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前问他还要做哪些变革,他觉得时机到了,就来找咱。” “如果咱能听得懂,又觉得可行,就施行。” “如果咱听不懂,或者觉得不可行,那是他的问题,他自己负责说服咱。” 马皇后笑道:“难得,你终于想通了。” 朱元璋说道:“我心里比谁都清楚,可那时候我也没办法啊,只能自己独断专行。” “不论是对还是错,有法总比没有法要强。” “别看咱表面上刚愎自用听不进人言,其实心里也没底。” “心里越没底,咱就越容不下别人反对,那时候咱是真的累啊。” “还好陈景恪出现了,有能力帮咱设计一套更好的制度。” 马皇后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事情远没有他说的这么理性。 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最后得了天下。 有此成就者,亘古唯一。 他有多自信可想而知,也有自信的资本。 他相信自己能将国家治理好,相信自己制定的制度不会比前人差。 直到遇见了陈景恪。 他才真正清醒过来,打天下和治天下,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他纠结过,也一度不服气。 还好,他还保持着理智,比起个人的那一点点胜负心,他更希望大明能变好。 于是接受了陈景恪的存在。 从原本的心有芥蒂,质疑,到现在的信任有加。 作为枕边人,她亲眼见证了全过程。 甚至朱元璋能这么快,就承认不如陈景恪,并接受他的能力。 马皇后的开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没必要再提起。 只要一切都在变好,大家都能好好的,她就满足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往躺椅上一躺,脚一蹬摇摇晃晃的好不惬意: “现在多好,没有了没完没了的烦心事,每天处理一下政务,还能有时间陪陪你。” “咱也终于体会到当皇帝的好了啊。” “哈哈……”马皇后笑了起来:“标儿可能不这么想。” “嘿……”朱元璋笑道:“谁让他是咱的儿子呢。” “他要是不服气,等他儿子长大了,也这么使唤他儿子去。” ----------------- 朱标听说又要废奴,也是头疼不已。 倒不是反对废奴,而是新税法还没弄好,又来一项变革。 忙不过来啊。 不过还好,废奴是可以和摊丁入亩放在一起的,就是额外附上一份保障制度罢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名正言顺的,把偷懒的陈景恪薅过来帮忙。 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参与的越多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就越清楚,有助于以后的改革。 奴仆保障制度比较简单,主要在人身安全和薪酬两方面。 他倒是想搞一本劳动合同法来着,可惜那是奢望。 先废除奴籍,给奴仆们最基本的保障,别的以后再慢慢争取。 至少法律上废除了奴籍,奴仆也是良籍,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多。 期间有一名官吏,问了一个问题: “摊丁入亩、废奴、鼓励百工技艺,会不会导致土地无人耕种,粮食不够吃。”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的:“真正能依靠百工技艺为生的,只有极少数。” “更多的百姓,还是要靠地吃饭。” “况且,农耕是植入华夏人骨子里的东西,就算有钱也不会放弃土地的。” “除非有一天,百姓能完全脱离土地生活。” “但若真到了这么一天,那百工技艺肯定已经非常高。” “木牛流马一类的技术全民普及,百姓赶着木牛流马去耕地,一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 用木牛流马耕地? 众人皆大笑不已,有人打趣道: “难怪陈都尉能想到如此多的变革之法,思维果然天马行空。” 有人附和道:“是啊,我只知道木牛流马能用来运输物资,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用它来耕田的。” 接着大家就煞有介事的讨论起此事。 倒不是嘲讽陈景恪,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这些人都是朱标核心团队成员,早就知道陈景恪的能力。 甚至都算是他的半个学生。 从任何方面,都不会嘲笑他。 只是大家知道他为人宽和,喜欢开玩笑而已。 陈景恪饶有兴趣的听着大家的讨论,想看看他们的想象力能有多丰富。 运输就不说了,顺着他耕地的思路,有人想到了拉播种机,有人想到了拉磨。 还有人想到了钉上铁皮去打仗,不需要多灵活,直直朝着敌人军阵冲过去就行了。 将敌人军阵冲散,跟在后面的大军顺势掩杀。 还有很多想法,让陈景恪都为止赞叹。 说道尽兴处,随之而来的就是遗憾。 “只可惜,此种神器并未流传下来,否则那该多好啊。” 陈景恪并没有说什么,木牛流马到底是真是假其实无所谓。 因为就算是真的,按照能量守恒定理,作用也很有限。 真正的未来,是机械化,是工业化。 等过上几年,把蒸汽机弄出来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做神奇。 他掌握的蒸汽机结构,可不是只能用来抽水的那种。 而是经过改良,技术成熟后的产品。 不过现在研究这个还有点早,等过上几年再说。 几人正聊的开心,突然一名官吏急冲冲的进来: “殿下在吗?” 看他着急的样子,众人心中一凛: “殿下不在,事情着急吗?” 那官吏叹道:“急倒是不急,就是有点严重。” “晋王在福建和江西大开杀戒,当地官员上书向殿下求情。” 陈景恪问道:“哦,为何会如此?可是那里的人做了什么违法乱纪之事?” 那官吏自然认识他,不敢怠慢,说道: “两地宗族势力庞大,藏匿了许多人口和土地,还贿赂清查官员欺上瞒下……” “此事被锦衣卫查获,报给晋王,所以……” 陈景恪神色里浮出一抹冷笑,活该: “此乃陛下亲自下达的命令,你找殿下也无用。” “听我一句劝,此事莫要过问。” “谁让你来找殿下的,你就回他爱莫能助。” 那官吏迟疑起来,他确实是受人所托前来传信,就这么回去了不好交代啊。 马上就有一个相熟的人,将他拉到一边劝说了一番。 没有直接说,只是告诉他事情比他想的复杂,不想被牵连就不要管。 此人被吓出一身冷汗,连忙道谢离开。 他不知就里,但在场的其他官吏知道啊。 这次清查人口和土地,真正的用意是为新税法做铺垫,谁敢阻拦都是个死。 他不明就里的参与进来,落不了好。 发生了此事,众人也就没有了闲聊的心情,各自去忙手头的事情。 陈景恪回道自己的座位,心里还想着这件事情。 其实这场杀戮大家早就预料到了。 北方经历几百年战乱,人口凋敝,宗族势力也不成气候。 江南地处大后方,经历的动乱较少,宗族势力非常强大。 应天和浙江的宗族势力,在去年的改革中,被朝廷肢解的支离破碎。 就剩下福建、江西和湖广。 这些地方的宗族势力源远流长,有些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有些五胡乱华时期就迁徙过来了。 动乱时期他们结寨自保,凝聚力比一般的宗族势力更强。 可谓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即便朝廷安插了许多军户村子,意图掺沙子,也没有太大效果。 人家关起门,不管不问。 乡官制度虽然建立,但在当地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衙门去查什么事情,必须经过宗族同意,否则能不能活着走出村子都不好说。 真把人打死了,他们就抱着法不责众思想装傻充愣。 若朝廷查的严,必须要一个说法,他们就找个人出来顶罪。 当地乡官没少上奏哭诉,希望朝廷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人口清查,朱棡带着锦衣卫亲自坐镇这几个地方,还抽调了好几支军队过来。 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此地的宗族问题。 先将当地的人口和土地调查清楚,将比较强硬的杀掉一批。 剩下的,一部分迁徙到北方,一部分打散安置。 效仿汉唐时期,七八十来个姓氏共同组成一个村子,看你们还怎么搞宗族势力。 这就是朝廷的既定计划,朱标和马皇后都是知道的,找谁求情都没用。 搞不好真将自己给撂进去了。 第210章 麻六甲海盗 很快就到了下班时间,大家纷纷离去。 陈景恪刚回住处,就见到朱雄英在给一个小丫头讲故事,说到兴奋处还忍不住手舞足蹈。 小姑娘自然是徐妙锦,她手拿团扇坐在走廊护栏上,看着上蹿下跳的太孙,眼睛眯成了月牙。 六七岁的小孩子,无所谓什么情情爱爱。 她只知道这是她未来的丈夫,经常给她讲故事带她玩耍,她也很喜欢和他一起玩。 仅此而已。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老朱家某些方面的基因是真强大啊。 连疼媳妇都能遗传。 没有打扰他们,找来一个侍者,让他等会儿转告太孙,自己今晚回家休息。 然后就出宫了。 自从成婚之后,他依然有一半时间住在宫里。 毕竟太孙伴读,同吃同住同行是基本要求。 不过作为已婚人士,要求就没那么严格了,另一半时间可以回家。 不过夫妻俩想见面倒也容易。 福清是公主,被马皇后赐了随意入宫的特权,想见面了随时可以入宫。 回到家天色尚明,陈景恪在书房找到了福清,她正埋头写作。 悄悄走到她身后观察,发现竟然在写小说。 而且内容他还很熟悉,揭榜救父。 我去,这是要做啥。 福清也终于察觉到他回来,有些害羞的将纸盖住,起身说道: “郎君,你回来了怎么也不说一声。” 陈景恪笑道:“看到你在忙,就没打扰。” 然后打趣道:“怎么,你要为我著书立传吗?” 福清浅笑道:“我倒是想呀,但你将来的成就肯定超乎我的想象,编都不知道该如何编。” “只能等你功成名就,再将你的成就一一写下来。” 陈景恪大笑道:“那你可就有得等了……” 福清含情脉脉的看着他:“我有一辈子可以等呢。” 陈景恪心下一暖,抓住她的手说道:“是啊,咱们还有一辈子呢。” 夫妻俩卿卿我我了一会儿,福清才解释道: “民间根据你揭榜救父之事,演绎出了许多故事。” “我准备将这些故事收集起来,修改不合理之处,汇集成册。” 民间有关于陈驸马的话本流传,还演绎出许多不同的故事。 作为妻子,她自然很高兴,也很好奇。 就让人收集这些故事。 然后就看到了许多让她不满意的地方。 其中最不满意的,就是娶了公主做了驸马之后的剧情。 有些版本公主就是个工具人,这还好说。 有些就过分了,将公主写的很刁蛮,只会帮倒忙。 虽然最后经过主角一番管教洗心革面,可她依然很不喜欢。 必须要改了,公主慧眼识君,一眼就看中了主角。 然后夫妻琴瑟和鸣,一起惩奸除恶为国为民。 而且她还觉得,这些人的想象力太差了。 故事也都是什么斗贪官恶霸之类的,最多就是劝谏皇帝爱民如子。 别的就没什么建树了。 和陈景恪的功劳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她准备亲自编写几个故事,比如主角力推黄河改道,甚至不惜立下军令状。 最终改道成功,让北方恢复生机。 这才是真正的治世之才。 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故事,只能说说书先生立了大功。 还有些落魄秀才跟风凑热闹,演绎出了许多版本。 将这些故事梳理成书,他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实在是太忙了,连《本草纲目》的编写他都基本搁置了,更别说是写故事了。 福清想做他自然是支持的,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甚至还给她出主意:“朝代不要用大明,前朝也不合适,就用中国。” “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国就是大明,但多少还是要避讳一些的。” “抓紧故事主线,非必要的情节尽量简写。” “比如去隔壁邻居家拜访,一个看门的就没必要写。” “但如果这个看门的在后面很重要,则可以多写一写。” “再比如景物描写,如果是为了烘托氛围,可以稍微写一写。” “如果不是,依然要简写。” “尽量用半白话文去写,不要太过于文绉绉的……” “最重要的就是,纸很贵,不要水字数……” 福清拿起笔,将他说的要点一一记了下来,然后崇拜的道: “郎君也会写小说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我只懂得一些理论,没有动手能力。” 福清自然不信,只以为他是谦虚。 陈景恪也没有争辩,若有所思的道:“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不若你将它写出来如何?” 这就是夫妻合著了。 福清自然很开心,问道:“什么样的想法?” 陈景恪说道:“麻六甲海盗……” 福清很是疑惑:“海盗?一群强盗有什么可写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即将开海,但大明是陆地国家,不少人对海洋存在偏见。” “小说的流传性很强,我想用这本小说,为大明百姓介绍一下海洋。” 福清更是不解:“可以写一篇游记,写海商也行呀,为何要写海盗?” 陈景恪心道,因为前世我很喜欢杰克船长啊。 “只要写的精彩,什么样的故事都可以,只是我恰好想到了海盗而已。” 果然,福清不再追问,想法这东西不受控制,想到什么都不奇怪。 现在她开始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陈景恪就将杰克船长第一部的故事,改头换面讲了一下: “事情发生在南宋末年,在朝廷的压榨下,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土地……” “要么沦为奴仆,要么死亡……还有些人选择了出海……” “有人出海经商,有人出海当海盗……” 陈景恪大致讲了一下主要剧情,其中玄奇的设定,果然深深吸引到了福清。 波澜壮阔的大海,与风浪作斗争,各种探险…… 尤其黑珍珠号,和被诅咒生不如死的那群海盗。 更是让故事充满了玄奇。 当然,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更加吸引她。 幼时的救命之恩,长大后重逢,一起经历磨难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对于陈景恪来说,其中的一些设定更为重要。 比如在书里他提出了坏血病这个概念,并指出了原因以及预防方式。 有时候通过小说传播,比搞科普效果更好。 当然,这个事情等真正开海的时候,他会让人给所有出海人员讲的。 还有指南针之类的小物件,以及一些海洋生存技巧,也在书里写了出来。 科技树也略微点了一下,火炮上船。 风帆战列舰登场,火炮对轰是少不了的。 还有新式火铳,击发更加方便,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这里算是略微剧透了一点未来,为海军发展指明方向。 妈祖自然也是少不了的,海洋女神护佑海洋平安。 不论海盗还是海商,还是水师官兵,亦或是生活在海边的人,全都祭祀她。 那个给船长指南针的神秘女巫,是妈祖的庙祝。 虎鲸是海洋街溜子,被妈祖降服成为护卫。 因此对人类友善,不会主动伤害人类。 海豚是虎鲸的远房亲戚,一并追随妈祖,喜欢为人类领航。 船长很多次遇到危险,都是靠着虎鲸和海豚才成功逃命。 这个故事他早就开始构思了,只是一直都没时间写。 后来政务繁忙,也就慢慢息了这个念头。 既然福清想写小说,就丢给她试试。 有自己提供的设定和创意,就不信写不出来。 不出意外,福清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由你口述,我执笔润色,肯定能写出最好的故事。” 陈景恪打趣道:“咱们夫妻合著此书,将来必是一段佳话。” 福清也是满脸幸福,这正是她心中所想。 之后夫妻俩一起商量,完善这个故事。 ----------------- 朱棡大开杀戒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北方系的官吏无动于衷,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南方系的官员则气愤不已,不少人在朝堂弹劾此事。 然而,朱元璋直接将证据甩到他们脸上,并且撂下一句话: “清查人口和土地事关国本,任何人胆敢阻挠,皆从重处罚。” 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也让群臣心中发寒。 洪武大帝的屠刀有多狠,大家可记忆犹新。 胡惟庸案、赵瑁案、空印案,每一次都杀的血流成河。 杀起官吏和勋贵尚且毫无顾忌,更何况是一些普通百姓。 宗族势力确实盘根错节,可是在朝廷面前脆弱的像一张纸。 见朱元璋动真格的,没有人敢再劝,很多人开始担忧不要牵连到自己身上。 不论南北方的官吏,都连忙写信告知家里人,配合朝廷的清查工作,千万不要瞒报漏报。 也有人不死心,意图游说皇后和太子。 只是这次他们连人都没见到。 太子更是传出话来,与其在这里游说,不如让家里人老实配合朝廷工作。 这下再傻的都明白,此事两人是不会管了。 只能派人去劝家里人配合。 陈景恪一直关注着此事,也不得不承认,改革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大中央。 在洪武朝改革很难,也很容易。 难就难在很难说服朱元璋,容易就容易在,一旦说服他,什么样的法案都能贯彻到底。 朱元璋为何选朱棡负责此事,难道仅仅是因为朱标身体不好吗? 不全是。 除了朱标身体不好,还有两个原因: 一来是不想让朱标背负骂名,二来有些事情他确实做不来。 朱棡性情残暴,虽然经过朱标的劝说有所收敛,但也只是不再随意辱人杀人。 如果有合理合法的机会,他心中的猛兽依然会释放出来。 而现在,朱元璋就是要释放那头猛兽。 作为藩王,替大哥背负一点骂名那不是很正常吗。 锦衣卫五千五百人,除了留下五百人供朱元璋使唤,其余人全部归朱棡节制。 而朱棡将其中三千人,放在了福建、湖广、江西三省,其目的不言而喻。 得知此事的时候,陈景恪也只能叹息一声,然后保持了沉默。 他没有办法阻止,也不会阻止。 不打散这里的宗族社会,任何改革都无法推行下去。 也不能完全否认宗族的优点。 在动乱年代,宗族结寨自保,确实起到了极大的正面作用。 有效的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安全,保存了民间力量。 甚至可以说,秦汉唐宋时期汉人迁徙到南方,能站稳脚跟同化当地少数族裔,他们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时移世易,现在他们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者。 过于团结的宗族势力,阻止朝廷改革。 他们瞒报土地、隐藏人口,在私下施行另一套管理制度。 宗族管理者就是天,可以随意用宗法处置下面的人。 说白了,即便大家是血亲,依然有人是统治者,有人是被奴役者。 而且还是世世代代奴役,想逃都逃不掉。 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户籍,宗法不允许给他们上户口。 上了户口就要缴纳人头税,就要服徭役,就容易生出反叛之心。 没有户籍,一辈子都只能为宗族服务。 所以,往往一家十几口,可能户籍上就只有三五个人。 兄弟七八个,在朝廷的户籍名册里可能就是独子。 多出来的这几个,就是宗族的奴隶。 男人尚且如此,女人面临的情况就更惨了。 明清时期的‘贞洁烈妇’,一大半都是宗族制造出来的。 而且宗族社会最容易藏污纳垢。 不论在外地犯下何等滔天大罪,返回家乡捐点钱修条路,就能获得宗族的庇护。 为了保护这些‘造福家乡’的人,宗族敢于和律法抗衡。 这种事情直到二十世纪末都还普遍存在。 想要真正将摊丁入亩落到实处,就必须打散宗族社会,这样才能让新政策惠及每一个家庭。 朱棡就是那把刀。 很显然,这把刀过于好用了。 等这个消息彻底传开,其他地方的清查工作,突然变得顺利了起来。 地方官吏积极配合,就连地方士绅也一个比一个积极主动。 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字,即将出现在大明君臣的桌案前。 但就在这时,朱元璋将陈景恪叫了过去,指着将近半尺高的一摞资料说道: “日本的具体情报传回来了,就在这里……” 第211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 终于有日本的详细情报了? 陈景恪没有兴奋,只有感慨,这个时代效率太踏马低了。 日本离大明的距离虽然不算近,但也称不上远。 从高丽出海,只有四百多里。 大体的路线图也都是现成的,为啥这么久了还没有具体消息传过来? 了解过后才知道,日本其实施行的也是闭关锁国政策。 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这个国家就没有真正对外开放过。 即便是最开放的时期,也基本只和中原王朝交流。 忽必烈派使节去日本,一来一回都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大多数时间不是用来赶路,而是困在日本等待出海的船只。 运气好半年能赶上一趟,运气不好就等去吧。 忽必烈两次派军征伐日本,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封闭。 尤其是,他们唯一愿意主动交流的大明,也选择了闭关锁国。 日本也被动的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 而且大明的探子还不是以官方身份过去的,无法得到日本官方的帮助,往返只能靠自己。 所以他们出海一年多,才传回第一份消息。 也就是一张比较靠谱的航海图。 接下来就是长达一年半的杳无音信,这次终于又有消息传来了。 只看这厚厚的资料就知道,那些探子没闲着。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确实很详细。 日本当前的具体行政划分,家族分布,各地统治者详细信息等等,全都有。 甚至还有一些隐秘信息,也都记录了下来。 这绝对不是普通探子能接触到的,陈景恪不禁好奇。 老朱到底派了什么人过去?竟然有这么大能力? 朱元璋不无得意的道:“咱听说日本尊崇佛教,就找了个几个懂佛法之人,冒充得道高僧,假装前去交流佛法。” “果不其然,这些探子受到了日本佛教的追捧。” “他们以交流佛法为借口,游历整个日本,收集各地信息。”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敬佩,这一招确实很好用。 虽然他对日本了解不多,却也知道佛教在那里地位很高。 玄奘、鉴真两位大师的事迹,不只是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佛学界也知者甚多。 冒充佛教高僧交流佛法,基本不会被怀疑,还能接触到各种隐秘信息。 就算有人看到他们在记录日本的信息,问题也不大。 我们准备效仿玄奘大师,回去写一篇游记,向大明介绍日本风俗情况。 即便是想象力再丰富的人,都不会怀疑大明准备对他们动武。 原因很简单,除了忽必烈两征日本,中原王朝就再未对他们动过武。 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大明是汉人建立的国家。 在他们看来,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陈景恪就开始仔细翻阅那些情报,详细了解日本当前的情况。 前世他对日本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就知道长期处在幕府统治,天皇就是傀儡,地方分治非常严重。 然后就是,有个战国时期,好像还有个叫织田信长的。 之所以能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有个妹妹,被誉为当时的第一美女。 好像这个美女被一个老的快死的牛给啃了。 他对日本真正有所了解的,就是明治维新之后…… 至于原因,大家都知道,不说也罢。 所以,前世的了解并不能给他太多帮助,只能靠现在收集信息。 根据情报显示,日本此时正处在南北分治的局面。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让王室重新掌握大权,然后雄心勃勃的推行新政。 只是他的新政只考虑到了公卿贵族,未考虑武士阶层和新兴的权贵,引起了后者的不满。 于是,曾经的倒幕大将足利尊氏起兵,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另立新君。 后醍醐天皇带着象征天皇的三神器,逃到南部的吉野复辟。 于是日本进入了南北对峙局面。 他们的南北朝很有意思,并非是以地域划分的南北分裂。 而是以政治倾向来划分的。 很多北方领主,支持的是南朝。 很多南方领主,支持的是北朝。 南北两朝的地盘,不是楚河汉界那样界限分明,而是下围棋一样相互交叉。 朱雄英就很是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陈景恪根据前世今生的信息,总结了一下说道: “日本自古以来就不是强中央政权,地方领主拥有极大的自治权……” 朱雄英说道:“周朝的分封制?” 陈景恪摇头道:“不,这些地方领主并不是诸侯王,名义上他们只是君主的臣子。” “只是他们的职务是世袭的,领地内的官僚也都是他们任命的……”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说半天不得要领,就类似于唐朝的藩镇。” 陈景恪想了想,确实比较贴切,就说道: “还是陛下总结的到位,确实类似于藩镇。” “只不过,藩镇制度在他们那里才是常态。” “像中原王朝这种大一统,反而比较罕有。” “大到几个县,小到一个乡,都可能是一个藩镇。” “大藩镇内部也有小藩镇,突出一个混乱。” “哪一家藩镇实力最强,获得别的藩镇认同就能组建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他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谁要是想造反自己当王,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情报里的那个足利尊氏,实力非常强大,就想组建幕府。” “只是后醍醐不同意,想要王室掌权。” “于是足利尊氏就逼迫后醍醐退位,另立国主建立幕府统治。” “从而导致了日本在政治上的分裂。” 朱雄英不禁点头,说道:“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搅动日本的局势,让他们
相关推荐: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角色扮演家(高H)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宣言(肉)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下弦美人(H)
她太投入(骨科gl)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老师,喘给我听
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