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84章

第84章

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朱元璋非常认同的点点头,这也是他看到情报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 而且以日本藩镇割据的局势,就算没有南北朝也一样可以挑拨离间。 哪个藩镇不想做大做强?谁不想建立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明只要在背后支援钱粮武器,就可以坐享渔翁之利。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这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根据情报显示,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南方政权日渐衰弱,北方日渐强势。” “而且现在南朝君主后龟山是个鸽派,想要和北朝和平相处。” “他这个君主如此软弱,下面支持他的藩镇纷纷倒戈。” “再这么下去我怕用不了多久,南朝就没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行动起来。” 朱雄英问道:“可是后龟山软弱,就算有我们支持,他们也很难打的起来吧?”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你再将后龟山的情报详细看一遍。” 朱雄英很是疑惑,难道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不过他也没再问,而是拿起情报再次翻看起来。 很快他就眼前一亮,说道: “南朝的上任君主是后龟山的兄长长庆,此人是强硬派。” “后龟山联合鸽派夺权,逼迫其退位,才成为南朝君主。” “咱们可以扶持长庆复辟,让他继续和北朝对立。” 朱元璋高兴的道:“不错不错,你能发现这一点,可以出师了。” “先扶持长庆复辟,让南北继续对峙。” “然后再从北朝的藩镇里选几个野心大的,让他们反抗足利尊氏。” “这样就能削弱足利尊氏势力,还可以彻底将这潭水搅浑,减少我们征伐日本的阻力。” 大体的方略就是如此,至于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仔细斟酌。 陈景恪说道:“想打日本,就必须拿下高丽,否则很容易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朱元璋很是认同,说道:“高丽那边的舆论造势已经完成,就等明年上元节之后出兵。” 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出兵,也是经过计算的。 辽东冬天气候太冷,不适合作战,必须赶在天冷之前结束战斗。 而且严寒时间特别漫长,适合作战的季节只有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结束战斗的时间要在十月份左右,时间非常紧迫。 一二月份从大明出兵,走到地方天就暖和了。 略微休整几天就可以作战,利用好每一天时间。 陈景恪继续翻看情报,很快就看到了银矿的部分。 探子经过秘密侦查,确实发现了银矿。 因为不敢大张旗鼓的调查,所以不知道具体的储量。 至于佐渡岛金矿,因为此地是日本流放权贵的地方,严禁其他人靠近,所以他们也无法登岛探查。 不过现在金银矿反而只是添头,大明想要的是这块地。 等地打下来了,什么矿还不是随便挖。 同时传回的,还有元朝二征日本战败的原因,季风。 每到夏秋季节就台风频发,尤其是九月份前后更是频繁。 元朝远征军不懂季风,两次出征都遭遇飓风,舰队十之七八毁在天灾里。 朱雄英惊讶的道:“竟然如此吗,元朝竟然都不做调查就出兵的吗?” 陈景恪叹道:“不是他们不做调查,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季风对海洋的影响有多大。” 陆地上冬天和夏天刮的风也不一样,但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影响其实都不大。 海上可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季节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都说百年才能建成海军强国,原因就在这里。” “哪些航道是安全的,哪些航道不安全,都需要一点一点去探索。” “还有季风,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风向、洋流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需要一点一点去了解去记录,寻找最合适出海的季节。” “还有海上补给站,就相当于是沙漠中的绿洲。” “没有这些补给站,再强的海军都走不远。”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来准备和建设。” “就好比这次打日本,我们要将高丽作为跳板。” “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把对马岛打下来,将此地作为前进基地。” “同时还要考虑季风的影响,选风势较弱的时间出兵。” “如果战事不能及时结束,就要小心飓风影响,轻易不要出海。” 朱雄英不禁咋舌不已:“真是复杂啊。” 陈景恪说道:“就因为复杂,所以历朝历代都不太重视大海。” “就算开疆拓土,也会下意识的往西域走,而不是从海洋出发。” “大明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就不能只重视陆权,海权也不能忽略。” “如果我们不重视,总有一天别人会开着战舰,将大炮架在我们的家门口。” 朱雄英霸气的道:“放心,你说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在大明出现。” “只有我们的大炮,架在别人的家门口。” 陈景恪笑道:“我相信。” 他自然相信,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不让那种情况,在这一世出现吗。 如果做不到,那他不是白穿越了。 之后朱元璋将徐达叫来,一起商议如何经略日本。 对此徐达一点都不奇怪,自从知道分封诸王的计划,他就明白早晚会有这么一天。 高丽只是第一步,不过他没想到的是,朝廷竟然这么快就确定第二步了。 “日本可不好打,其国内有一千万人口,且和我们远隔大海。” 朱元璋笑道:“天德莫非怕了?” 徐达正色道:“不是怕,未虑胜先虑败,我们必须将所有困难都考虑到,然后一一解决。” “等事到临头再去想办法,就会增加不确定性。” 朱元璋满意的道:“这就是我找你来的原因,情报就在这里,好好研究一下该怎么打。” 然后他又指了指陈景恪说道:“他懂一点海上的知识,可以让他参与进来,英儿也跟过去涨涨见识。” 徐达的动作很快,没几天就组建了一个参谋部,专门研究日本。 经过研究之后,众人制定了第一步计划,出海。 派遣海军远航,锻炼海上作战能力。 “最远到达对马岛,最好想办法占领这里,初步在这上面建立据点和补给站。” “日本官方不出面也就罢了,如果他们出面讨要说法,正好借此机会和他们搭上线。” “借口很好找,打击倭寇。” 第212章 太孙出巡 对于如何经略日本,陈景恪只能提供大方向上的参考意见。 比如找机会,获得佐渡岛的所有权,哪怕只是临时所有权也可以。 到时候大明就可以在上面驻扎水师,就近经略日本。 还能从日本购买奴隶,去岛上开采金矿。 这个策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海军建设就是无底洞,必须要有收益才行。 否则光靠大明国库填窟窿,发展规模受限不说,还容易遭受白眼。 更何况经略日本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过程。 更需要给国内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维持下去。 至于他为何会知道佐渡岛上有金矿,众人没有问。 都以为是朝廷派人打探到的。 当然,陈景恪也只敢提大方向上的建议,具体该如何执行,是一点都不敢插嘴的。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不懂最好别装懂,否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他越是如此,诸将反而越认可他。 一个懂战争是怎么回事儿,又不胡乱插手的人,正是他们需要的。 关键这个人还是个战争狂,看起来比他们这些将领还要好战。 将来必定是鹰派的掌门人,军方实在没理由不喜欢他。 当然,对朱雄英他也很满意。 至少从现在的表现来看,这位绝对不是那种墨守成规之君,未来少不了各种战争。 战术方面陈景恪能做的不多,不代表别的方面他不能做点什么。 前世他看过早期大航海的相关介绍,可以说各种问题频发。 用无数人的死亡,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 比如坏血病,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比如淡水的储存,比如食物储存问题。 早期大航海属于探索阶段,没有补给站提供补给。 在不确定能不能获得补给的情况下,出发时携带的物资很重要。 船上的每一分空间都很宝贵,不可能储备太多燃料。 所以食物最好是那种,不需要加热就能直接食用的。 饮用水也是一样,不可能顿顿喝热水。 大多数情况下,喝的都是发霉变绿的水。 口感差就不说了,还很容易引起疾病。 很多人就死于变质水引起的痢疾。 中国古代航海,其实并未深入远海,大多都是在近海航行。 可以随时上岸获得补给,很少遇到这种问题。 当然了,中国人还掌握着一项重要的技术,发豆芽。 出门携带黄豆,保存非常方便。 可以随时发豆芽吃,所以没有遭遇坏血病。 但现在大明要进入远海,有些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辨别方向之类的,牵星术已经很成熟,不需要他操心。 嗯……想操心也操不了,因为他也不知道这玩意儿怎么弄的。 不过他还是将很多经验写了下来,并且给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食物和水的保存,可以用罐头的制作方法保存。 罐头的原理很简单,大部分导致食物变质的菌种,八十多度的高温就足以杀死。 知道了这个原理,制作罐头就非常简单了。 前世他有个女朋友,就经常用这种方法自己制作水果罐头。 煮熟装进玻璃瓶里,趁热封口,一般保存几个月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的原理,用来保存淡水也是有效的。 大坛子大罐子,用来装罐头装水效果再好不过了。 坛坛罐罐的在陆地上运输容易碎,但在海上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林林总总,陈景恪写出了一本五万多字的要略。 徐达立即下令水师各部学习。 计划制定好之后,早就摩拳擦掌的水师立即行动。 渤海水师出动了一支三千人的舰队,横跨渤海黄海,去往对马岛。 舟山水师也出动了一支三千人的舰队,目标黄海对面的对马岛。 这次的目的,就是占领这座岛屿,在上面建立一个前进基地。 泉州水师也没有闲着,他们的任务是下南洋,摸清当地的情况。 尤其是各大岛屿,要全部记录下来。 接下来一段时间,大明水师各部,都要轮番出海,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现在大明水师力量还是太弱小,渤海舰队、舟山舰队和泉州水师,加起来才不到四万人。 朱元璋下令,扩军。 水师规模暂定为十万常备军。 如果不是怕一次扩军太多,反而导致战斗力下降,这次会扩编更多人。 即便如此,也准备了十万预备役。 平时学习航海知识,配合水师进行一些行动。 等有需要了,可以随时上船当兵。 作为补偿,他们的家人可以去造船厂、朝廷开设的盐场等地方工作。 也可以选择去朝廷选定的地方定居,捕鱼种田为生。 其实到了这一步,大明离开海只剩下一道政令了。 之所以还没有全面放开,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倭寇未灭,全面开放就是露出破绽给他们。” “其二,水师战斗力还未形成,无法保护这么长的海岸线。” “其三,老三在南方大开杀戒,一旦开海,那些宗族势力难保不会逃到海上为寇。” “所以,开海还不能急,等明年再说。” 朱元璋如是说道。 陈景恪自然也是无所谓的,真不急这一年两年。 大明这次是主动开海,不是被动,自主权很大。 磨刀不误砍柴工,完全可以准备妥当一点再施行。 不过这时候朱雄英又整出了幺蛾子:“皇爷爷,我想出宫去看看。” 朱元璋笑道:“你出宫就出呗,还用和我打招呼啊。” 朱雄英认真的道:“我想离开应天,去其他省走一走看一看。”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消失了,就在大家以为他要拒绝的时候,哪知他却叹道: “哎,翅膀长硬了总是要自己飞翔的,去吧。” 朱雄英惊喜的道:“真的?” 朱元璋看着他,点头道:“爷爷什么时候骗过你,出门在外注意安全,切记不要离开护卫的视线。” 朱雄英连忙点头道:“好好好,我知道了。对了,景恪也跟我一起去吧。” 朱元璋笑道:“去,他肯定要跟着去保护你的。” 说到这里,他转向陈景恪:“多的我就不说了,将他全须全影的带回来。” 陈景恪郑重的道:“陛下放心,我会看好太孙的。” 朱雄英又小心翼翼的问道:“那我能将妙锦也带上吗?” 朱元璋讥笑道:“要不,把我和你祖母也带上,再把你爹也带上?” 朱雄英连忙讪笑道:“开玩笑,我说笑的,皇爷爷莫要当真。” “我去将此事告诉皇祖母……景恪快和我一起去收拾行李。” 陈景恪心下好笑,见朱元璋没有特别吩咐,就告退离去。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朱元璋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自然不放心让朱雄英出门。 可也知道在深宫里是很难养出明君的,多见见外面的世界,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当年修筑黄河,朱雄英就嚷嚷着要出去看看,被拦了下来。 这两年他可没少念叨此事,这会儿要是再拒绝,也不太好。 现在他年龄长了两岁,朱标也在京城,想去就去吧。 以后或许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但安保工作必须要做好,确保万无一失。 朱元璋马上就收拾好情绪,开始下达命令,安排随行人员。 另一边,朱雄英非常兴奋的找到马皇后,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沉浸在喜悦中的他,并没有察觉到马皇后笑容里隐藏的一丝担忧。 陈景恪看到了,但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一再保证会看好他。 朱标对于儿子出行,则没有太多的惊讶。 他是非常支持此举的,还叮嘱朱雄英路上要多加小心,不要扰民什么的。 群臣对于太孙出行意见不一,有人觉得出去看看也不错,有人则觉得太劳师动众了。 圣天子垂拱而治,瞎折腾就是扰民。 对自身也不安全,万一有个什么闪失怎么办。 对于反对的声音,朱元璋没有惩罚,但也没有理会。 而是下令将徐允恭给召了回来,担任此行的护卫副统领。 之所以不是统领,是因为他第一次干这个活儿,缺乏经验。 护卫统领是朱元璋的老部下牛二虎,是凤阳同乡。 早期追随他的人之一,深得信任。 半个月后,大部队出发。 一开始的计划是去浙江,但走到半路朱雄英突然下令拐路去舟山。 那里有一座水师大营,他想过去参观一下。 陈景恪什么都没说,这次他们外出本就没有固定目标,去哪都无所谓。 他现在只想吐槽一下马车。 “这玩意儿太颠簸了,早饭都快给我颠出来了,还是骑马舒服一点。” 徐允恭笑道:“马背上待太久了也不舒服,这就是我们中原骑兵和草原骑兵的不同。” “真要两军对垒,咱们谁都不惧,可长途奔袭远不如草原骑兵。” “他们一人三五匹马,可以吃喝都在马上,数日不下马都是常事。” 陈景恪笑道:“不错吗,张口就能将话题扯到军事上,现在有点将军的样子了。” 徐允恭叹道:“你见过未上过阵的将军吗?我也就只能想想罢了。” 陈景恪哪能听不出他的弦外之音,说道: “你想去辽东就去求陛下求徐伯伯,实在不行去求永昌侯也行,和我说有什么用。” 徐允恭凑近,悲愤的说道: “我爹说这事儿他不管,让我自己想办法。” “陛下那边,我一看到他就发怵不敢开口。” “永昌侯我也去问了,还给他送了一份厚礼。” “结果他将礼收了,事儿不给我办。” “说让我回去问我爹,我爹同意他就同意。” 陈景恪差点笑喷了,徐达不开口是要顾及影响,蓝玉这就是故意戏耍人呢。 “去给我弄一匹马过来,这马车狗都不坐……”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没好气的道: “有本事你别坐……徐老大,给我也弄一匹马过来。” 徐允恭连忙招呼手下,送来两匹性情温顺的马,给两人骑乘。 换到马上,陈景恪长出了口气,说道: “你去永昌侯府上是怎么说的?” 徐允恭说道:“就说蓝将军,末将想去你麾下效力……” “嘁……”朱雄英嗤笑不已:“我要是永昌侯,也将你的礼物收下,然后将你撵出来。” 徐允恭一脸疑惑:“我是依礼拜访,有问题吗?” 朱雄英说道:“你这脑子,算了……以后啊,好好当将军吧。” 陈景恪笑着解释道:“你的问题就在于礼太多了……你知道你和永昌侯是什么关系吗?” 徐允恭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 太孙是他的妹夫,是永昌侯的外甥孙。 双方都是太孙党,是一个锅里吃饭的。 上次剃发那事儿,大家还合作过一次。 而且他本人和陈景恪、太孙私交甚密,所以算起来他也是蓝玉的晚辈。 虽说礼多人不怪,但有时候礼多了也会显得疏远。 求长辈办事儿,处处依照礼节来,那就是不把人家当长辈。 蓝玉没把他的礼品丢出来,那都是不愿意和他计较。 陈景恪笑道:“懂了吧?你带着礼品上门,就说是前来探望长辈。” “出征辽东的事情都不用开口,永昌侯自会将你算上。” 徐允恭一拍脑门,说道:“糊涂了,主要是我们家……你们懂的。” “一时间没适应新的身份,回去我就再去探望永昌侯。” 徐达地位太特殊,之前从来不站队,徐允恭也适应了这种情况。 现在徐妙锦成为准太孙妃,已经完成了被动站队,他一时间转不过弯也正常。 陈景恪说道:“还用得着回去吗,过几天置买一些有意思的小玩意儿。” “让人送回京城,就说是送给蓝春和蓝斌的。” 蓝春是蓝玉的长子,之前陈景恪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小春。 结果满周岁的时候,蓝玉直接就给整成大名了。 蓝斌是二儿子,蓝玉希望他文武双全,就取了这个名字。 给小孩子送玩具,确实是百试不爽的办法。 不光徐允恭送,他和朱雄英也都会买一些,让人送回去。 解决了徐允恭的事情,朱雄英说道: “不知道水师打造的如何了,那五千料的大船有没有打造完成。” 陈景恪说道:“有武定侯在,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武定侯郭英,十八岁就追随朱元璋,他的妹妹还嫁给了朱元璋为妃。 关键是此人擅水战,被加封为靖海将军。 朝廷组建水师,他自然要被委以重任,成为舟山水师主帅。 太孙的队伍很快就到达浙江造船厂,众人还没说话,就先被船坞里的一艘庞大军舰夺去了眼球。 第213章 匠籍如奴籍 宁波府象山县石浦港,是中国四大渔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朱元璋闭关锁国时,留下了几个港口造船备倭。 石浦港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其中之一。 在确定开海政策之后,朱元璋进一步扩大了造船厂,并在原造船厂的基础上组建了专门的衙门。 如青州提举司、宁波提举司、泉州提举司,专门负责造船工作。 提举司设提举一名,为正七品。 宁波提举司负责浙江一带的造船工作,主要办公地点就是石浦港。 此时在石浦港的码头,停靠着四艘外型相似的巨舰。 这四艘船长约四十四丈有余,宽约近二十丈。 也就是长一百五十多米,宽六十多米,桅杆高数十米直插天际,其上似有亭台楼阁。 朱雄英、徐允恭等人哪见过这场景,一个个嘴巴张的能吞下鹅蛋。 人群也是一阵骚动,即便大家生活在长江畔,天天都能见到各样的船只。 但和一座城楼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见,。 ‘见多识广’的陈景恪,也不禁感到震惊。 前世他见过十万吨级的巨轮,也远远看到过山东号、零五五,但那些船都是钢铁建造。 即便造的再大,都觉得理所当然。 他只是感叹于国家强大,就没有别的了。 可这是木质帆船,能造的如此庞大,带给他的震撼反而要更大一些。 然后就是深深地叹息,至少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是领先全世界的。 可惜…… 这时有人喊道:“你们快看那边,那些船好瘦。” 众人举目望去,在另一侧的码头,停靠着五六艘大小不一的船只。 这些船看起来更加低矮一些,最长的几艘长度在二十七八丈的样子,宽却只有三四丈的样子。 比起那些长宽比只有二点五比一的宝船,这些长宽比在七比一的船,确实要瘦的多。 但陈景恪却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区别,那种巨舰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宝船。 也就是郑和下西洋时候乘坐的。 那些瘦长的战舰,是根据他的设计打造的新式海船。 低矮是因为吃水更深,且没有太高的上层建筑,这样有助于抵抗风浪。 细长是为了减少水的阻力,更有利于破开风浪,有效的提高船速。 这玩意儿用初中物理水平就能解答。 朱雄英是见过新式海船设计图的,马上就想到了缘由: “那些就是你设计的新战舰?” 陈景恪说道:“看起来很像,具体要等问过才知道。” 正说话间,一大群人出现在道路不远处,正是船厂那边过来迎接太孙的。 确定安全之后,朱雄英带人上前。 这还是石浦港船厂建立以来,第一次有国君前来视察——太孙是储君,也是君。 船厂上下自然是非常激动。 宁波提举司的负责人叫宁吉忠,也是跟随朱元璋的老人。 当年大明还未建立,他就负责为朱元璋打造战船。 后来因功授官,从造船匠一跃成为官僚阶层。 宁吉忠见到朱雄英激动的热泪盈眶,连连道:” “像,实在太像了……当年我远远见过陛下,和太孙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当年我就后悔,没敢上前和陛下说句话。” “现在好了,能和太孙说上话,我死也瞑目了。” 这明显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老朱和朱雄英并不是特别像。 用马皇后的话来说,朱雄英的脸型轮廓更像常妃,只是少了几分秀气多了几分俊朗。 不过一个老臣说像,饱含的是忠诚,自然没谁会去计较。 对于这些忠心的老臣,朱雄英自然知道怎么做,一番宽慰。 “……皇爷爷也是知道宁提举的,夸你为人忠诚船造的好,是大明的栋梁。” 一番话说的宁吉忠当场跪下,朝应天方向磕了几个响头。 然后又朝朱雄英磕了几个头,再起身额头已然青紫。 看的众人感动不已,朱雄英目光里也多了几分柔和。 陈景恪在感动之余,也不禁感慨。 难怪这人能从工匠变成官吏,这一番做派,就不是普通工匠能做出来的。 之后,一行人进入船场。 很明显能看得出来,船厂是经过刻意打扫的,到处都很整齐干净。 朱雄英兴致勃勃的来到码头,近距离观看这些大船,所带来的震撼更加强烈: “这些宝船是准备出海用的吗?” 宁吉忠回道:“这微臣就不知道了,去年陛下下令,着三处船厂每家打造二十艘五千料宝船,于今年年末交船。” “这四艘就是第一批打造出来的,还有八艘已经在建造中……” 朱雄英问道:“时间可不多了,能来得及吗?” 宁吉忠自信的道:“可以,咱们已经很久没造这种大船了,也缺少熟练的小工。” “这四艘船是给大家练手用的,也是为了锻炼小工。” “现在人员已经磨合好,接下来速度就快了。” 朱雄英点点头,又指着对面的船问道:“那些是新式战船吗?” 宁吉忠敬佩的道:“是的,都是新式战船……” “真不知道这是哪位大匠的手笔,按照他的设计思路,新式海船抗风浪能力倍增,深海航行也可保无恙。” “真想拜访一下,亲自向他请教造船技艺。” 朱雄英笑道:“想拜访他还不简单,那新式海船就是我身边这位陈伴读设计的。” “啊?”宁吉忠非常惊讶,将信将疑的道:“这……这……陈伴读懂造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我不懂造船,但我懂学问。” “根据我所学,推测什么样的船抵抗风浪能力更强,然后将想法告诉你们。” “你们再根据这些想法,建造出新式海船……” “所以,这些船是我们共同研制而成,非我一人之功。” 宁吉忠嘴巴张了又张,最终化为苦笑: “是啊,我们吃亏就吃亏在不懂学问,只能靠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造船。” “不懂其中的原理,很难设计出新的船型。” 陈景恪点点头,何止是造船业,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百工技艺普遍都是这种情况。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就照着做。 改良全靠偶然出现的天才,或者某人灵光一现。 五千料的大船,其实是宋朝时期的技术。 元朝继承,然后再传承到明朝,依然没有太大的进步。 接下来,朱雄英先后登上宝船和新式战船,参观一下内部情况。 他发现新式战船上,留有很多小门,就问道: “这是做什么的?” 宁吉忠介绍道:“这是给火炮留的口子……” 陈景恪惊讶的道:“火炮,现在火炮已经上船了?” 宁吉忠笑道:“陈伴读哪里的话,火炮早就上船了。” “当年陛下率领水师攻打伪帝陈友谅,很多船上就装有火炮。” 朱雄英也说道:“确实如此,皇爷爷乘坐的船,就被火炮击碎了,还好他提前一步换乘了船只。” 宁吉忠恭维道:“陛下乃天命之主,自有天佑。” 陈景恪确实有些惊讶,他以为炮舰是西方搞出来的玩意儿,没想到中国那么早就有了。 但……可惜啊,没有后续发展。 这时宁吉忠说道:“大炮又沉又笨,发射速度也

相关推荐: 她太投入(骨科gl)   《腹黑哥哥。霸道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赘婿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狂野总统   下弦美人(H)   沦陷的蓝调[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