次点头,有道理,这么一说就解释的通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同态复仇太极端了。” “有人无意中伤到了人,就要让他受同样的惩罚,是不是太冤枉了?” “而且受到伤害的人也无法得到任何补偿,最后两个人都成了受害者。” “如果两个人都受伤严重失去劳动能力,就会变成两个家庭的负担。” “还会造成极大的社会隐患。”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就有了更加人性化的律法,无意中伤了人,可以通过钱财赔偿来弥补对方的损失。” “这样对大家都好……” 朱标连连点头,说道:“很有道理,即便是现在,律法也是在风俗道德的基础上制定的。” 陈景恪回道:“所以,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往往在很久以前就奠定了。” “诸子百家的学问,也不是先贤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而是他们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再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的改良。” “这其中儒家是做的最好的,它继承了华夏文明中的很多闪光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同世界这个终极理想。” “大同世界,可以看做是国家肩负的责任的具象化。” “以前人们只知道,朝廷肩负着责任。” “可这个责任具体是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没有一个标准。” “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现在儒家告诉了世人,这个责任就是建立大同世界。” 三人再次点头,经过这一番剖析,他们终于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治理国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陈景恪见他们听进去了,心中也非常高兴。 这个饼是画给朱元璋祖孙三人的,又何尝不是画给他自己的。 比起‘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这个冷酷的回答,他更喜欢自己画的这张饼。 他无疑冒犯任何先贤,但现在是大明,解释权掌握在他手里。 这个饼,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至于后人认不认同,无所谓了。 他努力过,就足够了。 说的兴起,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 “很多人抨击大同世界,认为是幻想,是骗人的东西,不可能实现。” “这个论调一直存在。” “就好比,有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也没见谁去效仿他们啊?” “树立一个孤独的道德标准,有什么用?” 朱标马上就想到了《盐铁论》这本书,这个论调是桑弘羊用来驳斥文学贤良的。 你们天天吹捧古代的圣贤,有个屁用啊,也没见国家变好。 “我只能说,持这个论调的人,是在否认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孤独的道德标准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标尺,就好像人类嗅觉失灵,不知道什么是香什么是臭。” “等饿了不是去厨房,而是闻着味儿就钻进厕所了。” 额……三人都有些无语,这个比喻实在有点让人恶心。 “我们不一定要去学圣贤,但必须要知道,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赞扬的。” “与他相反的行为,就不那么值得夸耀了。”

相关推荐: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角色扮演家(高H)   偏执狂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她太投入(骨科gl)   老师,喘给我听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