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所以,军粮必须由朝廷统一分配。 朱元璋欣喜的道:“好,那就这么办了。” “至于州县各截留多少合适,标儿你要好好调查清楚。” “还有经费的使用情况,也要有详细的账簿。” “每年押送税金入京时,将账簿一并带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截留的部分就是默认给官吏们的红利。 所谓账簿,这玩意儿太容易伪造了,保证查不出任何问题。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总比让官吏开征杂税要好的多。 至少截留多少钱,是明面上的帐。 真要允许他们征杂税创收,那才是最致命的。 再好的税制,用不了几年就会被破坏殆尽。 第201章 谋高丽 谈话结束,并不代表事情就结束了。 相反,忙碌才刚刚开始。 朱标带人对新税法进行最后的完善,同时开始研究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细节问题。 陈景恪自然也没办法置身事外,每天都被拉过去一起探讨。 眼见没办法躲清闲,他就将朱雄英也拉了过来。 美其名曰好好学习。 啧,好兄弟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把朱雄英恨的咬牙切齿。 洪武十八年就这样过去。 新一年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祭祀了苍天、宗庙以及新建立的圣贤庙。 并且要求朝觐的各藩属国使节,全部去祭拜圣贤庙。 还将此事定为永例。 以后凡藩属国朝觐,必须先去圣贤庙祭拜华夏先贤。 这相当于是承认了他们的华夏身份,各藩属国自然非常乐意。 陈景恪今年是少不了应酬的,毕竟身份不一样了。 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窝蜂的登门送礼。 有些他可以不理,有些必须亲自接待。 不过还好,有福清帮他出谋划策,省去了许多麻烦。 但总的来说,今年依然是他过的最累的一个年。 新年刚过完,皇帝就迫不及待的下达了一个命令。 清查人口和土地。 “此事由晋王负责,户部协助,国子监负责丈量,其他各部门必须配合他们工作。” “若有敢怠慢、阻挠者,严惩不贷。” 同时还下达了一条命令,傅有德替晋王坐镇山西,耿炳文坐镇陕西。 此令一出满朝文武皆心中一凛。 清查人口和土地,此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大家嘻嘻哈哈就过去了。 每年户部都会统计一次数据,但这次统计具体是什么情况,大家心中都懂。 很明显,这次皇帝想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数字。 否则也不会派晋王负责,晋王朱棡是什么人大家可太了解了。 杀起人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让他负责,就是冲着杀人去的。 还命国子监丈量,这是为了杜绝地方官吏和大户勾结作假啊。 事情大了啊。 大家都很清楚,私底下隐藏的人口和土地不在少数。 这要是查下来,恐怕不少人性命不保。 但没人敢反对此事。 盖因掌握人口和土地数据,是很正常的行为。 谁反对,谁就是心中有鬼。 不过还好,接下来朱元璋又做了补充: “若有隐瞒人口土地者,限期主动上报衙门,可免于处罚。” “若被朝廷查出隐瞒不报,严惩不贷。” 文武百官这才松了口气,还好,皇帝给大家留了余地。 不过心中难免又有些好奇,这不是皇帝一贯的行事风格啊。 以前那都是一通杀杀杀,现在竟然肯给人机会了。 众人立即就想到了朱标。 莫非是太子求情了? 想来十有八九是了,除了太子还有谁能劝得动陛下呢。 皇后倒是也能劝得动,只是她老人家一般是不插手政务的。 除非是事情闹大了,群臣主动找她求情,她才会出面。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太子了。 太子殿下果然宽仁啊。 户部。 看着正式下发的命令,曾泰叹了口气。 上次问皇帝要了一大笔钱,帮助国库度过难关,获得了朝野的一致赞同。 本以为自己可以荣退,没想到啊。 皇帝突然来这么一手。 不论是人口还是土地,都归户部管辖,此次清查必然是以他们为主的。 而干这个活儿,是会遭人恨的。 自己想要光荣退休的想法,看来是不可能了。 邱广安看着自己的上司,心中充满了同情。 这位尚书的任期,堪称波澜壮阔。 从他上任,朝廷就开始了接连不断地变革。 宝钞改革、军改、政改、黄河改道等等,每一样都需要户部配合。 很多甚至就是户部主持的。 为了完成这些变革,他可谓是殚精竭虑。 这三年肉眼可见的苍老了许多。 虽然大家私下都喊他曾老抠,但心里对他充满了尊敬。 本以为变革完成,可以缓口气儿了。 结果皇帝突然又要清查人口和土地,这是要把曾尚书往死里用啊。 不过想到自己的处境,邱广安心里的同情又变成了苦涩。 尚书一般都是遥领,负责和皇帝沟通的,真正负责具体工作的是左侍郎。 所以这三年他的日子也不比曾泰好过。 这一次清查人口和土地,他也难逃骂名。 “哎。”想到这里,他也重重叹了口气。 皇帝真是,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就不能换个人吗? 听到他的叹息声,曾泰忍不住笑了起来: “广安呐,年轻人别整天愁眉苦脸的,四十岁的户部左侍郎,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 邱广安苦笑道:“您老不也唉声叹气的吗,这感觉屁股下坐着的不是左侍郎椅子,是火山口啊。” 曾泰意有所指的道:“你真不想背负这个骂名?” 邱广安心下一喜,说道:“您老有办法?” 曾泰恢复了户部尚书的从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 “办法多的是,老夫随便给你指派个差事,就能让你置身事外,但你确定要这么做吗?” 邱广安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慷慨激昂的说道: “正值朝廷用人之际,我岂能因为区区骂名就退缩。” “我必将全力辅佐晋王,完成人口和土地的清查工作。” 曾泰笑道:“这才对吗,陛下雄心勃勃欲要开创盛世,瞻前顾后之人又岂能入得了他的眼。” 邱广安除了苦笑还是苦笑,想入皇帝的眼,可太难了啊。 但在骂名和前途之间,他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曾泰突然感慨道:“我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坐了三年半了。” “如果能做满今年,就足足四年半。这在咱们洪武朝,也找不出几个。” 邱广安恭维道:“此乃尚书能力出众,深得陛下信赖。” 曾泰摇摇头道:“什么能力出众,不过是陛下看我办事还算尽心,才给予此殊荣罢了。” “只可惜我年龄大了,最近总感觉精力不济。” “本来想近期请辞的,可陛下要清查人口和土地。” “值此关键时刻,我岂能一走了之,只能勉力为之。” 邱广安有些搞不懂,他为何要没头没尾的这番话。 可对方是上级,他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敷衍道: “曾尚书万万不可,户部离不开您啊。” 曾泰只是笑了笑,没有理会他的话,而是说道: “但等到人口和土地清查完,我是定然要请辞的。” 说到这里,他目光盯着邱广安,说道: “我请辞之时,会向陛下举荐你接替我的位置。” 这也算是官场的规矩,前任如果是荣退,是有资格举荐接班人的。 当然,仅限于荣退。 至于皇帝采不采纳,谁都不知道。 但皇帝定然会将被举荐人,纳入考察名单的。 这就是机会。 “谢曾尚书厚爱,下官实不敢当。” 邱广安心中一喜,但作为政治老鸟,他也提高了警惕。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曾老抠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曾泰岂能不知道他心中的疑惑,笑道: “我也是户部的一份子,户部好了,我就算赋闲在家也有光彩。” “你的能力我是认可的,人品也信得过,举荐你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日后你能照拂一下我的后辈。” 邱广安自然不会全信他的话,不过也没有在质疑,而是做出一副感激模样道: “曾尚书说的哪里话,这三年多亏您关照……” “就算你不举荐我,遇到您的后人,能帮的我也一定会帮的。” 曾泰笑道:“我是信得过广安你的……这次清查人口和土地,会得罪许多人。” “但也正是你表现的机会,只有将此事做好了,才更有可能入陛下的眼。” 邱广安心道,全是废话,这谁不知道。 话说,这曾老抠不会是给我画大饼,让我往前冲吧? 曾泰继续说道:“不过骂名背多了,也影响你升迁。” “所以这一次你不能太高调。” “默默的把事情做了,有什么事情就往我身上推。” 说到这里,他开玩笑一般道:“你不会认为,我是想抢你的功劳吧?” 邱广安自然不会这么想,这个功劳可不好领,甚至很多人避之不及。 曾泰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功劳我领骂名我背,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给你。 这是标准的扶一程。 “尚书说笑了,下官怎么会做此想,感谢您都来不及呢。” “若有朝一日真能如所想,广安绝不敢忘您的大恩。” ----------------- 出了户部衙门,邱广安就约了陈景恪见面,将此事大致讲了一下,并询问他的看法。 陈景恪哪还不知道对方的意思,就是问自己支不支持此事: “户部尚书这个位置,可不好坐啊。” “接下来几年面临的情况,会更加的复杂。” 不好坐,就是有机会呗。 邱广安心中一喜,正色道:“为国效忠岂能言艰辛。”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给他任何保证。 没必要,也没办法给予任何保证。 回宫之后,他也没有将此事告诉朱元璋。 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盯着,俩人见面的事情他肯定已经知道了。 如果老朱觉得合适,肯定会让邱广安当的。 如果他觉得不合适,自己去游说,反而会让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这是默契。 不过说起来最近他也是真没闲着,除了和朱标一起完善新税法,还要抽出时间去研究高丽的情况。 朝鲜这一块土地,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有很深的羁绊。 尤其是在文化上,和中原更是一体。 双方的羁绊深到什么程度呢,全世界都一直将其视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马关条约》第一条,就是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只不过为了政治需要,在教科书上将这一条给删除了。 之前朱元璋和朱棡说要打辽东,陈景恪就寻思着,能不能趁机将高丽给打下来。 所谓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的事儿。 不过打高丽也没那么简单,眼下要考虑是否适合。 别到时候羊肉没吃着,还惹一身骚。 越研究他就越觉得,现在是打高丽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就难了。 不过想打高丽,还需要做一番准备,今年就有点不是那么适合出兵了。 将自己的想法理清,他就连忙去找朱元璋。 此时朱元璋正和徐达、冯胜、蓝玉等人,商量攻打辽东的具体方略。 得知他的来意,就对众人说道:“先别讨论了,此事可能要有变故了。” 众人都有些惊讶。 他们都听到了,方才孙福过来通报,说是陈伴读求见,对辽东之事有一些新的想法。 可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连什么原因都没说,就能让皇帝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陈伴读对皇帝的影响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了吗? 蓝玉除了震惊,比别人又多了欣喜。 陈景恪是铁杆太孙党,和蓝家关系莫逆,他越厉害对蓝家自然就越有利啊。 徐达则并不意外,唯一想不到的是,皇帝这么快就决定让陈景恪走上台前了。 他不知道的是,朱元璋也很无奈。 按照原本的计划,等到朱标登基了,朱雄英年龄再大几岁开始站出来,再让陈景恪走到台前。 但朱标的身体突然出问题,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朱雄英要提前站出来,承担本该朱标承担的责任。 陈景恪作为他最得力的助手,自然也要提前站到台前。 眼前这些人,都是老朱最信重的大臣,让陈景恪站出来展示一下才华,获得这些人的信任。 有助于以后的工作。 陈景恪得知老朱不是私下见他,而是让他当众述说自己的见解,也是有点懵。 等清醒过来,就忍不住兴奋起来。 当着这么多大佬展示自己的才华,实在让人无法不激动。 深吸口气,他迈入大殿。 和众人见过礼之后,朱元璋开门见山的道: “说吧,对辽东之战,你有什么想法?让诸卿也一起听一听,参谋一下。” 陈景恪也没有客气,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口说道: “我以为,今年不适合出兵辽东。” 第202章 某高丽(完) 反对出兵? 其他人没想到他竟然如此直接,冯胜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露出不悦之色。 军国大事,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毛头小子置喙了? 关键是,打辽东这是多大的军功啊,你说不打就不打了? 你这是阻止我们立功。 只是皇帝面前,还轮不到他们反对。 朱元璋并不意外这个答案,问道:“哦,说说理由。” 陈景恪看了看桌子上的地图,找到辽东和高丽所在。 用手画了一个大圈,将两者全部圈进去: “辽东和高丽是一体的,大明要么不打,要么就将两者一起打下来。” 众人都震惊不已,没想到他不是反对打辽东,而是嫌朝廷的计划还不够大啊。 徐达等人连忙伸头去看,越看越觉得这话有道理。 蓝玉想都没想,就说道:“是啊,我们怎么就没想到高丽呢,还是陈伴读眼界更高啊。” 冯胜却没那么高兴,眉头微微皱起,说道: “高丽可不是小国,不好打。” 徐达也赞同他的看法,说道: “高丽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国,拥有人口二百五十万左右。” “常备军有十万之众,其中骑兵约一万五千人。” “如遇外敌,可动员超过五十万人。” “想要覆灭他们,很难。” “如果我们露出敌意,迫使他们彻底投向北元,恐怕事情就麻烦了。” 其他人也大都不赞同此策。 朱元璋也惊讶于陈景恪的大胆,竟然准备将手伸向高丽。 他心里其实和徐达等人一样的想法,太不现实了。 不过出于对陈景恪的信任,他没有着急,而是问道: “诸卿的话你也听到了,可有什么要说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诸位先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就效仿一次晋献公,来一次假道伐虢。” “先安抚高丽,等打败北元守将纳哈出,再趁其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大军掩杀拿下高丽。” 众人依然不看好,计策虽好,可高丽那边也不是死人。 大明在辽东和北元交战,他们岂会不做防备? 明军先是和北元激战,届时师老兵疲,怎么去打以逸待劳的高丽守军? 陈景恪知道仅凭一个计策,说服不了他们,他真正的杀手锏在后面。 “我最近一直在了解高丽的情况……” “虽然他们明面上实力很强,但内部隐患重重。” “前任高丽王虽然是北元扶持,但他对北元没有任何好感,反而倾慕中原文化。” “大明刚刚建立,他们就率先朝觐。” 朱元璋不禁点头,高丽王王颛对大明确实恭谨。 只可惜,被奸臣所害。 现在的高丽王虽然是王颛的儿子,却亲近北元,甚是可恶。 去年他竟然还点腆着脸,请求大明为王颛上谥号。 朱元璋虽然觉得很恶心,但为了安抚高丽,再加上王颛也确实亲近大明。 最终他还是捏着鼻子,封了个恭愍王的美谥。 陈景恪继续说道:“虽然恭愍王被害,但他却留下了一大批心向大明的臣子。” “尤其是程朱理学,更是高丽治国的学问。” “受此学说的影响,其国内的文人大部分都心向大明。” “现任高丽王虽然亲近北元,却也无法左右人心,甚至引起了国内文武百官的不满。” “现在他之所以还能稳坐国主之位,皆因北元支持。” “若我们打败北元夺回辽东,切断高丽和北元的联系。” “恐怕用不了多久,高丽就要改姓了。” 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 徐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陈伴读,你所言可是真的?” 朱元璋替他回道:“真的,他看到的资料,都是从我这里取走的。” 众人再无怀疑,也都露出深思之色。 如果高丽真是这种形势,说不定还真有机会一举而下。 陈景恪却暗自摇头,这些将领虽然打仗很厉害,但缺少‘鹰’的视野。 何为鹰的视野? 鹰在高空盘旋,俯视整片大地,搜寻视野范围内一切猎物。 说白了就是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还有一层意思,鹰是猎手,视野内的一切都是猎物。 朱元璋包括手下的这些将领,都缺乏鹰的视野。 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对高丽动手,也就懒得去了解那里的情况。 就算高丽真的露出了破绽,也抓不住。 “咳。”干咳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继续说道: “高丽国内,除了高丽王之外,最有权势的是一个叫李成桂的大臣。” “此人让我想起了几百年前的一名古人,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高句丽权臣。 后杀害荣留王高建武,大权独揽。 李世民征高句丽的理由,就是替高建武报仇,诛灭奸臣渊盖苏文。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实际大家都懂。 不过可惜的是,李世民被安市城所阻。 直到李治时期,才灭亡高句丽。 将李成桂比成渊盖苏文,是一个很高的赞誉。 但同时也点明了此人的危险性。 众人自然都知道李成桂这个人,就算不熟悉的,也听说过名字。 毕竟他可谓是高丽当代战神了,名声很响的。 此人文武双全,战功赫赫。 关键是他既掌军权,又掌握着财政大权。 之前没人提醒,他们还没觉得。 此时陈景恪一提,他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如果高丽王真的不得人心,那么谁最有可能取而代之? 李成桂。 那么大明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点什么呢? 都是老狐狸,马上就想到了很多离间的点子。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众人反应时间,然后说道: “此人政治态度暧昧不明,说的更直白点,他在等大明和北元分胜负。” “北元能守住辽东,他就继续忠于高丽王。” “如果大明夺回辽东,切断高丽和北元的联系,他大概率会发动政变。” “到时候再顺应国内官僚阶层的心愿,向大明效忠,他就能获得人心。” “以李成桂的能力,若他真的成为高丽王,恐怕大明就再也没机会拿下此地了。” “到那个时候,朝廷只能册封其为王,并接受其效忠。” “所以我才说,现在是大明唯一拿下高丽的机会。” “要么将辽东和高丽一起拿下,要么就暂时不要动手。” “但打高丽和打辽东不同,如果陛下有意拿下此地,还需从长计议。” 蓝玉一拍大腿,第一个跳起来说道: “陛下,臣请攻打高丽。” 其他人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也都兴奋起来。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们的想法自然也变了。 如果高丽内部没出问题,确实不好打。 可现在对方内部不靖,这样的机会要是不抓住,那就太蠢了。 关键,这是灭国之战。 多么大的军功啊。 多少人的爵位前,将要加上开国二字。 朱元璋却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看向徐达: “天德,你以为如何?” 徐达盯着地图看了许久,缓缓点头道:“确实有必要从长计议。” 言外之意就是支持谋划高丽。 朱元璋又询问了其他人的意见,众人也基本都是一个意思。 谋划一下,成了最好,不成就算。 反正主动权在大明手里,打还是不打到时候再临机决断。 朱元璋这才说道:“好,那就从长计议。” 此话一出,众人皆欣喜不已,毕竟又是一场大功在眼前。 然后有反应快的,已经震惊的看向陈景恪。 他竟然真的改变了所有人的想法。 竟然谋划高丽,野心之大,还要超过了在座的所有人。 而且对局势的认识,竟然还如此清晰。 能从情报里,分析出高丽内部不稳,已经很厉害了。 竟然还能将目标,锁定在李成桂身上。 这种能力,真的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所能具备的吗? 看陛下的态度,这种事情应该不是第一次了。 此时,众人心里不禁升起了一个念头。 难怪陛下要嫁公主。 难怪魏国公如此重视他,以前以为是投资未来。 现在看来,根本就是知道了他的才华。 真是狡猾啊,又被他抢了先。 不过现在还不算晚,以后一定要和陈家搞好关系。 蓝玉是最高兴的。 陈景恪,太孙伴读,我蓝家的天然盟友。 还是我蓝玉的大恩人。 竟然还如此有才能,真是苍天赐给我蓝家的大福星啊。 要不是辈分不合适,他都想让自家儿子认个干爹了。 看着震惊的众人,朱元璋心下相当的舒服。 当初咱是怎么被震撼的,你们也都要经历一遍。 这时,徐达问道:“陈伴读,你对高丽最为了解,不知可有计策?” 朱元璋也问道:“你既然提出要谋划高丽,定然已经有了想法,可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陈景恪颔首道:“一点浅见,说出来望大家莫笑。” “首先,打高丽内部分化比军事更加重要。” “前面我已经说过,受到程朱理学影响,高丽文臣多心向大明。” “尤其是《华夏简史》,据说高丽读书人人手一本,并皆以华夏后裔自居。” “我们可以派人过去,宣扬两家一体思想。” “如果能派一些大儒,借着交流的名义过去,效果会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派出更多的探子,详细的了解高丽的情况。” 众人皆点头称是,这一招确实很管用。 能有效的瓦解高丽文官的抵抗之心,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 徐达颔首道:“这个思路很不错,如果进展顺利,可抵十万大军。” “不过出于保密,不能将谋划高丽之事告诉任何人。” “就算出使高丽的人,也不能告诉他们真相。” “派他们过去,就是为了交流学问,向高丽传播正统的华夏文化。” “也是为了游说高丽王,不要亲近北元……” 道理也很简单,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你一去就劝说别人投降,傻子都知道你的打算了。 派人过去,单纯就是为了交流学问。 其实这些已经足够了。 以高丽读书人对中原的向往,交流学问就是最好的游说方式。 到时候定然会有大批的带路党出现。 陈景恪继续说道:“高丽一直流传一个传说,现在的高丽王并非恭愍王的儿子,而是宠臣辛旽的儿子。” “辛旽和恭愍王的侍婢般若有私情,后般若有孕在身。” “恭愍王无子,就宠幸了般若,并宣称这个孩子是他的。” 众人都面露诧异之色,竟然还有这种事情? 那恭愍王还真是……无法形容啊。 陈景恪说道:“不过这种传闻多半不实,辛旽乃纯正之人,以他的为人当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不过是真是假都无所谓,对于我们来说,这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众人自然知道他的意思。 一个国主被怀疑血统,不管是真是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他的合法性。 如果这个国主强势,或者受到群臣拥戴还好。 可现任高丽王既不强势,也不受爱戴。 这个质疑对他就太致命了。 朱元璋说道:“可以让人在高丽国内宣扬此事,最好将恭愍王之死和他联系在一起。” “到时我们就可以打着为恭愍王复仇的名义,名正言顺的攻打高丽。” 众人也都是这种想法。 毕竟高丽也是大明的藩属国,没有合适的理由就将其灭了,会引起其他藩属国的惶恐。 宣扬此事,不但能动摇高丽军心,还能为大明提供一个出兵理由。 陈景恪继续说道:“然后就是军事方面。” “要谋划高丽就不能只靠陆军,当水陆并进。” “我们攻打辽东,高丽王和李成桂只要不犯傻,必然会在前线布置重兵。” “甚至李成桂本人都会去前线坐镇。” “如果我们贸然进攻,恐怕会遭遇和唐太宗一般的局面。” “但高丽只有十万常备军,将主力放在前线,必然会导致后方空虚。” “高丽三面环海,我们的水师可以从任意一处登陆。” “如果我们的船足够多,可以直接用船,将辽东大军运送到高丽后方。” 冯胜提出了一个质疑:“我们打辽东的时候,高丽会不会扩军?” 徐达摇头道:“不会,如果不是景恪提议,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要打高丽,高丽人自然也想不到。” “他们在前线陈兵,也只是出于谨慎,并不是真的怀疑我们要对他们用兵。” “所以提前扩招军队的可能性不大。” “就算临时招募后备军,人数也不会太多。” 毕竟招募军队不是闹着玩的,哪怕是临时征募后备军,对国内的影响也会非常大。 如果不是确定大明要攻打他们,高丽不会大规模扩充军队的。 陈景恪最后做了总结:“所以,要谋划高丽,今年就不适宜对辽东动手。” “用一年的时间离间高丽内部,同时大明内修武备,打造战船训练水师。” “一年后人口和土地清查工作也能完成,大明可以倾全国之力,一举拿下辽东和高丽。” 第203章 陈景恪的成长 陈景恪的一番分析,成功说服了朱元璋等人。 作为首次亮相,也相当完美,获得了在场勋贵们的一致赞赏。 尤其是徐达和蓝玉两人的鼎力支持,再加上他‘野心很大’,能创造很多立军功的机会。 更是让他获得了不少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