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76章

第76章

的样板了。 朱元璋对山东官吏进行了表彰,同时免除了山东一年的赋税。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通过大运河,运送了大批粮食过去。 黄河在此次旱情中起到的作用,也验证了改道的正确性。 让不少持不同意见的人,彻底闭上了嘴巴。 但也有不和谐的地方,河南与山东毗邻的几个县,确实也受到的旱情的波及。 有的县为了自己的政绩,选择了瞒报。 有的县上报了,但上面的人为了政绩选择截留。 最终那些为了政绩不顾百姓死活的人,全都落了个剥皮萱草的下场。 朱元璋下令,再有灾情不报者,皆依此处置。 山东的灾情就这样解决了,一时间群臣都有些恍惚。 貌似朝廷就运送了一些粮食过去兜底,剩下的山东本地自己就做完了。 这也太轻松了吧? 然后群臣就只能齐呼‘陛下圣明’了。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有点不敢置信,波及一省的灾情,这么轻易就可以解决了? 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想想,答案很简单,一切都要从三年前揭皇榜说起。 陈景恪果然高瞻远瞩,进行的所有变革,几乎都在这次灾难中起到了作用。 事实,让朱元璋对他更加的信任。 于是在处置过山东旱情之后,朱元璋下令修建圣贤庙。 地位在文武二庙之上,与天坛、宗庙等同。 给黄帝上人文始祖封号,老子上至圣先师封号,孔子上万世师表封号。 此令一出举世哗然。 第195章 儒家不可废 儒生们很聪明,没有反对黄帝、老子和孔子的封号。 实在是没办法反对。 黄帝不配?这话他们不敢说。 老子不配? 如果老子都不配上封号,孔子有什么资格上? 老子和孔子,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体的。 所以,这一点是没办法反对的。 但没关系,直接反对立圣贤庙。 只要圣贤庙立不起来,封号自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况且圣贤庙对儒家的威胁更大,将直接动摇文庙的地位。 文庙是什么? 那不只是一座庙,更是儒家正统地位的象征。 现在朝廷要另立一座庙,凌驾于孔庙之上,这就是要动摇儒家地位啊。 儒生们自然不愿意。 纷纷上书阻止,甚至有文官和儒生,到宫门口下跪请愿。 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了,他们不敢明着说阻止的理由。 毕竟圣贤庙要供奉的有华夏先祖,他们没那个胆子说这座庙不配高于文庙。 只能用‘前所未有’,恐会动摇社稷人心等等做借口。 就在这时,已经被打为儒家叛徒的方孝孺,再次跳了出来。 一连写了好几篇文章,赞成立圣贤庙之举。 其中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文庙是怎么来的。 原本是孔子的家庙,汉高祖首次祭祀,开启了帝王祭祀孔庙之举。 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庙地位得到提升,慢慢的就变成了文庙。 既然文庙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人立起来了。 那作为后人的我们,为何不能立圣贤庙,祭祀华夏先贤呢? 这篇文章一出,整个儒家集体爆炸了。 恨不得将方孝孺抓起来千刀万剐。 只是方孝孺早就不知道躲哪去了,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人,只能写文章痛斥。 方孝孺根本就不理他们,自顾自的写着自己的文章。 没几天,又写了一篇。 这一篇文章,直接将儒生们的遮羞布,给撕了下来。 道明他们反对立圣贤庙,就是为了一己私利,就是为了维护文庙的地位。 而维护文庙地位,就是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这群腐儒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忘记了华夏先祖。 竟反对朝廷祭祀先祖,简直就是数典忘祖。 儒生们直接红怒了,这个叛徒真是该死。 本来这还没什么,双方打嘴仗不是一次两次了。 可是当朱元璋在早朝,拿着这篇文章来质问文官,是否真是如此的时候,性质就变了。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一次方孝孺就是皇帝的嘴替,可那又能如何? 只能各种解释。 可任凭他们怎么解释,都无法说服皇帝。 那就只能用最后一招了。 到皇宫门口跪着,逼宫。 然而他们面对的皇帝是朱元璋。 直接下令,名字全记下来,取消所有功名,永不录用。 空出来的官位? 让功勋们顶上来。 而就在这时,佛道两家给了儒家致命一击。 先是龙虎山公开表示,支持朝廷设立圣贤庙。 然后茅山、全真、武当等道教大派,也纷纷站出来支持。 佛教也在随后表示了支持。 这一下,儒家彻底坐不住了。 儒家垄断了做官的门路? 现在是大明立国之初,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勋贵。 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军功阶层,可没几个信奉儒家的。 皇帝靠儒家思想治国? 这倒是不否认,可那又如何? 别忘了唐朝,因为李家认了老子当祖宗,就尊崇道教。 道家借此成为第一显学。 佛教靠着在民间的基础,是第二显学。 儒家只能屈居第三。 大唐不一样传承将近三百年。 后来儒家重新成为第一显学,靠的也是宋朝皇室的支持。 说白了,哪家成为第一显学,皇帝才是主要因素。 别看现在儒家声势浩大,只需要皇帝一句话,就能将他们打落在地。 道家的传承可一直都没有断绝。 别看现在很老实,那是因为儒家太强势。 但凡皇帝一句话,他们马上就能跳出来。 此时,儒生们终于认识到了一件事情,逼宫那一套对宋朝皇帝好用,对现在这位皇帝没用。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马上就改变了策略。 有人提议,将先祖全都搬到文庙里去不就行了吗,何必再立一座庙。 于是此人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 你们是有多大脸啊,敢把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等等华夏先祖,放在孔庙里? 然后儒生们又想到一个办法,到底哪些人可以进入圣贤庙享受祭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咱们要好好讨论一下,等商量好了再说。 大家都明白他们的意图,就是无限期的拖延。 但朱元璋早就想好了办法:“先把圣贤庙建立起来,将没有争议的先贤请进去接受祭祀。” “有争议的,再慢慢讨论。” 这一下,彻底让儒生们无话可说。 在一场闹剧之后,圣贤庙正式建立。 但儒生们依然没有放弃,他们准备无声抵制。 当初朱元璋下令,祭孔止于曲阜。 儒生们直接无视,这条命令不是一样被废除了吗。 还有将孟子移出孔庙,也因为儒生们的无视,又给请回来了。 这次他们也准备采用相同的办法,无视。 你建庙就建呗,朝廷举行的祭祀,我们没办法。 但除此之外,我们就当没这座庙。 不祭祀,不宣传。 看你能怎么办。 朱元璋就像是猜到了他们的想法,又下了一道旨意: 天下各个道观寺庙,有条件的,必须建立一座圣贤殿。 没条件的,也要弄一间圣贤堂,把先贤的牌位请进去祭祀。 这还不算完,又令各藩属国全都要建圣贤庙,进行国家祭祀。 而且还准许他们,将自己的先祖请进圣贤庙祭祀。 但这么做必须要经过大明朝廷的允许。 比如高丽,在征得大明同意后,可以将箕子放在自己国家的圣贤庙里。 其他各藩属国,你们认哪位先贤为祖宗,都可以照此办理。 甚至朱元璋还暗示,如果你们的表现让大明满意,有机会将你们的祖先放在大明的圣贤庙里。 这一下,本就因为《华夏简史》,对华夏这个概念高度认同的各藩属国,可谓是欣喜若狂。 纷纷表示,圣贤庙是吧,我们马上建。 这一下,儒生们彻底傻了眼。 不过朱元璋也没有过于刺激儒家,毕竟还需要他们来治国。 在圣贤庙里,三圣的地位是最尊崇的,排在主位。 三圣自然就是黄帝、老子和孔子。 黄帝居首,老子次之,孔子最末。 儒家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设定。 对此道教自然是最支持的,其实这也是他们支持圣贤庙的原因。 真以为我们道家,就任由你们儒家踩在脚下啊? 宋朝时期我们就敢站出来争夺话语权,更何况是现在。 立了圣贤庙,就能借此冲击儒家的地位。 尤其是在圣贤庙里,老子位在孔子之上,这更是让他们开心。 眼见儒家被压制,圣贤庙成真,朱雄英很是兴奋,但面上却装作不屑一顾的道: “儒家也不过如此吗,咱们还没怎么发力呢,他们就倒下了。” 陈景恪哑然失笑,说道:“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洪武大帝,换成你,事情就没这么好办了。” 朱雄英很是不服气。 老朱则被这一记马屁拍的神清气爽,果然是咱的好女婿啊。 这倒不是陈景恪拉踩,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天然拥有重新洗牌的权力。 再加上剥皮萱草杀出来的凶名,足以震慑儒生们不敢乱来。 换成别的皇帝,估计皇城门口早就跪满反对的儒生了,大半个朝堂都能瘫痪了。 甚至出现皇帝落水的事情。 说笑过后,陈景恪正色道:“你好像很不待见儒家?” 朱雄英愣了一下,说道:“有问题吗?你和皇爷爷不是也很不待见他们吗?” 朱元璋也意识到问题所在,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我和陛下并没有不待见儒家。” 朱雄英疑惑的道:“那你们为何要打击儒家?” 陈景恪回道:“打压儒家,和不待见儒家,是不一样的。” “儒家是有其优点的,尤其是在礼法建设方面,更是拥有碾压其余百家的优势。” “大明想要长治久安,也同样离不开儒家。” 朱元璋也点头说道:“景恪所言甚是,大明离不开儒家,这一点你要谨记于心。” 朱雄英更加疑惑,道:“那你们为何还要打压儒家?” 朱元璋给陈景恪点了点头,示意他来解释。 如何对待儒家,最开始他也陷入了误区。 还是通过陈景恪的讲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才有了这一次针对儒家的行动。 让陈景恪来讲,能说的更清楚。 陈景恪也没有推辞,说道:“打压儒家是出于政治需要,不可使其一家独大,否则他们就会反过来架空皇权。” “宋朝的情况我与你说过许多次,最开始是宋室选择了儒家。” “可是到了后来,儒家反过来绑架了宋室……” “只有在儒家的规则之下,宋朝皇室才是皇室。” “反对儒家规则,就会被儒家反噬。” “这深刻的教训,大明必须要吸取。” “否则难保不会出现,皇帝易溶于水的局面。” 朱雄英不信的道:“他们敢,不过是一群儒生罢了……” 陈景恪说道:“他们为什么不敢?唐朝的太监都能废立天子。” “宋朝的儒生就敢绑架皇权……” “若真让大明的儒生彻底掌控国家,他们凭什么就不敢废立天子?” 朱雄英依然有些不服气。 朱元璋补充道:“还记得咱下令‘祭孔止于曲阜’和将孟子移出孔庙之事吗?” “后来为何失败了?” “将孟子移出孔庙,是咱做的不对,儒生们反对咱不说什么。” “可祭孔止于曲阜有何问题?” “咱才只是想稍稍限制一下孔家的地位,就遭受儒家的反噬。” “若是动作再大一点,恐怕受到的反噬会更大。” “咱还是大明的开国之君,都尚且如此。” “你们这些后继之君,恐怕就更难以压制他们了。” 鲜活的例子,比任何话语都更有说服力。 朱雄英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 “我明白了,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我们要用儒家,却不能将他们捧得太高,对吗?” 朱元璋欣慰的道:“对,就是如此。你能明白这个道理,爷爷就放心了。”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进一步解释道: “之所以捧道家,还有个好处。” “道家乃百家之师,它的地位高了,也有助于新思想的出现。” “而且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就算成为第一显学,也不会排挤打压儒家,避免大明陷入学派纷争。” “这一点,是经过历史验证的,不用担心出现什么问题。” 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打压儒家,而不是为了消灭儒家。 必须要承认的是,儒家在构建礼法方面确实有其优势。 他所建立的道德体系,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华夏人。 尤其是当前大明,更是离不开儒家。 所以,消灭他是不现实的。 但儒家可以用,却不能捧的太高。 大明中后期的儒家是什么德行,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陈景恪一直在给朱元璋讲这方面的道理。 尤其是圣贤庙计划提出后,他就时不时的,给朱元璋分析一家独大的危害。 老朱的政治素养是无需怀疑的,很快就琢磨透了其中的道理。 独尊儒家确实能带来稳定,但独尊之后,儒家就会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当朱元璋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难有做不成的。 龙虎山、茅山、武当等等道家教派,为何会一起站出来支持? 自然不是巧合。 在确定要搞圣贤庙之后,朱元璋就私下联络过道家各大派。 无需给出任何许诺,就一句话,圣贤庙老子位列第二,赐至圣先师封号。 一直表现的与世无争的道教,就露出了獠牙。 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儒家致命一击。 至于佛教,朱元璋都没理他们,也无需理会。 作为道教最大的对手,他们必须要在行动上和道教保持一致。 若这一次他们选择袖手旁观,以后的大明朝,佛教就永远也别想抬头做人。 至于和儒家站在一起? 算了吧,他们不想史书上出现‘洪武灭佛’之类的记载。 而最终,也果如朱元璋和陈景恪所预想的那般,佛道的表态,彻底压倒了儒家。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争端的开始。 不论是大明朝廷,还是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要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里,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直到局势重新达成平衡。 而这期间,少不了各种斗争。 第196章 封王建制 又一项计划成功施行,朱元璋却并未表现的很高兴,一副心事重重的的样子。 众人都有些疑惑,这是咋了,遇到什么大事了不成? 马皇后询问后得知了缘由。 他在发愁如何保证皇储的教育。 现在他们头脑很清醒,知道不能将儒家捧的太高。 但万一哪个后世子孙被儒家影响,重新走上宋朝的老路怎么办? 马皇后啼笑皆非,说道:“你能保证后世不出昏君吗?” 朱元璋无奈的道:“不能。” 马皇后说道:“那不就是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后世子孙如何,我们管不了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将眼前的事情做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朱元璋内心依然很不顺畅,这一点很好理解。 谁又不希望家族永昌呢。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的本意,其实就是找人说说心中的烦忧,并不指望能得到答案。 尤其是陈景恪一直强调,没有万世不易之法,也没有永昌不衰的家族。 哪知,听到他的问题后,陈景恪沉吟良久,竟然点头说道: “虽然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却有办法增加容错率。” 朱元璋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连忙追问道: “容错率?快给咱说说,怎么增加那个容错率。”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非常好奇,竟然真有办法? 陈景恪说道:“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篮子破了,还有另外一个篮子。” “当陛下的篮子足够多的时候,容错率自然也就高了。” 朱元璋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疑惑的道: “你想让咱走周朝分封的老路?你不是一直反对恢复周礼吗?” 马皇后和朱雄英眉头也皱了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路。 陈景恪笑道:“若真将日本打下来了,陛下准备怎么治理?” 朱元璋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道:“好好好,咱明白了。” “哈哈,大明本土自然不能裂土封王,可海外之地可以啊。” “景恪你一语点破梦中人啊,这个法子好,咱喜欢。”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在大明本土封王建制,别的都好说。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在大明分封藩王,在短期来看确实利大于弊。” “靠着藩王镇守地方,能快速度稳定大局。” “尤其是塞王,在戍边拓土方面更是有着天然优势。” 朱元璋连连点头,这就是他分封诸王的用意。 可惜那些人根本就不懂咱的苦心,只知道反对。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可从长远来看,则弊大于利。” “我们无法保证,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诸藩王还能如现在一般相亲相爱。” “等到藩王和朝廷有了利益冲突,更可能会酿成恶果。” “不论是藩王造反成功,还是朝廷削藩成功,死的都是陛下的子孙。” “但若将诸王分封在海外,给他们封王建制之权,则不会有这样的隐患。” “我相信诸王也一定会更加喜欢封王建制,而不是留在大明当一个受猜忌的藩王。” 朱元璋再次连连点头,如果是平时陈景恪说这话,他肯定会生气。 但现在,他只觉得说的好,分析的很透彻。 事实上,作为皇帝他岂能不知道封藩的危害。 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很简单,前期靠着藩王稳定大明国祚。 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肉终归还是烂在锅里的。 朝廷削藩成功更好,如果藩王造反成功,那天下还是朱家的。 只是这种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只能藏在心里。 现在,陈景恪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同样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啊。 尤其是马皇后,作为枕边人她岂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 可她也同样没办法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 一旦说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她只能默默的支持。 朱雄英想的就简单了,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岂能不知道藩王的问题。 可作为皇储,他不能提。 至少在成为皇帝之前,他不能提藩王之事。 现在陈景恪将这个隐患说了出来,他只觉得果然不愧是他的伴读啊,总是想他之所想。 关键是,陈景恪不光说,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大明的统治能力有限,太远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统治。 分封给诸王是最合适的。 至于诸藩王会不会同意……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天天受皇帝猜忌的藩王,一个真真正正的王,选哪个还用说吗。 既解决了藩王问题,还增加了大明的底蕴。 果然不愧是我的伴读啊。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众人反应时间,才继续道: “如果将来哪个藩王不小心失了国,大明作为宗主国,可以帮他们复国。” “若大明遭遇了困境,还能靠着诸藩尝试挽回局面。” “说句大不敬的,就算将来大明真的没了。” “总不能所有藩属国也一起没了吧?” “只要还有藩属国存在,就可以保证朱家的祭祀不会断绝。” “这才是真正的,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听完这一席话,朱元璋只觉得犹如三伏天,喝了冰蜜水一般,浑身舒爽。 心中的那一点顽症也彻底消失了,整个人充满了斗志。 咱还能再战二十年,为大明打下更多的疆土。 到时乖孙也长大了,接过咱的战旗,继续征战。 咱就不信,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还不能打下足够的土地。 至于朱标,这是他心中的痛。 高血压,咱怎么舍得再将这社稷重担交给他。 好好的孩子,将来肯定是有为之君。 咱都想好了,再过几年就让位给他。 可是现在一切都被朱樉那个畜生给毁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咱都恨不得将那畜生给活剐了。 不过皇位还是要交给标儿的,只是咱不能如以前设想的那般,将所有担子都交给他。 咱当太上皇,帮他分担一些政务。 等咱老了干不动了,乖孙也长大了,就由他替标儿分担政务。 想到这里,他看了看陈景恪。 还有景恪在,也能帮标儿分担一些政务。 什么叫肱股之臣,这才是。 不是一味的反对咱,而是在看出咱的问题在哪之后,还能帮咱想到问题。 这个闺女,嫁的可太值了啊。 不过此事非同小可,朱元璋也没有轻易就做出决定。 他需要和人商量一下细节。 那么谁最合适呢? 满朝文武看了一遍,唯有徐达。 而且他还有个身份,燕王朱棣的岳父。 如果朱棣能封王建制,对徐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汤和倒也忠心,可他能力是真不行,而且性格也有很大缺陷。 以前还有个李善长,只可惜。 算了,不提他了。 于是他让人将徐达找来,将境外封王之事说了一下。 徐达听完之后,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一个身影: “上位,此法可是景恪所献?” 朱元璋笑道:“除了他还能有谁,你说此法是否可行?” 徐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军功爵制、开海、封王建制……景恪的野心比你我可都要大啊。” 朱元璋颔首道:“从他鼓动咱编写《华夏简史》,咱就看出他的野心了。” “非为一家一户计……心里装的是华夏族群。” “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华夏更加强大……” 徐达状似不经意的说道:“现在大明就是华夏正统,大明强大,华夏就强盛。” “华夏强盛,大明也能威加海内。” 朱元璋笑道:“你放心好了,这个道理咱还是懂的。” “他想壮大华夏,就只能依靠大明。” “将诸藩王封在化外之地,用不了百年,那里就会变成华夏领土。” “就算咱的子孙失了国,继任的依然是华夏子孙。” “肉终归是烂在了锅里面。” “其实知道了他的想法,咱反而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咱不怕他有野心,就怕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既然他想要这个名,那咱就给他。” “他要名,咱得利,各取所需。” 徐达也放下了担忧,敬佩的道:“还是上位看的透彻啊,我天天琢磨景恪在想什么。” “只能猜到,他似乎对扩张很感兴趣,却一直想不明白他的目的。” “像唐朝那样,领土广阔西至安西,北至北海,看起来很厉害。” “可一旦国内有变,这些东西转瞬就失去了。” “劳民伤财,最后只落得一个虚名,又有何意义?” “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我的眼界还是太窄了。” “我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隅之地,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朱元璋叹道:“咱又何尝不是呢,当初咱还弄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呢。” “现在想想,目光何其短浅啊。” “咱也是和他接触多了,天天听他讲课。” “一闲下来就琢磨他说的话做的事,慢慢的眼界就打开了。” 徐达笑道:“也将他的底裤给看穿了。” 这同样是陈景恪的话,将别人的底裤给看穿了。 他们觉得有趣,也学会了。 朱元璋也笑道:“是啊,天天琢磨,可不就将他给琢磨透了吗。” “好了,现在你也知道他的打算了,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徐达肯定的道:“好,此法我自然是赞同的,但需要谨慎施行。” “我们的目的是扩张,不能羊肉没吃着,还惹了一身骚。” 朱元璋说道:“所以我才找你商量啊,打仗你比咱在行。” “以后没事儿就琢磨琢磨,此事该如何进行。” 徐达点点头道:“一切都要先等解决了北元之后才行,至少也要将北元打残,再无力南下。”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景恪之前给我说了一个,永除草原隐患之法,你且听听是否可行。” 永除草原隐患? 徐达眼睛一亮,变得兴奋起来。 草原和中原的纷争进行了上千年,历朝历代想过很多办法,都未能解决。 若能在他们手里永除,那将是前所未有的大功绩啊。 朱元璋就将水泥筑城,划分区域安置北元各部落之法讲了一遍。 徐达如有所思的道:“划分区域安置各部落,看起来很像郡县制啊。”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郡县制,只不过草原上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安置。” 徐达沉思片刻,说道:“可行,蒙古人的优势就是游走不定,咱们的大军去了他们就迁走。” “等咱们的大军撤走了,他们再赶着牛羊回来。”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能囤积粮草驻军,让他们永远都不敢回来。” “咱们可以靠着修筑城池,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朱元璋说道:“这是在军事上,在民政上城池依然很重要。” “前人之所以未能在草原上施行郡县制,就是因为缺少城池。” “没有城池就没办法长期驻军,没有军队的弹压,草原部落就不会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 “朝廷的各种政策,也无法在草原部落之中推行。” “有了城池,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谁敢不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可以从最近的城池出兵剿灭。” “只要能将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朝廷的政策就可以推行。” “比如施行教化,比如人口上限令。” 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了,朝廷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各个部落的人口。 等部落人口超过上限,就强制迁徙。 只要控制住了草原人口,就不用害怕他们起兵造反。 就算有部落造反,也只是局部。 不会再和现在一样,整个草原统一在一个声音之下。 朱元璋和徐达越聊就越觉得此法精妙。 徐达忍不住赞道:“若真依此法,或许大明真的能永除草原后患,景恪的点子是真多啊。” 其实两人都不知道,这个法子是满清用来对付蒙古人的。 按照盟、旗为单位

相关推荐: 《腹黑哥哥。霸道爱》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高达之染血百合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人妻卖春物语   小公子(H)   我以力服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