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96章

第96章

,然后脸色一寒,喝道: “全军出击。” 大军缓慢启动,速度越来越快。 “轰隆隆……”犹如闷雷一般的声音响起,大地为之震颤。 即便是城内处在乱军中的平章果来,都感受到了脚下传来的震动。 久经战阵的他自然知道这是什么,脸色不禁大变。 骑兵,至少是上万骑兵奔跑才能造成这般动静。 敌人真的袭来了。 可是…… 听着外面己方军营传来的骚动,他的脸上瞬间失去了血色。 完了,全完了。 这时不兰溪恰好赶到,也察觉到了骑兵奔袭的震动。 虽然心中惊骇,却还保持着理智,劝道: “额祈葛,快走吧。” 额祈葛是古蒙语父亲的意思。 平章果来苦笑道:“走,往哪走?去辽东太尉能饶的了我?去王庭更是只有死路一条。” 不兰溪也默然不语,现在北元国势每况日下,每一分力量都显得尤为宝贵。 折损七万大军,这个罪过实在太大了。 尤其还是平章果来存在巨大失误的情况下,造成的损兵折将。 更是无法原谅。 不论是纳哈出还是北元王庭,都不会放过他的。 作为平章果来的儿子,不兰溪自己也落不了好。 就在两父子相顾无言的时候,城门口传来震天的喊杀声,正是汉人的声音。 这下不用再怀疑了,对他们发动突袭的,就是明军。 到了此刻,平章果来依然有些不敢置信: “明军是怎么做到的?” 不兰溪已经无暇去关注这个问题,明军怎么越过雪原出现在庆州城下的,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来了,且已经打到了家门口。 现在他们父子该思考的是如何全身而退。 可不论是回辽东还是回王庭,都是死路一条,那么…… 然后一个念头情不自禁的冒了出来,归降大明呢? 这个念头一出,就变得不可遏制。 大明显然不想对异族赶尽杀绝,更想做的是同化。 这一点从《华夏文明》一书就能看得出来。 蒙元同样是同化的对象。 所以,大明需要树立几个榜样。 如果自己归顺大明,就算不被重用,也必然能保全自身当一辈子的富家翁。 想到中原的花花世界,他一颗心就再也按捺不住。 “额祈葛,我们不如……” 平章果来还以为他想到了什么好主意,脸上一喜问道: “不如怎样?” 不兰溪小声的道:“不如归顺大明吧。” “啊?”平章果来惊呼一声,不敢置信的看向自己的儿子。 话一出口,不兰溪心中的顾虑也完全消失,劝说道: “我们左右都是死,唯有向前一条路可走……” “我知道您忠于大元,可您真的就愿意看着我们全家,都死无葬身之地吗?” “住口。”平章果来怒斥道:“我怎么会有你这样不忠不义的儿子……” “额祈葛……” “别叫我额祈葛,从今天开始,你我再无任何瓜葛……” 不兰溪脸色大变,没想到自家父亲竟然如此愚忠,要带着全家赴死。 哪知道,平章果来却紧接着说道:“你做的任何事情,都与我无关,明白吗。” 不兰溪先是疑惑,随即恍然大悟。 然后噗通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头,一句话都没说转身离去。 平章果来惨然一笑,他老了没有几天好活,不想晚节不保,更不想去给大明君臣当戏子。 所以,庆州就是他最后的归宿。 不兰溪他们还年轻,未来还有无限可能,去大明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至少命能保住,不是吗。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厮杀声。 一名亲卫闯进来说道:“将军不好了,一支敌军向着帅帐杀来,您快避一避吧。” 平章果来脸色一肃,喝道:“慌什么,召集所有人,随我迎敌。” 那亲卫愣了一下,见他不是说笑,也没有再劝,而是露出振奋之色,大声道: “是。” 随后外面就传来召集军队的声音。 平章果来戴上头盔,小心的将弓箭背在背上,拿起弯刀大踏步来到账外。 此时他身边能聚集的,只有三百余人。 本来还有些惶恐的将士们,看到主帅到来,都心安了不少。 平章果来表情肃穆,正想说点什么,就见一支骑兵从黑暗中杀出,直直向着他们冲来。 “快保护将军……”他的亲卫见状,立即将他团团围住。 平章果来却一点都没有惊慌,仔细打量着冲过来的敌军。 穿着元人的军服,难怪会引起那么大的骚乱。 恐怕现在很多元军,依然没搞懂袭击他们的到底是谁吧。 然后他将目光放在了一马当先的那名将领身上。 接着微弱的火光,依稀能看到对方稚嫩的脸庞。 好年轻。 但身手却非常好,眨眼间就有四名亲卫丧命在他的枪下。 大明后继有人啊。 这个念头刚起,那小将似乎有感应一般,目光陡然向他看来。 然后脸上露出激动之色,嘴里大声呼喊着什么。 这是发现我了吗?平章果来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 想要我的命,可没那么容易。 老夫当年也是军中一员猛将啊。 将手中的弯刀举起,直指那名小将。 受到挑衅,那小将果然忍不住,跃马提枪脱离部下朝他杀来。 平章果来嘴角露出一丝讥笑,还是太年轻啊。 今日就让老夫给你个教训吧,希望来生莫要这么轻狂。 但很快他脸上的表情就变成了错愕。 只见那名小将枪出如龙,连挑五名亲卫,眨眼间就杀到了他的面前。 没有任何花招,居高临下的一枪直直的向他面门刺来。 仓促之下,他挥刀便砍。 虽然是仓促挥刀,但搏命之击也凝聚了他全部的力量。 “咔……”一刀正正的将枪头砍掉。 没有枪头看你怎么杀人。 他嘴角刚浮起一丝笑容,下一刻咽喉部位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整个人陷入了无尽的黑暗。 徐允恭怕他没有死透,又重重的捅了一下,将他的喉咙彻底捣成肉泥。 力气够大,没有枪头一样能杀人。 平章果来一死,剩下的人彻底失去斗志一哄而散。 “将军死了……将军死了……” 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出,元军大营更加的混乱。 不兰溪刚刚将带着一帮手下,将家人保护起来,等待战事结束投诚。 远远听到这个声音,脸上露出痛苦之色。 虽然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可真正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有些无法接受。 但看了看身后的家人,他只能将所有悲伤都收起来。 从现在开始,活下去就是他唯一的目标。 徐允恭纵马抓住一名元军士兵,虽然语言不通,却也得到了一个名字。 平章果来。 他不禁大喜,竟然是敌军主帅。 本来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抓个大鱼,却没想到竟然是这么大一条鱼。 本来他想将对方首级割下来,但想了想直接整个人都拎起来扔到马上。 做完这一切,蓝玉的大军已经冲入城内,展开了最后的围剿。 徐允恭可不敢耽搁,连忙招呼人换衣服。 说是换衣服,其实就是把染血的元军军服脱下来,然后露出里面的明军军装。 否则很容易被自己人给杀了。 至于衣衫太单薄会不会冻着……冲杀这么久,累的浑身大汗,只觉得热怎么会冷。 再说了,冷也比被自家人误杀要好啊。 厮杀声一直持续到天亮才停止,徐允恭花了好一会儿功夫,才找到蓝玉: “禀将军,末将幸不辱命。” 第237章 下次一定 庆州之战最终以明军大获全胜告终。 北元庆州军主帅平章果来战死,果来子不兰溪投降。 七万元军战死三万余,被俘虏两万余,还有两万余趁乱逃走。 十余万百姓,百万头牛羊马匹尽归明军所有。 而明军的损失只有不到两千人。 蓝玉没有顾得上休息,立即驱赶百姓以泥沙浇水结冰之法,加高加固城防。 零下十几度的低温,没用两天庆州城墙就拔高了六七米。 他这才命令大家轮番休息。 另一边,北元副将哈斯儿带着亲卫翻墙逃走,后续收拢七千余溃兵。 他没敢去见纳哈出,而是带人返回了北元王庭。 一通操作之后,罪责全都被推给了战死的平章果来身上。 他自己只是被削减职位。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庆州失守的消息传来,辽东元军士气大丧。 纳哈出差点被气晕过去,连连咒骂平章果来。 恢复理智后,他试图夺回庆州。 然而当他看到那座冰城,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果是平时,他还能一点点将这座城啃下来,现在没有这个机会了。 冯胜在蓝玉出发之后,没有等奇袭结果就挥师北上,水陆并进直奔辽东。 纳哈出哪还顾得上蓝玉,开始收缩兵力试图抵抗。 时间进入三月份,明军相继拿下大宁、宽河、会州、富峪等地。 冯胜突出一个稳中求胜,每打下一地就修筑一座城池。 接连修筑了四座城池,将后方串联成一条线。 在确保后路的情况下,才挥师渡过辽河,直达金山附近。 金山就是现在的勃勃图山,也是纳哈出的大本营所在。 然后,纳哈出就投降了。 是的,坐拥二十万大军的纳哈出,几乎没有怎么反抗,突然就投降了。 这个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冯胜等人一度以为对方是诈降。 直到纳哈出亲自前往明军大营表示诚意,大家都犹如在梦中一般。 然后一群大大小小的将领那叫一个气啊。 恨不得将这个没骨气的家伙赶回去,大家正面干上几场。 你投降了,我们的军功咋办? 反倒是纳哈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都投降了,你们咋还一副恨不得吃人的表情? 莫非这些人不是诚心纳降,而是埋伏有刀斧手,准备把我弄死? 不过还好,老成持重的冯胜成功安抚住了他,让受降仪式顺利进行。 至此大明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大一统。 消息传回,举国欢腾。 群臣纷纷上表庆贺,甚至有大臣建议封禅泰山。 老朱一听这个建议,脸都黑了。 他表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且百姓生活具体如何,咱们心里都清楚,这泰山谁好意思去? 并严禁所有人再提此事。 不知情的人只以为皇帝谦虚,知情人则暗笑不已。 朱雄英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这些人是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 陈景恪也连连点头,让老朱去封禅泰山,看不起谁呢。 封禅泰山,那不是自降身份,和宋真宗赵恒之流一个档次了。 当然了,虽然心里很鄙视赵家,嘴上是不能这么说的。 所以才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 只能说,宋真宗被动做了一回好事儿,彻底绝了后世君王封禅泰山的念头。 笑了一会儿,朱雄英说道:“纳哈出归顺倒是省了很多麻烦,下一步就是攻打高丽了吧?” 陈景恪颔首道:“按照计划,应该是如此。还好后续要打高丽,否则将士们肯定很失望。” 朱雄英也笑道:“是啊,动员了两年,将士们都期待着建功立业,纳哈出就这样降了。” “这功劳就像是煮熟的鸭子飞了,换成谁都难受。” 陈景恪说道:“徐老大倒是得意了,奇袭庆州阵斩敌军主帅,这功劳够他吹一辈子的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你说,将来他不会真的和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吧。” 陈景恪笑道:“这事儿说不准,不过我更看好永昌侯,徐老大还差了点。” 主要徐允恭以前从未领兵作战,朝廷不可能让他独领一军深入草原。 汉武帝时期,无将可用只能启用新人。 大明不一样,当前真可以说战将如云,能挂帅出征的实在太多了。 论资排辈也轮不到徐允恭出这个风头。 朱雄英没有再提这一茬,转而说道:“原本的计划是六七月份能拿下辽东,再用三个月打下高丽。” “现在纳哈出归顺,替我们节省了三个多月时间,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经略高丽。” “这下,高丽真成瓮中之鳖了。” 陈景恪说道:“高丽已经是我大明囊中之物,没什么好担心的。” “现在我更关注的是国内的改革,也是时候推行了。” 国内变革,原本是想等辽东战事有了进展再进行,谁知道进展竟然如此之快。 进度条直接拉到头了。 对外战争的胜利,往往最能提升君主的威望,增加朝廷的凝聚力。 此时正是革新最恰当的时机。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一点,当即就颁布了一条条新政措施。 第一就是开海。 在泉州、福州、宁波、松江府、青州等五地设立市舶司,掌管出海事宜。 开海之事已经人尽皆知,并没有人觉得奇怪,很顺利的就展开了。 第二条新政就是新税法。 商业税还好说,这是早晚都要征收的,大家也都能接受。 真正让文武百官无奈的,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表面看起来此法是面对所有人的,但谁都知道,这就是在针对豪门大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想象中的反对声根本就没有出现,此法就这样通过。 陈景恪一开始觉得很惊讶,但略微一想就知道是为啥了。 去年朱雄英上书,提出摊丁入亩之法,已经经历过一番辩论了。 朝廷的意思是明摆着的,此法必然要施行。 百官抗争过,但没有任何效果,只能无奈接受。 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老朱的屠刀太锋利,将人给杀怕了。 尤其是借着赵瑁案,将地方大户清洗了一遍,又借着清查人口和土地,将宗族势力敲打了一番。 有能力阻挠新税法的势力,已经被打的七七八八。 剩下那点残余势力,能保全自身就偷着乐了,哪还敢和朝廷做对。 真正让百官震惊的,是第三条政令。 将金钞局稽查司大部分剥离,组建税务稽查司,专门负责税务稽查工作。 并且还拿出了详细的工作守则。 这个守则字行里间透露出三个字,吃大户。 这下百官彻底坐不住了。 知道皇帝想打击大户,但你也不能弄的这么明显吧? 你朱元璋莫不是忘了,你靠谁治理天下的? 文官集团和部分武将勋贵,开始上奏朝廷,强烈要求废除此法。 认为此法堪比汉武恶政,必将导致国家大乱。 这次朱元璋什么都没说,更没有发怒。 因为以徐达为首的勋贵集团集体上书,表示支持朝廷的改革。 就连辞官退隐的李善长,都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疏,论述了从古至今的征税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税务稽查司势在必行。 并且他还给反对派扣了一个大帽子,明知道大户偷税漏税严重,还要反对税务稽查司,其心可诛。 朱元璋大喜,将此奏疏拿到朝堂宣读。 这一下,可以说打了文官集团一个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勋贵集团竟然会支持朝廷。 作为既得利益者,你们不应该最讨厌税务稽查吗?为何要支持? 但事实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现在还是大明初立,国家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勋贵集团手里。 他们的支持,彻底压倒了文官集团的声音。 很多原本和文官集团一起上蹿下跳的勋贵,肠子都悔青了。 有些选择了装死,有些则赶紧上书请罪。 以前是我不懂事儿,误会了陛下误解了新政。 经过一番研究,我终于体会到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了。 不管怎么说,新政顺利通过。 陈景恪却感慨不已,还好他穿越到了洪武时期。 但凡再往后穿个几十年,这事儿就难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并不复杂。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威望,足以影响到勋贵集团的选择。 其二,大明的开国功勋集团,大多数都是底层百姓出身,还没有完全被腐化。 尚能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凡再过个几十年,等开国功勋去世,想让他们的后人支持税务稽查司,就几乎不可能了。 别说专门针对富人的税务稽查,就算是摊丁入亩,估计都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通过。 哪像现在,只是稍稍争论一番,就得以施行。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没有掉以轻心。 借口洛阳城营建需要人监督,命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坐镇。 实际上就是让他去北方,督促各省税制改革之事。 两广、福建、江西等地自然由朱棡负责。 朱元璋坐镇应天,同时也负责最难啃的两湖、江浙等地的改革。 安排好这一切,朱元璋去韩国公府探望了李善长。 这是李善长请辞后的第一次。 回来之后,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增多了几分。 还专门在宫里摆了一桌,邀请了徐达、汤和等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了聚。 大家都能猜到,君臣二人在一定程度达成了和解。 虽然李善长已经不可能重获信任,但至少两人之间的心结解开了许多。 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证明老朱还是念旧情的,他们这帮老家伙可以安心的享受富贵。 朱元璋念旧情,虽然听起来很滑稽,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只能说,时移世易。 马皇后依然健在,朱雄英的优秀表现,大明蒸蒸日上,未来目标更加明确。 让朱元璋心中的那根弦松动了许多。 当皇帝觉得自己能掌握未来的时候,就是他最自信,也是最安全的时候。 这一点,越靠近朱元璋的人,感触就越深。 尤其是徐达、汤和等人,前几年他们在朱元璋身上,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紧张、肃杀之气。 这让他们一度不想回京。 最近两年朱元璋变了,准确说是打天下时的那个朱元璋又回来了。 老兄弟在一起饮酒,没有了那种种试探,也没有了战战兢兢。 就单纯是聚会享乐。 天南海北畅谈,缅怀过去,畅聊未来,显摆自己的儿孙。 一切仿佛回到了大明立国之前。 对于这一切变化从何而起,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甚了解。 只有马皇后、朱标、徐达以及李善长四人知道,一切都要从洪武十五年太孙病危说起。 一个浑身充满神秘的少年凭空出现,挽大厦之将倾。 一点点改变了大明,也改变了朱元璋。 所以,他们才是最支持陈景恪的人。 包括已经被赋闲在家的李善长,都数次交代子女,和陈景恪搞好关系。 如果他出现危险,不要落井下石,要想办法保住他。 其他人虽然知道陈景恪很有才学和见地,却并不知道他具体做过什么。 不过影响并不大,对他们来说皇帝为什么改变不重要,重要的是变了。 现在,他们最喜欢干的,就是没事儿找朱元璋聚会。 朱元璋几次气愤的说道:“你们这是在腐化咱,咱还有军国大事要处理呢。” “下次能不能找个咱清闲的时候再来?” 徐达等人都是一脸笑意的道:“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汤和仗着关系亲密,打趣道:“军国大事有太子和太孙帮你管着,你就和我们一起安享晚年吧。” 朱元璋一点都不谦虚,大笑道:“哈哈……还是你汤和最会说话,有乖孙在,咱可不就能安享晚年吗。” “不过乖孙年龄还太小,咱们老弟兄要再扶一把才行。” 汤和拍胸脯说道:“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和以前一样,上位你往哪指,弟兄们就拼了命往哪冲。” “皱一下眉头,都不配坐在这张桌子上。” 朱元璋点头,说道:“咱知道,这次新法大家配合的就不错……” “大家放心,一切咱都看在眼里,将来咱也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徐达好奇的问道:“上位,不知道是什么惊喜?能否先透露一二?”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能说不能说,提前说出来还叫什么惊喜。” 几人借着酒劲儿,纷纷起哄追问。 奈何朱元璋守口如瓶,就是不肯说。 玩闹了一会儿,众人就将话题转向了正在进行的辽东战事。 徐达说道:“按照计划,此时大军应该进入高丽境内了吧。” 事实上确实如他所料,纳哈出投降虽然非常意外,但确实省去了大明太多的麻烦。 冯胜等到降军全部放下武器,走进战俘营之后,留下十万人镇守辽东。 以二十万大军水路并进直入高丽。 第238章 你的算计也太可怕了 纳哈出几乎不战而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高丽方面直到大明兵临城下,都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义州城,这座边关重镇,在毫无防备之下顷刻间失守。 高丽路上门户大开。 更关键的是,在这一役中李成桂被俘了。 义州城是高丽和辽东之间的第一重镇。 大明和纳哈出交战,李成桂作为高丽军方第一人,自然要来这里坐镇。 他本来的计划是,如果大明获胜,他就从这里出兵捡点便宜。 还能趁机和大明搞好关系。 如果大明失败,他就在这里抵抗纳哈出,防止北元大军入境。 如果战事焦灼,他再相机行事。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到前线的战况,先等来了大明军队。 看着如狼似虎的明军,他先是错愕,然后疯狂的大笑: “哈哈……与虎谋皮,与虎谋皮……” 看管他的明军士兵可不会惯着他,举着兵器就准备上前给他来一下。 这时,门外传来喝止的声音:“住手……” 随后一身亮银铠甲,面容儒雅的李景隆龙行虎步走进来: “大帅请李将军一叙。” 他出色的外表,让李成桂都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方孝孺的身影,一文一武都是如此的出色。 中原真乃钟灵毓秀之地也,英杰辈出。 再想想高丽……算了,现在自身都尚且不能保全,想这些又有何用。 之后他跟随李景隆前往明军大营,拜见冯胜。 路上根据李景隆的态度,他察觉到对方似乎并没有羞辱他的意思。 然后他迅速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想要招降他。 他在高丽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果能招降他,不论大明后续想做什么,都会方便的多。 也就是说,自己对大明是有用的。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求一些好处呢? 作为政治生物,他的内心突然就变得活泛起来。 然后他试图和李景隆套近乎,打探一些情况。 只是不论他如何问,李景隆都只是以微笑回应,一个字都不说。 李成桂无法,只能自己推测。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纳哈出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大明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搞清楚这两点,他才好应对接下来的谈判。 只可惜,他无法获得任何有用信息。 一路来到帅帐,见到了冯胜以及……纳哈出。 可想而知,当李成桂看到纳哈出时的表情是有多精彩。 此时就算没有任何消息,他也能猜到真相了。 纳哈出投降了。 坐拥二十万大军,压的高丽不敢动弹的纳哈出,竟然投降了? 一时间李成桂精神都有些恍惚,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人。 “哈哈……”冯胜大笑道:“李将军,看到老朋友怎么不打声招呼,莫非不认识纳哈出丞相了?” 纳哈出自然知道他为何震惊,很是尴尬的起身道: “李将军,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相见,惭愧。” 李成桂这才猛的清醒过来,自己没有眼花,纳哈出真的投降了。 按捺住内心的震惊,他挤出一丝苦笑说道: “丞相,你……哎,惭愧惭愧啊。” 冯胜插话道:“两位坐下慢慢谈……” 待两人重新坐好,他又说道:“纳哈出丞相弃暗投明,归顺我大明天朝,我皇必有重赏。” “不知李将军有何打算?” 李成桂心乱如麻,此时他基本确定纳哈出不战而降,大明的军力基本保持如初。 也就是说,高丽将要面对的,是大明完整的北伐大军。 那可是足足三十五万人,还有与之相匹配的军需粮草。 高丽能撑得住吗? 别开玩笑了。 最重要的门户义州城失守,高丽已经失去了阻挡大明的天险。 关键是高丽国内局势错综复杂,高丽王威严扫地,能指挥的动多少人还不知道。 自己倒是有威望,能组织起大批力量反抗,可还没有开战就被俘虏了。 而且还有态度暧昧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 估计大把的文人巴不得并入大明,他们顺理成章的迁回中原居住。 用《华夏简史》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支脉重归主脉。 他们就是纯正的天朝上国臣民了。 在这种情况下,高丽想要抵抗,几乎就是笑话。 原来高丽面对大明的时候,竟然如此脆弱。 高丽王竟然还想勾结北元抵抗,自己还想火中取栗……实在太可笑了。 越想他就越沮丧,一时间竟有万念俱灰之感。 以他的意志,本不应该如此脆弱。 但纳哈出不战而降,带给他的震撼实在太大了。 那可是以前被高丽视为不可战胜,也是他李成桂最忌惮的存在。 一个人,一旦意志被动摇,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然后纳哈出的一句:“识时务者为俊杰。” 彻底瓦解了他最后一点抵抗情绪。 只见李成桂长叹口气,说道:“高丽王辛禑本非先王血脉而窃居王位。” “后又首鼠两端侍奉两国,我高丽上下无不对其恨之入骨……” “今大明王师征讨贼王,我高丽上下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我李成桂虽卑贱,却也识得大义,愿为将军效劳。” 冯胜大笑道:“哈哈,有李将军相助,大事可成矣。” “将军且放心,你之功劳我皇必有厚赏。” 为什么没有将纳哈出送到应天去?就是为了给高丽人一个震撼。 只是没想到,第一个目标就是李成桂,而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计谋得逞,冯胜自然很开心。 李成桂归降,高丽将再无人能抵挡大明的兵锋。 之后的发展过程也确实如他所想。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李成桂就是当代高丽战神。 他的投降对高丽军心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 说的夸张点,高丽王辛禑投降,带来的影响都没

相关推荐: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倒刺   归宿(H)   我以力服仙   偏执狂   老师,喘给我听   生存文男配[快穿]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寡妇门前桃花多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