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81章

第81章

朱雄英一点都不觉得不好意思,得意的道: “那是,人聪明着呢。” 陈景恪哑然失笑,老朱家疼媳妇的基因真会遗传吗? “此事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 朱雄英高兴的道:“我也是这么想的,肯定是黄帝时期生产力不够,没有办法维持庞大的国家。” “等到大禹时生产力提高,足以维持庞大国家,才由他建立了第一个朝代。” 陈景恪反问道:“那黄帝为何又可以登基为帝呢?” 朱雄英自信的道:“因为他的实力最强,谁不听话他就打谁。” “虽然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庞大帝国,却可以靠武力让其他部落臣服。” 陈景恪点点头,赞许的道:“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这个答案不能说错,但也只能说沾上点边。” 朱雄英非但没沮丧,反而沾沾自喜道: “嘿,竟然沾边了,看来这么些日子没白学。” 陈景恪心下莞尔,这货心态是真好。 “经过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先贤的发展。” “黄帝时期,社会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金属工具也已经普及,牛马驴骡等畜力工具也已经普遍使用。” “总体来说,当时的生产力其实已经很高了,足以构建一个朝代。” “但别忘了还有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并非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就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总结过程。” “就好比东周时期,生产力提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先贤们用了数百年探索,才找到新的更适合的制度。” 朱雄英不停点头:“诸子百家就是在探索过程中诞生的,对吧。” 陈景恪说道:“对,诸子百家都在尝试构建新的生产关系。” “黄帝时期也是如此,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调整。” “当时人们以部落为单位,沿着大江大河定居。”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更多的土地被开垦,更多的粮食被生产出来,更多的商品出现。” “各个部落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大家互通有无,一起对抗猛兽和敌人……” “马匹和船只等代步工具的出现,让交流更加的方便。” “交流频繁,也会让矛盾增多……” “当时的天下共主神农氏,无力解决这些矛盾,渐渐失去了人心。” “黄帝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强,靠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傲视群雄。” “而且黄帝行事有章法能服众,渐渐的他就成了共主,后来更是登基为帝。” “但生活习惯一时间依然难以改变。” “大家习惯了按照部落生活,让他们对另一个部落的首领效忠,是很困难的。” “所以黄帝的地位,更像是部落联盟的盟主。” “有事儿了大家就去找他解决,没事儿了大家各过各的。” “想要建立真正的朝代,还需要一个契机来打破这种现状,让所有部落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朱雄英灵光一闪,说道:“大洪水。”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聪明,就是大洪水。” “这场大洪水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可考,推测应该是黄河上游发生了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堵住了河道。” “河道被堵住之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巨量的黄河水在上游囤积。” “直到有一天,堰塞湖的堤坝撑不住崩溃了。” “海量的黄河水,铺天盖地般流向下游,横推所遇到的一切。” “那是一场浩劫,黄河中下游化为洪泽,无数生灵丧生。” 想象着那个画面,朱雄英也忍不住心中发寒。 如果需要一场大事件,来打破旧有的秩序,那这个代价也太大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治水,就成了残存人类共同的愿望。” “但洪水太大了,波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是靠一家一户所能解决的。” “当时是舜帝当政,他召集各部协商。” “在大灾难面前,就算再保守的人,都选择了共同面对。” “各个部落摒弃前嫌,出人出钱出粮一起治水。” “最开始大家推举鲧来治水,但结果你也知道,他因治水不利被杀。” “鲧死后,他的儿子大禹肩负起了治水的任务。” “大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提出了堵不如疏的策略,并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可是治水需要钱财,这些钱从哪里出?” “自然是各个部落一起出,于是就有了赋税。” “此时征收赋税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某些人的享受,而是为了治水,为了造福于民。” “百姓愿意缴纳赋税,也是希望大禹等人拿着这些钱把洪水治理好。” “说的直白一些,百姓缴纳赋税的目的,是希望国家拿了钱好好保护他们,而不是奴役他们。” “大禹等人收了钱也不是为了享福,更不是为了压榨百姓。”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天下之主,收税是应该的。”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赋税是百姓给予他们的信任和寄托。” 朱雄英听的心惊肉跳,这话堪称大逆不道。 皇权天赋,皇帝是天的儿子。 贱民而已,交税供养我们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甚至官吏会说,他们在为天子牧民。 什么叫牧? 牲畜才需要放牧,说白了就是把百姓视为牲畜。 这是对苍生黎民最大的侮辱和歧视。 可是现在这种认识已经深入人心,就连被奴役的百姓都认为天经地义。 你现在说赋税是一场交易,简直就是找死。 也就是他和陈景恪接触久了,才能无障碍的接受。 换成皇爷爷过来,指不定这会儿已经挨踢了。 不过这话肯定会传到皇爷爷耳朵里…… 嘿,让你刚才嘲笑我,等你挨踢的时候,就别怪我火上浇油。 陈景恪不知道他心里在嘀咕什么,否则肯定会先踢他一顿。 他今天讲这个,也算是有意为之。 趁机给朱雄英灌输一下契约论,虽然这个理论很片面,却也比什么天赋皇权要进步太多了。 只要他能接受这个思想,以后的很多政策就更容易实施了。 至于朱元璋能不能接受…… 嗨,大不了被骂一顿,死不了人。 “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配合的部落,遇到猛兽袭击,甚至遇到敌人的袭击。” “这就需要有一批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护卫工作,于是军队诞生了。” “军队诞生之初,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群体,而是为了守护整个华夏族群。” “他们从华夏族群中来,拿着族人缴纳的赋税,职责就是保护族群。” “各个部落缴纳的赋税,最终会进入大禹手里,军队自然也归他指挥。”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踏遍了整片大地,到达过每一个部落。” “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享受英雄般的待遇。” “大禹以及他的部下,慢慢的就拥有了声望、财富、地位、权势等等一切。” “等疏通天下河道,把大洪水治好,大禹的声望更是一时无两。” “此时他要名有名,要钱粮有钱粮,要军队有军队……” “等到舜帝退位,他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下一代帝王。” “于是他改变了原本的部落联盟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传说里的那场大洪水背后,竟然还隐藏着这样的故事。” “以前我还在奇怪,就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就对他心服口服,任凭他建立夏朝吗?” “《韩非子》有记载,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就因为防风氏首领来的晚就将人给杀了,凭的是什么?” “难道古人就真的如此无私?如此重规矩吗?这太不符合人性了。” “还是你说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性。”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拥有了巨大的声望,关键是他掌握了钱粮和军队,谁敢不听他的?” “防风氏被杀,和什么规矩不规矩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大禹杀人立威。” “恐怕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了。” 陈景恪说道:“你的想法完全没有问题,大禹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可没有闲着,而是四处出征。” “将治水时期不听指挥的,骚扰劫掠过他们的……全部征服。” “地处南方的三苗部落,就是在那时候被征服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纯化了自己的队伍,凝聚了军心民意。” “他会盟诸侯,其实就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势,杀防风氏立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之后建立夏朝,铸造九鼎镇守天下,奠定了基础。” 朱雄英说道:“如此看来,《竹书纪年》里记载的舜囚禁尧,当有几分真实性。” “而禹的帝位很可能也不是舜主动禅让,而是他自己夺来的。” 陈景恪没有直接说真假,而是这样回道: “曹丕的皇位,也是汉献帝禅让得来的。” 朱雄英大笑道:“所以禅让就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陈景恪说道:“或许一开始,确实是贤者居之。” “那时候人们是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帝王就相当于是盟主。” “谁有德,能获得大家的认可,谁就是盟主。” “后来随着联系愈加紧密,帝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性质就变了。” 既然说到了禅让制的事情,陈景恪就决定多讲几句: “大禹建立了夏朝定鼎九州,等他死后按照之前的规矩,应该推举一位新的君主。”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新君主上位,必然会提拔重用自己人。” “那些跟随大禹治水成为权贵的人,又岂肯放弃手中的财富和权势?” “于是他们就拥立了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将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而他们,也能名正言顺的,将自己的权势传承给子孙。” 朱雄英不自禁的点头,这个说法才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他的想法。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大禹及其部下筚路蓝缕方有今日之地位,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一切是怎么来的。” “所以统治初期非常的谦虚,处事也算公道,因此天下大治。” “但等到创业者相继故去,新一代的继任者们生享富贵,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一切都是应该的。” “于是一切都变了,他们成为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俯视黎民苍生。” “将供养他们的黎民苍生视为牲畜。” “为了自己地位的合法性,他们编造谎言,给自己披上了神圣的光环。” “百姓们弱小,无力分辨真假,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奴化,他们也接受了这种理论。” “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被奴役……” “就连编造谎言的权贵们,也渐渐忘记了真相,真以为自己生来就应该高贵。” “然后开始变着花样的享乐,为了享乐就开始拼命压榨剥削万民。” “整个世界都走向了歧路,大同之世也成了永远触摸不到的东西。” 第206章 无题 看着手中的密报,朱元璋气的七窍生烟,怒道: “这个混账,他胡说八道些什么?咱要打死他。” “都别拦着咱,谁拦咱和谁急。” 马皇后和朱标都坐在椅子上,丝毫没有起身的样子。 老朱一边喊,一边用眼睛看他们两个。 见他们都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劝阻的意思,就更气了: “你们是不是觉得咱不敢打他?来人,将陈景恪那个混蛋给咱……” 马皇后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的道: “好了好了,别和他小孩子一般见识。” “再说这话他也没对外人说,咱们几人知道了,我反倒觉得更好。” 朱元璋道:“你就是在帮他说话,你们胳膊肘都往外拐。” 马皇后好笑的道:“就咱们这些人,有谁是外人啊?” “你先消消气,仔细想想他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很发人深省。” 朱元璋气哼哼的坐下:“有个屁的道理,咱怎么没看出一点道理来。” 马皇后正色道:“万民和朝廷之间就是一场交易。” “百姓付出的是忠心和赋税,希望获得朝廷的庇护。” “而朝廷享受万民供奉,就应该给予回报。” “如果朝廷不能守信,无法庇护万民生存,他们就会站出来造反。” “我倒是觉得,这个契约论和代天行道思想更加契合。” “不论君主是不是天之子,朝廷代天行道总不会有假。” 所谓代天行道,就是之前陈景恪讲过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朝廷行天道,重新分配财富,让穷人能活下去。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契约论听起来很荒谬,可确实挺符合实际情况的。 朱元璋依然不认同:“看起来相似,实则大相庭径。” “代天行道说的是朝廷代替苍天行道,这个契约论是什么东西?” “要是传扬开来,天下还不登时就大乱了。” 马皇后摇头说道:“你也是造反得天下的,怎么就不明白呢?” “若这层神圣外衣真的有用,哪还会有改朝换代之事发生?” “文武百官为何会听你的?难道真是因为你是天的儿子?” “当年大家追随你打天下,难道也是因为知道你是天的儿子?” “还不是因为你能力强,威望足,大家都信服你。” “反正我嫁给你的时候,从来就没想过你能当皇帝。” “我就是觉得你这个后生生的端正,识大体有章法,与那些草头王不一样。” 最后这几句话说的朱元璋眉开眼笑,得意的道: “嘿嘿,那是你有眼光,一眼就看出咱不一般。” “现在咋样,是不是很庆幸当初选了咱。”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德性,孩子面前瞎说什么呢。” 朱标突然觉得好饱,没想到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吃到爹娘的狗粮。 要不我还是离开吧。 吐槽了一句,马皇后才说道:“不生气了?” 朱元璋说道:“气,怎么不生气。” “咱倒不是气他说这番话,而是不应该随便说。” “至少也要确定身边没有其他人了再说。” “现在给那些监视他的人听到了,你说咱该怎么办?” “还好是在宫里,那些人就算有异心也传不出去。” “若是在宫外被人听去了,肯定要闹出乱子。” 朱标插话道:“传出去其实也没什么,华夏文明什么样的思想都有。” “民贵君轻、无神论等思想,都传了上千年了,又有何影响?再多一个契约论也不多。” “方才娘说的对,朝廷统治不在于天命外衣,而是让万民活下去。” “百姓活不下去,就算有一百层神圣外衣,依然会有人造反。” “百姓能安居乐业,就算告诉他们契约论,也不会有人造反。” “咱们都经历过苦日子知道这个道理,时刻警醒自己善待万民。” “后世子孙生享富贵,他们就会认为一切是理所应当。” “从而奢靡无度,肆意盘剥百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 “若契约论能警示后世子孙,让他们有所收敛,我觉得传开了也无妨。” 朱元璋无奈的叹道:“咱知道你们俩个是怕咱处罚他,才故意这么说的。” “放心,这个狗屁契约论还没触及到咱的底线。” “但也已经接近咱的底线了,若他再敢说什么激进的话,咱可能真的忍不住要收拾他了。” 马皇后和朱标也松了口气,终于给劝下来了。 他们真的就愿意接受契约论吗? 别闹了,自己当百姓的时候,自然愿意接受。 可现在他们是皇族,天命论最大的受益者,怎么可能会砸自己的饭碗。 之所以没有生气,是因为此事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没有传出去罢了。 而且,这套理论用来警示自己,确实不错。 之后朱元璋将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叫了过来,严厉的道: “将你们叫来的原因,你们应该知道吧?” 两人自然知道,肯定和契约论有关。 朱雄英担忧不已,虽然嘴上说会添油加醋,实际上是真害怕老朱生气,将陈景恪给治了。 看了看皇祖母和父亲,才稍稍放心一些。 大家都在,反而出不了事情。 陈景恪一颗心,也是七上八下。 再一次试探朱元璋的底线,不知道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深吸口气,按捺住紧张情绪,说道: “知道,因为契约论。”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哼,你还知道啊。若非皇后和太子替你求情,咱现在就恨不得将你打死。” 陈景恪反而松了口气,看来这次惩罚不会太严重: “谢陛下不罪之恩,谢娘娘、殿下救命之恩。” 朱元璋严肃的道:“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这个契约论咱很不喜欢。” 陈景恪回道:“臣知道,所以并不打算外传。” “告诉太孙,只是希望能给他警示,让他勤政爱民做一个好君主。” 朱元璋神色稍霁,说道:“还算你知道轻重。” 这时陈景恪突然说道:“陛下可还记得,故事里大禹的部下,为何支持夏启夺权吗?” 朱元璋神色一动,似乎想到了什么,但面上却冷喝道: “有什么话就直说,不要拐弯抹角。” 陈景恪回道:“因为大禹的部下,也不愿意大权旁落。 “他们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的权势,所以才支持夏启夺权。” “如此就可以靠着拥立之功,和帝王家族一起永享富贵。” “臣也是一样的,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永享富贵。” “臣娶了公主是外戚,将来若有机会能封爵,陈家更是要与国同休。” “只有大明强大昌盛,陈家的富贵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臣又怎么可能会自掘坟墓呢。” 一席话说的殿内几人都不禁颔首。 这番话才符合人性,符合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是人都有私心,陈景恪岂能没有? 为什么要下嫁公主给他?不就是想用联姻栓牢陈景恪吗。 为什么他没有处罚陈景恪? 不正是因为他确信,已经将陈景恪栓牢了吗? 理是这么个理,但有些警告的话还是要说。 朱元璋脸色好转了许多,说道:“你心里有数就行,有些话不要乱说。” 之后又再次叮嘱他们,千万不要把契约论传出去,才让他们离开。 等两人逃也似的离开,他才对马皇后两人说道: “现在你们满意了吧?” 马皇后笑道:“好重八,胸怀越来越宽广了。”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陈景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理论,都敢告诉雄英,岂不正说明他没有防范我们吗。” 马皇后也认同的道:“以他的聪明,肯定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但凡有一点防范之心,是肯定不会说这些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若非如此,我岂能轻饶了他。” -----------------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路回到自己的住所,才露出如释重负之色。 朱雄英正色道:“以后说话小心点,别什么都往外说,我能接受别人不一定能。” “我可以包容你,别人不一定啊。” 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又觉得欣慰,不枉自己一番心血啊。 “放心,契约论已经是最激进的理论了,更激进的话我想说也没有啊。” 朱雄英明显不信,说道:“最好如此,你自己好好反省吧,我有事去办,别跟着我。” 陈景恪意味深长的道:“好,不打扰你的‘正’事。” “记得讲故事时候,将契约论部分去掉。” 朱雄英知道瞒不过他,头也不回的道:“啰嗦,还用你说吗。” 等他离开,陈景恪才长吁口气,然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果然,成了。 他抛出契约论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华夏文明诞生过各种各样的思想。 民贵君轻就不说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神论才是对天赋皇权最大的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神论思想,南朝范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只是身处皇权时代,他也只敢反佛反迷信,不敢反对皇权。 中国古代有人敢质疑君权吗?还真有。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明确对君权提出质疑。 并且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只可惜,他的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陈景恪提出契约论虽然激进,但只要不反对君权,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况且他讲的那个故事,恰恰说明君权是必然的结果。 百姓和君主做了一场交易。 我们让你当君主,给你纳税,你保护我们。 虽然不如天赋皇权那一套招人喜欢,但总归还是认可了皇权存在。 只要不反皇权,稍微激进一点的言论,是死不了人的。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的推测没有问题。 朱元璋禁止他传播这套理论,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眼下他也没打算传。 一个大一统的大明,更有利于他施行变革计划。 真把大明搞乱了,那才是彻底完蛋。 况且皇权和大同世界必然冲突吗? 如果真能实现‘代天行道’理论,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朱元璋没惩罚他,而是朱雄英接受了这一套理论。 老朱就是过去的残党,朱雄英才代表着未来。 一点一点影响他,等他登基之后,很多激进的政策才更容易施行。 ----------------- 另一边,大明使节团乘坐的舰队,历经二十余天行程,终于到达了高丽。 路上还遇到了北元舰队的阻拦。 大明舰队没有缠斗,直接掉头驶入深海,利用新式战船的性能,借助风浪轻松击溃了北元舰队。 这一仗,让原本担忧不已的使节团士气大振。 使节团进入高丽,不出意外遭到了高丽王的冷遇。 直到数日后,他才在群臣的抗议下,接见了大明的使者。 但也仅此而已,在接下诏书之后,就再次消失了。 大明使节自然非常愤怒,若非有皇命在身,早就甩袖而去了。 不过,高丽王虽然不待见大明使节,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却早就翘首以盼了。 他们知道得到消息,大明天子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节团,其中有数百名饱学之士。 目的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这是啥?这是对高丽华夏身份的认可啊。 读书人和文官群体,早就激动的不行了。 在使节团到达的当天,就有数十名读书人和文官前来拜访。 之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从高丽全国各地汇聚而来。 大明使节团是带着任务来的,虽然心中很鄙夷,面上却表现的有礼有节。 只是交流过后才发现,高丽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很多见解,都非常的独到。 如此,大家才渐渐端正了态度,拿出了真本事。 而高丽的读书人感受就更深了,果然不愧是华夏主脉,随便来一个人,学问都如此精深。 对大明更加的倾慕,也更加坚定了一心侍奉大明之心。 然后不出意外,带路党出现了。 各种机密消息,通过这些人的口告诉了使节团成员。 比如,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的使节,比大明使节提前一步到达,对高丽进行了威慑。 高丽王就是受到他的威慑,才如此冷遇大明使节团的。 这些消息,都被汇总记录在册,然后传回国内。 就连记录这些情报的人,都不知道大明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交流。 私下,大明的探子开始释放各种谣言。 第207章 阳谋 大明使节团上千号人,自然不能全都去高丽京畿开京。 只有朝廷任命的使节,带领百余人团队前去开京,大部分都停留在了碧澜渡。 此地乃高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 商业港口的特点,人口密集鱼龙混杂,各种消息传播的也非常快。 但这恰恰如了大明使节团的意。 他们来的目的是啥? 宣扬儒家思想,宣示大明宗主国地位。 自然是人越多,消息传递越快的地方,就越方便。 而且,以高丽的政体,并非所有的读书人和官僚,都能随意进京。 反而是碧澜渡这种开放性的港口,更加的方便。 大明使节团的正使,带着一群精英去开京搞宣传。 剩下的人就在碧澜渡搞宣传。 高丽国内的读书人和官僚,听闻大明一次性来了千余人,其中数百人都是儒生。 有多兴奋可想而知,纷纷跑过来交流学问。 短短十余日的功夫,这里就聚集了两三千人,并且还有更多人正源源不断的往这边赶。 双方的交流自然是一团和气融融,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方孝孺也留在了碧澜渡,不过他对交流学问没兴趣,更多时间用来观察高丽民间情况。 不过可惜,由于害怕北元截杀使节团成员,不允许私下走动,他也看不到太多东西。 只能回头和高丽读书人交流起学问。 他发现高丽读书人,对程朱理学确实有独到理解,但不多。 干脆就一门心思的宣扬起《华夏简史》,碰到一个人就大谈华夏文明,谈主脉支脉理论。 结果竟然让他拥有了一大帮拥趸。 很多倾慕中原的高丽人,自发的团结在他周围,和他一起宣扬华夏文明理论。 当然,总是有人喜欢标新立异。 不少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太高调,需要教训一下。 于是就过来和他讨论学问。 然后…… 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叫方孝孺的年轻人,是个大儒。 而且言辞犀利,文章更是一绝。 这时,不知道谁将他在国内的一些行为和文章,给捅了出来。 虽然引起了些许争议,但特殊的文风、特立独行的行为,加上从不歧视高丽读书人…… 反而让他更加受到高丽人的追捧。 尤其是高丽年轻一代的读书人,更是视其为楷模。 更是有不少人,以方门学生自居。 这让方孝孺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在大明自己声名狼藉,跑到高丽反而被追捧。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也确实深受感动,想要传授一些真本领。 但他更清楚,朝廷派

相关推荐: 《腹黑哥哥。霸道爱》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高达之染血百合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人妻卖春物语   小公子(H)   我以力服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