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为各部落划分草场,随意迁徙者灭族。 满清的方法还不只这些,他们还引入喇嘛教。 这些喇嘛拥有崇高的地位却不事生产,全靠百姓供奉,弄的蒙古人争相出家。 此举既消弭了蒙古人的意志,让他们生不起反抗之心,又可以限制蒙古人的经济发展。 人口上限令,也是满清搞出来的。 为了限制蒙古人口,他们强行规定。 一家有多个儿子的,必须强制其中的一部分儿子出家当喇嘛。 而喇嘛是不允许娶妻生子的。 再加上别的政策,最终曾经纵横欧亚的强大部族,彻底没落。 陈景恪当然不会全盘效仿满清,他要做的是华夏族群强盛,蒙古也一样是华夏人。 现在大明和北元的问题,完全可以看做是兄弟阋于墙。 所以,宗教麻痹什么的,自然是不能用的。 人口上限令也魔改了一下,变成超过人口上限,就将其中一部分迁徙走。 等到什么时候,两族彻底归于华夏的大旗之下,这种限制政策也将一一取消。 当然,这一切都要等到大明将北元击败,才有机会去实现。 第197章 钱钱钱 朱元璋和徐达商量了许久,最终制定了一个两步走的计划。 其一,尽快稳定内部,积蓄力量,为大战做准备。 主要是军队方面,必须尽快完成改建,并重新形成战斗力。 物资方面,自然是囤积军需粮草。 还要囤积足够的水泥,打下来之后迅速筑城。 有了一座城池做据点,后续就好办了。 其二,自然是开海之事,以前开海只是为了贸易的利润。 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土地。 大明的皇子皇孙很多,光靠陆地上那点领土,不一定够分。 海外还有那么多土地呢,听说有些大型岛屿面积,不亚于大明一省之地,打下来建个王国绰绰有余了。 不过此事依然急不来。 经营海洋就要有船有水师,先研究船,同时组建水师。 等水师打造的差不多了,再开海也不迟。 总之一句话,磨刀不误砍柴工。 总之,朱元璋再次感受到了,什么叫时不我待。 真的有太多太多事情要做啊。 真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不行五十年也行啊。 几天后,朱元璋下令,着兵部在不影响民生的情况下,囤积军需粮草。 同时命五军都督府加紧整训军队,尤其是前军都督府,尽快招募训练水师。 同时,很多二代优秀弟子,都被派往各地去整训军队,同时也是磨炼。 如李景隆、梅殷、唐敬业等人都被派了出去。 本来徐允恭也应该一起被派出去的,只是他马上就要成婚,就暂时押后了。 徐达确实想抱孙子了,在徐妙锦入宫后不久,他就给徐允恭找了个未婚妻。 亲家是他自己的老部下刘洪,这次大授勋被评定为子爵。 只可惜,未加开国二字。 女孩生的端庄,性情娴雅温和。 因为父辈的关系,两人也早就相识。 虽算不上两小无猜,但也有点青梅竹马的味道。 总之徐允恭是很满意的。 朱元璋自然没有说什么,还赐下了许多宝贝。 两人的婚礼就定在了十一月初。 魏国公嫡长子成婚,肯定要大操大办了。 陈景恪作为好兄弟,自然全程帮忙。 朱雄英也跑来看大舅哥的热闹。 总之就是很欢乐就是了。 几天后,朝廷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一百套琉璃器共计卖出了四百七十四万贯的天价。 其中最贵的落地琉璃镜,更是拍出了十万贯的高价。 据说此镜全大明只有五面,其中两面在宫里,一面在魏国公府,还有一面在陈伴读家里。 这第五面,也是流出的唯一一面。 其次就是一套琉璃文具,包括五支笔杆、一个笔筒、一个镇纸、一个砚台。 拍出了八万贯的高价。 排在第三的是一套茶具和一套餐具,价格都是七万贯。 剩下的也没有低于万贯的。 同时朝廷还宣布,以后的琉璃器都会通过竞拍的方式出售,每个月只有五十套。 听到这个数字,花高价购买琉璃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这说明琉璃制作困难,数量不会太多。 每个月五十件看起来不少,可是和大明六千余万人口一比,就不值一提了。 拍卖会结束,当拍卖额传出去之后,不出意外再次引起了热议。 钱,这真的是好多的钱啊。 于是,陈景恪败家子的头衔戴的更牢固了。 宫里,得知最终的数额,朱元璋也是大喜: “景恪你提的这个拍卖之法果然好用,比咱想的多卖了一百多万贯。” 陈景恪笑道:“其实也和第一次拍卖有关,之前聘礼的噱头足够大,拉高了大家的预期。” “以后就很难再拍出这么高的价格了。” 朱元璋看着清单,笑的都看不见眼睛了: “每个月能有百万贯咱就满足了,一年就是一千多万贯,这钱就和白捡的一样啊。” “有了这些钱,咱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朱雄英也是非常眼热,说道:“赶紧打通国外的渠道,肯定能赚的更多。” 朱元璋安抚道:“不急不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大明现在不缺钱,可以慢慢布局。” 就在这时,太监总管孙福过来禀报:“陛下,曾尚书在外求见。” 朱元璋一听到这个名字,头都大了: “给他说,咱有事不见。” 孙福正准备离开,陈景恪将其拦住,道: “就说陛下有公务处理,让他先在外面候着。” 孙福停住,看向朱元璋,等待他的吩咐。 朱元璋颔首道:“先这么和他说吧。” “是。”孙福应声退出。 心里则不禁再次感慨,陈伴读的地位果然高啊。 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让陛下改变主意。 日后见了他,需要更加用心伺候才是。 等他离开,朱元璋才问道:“你又打的什么鬼主意,不会是想让咱将卖琉璃的钱,分一部分给他吧?” 朱雄英也连忙说道:“一个铜子儿都不给他。” 陈景恪心下莞尔,真不愧是爷孙俩。 曾泰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琉璃的分成。 自从他和福清大婚之后,曾泰就隔三差五提起此事。 不过他也学聪明了,不再公开提,而是私下商议。 但老朱怎么可能会同意,每次都是直接拒绝。 可曾泰毫不气馁,打定主意和老朱耗下去了。 老朱拿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主要是曾泰这个人为官清廉,能力也强。 这两年大明又是变法,又是搞大工程,他坐镇户部从来没有出过问题。 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吗,朱元璋对他是非常器重的。 这次曾泰也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国库争取好处,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所以老朱尽管很头疼,却并没有真的生气。 但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问题总要解决。 陈景恪就说道:“曾尚书也不容易,国库每年的收入就那么些,开支却连年增加。” “为了保证各个项目顺利进行,他可谓是殚精竭虑。” “据说经常为了几文钱,和下面的人吵架,最后落了个曾老抠的雅号。” “但他却从未叫过苦喊过累,实为群臣楷模。” 朱元璋说道:“就是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咱才忍他这么久。” 陈景恪说道:“曾尚书也就是看准了陛下惜才,才敢三番五次找上门。” 朱元璋气道:“这个曾老抠,咱早晚要他好看。” 陈景恪笑道:“您找他算账的机会多的是,但眼下国库可能真的支撑不住了。” “军制改革之后,军饷要朝廷来负担。” “为了安置军户,朝廷又免了他们一年的税。” “从南方迁徙百姓去北方定居,也需要许多钱粮……” “而这些迁徙的百姓,也同样免了一年的税……” “淮水水系的梳理工作,到现在还未完成……” 黄河夺淮入海三百年,淤积了太多的泥沙,想要重新梳理很麻烦。 白英预计,还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工。 当然,这也和动用的人力比较少有关。 总共才动用了一万役夫。 动不动就征用数万数十万民夫,那是亡国行为。 “又要组建水师,为征战北元囤积粮草……” “还好营建新都用的是增发的新钞,否则国库早就空了。” 陈景恪将朝廷的重大开支,全都数了一遍,最终得出结论: “朝廷的税入没有增加,开支却大增,国库是真的支撑不住了。” “曾尚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不找您是真不行了。” 朱元璋说道:“你说的这些咱都算过,也就困难今年一年。” “军户和迁徙的百姓,明年就开始纳税了。” “而且太子那边也有消息了,明年就可以开启征收商税。” “到时国库的税入自然就上来了,钱是够花的。” 朱标在洛阳可不只是营建新都,他将自己的经济小团队也带了过去,每天都在研究经济和商业税的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算算也该出成果了。 等商业税开启,到时候再配合开海,大明的税入将会出现大笔盈余。 但正如朱元璋所说,眼下这两年要苦一苦。 陈景恪苦笑道:“可这一两年日子总也要过啊。”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国库没钱会动摇人心的。” “最怕的还是影响到新钞的信誉。” “如果陛下再将这么一大笔钱收入内帑,群臣会怎么想?” “所以,您不如直接告诉曾尚书,琉璃的分成不会给他。” “但国库钱不够用了,您可以从内帑支用一部分,填补国库。” “大家一起将这两年的苦日子熬过去。” “我相信,曾尚书最终的目的也是为此。” 曾泰已经当了三年户部尚书,洪武年间六部尚书更换非常频繁,很少有能做满一年的。 他能做三年,已经破纪录了。 随时都有可能会被替换。 在这种时候,就算要到了琉璃分成又能如何? 他能得到多少好处? 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从内帑弄点钱出来,将这两年苦日子熬过去。 到时候他曾泰就可以光荣退休了。 这才叫善始善终,全身而退。 在洪武朝能全身而退,那可是很难得的。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是咱糊涂了……这曾泰也真是,想要钱就直接说吗。” “咱还能看着国库没钱,无动于衷不成。” 陈景恪啼笑皆非,您老人家要是不把琉璃的利润护的这么严实,我还真就信了。 其实这也不怪老朱。 内帑是真穷啊。 虽然有不少奇珍异宝,可总不能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卖了吧? 那不成笑柄了吗。 好不容易有了琉璃这个大进项,他自然护的很严。 曾泰也是为钱愁的糊涂了,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 竟然想问老朱要琉璃分成。 他要是直接说国库没钱了,需要内帑填补,早就将钱要到手了。 而老朱也误以为,曾泰是真的看中了琉璃的暴利,想分一杯羹。 结果俩人就这样尬住了。 随后朱元璋接见了曾泰,表示会从内帑拿钱填补国库。 果不其然,曾泰再也没有提琉璃之事。 而是和朱元璋算了一笔账,今年国库账面亏空六百余万贯,希望陛下能想想办法。 朱元璋二话没说,将琉璃的利润全都划给了他。 还将修建新都的钱,截留了一百多万贯给国库。 如此君臣皆大欢喜。 当群臣得知皇帝从内帑出钱填补国库,也纷纷称赞陛下圣明。 对于敢问皇帝要钱的曾泰,也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虽然大家都喊他曾老抠,可都打心底里敬佩这位老臣。 年底,朱元璋将朱标、朱棡、朱棣和朱橚全部召回京师。 先和朱标说了封王之事,朱标自然是支持的。 此事对大明对朱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害,他没有不支持的理由。 然后朱元璋才将朱棡、朱棣和朱橚叫来,将此事告知了他们。 对于此事,朱橚非常无所谓。 他的精力全都放在了医学上,准备给自己混个医仙之类的头衔。 至于封王建制,等将来再说吧。 要是有多余的土地分给我,那我就将我儿子弄过去管着。 要是没多余的地,那我就在大明当个无职无权的藩王呗。 朱元璋早就知道这个儿子的秉性,以前只觉得没出息,恨铁不成钢。 现在倒觉得挺不错的。 朱棡和朱棣就非常兴奋了。 本以为这辈子只能当个藩王,没想到竟然有机会建制立国。 啥,化外之地苦? 和成为真正的王比起来,这点苦算的了什么。 秦国被封在西犬丘(天水),当时这里还是犬戎之地。 秦国数代先祖,用百年时间才赶走西戎,正式成为那片土地的主人。 又数十代人励精图治,才有了一统六国的辉煌霸业。 如果秦国先祖嫌苦不肯去,哪还有后面的事情。 看着这两个兴奋的儿子,朱元璋很是满意。 “但此事暂时还急不来,朝廷要先拿下北元,才有余力支持你们去开疆拓土。” 朱棡连忙说道:“爹您放心,我们知道孰轻孰重。” “一定会帮您和大哥,将大明的敌人全部消灭,再去考虑封国之事。” 朱棣也说道:“是啊,您现在就算给我一个国家,我也治不好啊,我要学的还多着呢。” 朱元璋欣慰的道:“你们明白就好。” “老三你的性子太傲,必须要改一改,否则是没有办法服众的。” “老四你确实要多读书,以前咱只教了你兵法,未教你治国之道。” “以后你要好好学,将这个短板补上。” 他之所以这么早将此事告知几个儿子,就是想激起他们的斗志。 同时也让这几个儿子,从现在就开始学习治国。 免得将来把封国治理的一塌糊涂。 第198章 税 陈景恪早就见过朱棡和朱棣,可还是第一次以妹夫的身份相见,总觉得有点不习惯。 不过朱棡对他倒是很热情。 之前就说过,朱棡这个人性情高傲。但一旦获得他的认可,他是很有礼貌的。 无疑,陈景恪已经获得了他的认可。 朱棣就有点小尴尬了,说起来陈景恪还给他媳妇看过病。 只是因为前年徐达那一番话,让他对陈景恪很是不服气。 现在是服气了,只是心里多少有点别扭。 不过都是大男人,聊了一会儿之后他自己都笑了,太小气了。 因为知道是陈景恪提出的封王建制,他们也就说了一下自己的理想。 朱棡想打穿西域,让大明重现汉唐雄风。 不过现在又多了一个梦想,在碎叶川建立自己的王国。 碎叶川是唐朝名称,指的是中亚地区的楚河,地点在费尔干纳盆地。 在汉朝这里被称为大宛。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的关中,当地最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朱棡准备将国家放在这里,足见他是真的了解过当地情况。 但眼下想打这里,太难了。 现在西域归属察合台汗国,中亚霸主是刚刚崛起的帖木儿汗国。 也就是说,他要先消灭察合台汗国,再打败帖木儿,才有机会完成理想。 只能说,再接再厉吧。 朱棣的理想也不小,封狼居胥。 至于封国的事情,暂时还没想过,等打败北元再考虑也不迟。 陈景恪不禁在心里琢磨,要不以后让他下西洋? 算了,以后再说吧。 每到年底就有汇总,朝廷各部门也少不了。 对于大明来说,整体上是蒸蒸日上。 但明年也注定了是忙碌的一年。 比如这次朱标回京,就是带着完整税改方案回来的。 “大明立国已经十八年……再过几天就十九年了。” “民间渐渐恢复了元气,但税收这一块依然在使用老办法,这是很不合理的。”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制定了一套新的税收方案……” 朱标将自己的方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一遍。 总结起来就是,征收商业税,规范经商环境。 对各种关卡税归并征收,只要拿着税票理论上就可以通行天下。 避免一地一收,导致税比货物价格还高的情况出现。 另外还有车船税、营业税等等。 “渔业税废除,百姓饲养捕捞鱼类不再征税。” “只对出售的鱼类征收商业税。” “对于粮食、蔬菜、瓜果、肉蛋等,关系民生的物品,采用轻税制度,只三十抽一。”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这个好,粮食的税太高,不利于转运。” “也会导致粮价过高,最终坑害的还是百姓。” 朱标最后总结道:“除了新税法规定的税种,其余所有苛捐杂税一律废除。” “若有非法征税者,一经查出按律严惩不贷。” 朱元璋那是相当满意:“好好好,标儿最后这句话咱喜欢听。” “当年元朝定的税并不高,可下面的贪官污吏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 “杂税比正税高了好几倍。” “最后这些钱,全都落到他们自己口袋里去了,元廷一文钱都没见到。” “元朝社稷败坏,很大程度是这些贪官污吏导致的。” “咱大明不能给贪官污吏留下这样的空子,把税定死了。” “谁敢巧立名目额外征税,全都处死。” 马皇后、朱雄英和朱棡、朱棣也都不禁点头,这新税法确实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虽然看起来名目很多,但比起之前的苛捐杂税,已经简化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很多税种,也只是针对相关从业者,对普通人没什么影响。 比如车船税,比如营业税。 不行船不做生意,就不用缴纳。 陈景恪也不禁赞叹,这份税法就当前来说,确实非常合适了。 尤其是取消了关卡税,在他看来才是这部税法最大的进步之处。 古代一城一关卡,一地一关卡,货物从南到北需要经历几十个关卡。 过关税要超出货物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也是为何之前,百姓都喜欢去金钞局仓库兑换货物的原因。 甚至有小商贩去那里进货。 原因就是金钞局不需要缴纳关卡税,商品价格非常便宜。 可以说,关卡税是发展商业的最大阻碍之一。 现在虽然不是直接取消,但只要缴纳一次,就可以凭票通行天下,已经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了。 对商业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这时,朱元璋习惯性的问道:“景恪啊,你觉得这部税法如何?” 马皇后、朱标和朱雄英,也都向他看来。 朱棡和朱棣有些诧异,什么情况? 看这架势,好像他不同意,这部税法就不能行是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渔业税废除。” “百姓养殖捕捞水产品不再交税,只有出售的时候才交税。” “那么养鸡、养羊、养牛……鸡下蛋、牛羊下崽……需要交税吗?” 朱雄英、朱棡、朱棣包括朱标,都有些懵,这还用问吗? 朝廷也没说这些东西要交税啊。 但朱元璋和马皇后,却马上就想到了问题所在。 朱元璋点头说道:“景恪这个问题提的好,此事不说清楚,就有人敢问百姓征收这些税。” 见四人有些不相信,他就叹道:“你们啊,对下面的情况了解还是太少。” “元朝时期贪官污吏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养鸡要交税,鸡下蛋也要交税……” “这些税咱可都交过的。” “别说是前朝,大明有些地方,背地里就有人在征收这些税。” 朱标四人有些不可思议,倒不是怀疑朱元璋的话,而是没想到大明竟然会出现这种离谱的情况。 陈景恪说道:“律法必须要全面,有时候哪怕是一句废话,也要加上去。” “当立法者以为,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啊,何必再多此一举写进法条?” “殊不知,这就会给人留下钻空子的机会。” “永远都不要小瞧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本事。” 朱标一副受教的模样,说道:“我懂了,这就在税法里加上一句话。” “百姓自产自用之物,一律不得收税,只有售卖才需要收商业税。” 陈景恪又问道:“卖给邻居家一枚鸡蛋也要收税吗?” “虽然看起来是笑话,但如果有人就要较这个真怎么办?” “所以最好规定,民间小额交易无需交税。” “这个小额到底是多少,就需要殿下根据民间情况,制定一个标准了。” 朱标苦笑道:“我本以为这部税法很完善了,没想到竟漏洞百出。” 陈景恪说道:“殿下这部税法,比起前朝任何税法,都更加的完善,也更加的人性化。” “尤其是统一关卡税,和禁止征收苛捐杂税,更是前所未有的善政。” “只是时代在变,国家面临的经济情况也在不停变化。” “税法也要不停地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情况。” 朱标颔首道:“税务变革之后,我会让金钞局、户部和税务局多关注地方情况,及时调整税法。”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没有什么漏洞?要不你先把税法拿回家好好琢磨琢磨吧。” 陈景恪连忙摇头,说道:“优秀的律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 “我对大明的基层情况,了解也不是很多,很难研究出什么东西。” “就我看来,殿下制定的这部税法,在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 朱元璋点点头,不过还是有些不放心的问道: “那就依此推行了?” 陈景恪犹豫不已。 朱元璋指了指他,没好气的道:“我就知道你小子肯定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吧。” 马皇后也说道:“不要有什么顾虑,这里又没有外人。” 朱雄英一看这熟悉的架势,马上就准备好小板凳,抓了一把松子。 开课了开课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倒不是殿下的这部税法有问题,而是我觉得两税法已经过时了。” 闻言,朱元璋、马皇后、朱标顿时就兴奋起来,好家伙,这是准备直接对根本税法下手啊。 朱雄英则是一副早有预料的样子。 朱棡和朱棣则大吃一惊,之前陈景恪指出新税法的缺陷,他们只是觉得他考虑事情比较全面。 可是没想到,他竟然敢对两税法下手。 从唐朝开始至今,两税法就是国家的根本税法。 可以说,两税法事关国家存亡。 这也敢动的吗? 而且爹娘大哥这模样,似乎很期待啊。 你们就这么信任他? 陈景恪没有直接讲,而是先思考了一番,该怎么展开这个话题。 本来想给他们讲一讲税法变迁史,但想到朱标编写新税法,肯定研究过这玩意儿。 朱元璋和马皇后就更别提了,那更是大明制度的创建者,肯定也了解过。 所以决定简单提一下,主要讲自己的想法。 “税法是在不停变迁的,我们能查到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为井田制时期,百姓替国家耕种‘井’中间那块地,以作为缴纳的赋税。” “然后就是秦汉时期,秦朝正式开始征收丁税和地税,汉武帝时期在两税的基础之上,加征了商业税。” “但秦汉时期,除了这三种税之外,其它税种亦是繁多。” “这么多种税,征收是非常困难的。” “要么就征收不上来,要么就是百姓被逼死。” “到了唐朝,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将所有的税都归于丁税和地税,也就是两税法。” “两税法简化了税种,降低了征税的难度,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对朝廷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 “后来的各朝税法虽有所变动,但底子依然是两税法,包括大明。” 众人都不禁点头,两税法已经如此优秀,莫非你还能想到更好的法子? 陈景恪继续说道:“从税制的发展来看,呈现出三个特性。” “其一,由繁而简;其二,越来越全面;其三,减轻百姓负担。” 朱元璋点头道:“这个总结很好,简化税种能降低收税难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贪官污吏巧立名目。” “百姓身上的担子轻了,能吃饱饭了,就不会造反。” 马皇后和朱标也点头赞同,是这个理。 陈景恪见他们果然都理解,就不再啰嗦,直接进入了主题: “但两税法依然不够精简,也很不公正,百姓身上的担子也并未减下来。” 朱元璋追问道:“你一一给咱说说,到底哪里有问题。” 陈景恪解释道:“先说不够精简,这一条针对的是地税。” “地分三六九等,每块地种植的庄稼也不同。” “有种植棉花的,就用棉花交税。” “种小麦的,就用小麦交税……” “种粟的,所交的税就是粟……” “种同样的庄稼,因为土地品质不同,缴纳的税额也不同。” “同样一个地方,征收上来的农作物,可能就有七八种之多。” “放之全国,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这些东西征收时麻烦,储存也同样很麻烦……” “再说不公平,这一点体现在丁税和徭役上。” “东家有五口人一千亩地,西家也有五口人,却只有十亩地。” “可是征收丁税的时候,两家要出一样的钱。” “征徭役的时候,东西两家也都是各出一个人。” “表面看这很公平,可仔细想想,对西家太不公正了。” “凭什么东家更富有,承担的义务和西家一样?” “而且一旦出事,西家承受的风险也更大。”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等人,眉头都皱了起来。 陈景恪没说他们还没想到,确实有些不对。 可再仔细一想,又觉得没问题啊。 两家都是五口人,有什么问题? “咔。”朱雄英咬破一个松子壳,悠哉的看着陷入苦恼里的众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朱标气不打一处来,喝道:“将松子给我放下,现在正讨论国家大事,你还有心情嗑松子?” “给我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到底哪里不对。” 朱雄英悻悻的放下松子,说道: “这有什么难的,您要是知道什么叫公平,什么叫公正,就知道问题在哪了。” 第199章 摊丁入亩 朱标被气乐了,你还考起我来了。 这俩词没什么本质区别。 公平公正,意思是相近的,只是适用于不同情况罢了。 话到嘴
相关推荐: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老师,喘给我听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心情小雨(1v1强制)
将军宠夫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腹黑哥哥。霸道爱》
修仙有劫
小公子(H)
她太投入(骨科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