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 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忙碌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存下十文钱。 本来只是一场无所谓的比试,现在每个人眼睛里都冒出了火花。 这个钱,我们势在必得。 陈景恪对此也非常满意,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不是他不想多给奖赏,而是给的多了工匠们也保不住。 十文钱虽少,却能实实在在的,落到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随着一声令下,两组工匠火速行动起来。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那群熟练工匠动作非常麻溜,看他们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速度自然也是非常快的,没一会儿鞍辔的雏形就出现了。 陈景恪挑选的那一批工匠,技术确实很普通,和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 同样一个零件,对面已经制作好,去制作下一个零件了,这边才弄了一半。 好不容易制作出一个零件,还要用尺子测量数据,然后进行修正。 任谁看,他们都输定了。 然而,当三五个零件之后,他们的制作速度开始提了上来。 随着制作的零件越多,速度就越快,精度也越来越高。 最后所有的零部件,都被送到组装人员手里,快速成型。 众人的目光,也渐渐被流水线组吸引。 任谁都能看得出,他们已经开始占优…… 这让众人简直不敢相信,一群技术娴熟的老工匠,效率竟然不如几个普通工匠? 大多数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老工匠生产每一个零部件的速度,都比对方要快。 为何效率反而落后了呢? 蒋登贵等人毕竟不是普通工匠,作为管理人员,渐渐的看出了一点门道。 这种分拆制作,每个人只需要负责一个零部件,一旦上手效率会越来越快。 正所谓,唯手熟尔。 比起一个人负责大部分零部件,效率可不就是要提高数倍。 越是了解,他们就越是感到震惊。 这陈伴读也太妖孽了吧? 只是在这里转了一圈,竟然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接下来的比赛已经毫无悬念,流水线组以碾压优势获得胜利。 众工匠都感到不可思议。 一群能工巧匠,竟然输给了一群二把刀? 可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他们自然知道,二把刀能获胜,靠的就是那个分拆制作方法。 对提出这个方法的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 难怪能当太孙伴读,实在太厉害了。 蒋登贵立即出来,鞠躬道:“陈伴读,下官请于军器局推广此法。” 陈景恪颔首道:“我将这流水线法拿出来,就是希望能得到推广,你尽管使用。” 蒋登贵大喜:“谢陈伴读赐法。” 朱雄英若有所思的道:“流水线法……确实和流水一样,名字很贴切。” 徐妙锦崇拜的道:“陈伴读能创出此法,真学究天人也。” 陈景恪摇摇头道:“此法非我所创,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后来失传了而已。” “祖宗之法,我可不敢据为己有。” 朱雄英惊讶的道:“秦朝就有这流水线法了?” 陈景恪说道:“是的,秦能灭六国一统天下,靠的可不仅仅是法制变革。” “他们掌握着许多高明的技术,在生产力上远超其他六国。” “最终靠着综合国力,完成了大一统。” 朱雄英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对蒋登贵说道: “既然有了流水线法,就尽快落实。” “不只是生产鞍辔,别的器具生产也可以效仿。” 蒋登贵连忙道:“是,臣这就安排人去做。” 接下来,陈景恪为他们具体介绍了流水线生产法。 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标准化。 先有标准,然后才有流水线。 这也是为何他要先弄度量衡工具的原因。 蒋登贵将这些一一熟记于心,以免将来犯不必要的错误。 将这些处理完,众人终于来到了生产火器的地方。 这次陈景恪没有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将火药和火器的原理,告诉一众工匠。 然后就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改良措施。 首先是火药,对原材料进行了提纯,并拿出了颗粒火药的制作方法。 此时的蒋登贵,已经完全被陈景恪折服,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更何况,根据经验,他也能判断出颗粒火药的优点。 之后就是火器。 陈景恪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新式火铳和火炮。 从火绳枪到火遂枪,再到定装纸壳弹……火炮方面也差不多。 他还对炮弹提出了两种改良: 一种是在现有的圆形炮弹上,加个木头底座。 还有一个,是直接将炮弹做成圆锥形状,加一个小尾翼。 新样式火铳火炮,暂时打造不出来,无法验证威力。 但炮弹这个很简单,马上开工浇铸了一批圆锥形炮弹,又找来一批圆形炮弹假装木质底座。 然后众人来到试验场,进行试射。 “轰轰轰……”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脚下的大地都在震颤。 朱雄英、陈景恪早就见过放炮,到还没什么。 徐妙锦本就年龄小,还是第一次见放炮,吓的紧紧贴着朱雄英。 可把朱雄英给心疼坏了,伸手捂住她的耳朵,不停的安抚。 很快试射数据就出来了。 同样的炮,同样的火药,圆锥形的炮弹射程最远,命中率也最高。 其次是加了木底座的炮弹。 之前普遍使用的圆球炮弹,不论是射程还是命中率,都被甩在了后面。 不信邪的蒋登贵等人,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 只是改变一下炮弹的形状,竟然就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再次让众人感到不可思议。 蒋登贵想到更多,炮弹都有如此明显的改变,那新火铳和新火炮的威力又该有多大? 陈景恪也没有吝啬,开始详细的为火器工匠们,讲解火器的各种原理。 很多东西工匠能听懂,很多东西他们就是有听没有懂了。 陈景恪也没有强迫他们去理解。 目前来说,知其然就已经足够了,无需知其所以然。 ----------------- 今天发生的事情,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桌案上。 看到陈景恪弄出流水线生产法,又改良火器,他表情平淡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认识这么久,他已经习惯了。 陈景恪既然主动提出要去军器局,那肯定是有所想法的。 而且根据他以往的风格,这个改变还会非常大。 现在这个结果,不过是有一次印证了猜测罢了,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他更加好奇的是另外一样东西: “万物之理,理科,力学……真想早点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如此的神奇。” 很快他就收起好奇心,下令军器局全力研究新式火器。 军器局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文管集团的关注点,是太孙给所有工匠发棉衣。 太仁慈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明君。 于是新一轮的吹捧又开始了。 武将一方则更关注火器改良,接下来几天,不少将领来到军器局,亲眼看看新炮弹的威力。 就连徐达都没能例外,他来的还是最快的。 当时第一批颗粒火药正好制作完成,新火药新炮弹,威力比之上次又有所提升。 亲眼目睹了改良后的火器威力,军方将领都非常兴奋。 催促军器局加紧生产颗粒火药和新炮弹,至于新式火器的研究,也不能落下。 其实不用他们催促,蒋登贵已经抽调了最优秀的火器工匠,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陈景恪也没有置身事外,几乎有空就去军器局,和工匠们一起研究新式火器。 期间又出手改良了许多工具。 大约半个月后,第一把火绳枪问世。 试射之后,威力确实比三眼铳要强太多。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放下政务带着徐达等人,一起来到靶场查看。 当看到新式火铳,一击就将百米外的靶子击穿,众人无不为之感到震惊。 朱元璋当即下令,加快研究新式火器,尽快使其投入实战。 并命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组建专门的火器军队,神机营。 前世由朱棣建立的神机营,提前了近二十年,被老朱给弄了出来。 陈景恪再次被抓了壮丁。 新式火铳是你设计的,肯定比别人更了解使用方法,过来献计献策吧。 说实话,他对这玩意儿了解也不多,连前世的普通军迷都不如。 不过和这个时代的人一比,简直就是火器大宗师。 他将前世听说过火器使用方法写了下来,交给了朱元璋。 比如训练短枪的姿势,比如三段式射击,比如炮兵的反斜面作战等等。 果不其然,再次镇住了老朱等人。 第一杆火绳铳虽然造出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量产了,很多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就要一点点试验,总结出最佳口径,最佳装药量,射击寿命等等。 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只能靠无数次的试验来摸索。 不过陈景恪的工作,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 工匠们已经知道新式火铳是怎么回事儿。 后续的试验,以及燧发枪等的研究,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进行了。 接下来,他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理科基础教材的编写中去。 去军器局的次数则越来越少。 就在他忙碌的时候,朝廷也没有闲着。 马上就要过年,各部门都在忙着总结。 但这都不是最紧要的,眼下最为人瞩目的,是攻打辽东之战。 去年就计划好的战事,因为陈景恪的突发奇想推迟了足足一年。 这一年大明可没闲着,一直在调集军需物资,训练军队。 眼下时机终于成熟,朱元璋正式下令攻打辽东。 第229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 黄历四零八三年,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朱元璋正式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军二十五万北上辽东。 并以唐胜宗、蓝玉为副将,令赵庸、关良、李景隆、祁镇、徐允恭等随征。 同时又命俞通海、郭英二人,率五万水师助阵。 此令一出,列国震动。 大明要打辽东那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要不是忌惮于高丽插手,年初就用兵了。 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大明派出了一支千人的使节团,通过外交手段成功扰乱了高丽局势。 在确保高丽不会倒戈之后,出兵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真正让他们惊讶的,是大明的阵容。 侯爵以上就出动了十余位,其他勋爵更是不计其数。 军队数量更是高达三十万。 除了刚立国那两年北伐,这是最劳师动众的一次。 要知道,三十万大军背后,是数倍于此的役夫。 足见大明此次投入了多大的资源。 消息传到辽东,纳哈出惊惧不已。 大明如此劳师动众,定然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 自己手里只有二十万人,在兵力上就不占优势。 且汉人擅长攻城略地,他手下的北元军队更适合野战。 而辽东战场,恰恰是攻防战,北元骑兵无法发挥其战斗力。 从任何方面来说,他都没有优势。 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一边加固城防,一边向元惠宗求助。 元惠宗自然知道辽东的重要性,一边安抚纳哈出,一边派出五万军队支援。 并且还给高丽王下了一道命令,允诺许多好处,让其出兵协助纳哈出。 然而此时的高丽形势,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经过大明使节团的游说,高丽的文官集团和读书人,已经彻底倒向大明。 李成桂这个野心家,也顺势倒向了大明。 若非高丽王有北元支持,早就镇压不住国内局势了。 但随着大明出兵三十万,征讨辽东的消息传来,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这三十万人是来打辽东的,又何尝不是来给予他们支持的? 高丽的读书人和文管集团,腰杆子顿时就挺直了,说话也敢大声了。 甚至在朝堂上,已经有人指着高丽王的鼻子喷了。 高丽王非常愤怒,可他更知道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三十万大军,那可是三十万人啊。 统兵的将领无一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 他知道大明定然会很重视这一战,可没想到竟然重视到这种程度。 眼看着纳哈出就要完了,这时候要是还强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顺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动手。 等打败纳哈出,应天皇宫一道诏令,就能让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须要忍。 但若问他是否后悔……他确实后悔了。 大明派遣使节团过来的时候,就应该禁止这些人上岸。 并借用纳哈出的力量,将李成桂和文官集团彻底清洗一遍。 如果当初他能狠得下心,哪还用像今天这般受制于人。 然后以高丽和纳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辽东。 越想他就越气,越气他就越是不甘心。 然后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虽然我不能明面上支持纳哈出,但可以暗地里支援军需物资。 让纳哈出多坚持几年,说不定就有翻盘的希望。 毕竟当了那么久的高丽王,又不是真的昏聩之主,手下还是有一帮子人效忠的。 这些忠心之人,确保了他能将物资送到纳哈出那边。 甚至,他还将抓来的野女真、萨哈连等部落的青壮,送给纳哈出。 做完这一切,他才觉得心里舒服了许多。 殊不知,这一切都早就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这个有心人,可不只是大明的探子,还有高丽内部的许多势力。 比如李成桂,在确定高丽王和纳哈出暗通款曲,他别提多高兴了。 不过他并未阻止,也未声张。 而是将证据抓在手里,坐等大战结束。 事实上,他又何尝不是在坐山观虎斗。 大明胜了,他就把这些证据拿出来,将高丽王拉下马。 为后续自己篡位,创造有利条件。 至于大明的探子为何不声张……他们也不知道。 只知道上面传下来的命令,就是收集证据别声张。 因为马上就要开战,怕北元人狗急跳墙,拿使节团的人撒气。 大明使节团也将人都叫了回来,除了少部分人留在开京便于沟通,其余人全部回到了碧澜渡。 之所以没有让人回国,其实也是为占领高丽做准备。 经过大半年的交流,这些读书人在高丽都有了很大的名气。 等到明军打下高丽,还需要他们去安抚高丽读书人和文官。 尤其是方孝孺,在高丽闯出了偌大的文名,拥有众多的拥趸。 他的态度,真的能影响到很多人。 此时,他也已经意识到,朝廷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游说高丽,使其两不相帮。 恐怕还有别的打算。 至于是什么打算,他不敢想更不敢说。 他知道,陈景恪定然也参与了针对高丽的计划。 所以,很想和陈景恪聊一聊,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但没有任何机会。 眼下他只能等着答案揭晓。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开始从头回顾整件事情。 越想就越觉得很多事情,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大明这一次使用的手段,就太高明了。 陈景恪能参与制定这样的计划,实在妖孽啊。 回去一定要好好和他聊一聊,看看还有什么自己没有看懂的奥秘。 ----------------- 大明内部,对于打辽东之事看法也较为复杂。 文武百官自然是一致支持的,任谁都知道辽东有多重要。 不打下这里,北元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要支持朝廷打辽东。 出现分歧的是民间。 北方民间普遍支持打,只有将北元人打痛了,大明才能过安生日子。 南方民间则不一样了,多出了一种声音。 打辽东和我南方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让我出人出钱出粮? 虽然不敢明面上反对,但这种思想却一直存在。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痛骂这些人无知。 陈景恪正准备开口说什么,朱雄英先一步说道: “皇爷爷,此事的责任在朝廷,不在百姓自身。” 朱元璋眉头一挑,问道:“朝廷的责任?怎么说?” 朱雄英说道:“这就是愚民之策的必然恶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朝廷不允许开启民智,恨不得让百姓变成没有思维,只知道干活的牲畜。” “那么百姓眼睛里,就只有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他们不知道大明是一个整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别说是南北方差异,就算是隔壁的州县,对他们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 “大家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又哪里有闲心去管千里之外的人的死活?” “想要让大明上下一心,就要主动去告诉他们这个道理。” 朱元璋反问道:“学堂遍及天下,人人皆有机会读书,何言朝廷愚民?” 对这话,朱雄英很是不以为然: “人人皆有机会读书,理论上确实如此,可事实上能读书的有几个?” “我让锦衣卫调查过,很多地方的土财主都识不得几个字,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就算是学堂里的学生,就真的能理解什么叫大明一体吗?” “不可能,他们学的书里,没有相关内容。” “他们只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下是皇帝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丢的地也是皇帝的,只要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受影响就行。”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告诉百姓,大明是一个整体。” “北方丢失,敌人就会杀到南方,抢走他们的妻女财富……” 朱元璋不置可否:“你可知这么做的后果?” 朱雄英说道:“当然不能什么都说,但可以告诉他们大明有多大。” “让他们知道,何为唇亡齿寒。” “就如我们写了《华夏简史》,让百姓和四夷懂得了华夏历史,从而凝聚了人心。” “我在江南能如此顺利的收服四夷之心,也多得益于此书的传播。” “《防疫手册》、《防虫论》,让百姓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这都是教化之功,百姓学习了这些东西,也没有起来造反啊?” “我大明要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就不能走前人的老路。” “我们要试着走出一条新路子。” 朱元璋不禁点头,说别的他或许会不认同,会反驳。 可《华夏简史》这个,他确实无话可说。 这本书起到的效果,超乎了他的想象。 为大明处理四夷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这本书还在持续起作用,为民族大融合创造条件。 这确实是典型的教化案例。 朱雄英越说越兴奋,侃侃而谈道: “我曾经和很多官吏聊过,他们都认为不可让百姓知道天地之大……” “虽然他们给自己找了很多光鲜的理由,但说到底还是怕百姓串联到一起造反。” “但这不过是朝廷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事实上,哪一次百姓造反,不是流窜数省之地,裹挟无数百姓?” “最后搅得天下不宁,甚至有失国的危险。” “普通百姓被愚弄,确实没有大明一体的意识。” “主动造反的野心家,又岂会不知道?” “愚弄百姓的好处确实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朝廷和衙门的管理。” “但由此带来的害处也更大,人心因地域分割,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一直很鄙视赵宋,可我读南宋史却发现,他们也曾经想过要北伐。” “但每一次还在准备阶段就失败了。” “这其中固然有保守派在阻挠,但民心不支持才是最主要的。” “南方百姓并不想北伐。” “打仗消耗的是自家的钱粮,死的是自家的汉子……” “将中原之地打回来,还要出钱出粮支援建设。” “那干脆给金、元朝贡,用钱粮换取和平,不是一样的吗。” “这和大明当前情况何其相似?” “北方人时刻面临北元威胁,支持朝廷北伐。” “南方人没有切肤之痛,就很不以为然。” “因为您是开国之君,能压的住这些反对声。” “后世子孙呢?恐怕也会面临和南宋一样的局面。” “一旦北方有变,南方更愿意关起门过日子,而不是支持朝廷打仗。”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百姓不过是井底之蛙,愚不可及。” 朱雄英反驳道:“百姓的‘愚’是谁造成的?难道他们真的天生愚钝不可教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朝廷一边愚弄百姓,却又希望百姓能明大义这何其可笑。” 朱元璋脸色一黑,要不是因为你是咱大孙子,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不过心中有气,总是要撒的。 于是他目光一转,看向陈景恪:“这都是你教他的?” 陈景恪连忙摇头:“不是不是,这都是陛下、皇后、太子和大本堂诸位先生教的。” “我就是一个小小伴读,陪太孙读书的,怎么敢妄言教太孙。” 朱元璋气道:“放屁,咱啥时候教他这么和长辈说话了?” “都是你小子将咱的乖孙给带坏了,扣你一个月的俸禄,已做惩罚。” 陈景恪:“……”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继续说道: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在地理和制度上完成一统。” “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完成一统……” “我们都不需要想什么新点子,顺着两人的思路往下走就可以了。” “强化大一统概念,让万民都知道大明是一个整体,让百姓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既然你这么了解,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做吧。” “教化蛮夷之事,也一并交由你负责了。” 这就是要让他正式插手政务了。 朱雄英欣喜的道:“谢谢皇爷爷,我一定会将事情做好的。” 第230章 封狼居胥 本来只是闲聊,谈到这个话题就多说了几句,没想到竟然得了个差事。 朱雄英很是高兴。 他深知,威望是通过做事积累起来的。 而教化工作,是最容易积累声望的工作之一。 还是很难出错的那种。 想求稳,就多印几本书发出去,也算成绩。 想搞大动作也容易。 修本史书,组织大儒对某本典籍进行重新解读…… 但朱雄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他是真的想改变一些什么。 心中已经开始琢磨,如何减消除域造成的人心隔阂。 不过此事不着急,现在大明的注意力都在北伐上。 朝廷各衙门都在围绕此事忙碌。 徭役的征发、粮草运送、大军调动…… 朱雄英和陈景恪也没闲着,全程参与学习。 这种大规模的组织动员能力,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不一定就要精通,但必须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除了学习,两人也没忘记好兄弟徐允恭。 他终于如愿以偿,以蓝玉的亲卫身份参与此战。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自然要好好的为他践行。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是知道蓝玉封狼居胥的。 毕竟纵观中国历史,达成这项成就的总共也才五个人。 他想不知道都难。 这么好的立功打卡机会,自然不能让自家好兄弟错过。 所以他就特意叮嘱徐允恭:“这次你去辽东,能否立功倒还在其次。” “一定要了解清楚,如何在草原上生存作战,如何用骑兵发动突袭。” “尤其是要了解不儿罕山的情况,将这里的一山一石都了然于心。” 徐允恭有些不解:“为什么?” 朱雄英说道:“笨,不儿罕山就是狼居胥山,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北元王庭所在。” “封狼居胥,霍去病能做到的事情,你难道不想做?” 徐允恭很是激动,但又有些迟疑的道:“那可是冠军侯,我岂能与他相比。” 毕竟这可是冠军侯霍去病啊。 陈景恪鼓励道:“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还未发生的事。” “在霍去病之前,谁能想到封狼居胥?要相信自己。” “不过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就算朝廷真的要远征北元王庭,也是明后年的事情了。” “而且大概率是永昌侯挂帅。” “具体该怎么做,咱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商量。” 朱雄英也说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两年你要好好了解草原情况。” “若真有那个机会,就紧紧抓住。” 徐允恭惊讶的问道:“永昌侯挂帅?此事这么早就决定了?” 辽东之战还没正式开打呢,就已经将两年后的事情计划好了?就不怕出现意外? 陈景恪看了看朱雄英,说道:“有太孙在这站着,永昌侯挂帅出征不是很正常吗?” 徐允恭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好,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 随着朱雄英走向台前,作为太孙党扛旗人,蓝玉也必然会受到重用。 给他一个挂帅挣军功的机会,是题中应有之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资历。 以前大规模作战,挂帅的几乎都是公爵级别的将领。 但不能总让他们挂帅吧?也要给其他人出头的机会。 侯爵级别的将领,蓝玉几乎是第一人了。 军事方面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从侯爵里选一个将领挂帅,就只能是他,然后才能轮得到后面的将领。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才会如此笃定,下一次蓝玉挂帅的可能性最大。 而蓝玉挂帅,徐允恭作为朱雄英的好兄弟兼大舅子,自然也会受到特殊待遇。 再加上徐达的面子在。 让他独立带领一支骑兵,去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立功的机会。 朝中有人好做官,就是这个道理。 徐允恭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整个人都兴奋了。 封狼居胥啊,哪个男儿不想。 如果有机会,他自然愿意试一试,哪怕豁出命去也在所不惜。 见过徐允恭,陈景恪和朱雄英又去拜访了蓝玉。 他们俩来蓝家都不用通报的,问清楚蓝玉的位置,径直就找了过去。 当时蓝玉正在家里逗弄俩儿子。 很明显,俩小豆丁都不待见他。 挣扎着要逃离,却始终无法逃脱父
相关推荐: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角色扮演家(高H)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宣言(肉)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下弦美人(H)
她太投入(骨科gl)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老师,喘给我听
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