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遣这么庞大的使节团,定然有着更深的谋划。 否则陈景恪也不会特意叮嘱他,不要乱来。 孰轻孰重他还是能分的清的。 所以也只是想想,并没有真的这么做。 不过心里也做出决定,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来一趟,将自己真正的学问传下去。 在开京那边,虽然不如碧澜渡这边热闹,但影响力也不小。 毕竟能住在这里的读书人非富即贵。 大明正使带领百余人团队入驻,他们的临时住所,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每天都有很多读书人来求学,前来拜访的文官更是络绎不绝。 而使节团的人也没有闲着,摸熟了情况后,开始主动出击。 去轮番去高丽国子监讲学,拜访当地的大儒交流学问,互赠作品等等。 高丽王自然很不乐意,一度下令不允许大明使节团随意外出。 然而很快就在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对下,取消了这条命令。 主要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李成桂,这次也没站在高丽王一边。 虽然他表面保持中立,但暗中还是比较倾向大明的。 毕竟大明和北元谁更强,可谓是一目了然。 也就只有高丽王这个蠢货,还祈祷着北元能翻盘。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桂考虑的已经不是如何中立,而是如何借助这个机会获得大明的支持。 当大明的使节团副使傅安找到他,要求他保护大明使节团成员安全的时候,他内心是窃喜的。 不过表面上还是装作很为难:“我只是高丽臣子,无法违逆大王的命令。” “不过贵使请放心,我一定竭力保护天使的周全。” 傅安知道他在讨价还价,然而什么都没说,只留下一句话: “出发时陛下曾言,大明使节团一千零五十名成员,若有一人遇害,就唯李将军是问。” 说完留下脸色大变的李成桂,转身离去。 看着傅安离去的身影,李成桂已是脸色铁青。 一是没想到大明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你们不应该是有求于我高丽吗?竟然还敢威胁我? 二是傅安就是个八品的小官,而他是高丽王之下第一人,竟然也敢给他脸色。 他何曾受过这样的屈辱。 就连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见了他,也要给三分颜面。 被如此轻视,他心中自然愤怒。 恨不得马上就改弦易辙,支持北元。 然而能成大事者,自然不会被冲动冲昏大脑。 他很清楚和北元合作就是死路一条。 就算勉强能挡得住大明,那又如何? 北元肯定会支持高丽王,自己永远都只能当个臣子。 不过也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定要给大明使节团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这里是高丽。 强龙不压地头蛇。 办法也很简单,私下给北元人透露一点消息,再稍微引导一下,让他们当街刺死几个大明使节。 神不知鬼不觉,还没人能知道是自己做的。 如果能嫁祸给高丽王,就更好了。 只是还没等他行动,一个谣言就传开了。 关于高丽王的谣言。 高丽王不是恭愍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宠臣辛旽和婢女私通所生。 这是一个陈年旧闻,被高丽王用强硬手段给压了下去。 现在又重新被人提起。 而且还多了很多细节。 什么细节呢,自然是一些大家都喜欢看的细节。 比如婢女般若多么美丽多么勾人,各种偷情的细节等等。 吃瓜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质之一,更何况还是皇室的瓜,还是大家最喜欢的花边新闻。 于是,谣言以惊人的速度传开,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添油加醋,增加了很多细节。 比如嬲。 高丽王得知这个消息自然是勃然大怒,一边下令严禁谈论此事,一边派人去查是谁传的。 第一个怀疑对象,自然是大明使节。 你们刚来不久,这个谣言就传出来了,时机太巧了。 而且还有这么做的动机。 但即便如此,高丽王依然不敢直接对大明使节团下手,只是勒令禁足。 并严禁任何人和他们接触。 可是谣言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多出了一些别的谣言。 是北元人故意散播谣言,以此离间高丽王和大明的关系。 是李成桂干的,他兵强马壮还掌握着财权,想趁乱造反。 水一下子就浑浊了起来。 虽然这两种可能性很小,可也不能排除啊。 尤其是倾向于大明的读书人和文官集团,开始拿着这两条谣言,来为大明辩解。 这一下水就更浑了。 本来李成桂正在一边看笑话,心里还嘲笑大明手段太低劣了。 然而吃瓜吃到自己头上,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他知道,这肯定是大明干的,为了报复自己,可那又如何? 没有证据,他能怎么办? 最关键的是,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 这就是赤裸裸的阳谋,赌你李成桂不敢投降北元。 而李成桂心里很清楚,他确实不敢。 纳哈出是绝对挡不住大明军队的,即便加上高丽也不行。 等大明打败纳哈出,反手就能将他们给收拾了。 抵挡? 效仿渊盖苏文? 别闹了,渊盖苏文虽然杀了高建武,但面对大唐时高句丽全国上下一心。 安市城城主和渊盖苏文是死敌,都能放下仇怨携手抵抗。 再看看高丽内部,大明使节团一来,读书人和文官群体和见了亲爹一样。 真要打起来,这些人到底是支持谁,还两说呢。 拿什么反抗? 这个道理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 就连高丽王那个蠢货也明白,所以他尽管很亲近北元,也不敢彻底得罪大明。 此时李成桂才真正明白,自己这个高丽权臣,在大明面前确实没有当地头蛇的资格。 至少现在没有。 认清了现实,他立即就做出了选择,私下求见大明天使。 这次来见他的依然是傅安。 只不过这次傅安的态度和上次截然不同,对他非常客气,言必称将军。 对他的战绩表示肯定,还直言陛下对他也甚为欣赏,并且还拿出了朱元璋赏赐的一把佩剑。 “此乃陛下当年征战天下时所配,特赠与将军,希望将军能明白陛下的心意。” 李成桂自然知道对方在收买自己,可是他依然难以抑制心中的狂喜。 大明天子是很看重自己的,还赐下佩剑。 这可是佩剑,代表的意义太大了,他心中难免浮想联翩。 “天使请放心,某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只要某还在一天,就决不允许高丽与大明为敌。” 傅安欣喜的道:“如此便好,我一定会将将军的拳拳忠心,告诉陛下。” 于是李成桂带着欢欣离开了,随后就下令严密监视北元使节的动向,并保护好大明的使节。 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走,就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高丽王。 高丽王本来并没有怀疑李成桂,毕竟他也不是真蠢,这么浅显的离间计岂能看不懂。 就算他看不懂,北元的人也会提醒他的。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谣言是不是李成桂散布的已经不重要了。 他和大明私下有协议,这才是最重要的。 肯定是大明得不到我的回应,就准备勾结李成桂造反啊。 至于证据? 李成桂自己送上了一记助攻。 得到朱元璋的佩剑,李成桂自然很激动,时不时就拿出来看一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自然很快就传入高丽王的耳朵。 这下还有啥好说的? 高丽王急了,紧急召见大明使节,重申高丽的中立立场。 然后又私下会见北元使节,向他们求助。 北元使节自然很高兴,直言可以帮忙将李成桂和大明使节一起杀了。 然而高丽王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关键时刻再次拖了后腿。 他依然不敢撕破脸。 李成桂掌握高丽军权,自身又担任财政大臣。 大明得到了文官集团和读书人的支持。 真要斗起来,没有胜算。 而且就算打赢了又能如何?如何抵挡大明的天军? 北元人那叫一个着急,就想暗中推一把,派人去刺杀大明使节。 到时候高丽王就算不想反抗大明都不行。 然而此时的他们,已经处在李成桂的监视之下,还没等出手就被控制起来驱赶出国了。 这反而愈加证明了,大明和李成桂勾结在一起。 但高丽王怂了,非但没有下定决心反抗大明。 反而再次接见了大明使臣,表示高丽自古就是中原藩属。 还把《华夏简史》拿出来,重申两国的藩属关系。 大明使节自然给予了赞赏,然后就顺势提出,让高丽和北元彻底断绝关系。 高丽王自然不肯,搪塞了过去。 李成桂也不蠢,自然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和高丽王决裂。 但自认为已经获得大明支持的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窃喜不已。 私下广结党羽,准备时机成熟就起兵造反。 本来他以为大明会直接支持他夺权,但大明使节始终不开口,不过他也不在意。 开不开口都一样。 只要大明打败纳哈出夺回辽东,他这边立即就行动夺权。 然后请求大明册封。 其实这也是他最初的计划。 当时他还有些担心,大明会不会不支持他当王。 现在这种担心完全消失了。 天子都赐下佩剑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接下来几个月,事情反而平缓了下来。 大明的使臣不再逼迫高丽王表态,使节团成员整日与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各种谣言也消失了…… 不,高丽王非先王亲生这个消息,依然在私下流传。 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大明再传,而是李成桂的手笔。 只不过他做的更加隐晦,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 而大明国内,也正厉兵秣马,囤积军需物资,等待着来年开春出兵。 一举拿下辽东和高丽。 潭王朱梓,本应在今年就藩。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朱元璋将其就藩的时间押后了。 并令其继续在凤阳练兵,还专门派了一文一武两个老师。 教导他如何用兵,如何保境安民。 别人不知道朱元璋的打算,只以为朱梓是被同母兄长齐王朱榑牵连,才没有就藩。 还有不少大臣为此上奏。 但知道真相的人都明白,朱梓并不是被牵连,而是有更大的用处。 陈景恪有些摸不清朱元璋的想法,直接找到他,说道: “陛下,您真的准备让潭王在高丽建制立国吗?” 第208章 你家族是谱批发的? 朱元璋颔首道:“高丽为藩千年,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贸然改变会引起人心骚动。” “且此地离大明太远,也难以统治,若不封藩恐不久之后会步入大唐后尘。”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说道:“我赞同陛下前半部分推断,后半部分有待商榷。” 朱元璋眉头一挑,心道咱可就喜欢听你这么说了。 每次你这么一说,准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哦?给咱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陈景恪说道:“高丽作为千年藩属,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向国王效忠。” “猛然让他们向远在几千里外的天子效忠,确实会有不适应。” “大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也面临过这种情况。” “汉朝吸取了秦朝教训,采用郡国并行制度。” “慢慢的让百姓习惯郡县制,最后削藩成功让郡县制落地。” 朱元璋点头说道:“咱也是这个意思,先在这里建立藩属国。” “至于要不要削藩,以后看情况再说吧。” 陈景恪直接反对道:“不,陛下必须要从一开始就做好削藩的准备。” “高丽必须被朝廷直管,不可分封出去。”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拿出了自己画的一张地图,上面有大明东部沿海轮廓,辽东、高句丽以及日本。 和当前时代地图的画法不同,更类似于前世那种。 这不是他第一次画地图,朱元璋早就习惯了,所以也没说什么。 指着地图上面日本、苦叶岛、虾夷岛、海参崴等地,陈景恪说道: “陛下且看,大明想要经略这些地方,高丽就是绕不过去的战略要点。” “甚至我们可以说,谁拥有了此地,谁就扼守住了整个东北海域的咽喉。” “这样的战略要地,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 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自然不差,听陈景恪这么一提醒,也醒悟过来。 确实啊。 虾夷岛、苦叶岛、海参崴这些地方虽然苦寒,可也能生存。 将来也是可以册封一两个子孙过去为王。 关键是日本,这片土地才是最重要的。 高丽就是通往这些地方的钥匙,自然是掌握在朝廷手里才是最合适的。 可问题来了。 “此地离大明太过遥远,就算以你之法最终归于朝廷,治理起来终归是不方便,这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陈景恪说道:“陛下说的是从陆地去高丽,自然路途遥远。” “可是从海上走,山东登州离高丽最近处不到四百里。” “黄河回归故道,日后迁都洛阳,政令从洛阳宫经黄河直达渤海,然后换乘海船前往高丽。” “从黄河入海口到旅顺口不过五百里,从旅顺口到达高丽也是五百里。” “一路全是水路,往来非常方便,比起往来两广、云南、四川还要方便,何来遥远之说?” 朱元璋皱眉道:“海上风浪大,太过凶险啊。” 陈景恪反驳道:“陛下忘了新式海船了吗,安全性大增。” “这次护送大明使节团,山东水师就和北元辽东水师进行了一场大战。” “我军主动驶入深海,利用风浪以弱胜强击败北元水师。” “新式战船才出现半年多,造出来的多是中小型船只。” “据说现在正在造五千料大船,一旦成功渤海、黄海的风浪,将再无威胁。” “而且青州已经是北方最大的晒盐基地,稍加发展必是一座极其繁华的城市。” “有青州作为支撑点和抓手,可轻易控制住高丽。”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你当初设计黄河改道,在青州设盐场。” “还有蛊惑咱开海、组建水师、打造新式海船,是不是就已经算到今天了?” 陈景恪倒也没有隐瞒,说道:“陛下英明,不过要说专门为了算计高丽倒也不至于,不过是搂草打兔子罢了。” “毕竟黄河改道受益最大的,还是河南、山东、北平南部以及整个淮北地区。”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英明个屁,被你小子骗的团团转。” “走一步看两步的是人才,看三步的是天才,你小子走一步能看五六步。” “你准备怎么安排这块地,一并说吧,也别一点一点往外挤了。” 陈景恪‘嘿嘿’笑道:“是陛下安排,我只是提点小小的建议。” 朱元璋嗤笑道:“行了,别拍咱的马屁了,快说。” 陈景恪这才正色道:“陛下担心高丽复叛,我以为可能性不大。” “唐朝时,高句丽、新罗、百济和中原的交流并不频繁,当地人对中原也并不向往。” “尤其是高句丽和百济,更是与中原敌对。” “就算是新罗,也只是迫于高句丽的压力,才不得不向大唐称臣。”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降而复叛,让新罗捡了个便宜。” “但也正因为大唐曾经彻底征服过他们,让他们对中原生出了敬畏之心。” “即便新罗攫取了胜利果实,也依然不敢真的生出叛逆之心。” “他们始终向中原称臣,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习俗。” “经过数百年的同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传入,让高丽大部分人都心向大明。” “《华夏简史》的传播,消除了双方之间最后一点隔阂。” “这也是我建议陛下派出使节团的原因。” “可以说,此时的高丽就是一颗熟透了的果子,等着大明去采摘。” 一席话说的朱元璋也不禁连连点头: “有道理,细思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如何实施统治呢?” 陈景恪说道:“按照陛下之前的计划,将潭王封在此地。” “但他这个王只是个傀儡,是过渡性质的。” “所以,在制度上要做出改变,不能弄成先秦时期的封国,最好效仿汉朝。” “藩王虽然有极大的权力,但相国等官吏,需要朝廷派遣。” “然后迁徙高丽百姓到中原定居,现在河南、山东两省加起来,不足一千万人口。” “完全可以在这里安置百万人。” “再从南方人口稠密的地方,迁徙一部分百姓去高丽。” “这次人口清查,定然会查出很多隐户。” “这些隐户都是无地之人,去高丽就给他们分田分耕牛,再分一个婆娘,他们肯定会愿意去的。” 朱元璋再次点头,当初要饭的时候,谁要是给他分田分婆娘,让他去哪都愿意。 “还有大户人家的奴仆,大明继承了辽金宋元三朝太多的糟粕。” “汉唐时期朝廷努力减少贱籍奴隶,隋朝隋文帝更是公开和贵族抢夺人口,不允许贵族蓄奴。” “据说唐太宗年轻时,因为家中奴仆太少,土地没有人耕种,其母太穆窦皇后带领他们亲自种田。” “只是辽金元乃蛮夷建国,还保留了这种制度。” “至于宋朝我都懒得再鄙视他们了,他们是第一个主动增加贱籍人数的朝代。” “甚至一度将平民的地位,贬低到和贱民同等,就这还好意思说自己以文治国。” “后来大明立国,您老人家日理万机,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没顾得上这一块。” “这些糟粕制度就被保留了下来。” “这些奴仆虽然生活在大明的土地上,却并不能算是陛下的子民,而是他们主人的私有物品。” “这叫什么?这叫与君抢民,他们抢夺了本属于您的人口。” 朱元璋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听到后面一脑门黑线,打断道: “行了行了行了,咱知道你爱民如子想废除奴籍。” “不用拐弯抹角,这件事情又不影响国体,咱就答应你了。” “你直说,准备怎么改?” 陈景恪心下一喜,说道:“废除奴籍,将奴仆改成契约制。” “契约时间为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期间要保证奴仆的薪酬和基本的权益。” “时间到了之后,如果双方都同意,可以到衙门续约。” “如果双方有任意一方不同意,则不能续约。” 朱元璋突然沉默不语,让陈景恪很是担忧,莫非他不同意? 哪知,朱元璋却幽幽的问出一个问题: “你可听说过纳妾救人的说法?” 陈景恪摇摇头,纳妾和救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朱元璋叹道:“当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有人递过来一根稻草,都是活命的希望。” “尤其是乱世,百姓无立锥之地,男人都活不下去,女人更是凄惨。” “哪个大户人家,要是肯广纳妾室广收奴仆,即便他再刻薄,也会被视为大善人。” 陈景恪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害怕有些穷人,连做奴仆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这个想法,他只能说很幼稚。 “陛下,大明现在地广人稀,还远未到考虑此事的时候。” “前朝有丁税,大明准备摊丁入亩。” “不用缴纳丁税不用服徭役,就算失去土地,百姓还能靠做工勉强糊口。” “况且,大明未来要给皇子皇孙们建制立国的,又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以晋王为例,他想在碎叶川立国,就算给他五百万人都不够用。” “您有二十几个儿子,太子现在有三个儿子,未来会更多。” “太孙也会有很多儿子,太孙的儿子也会有很多儿子……” “就大明这点人口,就算再翻十倍,都不够用。” “现在咱们多解救一个人,未来就能繁衍出十个人来,缓解大明的人口压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的情况,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思想去衡量问题了。” “陛下,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您拿出魄力,做前人连想都不敢想之事。” 朱元璋被这一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说的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推行变革册封诸王。 然而老朱毕竟是老朱,很快就冷静下来: “嘿嘿,一不小心又差点被你小子给忽悠了,什么做前人不敢想之事。” “咱只要大明国祚能多延续几年就满足了。” “不过你这个提议确实有几分道理,摊丁入亩之后,大明百姓身上的重担减轻了许多。” “就算真的失去了土地,也能活的下来……” “嗯,咱想起来了。还要开海,在民间推广手工业,生产很多商品……” “如果能赚到钱,肯定会有人扩大规模,雇佣人手做工。” “如此一来,失地百姓凭借做工也能活下来。” “嘿……你小子的算计可真深啊,环环相扣……” “你能给咱说说,你还设计了那些环节,让咱也涨涨见识……” 陈景恪憨笑道:“陛下真的太高看我了,有些真不是提前设计好的。” “世界的规则本就是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明之前的变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朝局和民生。” “之后的每一项改革,其实都是之前变革的延伸罢了。” 朱元璋略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露出释然之色。 要是陈景恪真能算那么远,他反而要寝食难安了。 只是他不知道,陈景恪是穿越者,是站在历史高度来做的布局。 已经不是走一步看五步,而是看的全局,看的几百年后。 不过陈景恪已经说服了他,废奴确实会引起权贵和大户的反对。 可比起当年隋文帝,从士族、勋贵、豪强手里抢夺人口,难度要小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废奴的时机也确实成熟了。 以前有人头税、有徭役,还有其他各种限制。 真全面释放奴仆,反而是害人。 现在这些全都取消了,百姓的生活压力减小。 而且大明现在确实地广人稀,有足够的土地分给百姓。 废奴反而有助于恢复生产,为后续分封诸王打基础。 最后一条才是关键的,人口自然优先给子孙后代的封国,你敢和咱的子孙抢人口。 你家族谱是批发的不成? “好,此事咱会和太子商议,让他一并拿出改革章程来。” “等人口和土地清查完毕,和新税法一起颁布。” 陈景恪欣喜的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无视了他的马屁,说到:“高丽之事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第209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 朱元璋溜达着就来到坤宁宫,这是他养成的新习惯,有啥事儿都要说给马皇后听。 尤其是碰到得意的事情,那必须要找媳妇显摆显摆。 虽然这次的两件事情,没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可他还是找了过来,将事情讲了一遍。 对于高丽那边的事情,马皇后没有说什么。 不说不代表不重视,自家大儿子大孙子是皇帝,高丽肯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才行。 不过朱元璋已经决定不封了,她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说的多了,显得她这个皇后小心眼,针对嫔妃之子。 所以她只对废奴发表了意见: “你不是很讨厌人员变动吗,洪武十四年还制定了严格的人口管控制度,怎么就同意放开了?” 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并制定了严格户籍管理制度。 游民直接逮捕,有户口也一样逮捕,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 这个政策将百姓牢牢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好处是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方便朝廷管理。 坏处就是,对工商业是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让百姓失去了逃难这个选项。 要么死,要么反。 废奴、摊丁入亩,允许百姓通过做工谋生,就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动频繁。 这和朱元璋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 “以前没有可以信任之人,帮咱设计朝廷制度,只能自己勉力去做。” “咱就是个放牛娃出身,起兵之后才开始读书,考虑问题始终有些片面。” “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制度,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改改。” “前人都说屯田好,府兵制战斗力确实强,咱就弄了个军户。” “前人都在限制人口流动,咱就变本加厉,严禁人口流动。” “倒也有人提出过一些建议,可他们提出来的法子说服不了咱,咱能听他们的吗?” “陈景恪要是一见面就给咱说废奴,咱肯定让人打他一顿板子。” “然后丢出宫去,让他一辈子当个郎中。”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很聪明,先从咱能听得懂的地方着手改变。” “既解决了咱的燃眉之急,又改革了旧有的不合理制度,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他的改革之法,咱自然会去考虑。” 马皇后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陈景恪也是一点点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不是一上来就指手画脚,认为该如何如何做。 朱元璋继续说道:“从他环环相扣的变革步骤可知,他心中有一整套的国家制度。” “解除万民身上的枷锁,也是计划的一环。” “现在咱能看到废奴带来的好处了,自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 “真正让咱彻底放心的,是封王建制。” “这说明他改革的时候,是有考虑过皇家利益的。” “皇家能在改革中获益,大明能通过改革变强。” “他想减轻万民负担,咱就成全他又何妨。” “况且推行仁政,咱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些好名声。” 马皇后心下也很开心,这才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大家都变好,多全齐美。 “你知道他有全套的变革计划,就不好奇打听打听?”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以前想问,现在不问了。” “他的计划肯定很长远,很多咱看都看不懂。” “问了只会徒增烦恼,让我和他之间产生隔阂。” “正如废奴,两年前他说了咱也不会听,反而会怪罪他。” “他通过变革,一步步走到今天,也让咱能看到废奴的好处。” “所以咱同意了他的法子。” “同理,咱也不提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