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85章

第85章

慢,也就前面还有点用。” “真正决胜负的,还是近距离跳帮战。” 陈景恪摇摇头,没有多说什么。 但心中已经决定,回去就好好弄一弄火枪火炮。 虽然他不是搞机械的,也不是军工达人。 但一些纪录片还是看过的,知道大致的发展过程。 就和造船一样,提出发展方向,让工匠们去研究就可以了。 大明不缺优秀的工匠,缺的就是有人指明方向。 站在船头甲板吹着海风,朱雄英问道: “这些宝船,制造很难吧?” 宁吉忠不无得意的道:“很难,现在大明能造出这种船的,只有青州、泉州和宁波三家船厂。” “青州船厂的工匠,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我们这里抽调的。” “他们那里技艺最好的大匠梅艨,就是我们船厂梅老实的儿子。” 陈景恪若有所思的道:“梅老实,梅艨、梅船、梅舷、梅艄,父子五人是大明造船技艺最高的人之一。” “尤其是他们还是父子,更是难得。” 宁吉忠有些惊讶,说道:“陈伴读见识广博,确实如此。” “他们或许技艺不是最好的,但父子五人都是造船大匠,在大明都是独一份。” “只可惜……”说着他摇摇头,没有继续往下说。 朱雄英眉头一挑,问道:“哦,可惜什么?” 宁吉忠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梅老实和我一样,很早以前就追随陛下,造船技艺比我还好。” “只是为人老实不善言辞,建国后封赏,只得了一些赏钱。” “然后全家就被划为匠籍……四个儿子,到现在还有两个没讨上婆娘。”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会如此?他们技艺如此高超,应该会有很多女儿争相嫁给他们才是。” 宁吉忠摇摇头,有些话他不敢说。 陈景恪却知道是什么原因,叹道:“匠籍地位低下,子孙世世代代为匠籍。” “莫说是好人家的女儿,就算是勾栏女也不愿意嫁给他们啊。” 宁吉忠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陈景恪,没想到他竟然了解的这般清楚。 朱雄英脸色有些难看,问道:“是如此吗?” 有人带了头,宁吉忠也不再隐瞒,说道: “却如陈伴读所言,梅老实那两个儿子能娶上婆娘,还是用女儿和别的工匠换亲换来的。” “只可惜,他只有两个女儿……” 匠籍如奴籍,一入匠籍子子孙孙为奴。 不能脱籍,不能从事本质工作以外的任何工作。 免费替朝廷干活,领着微薄的俸禄,大多数时候俸禄都发不下来。 哪家的达官贵人想建房子了,也可以免费从工部借工匠…… 工匠的地位有多低呢,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身份。 自家的女儿,是绝不可能嫁给别的工匠的。 一般也会找个好人家,半送半嫁的脱离苦海。 除非是两家换亲,就如梅老实的两个儿子一样。 否则,除非走狗屎运,只能一辈子单身。 朱雄英的心情沉重了许多,也不见了刚才的兴奋: “带我去船坞看看吧。” 宁吉忠摸不清他的心思,不敢再说什么,在前边引路来到船坞。 巨大的工地上,数千人在忙碌着,几艘巨舰一点点成型。 这些工匠的衣服应该是洗过的,但基本都是破破烂烂,补丁摞补丁。 没有见到一个衣服是完整的。 徐允恭小声的说道:“这些工匠全都剃发了。” 陈景恪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宁吉忠连忙解释道:“这是和水师学的,武定侯说这是……” “哦,对了,这就是陈伴读提倡大家剃发的。” “工匠干的就是辛苦活,头发长很不方便,所以也剃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剃了好,过几天我也准备剃了……梅老实呢,让他老见我。” 宁吉忠迟疑道:“这……他没见过世面,我怕他不懂礼冲撞了太孙。” 朱雄英说道:“没事,我不会与他一般见识的,让他过来吧。” 陈景恪也说道:“去吧,说不定有好事呢。” 因为改进新船的事情,宁吉忠对他反而更信任一些。 见他如此说,也就没有在多想,就差人去将梅老实喊了过来。 没多久,一个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头,被带了过来。 “噗通……”老头连头都不敢抬,远远就跪在地上磕头: “草民梅老实参见太孙……” 说完就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从不停颤抖的身躯,就能看出是多么的紧张。 朱雄英说道:“起来吧。” 梅老实却像是没听到一般,依然跪着一动不动。 宁吉忠生怕朱雄英生气,连忙呵斥道: “梅老实,还不快起来。” 朱雄英却伸手拦住他,说道:“不用为难他了……给他们父子放匠为良,并授予官职。” 宁吉忠狂喜,连忙道:“谢太孙,谢太孙……” 然后就发现梅老实依然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连忙冲过去狠狠一脚蹬在他的背上: “你个混账,还不快谢恩。” 梅老实似乎才反应过来,但依然没有开口,只是不停的磕头。 只是几下,脚下的石头就出现了血迹。 朱雄英深吸口气,也没了看下去的心思,一甩袖说道: “我累了,回去歇息吧。” 说完转身就走。 宁吉忠拔腿就跟了上来,说道:“太孙莫要与他这蠢人一般见识,回头我狠狠教训他。” 朱雄英摇摇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出声道:“宁提举无需解释,太孙心如明镜,什么都知道。” 宁吉忠这才闭嘴,殷勤的在前方引路。 方才他趁机提起梅老实,本意是看太孙能不能赏赐点财物。 有了钱,梅老实就可以给两个儿子买媳妇。 谁知道竟然直接放良了,还要授官,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 都说太孙乃天命之主,将来他登基必将造福天下。 看来传言确实是真的啊。 还有这个陈伴读,传说里的应命贤臣,果然贤明。 大明未来可期啊。 第214章 生产力改变生活 回到安排好的住处,朱雄英叹道: “之前你总是和我说,匠籍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阻碍。” “我一直想不明白,此法明明是为了保护工匠。” “防止因人员变动导致技艺失传,为何会反过来阻碍生产力发展?” “现在才明白,匠籍之害竟如此之大。” “连梅老实一家这样的大匠都尚且如此艰难,更遑论其他工匠了。” 陈景恪回道:“情况或许比你想的还要严重,徐老大应该知道一点。” 朱雄英将目光看向徐允恭:“将你知道的告诉我。” 徐允恭本不想参与到这种事情中来,但朱雄英问了,他也没准备隐瞒。 就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讲了一下。 朝廷嘴上说给工匠发俸禄,但那点钱吃饭都不够,还很难全额拿到。 大部分都被官吏找各种理由克扣了。 怕他们的心野了,还不允许接私活赚钱。 工匠的生活也就比乞丐好那么一点。 所以即便再苦再累,都期盼着朝廷能有活分派给他们。 不是因为他们想干活,而是差遣一般都管饭,不用饿死。 然而很多时候,连这点小小的祈求都是奢望。 应天的达官贵人驱使工部的工匠,就和驱使奴隶一般。 干活不给钱不管饭,做的不满意动辄惩罚。 因为不属于朝廷差遣,工部也不管饭不给工钱。 所以匠籍之下哀嚎一片。 朱雄英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对生产力、对工匠的认识更加深刻,知道其中的重要性。 只是绝想不到,工匠面临的情况竟然如此悲惨。 这才是立国之初就如此了,以后更是难以想象。 他没有问这种事情群臣是否知道,因为他知道答案。 文武百官哪个不知道?说的更狠一点,皇帝难道就不知道? 没人在乎罢了。 不,应该说他们很在乎。 如果匠籍取消了,工部和将作监的官吏去剥削谁去? 文武百官想修建亭台楼阁,就没有免费劳动力了,就要花更多的钱。 所以匠籍必须存在。 至于工匠的死活?那是朝廷的问题,和我们有啥关系。 和你们没关系,和我有关系,和大明有关系。 朱雄英斩钉截铁的道:“回京之后我亲自去和皇爷爷说,废除匠籍,彻底还工匠自由。” 徐允恭说道:“太孙仁慈。” 陈景恪也很欣慰,没白教这么久。 大明的未来不看朱元璋,也不看朱标,要看朱雄英啊。 “作为一名优秀的君主,不能只提出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废除匠籍很简单,我相信陛下也不会驳你的面子,但废除之后呢。” “皇家是需要工匠的,而且匠籍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技艺得以传承下来。” “废除匠籍之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雄英很自然的道:“那不是有你吗,随便想想不就有主意了。” 陈景恪:“……” 徐允恭差点一个没忍住笑出声来,连忙捂住嘴。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你是君主,必须要有自己的主意,要不然很容易被下面的人骗。” 朱雄英斜睨了他一眼,道:“你以为我傻,谁都信呐?” 然后干咳一声,一副语重心长的道: “景恪啊,现在知道我对你多信任了吧,是不是很感动。” 陈景恪:“……” 要不是看在你是太孙的面子上,今天非揍你一顿不可。 第二天早上起来,陈景恪就找来了几个铁匠,准备打造几样小玩意儿。 以前他只是理论上告诉朱雄英,工匠和生产力的重要性,终究是隔着一层。 今天他准备小露一手,用事实强化这个概念。 这样即便是有人反洗脑,也很难起到作用。 他也没准备搞什么黑科技,全是当前技术能轻松达成的。 真的就是一些小玩意儿。 首先是针对马车的,他设计了弹簧和轴承。 弹簧除了让马车舒适一些,别的作用暂时难以体现出来。 轴承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的作用是肉眼可见的。 没有轴承的时候,轴和轮子是直接接触的,太容易磨损了。 出一趟远门,要随身携带一堆车轴,随时更换。 有了轴承,更加省力,还节省车轴。 考虑到这个年代钢铁质量不过关,他没有搞滚珠轴承,而是弄出了柱状轴承。 虽然效果没有滚珠轴承好,但比起没有轴承,已经是划时代的进步了。 找来熟练工匠,纯手工打造,很快轴承和弹簧全部弄了出来。 一通捣鼓之后,一辆新型马车诞生了。 谁见了都说好。 朱雄英吐槽道:“有这样的技艺,为何不早拿出来?”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你以为这两样东西,就只有这一点用处了吗?” 然后他又指挥工匠,弄出了滑轮组。 当陈景恪利用滑轮组,轻松吊起几百斤重物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 尤其是宁吉忠,更是惊喜的道:“太好了,有了此物我们造船的速度能加快数倍。” “陈伴读果然学究天人,老朽佩服,佩服啊。” 朱雄英虽然没有说什么,但眼睛里充满了兴奋,也跑过来试了试。 虽然不如陈景恪那般轻松,却也将重物给吊了起来。 “好好好,果然是好东西……”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龙门吊的概念,让宁吉忠等人进行研究。 至于龙门吊这个名字是否犯忌讳——此时需要某太孙出来背锅。 这是太孙亲口赐下的名字,谁敢不同意? 对此,朱雄英连翻了好几个白眼。 宁吉忠对陈景恪已经彻底心服口服,立即带人研究设计,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初步方案。 先打造了一个小型龙门吊,轻松了吊起了几千斤重的木头,并准确将其安放在预定位置。 所有参与的工匠都兴奋的欢呼起来。 就连沉默寡言的梅老实,都激动的说道: “有了这个龙门吊,造船的速度能提高几十倍。” “很多为了节省人力,需要拆开一点点建造的结构,可以先弄好用龙门吊安装在上面。” 于是,一个更加庞大,能适用五千料大船的龙门吊,就提上了日程。 这还不算完。 很快舟山水师统领、武定侯郭英,前来拜见太孙。 对他,朱雄英还是保持着足够礼遇的,亲自接见一番嘘寒问暖。 郭英对太孙自然也是非常尊敬,不敢有一丝轻慢之处。 这些都不是重点,当郭英见到滑轮组之后,也是惊喜不已。 “有了此物,我们升降船帆就能变得更加轻便……” 然后他又解释了升降帆的重要性。 现在升降帆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个人,一点点拖,非常的费力还麻烦。 根据他的估测,有了滑轮组,能节约三分之二的人力,还能节约出至少一刻多钟的时间。 遇到敌人的时候,升降船帆的速度越快,就意味着准备时间更短,能更快投入战斗。 那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还有就是应对风浪的能力更强,海上气候多变,需要不停的调整风帆的高度。 有时候突然来大风了,就要紧急降帆。 一个操作失误,就是船毁人亡。 总之就是,有了滑轮组,对水师的战斗力有着巨大的提升。 解释过后,郭英立即请求,让宁吉忠等人研究滑轮升降。 此时他对陈景恪更是充满了好感。 原本他在宫里的妹妹就暗示过他,陈景恪不简单,宜交好。 他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只是礼节性的打了一下交道。 随着陈景恪逐渐走向台前,他才知道妹妹为何要如此叮嘱自己。 可惜,此时再去结交已经晚了。 只是他没想到,陈景恪竟然还懂工匠之道,果然是全才啊。 军事方面的应用,往往更能让人感受到技术进步的威力。 朱雄英现在就是如此,原本他以为滑轮组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应用到军事领域。 当即就下令宁吉忠研究。 同时,命人将滑轮组、龙门吊的技术,通报给另外两家船厂。 还派人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 就因为此事,朱雄英一行人在船厂呆了差不多一个月。 不过他也不是傻等着,中间乘船去了一趟舟山水师大营,亲自慰问了将士们。 舟山群岛位于浙江东北角,紧靠长江出海口,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前世我国某主力舰队的主基地,就在这里。 原本的历史上,因为禁海的原因,这里一度被海盗占据。 最多的时候,盘踞上万海盗。 这一世既然要开海,就要在战略要地建设海军基地。 舟山自然不出意外的被选中,成为海军主基地之一。 朱雄英忙着收买人心,陈景恪则忙着了解炮舰和火炮,还让郭英开了几炮看看实际效果。 发现了很多缺点。 此时的炮舰非常原始,就是把陆地上的大炮搬到船上使用。 笨重、装填不方便,没办法调解角度,只能靠近射击。 火药也存在问题,因为材料提存不够,威力偏小。 而且粉末火药容易受潮,颠簸之后容易分层。 碳粉密度小较轻会浮在上面,硝硫粉末密度大较重会沉到下面。 还有火铳,三眼铳九眼铳都有。 三眼铳就是三根尺长的铁管,呈品字型摆在一起,后面有一根长长的木棍方便手持。 将火药弹丸装进铁管,点燃引信对准前方喷射。 九眼铳和三眼铳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有九根铁管。 这玩意儿实在是太原始了,没有什么瞄准装置。 点燃后对准大致方向激发就可以了。 射程很短,但进入射程后的威力却不小。 原因很简单,三根管甚至九根管的喷子贴脸输出,威力自然小不了。 但因为射程和装填速度等原因,临战基本也只有射击一次,之后就进入肉搏战了。 陈景恪并没有说改良的办法,一来他自己也要好好想想该怎么改,二来和这些当兵的说了也没用。 他们只负责使用火器,制作火器是军器局的职责。 改良火器的事情,还要等回京之后再说。 检阅了一番水师,朱雄英才心满意足的返回石港铺船厂。 在亲眼见到滑轮组升降帆的实际效果后,终于启程前往下一处地方。 这次他准备去福建、江西、湖广去逛一逛,顺便和朱棡见一面。 他倒是想去两广云贵四川去转转,只是别说朱元璋了,陈景恪也不允许。 此时两广和云贵的气候环境太危险了,万一他在那边出点事儿,后果太严重。 四川则是路途难行,也不能去。 朱雄英也没有一味的赶路,时不时的就会去农村看一眼。 虽然他看到的,基本都是地方官想让他看到的,但总算是对民间有了一定的了解。 毕竟身边有个陈景恪不时的提醒他,你看到的情况再差十倍,就是真实情况。 他想认不清都不行。 陈景恪也没有忘了自己的打算,途中再次出手改良了织布机。 在一户农家参观的时候,他见到了这个时代的织布机。 和他小时候见到的几乎一样,但他很轻易就看到了一样不同之处。 这个不同之处,让明朝的织布机,比起前世他小时候见到的,效率低了好几倍。 这个不同之处就是,飞梭。 此时的飞梭是一根长木条,上面缠着线圈,要手动放线才行。 前世他小时候见过的织布机,飞梭是一个木头雕刻的梭子,中间掏空有一个滑轮。 那个滑轮和鱼竿上的绕线轮有点相似,可以自动放线。 织布的人只需要不停地扔飞梭就行了,节省了手动放线的过程。 不知道这种飞梭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但无所谓,至少现在还没有。 于是他再次出手,改良了飞梭。 织布的妇人稍加练习,就可以娴熟的使用,织布速度快了至少五六倍。 这下众人无不再次感到震惊。 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动,竟然能将织布的速度提高数倍,实在是厉害啊。 这要是推广天下,不知能节省多少人力,创造的价值无可估量。 朱雄英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给他说的一句话: 生产力改变生活。 实乃至理名言也。 第215章 无题 陈景恪最近几天搞了不少发明,但要说最让众人震撼的,反而是织布机的飞梭。 弹簧、轴承、滑轮组,都可以看做是全新的发明。 大家在震撼之余,也只是觉得他很厉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好比一个学渣,不会去揣测次次考一百分的人,是怎么考的一样。 正因为太厉害,他们反而不愿意去想,为什么陈景恪就能发明出轴承和滑轮组。 而是很自然的将一切归结于天赋——我做不到,他厉害是应该的。 但飞梭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改良,一个他们完全能看懂,也能做到的事情。 梭子他们见过,钓鱼用的绕线轮他们也见过——绕线轮宋朝就有了。 只需要转变一下思维,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就能让织布的效率提高五六倍。 在看到飞梭的时候,很多人心中下意识的产生了一个想法: 原来这么简单,为何我就没想到呢? 就好比是考三十分的人,去看考四十分的人。 为啥我就比他少了十分呢?不服啊。 但正因为如此,飞梭带给他们的震撼,才更加强烈。 尤其是朱雄英,感触是最深的。 陈景恪一直给他灌输生产力这个概念,使得他下意识的认为,这玩意儿应该很高端很难。 轴承和滑轮组,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这也导致他无法理解,大字不识一个,纯靠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吃饭的工匠,能对此做出多大贡献。 他们能想出轴承这种高级玩意儿吗? 能想出滑轮组吗? 很明显,不能。 那么,为何陈景恪还一直认为工匠很重要呢? 不过尽管无法理解,出于信任他还是相信了。 可是飞梭让他知道了,原来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如此简单。 就算是普通工匠,潜心去琢磨也能弄的出来。 可是自黄道婆改良织布机至今,已经过去一两百年时间,为何没有人做出改变呢? 他想起了陈景恪之前给他说的话:“工匠地位太低,积极性太差。” “且真正拿主意的是管理他们的官吏,这些官吏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关心乌纱帽。” “技术的革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如果革新失败,反而要因此担责。” “所以他们是最不喜欢技术改良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工匠想到了什么好主意,也没有地方去试验。” “有学问的人不屑于去研究技术,掌握技术的人地位低下……” “生产力的进步,全靠百姓在实践中的偶然发现,进展自然缓慢。” 此时,他对这一番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废除匠籍制度的决心。 如果皇爷爷不同意,我就绝食给他看…… 嗯,还是算了,饿着挺难受的。 他要是不同意,就等我登基了,统统给废掉。 就不信他还能反对。 之后,朱雄英就下令,让当地官府全力推广新式飞梭。 并且再次写了一封奏疏,连带着飞梭样品一起送回了应天。 然后一行人就继续上路,前往江西和朱棡会合。 走到半路,遇到了一队差役,押着上百人在前行。 被押送的人,一二十个一组,用绳子拴起来。 说他们是囚犯吧,这些人身上也没穿囚服,且押送的力量也太儿戏了。 可要说他们不是囚犯,为何要用绳子拴起来? 陈景恪将人拦停,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江西那边被拆分的宗族成员,这一批要押送到北平定居。 用绳子拴起来是怕他们逃走。 对此陈景恪也不好说什么,但想想北平和此地的距离,他皱眉问道: “你们就这样步行去北平?” 差役赔笑道:“贵人说笑了,哪能呢。将他们送到渡口,乘船顺着大运河北上。” 陈景恪这才放他们离开。 将事情告诉朱雄英,他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队伍继续行驶,之后又遇到十几批押送百姓的队伍,粗略估计有数千人被送走。 这还只是他们看到的,没看到的不知道有多少。 由此可见,这次朝廷的决心有多大。 一路到达江西省治南昌,江西布政使等官吏出城十里相迎。 而朱棡则在城门口迎接。 如果是朱元璋来,他肯定出城三十里亲迎。 如果是朱标来,至少也要出城十里。 朱雄英过来,他作为长辈出城迎接是符合礼节的。 叔侄相见,自然非常的开心,其他人都成了配角。 寒暄了几句,众人就进入城内,去往朱棡的临时住所。 到达南昌城中,发现大街上闲逛的人非常少,碰到的人基本都是步履匆匆。 尤其是看到他们的队伍,更是慌忙躲开如避蛇蝎。 朱雄英正想问原因,却从朱棡脸上轻蔑的表情找到了答案。 恐怕此时自己三叔的名声,在江西等地已经能止小儿夜啼了吧。 陈景恪也猜到了原因。 朱棡带着锦衣卫,协同军队在福建、江西、湖广三地,杀的血流成河。 百姓们自然惧怕。 只希望能解决当地的宗族,不让这一番血白流。 到达朱棡的住处,朱雄英和山西布政使等人简单聊了几句,就借口旅途劳累,让他们离开了。 并且表示什么迎接晚宴之类的,也一概不用准备。 众人自然知道叔侄有话要谈,很识趣的离开了。 屋内只剩下叔侄两个,一番交谈之后,朱雄英才明白具体发生了什么。 江南有太多从两晋唐宋时期,就迁徙来的宗族,千年传承让他们内部尤为的团结。 很多宗族藏匿着大量人口,背地里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宗法比国法还要大,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朝廷清查人口,这些大宗族眼见贿赂不成,就意图凭借坞堡反抗。 朱棡是什么性子,正找不到借口杀人呢。 当下直接调集军队攻打,可谓是死伤无数。 如果不是去年朝廷调整了江南的赋税,如果不是在这里安插了许多军户村落。 三地早就被激起民变了。 被打击的不只是宗族,还有地方士绅以及官僚,相当于是对三省来了个大洗牌。 朱棡自己统计的人数,大半年时间杀了四万余人。 计划在下半年迁走二十五万人。 这些人全都是各大宗族的人口,至于普通百姓,他没有动。 这也是没有发生民变的另一个原因。 讨厌宗族的可不只是朝廷,还包括普通百姓,他们可没少被宗族欺凌。 现在眼见朝廷对这些人动手,自然是拍手称快。 甚至有很多百姓主动去找锦衣卫告状,说自家以前如何被欺凌的。 朱雄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百姓找锦衣卫告状?” 朱棡说道:“宗族势力上瞒君下欺民,这么多年来,被他们欺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现在朝廷要收拾他们,之前被欺压的人自然会站出来报仇,宗族势力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 “百姓虽然很怕锦衣卫,但更想报仇。” “下一步我准备去两广,那里的宗族势力也非常强。” “这一次,我要彻底解决三省宗族问题,让朝廷的政令能直达乡里。” 朱雄英很是感动,说道:“就是苦了三叔,要替朝廷背负骂名。” 朱棡笑道:“哈哈……说这见外的话做什么,这天下是咱们朱家的,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叔侄俩聊了许久,对很多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隔天,朱雄英就决定微服私访,好好看看这里的情况。 朱棡并未反对,只是让他小心。 陈景恪和徐允恭自然要紧随左右。 悄悄离开住处,去了几个人多的地方。 只是大街上的人一听他们是外地口音,马上就变得警惕起来。 本来聊的很热闹的人群,也一哄而散。 不用问,肯定是锦衣卫闹的,怕被抓起来。 转了半天,众人打听到的消息也很有限,只能打道回府。 刚走到门口,就见有两个操持奇特口音,穿着奇怪服饰的人,在和门卫说着什么。 但门卫们明显很不耐烦,连踢带打的想将他们驱赶走。 只是两人很执着,被打了也不走,不停的说着什么。 直到门卫们抽出兵器,他们才吓的狼狈而逃。 但依然没有离开,而是远远的看着。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