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多近妖,有没有可能大家看到的,都是他故意让人看到的? 但现在,徐达敢肯定了。 陈景恪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真实品性。 一个敢为了自己的道,站出来直面礼法的人。 因为内心阴暗的人,是做不到这种事情的。 装都装不来。 看完奏疏之后,徐达就更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 在他的对面,李善长心里也同样乐开了花。 听说自家儿子也上了奏疏,他心里可没少担心。 生怕李祺说错话。 所以,当朱元璋让手下的人翻阅奏疏的时候,他也顾不上避嫌,连忙过去将李祺的奏疏取了过来。 粗粗浏览了一遍,心中的担忧尽去,然后就是喜悦。 李祺这份奏疏写的好啊,简直太好了。 朱元璋的脾气,作为老战友他太清楚了,最重视亲情。 李祺是驸马,陈景恪是准驸马。 在这种关键时刻,一个驸马如果不帮另一个驸马,恐怕老朱要气疯了。 这辈子都别想获得重用。 而且以陈景恪的才能,也不可能被这件事情打倒。 现在帮忙,还能卖个好,落个人情。 这只是其一。 还有一个让他开心的地方就是,李祺通篇都没有对剃发发表任何看法。 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 他只是说了陈景恪忠于国事,一心为民。 就算最古板的读书人,都无法以此指摘他。 我为他开脱,不是支持他的行为,而是为国惜才。 既落下一个忠厚爱才之名,又不会落人口实。 啧,简直完美啊。 老李心里乐开了花一样。 将李祺的奏疏递给任昂,说道:“任尚书也看看,我觉得陈伴读其心可悯也。” 任昂接过奏疏看了一遍,也说道:“陈伴读有医者之心,只是行事太过冲动啊……” 李善长:“……” 这个老任,忒没有眼光了,就不夸夸我儿子奏疏写的好吗。 “狂悖,方孝孺真乃狂悖无道之徒也。” 一名看过方孝孺文章的官吏,气的脸色涨红,也不顾这是朝堂,怒斥连连。 “此等狂徒,不配为儒家读书人。” 不少人纷纷附和,这个方孝孺太狂妄了。 你讲道理就好好讲道理吗,干吗还夹枪带棒的糟践人? “真是有辱斯文。” 朱元璋却没有生气,而是笑呵呵的道: “这是方孝孺的战书啊,诸位可不能弱了读书人的声誉。” 徐达等人算是看出来了,皇帝这是憋着一肚子坏水,想搬弄是非啊。 但这群文官偏偏还就吃这一套,当即就表示回去就写文章驳斥他。 朱元璋鼓励道:“好,这才是文人骨气,我等着诸位的雄文。” 至于陈景恪剃发之事,已经没人提了。 比起剃发,显然是方孝孺的文章更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不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自己的理由站不住脚。 在上赶着说这事儿,那不是伸着脸让人打吗。 再说了,只要将方孝孺这个叛徒收拾了,区区陈景恪又能成得了什么气候。 于是,在退朝后,一群人气冲冲的回去准备写文章驳斥。 ----------------- 朱元璋回到乾清宫,刚刚坐下就见马皇后带着福清公主走了进来,后面还跟着看热闹的朱雄英。 福清公主殷勤的道:“爹爹……您渴不渴,这是我给您沏的茶,上好的龙井。” 朱元璋心里很是受用,嘴上却叹道: “真是女大不中留啊,要不是为了陈景恪那臭小子,恐怕咱还喝不到这杯茶。” 福清公主俏脸顿时就红了,不依的道:“爹爹,您再这样说,以后我就不给您沏茶了。” 朱元璋笑道:“好好好,咱不说了。” 然后竟真的就不说了,悠哉悠哉的品起了茶。 这可把福清公主给急坏了,想问又不好意思,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马皇后看不过去了,说道:“你个老不修的,快说说朝会的情况吧。” 朱元璋这才说道:“咱早就说了,不用担心,有咱在还能让他吃了亏不成?” 福清公主心中一喜,又有些疑惑的道: “那可是剃发,儒生们就没指责他?” 朱元璋说道:“怎么没有,不少人说要将他罢官。” “只是还没等我开口,蓝玉就先跳出来将他们驳斥的哑口无言。” 福清公主惊讶不已。 蓝玉?虽然打仗是把好手,可他能辩的过那群文官?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是将信将疑,蓝玉站出来支持陈景恪,他们不意外。 可他能在口才上胜过儒生……那不是开玩笑吗? 于是朱元璋就将朝堂上的事情说了一遍。 听完后,福清欣喜不已,马皇后啼笑皆非。 朱雄英则笑了起来,他想起大本堂开课时,陈景恪怼常继祖等人的事情。 一句‘我救过太孙’,就将几人给整不会了。 和眼下这一幕,何其相似。 蓝玉等人得理不饶人,翻来覆去就那两句话,将那群文官给堵的说不出话来。 笑过之后,朱元璋叹道:“陈景恪真是能惹事啊,让他去控制一下疫情,他就给咱弄出个剃发来。” “而且事先也不请示一下咱,着实可恨。” 尤其是想起前段时间,自家媳妇和乖孙,竟然一起怼咱。 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朱雄英火上浇油道:“就是,他实在是目中无皇爷爷,回来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福清公主自然能看得出两人是开玩笑,并不着急。 马皇后却说道:“景恪此举虽显莽撞,却真正让我放心了啊。” 这句话说的没头没尾,福清公主和朱雄英都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怎么就放心了? 朱元璋却明白她的意思,这种行为证明,陈景恪不是心思阴暗之人。 所以,他也深以为然的道:“是啊,咱没有信错他啊。” 福清和朱雄英更是疑惑,什么没有信错? 为何我完全听不懂你们再说什么? 但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没有为他们解释的打算。 马皇后又说道:“那个方孝孺,确实是个人才。我总算是知道,景恪为何会如此重视他了。” 朱元璋不服气的道:“那明明是咱发掘的人才,只是被他捡了个便宜罢了。” 马皇后倒也没有否认,确实是他最先发现的方孝孺,并给出了‘此庄士,当老其才’的评语。 现在方孝孺的变化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恰恰印证了这句评语。 当老其才。 他正在快速蜕变成长,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朱雄英猛然想起,当初陈景恪给他说过的一番话: 对圣人言要经历三个阶段,相信,质疑,再相信。 初学时将圣人言奉为圭臬。 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产生怀疑。 到最后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在圣人言里写着。 但陈景恪最后又加了一句,如果能撇开圣人言,找到属于自己的办法。 那就是新的圣人。 方孝孺所走的路,于这番话何其相似啊。 先是狂热的儒家信徒,意图复兴周礼。 被自己一番话驳斥之后,开始质疑儒家那一套。 后来觉醒,又重头研究儒家的学问。 而现在……他似乎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想到这里,朱雄英心中情不自禁的生出一个想法: 景恪不会是在培养圣人吧? 这个念头一出,他整个人就兴奋了起来。 培养一个圣人,太疯狂了。 可是,我喜欢。 景恪啊景恪,你果然是大手笔啊。 不过还是瞒不过我,被我给猜到了。 哼哼,培养圣人这么好玩的事情,竟然不带着我。 你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 他并没有将这个想法告诉别人。 这么疯狂的事情,怕是别人不会接受。 而且让太多人知道,容易横生枝节,还是保密一点好。 ----------------- 徐达找到蓝玉,说道:“永昌侯,动用所有力量,将方孝孺的文章宣扬出去。” “要让应天所有人都知道这篇文章,包括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蓝玉做了然状,说道:“魏国公这一招祸水东引使的好啊。” 徐达却摇头道:“不全是为了祸水东引,也是为了宣扬景恪的医理。” 见蓝玉一脸疑惑,他解释道:“景恪为何要剃发?就是想身体力行的告诉世人,短发是有益的。” “可他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若无人帮他,恐怕他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 “我们宣扬方孝孺的文章,同时也是在帮景恪宣扬他的医理思想。” “而且你方才说要回家剃短发,还要求家中男丁,以及你的部下全部剃短发。” “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恐怕他们也会心生怨言。” “景恪的防疫手册,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地位。” “让军士们知道是他的意见,也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蓝玉恍然大悟,道:“我懂了,谢魏国公指点迷津。” 另一边,李善长也同样让自己的人,到处宣扬方孝孺的文章。 至于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算是半个法家门徒。 李善长的家世并不好,虽然喜欢读书,年轻的时候却并没有多少书可读。 能接触到的书籍,大多都是法家著作,所以他通晓法家思想。 对儒家那一套相当的不感冒。 剃不剃发,对他来说根本就无所谓。 但他很乐于看到儒家之人吃瘪。 尤其是以江浙派为首的南方士林,大多都是儒家出身。 方孝孺虽然自称儒家门人,却被很多人视为儒家的叛徒。 现在他公开发表文章,痛批腐儒是伪君子真小人。 老李自然很开心,横插一脚也并不意外。 有徐达、李善长和蓝玉在背后推波助澜,方孝孺的文章很快就火出圈了。 不但读书人知道,就连贩夫走卒都知道了这会事儿。 百姓们在吃瓜的同时,也非常关心所谓的病气和剃发之事。 毕竟这关系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准确说是关系到了自己的生死。 于是他们就跑到医馆,询问此事的真假。 得到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还是那句话,随着防疫手册流入民间,病气论已经得到了认可。 陈景恪这个神医说的话,自然没有哪个医生会反驳。 更何况,短发确实有助于,减少病气的滋生和传播。 得到了肯定之后,百姓们的想法就变了。 原本他们谁都不帮,只是单纯吃瓜。 可现在吃到自己头上,就不能不关心了。 至于支持谁,那还用问吗? 自然是一心为民的神医陈景恪了。 他为了推广病气论提倡短发,甘冒大不韪,将自己的头发剪短。 那些儒生天天抱着书本,高呼礼法,什么时候为百姓考虑过? 但支持归支持,并没有人真的去剃短发。 一来是社会风气就是如此;二来蓄发已经成了习惯,真要剪短他们也过不去心里的坎。 但不管怎么说,方孝孺和他的文章彻底出名了,至少在应天府做到了妇孺皆知。 病气论和剃发,也成为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 连带的防疫手册的内容,也开始走进民间。 而儒家用千年营造的礼法枷锁,已经悄悄的裂开了一道缝隙。 这只能说是意外之喜了吧。 第179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 蓝玉向来是雷厉风行,那天退朝之后,回家就让人找来理发师,给自己弄成了寸头。 这可把他的那些姬妾给吓坏了,生怕他想不开出家当和尚。 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才将心放回肚子。 然后,自然是非常的支持。 她们可都等着陈景恪回京之后,再给蓝玉开点秘药呢。 说起来也怪了,自从那两个姬妾怀孕,到现在就再没有别的姬妾怀过。 放在前世,这并非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蓝玉那是年龄大了,小蝌蚪的量和活性都有点欠佳,自然不易让女子受孕。 连吃一个多月的生蚝,再加上禁欲,稍微提高了小蝌蚪的活性。 后来停了药,生蚝也不经常吃了,又慢慢的恢复成常态。 但这个年代的人并不明白这些。 她们只看到,蓝玉吃了一个月药就怀了俩,不吃药一个都怀不上。 可不就是秘药起作用吗。 陈景恪啥都没做,神医招牌的含金量增加了好几成。 那些还没怀上的姬妾,可不就是天天盼着他回来,再给开点秘药。 自然不愿意因为一些‘小事’,得罪陈景恪。 别说是家中男丁剃发,身上毛全剃光她们都没意见,只要能让她们怀孩子。 所以,很快永昌侯府所有男丁,都成了寸头。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和尚窝子。 而且蓝玉还号召所有部下,是他蓝玉的兵,就都剃成短发。 于是,十几位勋贵一夜间全成了短发。 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剃了短发的人,就想把别人也拖下水。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或是自愿,或是被迫,都剃了短发。 不知不觉间,京城短发的人越来越多,平时走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几位。 尤其是上朝的时候,几十个短发官吏往那一站,很是显眼。 这可深深刺激到了某些文官脆弱的心。 立即就有人弹劾他们,衣冠不整上朝,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蓝玉等人自然不服,俺们冠冕衣物穿戴的整整齐齐,哪里衣冠不整了? 然后反过来参了一本,说这些人污蔑忠良,让皇帝为他们伸张正义。 朱元璋多鸡贼了,自然是和稀泥,双方各批评两句就让他们退下了。 下朝后,那些文官终于忍不住了,纷纷将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 还号召自己的学生,一起写文章批斗。 不过他们也吸取了教训,不敢再将头发和孝道联系在一起。 而是抓住礼法、传统来说事。 发型事小,礼法事大。 若不能防微杜渐,终将礼乐崩坏…… 一夜之间,应天府的舆论就转变了。 从原来的讨论要不要剃发,变成了清一色的批判。 儒生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是表面,准确说这只是在士林。 最底层百姓心中的那杆秤,依然在摇摆不定。 他们认为儒生说的有道理,几千年传下来的老规矩,岂能说改就改? 可他们心中也清楚,短发真的能减少疾病和痛苦,是在救自己的命。 在礼法和自己的健康之间,百姓自然知道孰轻孰重。 之所以没人敢剃,还是畏惧礼法。 这些儒生的文章,被徐达打包送给了陈景恪。 陈景恪看过之后,笑了:“这群腐儒还没蠢到家,知道避重就轻。” 方孝孺不屑的道:“也够蠢的,不将头发和孝道绑定在一起,仅靠礼法他们输定了。” 一旁的李祺看着谈笑风生的两人,有些无法理解。 大半个士林都在骂,可他们不但不以为意,还像是打了胜仗一般。 难道礼法二字还不够严重吗? 不过他什么都没说,李善长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奏疏表示了赞扬。 并告诉他,继续保持这样的节奏。 维护好和陈景恪的关系,但不参与礼法之争。 这本来就是他的打算,得到父亲的支持,做起来就更加没有心理负担了。 陈景恪和方孝孺可不是无脑乐观,而是真的很高兴。 在古代,孝道才是最无解的。 你就算是有一万个理由,在孝道面前都不值一提。 如果儒生始终抓住孝道不放,那这事儿还真不好办。 现在儒生自己放弃将孝道和头发绑定,等于失去了最有利的武器。 当然,他们也不是自愿放弃的,而是被抓住了痛脚,不得不放弃。 现在他们只能用传统和礼法来压人。 礼法和传统,在王朝中后期,确实能压死人。 可现在大明初创,朱元璋还活着呢。 对他来说,礼法这玩意儿就是擦屁股纸。 他需要的礼法,那才是礼法,他不需要的还不如擦屁股纸。 只要他不发话,士林喊的再响都没用。 朱元璋会支持士林,还是支持自己? 陈景恪心中很清楚,他两者都不支持。 但他会支持对大明最有利的。 现在谁的倡议对大明最有利?还用问吗,自然是短发。 只是剃个短发,就能减少那么多疾病风险。 这样的法子,老朱只会嫌少。 至于什么礼法……长发和短发影响大明统治吗?影响老朱家的皇权稳固吗? 不影响? 那你这害人的礼法有多远就滚多远。 现在他没有发话,只是在等,等时机成熟。 随手将那些文章丢在桌子上,陈景恪说道: “方兄,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方孝孺自信的道:“放心,别的我不敢保证,论写文章,为兄不输任何人。” 陈景恪随口问道:“方兄准备怎么反驳他们?” 方孝孺说道:“他们不是想讨论礼法吗,那我就好好的和他们辩一辩。” 陈景恪斟酌了一下,说道:“这样很容易掉入他们的节奏,辩到最后吃亏的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方孝孺眼睛一亮,说道:“景恪莫非还懂辩论之道?” 陈景恪摇摇头:“不是很懂,但我知道,辩论切不可落入对手的节奏,我们要主动掌握节奏。” “打个比方,如果对方喜欢狗,还因此指责我们吃狗肉。” “说狗多么温柔,多么善解人意,是人最好的朋友,怎么能吃狗肉呢?” “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和他辩论到底能不能吃狗肉,而是从别的地方打击他。” “要是这个人喜欢逛青楼,我们就可以从这一点进行指责。” “青楼女子多是被逼卖身,她们已经够凄惨的了,竟然还去欺凌她们,还有没有一点同情心?” “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他就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竟然不关心人,而是讨论能不能吃狗肉。” “这样的伪君子,不配和你讨论任何问题。” 方孝孺抚掌大笑:“哈哈……好好好,景恪太谦虚了。” “你这哪是不懂辩论之道,而是掌握了辩论的精髓啊。” “我知道该怎么反驳那些腐儒了,就等着瞧好吧。” 李祺则是目瞪口呆,辩论竟然是这么玩的吗? 他已经开始为那些儒生们默哀了。 同时也做出一个决定,以后绝对不能得罪这俩人。 陈景恪又说道:“我们的文章不只是给儒生们看的,更是给普通百姓看的。” “所以尽量写的浅显易懂一些,最好是河边洗菜的大娘都能听懂,并唠上几句。” 方孝孺想了想,说道:“我懂了,这就动笔。” 于是就钻进房间开始创作。 第二天就拿出了一篇千余字的文章。 陈景恪看后,也是赞不绝口。 这篇文章用笔非常朴实无华,几乎没有使用生僻的字眼,也没有使用一些谁都看不懂的典故。 而且还是半白话风格。 内容也写的非常生动有趣。 腐儒们不是讲礼法和传统吗?不是说传统不能破吗? 那咱们就来讲一讲衣冠。 方孝孺从先秦时期的衣冠,讲到两汉,再讲到唐宋。 每个时期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你们不是要遵守传统吗? 那请问应该穿哪个时期的? 先秦时期更古早,你们就恢复先秦衣冠吧? 但根据我的考证,先秦时期的裤子叫胫衣。 也就是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裆部也没有裤腰。 有裆和腰的裤子,那是汉朝以后才出现的。 所以,你们在和我讲礼法之前,先把裤子脱了。 看到这里,陈景恪一个没忍住大笑起来。 先把裤子脱了,再和我讲礼法。 方孝孺果然不愧是第一大喷子,损人都不带一个脏字的。 不过他并没有忘记本意,文章最后笔锋一转,又回到了剃发这件事情上。 你们这群腐儒连衣冠都不愿意恢复,又有什么脸面谈礼法? 明知道剃短发百利而无一害,却还拿礼法来阻止,你们就是草菅人命。 然后又分析了,这些人为何会反对剃发。 因为他们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享受国家俸禄和万民供养,不需要辛勤劳作。 他们有的是时间打理自己的头发,不用担心有污垢,也不用担心生虱子什么的。 就算生病了,也有最好的郎中救治。 而且维护礼法,就是维护他们自身的荣华富贵。 所以他们才会反对剃发。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万民的生死,还打着维护礼法的幌子。 实则一群伪君子。 陈景恪赞道:“方兄大才也,小弟佩服佩服。” 方孝孺笑道:“多赖景恪提点,你说的辩论之法确实好用啊。” 这篇文章,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入应天。 朱元璋看过之后也是笑个不停,还当成笑话讲给马皇后听。 马皇后也莞尔不已:“这肯定是景恪的主意。” “一个鬼点子多,一个文章写的好,他们两个这是臭味相投了。” 朱雄英则羡慕不已,这么热闹的事情,竟然不能参与。 失望,生气。 这篇文章很快就出现在徐达手里,他也失笑道: “方孝孺损起人来,那真是要命啊,这下有好戏看了。” 徐允恭说道:“方孝孺文章辛辣,又有疯名在外,翰林院无不闻之色变。” “总是有人不服,想要试上一试。此文一出,怕是有些人要声名扫地了。” 会不会有人声名扫地不知道,倒是有很多人被气的七窍生烟。 经过一番宣扬,方孝孺这篇文章在极短的时间,就传遍了应天。 而且不只是士林知道,普通百姓也知道。 这时候文笔浅显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大多数人都能听得懂。 而且将各种道理讲的也非常清楚。 顺便还给百姓科普了一下衣冠的变迁史。 以前老百姓哪懂这个,大家都这么穿,他们也就跟着穿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衣冠是经过这么多次变迁的。 尤其是裤子的变迁,更是让大家记忆深刻。 没办法,实在是方孝孺那一句,脱了裤子再说传统礼法,太有趣了。 这句话,也成功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很简单,比起那听不懂的之乎者也,百姓自然更喜欢浅显直白的话。 百姓也正是通过,这个鲜活的例子才知道。 原来那些口口声声喊着传统,喊着祖宗之法的人,竟然也不遵守礼法。 原来这些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本就不管百姓的死活。 果然都是一群伪君子啊。 虽然百姓们依然不敢反抗权威,但心中那杆摇摆不定的秤,已经开始往一个方向倾斜。 至于士林,态度就截然相反了。 看到这篇文章之后,那些儒生们气的直跳脚。 这算是将他们的底裤都给扯下来了。 嗯……各种意义上的扯下来。 更关键的是,蓝玉那群武将,直接将‘把裤子脱了再说话’给挂在了嘴边。 动不动就用这句话来攻击文官。 而且这句话正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善于活学活用的百姓,将这句话应用在各种场合。 但凡是有分歧,谁都说不服谁的时候,都会演变成互喷: 你把裤子脱了再说话。 以至于很多儒生听到这句话,心中就发憷。 世人终于见识到了,方孝孺的战斗力。 然后儒生们就分化了。 有些人忌惮方孝孺,打起了退堂鼓。 这种人可不好惹,还是别惹为妙。 还有些人则更加疯狂的针对,在各种场合宣扬其是儒家叛徒。 到了这会儿,礼法和剃头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消灭叛徒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就有一部分人,开始翻看方孝孺的文章,准备寻找他的漏洞。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然而这个世界有相当多的人,研究谁就会下意识的亲近谁。 比如有些基督徒,讨厌伊教就去研究,想要寻找对方的弱点攻击。 结果研究着研究着,就改信了。 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有些魔怔人,研究着研究着就成了殖人。 对正常人来说,其实怎样都无所谓。 但在外交圈子,这个特质是绝对要不得的。 外交,研究别人是为了对付人家。 如果研究过别人,就开始亲近别人,那将是灾难性的。 有些儒生,本来是为了寻找方孝孺的弱点,才去研究他的文章。 结果越研究,就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反而变成了他的支持者。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意外之喜。 第180章 秃驴,竟敢勾引公主。 方孝孺的这篇文章,如果只是用来和儒生们打嘴仗,那就太浪费了。 它真正的用处,应该是给所有人做一次科普。 破除人们心中的障碍。 所以,陈景恪就让人印刷了上千份,在黄河役夫中间散发。 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识字,他特意找了一些人,读给大家听。 还将其中一部分,给洛阳的朱标送了过去。 那边是一个二十万人的大工地。 这么好的宣传机会,可不能放过。 至于朱标会不会同意,陈景恪完全不担心。 老朱可能还会怀疑他的用心,朱标基本不会。 至于朱雄英,那小子敢怀疑自己,将来有他好受的。 而且朱标那边的役夫,可都是军中退下来的。 一般百姓害怕儒生的礼法,那些军汉可不在乎。 所以,他觉得真要推广剃发,洛阳那处工地才是最方便的。 不过眼下他的目标,还是放在黄河役夫这边。 新都预计要两年才能修好,他有的是时间过去推广剃发。 黄河新堤预计十月中旬完工,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不求大家现在就跟着剃发,只要让他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就可以了。 事实上,方孝孺那篇文章的效果,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随着宣传,大家对所谓礼法也就越来越不满。 不患寡而患不均。 那些儒生高高在上,要说百姓心中没点不平,那是不可能的。 以前还只是有点不平衡,被这篇文章一挑拨,就变成了怨愤。 你们高高在上就算了,竟然还为了狗屁礼法,不让我们剃短发? 真的是欺人太甚啊。 再加上身边有很多短发的人做榜样。 于是很多对剃发不置可否的人,出于义愤剪了短发。 而且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加积极的,宣扬方孝孺的文章,疯狂拉着每一个人剃头。 羊群效应开始生效。 缺乏主见的普通人,受到周围人的感染,纷纷加入了剃发行列。 不过,相比起来还是继续蓄发的人更多。 毕竟黄河就快要修好了,将头发剃了,回家之后怎么办? 到那个时候,乡里村里的士绅族老们发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