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加印是肯定的,但加多少还是要经过计算才行。” 朱元璋连连道:“这个好,这个好,这个咱同意了。” “具体该怎么做,你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章程出来。” 朱雄英也是眼前一亮,他比朱元璋想的更多,已经有些明白陈景恪的意思了。 前面那些度量衡、语言等标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交流。 后面的宝钞则是杀手锏,大明就可以用宝钞来控制他们。 得到启发,他已经想到好几个不错的点子了。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更多,于是催促道:“快说快说,后面呢?” 朱元璋一看就知道,自家大孙子听懂了,心下别提多开心了。 这孙子,咱家的。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论是统一的度量衡和宝钞,都只是为商业计划打基础。” “等标准被各个国家采纳并流行开,咱们就可以进行第二步,贸易联盟。” 朱雄英兴奋不已,我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果然如此。 “这个贸易联盟是做什么用的?” 陈景恪详细解释道:“贸易联盟是用来管理各国商业行为的机构。” “监督多边贸易协议的执行、主持多边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 “审议各成员贸易政策,帮助发展中成员提升贸易能力。” “同时还能帮助各国制定钱币政策,以免出现钱荒或者通货膨胀。” 朱元璋已经彻底晕了,你说的这是个啥? 但朱雄英却听懂了,不禁拍手叫好:“贸易联盟掌握了所有国家的商业。” “大明是宗主国,自然就是贸易联盟的盟主。” “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住了所有藩属国的商业,相当于抓住了他们的经济命脉。” “各藩属国想要脱离大明,就变得更加困难。” 朱元璋挠了挠头,听不懂,但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就是如此,贸易联盟掌管所有加盟国的商业行为。” “而且贸易联盟具有排他性,除非加入这个联盟,否则在跨国贸易中就要受到排挤和歧视。” “更严重一点,可以直接不带他们玩。” 朱雄英心中一动,说道:“大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我们的商品是最丰富多样的。” “再加上藩属国的资源,我们的贸易联盟将会非常强势。” “对于无法用军队掌控的国家,可以用贸易联盟吸引他们。” “如果他们不加入,我们就支持他们的敌国。” “如此,加入的国家越多,贸易联盟的实力就越强,就越能逼迫更多的国家加入。” “到时候,大明就可以用贸易联盟,掌控更多的国家。” 朱元璋疑惑的道:“难道别人就不能组建联盟了吗?” 朱雄英回道:“可以啊,那就比一比谁的商业联盟更强势,谁代表的利益更大。” “以大明的生产力,又有藩属国体系为后盾,我相信咱们可以打败任何竞争对手。” 陈景恪补充道:“主流国家都需要大明的商品。” “丝绸、茶叶、瓷器、琉璃、漆器、棉布、糖等等产品,畅销全世界。” “还有爪哇的香料,也同样受到列国追捧。” “只要他们还需要这些东西,只要他们还想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就必须加入进来。” “否则,就只能从别人手里,花十倍百倍的价格去购买。” 朱元璋又问道:“这些东西都不是必需品,别人要是关起门不和外面的人做生意呢?” 闭关锁国,大明就干过。 朱雄英露出一个狰狞的笑容:“嘿嘿,大明的战舰可不是吃素的。”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用兵只是最后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大明最好不要直接陷入战争泥潭。” “真要打仗,也是扶持代理人……” “想打谁,就扶持他的敌对势力,让他的敌人去打他。” “大明只要出钱出物资就可以了,打赢了我们坐享渔翁之利,打输了也就损失点钱财。” 朱元璋皱眉道:“就不怕养虎为患吗?” 陈景恪说道:“这是难免的,但无所谓啊,再扶持一支势力让他们继续打呗。” “把整个国家彻底打烂,人都死的七七八八了,大明再过去收割。” “到时候连土地一块拿下,建立一个封国,不是更好吗。” 朱元璋眼皮子直跳,好小子,忒阴了。 朱雄英连连说道:“代理人战争,好好好,这个办法好。” “我们可以拉着藩属国,甚至拉着整个贸易联盟的国家,一起出钱去扶持代理人。”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立于不败之地。” 陈景恪心道,你小子真特酿的是个天才啊。 第251章 帝国时代 只有帝国才能构建体系,而非体系成就帝国。 因果关系不能搞反了。 前世大致出现过两个世界性体系,全都是帝国建立的。 第一个是英国建立的全球殖民体系。 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威名。 后来各殖民地反抗激烈,英国无奈的发现,殖民体系无法维系了。 或者说,维系殖民体系已经入不敷出。 于是他们就建立了第二套体系,自由贸易。 谁最喜欢自由? 强者。 自由让强者愈强。 有人要抬杠了,我是弱者也追求自由。 是的,每个人都追求自由。 但弱者追求的自由,是以公平为前提的自由。 去掉公平的自由,你追求一个试试。 强者追求的自由,是没有公平的。 靠着掠夺殖民地财富,英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 工业总产值占全球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十。 自由贸易,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竞争的过他。 于是他建立了一套自由贸易体系。 当然,所谓的自由也只是单方面的。 比如某些特定货物,必须要用英国商船运输,殖民地不得和英国的主要商品竞争。 还有就是体系内的成员国,不得擅自和敌对国贸易等等。 这才是帝国所谓的自由的本质。。 二战结束后,英国国力衰退,自由贸易的大旗被美国接过。 这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因为说这事儿被了,修改不知道多少次都不给过,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结起来就是,灯塔神话破灭,自由贸易体系即将崩溃。 各个主要经济体,都在想办法渡过难关。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了。 是的,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大家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上。 我们将见证很多历史。 言归正传。 大明可以毫不谦虚的说,自己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经济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后世甚至有人说是三分之二。 当前世界,有资格建立全球体系的,只有大明。 但全球体系是前所未有之事,没有人知道有这玩意儿,更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去建立。 但有了陈景恪就不一样了,大明相当于开卷考试。 他虽然对全球体系不甚了解,但只要知道一个大致方向,慢慢摸索就行了。 反正大明的家底够厚,而且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 陈景恪的计划,以大明及其藩属国为核心,构建一个核心组织。 然后再以这个组织为核心,搭建殖民和自由贸易体系。 是的,殖民和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存在,主打一个灵活运用。 然后就是寻找合适的时机,移民建立新的藩属国。 直到有一天,将地球大部分的土地,都纳入大明的宗藩关系之内。 最终的目的就是宣扬华夏文明,让华夏的声音主导世界。 等这个计划完成,后续该怎么做。 陈景恪也不知道了,他的能力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只能说,相信后人的智慧。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说服朱元璋开始着手打造体系。 拿起笔,在纸上点了一个点。 “这就是大明。” 又围绕这一点画了一个小圆: “这就是藩属国体系。” 在小圆的外面,画了一个大圆: “这就是商业联盟体系。” “当联盟足够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制定世界性的规则,所有国家不遵守就寸步难行。” “到时候,没有进入联盟的圈外国家,都是待宰的羔羊。” “甚至到了必要的时候,圈内的部分国家,也可以作为羔羊宰杀掉。” “不用害怕他们反抗,只要给他们留一口气,他们就不会反抗。” “不过不到最后一步,尽量不要拿圈内国家开刀。” “大明要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发展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将来就算商业联盟体系崩溃,大明还有宗藩体系当后盾,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棋手。” “如果连宗藩体系都无法维系,那……咳,您懂得。” “……” 所有人都懂,这么庞大的体系都能玩崩,亡国也活该。 朱元璋没有说话,盯着这个圆看了许久。 虽然他无法理解,商业是如何将这些国家联系在一起的。 但已经能明白,陈景恪说的体系是怎么回事儿了。 他只有两个字评价,宏伟。 这是前所未有的宏大手笔。 如果真的能完成,那大明才真的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了,不败是不可能的。 可拥有如此强大的体系,就算后世子孙败家,也能多败几年不是。 即便知道陈景恪善于高屋建瓴,可依然让他为之震撼。 原来世界还可以这么玩。 反过来想想,如果这个体系是外国建立的,用来对付大明…… 那种情况让他不寒而栗。 想到这里,他由衷的庆幸,还好陈景恪生在大明。 还好自己早早的就开始拉拢他,还破例下嫁了公主。 之前朱元璋一直觉得,之前的改革就是下嫁公主的回报。 今天才知道,这个回报大的超乎了他的想象。 构建世界性帝国体系,只是听一听就让人激动的血脉偾张。 但……他已经不是小年轻,很快就冷静下来。 “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商业计划能够成功,它能如你所想吗?” 陈景恪还没回答,朱雄英就激动的道:“试一试又何妨?”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景恪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以前我总是很疑惑,虽然我们施行了很多新政,可类似的革新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 “真正称得上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事情,我以为只有黄帝登基,大禹建立夏朝,秦灭六国完成大一统……” “和这些大事件比起来,大明所做的一切,实在配不上这句话。” “但现在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我大明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帝国时代。” 换成平时,看到大孙子这么争气,朱元璋肯定很高兴,现在则是深深的无奈。 他知道,大孙子已经接受这个策略了。 就算自己不搞,将来他掌权了也一定会去做。 他却没有怪罪陈景恪什么,这本来就是约定好的。 陈景恪提出建议,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选择执不执行。 如果三人都听不懂,他不许强行游说。 现在朱雄英听懂了,并愿意去做,就不算是强行游说。 更何况…… 这不正是咱希望看到的吗。 要开创前所未有的时代,必然需要一个前所未有的君王。 将乖孙教给陈景恪培养,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现在不过是当年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了而已。 朱元璋心中这样想着,紧绷的情绪放松了不少。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放任他们乱搞。 这个体系一看就知道,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咱要从现在开始,就为乖孙打基础。 等将来他自己掌权要搞的时候,起点会更高。 还有一层原因,朱元璋想亲自看看这个计划到底如何。 能行得通他死了也能安心闭眼。 要是行不通,或者中间有什么差池,他也有自信能兜底。 总之一句话,为大孙子打好基础。 “好,你的计划咱暂时同意了。” 陈景恪欣喜的道:“陛下英明。” 朱雄英也高兴的道:“皇爷爷英明。” 朱元璋脸上浮出一抹笑意,说道:“别拍咱的马屁,帝国体系太过于宏大,具体如何实施你可有计划?” 陈景恪点点头,正色道:“有,不论多么宏大的计划,都要从小处做起。” “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将宗藩体系打造好,彻底掌控整个南洋。” “具体措施,就是方才我说的那些。” “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钱币、统一的语言等等,这是为了打造宗藩体系。” “商业方面,先在淡马锡打造一座中心贸易之城。” “以此为中心,搭建南洋贸易联盟,强化大明与藩属国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摸索出一套适用的贸易规则,作为未来世界贸易联盟的框架。” “做到这一步,大明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然后利用宗藩体系的力量向外扩张,打造世界性的贸易联盟。” 有清晰的计划,朱元璋心情放松了不少,说道: “第一步好办,就算没有后续的商业联盟计划,对大明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但那个许柴佬真的能承担得起这个重任吗?” 陈景恪没有给出肯定答复,而是说道:“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有见过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懂了,咱会派人去将淡马锡拿到手中,和楚国一同打造。” “这需要大概半年的时间。” “在这期间咱会给你派一些人手,你将他们和许柴佬一起调教。” “半年后,让他们一同前往南洋。” 陈景恪道:“是,我一定将他们教好。” 他也准备从算学班和计官体系里挑选一些人加以培养,然后放到南洋去锻炼,希望能培养出一批新式官员。 朱元璋想了想,又说道:“不要将整体计划告诉他们,只需要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为了强化宗藩关系就好。” 陈景恪自然明白保密的重要性,说道: “是,在南洋打造完成之前,我不会让他们知道朝廷的真实目的的。” 这时朱雄英插话道:“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南洋,大明才是核心,我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朱元璋了然的道:“咱这就给你爹去信,让他尽快回应天,具体该如何做,你们和他商量吧。” 朱雄英虽然很有才华,也跟着陈景恪学到了真本领,可还是太年轻了。 遇到大事,朱元璋更信任的还是朱标。 朱雄英想要获得足够的信任,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不是纸上谈兵。 会议结束,朱元璋立即下旨,召太子朱标火速返回应天。 陈景恪也没有闲着,带领朱雄英一起,开始制定第一步的计划。 正如前面所说,再宏大的计划都要从细微处做起。 陈景恪先着手敲定的就是度量衡。 他直接照搬了几何研究院私底下采用的标准。 长度单位全部改成十进制和百进制。 重量单位,十六两一斤改成十两一斤。 十六两一斤的标准历史悠久,最早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共十三星,所以一斤为十三两。 秦朝一统,又加了福禄寿三星,变成十六两一斤。 缺斤少两就是缺自己的福禄寿。 寓意很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奸商该缺斤少两照样缺斤少两。 一斤十六两,反而不利于计算。 陈景恪对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重量单位是为了方便使用。 给它弄再多寓意,都不如简单便捷有意义。 朱元璋虽然觉得多此一举,但也知道十进制的优势,最终还是同意了。 接下来,陈景恪又找来工匠,用黄金打造了一整套度量衡工具,作为标准。 为什么用黄金? 倒不是为了搞什么噱头,而是他能找到的,常温下最稳定的材料,就只有黄金了。 以后所有的度量衡,都要以这一套为标准进行仿制,减少误差。 之后又根据这一套度量衡,仿造了数百套。 各个藩属国、各个布政司、州郡衙门,全都发放一套进行推广。 关于统一的语言文字……文字好办,语言确实有点困难。 没办法,只能先从文字着手。 语言可以带翻译,没翻译了还能通过文字交流。 这些其实都还好,真正难弄的是淡马锡该如何打造。 这玩意儿陈景恪也是真的不懂,只能根据前世的见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一点点琢磨。 就在他头疼的时候,朱标回京。 并且还带回一个好消息,洛阳城主体已经修建完成。 最多半年就可以全面竣工,明年就可以迁都了。 放在平时,朱元璋肯定很高兴,但这会儿他的心思全在帝国体系上,只是淡淡的说了句知道了。 然后就让陈景恪将计划,详细的告知了朱标。 得知了全盘计划,朱标有多震惊可想而知。 而他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很快就搞懂了这个计划的内核。 正因为了解,反而更加的震撼。 第252章 何为盛世 “我们印出来的宝钞,如何花出去。” “总不能一直通过赏赐,或者直接送给藩属国吧?” “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将钱花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购买物资。” “但怎么买,买什么,也需要仔细考量……不能破坏藩属国的经济。” “宗藩体系和商业联盟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区别对待。” “宗藩体系才是大明统治世界的核心,也是我们为自己打造的小院高墙。” “利用宗藩体系,我们才能更好的主导商业联盟。” “万一哪天商业联盟维持不下去了,我们还有宗藩体系做后盾。” “所以,大明不能单方面的从藩属国索取,要和他们共同发展。” “让藩属国和大明更加紧密的绑定在一起。” “……” 陈景恪滔滔不绝,给朱标介绍帝国体系的具体细节。 一旁的朱雄英也收起了吊儿郎当的心,埋头做着笔记。 还是那句话,帝国体系是前所未有的东西。 朱标和朱雄英能看到这套体系的好处,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 所以,只能是陈景恪一点点给他们剖析,让他们彻底了解这套体系。 不过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确实比朱元璋强的多。 很多东西都能理解,甚至能举一反三。 他们还不是单方面的讲课,而是互相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朱标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和见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观点。 一套全新的统治体系框架逐渐成型。 课程过半,处理完政务的朱元璋走过来,在窗户前听了一会儿。 然后无奈的发现,三人讲的东西,他根本就听不懂。 坚毅的眼神里出现了一抹失落。 叹了口气,他转身离开去了坤宁宫。 让伺候的奴仆退下,他忽然说道:“等明年迁都洛阳,咱就将皇位让给标儿吧。” 马皇后有些惊讶的道:“发生什么事情了吗,不是说再过几年吗?” 退位的事情朱元璋早就做好准备了,可是朱标的身体出问题,让他一再改变计划。 本来说的是再干五年,等朱雄英年龄大一点,能帮朱标分担政务,他再退位。 现在没头没尾的突然要退位,马皇后才会觉得奇怪。 朱元璋叹道:“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阻挠大明的前进。” 接着,他就将陈景恪的帝国体系计划讲了一遍。 马皇后自然也是无比震惊,但又觉得理所应当: “如此宏大的计划,也只有景恪才能做的出来啊。” “如果真的能成功,大明将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朱元璋说道:“是啊,雄英认为这个计划可以与黄帝登基、大禹立夏、秦朝一统相提并论。” “还说什么,这将是华夏文明第四次大变革。” 马皇后想了想,赞同的道:“他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如果帝国体系真的能建立,确实只有这三件事情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景恪以前天天念叨着要推广华夏文明,我还奇怪他到底要如何做。” “现在终于看出一些端倪了,恐怕这个计划在他心里藏了许久了吧。” 朱元璋也认同的道:“他心里有大乾坤,只是怕咱们听不懂一直憋着,根据情况一点点往外吐。”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年咱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 马皇后笑道:“大明也从中获得了无尽的好处不是吗,怎么样,这个女儿嫁的值吧?” 朱元璋假装没有听到后半句,说道:“大明与他算是互相成就吧。” “大明获得了好处,他实现了心中的抱负,而且咱也没亏待他不是。”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朱家确实没有亏待陈景恪。 嫁公主就不说了,自由出入皇宫,见皇不跪,无需自称为臣…… 这待遇,仅次于几个嫡皇子嫡公主,其他皇子皇女都比不过。 相反,各个皇子公主见了他,反而要客客气气的。 当然了,陈景恪自己也恪守本分,从来不逾矩不揽权。 虽然不拘小节,却从不失大礼。 双方确实算得上是互相成就了。 朱元璋将话题拉回最初,说道:“帝国体系,完全超出了咱的认知。” “他们讨论的东西,咱听都听不懂……” “与其赖在这个位置上,不如将位置让给标儿,让他放手施为。” 马皇后能理解他的无奈,但并不支持他的做法: “照理来说,标儿年龄也大了让位给他也不是不行,还能为后世树立榜样。” “但他的身体实在让人无法放心啊。” 这可以说是两口子最不愿意触及的痛处。 提起这件事情,他们都恨不得将朱樉给弄死。 朱元璋重视亲情,大侄子朱守谦屡次挑衅嘲讽于他,他都能原谅。 马皇后向来贤惠,得饶人处且饶人。 两口子这么多年都无法原谅亲儿子朱樉,足见此事对他们的刺激有多大。 “现在又正值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虽然有景恪指引方向,可压力最终还是要落在君主头上。” “标儿身体本来就不好,如果再让他承受这份压力,我怕他撑不住啊。” 朱元璋也很是头疼:“你说的咱也考虑过,只是帝国计划咱是真不懂,还是要标儿去做。” “这份压力,怎么都要落在他的肩膀上……” “你说景恪也真是,就不能等几年雄英长大了再提出这个计划吗。” 马皇后失笑道:“现在南洋就是一张白纸,可以任由他作画。” “过上几年南洋制度成型,再想改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想必这也是他在此时拿出帝国计划的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咱懂,就是随口抱怨几句。” 马皇后正色道:“虽然事情需要标儿来做,但你站在那里,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支持,帮他分担很多压力。” “况且谁说你什么都做不了了?” “虽然你不懂帝国体系怎么构建,最基本的是非对错总是知道的吧?可以帮他们查漏补缺啊。” “而且大明内部建设也远还没有结束,景恪的很多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 “还有北元、西域、日本三分方向的大敌未除。” “你将这些事情做好,让标儿可以专心去做帝国计划。” “还有雄英,也能帮你们分担一些压力。”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你们祖父孙三人齐心协力,何愁天下不治。” 朱元璋心情好转了不少,说道:“还是妹子你会安慰人,那咱就再多干两年。” 马皇后莞尔不已,说道:“你就好好的当你的皇帝吧,别天天都想着撂挑子。” “就算你想退位让贤,至少也要等到新的宗藩体系步入正轨以后。” 朱元璋不解的问:“哦,为何是新宗藩体系成型?” 马皇后分析道:“商业联盟虽然很宏大,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景恪并不看好它的长远未来。” “他真正重视的是宗藩体系,这才是大明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对对对,他是怎么说的来着……小院高墙,对,就是这个。” “宗藩体系就是大明的小院高墙。” 马皇后说道:“小院高墙,很贴切的比喻。” “他打造小院高墙,说明并不看好商业联盟的未来,或者说在防范联盟崩溃的那一天。” “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担忧,但他的布局向来是走一步看十步,且从未失算过。” “所以,我觉得还是给予他足够的信任为好。” “况且就算没有商业联盟,仅仅是新的宗藩关系,也足以让大明受益无穷了。” 朱元璋点头道:“咱不是怀疑他,只是被你这么一提醒,对他的计划认识更清晰了。” “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啊,这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马皇后笑道:“哪有那么容易就能参透其中的秘密,不过是略有所得罢了。” 接着两口子围在一起,开始仔细剖析帝国体系,竭尽所能的去理解。 有了马皇后帮忙,朱元璋总算是窥探到了其中的一些奥秘。 尤其是宗藩体系,他的感触更深,甚至还想到了一些不错的办法。 之后拿着这些感悟,去和陈景恪他们探讨,总算有了点参与感。 这让老朱心中好受了许多。 大家都知根知底,见他从原本的懵懂,变得都能献计献策了,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朱标只是笑笑,没有揭穿。 朱雄英则私下偷偷的嘀咕:“这老头脸皮真厚,拿着皇祖母的法子当自己的用。”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陛下和娘娘夫妻一体,何分你我。” 朱雄英羡慕的道:“这就是贤内助的好处啊,妙锦能和皇祖母一样就好了。” 然后他看着陈景恪,严肃的道:“你可一定要把妙锦给我教好了,我也要一个贤内助。” 陈景恪失笑道:“你就不怕她抢了你的风头?” 朱雄英得意的道:“嘿,妙锦性子清冷,不是那种出风头的人。” 徐妙锦的性情确实有些清冷,喜静不喜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软弱好欺负,恰恰相反,这姑娘心有主见性子坚毅。 有她在,朱雄英的后宫出不了什么乱子。 至于能不能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这事儿谁都说不准。 陈景恪也只能尽力去培养她。 朱
相关推荐:
寡妇门前桃花多
倒刺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媚姑
角色扮演家(高H)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狂野总统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