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58章

第58章

也忍俊不禁,这就是蓝大将军的软肋吗? 既然是软肋,就要好好利用一下才行。 想到这里,他露出犹豫之色,道: “生男生女乃是天定,凡人插手要遭天谴的。” 闻言,蓝玉却是眼前一亮,还真有办法? 当下也顾不得别的了,立即下拜道: “还请陈伴读教我,任何天谴我愿一力承担。” 陈景恪面露难色,双手放在背后,做思考状。 朱雄英正考虑,如果天谴严重,该怎么才能不伤和气的拒绝。 然后就见陈景恪的手,在背后做着手势。 俩人同吃同住同行那么久,说心意相通有点夸张,若说默契十足是一点水分都没的。 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读懂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是让他帮忙一块劝。 也就是说,天谴大概率是骗人的。 陈景恪这么做是故意吓唬蓝玉,以达成某种目的。 想明白这些,他立即说道: “景恪,永昌侯乃朝廷栋梁,无子既是他的心病,也是朝廷的损失。” “若你真有法子,就教一教他吧。” “天谴之事你不用怕,由我来替你承担。” 古人可是很相信这个的,更何况朱雄英本就是‘天命太孙’,意义更不一样。 蓝玉大惊,连忙道:“啊……太孙万万不可。” 朱雄英大义凛然的道:“永昌侯不用担心,我乃太孙,有国运龙气护体,区区天谴又能奈我何。” 蓝玉感动的虎目含泪,下拜道:“太孙待臣如此,臣……臣唯有以死相报。” 说罢起身坚决的道:“我岂能为了一己之私,陷太孙于险地,这儿子不要也罢。” 朱雄英大惊,道:“永昌侯不可……” 陈景恪心里,犹如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朱小一你够了啊,演戏演上瘾了是吧。 我只是想骗骗蓝玉,让他多行善事,结果你来了这一出。 这下蓝玉可以说彻底归心了。 若他真能生出儿子来,你就算是说砍老朱,估计他都不带犹豫的。 “咳咳……两位,其实还有个办法。” “危险比较小,但能生儿子的概率也只有五成。” 朱雄英马上就反应过来,屁话啊这是,生男生女可不就是五五开吗。 但蓝玉却相信了,五成概率已经不低了,连忙追道: “不知是何法……不对,不知此法可会遭受天谴?” 陈景恪严肃的道:“能不能生儿子,在于福德。” “永昌侯的福德……明显有些欠缺。” “易经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这遁去的一,就是苍天留下的一线生机。” “但想抓住这一线生机,很难很难。” 看着他一副神棍模样,朱雄英直翻白眼。 蓝玉却被唬住了,为了生儿子他耗尽了心思。 吃过各种偏方,求过神也拜过佛。 生儿子已经成了他的心病。 陈景恪说的越玄乎,他就越是不明觉厉。 最主要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想过,陈景恪会骗他。 “陈大师……不,陈伴读,不知如何抓住那遁去的一?”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反而开始吊起了胃口: “其实具体我也不懂,此法是我师门密传之一。” “只是我一直觉得太过于玄乎,不像是真的,就从未用过。” 师门?密传? 蓝玉更加深信不疑,再次下拜道: “陈伴读,不论此法是否可行,我都愿意一试。” 朱雄英也适时说道:“景恪,看他如此诚心,你就和他说说吧。” 陈景恪咬了咬牙,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道: “好,看在太孙的面子上,我就将此法告诉你。” “但我要先说明,此法我也未用过,不敢保证成与不成。” 蓝玉马上说道:“成与不成皆是我的命,绝不敢怪罪于你。” 陈景恪这才说道:“方才我说过,你福德不足才生不出儿子,所以需要先补福德。” “永昌侯你要对苍天发下大宏愿,余生多行善事,积累善功。” 蓝玉面露难色:“我乃武将,需要上阵杀敌,如何能积累善功。” 陈景恪解释道:“除恶即是行善,你上阵杀敌乃是为了护国安民,对大明来说乃是善事。” “只要不凌虐百姓,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就无碍的。” 蓝玉脸上重新露出喜色,立即举手道: “苍天在上,我蓝玉发誓日后多行善事,绝不作恶,请天地监督。” 然后疑惑的道:“这就行了吗?” 陈景恪摇头道:“当然不行,还需要服我师门秘药方可。” “药物配置非常困难,不过还好宫里什么都不缺。” “等我回去将秘药配好,蓝将军每日服用便可。” 蓝玉觉得这才对啊,感激的道:“劳烦陈伴读了。” 陈景恪又说道:“我师门秘药,需要一种特殊的药引,就是海中的蚝。” “永昌侯可让人去采购送来,每日早中晚各吃两个。” “蒸、煮、烤都行,放点大蒜味道更佳……” 额,说顺嘴了,差点把烧烤配方给说出来。 “还要禁欲,在服用秘药期间,不可行房事。” “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想来会有效果的。” “如果没有效果,就继续服药。” “哎,主要是你年龄也有些大了,要是二三十岁的青壮,效果会更好。” 蓝玉也非常遗憾,道:“可惜,没能早点认识陈伴读。” 朱雄英差点没绷住,吐槽道:“景恪你才十五,永昌侯二三十岁时还没你呢。” 陈景恪被噎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蓝玉赶紧打圆场:“现在也不晚,现在也不晚,大不了多吃几个月的药。” “几十年都等了,也不差这一年半载的。” 之后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和朱雄英就离开了。 蓝玉将两人送出大门外,目送他们身影消失,才火速返回府中: “来人,快去给我买生蚝。挑大个的,以后每顿都要给我准备两个。” 另一边,直到走出很远,朱雄英放声大笑: “哈哈……景恪,要不你出家当道士去吧,装神弄鬼不用学就会。” 陈景恪气道:“行呀,我去修全真道,就让你姑姑守活寡吧。” 正一道是允许结婚生子的,全真道则不允许。 朱雄英嘿嘿笑道:“别生气别生气,开个玩笑。” “话说你脑子转的也太快了,那么短的时间,就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 “相信以后永昌侯行事会收敛许多,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啊。” 陈景恪自得的道:“我脑子转的快你才知道啊。” 朱雄英说道:“是是是,你脑子转的最快……” 两人说说笑笑回到宫中,找到朱元璋将今天的事情讲了一下。 朱雄英还特意把陈景恪忽悠蓝玉的事情,绘声绘色的讲了一遍。 朱元璋哭笑不得:“就你小子鬼点子多,把蓝玉都能给耍的团团转。” 陈景恪立即就将朱雄英给卖了:“陛下不能光说我啊,没有太孙配合,也骗不到永昌侯啊。” 朱元璋笑道:“你们两个……不过这样也好,若蓝玉真能收敛脾气,也是一件好事。” 然后他又感慨的道:“若他真能生出儿子就好了,这些年他可没少因此被人嘲笑。” 朱雄英惊讶的道:“竟然有人嘲笑他?就因为他没儿子?” 朱元璋叹道:“对,就因为他没儿子。” “任你有万贯家财,封侯拜相,又能如何?死了全是人家的。” “别人上阵父子兵,他……唉……” “本来他还想好好培养一下常茂,结果这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朱雄英只是想想,就隐约感受到了那种痛苦,道: “哎,没想到永昌侯竟还有这样,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时,陈景恪忽然说道:“以永昌侯的身体情况,并非没有机会生出儿子。” 朱元璋有些惊讶的道:“哦,景恪何出此言?” 陈景恪说道:“永昌侯是有孩子的,据说还不只一个。” 朱元璋点头说道:“以前他也有过两个儿子,只是生逢乱世,都夭折了。” “这个女儿还是大明立国后生下,万般呵护才长大成人。” 陈景恪分析道:“这说明他的身体并无问题,只是年龄大了,又久经战阵,或许有暗疾在身。” “所以才导致后面没有再生出孩子。” “生蚝具有生精之效,每天吃上五六个,连吃一个月。” “再辅以我开的调理药物,应该能生的出孩子。” “至于是男是女,那就只能看天意了。” 第158章 皇权不下县? 朱元璋为何如此关注,蓝玉的子嗣问题呢。 照理说,勋贵没有子嗣岂不是更好。 人死爵除,直接少了一个掣肘。 然而并非如此,勋贵的存在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皇权,但也是皇权最有力的武器。 朱元璋对军功集团,依然是以拉拢为主的。 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常遇春就更不用说了。 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是临安公主的驸马。 傅有德的长子娶了寿春公主,他的女儿嫁给了朱棡的儿子朱济熺。 冯胜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一个女儿嫁给了常茂。 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是宁国公主的驸马。 蓝玉唯一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 诸王的正妃,基本都是勋贵之女。 勋贵之间也相互联姻——很多都是朱元璋主持的赐婚。 可以说,朱元璋通过联姻,将皇室与功勋集团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 既安抚了功勋集团,又确保了国家的稳固。 蓝玉没有儿子,这是个不稳定的因素. 在古人的观念里,没有儿子就没有未来。 任你家财万贯,两腿一伸都是人家的。 蓝玉也因此没少被人嘲笑。 你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可你没儿子啊。 当一个人没有了未来,是很可怕的。 他做事情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蓝玉越来越骄纵,和没有儿子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朱元璋来说,没有儿子的蓝玉,是难以掌控的不稳定因素。 如果蓝玉有了儿子,以他对子嗣的重视程度,这个孩子将会是他最大的软肋。 到时候朱元璋就可以通过这个孩子,随意拿捏蓝玉。 而有了未来的蓝玉,也将更加有动力去拼搏。 为大明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朱元璋是希望他能有子嗣的。 老朱的这种想法和布局,不可谓不实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朱标没了。 朱元璋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布局,都是围绕朱标来做的。 朱标的死,可以说彻底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之前的种种布局,反而成了隐患。 朱允炆威望不足,压不住下面的人。 冯胜是周王的老丈人,蓝玉是朱椿的岳父,傅有德和朱棡是亲家…… 很多藩王的岳父,都是军中大将。 一旦局势有变,想想都知道会是什么后果。 不让朱允炆当太孙,传位给儿子呢? 给谁? 朱樉?拉倒吧,老朱又没疯。 朱棡?他确实有才,可性格太傲不适合当皇帝。 虽然经过朱标劝说有所收敛,但骨子里的傲气,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的。 朱棣?确实还不错,可朱樉和朱棡都不服他。 尤其是朱棡,估计秒秒钟就能造反。 别的儿子? 别闹了,除了他们仨,选谁这仨货都会造反。 只有选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其他人才不会说什么。 更何况,当时朱允炆表现的确实很优秀。 但朱允炆当太孙的坏处就是,之前通过联姻建立的关系网,就成了隐患。 怎么办? 只能一个个清理掉。 优先清理和藩王有联姻的大将。 反而是没有联姻关系,平时又比较低调的,保住了一命。 只是老朱又一次失算了。 他帮朱允炆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可架不住这孙子不当人啊。 他用命告诉了世人,飞龙骑脸是怎么输的。 一番骚操作,将皇位送给了朱老四。 不过不管咋说吧,最后皇位还是他老朱家的。 就是可怜了那一帮子打天下的老臣。 但反过来说,其实朱元璋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善始善终的。 他也不愿意背上,‘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骂名。 这一点,从他特意安排的,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就可以看出。 然而,万事不由人。 朱标的死,不但打乱了他的计划,也彻底将他推向了深渊。 但这一世,嫡长孙朱雄英没死,马皇后也还活着。 朱标……额,虽然身体出了点‘小’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可以放心大胆的布局。 不用再担心前世碰到的难题。 所以,他很希望蓝玉能有子嗣,对此事也非常上心。 几次叮嘱陈景恪,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永昌侯。 “以蓝玉对子嗣的重视,若他真能生出儿子,必视你为大恩人。” 陈景恪打趣的道:“他的大恩人应该是太孙才对,毕竟太孙可是用国运龙气,替他挡了天谴的。” 提起那一番操作,朱雄英也很是得意。 当时他并未多想,下意识就说出了那番话。 现在想想,确实是神来之笔。 看着得意洋洋的二人,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欣慰。 才这么大,就能联手将蓝玉这样的悍将,耍的团团转,大明后继有人啊。 尤其是两人的关系,更是让他满意。 这不禁让他想起了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有帅才识进退,能明了自己的心意。 很多时候俩人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也是他最信任徐达的原因。 这种信任包含两方面,一是忠心,二是能力。 相信他不会背叛自己,更相信他出手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常遇春则是他最喜欢的部下。 胸怀大志,性情直爽,不改初心。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变的比较惜身。 唯有常遇春,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每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而且也同样不争不抢,很少惹事。 说起来,两人相识的过程也算是一件趣事。 常遇春带着老婆、小舅子蓝玉来投,朱元璋一看这货拖家带口,就觉得他造反的态度不端正。 造反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你应该将老婆和小舅子安排好再来。 现在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混口饭吃才来的。 再加上之前常遇春是当土匪的,就更看不上了。 这种人,俺老朱不要。 常遇春也不是一般人,你不要都不行,我非跟着你不可。 就死乞白赖的跟在朱元璋后面。 老朱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狗皮膏药。 撵又撵不走,说了也不听,杀了又怕乱了人心。 那是真无奈。 没多久朱元璋发动渡江战役,在攻打采石矶的时候,被守备森严的元军数次击退。 这时常遇春驾驶一艘小船冲入敌阵,以一己之力站稳脚跟,为后续大军登陆创造了条件。 老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顿时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于是常遇春成功入伙。 而这一番误会,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增进更快。 只是可惜,物是人非啊。 常遇春早早就病逝了。 徐达不想参与朝争,选择外出带兵。 本来李善长也算半个至交,也因为胡惟庸一事,变得离心离德。 现在咱也是…… 哦,不对,咱还有皇后,所以咱不是孤家寡人。 想起自己媳妇,朱元璋心里就乐呵起来。 些许伤感,也瞬间消失。 再看看陈景恪和朱雄英,只希望你们能始终如一,善始善终。 不要学我们…… 不过,确实有点想念天德了啊。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想起一件事情,连忙问道: “景恪,军制改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一位大将坐镇京师才行,你觉得将天德调回来如何?” “军中将领都服他,且他本人又通政务,知道该怎么配合朝廷改革。”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啥。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您有必要问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的意见吗。 不过朱元璋考虑的也确实有道理,虽然理论上军方更喜欢军功爵制,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么大的事情,还是稳妥着来比较好。 徐达作为军方第一人,有他坐镇,可确保不会出问题。 “陛下英明,臣也以为有魏国公在,可保万无一失。” “就是不知道,北平那边的情况如何,他能不能脱开身。” 见他也支持,朱元璋非常的高兴,说道: “老四都跟着天德学习几年了,就是头猪,也该学会自己觅食了。” “咱这就下旨,让天德尽快回京。” ??? 陈景恪和朱雄英面面相觑,老朱不对劲儿啊。 这么说自己儿子的吗?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景恪,让你猜对了,洛阳乡下的那些士绅宗族,对我们安置军户之举很是抵触。” “这才几天,私下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摩擦。” 陈景恪叹道:“从唐朝开始,朝廷的势力就很难深入县以下区域了。” “宋朝与其说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如说是皇权和地方宗族共治天下。” “如果不是经历了元末乱世,士绅宗族的势力会比现在更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很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朱雄英却发现了这话里的玄机,就问道: “为何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朝廷能管理到县以下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为何会分成两段?莫非唐朝之前不一样?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来说,是从贞观时期,朝廷开始收缩在县以下的权力。” “等到唐中晚期,朝廷对县以下的治理已经接近丧失。” “到了宋朝建立,朝廷的势力彻底退缩至县一级。” “县之下,成了士绅宗族的天下。” “虽说王安石采用了保甲法等制度,但也已经无力扭转大局。” 朱元璋见他真的有研究,连忙问道: “来,给咱仔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为何要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 朱雄英心道,熟悉的环节来了,陈老师课堂开课了。 陈景恪先是思考了一会儿,梳理整条知识线,然后才开口说道: “咱们先说说唐朝之前,朝廷是如何管理县以下百姓的。” “其实很简单,朝廷在乡、亭一级设立了衙门,由中央任命官员担任。” “乡啬夫,就相当于是一乡之长。十里为亭,设一亭长。” “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话。” “不论是乡啬夫还是亭长,皆有朝廷任命,拿的是朝廷俸禄,升迁也由朝廷决定。” “所以他们自然是听从朝廷命令的。” “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宗族之权。” 当然,还有配套措施。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佐、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 朱雄英听的咋舌不已,这官吏也太多了吧。 朱元璋也听的头皮发麻:“竟然要养活如此多的官吏,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唐太宗的想法一如陛下,他也认为如此多的官吏太过臃肿,就下令裁员。” “但可惜的是,他裁错了对象。” “像是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等,确实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乡啬夫替朝廷掌管一乡的政务,游徼和里尉负责乡的治安和防盗,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他们也相当于是朝廷的手臂,替朝廷管理一方。” “唐太宗把他们也一起裁掉了,只保留了里长等小吏。” “可惜这些小吏并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地方推举出来的。” “士绅宗族会推举谁,可想而知。” “所以,从那时开始,朝廷就逐渐失去了对县以下的掌控。”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得到了什么启发。 朱雄英则是满脸遗憾的道:“没想到,英明如唐太宗,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陈景恪摇摇头道:“也不能全怪他,当时管理人口的方法很细致。” “就算他裁撤了这么多官吏,在大唐前百年,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大唐朝廷依然能有效管控乡村,真正出现问题,还要等到唐朝中晚期。”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难道他有别的方法,打击士绅和宗族?” 朱元璋也重新倾听起来,如果真有这样的方法就好了。 陈景恪回道:“在宋朝之前,朝廷是严禁百姓以血缘、姓氏为纽带,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 “只有世家贵族,才能大规模聚居。” “其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宗族势力,削弱朝廷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朝廷还是世家贵族,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分布,把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宗族势力。” “只是可惜,唐朝中晚期国家动荡,已经无力在执行这样的政策。” “百姓开始以血缘、姓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宗族势力。” 朱雄英恍然大悟,接着又疑惑的问道: “那士绅呢?他们在哪里?” 第159章 咱当年也是个乞丐头 陈景恪说道:“士绅是由获得功名的读书人形成的,更准确的说,是普通读书人形成的。” “唐朝时期,学问掌握在士族和大族手里。” “那时候的寒门,指的不是穷苦百姓,而是没有获得士族身份的地方大族。” “真正的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读书。” “科举录取的,十有八九也都是大族子弟,鲜有真正的普通人。” “等到宋朝建立,书院这种授课模式兴起,私学全面兴盛,学问开始普及……普通人才有书可读。” “又因为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杀了个七七八八,留下了大片的权力空白。” “为科举大兴创造了条件,普通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士绅群体开始壮大。” “并迅速和地方宗族势力勾结在一起,掌握了县以下的大权,让朝廷的权力无法涉足。” “王安石的变法,就有关于保甲制的内容。” “我不知道他是否有想过,以此打击士绅宗族势力。” “但他的改革,在事实上将朝廷的手,伸向了乡村。” “此举触犯了士绅宗族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就带头抵制变法。”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雄英不禁点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里面的牵扯,竟然如此之深。” “那我们该怎么办?仿照唐朝时期,将大姓拆散混居?”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行,若用此法,天下立即就会陷入大乱。” 以前学问掌握在士族手里,百姓大多都大字不识一个,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 在朝廷和士族联合打击下,根本就没有反击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学问普及,民间到处都是读书人。 士绅宗族势力已经形成,再想将他们消灭,已经不可能。 朱雄英也头疼不已,说道:“那怎么办?难道要重新设立乡衙门?” 朱元璋却笑了,说道:“对,就是重新设立乡衙,用乡官去掣肘士绅宗族。” 朱雄英却并不看好:“士绅宗族势力庞大,连朝廷的力量都无法深入。” “一个衙门几个官吏,能做得了什么。” 朱元璋笑着反问道:“谁说朝廷的力量无法深入民间?” “若无法深入,我们是如何将二十万军户,安插在洛阳民间的?” 陈景恪解释道:“朝廷是有实力插手的,但因为缺少支撑点,这种干涉无法长久维持。” “若设立乡一级的衙门,就有了支撑点,朝廷就可以对乡村保持持续影响力。” 朱雄英依然有些疑惑:“若乡官与地方士绅宗族勾结在一起呢。” “哈哈……”陈景恪笑着摇摇头,说道: “你以为县官就不和士绅勾结了吗?可不照样要听朝廷的?” “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话吗,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 “他们的任免升迁都取决于朝廷,就必须要听朝廷的。” “即便与地方士绅勾结,他们也不敢不听朝廷的。” “而且,有了朝廷的支持,乡官是处于主动位置的。” “如果哪个地方的士绅宗族不听话,乡官就可以向上级求援,对他们进行毁灭性打击。” “所以就算是和士绅勾结,那也是以乡官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就能有效保证对地方的掌控。”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我懂了,乡官有朝廷支持,实力更强。” “士绅宗族就要巴结他,而他必须听朝廷的。” “否则朝廷将他的官职罢免,他就一无所有了。” “士绅宗族以他为首,而他听朝廷的。” “也就意味着,朝廷可以通过乡官,去管理士绅宗族。” 朱元璋插话道:“虽然不准确,但也差不多了。” “乡官存在的本身,就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 朱雄英点点头,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乡官是在分士绅宗族的权力,会不会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啊。” 陈景恪摊摊手,道:“无所谓,他们若反对,将直接面临整个文官集团的打击。” “都不用朝廷出手,文官和读书人就能将他们给镇压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啊,为什么?” 陈景恪说道:“你想想大明有多少个乡镇,若设立乡衙门,要增加多少个空缺。” “这些空缺将由谁来填补?” 朱雄英下意识的回道:“读书人……” “我懂了,一下子增加上万个空缺,就有上万读书人可以做官。” “谁敢反对,谁就是他们的生死仇敌。” 听到一下子多出上万官职,再加上配套的吏员,就是数万人。 朱元璋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这是一笔庞大的开销啊。 “如果设立乡衙门,朝廷就要多出几百万贯的支出啊。” 陈景恪说道:“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元璋缓缓点头,确实

相关推荐: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老师,喘给我听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心情小雨(1v1强制)   将军宠夫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腹黑哥哥。霸道爱》   修仙有劫   小公子(H)   她太投入(骨科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