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94章

第94章

着国内贵族势力的力量比较弱,秦王对国家的掌控能力很强。” “即便是新君继位,也能弹压住权贵的反扑。” “所以,秦惠文王才能保住商鞅变法的果实。”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的好,跳出了因人成事的逻辑,而是从大势角度来剖析,更加的深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这个教训我们要谨记,切不可让顽固势力掣肘了皇权。” “咱打击士绅宗族势力就是为此。” “以后你登基了,也要谨记这一点,不要培养出尾大不掉的势力集团。” 朱雄英露出一丝冷笑:“皇爷爷放心,我会让他们知道,我不只是疼媳妇方面像您……” 老朱大喜过望:“哈哈……好好好,有你这句话咱就放心了。” 马皇后无奈摇头,这俩人啊。 陈景恪也很是无语,你小子还能不能好了?啥事儿都把疼媳妇挂嘴上了是吧。 就连徐妙锦都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老朱说道:“乖孙继续说,你方才说了历史,还没说地理环境的影响呢。”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秦国先祖最早是周王室的附庸,被分封在秦地,也就是今日的秦州。” 这里的分封,并不是封王建制,而是将这块地封给秦国先祖定居。 实际上这块地依然属于周王室的。 “但是秦州周围尽是西戎、犬丘等虎狼势力,秦国先祖数代人战死在这里。” “周平王时,因秦襄公护驾有功,被正式册封为诸侯。” “刚刚经过犬戎之乱的周王室,威严扫地也损失了大片的国土。” “周平王已经拿不出土地给秦国了,于是就将岐山以西之地册封给了秦国。” “但秦国想获得这块地,就必须要打败盘踞在这里西戎、犬丘等势力。” “经过百年惨淡经营,直到秦穆公时才正式击败西戎,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即便是后来建国,秦国依然时刻面临着异族的威胁。” “比如义渠部,直到秦昭襄王时期,才被宣太后用美人计消灭。” 说到宣太后的美人计,朱雄英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元璋和马皇后知道他为啥笑,都瞪了他一眼,然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陈景恪自然也笑了。 只有徐妙锦很是懵懂,不知道这里有啥好笑的。 她不知道的是,宣太后在某些方面是很猛的。 比如很会讲荤段子,不光嘴上说,还会亲自去干。 韩国被楚国攻打,找秦国求助。 宣太后就说,我是女流之辈,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我只知道,陪先王(秦惠文王)睡觉时,如果先王将一条腿压在我身上,我会感觉沉重很难受。 但先王将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我就不觉的沉重了,还会感觉很舒服。 因为我得到了好处。 至于秦惠文王将整个身体都压在她身上做什么,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韩国想让我们出兵帮助,就必须给好处才行。 没有好处,我们凭什么帮你们? 当时韩国的使节都懵了,在场所有人都懵了。 这尼玛是一国太后啊,当众讲荤段子,还能不能行了? 然后就是用美人计消灭义渠部之事。 当时义渠势力很强,时刻威胁着秦国大后方。 秦昭襄王就想将他们给灭了。 宣太后就说,义渠的势力太强了,靠秦国能不能灭掉他们还不好说。 就算勉强灭掉了,也会让我们元气大伤。 这事儿就交给我吧,我有办法。 然后她不知道怎么就勾搭上了义渠王,俩人关起门过起了小日子。 期间秦昭襄王几次催促,可以动手了吧? 宣太后一直推脱,再等等再等等。 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她还给义渠王生了几个儿子。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换成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怀疑她。 然而,宣太后看着眼前这个雄风不在的老男人,终于决定动手。 就通知秦昭襄王,时机成熟。 然后义渠王被杀,义渠部被兼并。 你以为这事儿就算完了? 不,宣太后人老心不老,又找了个小白脸。 等到她快死的时候,想让小白脸陪葬。 那个小白脸就慌了,找了个能言善辩的说客,去游说宣太后。 那个说客见到宣太后就说,您养小白脸就不怕去了地下被先王知道吗? 这种事情隐瞒都来不及呢,怎么还带着小白脸一起去地下呢? 宣太后一想,还真是。 让小白脸陪葬,不就相当于是带着人证去见先王吗? 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只能说,宣太后也确实是个妙人。 笑了一会儿,马皇后才说道:“好了好了别笑了,毕竟是古人,要多尊重一些。” 众人这才停下来。 徐妙锦很想问问为啥笑,但见众人都没有解释的样子,也没敢多问。 朱雄英则继续说道:“秦国时刻处在外敌的威慑之下,危机感更重,人也就更加的功利。” “他们靠着抱团,一步步有了今日的地位……对家国的概念更深。” “所以,面对新法,他们也更容易接受。” “因为新法让秦国变强了,秦国强大他们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六国,地理位置比秦国要好的多。” “上至公卿贵族,下至黔首奴隶,都缺乏紧迫感。” “掌握权力的贵族群体,国家意识更加淡薄。” “面对损害自己利益的变法,容忍度更低。” “一旦能压得住他们的君王不在了,他们就会拼命反扑,直至新法被废弃。” “所以,秦国变法能得以延续,六国变法人亡政息。” 朱元璋连连点头:“六国的事迹印证了‘国无外患者,国恒亡’之言。” 马皇后接话道:“而秦朝兴亡,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言。” “孟子的话,还是有些见地的。” 朱元璋表情一僵,这不是揭他的短吗。 但没办法,谁让那是自家媳妇了,只能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徐妙锦也非常的开心,太孙也好厉害呀,懂得真多。 这时朱元璋赞许的道:“不错,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有自己的想法。” “能从历史的高度,去剖析各种问题……” “看来景恪的本事,你还是学到了一些的。” 马皇后也不禁点头认同,这风格实在太浓烈了。 要说不是陈景恪教出来的,谁都不会相信。 这是他们对陈景恪最满意的地方,是真的对太孙倾囊相授。 陈景恪谦虚的道:“主要还是太孙聪慧,很多东西一说就懂一点就透,还能举一反三。” 马皇后笑道:“不用谦虚,没有你这个好老师在,他就是再聪明也没用。” “民间都在传,英儿是天命之君,你是应命贤臣。” “前半句是不是真的还有待观察,后半句是没有问题的,你确实是我大明的应命贤臣。” 陈景恪连忙道:“娘娘此言臣愧不敢当,我也不过是有点小聪明罢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用,若没有陛下和娘娘赏识,哪有我的今日。” 第233章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将话题由古代制度变迁,转回到了当下。 马皇后问道:“变法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 朱元璋颔首道:“万事俱备,就等辽东战事有所进展就可以推行了。” 这次变法动作很大,开海、商业税改革、摊丁入亩。 取消匠籍组建博物院,金钞局假钞稽查司转型为税务稽查司…… 可以说是对国朝的税制进行了全面变革,而税制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大意不得。 尤其是摊丁入亩和税务稽查司组建,几乎摆明了是针对权贵大户的,需要提防他们有什么动作。 照理来说,这种重大改革时期,不应该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 但打辽东又势在必行。 不趁现在北元实力正弱动兵,等他们恢复元气再打,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到时候万一形成对峙局面,乐子可就大了。 更何况高丽这颗果实也已经成熟,再不去摘就便宜别人了。 那么,先暂时不改革,等打下辽东再进行呢? 可以倒是可以,但完全没必要。 按照计划,大明以后每年都会有大动作,总不能什么都要等吧? 那要等到啥时候去了。 当然,朱元璋他们也不是无脑冒进之人。 以现在大明的实力,是可以同时进行好几项大动作的。 主要是国内,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士绅宗族势力基本被打击的抬不起头。 文官集团也被屠刀杀的瑟瑟发抖。 唯一能阻挠新法的,也就只有军事勋贵集团了。 然而,朱元璋设置的复杂联姻关系,让勋贵集团成了皇权最大的支持者。 大明强盛,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目光短浅之辈。 这时候军功爵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它让勋贵们的目光都放在了四边。 比起打仗捞军功,摊丁入亩损失的那点蝇头小利,实在不值一提。 至少现在,大明的勋贵集团还是很有进取心的。 谁不想挣个勋爵头衔呢,谁不想再进一步呢,谁不想给自家的爵位前面加个开国字号啊。 只要勋贵集团不反对,其他人就乱不起来。 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冲动,而是准备等辽东战事有所进展再说。 辽东战事举世瞩目,但凡有所战果,都能让大明民心振奋。 同时,也能让人不敢动小心思。 “老三在两广坐镇,北平有老四,沐英在云南,过几天标儿去洛阳坐镇……” “就算真的有人不怕死,也能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保证乱不起来。” 闻言,马皇后也放下心来。 这时,陈景恪想起了另一件事情,说道: “陛下,晋王想打安南,不知准备的如何了?” 朱元璋说道:“他那边也只是计划,还要看安南陈氏能不能经受的住诱惑。” “若他们经受不住诱惑,趁着大明攻打辽东无力南顾,去攻打其他势力。” “我们就可以用为列国伸张正义的名义出兵。” “如果他们不动,大明主动进攻,会遭到中南半岛列国集体抵抗。” “到时候就算勉强打赢,失去大义名分治理起来也会很麻烦。” 大明要的不是殖民,而是有效的占领统治,为后续的教化做铺垫。 所以大义的名分很重要。 没有合适的理由,贸然出兵灭亡安南,会引起其他小国的恐慌。 也会引起中南半岛百姓的抵触,后续再想用礼仪道德教化他们,就很难了。 当初秦国对待楚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国几次欺骗楚国,更是在会盟的时候将楚怀王扣留,要挟楚国以三郡之地赎回。 楚怀王受不了那个气,自己拒绝了交换,在秦国郁郁而终。 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放在任何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 能与之相比的,只有司马家的洛水誓言了。 所以楚国人对秦国是最痛恨的,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喊出来的。 陈胜吴广就是楚国后裔,起义的地点大泽乡,就是故楚国的领土。 为啥要选在这里? 因为这里的百姓最痛恨秦国,但凡有人举起造反大旗,必然是从者云集。 最后项羽破釜沉舟,杀了秦王子婴,将咸阳付之一炬。 算是兑现了祖先发下的誓言,完成灭秦大业。 大明不可能重蹈秦国覆辙,出兵必然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即便所有人心中都明白,大明就是想扩张,大义不过是遮羞布。 可这张遮羞布有时候就是那么重要。 这次谋划高丽,大明也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高丽王非先王血脉,且和纳哈出勾结…… 打安南也是一样,收买安南的臣子,让他们蛊惑君主侵略其他小国。 只要他经不住诱惑出兵,大明数万枕戈待旦的大军,就可以顺势进入中南半岛。 光明正大的将安南灭亡。 之后就可以义正辞严的,对该地百姓进行教化。 马皇后有些担心的道:“让他稳着点来,虽说大明的实力可以双线作战,但能稳着来就别冒险。” “至少和辽东战事稍微错开一些时间,以防万一。” 朱元璋点头正准备回答,眼睛看到徐妙锦,忽然顿住了。 然后脸色一板道:“军国大事,女人不要多问,老三自然知道怎么办。” 马皇后都不用想,就知道他为何会这么做,惭愧的道: “后宫不得干政,是我逾矩了,陛下教训的是。” 徐妙锦明显愣了一下,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老朱用这样的语气,和马皇后说话。 而马皇后的反应,更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来这就是后宫不得干政。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拉着徐妙锦的衣袖说道: “妙锦咱们出去玩,不理他们。” 徐妙锦乖巧的跟着他离开了。 他们前脚刚走,老朱就连忙说道: “嘿嘿,妹子你别生气,我不是故意的。” 马皇后淡淡的道:“后宫不得干政,本就是礼法所定,你没有做错。” 老朱这下更坐不住了:“妹子,咱就是给妙锦丫头演戏呢,你可不能当真。” “龙椅咱都能给你坐,政务也需要你给咱出主意……” 马皇后轻笑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你的意思。” “咱们夫妻有默契,可谁都不能保证妙锦也能如我这般。” “让她明白这个道理,也是为她好。” “以后咱们不能再在她面前谈论政务了,免得对她造成不好的影响。” 朱元璋见她不是真的生气,这才放下心来,忙不迭的道: “妹子你说的对,以后咱们商量政务的时候,就将她支开。” “咳……”陈景恪干咳一声,提醒这夫妻俩旁边还有个人呢,能不能避讳一下? 朱元璋斜睨了他一眼,道:“咋,你有意见?” 陈景恪连忙说道:“没没……陛下英明。” 心中则腹诽不已,牛气什么啊,有本事你冲着马皇后牛去啊。 马皇后却看出了他有所想法,就问道: “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没有背着你,就是没拿你当外人。” “也不瞒你,如何教导妙锦,我们也没有经验,只能根据经验摸索着来。” “你教育人的水平是很高的,从英儿身上就能看的出来。” “对妙锦的教导,如果你有想法不妨直言,咱们可以商量着来。”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你小子磨磨唧唧的做什么,有什么想法就直说。” “太孙咱都能给你教,更何况是太孙妃。” 见话说到这个份上,陈景恪这才说道: “我教导太孙,很少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他不同的做法会造成什么后果。” “然后让他自己选择该怎么做。” “说的直白点就是,我教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因为我心中的答案,只是我以为正确的答案。” “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正确,谁都不知道。” “或许对我来说是正确的,但对太孙来说就不一定如此。” 这话有点绕,朱元璋和马皇后有点茫然。 陈景恪想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什么食物最好吃?” “我喜欢吃馒头,那我自然认为馒头最好吃。” “可馒头真的是最好吃的吗?” “对于一个喜欢吃米饭的人来说,答案可能就是另一个。” 朱元璋和马皇后恍然大悟,这么一说就简单多了。 “作为老师,我不能强行让喜欢吃米饭的人,接受馒头最好吃这个答案。” “如果我真这么做了,就是在扭曲他的思想,禁锢他自己的天性。” “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往往会导致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 “不爆发还好,一旦爆发就会酿成大祸。” “你们想教徐娘子后宫不得干政,这没有问题。” “但我觉得,应该让她自己想明白,为何后宫不能干政。” “而不是用半恐吓半胁迫的方式,让她记住这个答案。” “就算她现在强行记住了,将来真的有机会,很可能会变本加厉的去做。” 马皇后想要解释什么,但陈景恪没给她机会,先开口说道: “而且,我们不能光告诉她,后宫不得干政。” “还要告诉她,作为未来的一国之后,应该做些什么。” “一个贤内助对男人的事业有多大帮助,陛下和娘娘就是最好的榜样。” “咱们不能只将徐娘子,当成生孩子的工具。” “她是太孙未来的枕边人,有些话太孙不能告诉别人,只能告诉她。” “这一点想必陛下和娘娘都能理解。” 朱元璋和马皇后两人都点点头,他们可太了解了。 “但要是徐娘子只懂得三从四德,别的一问三不知,又能帮到太孙什么呢?” “如果每次太孙找她述说事情,她一脸茫然什么都不懂,几次之后太孙还会再找她说吗?” “时间长了,他们两人还会有感情吗?” 朱元璋和马皇后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确实如此。 感情是通过交流来增进的,没有交流再深的感情也会变的淡薄。 一旦帝后失和,后果就太严重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徐娘子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大明天子。” “可以说,大明未来的天子,都要经她的手长大成人。” “如果她没有一定的见识和能力,又怎么能教出好的子女来?” “民间有一句俗话说的很浅显直白,爹坏坏一窝,娘坏坏三代。” “在教育孩子方面,母亲的影响力是要超过父亲的。” “娘娘对太子太孙的影响,就要超过陛下。” “所以,我们要将徐娘子培养成又贤又惠的人。”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番话有些他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并没有出声反对。 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这是陈景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听得多了,朱元璋也就记住了。 而在教育人方面,陈景恪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太孙的才能就不说了。 就说那个方孝孺,只是和他聊了几次,现在完全和变了个人一样。 还有朱椿、朱柏、朱济熺、朱高炽,虽然不如朱雄英优秀,但也个个都成材了。 而他们几个,恰恰都是朱雄英小圈子成员,经常和陈景恪接触。 要说这里面没有他的功劳,老朱是不信的。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例子在,他才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陷入了思考。 莫非自己想错了? 马皇后则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朱雄英是陈景恪一手调教出来的。 除了陈景恪,没人能懂他在想什么。 连自己都搞不懂他的想法,自己调教出来的妙锦就能懂吗? 那么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 想到这里,她看向陈景恪说道: “看来你对如何教导妙锦,已经有想法了?” 陈景恪也没有再谦虚,颔首道:“是有一些想法,但不知道适不适用。” 马皇后直接说道:“那就试一试吧,以后你每两天为她授一次课。” 朱元璋想要反对,这事儿他更相信马皇后。 但嘴巴张了张却未发出一点声音。 算了算了,先让他试试吧。 陈景恪心中一喜,说道:“谢娘娘信任,我先给她上几节课,咱们看看效果再说。” 马皇后点点头,严肃的道:“太孙、太孙妃……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莫要让我们失望。” 第234章 我去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这绝不是一句戏言。 太孙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现在又拿到了太孙妃的教育资格。 未来的帝后都在他手里,相当于左右着大明的未来。 所以,拿到徐妙锦的教育资格,陈景恪感受更多的是压力。 相比起来,朱雄英就太乐观了。 得知此事他非常高兴,不停的追问准备怎么教。 并且拍胸脯表示:“你要是不会教,就交给我好了,我保准把她教的好好的。”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直接无视了他,继续思考怎么展开课程。 朱雄英也不生气,凑过来说道: “有那么难吗?你教我的时候不是很简单吗?” 陈景恪被气笑了:“你哪里看到简单了?” “看看我这稀疏了许多的头发,你以为是为啥?” “额……”朱雄英讪讪的道:“陈老师,真是辛苦您了。” “您渴不渴,我给您倒杯茶。上好的大红袍,皇家专供。” 陈景恪摇摇头,正色道:“说点认真的,以后你要和妙锦姑娘保持一定距离才行。”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为什么?那可是我媳妇。”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还没成婚呢……你也不想让人说她的闲话吧?” “而且她年龄太小,正是性格养成时期。” “很容易受到你的影响,这也不利于她的成长。” “你也不想她的性情和思维方式,与你一模一样吧?” 朱雄英问道:“一样还不好吗?这样我们更有默契。” 陈景恪有些头大的说道:“陛下和娘娘性情一样吗?” 朱雄英摇摇头,但争辩道:“又没说一定要不一样。” 陈景恪耐心解释道:“男为乾女为坤,夫妻一阳一阴,犹如太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你们两个的性情一样,还怎么互补?” 朱雄英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什么乾坤阴阳,扯淡呢。 陈景恪也知道,靠这种空洞的大道理很难说服他,想了想才说道: “夫妻相辅相成,相互查漏补缺。” “如果你俩的思维方式一样,你想到的东西,她也能想到。” “你想不到的地方,她也很难想得到。” “如此,还怎么互相帮助?” “更大的可能是,前面有个坑,你俩都没看到齐齐掉进去。” 这个解释更加的具体,朱雄英果然听进去了。 只见他有些沮丧的道:“好吧好吧,算你说的有理……那我以后就不能找她玩了?” 陈景恪说道:“单纯玩耍是可以的,但尽量不要和她讲政务和学问,避免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她。” 如果他们两个同龄还好,但朱雄英比徐妙锦大太多。 如果经常交流学问,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灌输。 朱雄英松了口气,说道:“好,以后我尽量少去见她,也不给她讲什么大道理。” 陈景恪笑道:“如此便好……” 第二天,徐妙锦就来到乾清宫偏殿来上课。 小丫头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马皇后只是告诉她,以后可以去听陈景恪讲课。 她早就听说过陈景恪讲课的传说,自然非常感兴趣。 一大早就跑了过来。 陈景恪也早有准备,拿出了两本书。 《女诫》和《女则》。 前者是东汉班昭所写,核心就是柔顺、谨慎,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教女人如何三从四德。 后者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编写,讲的是后妃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情。 魏晋隋唐时期,女性的地位相对要高很多。 女人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是常有之事,甚至会受到世人的赞扬。 长孙皇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匡正政事失误…… 是贤后的楷模。 她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一位称职的皇后。 她薨逝后,宫女将此书呈送李世民。 李世民就将此书刊印天下,以为模范。 只是宋朝理学大兴,女性地位直线下降。 《女则》开始被排斥,慢慢的就失传了。 但皇宫和部分官宦家里,还藏有存本。 这套书籍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永乐年间。 徐皇后在宫里找到了这套书籍,翻看之后贬的一无是处。 甚至还因为这本书,认为长孙皇后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言外之意就是,她不配当皇后楷模。 从此之后,这套书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陈景恪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导徐妙锦。 后来想到《女则》这本书,就有了主意。 他将两本书摆放在徐妙锦面前,问道:“你看过这两本书吗?” 徐妙锦看了看,说道:“女诫我学过,女则没有。” 陈景恪就将女诫收了起来,说道:“从今天开始,咱们学习女则。” 《女则》是故事集,前面是人物事迹,后面是点评。 陈景恪重点讲了前面的故事,后面的点评部分则省略了。 小孩子天性使然,都喜欢有趣的故事,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 徐妙锦也不例外。 见陈景恪真的只是给她讲故事,别提多开心了。 但有人却提出了疑问,那就是马皇后: “你教她女则我能理解,也非常支持……” “但为何只讲前面的故事,不讲后面的点评呢?” 陈景恪解释道:“后面的点评是长孙皇后的思想,对她来说太过于深奥了。” “而且直接告诉她答案,也不利于她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先给她讲故事,让她自己去思考去悟。” “等过上一些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将长孙皇后的点评作为参考给她看。” “如此既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加深她对女则的了解。”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她认为多此一举,但既然已经将徐妙锦交给陈景恪教导。 在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她还是会信守承诺不乱插手的。 “既然你决定要教她女则,为何还要拿女诫出来?” 陈景恪说道:“我不喜欢三从,但四德是优秀品质。” “如果她没学过女诫,我会将其中四德的部分讲给她听。” 马皇后眉头微皱:“你认为三从不对吗?” 陈景恪说道:“纵观史书,我只见到有因四德而称贤者,未闻有因三从而母仪天下者。” 马皇后无奈的道:“你啊……罢了罢了,随你去吧。” “切记此言不可对外人说,否则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景恪回道:“娘娘放心,我知道了。” 之后授课继续。 除了教导女则上的故事,陈景恪还为她梳理了历史知识。 “在远古时期,男人外出捕猎,女人采集草籽果蔬……” “后来农耕出现,男人耕田,女人纺织……”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还有很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 提高女性地位势在必行,与其等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不如提前做准备。 朱家的人

相关推荐: 我以力服仙   角色扮演家(高H)   宣言(肉)   下弦美人(H)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沦陷的蓝调[SP 1V1]   左拥右抱_御书屋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小怂包重生记(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