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本很有成见,欲灭之而后快。 作为盟友和长辈,他自然要支持。 不过作为军方一把手,他并未轻易表态,而是说道: “想要操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实战是少不了的。” “初期可以将倭寇作为目标,待有了一定战斗力,再对他国出手。” “刚好可以趁此机会,了解一下日本国内的情况。” 朱元璋颔首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两年前就派人去打探日本的情况。” “一年前传回一次消息,带回了去往那里的海图。” “现在他们正详细了解当地情况,想来就快有新消息传回了。” 陈景恪有些意外,他还以为那些探子一直都没消息传回呢,没想到一年前就已经传回了海图。 这才正常吗。 大明去往日本的路线,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不可能那么久都没消息。 至于朱元璋为何没有将此事告诉他,他没有追问。 没那个必要。 只要老朱愿意打日本,咋样都行。 比起刚穿越那会儿,现在的进程已经很是喜人了。 至少老朱同意了扩建船厂,研究新式海船。 关键是专门组建了水师衙门,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代表着水师的发展,将会迈向快车道。 之后话题再次回到了琉璃上面,有了陈景恪的出口建议,众人也被打开了想象。 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朱雄英就说道:“可以卖给北元,以走私的方式卖给他们。” “琉璃不能吃不能喝,他们买回去一件,实力就会被削弱一分。” “还能帮我们稳定琉璃价格……一举多得。”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那些藩属国,都可以卖,想来他们对这东西会很感兴趣的。” 陈景恪再次提出一个建议:“南方诸藩国气候炎热多雨,盛产粮食。” “大明完全可以从那里采购粮食。” “就用琉璃、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去换,一件琉璃器就能换回一船的粮食。” “朝廷手中有粮,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还有一点陈景恪没有说,那些国家的君主为了享受,就会逼迫百姓干活,加大对百姓的压榨。 等到天怒人怨的时候,大明王师天降,顺利入主。 到时候东南亚都是大明的。 有了这些粮仓,未来应对小冰河期就能更加的从容。 第193章 徐家要出皇后啊 经过那些大臣的宣传。 陈景恪出关,以琉璃制作之法为聘礼娶公主,此事在极短的时间就传遍应天府。 等着看笑话的人,都感觉比吃了那什么都难受。 但除了在心里酸溜溜的骂几句败家子,也不敢再说别的了。 大多数人还是表示了震惊和羡慕。 当然,也有人觉得不过如此。 市面上卖的就有琉璃,价格也不算太贵啊。 然后有人给他们科普,市面上那些琉璃品质都非常差。 真正的精品琉璃,每一件都价值千贯,万贯都有可能。 据亲眼见过的大臣所说,那陈伴读制作的琉璃非常精美,每一件都堪称精品。 朝廷光靠卖琉璃,每年的收入就不低于税入了。 是每年都能有这么多收入,不是一次性的。 顶大明一年的税入?这一下众人终于有了清晰的概念。 无不感到咋舌。 大手笔,真是大手笔啊。 果然是独一无二的聘礼。 我要是会烧琉璃就好了,富可敌国,谁还娶什么公主啊。 于是,陈景恪在送子伴读、神医之外,又多了两个标签: 败家子、视金钱如粪土。 而且是无可争议的那种。 陈景恪得知之后,也是哭笑不得。 徐允恭却有不同的见解:“日后谁都没有办法,再用贪腐来污蔑你了。” 陈景恪一想,还真是如此。 只能说,意外之喜吧。 聘礼有了,婚礼的流程继续进行。 本来钦天监算的吉日是五月二十,因为聘礼的事情错过了。 这次去问,最近的黄道吉日是六月十六。 眼瞅着不到二十天了,赶紧准备吧。 大宗正院(宗人府)对这个婚礼,可是非常上心。 陈景恪都拿出这样的聘礼了,皇家也不能丢了脸面不是。 然后他们就发现,公主府还没建呢。 这一下事情可麻烦了。 礼部的官员也麻了,没见过这样的事儿啊。 其实这事儿怪皇帝和皇后,一般都是提前一年下旨,为即将出阁的公主修建府邸。 可轮到福清公主,皇帝和皇后都像是把此事给忘了。 他们两个不开口,下面的人能说啥。 现在怎么办? 自然不能指责帝后,只能自己背锅。 于是大宗正院和礼部的官吏,就上书请罪。 本以为皇帝会拿他们问罪,谁知并没有。 宫里就传出一句话:女子出嫁,相夫教子乃天经地义。 能坐到这个位置的人都不傻,自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出嫁,相夫教子。 这不是尚驸马,这是嫁公主啊。 再回过头看整件事情,皇帝和皇后并不是把公主府的事情给忘了,而是压根就没打算建。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是嫁公主,而不是尚驸马。 这是何等的殊荣啊。 如果是以前,他们肯定会稍微反对一下。 这有违陛下您定下的规矩啊。 但现在吗…… 算了,破例一次又咋了。 等这个消息传出去,群臣也没说什么。 相反,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在琉璃制作法面前,一个女儿算得了啥。 要不是年龄不允许,亲娘也不是…… 咳,这个还是需要考虑一下的。 陈景恪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大宗正院派人,将马皇后赐给陈家的府邸,给紧急翻修了一下。 如此六月十六,大婚顺利举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天福清公主穿的是凤冠霞帔。 这是皇后冠冕。 大明建立后,马皇后特赐天下女子出嫁当天,可以穿凤冠霞帔。 从此,汉家女儿出嫁穿凤冠霞帔,成了风俗习惯。 陈景恪当了好几天的牵线木偶,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将新娘子给娶回家。 一夜省略十万字……正式告别单身。 毕竟是新婚,老朱给他批了个无限期的假。 啥时候想上班了,再来上班。 陈景恪自然是美美的享受,老丈人给的假期。 福清公主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从来不摆公主的架子。 依足了民间媳妇的礼节,来侍奉公婆。 什么早晚请安问好,饭前询问想吃什么…… 陈景恪看的都替她累的慌,让她不要如此。 礼太多反而显得生疏。 民间没有那么多规矩,一般只有刻意刁难媳妇的恶婆婆,才会这么做。 福清却说,这是她娘亲教给她的,不会错的。 陈景恪想到郑安妃在宫里的情况,确实要处处依足规矩,也不好再说什么。 没几天陈远和冯氏就受不了了,私下找陈景恪。 这礼节太多公主难受,他们也不自在,还是正常过日子吧。 陈景恪没有劝说,而是带着福清去别人家串了几次门,让她和别人家的媳妇接触一下。 果然,效果非常好。 她逐渐恢复了正常。 请安问好也不再是刻意做,饮食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就正常来。 如此,家庭氛围反而更加的和睦。 在宫里,将闺女嫁出去的朱元璋,又动了别的心思。 他找到马皇后说道:“乖孙十二岁了,也该给他物色一个媳妇了。” “先选入宫中,让他们培养感情,待年龄到了可以直接成婚。” 马皇后说道:“也好,免得夫妻感情不睦,影响后宫安宁。” 历史上,明朝前几任皇帝,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 皇后都是幼年就被选入宫中,和皇储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夫妻感情非常好。 朱标的太子妃常氏,是订的娃娃亲,常妃也是早早就被马皇后带在身边。 只可惜夫妻俩都英年早逝。 朱棣和徐皇后,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 徐皇后也是从小就进宫,和朱棣感情甚笃,年龄到了直接成婚。 前世影视剧里,俩人女追男逃什么的,不过是为了剧情需要改编的罢了。 朱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就是朱祁镇的母亲。 小说家嘴里的一代妖后孙若微。 她十岁就被张皇后带在身边,和朱瞻基感情深厚。 应当是朱棣不太满意孙若微,最后另立胡氏为朱瞻基的妃子。 但朱瞻基喜欢她,继位后没几年,就以无子为由,将胡皇后废除。 改立孙若微为后。 别的且不说,大明通过这种方式为皇储选妃,确实解决了很多后宫问题。 至少帝后的感情都比较深。 这种亲自培养儿媳妇的规矩,就是从老朱这里定下的。 所以,此时他想给朱雄英找个媳妇,让马皇后带在身边培养,也不奇怪。 夫妻俩立即就让锦衣卫,把勋贵家所有十岁左右的女孩信息,都统计上来。 然后就开始挑选。 家世要合适,外貌也不能差了。 男人都好美色,皇后生的不漂亮,想培养感情那不是闹吗。 然后就是人品,平时的表现等等。 只是目标太多了,一时间还真不好办。 朱雄英得知此事,也来了兴趣,想要亲自给自己挑个媳妇。 然而这么大的事情,老朱和马皇后岂能让他一个小孩子插手,就给他轰走了。 郁闷不已的他,就找到陈景恪一通诉苦。 陈景恪能说啥,自然是幸灾乐祸了。 你小子,毛都没长齐的,就要找媳妇了。 最好给你找个丑八怪。 把朱雄英气的直跳脚。 话虽如此,陈景恪也很好奇,老朱和马皇后到底会给朱雄英,选个什么样的媳妇。 休息了半个月,他也不好意思再拖,就悠哉悠哉的入宫开始上班。 结果发现朱元璋和马皇后还在为这事儿头疼。 他不禁有些好奇,就这么难挑选吗? 你们俩的标准会不会订的太高了? 朱元璋叹道:“不是没有合适的,是合适的太多,我们不知道选哪个。” “选了这个,总觉得那个更好。” “选了那个,又觉得这个也不错。” 陈景恪啼笑皆非:“您老人家这是挑花眼了呀,要不就让太孙自己选个顺眼的?” 马皇后无奈的道:“怎么没让他选啊,可是那臭小子说一个都看不上。” 陈景恪立即就知道,这小子肯定是故意的。 这时朱元璋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说道: “你小子的想法向来与众不同,来瞅瞅哪个更合适。” 陈景恪连忙摇手:“不行不行,这可不是普通人家选媳妇,看走眼就看走眼了,吵吵闹闹也能过一辈子。” “这可是选未来的皇后,要是看走了眼,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啊。” 马皇后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别怕,又不是现在成婚,我还要带在身边观察几年呢。” “不合适再送出宫不就行了吗。” “来,选一个你觉得合适的。” 陈景恪眼见躲不过去,只能磨磨唧唧的走过来,心中还不停的哀叹。 早知道就多度几天蜜月了。 经过筛选,最后还剩下十二位小姑娘,从八岁到十二岁都有。 画像也有,样貌都挺端正的。 看家世也都不差,都是功勋之女。 看介绍,都是自幼读书,表现的非常聪慧。 看起来都不差啊,怎么选啊。 陈景恪头都大了,这要是选差了,后果很严重啊。 哎,这十二个女孩,没有一个是我前世听过的。 来个我听过名字的也行啊。 咦……我为啥一定要在这十二个里选,找个前世听过的,有贤名的不就行了吗。 可惜,他对明初的历史细节了解不多。 除了有限的几个女子,就一个都不知道了。 朱高炽的张皇后,年龄应该合适,可自己不知道她的身份啊。 嗯……还有一个倒是可以,就是年龄还小。 不管了,就她了。 老朱和马皇后要是不同意,正好将这个麻烦甩掉。 想到这里,他将名单往桌子上一丢,说道: “陛下,娘娘,我觉得你们这是在舍近求远。” “眼前就有一个合适的姑娘,而且知根知底,为何要从这些不认识的人里面找。”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有些惊讶,莫非是我们算漏了哪个关键人物不成? “说说,谁家的姑娘?” 陈景恪说道:“魏国公家的三姑娘徐妙锦,我觉得在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了。” 马皇后思索道:“我也听说过她,很聪明的小姑娘,只是今年她才六岁吧?” 朱元璋一听连忙摇头:“不成不成,年龄小太多了。” 陈景恪说道:“小才好,性情还没有定下来,刚好让娘娘多调教几年。” “过上十年成婚,太孙也才加冠而已。” “如果等不及,可以先让他们成婚,暂时不圆房不就行了。” “给太孙找几个次妃,并不影响什么。” 马皇后有些被说服了,道:“是这个理,不用等十年,女子十四五岁出嫁是常事。” “那时英儿也才十九二十岁,倒也不算晚。” 主要是她想到了徐达的身份,军方第一人。 朱雄英娶了他的女儿,就能获得他这一系的支持。 再有蓝玉这个舅公在。 朱雄英的地位可以说比泰山还稳。 至于朱棣娶了姐姐徐妙云,侄子再娶妹妹,会不会乱了辈分。 这事儿还真无所谓。 对于皇家勋贵来说,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相比于徐妙锦身上的政治资源,年龄、辈分都不是问题。 朱元璋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不禁赞叹陈景恪这个选择做的好。 之前他们两个只想着年龄合适,以至于忽略了这么合适的姑娘。 就在他准备开口赞同的时候,猛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 “不对,天德还有个二女儿,年龄应该更合适,你为何不推荐她?”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别别别,魏国公那个二女儿,和她生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您是多想不开啊,往家里弄个这样的祸害。” 朱元璋琢磨过来味儿了,说道:“那个二女儿莫非是谢氏生的?” 陈景恪说道:“对,而且性格和她一模一样。” 朱元璋也忙不迭的道:“那算了那算了,还是徐妙锦吧。我明天就给天德说,把姑娘送进宫来。” 他对谢氏可太熟悉了,非常善妒的一个女人,竟然眼红马皇后,还在背后诋毁。 别的事儿,老朱看在徐达的面子上都能忍,唯独此事忍不了。 直接给乱棍打死了。 弄个这样性格的女人到后宫,那还不翻了天啊。 于是,朱雄英的媳妇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定了下来。 当朱雄英得知此事的时候,咬牙切齿的道: “混蛋,你我无冤无仇,为何要这样害我。”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谁说我害你了,难道妙锦姑娘不好吗?” 朱雄英怒道:“好个屁,我是找妻子,不是找女儿。是她照顾我,还是我照顾她?” 陈景恪笑了:“你很没有自知之明啊。” “妙锦姑娘你也见过,你不会觉得自己比她还稳重吧?” 朱雄英一时间有些语塞,还真是如此。 那小姑娘别看人小,是真的和小大人一般。 他突然泄气了,自我安慰道:“哎,罢了罢了,选谁不是选。” “至少徐三姑娘我还认识,比选不认识的要强的多,就这样吧。” 魏国公徐达家的三姑娘徐妙锦,被皇后相中带在身边教导,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应天。 群臣嫉妒的眼珠子都红了。 这徐家要出皇后啊,真正的世代富贵可期。 这种好事,怎么就轮不到我家呢。 第194章 一切从揭皇榜开始 徐达自己很清楚,女儿是怎么成为准太孙妃的。 所以特意在家中设宴,感谢陈景恪。 孙氏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 上次陈景恪送她一面落地镜,这玩意儿全大明总共就只有四面。 可是让她赚足了面子。 关键还不是镜子本身,而是陈景恪能想到她,说明对她的尊敬。 这才是最让她开心的。 将一切安排好,又叮嘱他们不要贪杯,才喜洋洋的离开。 宴席上就徐达、陈景恪和徐允恭三个人,其他人都被撵的远远的,不许靠近。 徐达亲自斟酒:“景恪,我敬你一杯。” 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生受了这一杯酒。 不过马上就回敬了一杯,表示尊敬。 三杯礼节酒过后,徐达说道:“我敬你酒,不全是因为妙锦之事,还因为允恭。” 陈景恪有些疑惑:“大哥怎么了?” 他对徐允恭的称呼,突出一个多变。 在外人面前,就直呼其名或者喊官职。哥儿几个私下相处,就喊徐老大。 在徐达等长辈面前,就喊大哥。 徐达放下酒杯,叹道:“你以为我不想让他早日成婚吗?是不能啊。”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婚姻哪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 “上位不发话,他就不能成婚。” 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越高的勋贵,子女婚事就越是由不得自己。 尤其是嫡长子、嫡长女,基本都是朱元璋指婚。 其他子女成婚,也要事先和朱元璋打招呼,他点头了才能成。 徐允恭作为魏国公嫡长子,就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自由了。 而且还不能说是皇帝的问题,只能自己找借口,说不想太早成婚。 “可陛下为何一直拖着啊,大哥可都加过冠了。” 徐达有些后悔:“说起来此事也怪我,早几年陛下想让他尚汝宁公主。” “我怕他成婚太早沉迷男女之事,荒废了事业,就婉拒了。” “结果那两年连续三位适龄公主出阁,剩下的都太年幼……” 从洪武十五年七公主大名公主出阁,到今年福清出嫁,足足过了三年。 想到这里,陈景恪突然反应过来。 好家伙,要是没有自己,福清就要嫁给徐允恭啊。 这就笑嘻了兄弟们。 不对,要是没有自己,徐达去年就没了。 徐允恭要守孝三年…… 所以最终他还是要错过福清。 而且随着徐达病逝,徐允恭又太年轻,还没有在军中站稳脚跟,徐家的地位大大降低。 朱元璋也就没了加强联姻的想法。 当然,并不是说不重视徐家,他一直将徐允恭当做朱允炆的助手培养的。 这一世徐达没死,徐允恭的婚事依然由不得自己。 可现在情况又变了,徐妙锦入宫为太孙妃,就没必要再用公主来加强联姻了。 他可以随时成婚。 只要事先给老朱报备一下就行。 所以徐达才说,陈景恪推荐徐妙锦入宫,相当于是解救了徐允恭。 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陈景恪都有些头大: “勋贵也不容易啊。” 徐达笑着摇头道:“你这话听着有些欠揍,咱们拼死拼活一辈子图个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东西吗。”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 这还真是别人想要都要不来的待遇,除了那几家顶级勋贵,别家的事情老朱才懒得管。 “看您老这样子,准备今年就把大哥的婚事给办了?” “办,必须要办,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有目标了?” “那还不多的是,我徐达的儿子,谁家的姑娘娶不得啊。” “哈哈,我就先恭喜伯伯了,明年定能抱上大孙子。” 几人是越聊越开心。 男人嘛,自然少不了涉及政治,话题不知不觉就说到了开海。 徐达问道:“未来大明的重心会是海洋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大明必然是海陆并重,北海可还在北元人手里呢,必须要拿回来。” “还有西域,安西,安南……有的是仗打。” “只不过海洋方面是空白区域,立功的机会更多。” 徐达顿时就息了让徐允恭去水师衙门的念头,至少现在没那个必要。 “这就是你鼓动陛下,重启军功爵制的缘由?” 陈景恪笑道:“您真觉得,陛下若是不想,有人能说的动他吗?” 徐达自然知道,朱元璋是有多固执。 所以他才更好奇,陈景恪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让朱元璋改变保守想法的。 毕竟十五个不征之国,才被写进《皇明祖训》没几年。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利益,陛下是务实之君,只有利益才能让他动心。” “我让他看到了利益,还让他看到了未来蕴含的危险。” 至于利益是什么,危险又来自何处,他没有说。 徐达也没有追问。 很多东西在没有取得朱元璋允许之前,还是不要打听的好。 “不错,陛下确实是务实之君,不好虚名。” “你给我说老实话,海贸有搞头吗?” 陈景恪笑道:“怎么没有,宋元时期海贸有多大的利润,应该很好查到。” “您现在已经先一步获得了消息,若错过这次机会,我可是会笑话您的。” 徐达听出了画外音,说道:“你不准备搞吗?” 陈景恪自信的道:“您觉得我有必要操这份闲心吗。” 徐达一想也是,不过还是劝道:“大家都做了,你不做是不是不太好?” 陈景恪也没解释太多,而是道:“我自有打算,您将来就知道了。” 徐达果然不再多问,这方面他实在没什么可教的,相反还要陈景恪指点他才对。 陈景恪继续说道:“朝廷必然会组建舰队出海,一来是宣示大明地位,二来探探路,三来做点生意。” “您可以买几艘大船,跟随朝廷的舰队出海,到时安全也有保障。” 徐达说道:“我正有此意。” 酒席一直进行到半夜,当晚陈景恪就休息在了徐府。 几天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再次对行政系统做出变革。 司法独立。 今后按察使归大理寺管辖。 推官不再接受知府的管辖,而是归按察使直管。 县一级置法判官,与县令平级,归推官直管。 原归县令管辖的典史,划给法判官作为佐官。 大理寺,按察使、推官、法判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司法体系。 不过朱元璋给了地方行政主官监督权,但也只能监督,没有资格管辖。 谁都知道,这是为了安抚利益受损的地方行政主官。 实际上这个监督权什么用处都没有,而且说不定啥时候就给取消了。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群臣下意识的想要反对。 毕竟谁都不想利益受损。 但有两个部门却表示了支持,大理寺和刑部。 司法独立,大理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刑部就更别提了,本就是六部里面的万年老末。 司法独立之后,他们的权势也会跟着上涨。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反对的声音占上风。 但以现在大明的情况,朱元璋乾纲独断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直接强行推动这条法令。 而且也不怕下面的官员不配合。 刑部、大理寺和推官,会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还有一个群体,也很关心此事。 就是等待升迁,却没有空缺的下级官员。 这一下多出一千多法判空缺,他们自然就有机会升迁了。 其中尤以典史最为热衷,很多法判官都是直接从他们中间选拔的。 就算自己没被选中,从原本衙门的四把手,变成法院的二把手,也是一种提升啊。 关系到自身利益,这些人自然很积极。 于是,在部分官员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司法独立以极快的速度推行。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八月份,山东布政使的一封奏疏,打破了朝堂的平静。 山东四个月滴水未下,全境大旱。 一时间朝廷的注意力就全被吸引了过来。 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处置旱情,而是着人将河南的所有奏疏,全部查了一遍。 并未发现任何灾情的奏疏。 于是他一边下旨给河南布政使,询问当地情况,一边派出锦衣卫去调查。 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懵懂,山东大旱,关河南什么事情? 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山东河南在地理上,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体的。 不可能山东全境大旱,河南没有出一点问题。 至少和山东毗邻的那几个县,多少会有点异常情况吧? 现在河南那边没有任何情况,要么是有人截留了报灾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不顾民情瞒报。 当然,只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朱元璋才没有直接处置,而是派人去调查。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的智商,然后对朱雄英说道: “你要是有陛下这种处事能力,那该多好啊。”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说的你很厉害一样,比我大那么多岁,你不也是才反应过来吗。” 陈景恪理直气壮的道:“我是做臣子的,反应慢点又咋了,大不了当个小官混日子。” “你是储君,反应慢了那可就惨喽。” 朱雄英鄙视的道:“你现在越来越无耻了,你那么蠢,我要你何用。” 说笑过后,朱雄英疑惑的道:“山东发生那么大的灾情,你还有心思开玩笑?” 陈景恪说道:“如果是黄河改道之前,我肯定会发愁。现在吗,我反倒觉得来的好。” 朱雄英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道理,至今尚有许多人还认为,黄河改道劳民伤财。” “相信这次能堵住他们的嘴了。” 陈景恪摇头道:“堵不住的,人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觉得好,是因为旱情可以坚定支持朝廷之人的信心,提高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对于朝廷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并不是真的不担心山东大旱,而是这次大旱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其一,黄河改道,今年夏收山东喜获大丰收,百姓家里多少都有点余粮。 其二,旱情对黄河沿岸的耕地,影响不大,可以确保一部分收成。 当本地有足够的粮食,就可以就近赈济,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然后朝廷再从未受灾的地方,抽调一部分粮食过去,就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事实上情况确实如他所想。 其后不久,山东布政使再次上了一封奏疏。 详细统计了山东的储粮和受灾情况。 由于夏收大丰收,储粮暂时足够,所以粮价并未上涨太多。 黄河沿岸的良田皆未受到影响,可确保不会全境绝收。 而且为了应对灾情,他们正动员受灾百姓,开挖沟渠将黄河水引到更远的地方,灌溉更多的土地。 尽可能减少损失。 此举可以说是救灾和以工代赈
相关推荐:
她太投入(骨科gl)
《腹黑哥哥。霸道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赘婿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狂野总统
下弦美人(H)
沦陷的蓝调[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