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设想不错,也可以试一试。” “不过眼下大明正值内部革新的紧要关头,开海之事过几年再说吧。” 陈景恪倒也不失望,眼下确实不是合适的时机: “臣明白,所以只是想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免得将来真的要开海了,什么都不懂。”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行,咱知道了,你们去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就来到大善殿。 里面的藏书其实并不多,大约也就三五千部的样子。 大多都是各种史书、应用类书籍。 比如《战国策》、《史记》、《太平寰宇记》、《熙宁使虏图抄》,以及各种兵书等等。 诗词歌赋、传奇小说之类的,反倒是非常少。 在其中一个房间,陈景恪看到了那副大明混一图。 比起前年看到的版本,这一幅多了许多内容。 不过大多都是陆地部分,海洋方面的很少。 没办法,至少现在大明的重心还是在陆上,对海洋的重视程度是很低的。 找到大善殿管事,让他取来相关书籍,两人就翻阅起来。 两人的关注点不尽相同,朱雄英更关注海贸、海战这一块。 陈景恪更关注造船业的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拓展海洋空间,必须要有合适的船。 至少在现在,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世界领先的。 能造出长一百五十米、宽五十米左右的大船。 并且拥有完整的造船工艺,从设计到施工,技术都非常成熟。 造船不是有技术就行,还要有材料。 造船需要的木材,是非常苛刻的,要求具备耐腐蚀、防水、稳定等特点。 这种木材基本都属于名贵木材,生长周期长。 前世网上就流传一个梗。 十八世纪,丹麦的舰队被英国给毁灭。 他们想要报仇,可是没材料造船怎么办? 只能自己种。 于是他们就种植了九万棵橡木,期待着成材后打造海军报仇雪恨。 结果一直等到二十一世纪,这批树才成材。 至于报仇的事情,早就成过眼云烟了。 虽然这个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也能看得出,材料是多么的重要。 而且这些树不是砍下来就能用,还要花至少两年时间阴干,然后才能用来造船。 中国突出一个地大物博,传承久远。 船木?有,种类还很多。 各种储备木料,也非常多。 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会储备大量木料。 主要是用来造宫殿的,但很多也能用来造船。 各大船厂储备的木材就更多了。 尤其是元朝,对海运是非常重视的,储备有大量的船木。 所以,大明想发展海洋,优势是非常大的。 但也有缺点,主要来自于船型上。 中国古代更重视陆地,造船首先是为了内河运输。 所以船型较宽,船底较平。 这种设计吃水浅,能最大程度的增加载重量。 但在风浪大的海洋上,这些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吃水太浅,遇到风浪容易翻覆。 这也就导致,没办法在外海航行,只能在靠近陆地的内海走。 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就可以看出,走的基本都是内海航道。 只有在风浪较小的海域,才会走深海。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第一次海战,白江口之战。 因为要进入深海区域,大唐直接给所有参战的将士加了一级军功。 不管最后有没有参与作战,只要出海了,全都给军功。 足见平底船出海的危险性有多高。 所以,想要拓展海洋空间,就必须在船型上做出优化。 至于优化方法,陈景恪虽然不懂造船,却也知道海船的大致形状。 缩窄船的宽度,将船底设计成V型或者U型。 前世中国的主要战舰,基本都是U型底。 陈景恪就将这些想法都记录了下来,找机会告诉船工,让他们去设计新船好了。 以大明当前的技术积累,造出海船并不难。 到那个时候,大明才真的是被插上了翅膀。 这天,陈景恪正如往常一般翻阅资料,就见一个内侍过来通报,永昌侯有请。 说是一个姬妾即将临盆,让他过去坐镇。 陈景恪算算时间,好像确实到了预产期,就连忙起身准备去永昌侯府看看。 蓝玉这俩孩子,可是倾注了他不少心血,一定要去亲眼看着才行。 朱雄英一听有热闹可看,也要跟着一起去。 两人一起找朱元璋请假。 老朱自然二话不说就准了,并且还开玩笑说道: “若真是儿子,景恪你这送子伴读的名头,就坐实了啊。” 陈景恪也有点哭笑不得,但貌似确实会这样啊。 蓝玉的这俩孩子还没出生,就有人喊他送子伴读了。 这要是真生出儿子,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呢。 俩人一起来到永昌侯府,刚进门就见蓝玉欣喜若狂的大喊大叫: “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 第189章 不结婚就想生孩子? 这就生了?连忙上前说道:“恭喜永昌侯,喜得麟儿。” 蓝玉见到他,直接冲过来深深下拜: “谢陈伴读大恩,蓝玉没齿不忘。” 陈景恪将他扶起,说道:“也是你的宏愿感动了上天,方才降下此麟儿。” 蓝玉郑重的道:“陈伴读放心,我一定牢记誓言,余生多行善事。” 蓝燕敏也欣喜的说道:“我这就去庙里还愿,为佛祖塑造金身。” 她确实有理由高兴。 女子在夫家有没有地位,和娘家有没有人关系很大。 现在她有了弟弟,以后就有人给她撑腰了。 陈景恪却摇头道:“蓝姑娘且慢,神佛之事我不敢妄言。” “然此麟儿乃是永昌侯,向苍天发下誓言才得来的。” “就算还愿,也应该向苍天还,而不是神佛。” “我想苍天也不会在乎什么金身。” “若你们真想还愿,多行几件好事效果会更好。” 蓝玉深以为然的道:“是极是极,我这就在城外设几座粥棚,救济穷苦百姓。” 蓝燕敏此时对陈景恪充满了敬畏,立即改口道: “城南生活了很多乞丐,我这就让人去那边设粥棚。” 一直没说话的朱雄英,出声提醒道: “让粥棚的人盯紧一点,莫要让不知羞的人将粥给骗走了。” 这也是常态了,每次施粥都会有不缺吃的人过来混粥吃。 将施粥的事情安排好之后,蓝玉就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全过程。 这次生产的是一个姓孙的姬妾,今年都快四十了。 高龄加上头胎,是很危险的。 蓝玉找了好几个稳婆还不放心,才派人去宫里将陈景恪请来坐镇。 哪知道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 从开始到孩子生下来,总共也就不到一个时辰。 蓝玉也不禁连说,这是苍天保佑。 然后就非要让陈景恪给孩子取个名字。 “这孩子是你帮我求来的,名字必须你取才行。” 陈景恪见推辞不过,就说道:“孩子现在还小,不宜起大名,我就为其取个小名吧。” 古代医疗条件差,婴儿夭折率很高。 加上又比较迷信,认为孩子不取正式的名字,黑白无常就找不到他,无法勾魂。 所以刚开始都是喊乳名,一般到一两岁才取正式名字。 还有个说法,孬名好养活。 名字越土越不好听,就越不容易出事儿。 于是就有了抓钩、簸箕、粪叉、狗蛋等等名字。 陈景恪自然不能给蓝玉的儿子,取这样的小名,想了想就说道: “现在是春天,而春又是四季之首,代表着希望。” “他的乳名不如就叫小春吧。” 蓝玉高兴的道:“好,这个名字好,就叫小春了。” 永昌侯蓝玉有后,这可是一件大事,立即就在勋贵圈子传开了。 大家都准备了一份厚礼,等着上门看望。 还没等大家行动,就传出一个消息,马皇后亲自登门看望。 这就是地位的表现啊,所有人都将贺礼提高了一个档次。 每天来送礼的人,能排出百丈的长队。 而陈景恪,也果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送子伴读的头衔彻底落实。 大家看向他的目光,充满了敬畏。 毕竟这可是掌握了秘法,能夺取一线天机的高人。 谁知道他还有没有掌握什么别的秘法。 既然能让人生儿子,那会不会也有秘法,让人生不出儿子? 这么一想,就更没人敢得罪他了。 然后陈远的那个小药铺,彻底出名了。 之前大家并不是很相信什么秘法,虽然有人过来求药,但被拒绝之后就走了。 现在不一样了,蓝玉今年正好满五十。 这都能给整出个儿子来,还说你家没有秘法? 每天求药生儿子的,把门槛都踏破了,任凭陈远怎么解释都没用。 不过说实话,面对那些人开出的巨额钱财,陈远还是有些心动的。 私下问陈景恪,能不能卖几份。 陈景恪装作脸色大变,说道:“夺取一线天机岂是那么容易的,是要遭天谴的。” “永昌侯发下大宏愿,加上他是太孙的舅公,我才给他开了这药。” “若是不认识的人,表面发誓事后就不认账,老天发起怒来,咱们家承受不住的。” “到时候要是惩罚我生不出儿子,您……” 话还没说完,冯氏就惊呼一声:“那怎么行,以后万万不能再给人开这种药了。” 然后又对陈远嗔怒道:“你要是敢胡来,害的咱们家绝后,我死了也不和你埋一起。” 陈远连忙说道:“瞎说什么呢,我就是这么一问。儿子,这种药可千万别给人家开了啊。” 陈家三代单传,对子嗣更加看重。 说的毫不夸张,给个公侯都不换。 没有子嗣,万贯家财有个屁用,死了全是人家的。 但这么多人来求药,把大门堵的死死的,天天这样也不是办法。 陈景恪就说道:“要不就先将药铺关了,你们去新宅那里住一段时间,等风头过了再说。” 陈远和冯氏经营了半辈子药铺,虽然只能看一些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可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和心血。 自然是舍不得。 但形势逼人,也只能先这么办了。 两口子将药铺门一关,留下一个仆人看家,就搬到马皇后赐的宅院暂居。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半个月后,蓝玉另一个怀孕的姬妾胡氏,再次诞下一个儿子。 这一下整个应天府都轰动了。 蓝玉有多兴奋就略过不提,主要是陈景恪,已经从送子伴读,变成神仙转世了。 其实第一次也不是没有人怀疑,生男生女本就是运气,说明不了什么。 但连续两个儿子,总不能还说是运气了吧? 纵使心中还是不愿意相信的人,也不敢再嘴硬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那些嘴里喊着,‘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读书人,心中也开始发怵。 不敢再拿剃发之事做文章。 就连朱元璋都有些疑神疑鬼:“你小子还说不会仙法,这事儿你怎么解释?” 陈景恪只能苦笑:“您老人家就别拿我打趣了,秘药是啥您又不是不清楚。” “能生两个儿子,只能说永昌侯运气好。” 朱元璋自然知道秘药是怎么回事儿,但还是为蓝玉的运气感到惊讶。 知道真相的朱元璋都尚且如此,不知道真相的就更别提了。 达官贵人见了陈景恪,一个比一个客气,不敢有一丝怠慢。 民间关于他的传闻,更多了。 竟真的有人把他的雕像,挂在身上祈求生儿子。 甚至传闻,有人在行床事之时,把雕像放在枕头下面。 就差给他立生祠,早晚三炷香祷告了。 还有说他拜神仙为师,学得了仙法来辅佐圣君的。 太孙第一次重病,是他救活的。 天降异象太孙坠马,也是他治好的。 这说明啥? 太孙就是圣君,陈景恪就是天命贤臣,专门辅佐太孙的。 朱雄英听到这个传闻,笑的见牙不见眼,得意的道: “景恪你听到了吗,我是圣君,你是贤臣……我是圣君降世啊。” 陈景恪相当无语,娘的,我辛辛苦苦干活,好名声全让他得了。 啥叫躺赢?这就是啊。 但陈景恪却不相信,会有这么巧合的事情,于是就找到徐达询问情况。 徐达也表示,这事儿确实很奇怪,但不是他做的。 还劝他不要多心,或许就是巧合呢。 但陈景恪还是有些怀疑。 不过很快他就知道是谁做的了。 “你说是你干的?” 杜同礼谦卑的道:“是,这么多年一直是您帮我,我始终未能帮到您什么。” “这次的事情发生后,我就在担心您。” “虽然您与太孙关系不一般,又有传闻您要当驸马。” “但皇家最忌讳怪力乱神之事,谁也无法保证,陛下是否会因此对您生出忌惮之心。” “而且民间关于您的传闻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求您的画像参拜。” “对人臣来说,这更是大忌……” “后来我就想到了天命太孙之事……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传闻。” “您放心,此事是我自己去办的,没有任何人发现。” 陈景恪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朱元璋是知道真实原因的,并没有怀疑他。 不过不管怎么说,杜同礼确实是为了他好。 而且圣君贤臣的传闻,确实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至少朱元璋和马皇后听了就很开心。 所以他最终还是欣慰的道:“不错,这次你做的很好。” 得到肯定,杜同礼非常高兴:“都是属下该做的。” 陈景恪又说道:“以后再有什么事情,先和我说一下,我也好有个准备。” 杜同礼知道,这是提点他,以后不要擅自拿主意,连忙道: “是,这次是属下自作主张了,以后绝不再犯。” 该说不说,这次陈景恪确实觉得很满意,也彻底认可了杜同礼这个小弟。 既然是自己认可的小弟,那就不能让他往坑里跳。 “你在稽查司也有一年了吧?” 杜同礼回道:“是,去年年初加入,已经一年有余。” 陈景恪点头道:“也是时候动一动了,有没有什么想去的衙门?” 调走?杜同礼愣了一下。 金钞局稽查司可是肥差,他又是稽查司第二人,可谓是春风得意。 这么好的差事,怎么突然就要放弃了。 但他强忍着疑问,并没有多问,而是道: “属下没有什么想法,悉听您的安排。” 陈景恪沉吟了片刻,说道:“好好了解一下海贸,将来自有用武之地。” 海贸?这是要开海了吗? 杜同礼心中一动,竟然能参与到这种大事中来,陈伴读的地位果然不一般啊。 当即就说道:“是,属下这就去了解。” 陈景恪叮嘱道:“不可走漏消息,否则谁都保不住你。” 杜同礼神情一凌,说道:“是,属下保证守口如瓶。” 陈景恪并不是心血来潮,开海是早晚的事情。 但他不可能亲自去盯着海贸。 就需要一个靠得住的人,去执行他的意志。 杜同礼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在锦衣卫待过,懂得侦查之法。 又在金钞局工作一年多,对经济也有一定了解,还通数学。 稍加培养就能胜任这个工作。 而且他的职务不高也不低,现在是从六品的员外郎。 再过上一年半载,活动活动谋个五品的官职不难。 五品官,放在朝堂不值一提,但放在地方上已经是大佬了。 开海之后,肯定会组建专门的衙门,比如市舶司之类的。 刚开始级别不会太高,刚好可以将他塞进去当个主事。 如此,既可以离开稽查司这个是非之地,又能帮他看监管海贸。 不过眼下还不着急,先让他慢慢学习。 这就是知道大局的好处,可以慢慢的布局。 蓝玉接连生了两个儿子,着实刺激到了不少人。 其中就包括朱元璋和马皇后。 别误会,不是他俩要生。 是两口子开始筹备陈景恪和福清公主的婚事。 用马皇后的话说就是:“福清今年十五,该嫁人了。” “明年就生个大胖小子,我正好帮你们带一带。” 陈景恪很是无语:“娘娘,这还没成婚呢,您就开始催生了啊。” 马皇后笑道:“所以才让你们先成婚啊。不成婚就想生孩子,你想的美。” 陈景恪也知道这是早晚的事儿,也没有矫情,笑道: “这事儿您老人家看着安排呗……要不我这就回家叫我娘进宫?” 马皇后失笑道:“傻孩子,就算是民间成婚,也没有男方父母上门的道理啊。” “去找天德吧,让他当媒人。然后陛下下旨,选个黄道吉日这事儿就成了。” 陈景恪憨笑道:“嘿嘿,第一次不懂……您看还有什么是需要我做的吗?” 马皇后笑道:“你什么都不用做,回家告诉你爹娘,找天德当媒人就可以了。” “剩下的自有我们来安排,到时候你听安排就行。” 陈景恪高兴的道:“好嘞,那我就先回去了。” “对了,您帮我和陛下说一声,免得他以为我旷班。” 马皇后笑骂道:“臭小子,讨打。” 陈景恪就一溜烟的跑出皇宫,将此事告诉了父母。 陈远两口子一听别提多高兴了,立即带着礼物上门找徐达。 徐达自然很乐意当这个媒人,第二天就入宫去见了马皇后。 福清公主的生母郑定妃自然也是在场的。 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寒暄几句就正式进入流程。 民间这一步就是交换生辰八字,然后男女双方去问姻缘,八字是否合拍。 皇家这一步就简化了,直接将男女生辰八字交给钦天监去算。 钦天监监正邬秉让自然知道该怎么说,一番推算之后得出结论: 天作之合。 于是朱元璋正式下旨赐婚。 第190章 化学源于爱情? 赐婚的旨意下达,意味着这桩婚事正式确定,婚礼也进入倒计时。 尽管此事早就属于公开的秘密,但群臣依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尤其是和陈景恪关系好的人,更是由衷的为他开心,纷纷登门祝贺。 蓝玉是最积极的,直接准备了十几车宝贝,说是要给他当聘礼用。 但陈景恪却消失了,准确说是闭关了。 他进入皇宫,找到朱元璋和马皇后,声称要为公主准备一份独一无二的聘礼。 需要一些工匠和材料,并且要求绝对保密。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非常惊讶,他们都知道陈家的家底。 即便是冯氏被封诰命,陈景恪当了伴读,全家也都靠那点俸禄和陈远的药铺为生。 虽然比一般人家过得要好,却也算不上什么大富大贵。 本来也没打算让陈景恪出什么聘礼。 况且老朱也不是那种死要面子的人,驸马有才比什么都重要。 但现在陈景恪主动开口,事情就不一样了。 竟然还号称独一无二。 他们也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能称得上独一无二。 尤其是两人都知道,他是掌握着一些秘术的。 连变色油墨和无酸纸都能造的出来,或许还真能造出什么宝贝来。 不知道真相的人,就是另外一种看法了。 关心他的,担心他没办法收场。 心中还有些责备,好好的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呢? 更多的人则等着看笑话,还独一无二的聘礼。 你也不看看和你结亲的是什么人家,那可是皇家,什么宝贝没有。 你还能拿出什么独一无二的东西来? 看你准备怎么收场。 福清公主的生母郑定妃,听说此事后愁的是茶饭不思,人都憔悴了许多。 心中没少埋怨这个女婿,好好的成婚不行吗? 我们稀罕你那点聘礼吗?现在可怎么办是好。 她将自己珍藏的宝贝,都拿出来清点了一下。 想要看看有没有什么,能称得上独一无二的宝贝。 好给陈景恪,让他把面子保住。 只是她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在皇宫里就是小透明,还要靠着女儿才能稳固住地位。 又能有什么稀罕东西呢。 看着那一堆‘破铜烂铁’,她都要急哭了。 既痛恨自己无能,又埋怨陈景恪不知轻重。 然后她又想拉着福清公主去求马皇后:“娘娘那么重视景恪,对你又很是宠爱,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 福清公主有些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感动。 这个母亲或许能力不足,也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给了自己全部的关心和爱护: “您别担心,他的本事我知道,从不无的放矢,您就安心等着吧。” 郑定妃显然认为,女儿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并不相信。 福清公主又不能对她说那些机密,只能说道: “您就算不相信我,也应该相信爹爹和娘娘吧。”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又岂会任由他胡闹。” “再说了,您能想到的事情,爹爹和娘娘又如何能想不到。” “就算最后他拿不出独一无二的宝贝,他们也不会让他出丑的。” 闻言,郑定妃才稍稍放下心来。 但也一再叮嘱女儿:“嫁过去之后,可要好好盯着点他,莫要再让他如此不知轻重。” 福清公主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顺着她道: “好,我知道了。” ----------------- 准备聘礼,属于陈景恪临时起意。 一开始他并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或者说最开始他对福清公主也没啥特别感觉。 反正都是包办婚姻,实在没啥可说的。 直到上一次,她帮他揭穿那群大佬们的计划。 有时候心动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 那一刻他的内心被触动了,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一个女人全心全意对你好,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但直到这会儿,他依然没有想过聘礼的事情。 按照他的想法,老朱也不是那种穷讲究的人。 欧阳伦和安庆公主成婚,也没准备什么像样的聘礼。 人家的婚礼照样举办的很成功,夫妻感情甚笃。 等随着婚期临近,他的想法就变了。 毕竟这是结婚,上辈子三十好几了还是单身狗。 两辈子就结这么一次婚,必须要上心一点。 当然了,皇家婚礼有固定的规矩,这个他没办法。 可聘礼这东西是他能决定的啊。 干脆就准备一份独一无二的聘礼吧。 但独一无二太难了,尤其是皇家,什么珍奇异宝没见过啊。 想在珍惜方面着手,太难了。 所以就要换个思路,从价值方面入手。 什么东西价值很高,高到能影响国家财政的? 玻璃。 这玩意儿,在古代堪比印钞机。 本来他还想着,等将来发展理科,用玻璃替理科打响第一枪。 但能打响理科的产品太多了,不缺玻璃这一个。 而自己的婚礼,两辈子就这一次,更需要玻璃啊。 至于为什么不自己造玻璃卖,而是把制作方法交给朱元璋,原因很简单。 虽然沈万三的故事是假的,可道理是真的。 个人比国家还富有,不宰你宰谁啊。 交给朱元璋还能落个好。 但也不能无条件的给,万一老朱养成习惯,看到好东西就想要走,那也不行。 聘礼就是个不错的借口。 福清公主也会很感动,婚后两口子的日子会更和谐。 可以说一举多得。 于是,他就决定,将玻璃制作配方作为聘礼。 关于玻璃的制作方法,前世应该没人不知道。 沙子烧一烧就行了。 有难度的是去除其中的杂质,造出透明或者特定颜色的玻璃。 但这也难不住陈景恪,作为理科生,他还是知道一点原理。 说起玻璃,其实很早以前就存在了。 只不过那时候叫琉璃。 烧玻璃的技术也并非西方独有,中国很早就有烧玻璃的记载,各种古墓也出土过玻璃制品。 很多即便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称得上是顶级艺术品。 只是中国古代烧制出来的属于铅钡玻璃。 因为化学性质的原因脆弱易碎、不耐高温,所以基本都是作为装饰品使用。 器皿应用并不广泛。 西方的钠钙玻璃可以耐高温,使用范围更广,获得了全面推广。 所谓钠钙玻璃,就是石英砂、硼砂、石灰石等材料烧制而成。 之所以有颜色,是这些材料中含有金属元素。 去除金属元素的方法非常简单,添加氧化镁、氧化铝等物质进行中和。 这些中和物,有些他也不知道怎么弄。 比如氧化铝,这玩意儿他是真不懂。 但有些他知道, 比如氧化镁,这玩意儿有天然矿石叫方镁石。 知道材料剩下的就简单了,一遍遍试错。 多试验几次总能烧制出透明度高的玻璃,到时候才真的是抢钱。 把烧制玻璃需要的材料和大致步骤写下来,又根据当前的生产力设计了一套实验流程,几经修改才算满意。 当然,这个流程也只是大致的,具体的生产步骤,还需要实操总结。 试验自然不能在自己家进行,一来没那个条件,二来也没有足够的帮手。 于是他就直接进宫找到朱元璋,说要亲手打造聘礼。 老朱也很好奇,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准备了一个试验场地。 出于保密,在宫里单独划出了一重院落。 所需工匠等等,全都是宫里提供的。 各种原材料,也是分批采购。 只是,朱元璋看着清单上的各种石头,很是疑惑。 这些东西就能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大宝贝? 变色油墨还需要银子进行那个什么反应呢,这一堆破石头能做啥? 不过他知道陈景恪掌握有不少秘法,说不定真能造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也说不定呢。 ----------------- 没有上手的时候,总觉得事情很简单。 真正上手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烧玻璃其实很简单,陈景恪让人开炉,很轻松就获得了一堆玻璃液。 凝固之后得到一大坨丑不拉几的玻璃疙瘩。 那群工匠都惊呆了,没想到琉璃竟然是用沙子石头烧出来的。 但陈景恪却直皱眉头,温度不达标,材料融化不彻底。 试了几次都是如此。 改用木炭、煤炭为材料,温度还是升不上去。 这时他才想起,貌似烧玻璃需要用碱来降低熔点。 可在古代他上哪弄碱去啊。 制碱法他倒是知道,索尔维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制碱法他都知道。 但以现在的工艺……还是想想别的土办法吧。 他就想到用草木灰浸水,过滤获得土碱。 确实有一定效果,但也只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