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87章

第87章

头,正当年。” 朱雄英顿时就乐了,说道:“还真是,不知不觉就忘了我的年龄了。” “确实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慢慢玩死他们。” 陈景恪提醒道:“此事事关重大,最好组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此事。”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就交给鸿胪寺好了,宣政使也归他们派遣管理。” 陈景恪自然没有意见,哪个部门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负责。 只要和政绩挂钩,就不用担心那些官吏不用心。 之后朱雄英随朱棡去了福建,接见了这里入籍的部落首领,好一通安抚。 此时的太孙,在这些蛮夷中小部落眼中,简直就是圣君再世,纷纷表示永远效忠。 如果不是他年龄还小,估计各种美女早就塞过来了。 在这里停留几天后,朱棡准备继续南下。 朱雄英也想跟过去,但被陈景恪等人给劝住了。 此时的两广可不是百年后,还未得到深入开发,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疟疾的危险,始终笼罩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朱雄英年龄还小,抵抗力不够强,万一出点差池谁都承担不起。 眼见大家都不支持,他也只能悻悻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劝住朱雄英之后,陈景恪给了朱棡一道方子,青蒿汤。 这玩意儿成方于东晋葛洪,然而后来的医生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弄,青蒿汤都无法治疗疟疾。 以至于医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道无用之方。 直到现代,人们才知道药方无效的原因。 改名字了。 以前青蒿叫黄蒿,黄蒿叫青蒿。 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两种草换了名字。 但药方上的名字没变啊,弄出来的药汤自然无效。 所以前世还流传一个梗,青蒿素是从黄蒿里提取出来的。 陈景恪作为穿越者,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他的青蒿汤,原料是黄蒿。 但通过绞汁获得的青蒿汤,浓度是很低的,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还不好说。 嗯,原则上是可以多喝几碗的,浓度不够数量来凑。 只希望对还没有产生抗体的疟原虫,有一定的灭杀效果吧。 否则就只能等地球另一面的金鸡纳树了。 倒不是金鸡纳霜效果更好,而是它提取更加方便。 拿到药方,朱棡的表情明显不一样了,似乎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陈景恪都有些疑惑了,这是咋回事儿? 你朱老三这么怕死吗? 朱棡看出了他的疑惑,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你知道朝廷打交趾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吗?” 第218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 听到交趾这个名字,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朱棡的意思。 打中南半岛最难的是什么? 雨林、疟疾、瘴气。 雨林环境这个没办法,直到二十世纪不可一世的某人类灯塔国,都栽在了这里。 但对大明来说,这一点反而不太重要。 我们也同样占据地理优势,可以直接从两广出兵,距离非常近。 还能从海上随时发动攻击。 天天去你的平原上打你,你能在雨林里躲一天两天,还能躲一辈子? 当然,大明对周边国家最大的优势,其实还是来自于文化上。 可以说,整个东亚都属于华夏文化圈,交趾也不例外。 这里的人,对中原王朝有着天然的向往。 只要大明的武力值够强,能打败盘踞在这里最强的几股势力,就可以对这里施行统治。 然后继续对这里的百姓,施行进一步的教化。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让这里变成大明的领土。 比起雨林,疟疾和瘴气带来的影响更大。 中南半岛雨林环境异常湿热,蚊虫多的能把人血吸干。 最可怕的还是蚊虫携带的疟原虫。 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在这里站稳脚跟,这两个难题占据着很大原因。 瘴气的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藿香正气水。 但对疟疾毫无办法。 现在有了青蒿汤,如果能证实对疟疾有效,那打交趾最后一个难题也攻克了。 难怪朱棡这么兴奋。 陈景恪连忙问道:“你不会准备现在打交趾吧?” 朱棡笑道:“怎么可能,人口和土地的清查更加重要,还要打击江南的士绅宗族。” “眼下不宜对交趾用兵,否则难保宗族势力不会和交趾人勾结叛乱。” “不过可以提前做准备,以防止宗族势力叛乱为由,在两广驻扎大军。” “如此就不会引起交趾人的警惕。” “私下里调集军需物资,打探交趾的情报。” “同时还能用半年时间,让北方士兵适应南方环境。” “明年出兵可一战而胜之。” 打交趾确实是既定政策,但怎么打就不是陈景恪擅长的了。 所以对朱棡的策略,他并未说什么,而是道: “明年朝廷准备对辽东和高丽动手,两线作战是否能支撑得住?” 朱棡说道:“兵力上是足够的,就是军需粮草可能会有些麻烦。” 主要是大明这两年不停的搞内部变革,必然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这是阵痛,没有办法的事情。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如果是粮食问题,倒也好解决。” 朱棡眼睛一亮,追问道:“哦,粮从何来?” 陈景恪露出玩味的表情:“从交趾来……这里大米一年三茬。” “随便撒一把种子就能丰收,粮食吃都吃不完。” “用琉璃、丝绸等贵重物品,问他们换粮。” “理由也很简单,大明内部变革频繁,山东去年又遭了旱灾。” “明年又要打辽东,需要大量的粮草。” “陛下仁慈,不欲加重百姓负担,只能问外部购粮。” “交趾的那些部落首领,为了享受定然踊跃卖粮。” “而且这么做,还能进一步麻痹他们。” “大明都要问他们买粮食了,肯定无力双线作战……” “明年我们出兵,还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朱棡大笑道:“哈哈,你小子够阴,我喜欢。” “我这就给我爹写信,让他派人去购粮。” 打交趾很爽,吃着他们的粮食打他们,那是爽上加爽。 朱棡很喜欢这个策略,本来他只是很佩服陈景恪的能力和学问,现在又有些欣赏行事风格了。 ----------------- 虽然不能去两广,但朱雄英没有闲着,开始深入民间,了解最基层的情况。 他可不是心血来潮乱逛,而是震慑地方官吏,不要在入籍之事上搞鬼。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朝廷好好的安抚政策,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就全变了样。 最后事情办砸了,锅还是朝廷背。 他的做法确实很有效,尤其是部分比较消极的官吏被处理后,各级官吏再也不敢懈怠。 他还不时的去土人的新村落搞慰问,隔三岔五就有部族首领前来朝觐。 一时间存在感是拉满了。 以至于很多人对天子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有太孙,是大明的君主。 这其中巴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抱紧太孙的大腿,在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前去游说更多的部落。 就连很多两广的部落首领,都被他给说服了。 对于这样的典型,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直接给他授予了官职,还是从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地方知府。 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南方蛮夷部落打交道,宣扬大明的正统地位,同时配合宣政使的教化工作。 这待遇让巴优激动的痛哭流涕,干起活儿更加卖力。 而他获得的优待,也确实让很多部落眼红。 嘴里骂着舔狗,心中则暗暗后悔,为啥不是自己。 深入民间之后,陈景恪见到不少人明明很瘦,却挺着个大肚子。 检查之后,发现这些人普遍有腹水、肝大等症状。 这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血吸虫。 一个困扰南方各省两千多年,毁村灭寨的恶魔。 它对南方的危害有多大呢,说个数据大家就知道了。 建国后统计的数据,有一千一百多万人感染血吸虫病。 其危害有多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而南方百姓,足足被这个恶魔侵害了两千多年。 期间被杀死的人无法计算。 而且它不光寄生在人身上,各类牲畜都是宿主。 前世建国后,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消灭血吸虫行动。 耗时二十年,才将这个恶魔给控制住。 后世很多人只听过这个名字,并不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 陈景恪生活的时期,人们已经不用再担心血吸虫, 所以穿越后,这个问题一直都被他忽略了。 此时猛然想起,不禁一阵毛骨悚然。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很简单,却非常无解。 水。 更夸张的是,它能通过皮肤寄生。 也就是说,只要接触水源,就有可能被感染。 他和朱雄英在这里呆了几个月了,虽然一直很小心,可谁知道会不会被感染? 回去之后,他就给所有人做了检查。 幸运的是,因为他一直小心,朱雄英等人并没有感染。 不幸是,随行人员里有十几个出现了异常情况。 他立即开了药,对这些人进行治疗。 同时将血吸虫病告诉了朱雄英等人。 朱雄英也是大惊,没想到危险就在身边,庆幸之余开始关心如何治疗。 陈景恪就将前世,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给拿了过来。 虽然他没有见过血吸虫病患者,但成功遏制住血吸虫病,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中医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研究出了许多针对性药物。 全生腹水丸、加减胃苓汤、绛矾丸等,治疗了大批患者。 陈景恪就是学中医,这种经典案例几乎是必学的。 所以,他对这玩意儿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说白了就两点: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早发现早治疗。 血吸虫在人畜体内会繁殖,虫卵通过尿液、粪便排出,进入水源。 所以,必须将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好。 且它们有个致命的缺点,中间宿主单一,就是钉螺。 只要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的幼体就无法生存,从而遏制住这个恶魔。 前世我国也是通过消灭钉螺的方法,解决了血吸虫病。 他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治疗药方,全部写了下来。 顺便还写了一些其它寄生虫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同时,对鱼脍、生脍这一类饮食方法,提出了严厉批判。 明确指出,寄生虫九成以上,都是通过这种饮食进入人体的。 他给这本书取名为《防虫论》。 书写成之后,朱雄英立即下令刊印,免费发放给南方百姓。 同时还将此时上奏给朱元璋,建议派医生过来摸查南方各省感染情况。 并提议将灭杀防治血吸虫,列入南方官吏考核。 只是几日后,一封八百里加急诏书,就送到了朱雄英手里。 不是处理血吸虫的,而是紧急召他回京的。 意思很明显,这么危险的地方,赶紧回来。 朱雄英首次违抗了命令,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朱元璋。 大致意思是,知道你们担心我,我很感激。 但江南百姓何其悲惨,身为太孙,他岂能置万民于水火而不顾。 若没有解决的办法走就走了,现在有了解决的办法,他再走和逃兵有去区别。 若他都因为害怕感染走了,当地百姓会怎么看怎么想。 朱家儿孙不怕死,他要留下一起抵抗血吸虫。 不过作为太孙,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 信中他保证,等到防治血吸虫的活动步入正轨,他就回京尽孝。 然后就命人将信送回了京师。 陈景恪得知此事,既感动又欣慰。 小小朱好样的。 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入皇宫,朱元璋看到之后又急又气,但更多的是高兴。 “这个小王八蛋,回来看我不打死他。” 马皇后拿着信,高兴的说道:“吾孙成材矣。” 朱标也同样是既担心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大了。 随后朱元璋又给朱雄英写了一封信,让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同时也叮嘱陈景恪,务必照顾好太孙。 第二天早朝,他当众宣布在江南展开灭杀血吸虫行动,并将此项成绩,列入官吏的考核。 群臣很是不解,皇帝这是又咋了? 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和血吸虫干上了? 还将此事纳入官吏政绩考评,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认为此事有待商榷。 甚至很多南方官吏,一样反对如此大动干戈。 但更多南方出身的官吏,此时站出来支持。 他们都是血吸虫病的见证者乃至受害者,知道这种寄生虫造成的危害。 朝廷下这么大功夫除虫,受益的是南方百姓啊。 他们要是不支持,会被家乡人戳脊梁骨的,这辈子都别想抬起头做人。 事后能不能埋在祖坟里,都还要两说。 于是双方就发生了争执,眼看就要吵起来。 朱元璋一拍御案,大怒道:“都闭嘴,太孙就在江西,此事乃他亲自上书……” “他给咱说,除虫之役一日不进入正轨,他就一日不还朝……” 将朱雄英的信拿出来,说道:“你们都看看,咱的乖孙甘冒天险,你们还要反对?” “咱把话撂在这,在此事上谁敢拖后腿,咱就把谁的皮脱了塞满稻草。” 放在平时,听到这个威胁群臣肯定会瑟瑟发抖。 然而这会儿大家都顾不上这些了,纷纷传阅朱雄英的书信,看完之后众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太孙乃圣君也。 以前他们认为太子是仁君,后来也回过味儿了。 不能光看一个人嘴上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 太子是满嘴仁义,杀起人来从来都不手软。 太孙不一样,他在身体力行的去行仁道。 不歧视蛮夷,允其入籍欲用文教教化他们。 这不正是圣人之道吗? 现在明知道江南有危险,还要留在当地,和百姓共渡难关。 这是什么? 这是真正的仁圣之君啊。 难怪苍天都要为他降下异象,他的行为确实配得上天命之君啊。 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明君吗。 可一定不能让他出问题啊。 于是,很多大臣上奏,让太孙回来。 必须立刻马上回来,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只要太孙愿意回来,啥条件我们都答应。 不就是将治理血吸虫列入政绩考核吗? 列,必须列。 谁反对我就和谁拼命。 也有些人站了出来,不过不是要求太孙回来,而是请命前往江西协助太孙。 尽快将防虫治虫工作展开,让太孙尽快还朝。 将太孙叫回来,已经不可能了。 谁都知道太孙不可能回来,那就只能尽快落实防虫政策。 文官集团在毫无交流的情况下,达成了一致意见。 全力支持太孙。 于是各种防虫政策一路绿灯通过,没人有提出反对。 嗯,也不是没人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朝廷支持的力度还不够。 退朝之后,朱元璋将徐达、汤和等人留下。 “哇哈哈哈……天德、鼎臣,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咱的乖孙长大了,哇哈哈……” 第219章 太简单了没意思 几天后圣旨送到,着太孙全权负责除灭血吸虫行动。 同时到达的还有大批药物,部分医生以及白英团队。 老朋友到来,陈景恪自然要亲自出迎。 只是见面后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身材瘦弱,弓着背的中年人,会是他认识的白英。 也就只有那一双清明的眼睛,还能看出一点往日的神采。 要知道,三年前白英还是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壮年。 去年他们也见过,虽然略有些削瘦,但还算硬朗。 这半年多没见,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白英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一见面就大笑着招呼道: “哈咳咳……陈伴读,劳你亲迎实在愧不敢当。” 陈景恪已经猜到了缘由,心中一酸,道: “白兄,你这是……” 白英倒是豁达,说道:“没什么,干粗活老的快。倒是陈伴读,风采更胜往昔啊。” 陈景恪叹道:“和白兄一比,我实在惭愧。” 白英正色道:“不一样,我没有别的本事,只有一把子力气。” “能一展所学造福于百姓,人生无憾矣。” “你的事情我也知道一些,做的是高屋建瓴之事,非我所能比也。” “若没有你,我恐怕还在大运河上摆渡呢。” 陈景恪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拉着白英去见了朱雄英。 朱雄英对白英印象不深,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只是询问了淮水水系的事情。 白英回道:“……淮水主干道和重要支流,都已经梳理完毕。” “剩下的部分,臣也已经留下了治理方略,各地衙门只需依法施行即可。” “最多三年,淮水水系即可恢复往昔。” 朱雄英夸赞道:“白郎中辛苦了……” 陈景恪也很高兴,淮水水系疏通,受益最大的是谁? 答案是淮北。 前世有本书叫《被牺牲的局部》,是一位大学教授,用自己的学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家乡鸣不平。 内容讲的是在古代淮北是如何被朝廷,以大局的名义牺牲的。 从经济、政治、水系、漕运等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淮北的困境。 淮北被牺牲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淮水水系遭到破坏,而他的下游就是地上悬湖洪泽湖。 洪泽湖是如何祸害淮北乃至河南南部地区的,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做赘述。 这一世,黄河成功改道,洪泽湖没有机会成为在地上悬湖。 淮水水系全面被疏通,整个淮水流域都会重新焕发生机,这自然也包括淮北地区。 以后朝廷自然不会再轻易牺牲这些地方。 陈景恪穿越以来,做了很多事情。 但总结起来,其实就三件事: 一,发展医学。 二,为百姓解绑。 三,布局让各个地区都能有发展的机会。 迁都、黄河改道、疏通淮水,只是第一步。 后续要做的还有更多,他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布局。 总能给各个地区的人民,找到合适的道路。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场上的对话也接近了尾声。 朱雄英说道:“调你过来的目的,想必你也已经知道了吧?” 白英回道:“臣已经知晓,必竭尽全力配合太孙除虫。”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如此便好,具体有哪些任务,你和陈伴读商议吧。” 例行接见过众人,他就离开了。 留下白英和陈景恪,商量具体事务。 陈景恪没有急着谈正事,而是先拉着白英检查了一下身体。 果然不出所料,劳累成疾。 “白兄,你应该好好修养一两年,否则恐命不久矣。” 白英也是愣了一下,没想到自己的问题竟然如此严重。 “陈伴读,你可莫要骗我。” 陈景恪正色道:“我从来不拿生命开玩笑,你这是积劳成疾。” “也就是现在身体强壮,还能抗一抗。” “若换成四五十岁的人,早已经没了。” 白英脸色微变,他今年也才三十出头正值壮年。 且事业有成,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自然不愿意死。 不过迅即就恢复了正常,苦笑道: “没想到,我这么快就要经历生死难关了。” 然后正色道:“皇恩浩荡,且江南百姓为毒虫困顿千年,我又岂能为了一己之私置身事外……” 陈景恪打断他的话,笑道:“谁说让你置身事外了,这次你来是出谋划策的,具体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 “你就老老实实的吃药调养,等身体恢复了,朝廷那边还有很多大型水利工程,等着你去做呢。” 一听说有大工程,白英立即就来了精神,追问道: “大工程?之前重修了黄河淮水,这次不会是准备对长江动手吧?还是说准备复通济水?” 对长江动手?复通济水?您是真敢想。 陈景恪说道:“济水都干涸近千年了,复通得不偿失。” “现在告诉你也没什么了,迁都之后朝廷准备复通隋唐大运河。” 白英恍然大悟,说道:“是了是了,复通隋唐运河,不论南北,往来洛阳都能节约数百里路。” 不过他神色里也难掩失望之色。 复通隋唐运河虽然也算是大工程,可有前人留下的经验在,对他来说技术含量实在太低了。 他更想要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 而且相较于自己,他心中也为自己的老家山东感到遗憾。 漕运代表的就是财富。 京杭大运河从山东腹地穿过,沿途地区经济发展的都很不错。 这也是黄河夺淮入海之后,山东依然能保留一定生机的缘由。 而恢复隋唐大运河,山东段基本就废了。 沿途的地区,恐怕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好日子了。 不过还好,黄河回归故道,算是有得有失吧。 陈景恪岂能看不出他的想法,心下暗笑不已,技术大牛都有这样的脾气。 “很失望?那如果我说,在复通隋唐大运河之后,还要保持山东河段的漕运能力呢?” 闻言,白英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说道: “我就知道,你的计划不会如此简单。” 但随即他的眉头又皱了起来:“黄河水流量有限,恐怕无法支撑两段河道。” 陈景恪说道:“我对水利所知不多,只能给你两个提议。” “一是将山东段缩窄,大船绕道走隋唐故道,中小船只走山东段。” “二是重新梳理山东境内河流,整合多余水资源。” 在火车没有出现之前,漕运就是最便利的交通方式。 漕渠沿线的经济发展都非常好。 他提议复通隋唐大运河,安徽河北都会跟着受益。 但如此一来,山东就成了受害者。 陈景恪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又怎么会不考虑到这种情况呢。 前世黄河夺淮入海,少了黄河水资源,白英都能将山东段大运河修好。 这一世有了黄河水的补充,再将山东段大运河缩窄,疏通的难度只会更小。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中的难度依然非常大。 必须要懂水利,还要了解山东河流分布,才能重新调配水资源。 而这两个条件,白英都满足。 所以,在听到陈景恪的提议之后,他不但没有觉得困难,反而整个人都兴奋起来。 既能一展所学,又可以造福家乡,他自然一万个愿意。 心中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佩,难怪小小年纪就能获得陛下的信任,考虑事情真的是面面俱到。 “好,此事就交给我了,马上就做规划。” 陈景恪笑道:“不急,你现在先将身体调理好,然后帮南方各省制定一个大致的修缮河道之法。” 白英按捺住迫切情绪,问道:“你准备让我如何配合?” 陈景恪说道:“治理血吸虫,其实就是灭杀钉螺。” “灭杀钉螺最简单的办法,我只能想到两个。” “其一,将河水放干,然后捕捞,撒生石灰……” “其二,直接将原有的河道填平,重新开挖一条。” “比较大的河流,只能靠捕捞……” “你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分析一下,哪些河道可以用第一种办法,哪些可以用第二种。” “不同的河道,又该如何进行这两项作业。” “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灭杀钉螺,那就更好了。” 白英点点头说道:“此事好办,我明日就动身去考察南方各省的水流布局,尽快拿出方案。” 陈景恪劝阻道:“此事非一日之功,可能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不急于一时。” “你还是先养好身体,后续朝廷用到你的地方还有很多。” 白英笑道:“没关系的,江南水网密布,处处皆可通船。” “我在水上飘泊二十年,乘船对你们来说会身心疲惫,对我来说就是休养生息。” “此行我只是考察水系,不用亲自下手干活,无碍的。” 陈景恪却坚持道:“你先休息一周,我好好给你调理一下,看情况再说。” “不用和我争辩,此事我说了算。” 白英感受到他的关心,很是感动,说道: “好,那我就听你的,好好歇上几天。” 但他并不是真的歇着,而是让人找来了江南水网分布图,开始在地图上做初步的规划。 陈景恪心中是非常佩服,难怪上辈子能封神。 这态度,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 不过作为医生,他还是严格规定了休息时间。 每隔半个时辰就要休息,每天办公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时辰。 朝廷要大动干戈,在南方开展除血吸虫活动,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有事不关己,毫不在意的。 也有诧异的,这不像是洪武大帝的手笔啊。 哦,原来是太孙力主此事。 那就不奇怪了,太孙仁慈啊。 南方地区的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无不欢呼雀跃。 得知是太孙力主此事,还决定留下和大家一起除虫。 江南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之前因为种种改革,利益受到损害而对朝廷心有不满的人,也改变了想法。 至少太孙是将咱们南方人当人看的。 可以说,在这一刻,朱雄英已经成了南方人心目中真正的君主。 到庙观礼求神拜佛,都会加一句,保佑太孙平安万年。 更有很多人家,都开始为朱雄英立牌位,早晚三炷香感谢。 然后纷纷响应除虫行动,愿意倾家荡产协助朝廷除虫。 面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欣喜不已。 民心可用啊。 但也足见江南百姓,被血吸虫祸害的有多惨。 除虫,需要广大百姓配合才行,光靠朝廷是做不到的。 想让百姓配合,就需要让他们知道问题在哪,如何做。 借着这个机会,陈景恪派出了大量人员,主动宣传《防虫论》。 并要求地方衙门开展培训班,向百姓宣传《防疫手册》和《防虫论》两本书。 朝廷已经将除虫列入政绩考核,此事关系到自己的乌纱帽。 南方各级官吏自然全力配合,不敢打一点折扣。 甚至会出现加码的情况。 朝廷轰轰烈烈的除虫运动,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 更多的蛮夷部落走出山林,主动入籍。 其中就有一个五万多人的大部落。 这个部落屡次和地方衙门做对,甚至一度出兵和衙门对峙。 这一次,部落首领亲自带着家族所有男丁,前来朝觐太孙。 用他的话说,感受到了太孙

相关推荐: 赘婿   归宿(H)   小怂包重生记(1v2)   宣言(肉)   沦陷的蓝调[SP 1V1]   倒刺   狂野总统   心情小雨(1v1强制)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