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的仁慈。 他相信,一个如此有担当,把人当人看的君主,不会欺骗他们。 他们愿意相信、追随这样的君主。 带着全族男丁过来,是为了表达诚意和臣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有关。 疟疾、血吸虫等等疾病,肯定是生活在山里的他们最容易得的。 入籍大明,在山外拥有一片土地,显然是最舒服的。 但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朱雄英的个人因素。 为什么以前他们不肯出山呢? 说白了还是他们不信任朝廷,不信任地方衙门。 现在朱雄英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成功赢得了南方蛮夷之心,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他们愿意出山归顺,接受朝廷的条件,也是因为朱雄英这个人,而不是朝廷的优渥条件。 而蛮夷臣服,又反过来加重了他在朝中的分量。 此时的他,正式从纸面太孙,变成了一股真正的政治势力。 拥有了在朝堂发出自己声音的资格。 第220章 心怀鬼胎 洪武十九年,有三个人给南方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第一个是晋王朱棡,带着锦衣卫将南方各省的士绅宗族势力,梳理了一遍,杀的血流成河。 凶名能止小儿夜啼。 第二个就是太孙朱雄英,不惧艰险陪南方人攻克血吸虫,又安抚蛮夷解决隐患。 在南方百姓心目中,他的存在一度感超过了皇帝。 成了百姓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第三个自然是陈景恪,他发现了并找到了解决血吸虫的办法。 让南方数千万百姓,看到了曙光。 可谓是万家生佛。 下半年,朱雄英和陈景恪将血吸虫病,最严重的几个省份,挨个转了一遍。 每到一地都亲自下到乡村,去除钉螺第一线慰问百姓。 每到一地,都能引起当地百姓的热情接待。 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万民伞都收了不知道多少把。 上下一心,南方百姓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很快就熟悉了血吸虫病的成因以及防治之法。 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孩童,都知道喝热水吃熟食,杀钉螺除害虫。 捕杀钉螺的工作,也开展的很顺利。 大江大河没办法,只能通过人为慢慢捕捞。 稍微小一点的条件符合的,就从上游截流然后捕捞,撒生石灰灭杀。 再小一点的,干脆直接在旁边新开一渠,将老渠填平。 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前世都用了将近二十年才完成治理工作。 这一世缺少各种机械,纯靠人工只会更慢。 但还是那句话,有办法总比没有办法好。 只要政策能延续下去,血吸虫的危害就会一天天减少。 总有一天,南方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这个恶魔。 至于这个政策能否延续下去,根本就不用怀疑。 都列入南方管理考核了,没人敢不上心。 况且这是朱雄英力主之事,是他的功绩体现。 只要他还活着,就不用担心这项政策被废。 只要他的寿命能向老朱看齐,很多事情都不再是问题。 就在他们的灭虫行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朱棡也在两广杀疯了。 朝廷打击地方士绅宗族势力,从来都没有瞒过人,也瞒不住。 朱棡在福建、江西和湖广做了什么,天下人都知道。 尤其是两广地区的士绅宗族势力,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正所谓唇亡齿寒,虽然朱棡还没来两广,但照这个架势早晚会来的。 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主动出击。 他们先是联络朝中南方出身的官吏,让他们想办法阻止朱棡的暴行。 很多朱棡的‘罪证’,就是他们提供的。 然而以前很喜欢替他们发声的官吏,这次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缄默。 官职越高的人,就拒绝的越干脆。 只有部分中下级官吏,选择为他们发声。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 一开始皇帝将所有弹劾奏章留中不发,就在这些人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他们自己被锦衣卫给查了。 有句话已经说过无数遍,当官的都经不起查。 全杀了肯定有冤枉的,隔一个杀一个,全是漏网之鱼。 朱元璋只是派人去查了一下,弹劾朱棡比较激烈的人,很容易就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 将几个典型拿下,剩下的人顿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再也不敢说话。 但此举也无疑是向外释放了一个信号,事情不会如此轻易就结束。 两广宗族就开始想别的办法。 但形势比人强,他们能做的实在不多。 造反? 算了,谁家的户口本都不是批发的。 配合朝廷的行动,最多就是宗族被拆分,造反那就是全族被灭。 很多家族选择服软,主动向地方衙门申报了土地数量,将隐匿的人口全部供出。 只希望将来分拆的时候,能将他们的族人,安置在比较肥沃的土地上。 如此,说不定两边都能发展的很好。 但也有宗族不服气,或者说他们背地里做的事情太恶劣,一旦被揭穿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索性就强硬到底,搏那一线生机。 至于族内其他人会不会被牵连……我自己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他们? 在朱棡还没到来之前,就有宗族势力私下联络两广的番蛮部落。 希望能和他们结盟,共同对抗朝廷。 他们很聪明,找的都是和朝廷、地方衙门不睦的部落。 这些部落正愁找不到突破口,见这些宗族势力主动结盟,自然是非常高兴。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 但合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谁为主谁为从,该如何分配利益。 这些都需要慢慢的协商。 还没等他们商量出个所以然,朱棡就已经先到了。 他一来就先突击了两个大宗族,将其族长、族老在内的骨干,全部抓起来杀了。 然后才公布证据,两家全部参与海上走私,甚至有和倭寇勾结的嫌疑。 两广从上到下都保持了沉默。 证据重要吗? 当然重要,这样朱棡的行为才名正言顺。 可也不重要,就算没有证据,他也一样会动刀子。 拿这两家动手,不过是为了立威罢了。 但立威这一招确实很好用,更多的宗族选择了服软,主动配合朝廷工作。 而那些准备强硬到底的宗族,则加紧了行动。 想和蛮夷部落结盟的,在谈判的时候开始主动退让,签订了不平等条款。 还有一些宗族,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 澎湖列岛海域,冈本日川看着密布海面的大小船只,心中充满了得意。 “纯太郎,来了多少人了?” 松下纯太郎回道:“冈本阁下,已经有两千七百武士到来,共有船只八十六艘。” “还有更多的人在往此处赶,预计最终会有五千人前来共襄盛举。” 冈本日川更是得意,大笑道:“哈哈,五千人,活跃在大明周边的武士七成都聚在这里了吧。” “可惜,大明的水师占据了对马岛,堵住了最方便的航线。” “我们再想出海来大明,就只能走琉球这条危险的路。” “否则这次我们能召集更多的武士。” 松下纯太郎恭敬的道:“是的阁下,接到您的邀请后,至少七成武士到来。” “足见您在武士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 冈本日川心下非常得意,说道: “不过若非大明水师,将注意力全放在了对马岛,导致后方空虚,我们也很难找到这么好的机会。” 松下纯太郎敬佩的道:“阁下英明,相信将来,你一定能重现家族荣光。” 这话正说到了冈本日川的痒处,只听他大笑道: “这一天不会太远的……不,机会就在眼前。” “只要顺利攻下长乐县,抢夺了停靠在太平港的船只,我们就可以招募更多的武士。” “若能抓到那位晋王,就更好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携带荣光返回日本。” “两位天皇不论是哪一个,都要将我等视为座上宾。” 说到这里,他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道: “纯太郎,你是我最得力的助手,我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 “到时我会在我的封地内,为你划分一块封地,让你的家族世代享受富贵。” 松下纯太郎激动的道:“谢阁下,我将誓死效忠阁下。” 冈本日川是日本没落贵族子弟,但愿意冒着风险来当倭寇的,又有几个不是落魄者呢。 矮子里选将军,他这个拥有贵族血脉的人,在倭寇中有着极高的名声。 很多人慕名加入他的麾下,让他成为倭寇中势力最强的首领之一。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见识上他确实比一般的倭寇要强的多。 别的倭寇还在想着,怎么劫掠商船的时候。 他已经趁大明朝廷不备,上岸去劫掠村镇了。 后来和大明的走私商搭上了线,靠着走私商和大明官吏勾结在一起。 有大明内部人提供的情报,他总能见缝插针上岸劫掠。 在明军到来之前,及时撤走。 三番五次之后,他在倭寇里的名声就愈发响亮,更多的人追随他。 后来大明全面禁海,并将沿海的百姓迁往内陆,他们的劫掠行为才被遏制。 不过靠着准确的情报,他们依然时不时的就能得手一次。 这次广州的几家合作的宗族和官吏,一起找到他,邀请他再次出手。 本来他还奇怪,为何会这么多家一起找过来? 莫非是有诈? 了解详细情况,才放下心来。 朝廷在对付宗族势力,南方的宗族基本被一扫而空,接下来就轮到两广了。 这些宗族势力不想坐以待毙,准备放手一搏。 有些官吏则是宗族被毁,想要复仇。 他们会想办法,将朱棡诓骗到长乐县。 然后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伪造成倭寇破城将其杀死。 而倭寇可以在城内劫掠一番,太平港里停靠的船只,也可以送给他们。 要知道太平港是福州最大的造船厂,最近两年朝廷下令打造各种船只。 太平港就得到了扩建,并被分派了任务。 现在港口里就停靠着两艘五千料宝船,还有其它各式船只近百艘。 将这些船全抢走,他们的实力就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尤其是大明的新式海船,他们眼馋很久了。 如果能抢到几艘掌握制造方法,那才是真的安身立命之本。 然而日川冈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做美梦的时候,大明内部局势出现了变化。 那些宗族和官吏的完整计划,是番蛮部落和倭寇同时发动袭击,彻底将两广的水搅浑。 并借倭寇之手杀死朱棡。 然后他们再摇身一变,以官方的身份镇压番蛮部落的叛乱。 再和倭寇演几场戏,赚取一些功劳。 可谓是一石多鸟。 然而计划是好的,一开始也比较顺利。 可没多久,番蛮部落突然变卦了。 本来商量好的结盟条件,就差最后一步了,番蛮首领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突然就开始拖延起来。 那些人开始着急了,四处打听情况。 然而就在这时,两广几个大部落联合派出信使找到朱棡,希望能和太孙见一面。 他们可以献上户籍名册,但必须得到太孙的当面承诺。 却原来是朱雄英在江西等地,安抚蛮夷、治理血吸虫的事情,传到了两广,传入了番蛮耳朵里。 他们看到了另外一条出路,一条更加符合自己利益的出路。 能好好生活,自然也就没兴趣继续和朝廷对抗了。 两广不比别的省份,此时蛮夷占据大多数,他们一直游离于朝廷统治之外。 就算是性情傲慢的朱棡,面对这个条件也不敢怠慢。 一边稳住信使,一边将消息送回应天。 朱元璋收到情报,兴奋的一溜小跑找到马皇后炫耀: “妹子你看到了吗,什么叫王者,这才是真正的王者。” “咱的乖孙,只凭借名声,就能让蛮夷臣服。” “哇哈哈……咱的乖孙比咱强,大明必将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 马皇后也高兴的合不拢嘴,连声道: “好好好,英儿这一次出去,收获太大了。” “本来只是巡视一下地方,长长见识,不成想竟然能做出偌大的成绩。” “从此以后天下归心,你也不用担心,他降不住那群文武大臣了。” 朱元璋哪还有一点洪武大帝的威严,得意的笑道: “嘿嘿,不担心不担心了,你是不知道群臣对乖孙有多尊崇……” 夫妻俩乐呵呵的讨论了一会儿自家宝贝大孙子,才开始谈起正事。 马皇后问道:“你准备怎么处置,要不要让英儿去两广?” 朱元璋叹道:“孙大不由爷啊,我不让他去,他也不会听的。” “让他去一趟也好,有陈景恪跟着,应该出不了问题。” 很快朱元璋的诏令下达,命太孙前往两广,全权代表朝廷安抚番蛮部落。 接到命令,朱雄英笑的那叫一个得意: “嘿嘿,你们拦着不让我去两广,现在不还是要让我去吗。” 陈景恪已经习惯了他的偶尔不着调,面色平静的道: “看来你的名头在蛮夷那边很好用,如果此行能有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你的声望就能彻底树立起来。” “日后朝廷再处理番蛮事务,就会容易许多。” 朱雄英嘚瑟的道:“这叫什么,这就叫……” “打住……”陈景恪一脑门黑线: “要不你自己去两广,我回应天安心当郎中。” 朱雄英话锋一转,说道:“嘿嘿,这就叫名师出高徒。” “没有你这样的名师,哪有今日的我啊。” “这一切都是陈老师您的功劳,我给您行礼了。”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这货到底是遗传了谁的基因? 要说教育问题,从大本堂的先生到自己,也都不是这种不着调的人啊。 摇摇头,将这些思绪甩出去,他说道: “两广的番蛮首领,是真正的割据势力,想和他们谈判没那么简单。” “你最好先想好,该怎么和他们沟通。” “哪些地方可以让步,那些必须争取。” 朱雄英表情也严肃起来,说道: “确实如此,来咱们好好合计一下,该如何和他们谈。” 对于那些宗族势力,这无异于当头一棒,彻底断绝了他们的后路。 第221章 太孙长大了 在去两广之前,陈景恪先给朱棡联系了一下,询问青蒿汤的效果。 在得知确实有用之后,就和朱雄英一起出发,前往两广。 目的地,广西梧州府。 “两广分界广信县就在梧州府,在这里和两广番蛮首领会面,更有意义。” “主要是,此地自古以来就掌握在朝廷手里,较为安全,不用担心有人起异心。” 陈景恪看着两广的地图,做着讲解。 朱雄英点点头,对这个会面地点他没有什么意见,而是若有所思的道: “有一条,我以为当略微修改一下。” 陈景恪意外的道:“哦,哪一条?” 朱雄英说道:“免除丁税……我以为当直接告诉各部落,朝廷明年会推行摊丁入亩之法。” 陈景恪很是不解,但并未直接反对,而是问道: “为何?” 朱雄英正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番蛮愿意臣服,是相信我的人品。” “等明年朝廷行摊丁入亩之法,他们就会反应过来,所谓免丁税不过是在欺骗他们。” “虽然他们不敢真的反叛,但也会对我失去信任。” “进而连累朝廷也失去信誉,不利于后续的教化和治理。” 陈景恪愣了一下,也陷入了沉思。 过了许久,才赞同的道:“不错,你的想法才更符合王道思想。” 朱雄英摇摇头,说道:“和王道不王道没关系,若这个谎言能维持很久,说也就说了。” “明知道维持不久,还要去说,非智者所为也。” 允许土司自治,其实也是谎言,朝廷最终的目的是改土归流。 但这个谎言二三十年内不会被拆穿。 等条件成熟,可以找各种理由推行改土归流之法。 总之,有的是办法能保住自己的信誉的。 可丁税这个,实在没办法解释。 这种后脚就会被拆穿的谎言,确实不是智者应该说的。 想到这里,陈景恪内心不禁发出感慨,朱雄英真的长大了啊。 不再盲从于人,也不再是借用别人的智慧。 而是真正的开始独立思考,并付诸行动。 想想他的年龄,才十三,还是虚岁。 这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老朱家的血脉,确实有说法的。 要么出人杰,要么出奇葩,要么就是人杰加奇葩。 “你的考虑很有道理,不过就这样坦白,也同样非智者所为。” “换个方法,或许事情会更好。” 朱雄英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更好的办法。” 陈景恪说道:“写一封奏疏给陛下吧,内容就是摊丁入亩。” “就说,你在和蛮夷部落打交道的时候,发现很多人不愿意归顺,就是因为丁税。” “蛮夷是人,大明百姓也是人。” “蛮夷苦丁税,大明百姓也同样苦丁税……” “你苦思冥想,想出了摊丁入亩之法……” “奏请陛下推行此法,减轻万民负担……” “等和番蛮部落首领会面的时候,你直接将奏疏给他们看。” “既可以打消他们的顾虑,也能让他们加尊重你。” 朱雄英眼睛一亮,也觉得这个主意很好。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摇头说道: “不行,这是你的功劳,我岂能抢夺。” 陈景恪笑道:“我又不缺这点功劳,你就放心拿去吧。” 朱雄英坚决的道:“不行,这是原则问题。” “今天我能拿你一份功劳,明天就能拿走更多,有些头绝不能开。” “这份奏疏还是你来上吧,效果也是一样的。” 陈景恪非常欣慰,说道:“不一样的,现在正是你树立威信的时候,需要发出更多的声音。” “如果真觉得心有不安,将来就写一份回忆录,将此事公之于众不就可以了。” “到那时天下早已大定,大家知道真相也不会说什么。” “反而会认为你光明磊落,我也能落一个好名声。” “这……”朱雄英也迟疑起来。 陈景恪直接说道:“别犹豫了,就这么说定了,去写奏疏吧。” 朱雄英郑重的说道:“总有一天,我会将一切还给你的。” 陈景恪笑道:“好,我等着。” 之后朱雄英亲笔写了一封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往应天。 至于此时公布摊丁入亩之事,是否会引起不利影响。 陈景恪是经过深思的,并不会。 经过大半年的清查,人口和土地数量,都已经查的差不多了。 现在是深挖阶段,看看还有没有漏网之鱼。 宁愿当黑户也不愿意入籍的百姓,大有人在。 原因就是丁税和徭役。 现在将摊丁入亩的风声放出去,反而会让很多藏起来的百姓,主动站出来入籍。 至于百官会不会反对…… 看看龙椅上坐着的是谁,反对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家户口本够不够厚。 大部分官吏不但不会反对,还会赞颂太孙仁慈。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仁政。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此时大部分土地还掌握在朝廷和百姓手里。 那种富者阡陌连田的局面,还没有出现,推行摊丁入亩的阻力并不是很大。 若等到王朝中后期,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官僚大地主阶级手里。 再想搞摊丁入亩,就没那么容易了。 奏疏很快就送到了朱元璋手里,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封书信。 信里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朱元璋非常高兴,连声称赞: 咱的乖孙有王者之气。 马皇后在高兴之余,对陈景恪也提出了表扬。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将奏疏传递给文武百官查看。 群臣无不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是太孙想到的? 少数知道的真相的,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也能想到是在给太孙造势。 自然不敢将真相说出来。 朱元璋并没有立即拍板,而是让群臣考虑此策是否可行。 同时还下令刊印邸报,通告全国讨论此事。 听到最后这句话,群臣哪还不明白,所谓讨论不过是走个过场。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施行摊丁入亩之法了。 否则不会通告全国的。 原本对此事还有一些不同意见的人,也很识趣的改变想法。 既然无法反对,那就一起赞颂吧。 而且此法确实是仁政,太孙能想到这种利国利民之法,不正说明他乃仁圣之君吗。 这一刻,文管集团更加认定,太孙就是他们需要的君主。 吹捧,狠狠的吹捧。 一定要将太孙的事迹传遍全国,让他的储君之位稳如泰山。 退朝后,摊丁入亩之事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整个应天城。 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播。 这其中,固然有文官集团讨好朱雄英的原因。 但最主要的,还是摊丁入亩本身。 就算是对朝廷要求再苛刻的人,都不得不承认。 这条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穷苦百姓。 是一条前所未有的仁政善政。 由小见大,太孙果然是仁圣之君也。 不光是有仁善之心,还很聪明。 否则也不会想到摊丁入亩,这样前所未有的良法。 天命太孙的含金量已经拉满了。 正如陈景恪所预测的那般,随着这个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藏匿的隐户主动现身入籍。 这也导致,很多试图瞒天过海,藏匿百姓的大户暴露出来。 让锦衣卫的屠刀下,又多了一些冤魂。 也让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回流到朝廷手里。 这一次大清查,仅仅是抄没的钱财,就超过了大明两年的岁入。 对朝廷来说,这也算是个意外之喜。 也让朱元璋更有动力去推动改革。 ----------------- 且说陈景恪这边,等他们到达梧州府的时候,摊丁入亩之事已经先一步传开。 百姓们听说此事后,自然是欣喜若狂。 太孙在南方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人还未到万民伞就已经先送过来了。 各番蛮部落,不论是已经归降的,还是未归降的。 也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太孙确实是个讲信誉的仁慈之君。 有这样的君主,身为臣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于是更多还在犹豫的部落,选择走出山林。 而两广的各部落,在听说了摊丁入亩之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太孙值得信任,更值得追随。 所以,这一次的谈判出奇的顺利。、 针对两广的复杂情况,朱雄英和陈景恪提出了更具体的政策。 除了之前有的,还加了几条,诸如各部落不得相互用兵。 部落之间有了纠纷,若不能自己解决,就找当地衙门调解等等。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为后续朝廷插手部落事务,留下了一个口子。 本来他们两个还以为各部会拒绝,谁知道对方全盘接受这些条件,且没有额外提出任何附加条款。 并且各部还承诺,若两广有人胆敢作乱,只需太孙一道手谕,各部就出兵协助朝廷平叛。 包括番蛮部落作乱,他们也会出手。 对此,朱雄英自然非常高兴,当场赐予一样自己的信物。 持有信物,他们可以随时入京求见。 “如果地方官吏针对你们,或者你们有别的困难。” “不要再如以前那般起兵,拿着信物去京师找我。” “任何问题,我都会想办法帮你们解决。” “但是我也希望你们慎用此物,若不然我只能将其收回。” 各部也非常满意,他们要的就是太孙的承诺,而不是朝廷的狗屁律法。 现在太孙表现出了诚意,他们自然也知道该怎么做。 各部首领当场立下誓言,绝不滥用信物。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番蛮部落的首领们为了表示诚意。 反手就把之前勾结他们的,官僚士绅宗族全都出卖了。 其中宗族势力十一家,官僚士绅多达百人。 拿到名单之后,朱雄英眼睛里浮出一抹杀意,迅即就掩去。 并且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道: “都是大明子民,何至于此啊。” 然后名单就出现在了朱棡手里。 对此他并不意外,在来两广之前,他就派人先一步过来调查情况。 有宗族势力勾结番蛮造反,他早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具体有哪些人,不好动手。 现在有了确切的名单,那还等什么,抓。 一夜之间,两广上百名官吏被抓捕,十三家大宗族被围剿。 当然,不可能把宗族所有人都杀了。 抓的都是骨干人员,普通族人只是看管起来,随后会打散安置。 在审理的过程中,有人交代了更多的问题。 比如,有宗族和倭寇勾结,里应外合之事。 朱棡听闻此事也是大吃一惊,他只是傲慢,并不是目中无人。 倭寇大多都是亡命之徒,战斗力是非常强的。 若真按那些人的的计划,自己不知情闯入陷阱,事情还真的很危险。 感受到威胁的朱棡,变得更加危险,于是更多的人被牵连。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主动去找他谈了谈心,他才有所收敛。 而这落在其他人眼里,也更加坐实了太孙的仁善之名。 但朱雄英却对这个大帽子嗤之以鼻:“什么狗屁仁善,我只是不喜欢乱杀无辜罢了。” 陈景恪也只是笑了笑,一起生活这么久,他太了解朱雄英的脾气了。 朱家或许真的有那种心慈仁善之人,但绝不会是他。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只是不喜欢随便迁怒他人而已。 碰到该杀之人,他的手一点都不软。 否则这份名单也不会那么快,就出现在朱棡手里。 不能对内迁怒,朱棡就将目光放在了倭寇身上。 因为锦衣卫的动作太快,和倭寇勾结的人,没来得及将消息传出去。 当然,这其中和禁海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严格的禁海令之下,即便是他们这些地头蛇,想要出海也非常麻烦。 仓促之下,根本就没有机会将消息传出去。 也就是说,倭寇并不知道大明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 对朱棡这样的军事统帅来说,这些信息差足够布下一张天罗地网了。 于是,没多久朱棡就大张旗鼓的,前往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