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很值。 每年多支出几百万贯,就能将手伸向乡村,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且一旦这个制度成熟,每年能为朝廷创造的收入,恐怕都不止几百万贯。 一个衙门怎么为朝廷创造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赋税一项就足够了。 以前皇权不下县,地方上具体有多少亩地都无法统计上来。 哪些人隐瞒土地不上税,朝廷也不知道。 有了乡衙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随便查出点被隐没的土地,都够养活这些乡官的了。 陈景恪说道:“其实也可以不用花朝廷一分钱,给乡衙门划几百亩职田。” “官吏的俸禄、衙门的经费,全都从职田出。” 一个乡划出来几百亩地当职田,说起来也确实不多。 但…… 朱元璋连连摇头:“太多了太多了,几百亩田一年的产出,都够一个县衙使用了。” “乡衙门岂能给如此多的俸禄。” 陈景恪很是无语,洪武年间的俸禄,不提也罢。 他早就想和朱元璋说说这个事儿了,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既然谈到这里了,就好好说道说道吧。 别管能不能说服他,至少先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实在不行就只能等,朱标或者朱雄英掌权再说了。 “陛下,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乡衙门的俸禄太高。” “而是县衙府衙布政司衙门,乃至百官的俸禄太低了。” 朱元璋脸一黑,道:“你想说咱苛待百官?” 如果是刚进入皇宫那会儿,陈景恪已经吓的腿发软了。 现在吗,习惯了。 “陛下,咱们说好的不生气。” 朱元璋问道:“咱生气了?乖孙,你给咱评评理,咱生气了吗?” 朱雄英重重点头,道:“没有,皇爷爷怎么会生气呢。” “景恪你不要瞎说,皇爷爷就是脸突然变黑了,并没有生气。” 朱元璋气道:“你个小混蛋,爷爷白疼你了。”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好,咱就给你一个说服咱的机会,想好了再说。” 陈景恪正色道:“事情并不复杂,陛下以为百官的俸禄,除了果腹还能做什么?” 朱元璋反问道:“难道果腹还不够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不够,吃饱穿暖了,想吃的更好穿的华丽,人心如此。” “陛下不也喜欢吃肥肘子和烧鸡吗?” “我知道陛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每隔几天才吃一次。” “然而您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和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们想吃肉了,却发现手里没钱,该怎么办?” “只能向百姓伸手。” 朱元璋杀气腾腾的道:“那咱就将他们的全都杀了,就不信杀不尽他们的贪心。” 陈景恪没有争辩,而是说道:“科举之路难行,考中举人千难万难,能考中进士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个普通人想做官,就需要举家供应,有时候投入几十年都不见回报。” “运气好,蹉跎半生侥幸得中,谋得一官半职。” “本以为自此就能改变窘迫的境况,让家人跟着自己享享福。” “然而等朝廷俸禄发下来才知道,连肉都吃不起。” (海瑞的真实经历,非夸张。) “面对家人渴望的眼神,他们会怎么想?又该怎么办?” 朱元璋默然不语。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当了官,就难免会有迎来送往。” “三节两寿要不要给恩师送一份礼表表谢意?” “同僚家里有个喜事,要不要随礼?” “可是钱从何来?” “总不能当了官,就和所有亲人好友断绝关系吧?” “在官场,总不能不顾同僚之情,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吧?” 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说道:“给他们涨了俸禄,他们就能管住自己不贪了?”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高薪不能养廉,但俸禄太低必然会促使更多人贪腐。” “现在大明存在一种情况,那些贪官污吏,将自己贪污的原因,都推到俸禄太低上。” “因此,他们贪的肆无忌惮,理直气壮。” “若提高了俸禄,他们将再也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洗脱了。” “到时候陛下杀贪官污吏的理由,也更加充分。” 朱元璋再次沉默,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甚至有一个县令,被杀的时候公然说: 这么低的俸禄,不贪根本就活不下来。 说满朝文武都贪会有一部分人被冤枉,但隔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是冤死的。 当时朱元璋嘴上说,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养奸。 可内心比谁都清楚,根本不可能。 杀的那么狠,不照样出了赵瑁案。 见他依然不说话,陈景恪叹了口气,决定换一套说辞: “陛下,虽然提高俸禄不能减少贪腐,却能让心怀正义的官员日子过的好上一些。” 说完,假装清嗓子,干咳了一声。 朱雄英立即接话,道:“是啊皇爷爷,您要为好官清官考虑啊。” “咱们大明朝,不能让清官好官流血又流泪啊。” 陈景恪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继续说道: “军功爵制,在事实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 “武将地位太高,文官太弱,不利于朝廷平衡文武关系。” “而且,不相应的提高文官的地位,我怕他们也会反对军制改革。” 朱雄英附和道:“是啊是啊,文官可不傻啊。” “武将获得这么大的好处,他们肯定不乐意。” “咱们同时提高他们的俸禄,还有乡衙门的设立,也是对文官的加强。” “若在公布军功爵制的同时,宣布这些有利于文官的举措。” “我相信,文武双方都会非常满意。” “到时候不论是军改还是政改,都将毫无阻力。” 朱元璋似有所触动,不过并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而是脸一黑,说道: “你们两个不要一唱一和的忽悠咱,咱可不是蓝玉。” “哼,想让咱涨俸禄,没那么容易。” “此事咱要好好考虑,你们要是没事儿就赶紧滚吧。” 陈景恪和朱雄英相视一眼,都知道朱元璋动摇了。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他自然不能轻易就决定。 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话题。 而且他们还能猜到,老朱这是要去寻找他的军师求援了。 于是,也就不再说什么,一溜烟就跑了。 看着活蹦乱跳的两人,即便心情有些沉重,朱元璋依然忍不住笑了。 真是年轻有活力啊。 不过,这俩家伙竟然想合起伙来说服咱,要不是咱聪明,还真被他们给忽悠住了。 哼,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要多留一个心眼,可不能被他们给耍了。 心里这样想着,脚步却一点都不慢,起身直奔坤宁宫。 就你俩能互相帮衬,咱就没有人帮衬了吗。 嘿,咱有贤内助。 见到马皇后,他就一脸悲愤的道:“妹子,你可要为咱做主啊。” 马皇后心中一乐,脸上故作严肃的道:“怎么了这是,谁敢欺负你啊。” “当乞丐的时候被人欺负就算了,咱都当皇帝了,还能叫人欺负了不成。” “给我说说是谁,我帮你出气去。” 这下轮到朱元璋绷不住了,道:“妹子你这话咱不爱听啊,咱当乞丐的时候那也是丐头,谁敢欺负咱。” 马皇后一本正经的说道:“也是,那下次换成你放牛时候,那时候确实被人欺负过。” 朱元璋气道:“咱能不提那时候的事儿不……” “哈哈……”马皇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边笑边感叹道: “哎,当年你就是这么风趣,时常逗的我大笑,后来就变得不苟言笑了。” 朱元璋在她旁边坐下,说道:“是啊,物是人非啊……方才我就想起了天德和遇春。” 马皇后有些奇怪的道:“好好的,你怎么想起他们了?” 朱元璋就将方才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听到朱雄英和陈景恪配合,将蓝玉耍的团团转,马皇后笑着说道: “这俩孩子,真是调皮。” “不过,要真能给蓝玉生出儿子来,也不枉被骗这一次。”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乖孙和咱一样聪明,将来肯定是明君。” “景恪的性格,有点像是天德,有才能识进退,不争不抢。” “最让咱开心的是,他们两个君臣相得,将来必成一代佳话。” 马皇后点点头,又摇头道:“天德不如景恪,当初他可是谁都不服,几经打磨才有了现在的温润性格。” “景恪好像生就如此,拥有这般惊人的才华,竟一点傲气都没有。” “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些才华根本不值一提,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对所有人都很尊重,即便是宫里的宦官,路边的乞丐,也从不歧视。” “这种性格,莫说当年的天德,就算是现在的他,都远远不如。”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说道: “还好,他很重视感情,这是他最大的软肋,否则咱可能真的容不下他。”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煞风景。” “说吧,找我什么事?” 朱元璋嘿嘿一笑,就将设置乡官,提高百官俸禄的事情说了一遍: “你说,这个计划可不可行?” 第160章 抠抠搜搜的像什么样子 提起俸禄之事,马皇后没好气的道: “我早就和你说过,俸禄太低是养不了清官的。” “就是头驴,你也得让它吃饱了才能拉磨。” “不让官吏吃好,他们哪来的心思去治民?” 朱元璋咬咬牙,说道:“既然妹子你都这么说了,咱就给他们涨俸禄。” “就涨三成……不,五成,这下他们总不能嫌少了吧。” 马皇后那叫一个无语:“你是堂堂大明天子,别和街头小贩一样行不行?” “还涨五成,涨五倍都是少的……” “你还别给我瞪眼,要不要我给你算一笔账?” “一名七品官,一年的俸禄是八十石粮食。” “现在粮价是五百文一石,一年的俸禄也才四十贯钱。” 朱元璋争辩道:“四十贯已经不少了……” 马皇后嗤笑道:“不少?那你知道现在雇佣一名长工,一个月需要多少钱吗?” “九百文,一年就是十贯零八百文。一个七品官一年的俸禄,相当于四名长工。” 朱元璋支支吾吾的道:“那也不少了……” 马秀英气结,道:“那你算过七品官的开销吗?” “需要个幕僚帮忙处理事情吧?牵马坠蹬的马夫,或者轿夫总需要一两个吧?” “总不能让人家堂堂七品官自己下厨做饭吧?厨娘也需要一个吧?” “迎来送往总是需要的吧,再加上……” 朱元璋听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连忙说道: “好了好了,咱的好妹子,咱知道错了行了吧,你快别说了。” 当年设定俸禄的时候,他才刚当皇帝,总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 认为几十石粮食,总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吧? 老百姓可还都饿着肚子呢,咱当年连口吃的都没有。 再想多要,那就是贪心不足了。 当了这么多年皇帝,对很多事情的认识越来越深。 自然也明白,官就是官,不能用吃饱肚子来要求他们。 那是不现实的。 “可是……涨五倍也太多了点啊。要不,就翻一倍?” 看他抠抠搜搜的样子,马秀英都乐了,说道: “谁说全部翻五倍了?品级越高,涨的就越少。” “八九品翻五倍,六七品在八九品的基础上增加五成。” “四五品在六七品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一二三品也以此类推。” 其实一二三品官,基本也不靠俸禄养活自己。 所谓俸禄,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没必要搞成宋朝那么夸张,一个月五十万文,比铸钱来钱还快。 “京官和外官也不能一样,外官就多给一些钱粮。” “不过这一点倒是不着急,可以先提高官俸。” “等后续有需要的时候,再给外官额外发一份俸禄。” 说白了,留着等下次需要收买文官的时候,再给他们涨。 朱元璋唉声叹气的道:“这一下,要多支出好多钱粮啊。” 马秀英笑着安抚道:“好了好了,都当皇帝的人了,别那么小气。” “现在给他们涨俸禄,他们要是敢贪腐,你再砍他们脑袋的时候,不是能更加理直气壮了吗。”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涨了这么多俸禄,谁要是再敢贪腐,咱就诛他三族。” 然而他根本就不知道,即便是按照马皇后的意见涨俸禄。 大明朝的俸禄依然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宋朝以前,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的俸禄来自于职田。 也就是在辖区划分一块土地,这块地的产出,就是衙门一年的开销和官吏的俸禄。 至于怎么分,那就是地方衙门自己的事情了。 但总体来说,是非常可观的。 靠着职田,官吏都能养活全家,还能生活的很滋润。 等到宋朝,才开始发放俸禄。 在优待士大夫的总方针之下,宋朝的俸禄高的离谱。 一品官,一个月的俸禄折合成铜钱是五十万文。 大明的一品官,年俸九百石,按照当时的粮价,折合铜钱是四十五万文。 一年还不如人家一个月多,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再说满清,一品官一年的俸禄是银四百五十两,米九十石。 看起来和大明的差不多,然而他们还有养廉银子。 一品官一年的养廉银子是一万五千两。 再以粮食为基准,计算各个朝代铜钱的购买力,看看具体情况如何。 说起来,在控制粮价方面,大明是所有朝代里做的最好的。 粮价最低,最稳定。 洪武年间是五百文一石,到嘉靖年间还保持在四百八十文。 最便宜的时候两百多文一石,最贵也就五百文。 而用工的价格,也比较稳定。 从洪武年间,一直到嘉靖时期,长工的价格都在九百文左右。 一直在明末乱世,经济彻底乱套,才走向失控。 与之相对应的,唐宋粮价变化就大了。 初唐和北宋,粮价差不多两百到五百文一石左右。 中晚唐和南宋,粮价飙升到了一两千文一石。 而满清的粮价是最离谱的,从建国到亡国,就没有低于两千文的时候。 所以满清百姓为啥总吃番薯,是因为粮食不好吃吗? 但即便是考虑到物价波动,和铜钱的购买力差异,大明官员俸禄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 靠官俸养活不了自己一家,真不是说笑的。 现在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加,总算是赶上来了。 至少保证了,想做清官的人,可以不错的活下去。 而不用和前世的海瑞那样,不但没办法养活家里,还要靠母亲妻子织布补贴自己。 涨俸的事情就此定下了,具体涨多少,还需要根据国库情况才能确定。 但马皇后一锤定音,八九品涨五倍。 这是基准,不能比这个数据更低了。 之后就是乡衙门的事情理了,马皇后的态度自然也是支持。 “元末乱世,将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彻底打乱,现在他们还未恢复元气。” “是朝廷设置乡官最合适的时候。” “若等到他们实力恢复,乡村就真的水泼不进了。” “所以此事耽误不得,需尽快施行。” 朱元璋也深以为然的道:“咱也是这般想的。” 马皇后接着说道:“军改可以和乡衙门改制同时进行。” “从军中退下来的悍卒里选拔识字的,直接授予相应的官职。” “就算没办法当主官,去做吏头儿也行啊。” “像缉盗一类的职务,再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 “而且他们和地方士绅宗族,也没有联系。” “就算他们想勾结在一起,也需要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足以让朝廷完成改制工作。” 朱元璋连连点头,道理他都懂,但经过马皇后这么一分析,他头脑就更清晰了。 马秀英继续说道:“等到军改和政改完成,立即进行一次人口清查和土地丈量。” “大明刚立国的时候,人口六千万,土地八百五十万顷。” “现在都立国十七年了,户部报上来的人口还是六千万,土地不但没增多,还减少了。” “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朱元璋也一脸愤恨的道:“对,查,一定要狠狠的查。” “十五年就是一代人,大明立国十七年,咱就不信一点人口都没增加。” “天天都喊着开垦荒田,土地还减少了……这是拿咱当傻子哄骗呢。”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等土地清查结束,金钞局那边也应该摸清了各地的经济情况。” “就可以着手对税务进行改革了,宝钞稽查司摇身一变,正式成为税务稽查司。” “这才是百年国策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夸赞道:“妹子懂的比咱还要多,这个经济咱到现在都还迷糊着呢。” 马秀英笑道:“我要是男儿身,哪轮得到你当皇帝。” “是是是,妹子你厉害。”朱元璋往她身边靠了靠,突然有感而发的道: “以前不是咱不想笑了,是实在笑不出来了啊。” “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疏,处理一大堆事情。” “还要挖空心思为大明设计制度……” “咱又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设计的制度是好是坏。” “任何制度施行的时候,百官都会阻挠,会提各种意见。” “咱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私心,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不是咱想刚愎自用,是真的没有人可以给咱出主意啊。” 马秀英靠在他身上,安慰道:“我知道,你心里比任何人都苦。” “你也想找个人给你分担,就选中了胡惟庸,对他委以重任。” “但他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利用你的信任结党营私,还试图谋逆。” “也是他,让你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 朱元璋欣慰的道:“还是妹子你懂咱,听你这么说,咱心里暖和啊。” “现在好了,政务上有标儿帮我,还有你这个贤内助为我出谋划策。” “制度设计上,也有了陈景恪。” “他不是目光长远,想法独特吗?” “那咱就将大明的制度,交给他来设计。” “咱也轻松了,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用,一身才华有了施展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叫双赢。” “现在咱只需要盯着他们就好,有大把的时间,心也不用那么累了。” “心情好了,自然也就能开玩笑了。” 马皇后也高兴的道:“是啊,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朱元璋振奋的道:“本来咱还想着,再过上十年就将皇位传给标儿。” “现在看来,等新都建成,咱就可以直接退位了。” “到那时,咱就带着你游历天下,好好看一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马皇后很是向往的道:“好,真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 关于军制改革的事情,越传越广,诸将心中都开始不安。 谁都不知道朝廷会如何改,会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 关键是,这次改制的时机实在太巧了。 早不改晚不改,偏偏等到云南平定之后才改。 拿下这里,代表着大明正式肃清了后方的敌人,就只剩下北方的北元了。 说一声战事基本结束,也不为过。 至于北元,实力很强大,非一朝一夕所能覆灭,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点一点蚕食。 那么,就没必要维持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不会裁军呢? 然后学习宋太祖,来一出杯酒退功臣? 虽然有点遗憾,但能功成身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怕的是皇帝学习汉高祖,来一个鸟尽弓藏。 所以不论是舍不得权力也好,还是怕死也罢,军中将领们都有些惶恐。 而普通军卒,他们关心的就比较简单的,军户取消后,如何安置他们。 大明的军户有两种,一种是活不下去的百姓,一种是被强行划为军户的。 后者强烈的想要获得自由。 前者虽然虽然没有那么迫切,但也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不用再被军官们奴役。 不论是将领还是军卒,都想知道更具体的情报。 然而朝廷关于这方面的口风很严,连李善长都不知道内情。 这更让大家坐立不安。 就在这个时候,一封诏书被送往北平,宣魏国公徐达回京。 朱棣不解的问道:“爹这时候叫您回京做什么?” 徐达斜睨了他一眼,小子跟我装傻是吧? 你要是连这都看不出来,就不配当我徐达的女婿和徒弟。 被看穿的朱棣尴尬的笑了笑,说道: “看来军改之事是真的了,爹这是希望您回去坐镇。” 徐达这才满意的点头道:“军户制有大问题,只是以前没人能劝的动陛下,这次看来是有人说动他了。” “现在也正是军改最合适的时候,云南被平定,大明后方稳固。” “北元自洪武十四年被打残,就彻底失去了主动进攻能力。” “至少在三年内,大明不会再有大的战争。” “陛下选了个好时候……就是不知道新军制是什么样子的。” 朱棣有些遗憾,这也意味着三年内,他没办法主动出击攻打北元。 不过比起此事,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情: “您刚才说,有人说服了我爹,不知道是谁,竟有如此大的能耐?” 第161章 功勋九转 徐达慢里斯条的将诏书收起,问道: “你一个月和高炽通一封信,就什么消息都没打听到?” 朱棣苦笑不已,自己这点小伎俩完全瞒不过老丈人啊。 索性也就不再套话,直言道:“高炽虽然聪慧,但毕竟年龄还小,能打探到的消息不多。” “不过,我从他的话里听出,爹娘和大哥很重视陈景恪。” “我也有想过会不会是他,可他才多大,依靠什么获得我爹信任的?” 徐达没有解释,而是说道:“这个世界总有许多,你无法理解的人和事。” “我以为我已经很高看陈景恪了,没想到他比我想的还要厉害。” 朱棣追问道:“他到底做了什么,您不能告诉我吗?” “不能。”徐达果断拒绝: “也不要试图招惹陈景恪,你惹不起他。” 朱棣有些吃惊,更多的是不服: “您莫要危言耸听,我堂堂亲王会怕他?” “爹还能为了他,将我杀了不成?” 徐达说道:“那倒不至于,但能让你变成一个普通的亲王。” 朱棣更加震惊,如果说这话的不是自己的老丈人,他肯定会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可正是因为说这话的是老丈人,他才更加震惊。 凭什么? 我爹是皇帝,我娘是皇后,我大哥是太子。 我是塞王,亲卫卫队过万,有权力调动北平的兵马。 这样的我,竟然不是一个小小伴读的对手? 招惹了他,有可能会被贬成普通亲王? 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将我爹给迷惑成这个样子? 连亲儿子都不顾了? 说起来他和陈景恪还是有些渊源的。 王妃徐妙云产下孩子之后,一直在使用陈景恪制定的疗养之法调理身体。 朱高炽在皇宫里,和他的关系也很好。 当然了,朱棣是不敢和陈景恪结交的。 你一个藩王私下结交太孙伴读,是何居心? 但他对陈景恪关注一点都不少。 别的不说,这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就足以让他关注了。 正因为熟悉,他也知道陈景恪比较受重视。 可怎么都没想到,竟然能重视到这种程度。 看着不敢置信的女婿,徐达感同身受。 他也是前几天没事儿干,拿着军用地图瞎捉摸,才意外发现了朝廷的布局。 迁都,黄河改道,宝钞新政,军制改革,军户修新都,在地方掺沙子…… 这些政策,拆开单独看,也都是利国利民之策。 真正让他心惊的是,这些大动作竟然都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大局。 这些环节相互促进,减少其它环节的难度。 比如用军户修建新都,既节省了民力,又安置了军户,减少了军制改革的麻烦,还在地方掺了沙子。 宝钞新政也是一样,现在新钞推广已经进入瓶颈。 其一是新钞数量少不够用;其二是偏远一些的地方不好推广。 一个新都修下来,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还有就是,修新都要投入海量的钱粮。 在不加税的情况下,朝廷是拿不出那么多钱的。 宝钞新政的成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最近一直在关注宝钞新政,知道皇帝手里握着至少四千万贯新钞。 后续还有一亿多贯。 约等于朝廷不花一分钱修建了一座新都,还解决了钱荒问题。 这些事情,每一样单拎出来,他都要想很久才能明白。 可现在竟然有人能布一个这样大的局。 其眼界之广,智慧之高,胆量之大,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可现在有人做成了,就是那个少年,陈景恪。 他也一度怀疑自己判断错了,可将事情从头到尾梳理一遍。 又‘审问’了自己的好大儿徐允恭,得到了更多内幕,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当时他比现在的朱棣还要震惊。 然后就是深深的庆幸,还好早早就和陈景恪结下了善缘。 他说朱棣惹不起陈景恪,也并非胡说。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知道了,一个这样的大才,和一个藩王儿子,哪个对朝廷更重要? 当那个藩王儿子,主动招惹这个大才的时候,该怎么做? 毫无疑问,将那个不开眼的儿子雪藏起来。 他相信,朱元璋也会这么做的。 想到这里,徐达拍了拍朱棣的肩膀道: “好好做你的藩王,不要操心军事以外的事情。” 朱棣有些茫然,不懂岳父为何会和自己说这句话。 他本来就只对军事感兴趣啊。 最大的梦想就是深入草原,效仿霍去病、窦宪、李靖,封狼居胥。 徐达笑道:“不懂没关系,为朝廷守好北平就可以了。” “至于陈景恪……老夫没猜错的话,他很快就要成你妹夫了。” “啊?”朱棣再次愣了一下,这话题转的也太快了吧。 但这次他明白了岳丈的意思,自己的爹要用联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御用兵王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狂野总统
阴影帝国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