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做,他插不上手。 至于不花一分钱建一座新都城,他更没有那个本事了。 别说是他,二十一世纪那么多大佬也没做到啊。 最典型的例子,当年的浦东,后来在首都旁边修建的新区。 那可都是国家实打实,投入真金白银修建的。 包括国外开发新区,也没见谁能不花钱就建起来的。 难道是所有大佬脑子集体短路了吗? 当然,不排除想到此法的人是绝世大才。 超过了二十一世纪所有大佬。 反正陈景恪是做不到的。 他最多就是在规划新城的时候,对部分功能做出建议。 说白了,他这个穿越者,目前除了医术具有实际动手能力。 别的方面,都还停留在耍嘴皮子阶段。 出个主意还行,真要去实操,会沦为笑柄的。 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有今日的地位。 靠的就是医术,前瞻性目光,以及超出时代数百年的积累。 所以他也坚守这条线,只出主意,只提供参考意见,别的一概不问。 就如这次迁都,他只给朱元璋等人分析都城的各要素,具体选哪座城池。 我也不知道,你们自己考虑。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三月份,朱标终于完成了考察,准备启程返回应天。 陈景恪则有点舍不得,还是在外面自由自在的。 而且应天可是还有个大麻烦等着他呢。 不过这事儿决定权不在他,他也没有办法,只能跟着收拾行李。 就在出发前一天,一个消息传来,彻底解除了他的担忧。 李文忠病死了。 要不是不合适,陈景恪都想扬天大笑。 这是老天爷都在帮我啊。 但下一个消息,让他心中一凛。 朱元璋处死了所有为李文忠治病的医生,要不是马皇后求情,这些医生的家人也会被杀。 即便如此,也全部被流放。 这个消息让他沉默了许久。 朱标的表情就比较平淡了,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天。 不过他还是加快了脚步,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应天。 李文忠是他表哥,又是曹国公,于情于理他这个太子都应该出面的。 经过几日赶路,船队顺利到达应天城外。 看着巍峨的城墙,陈景恪的心情舒缓了不少。 但他却不知道,有一桩不知是好还是坏的大事,正在等着他。 第143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 看着越来越大的应天城,船上响起欢呼声。 离家这么久,终于回来了。 白英还是第一次见到应天,也是心潮澎湃。 但也有些紧张。 即将面对皇帝,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感慨最大的还是朱标。 去年三月因为宝钞新政离京,再回来又是三月,不多不少正好一年。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这么久。 之前还不觉得如何,离京越近感触反而越深。 此情此景,他想赋诗一首。 只是情绪刚刚酝酿一半,就听陈景恪高兴的道: “殿下快看,太孙带着群臣在码头迎接您呢。” 被打断雅兴,朱标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知道了,我早就看到了。” 陈景恪觉得莫名其妙,太子这是吃错药了? 算了,谁让他是太子呢,爱咋咋滴吧。 船很快靠岸,等停稳后朱标率先下船,陈景恪紧随其后。 朱雄英带领群臣上前迎接: “孩儿参见父亲,恭迎父亲归来。” 见到自家儿子,朱标很是开心,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免礼。一年没见,又长高不少……” 之后他就去和其他大臣寒暄,朱雄英则自动落在后面。 陈景恪悄悄跟上来,用肩膀撞了他一下: “几个月不见,我给你打招呼都不理我了。”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 “咋滴,要我当着这么多人面,来个喜极而泣吗?” 陈景恪一脸正经的样子道:“见到阔别已久的伴读,太孙泪洒当场,倒也不是不行。” 朱雄英讥笑道:“你再晚回来几天,我的伴读就要换人了。” 陈景恪愣了一下,说道:“咋?有人想抢我的位置?” 朱雄英乐了:“一直都有人想抢,你不会才知道吧。” 陈景恪狐疑的道:“这次是谁?总不会是你那个纨绔舅舅吧?” 朱雄英顿了一下,没好气的道:“你舅舅才是纨绔,你全家都是纨绔……” “是那群读书人,他们想让叶云流取代你的位置。” 陈景恪皱眉道:“叶云流?叶先生什么意见?” 朱雄英耸了耸肩:“还能是什么意见,装糊涂然后顺水推舟呗。” 陈景恪左右看了看,在人群里看到了叶云流。 他应该一直注意着这里,见陈景恪看向他,连忙将头转开,一副尴尬的样子。 “果然,利益面前无父子啊,更何况是区区救命之恩。” 朱雄英问道:“你不生气吗?” 陈景恪笑道:“生气倒不至于,难免心里有点堵,随他们去吧。” “我很喜欢看他们对我不爽,又拿我无可奈何的样子。” 朱雄英见他确实没放在心上,也松了口气。 他还是很怕陈景恪误会的。 陈景恪对外的身份就是郎中,私底下还有个算学高手的头衔。 可不论是郎中还是算学高手,当了太孙伴读,读书人心里就很难受。 早就想将他换下来了。 尤其是上次太孙坠马,读书人可是找到了机会。 不过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陈景恪,而是说太孙身为国之储君,不应该舞刀弄枪,容易伤着。 作为储君应该多读圣贤书,将来垂拱而治,这才是明君之道。 尤其是陈景恪离京去了长安,他们就以为机会来了。 既然陈伴读不在,就先临时找一个吧。 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目的,什么叫临时? 临着临着就成事实了。 而且他们很聪明,这次推举了叶兑的重孙叶云流。 叶兑是大本堂的先生,太孙的老师。 叶云流也在大本堂读书,和太孙相熟。 推举他,成功的概率更高。 至于叶兑和叶云流,不支持也不反对,你们推举我就上,你们不推举就算。 其实这种态度就是默认想抢这个位置。 只是碍于救命之恩,不好意思开口。 毕竟叶兑都来大本堂教书了,要说不想给自己重孙谋个更好的起点,那是骗人的。 可惜,纵使他们万般算计,都想不到陈景恪在老朱心目中的真正地位。 任凭他们怎么说,朱元璋就是不松口。 去求马皇后,要么是打太极,要么就说去问陛下。 努力几个月,碰了一头包,都毫无所获。 不过这些人并没有放弃,在他们看来,朱元璋是怕陈景恪不肯用心给太子治疗,才不愿意换伴读。 等太子身体调理好了,再想办法也不迟。 不过陈景恪并不在意,只要他想,没人能动他太孙伴读的身份。 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一路回到京城,白英被安排临时住下,陈景恪随朱标进入皇宫去见朱元璋。 进入乾清宫,却意外的发现,朱元璋身边站着一位十四五岁的秀丽少女。 福清公主? 她怎么会在这? 陈景恪心下疑惑不已。 在宫里一年多,朱元璋的嫔妃和子女他全都认识。 这个少女就是老朱的第八女福清公主,深得老朱疼爱。 平时出现在老朱身边的频率,是一众公主里最高的,甚至超过了部分皇子。 只是今天是太子外出归来,有很多工作需要汇报。 没想到,这么重大的场合,她竟然也能出现。 要知道老朱培养女儿的态度,和培养儿子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对待儿子,那恨不得是文武全才。 培养女儿,都是往贤妻良母方面来的。 更是从不许女儿参与朝政。 福清公主出现在这里,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事情。 不过这都是皇家的事情,不管老朱是怎么想的,都和他一个外臣无关。 所以只是瞅了一眼就懒得思考了。 反倒是朱标,看到自己八妹出现在这里,就什么都懂了。 心中不禁叹了口气,还是慢了一步了。 他本就有和陈景恪联姻的打算,一开始心中的人选也是八妹福清公主。 只是老朱顾虑重重,就暂时熄了这个想法。 后来去太原见到朱棡,在他的提醒下,决定用自己的嫡长女联姻。 本来已经计划好,回京就和父母商量一下。 谁知道,老朱突然来了这么一手。 将他所有的计划全都破坏了。 面对这种情况,他能怎么办? 总不能大喝一声,老朱你竟然和我抢女婿,太不讲武德了吧? 所以只能将这个念头彻底掐灭。 不过八妹本来就是他中意的人选,倒也乐见其成。 年龄相仿,都很聪明,多才多艺。 虽然陈景恪的才华要高那么亿丢丢,但自家妹子的样貌也是一等一的好啊。 郎才女貌吗,两人简直天作之合。 陈景恪还不知道这些,行过礼之后就站在一旁等待问话。 朱元璋朝福清公主使了个眼色,怎么样? 福清公主俏脸微红,转过头不去看他。 “咳。”朱标干咳一声,提醒老朱这还站着俩大活人呢,有啥事儿能不能过后再说? “爹,这是我带回的陕西和洛阳资料,请您过目。” 朱元璋直接将材料仍在桌子上,说道:“该知道的早就在信里说过了,还有什么可看的。” 随即他就正色的道:“你确定要将新都放在洛阳了?” 一旁的朱雄英惊讶不已。 啥,新都?这么快就确定了? 你们不再商量商量? 而且,为啥没人问我的意见啊,我可是堂堂太孙呐。 福清公主也同样震惊的瞪大了眼睛。 新都? 是新建一座陪都,还是准备迁都? 眼睛‘不经意’扫过陈景恪,见他表情不变,就知道此事他早就知道了。 这么大的事情,他都能提前知道。 果然如爹爹所言,他很受大家的重视啊。 朱标颔首道:“孩儿以为,洛阳是当前最为合适的地方。” 他拿出了一张硕大的地图,上面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了许多线条。 “将新都放在此处……四面山脉就是最好的防线……” “交通方面,黄河回归故道,开挖广通渠……可勾连东西。” “恢复隋唐运河,可连通南北……” 这正是之前他和陈景恪商量的计划,在信里也和朱元璋商讨过。 但当面说,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也可以解释的更加详细。 朱元璋不禁连连点头,如果这个计划能实现,那大明未来的潜力将会更大。 朱雄英和福清公主,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规划图,都不禁感到震惊。 迁都,黄河改道,恢复隋唐运河,哪一件都是举世瞩目的大事。 而现在,一个计划竟然能涵盖这一切,实在太宏伟了。 福清公主敬佩的道:“殿下,这个计划是您做的?太宏伟了。” 朱标打趣的道:“一年没见就生疏了?喊什么殿下,叫大哥。” 福清公主惊喜不已,连忙行了个万福礼: “大哥。” 要知道宫里的公主,和年龄稍小的皇子,从小就喊朱标殿下的,她也不例外。 没想到今日竟然被要求喊大哥,这份殊荣如何不让她惊喜。 但一个疑惑也随之而来,为何大哥会突然对自己亲近了? 莫非是因为他? 她眼角余光看了一下陈景恪。 又连忙摇头。 怎么可能,他何德何能,能让太子如此礼遇。 况且,他们两个还没成呢。 哪知朱标下一句话,就让她再次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不,其实这计划是景恪做的,我只是总结了一下而已。” “啊这……怎么可能。”福清公主不敢置信的道。 朱元璋笑道:“嘿嘿,景恪的本事大着呢,以后你就知道了。” 而朱雄英则是一副意料之中的样子。 我就说吗,父亲哪有这么深远的目光,肯定是景恪做的规划。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 陈景恪有些莫名其妙,今天老朱父子俩这是咋了? 加入夸夸群了吗? “谢陛下、殿下夸赞,我也不过是偶有所得罢了。” 朱标笑道:“过度谦虚就是虚伪了哦……景恪的计划可不只是这些。” “他还计划,黄河改道完成之后,对淮水水系进行梳理……” “然后将北平打造成重镇,作为北方战略的支撑点……” 他将更长远的规划全部道出。 这些计划有的朱元璋都不知道,此时听闻,也不禁感到震惊。 但更多的是振奋。 因为他看到了前路,一条清晰且可行的前路。 不要觉得就是几句话,谁不会说啊。 以朱元璋的能力,会想不到这些? 然而还有句话,叫当局者迷。 我们觉得简单,是因为我们站在历史高度。 处在那个时代的人,是迷茫的。 他们只能从前人那里寻找答案,然后一步步摸索着来。 朱元璋就是如此。 没有人能告诉他,这么做是否可行。 再加上比较多疑的性格,使得他不愿意信任别人。 就只能硬着头皮,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直到陈景恪出现,才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尤其是经济之道,到现在他都依然稀里糊涂的。 这份迁都计划,也同样如此。 他根本就没想过,一个迁都计划竟然能牵扯到如此多的东西。 在他想来,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都城而已。 可是在陈景恪手里,却变成了涉及整个国家的布局。 借助洛阳都城地位,恢复北方元气,平衡南北方差距,减少两地矛盾。 这里面每一样都出乎他的意料。 如果不是朱标一点一点给他讲解,他都以为陈景恪在胡说八道。 这让他不得不再次感慨,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不过让他欣慰的事,自己儿子和孙子懂。 所以这一次选都,他彻底交给了朱标。 他自己,则躲在幕后为朱标查漏补缺。 朱标也没有让他失望,做的非常优秀,比他想的还要优秀。 这让他老怀大慰。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陈景恪的新都计划,远不止之前说的那些。 竟然还包括了北平,通过这一处地方,布了一个弥天大局。 有些东西他虽然不懂,却也知道,这个计划可行性非常高。 或者可以直接说,这就是大明未来十年规划。 一旦完成,大明的实力将会攀上数个台阶。 到时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 朱雄英兴奋不已,果然不愧是景恪,就是厉害啊。 福清公主已经震惊到有些麻木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真的只有十五岁? 不过很快她就清醒过来,看着那张地图,提出了一个疑问: “如此多的大工程,需要征用多少民夫啊。” “会不会引起民怨啊?” 第144章 老朱:咱又整出弊政了? 听到福清公主的提问,众人都笑了。 朱元璋解释道:“傻姑娘,谁说这些计划要短时间完成了,十年之内能完成就不错喽。” 福清公主这才反应过来,俏脸更红了,害羞的转过身去不敢看大家。 众人笑的就更开心了。 过了一会儿,陈景恪开口说道:“陛下,其实我有一法,可在五年内完成这些计划,还不会引起民怨。” 朱元璋惊喜的道:“哦,快说是何法。” 朱标和朱雄英也高兴不已。 福清公主也顾不上害羞了,转过身惊讶的看向他。 陈景恪说出了两个字:“军户。” 朱标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连连摇头道: “不成不成,军户供养军队已经非常辛苦,岂能再增加他们的劳役。” 征发军户做徭役,确实不会引起民怨,可会导致军队哗变,后果更严重。 朱元璋却比自己儿子想的更深,试探的道: “莫非咱的军户制也是弊政?” 朱标这才反应过来,陈景恪这么聪明,岂会不知道征发军户做徭役的恶果。 可他还是这么说了,只能说明他对军户制有意见。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懊恼,自己反应还是有些慢了啊。 朱雄英耳朵马上就竖起来了,来了来了,熟悉的开场白又来了。 陈老师小课堂即将开课了。 福清公主则再次惊讶,什么情况? 陈景恪只是说出‘军户’俩字,自家爹爹竟然就开始自我检讨了? 而且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 怎么听上去,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 这个陈景恪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啊,竟然让性格刚愎的爹爹变成这般模样? 看着有些不自信的朱元璋,陈景恪差点笑出声,面上装作一本正经的道: “对初建的大明来说,利大于弊。但用不了几年,就只剩下弊了。” 朱雄英心里无比雀跃,景恪就是猛啊,一点面子都不给皇爷爷留。 福清公主则不由的担心起来,如此直言不讳,一点颜面都不留,爹爹恐怕要暴怒了。 然而下一刻,朱元璋的表现就让他惊掉了下巴。 只见老朱长长的舒缓了一口气,高兴的道: “还好,还好……咱这军户制还算有可取之处的,对吧。” 朱标简直没眼看了,这还是自家那个自信到刚愎的老爷子吗。 您老人家以前可是认为,军户制是留给子孙兜底的制度啊。 现在只是‘还算有可取之处’,就这么高兴了? 玩笑归玩笑,陈景恪却知道不能过。 老朱想卖萌,大家就陪着他稍微闹一闹,谁要真觉得他萌,那离死也就不远了。 简单的玩笑过后,就开始讲正事:“臣以为,经过元末之乱,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 “设立军户,让他们开垦荒田,既能果腹又可支撑军需。”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实乃前所未有之创举。”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哎,你别光拍咱的马屁,说缺点,说缺点。” 朱标已经无视自家老爷子了。 朱雄英却看的津津有味,皇爷爷的表情,比景恪讲课还有趣。 福清公主小嘴微张,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爹爹。 陈景恪一本正经的道:“咳,那臣就妄谈几句。”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 “尤其是人心,变化的更快。” “任何试图约束人心不变的行为,最终都会徒劳而功。” 福清公主很是疑惑,什么变不变的,不是要讲军户制吗? 怎么讲到人心变化去了? 朱元璋、朱标、朱雄英三人,则非常淡定。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开场方式。 看似与内容无关,实际上是在阐述一种思想,一种大道理。 陈景恪接下来的切入点,也必然和这种思想有关。 而以朱元璋和朱标的智慧,已经猜到他接下来要讲什么。 军户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一日为军户,世世代代为军户。 除非皇帝特赦,否则永不能脱籍。 陈景恪的切入点,肯定和这有关。 “人在变,由人组成的世界也在改变。” “为了适应这种改变,国家的制度也要随之变化。” “今日的善政,在明日就很可能会变成弊政。” “纵观历史,莫不如是。” “就以北宋为例,立国之初靠着恩荫拉拢士大夫。” “靠着招募流民中的青壮为厢军,遏制了百姓造反。” “等到了宋神宗时期,这些根本国策却酿成了三冗问题。” “几乎拖垮了北宋的财政。” “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却都不愿意改。” “因为里面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谁改就是与大家为敌。” “宋神宗算是比较有雄心的帝王,王安石也是有大才之人。” “他们君臣联手变法,最终依然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下失败。” “恐怕宋太祖和宋太宗怎么都想不到,他们自认为的立国之本,最终会拖垮自己建立的国家。” 听到这里,福清公主脸色再变,陈景恪这番话可谓是大逆不道啊。 就差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了。 要是给外面的儒生听到了,必然会被批判的体无完肤。 而且,自家爹爹可是写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必须遵守。 这不是在打他老人家的脸吗。 悄悄打量自家爹爹的表情,只见他面色凝重,似乎很不开心的样子。 不由得为陈景恪担心起来。 朱元璋的表情确实很凝重,他很清楚陈景恪为何要给他讲这一番话。 就是在明确告诉他,没有什么不可变的祖宗之法。 如果他设置这样的东西,将来就必然会拖累子孙。 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如果不这样做,万一出了不屑子孙随便乱改怎么办? 只能说,有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不过他没有将这些告诉陈景恪,没有必要。 至少眼下,他们拥有一次重造乾坤的机会。 自己有魄力,有合适的接班人,陈景恪有足够的眼光和能力。 那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个世界变得和以前都不一样吧。 想到这里,他郑重的说道: “咱知道你有能力,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想法最独特,看的最长远的人。” “有什么想法就和咱说,咱听不懂就给太子说,太子听不懂就过几年给太孙说。” “只要你是为大明好,咱保你无忧……” “嘿……咱说这话你肯定不信,但总应该相信皇后、太子和太孙吧。” “就算咱哪天想食言,他们也会护着你的,所以你可以畅所欲言。” 陈景恪确实不相信他的保证,但相信马皇后和朱标。 至于朱雄英吗,这货要是都不能信,那自己就太失败了。 所以,听到老朱后半句话,他顿时就放下心来,道: “谢陛下,臣一定尽展所能,让大明,让华夏文明,成为天下最耀眼的存在。” 朱标欣慰不已,自家老爷子终于学着相信人了。 朱雄英则毫无所觉,在他看来,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福清公主再次被震惊到麻木。 她都有些怀疑,自家爹爹是不是被什么脏东西附体了。 这话是他能说的出来的? 老朱接着又郑重的说道:“但你也要答应咱一个条件。” 陈景恪心道,果然,老朱肯定有条件。 “陛下请说。” 朱元璋说道:“如果咱、皇后、太子、太孙,都看不懂你的用意。” “不论你的计划是多么长远,多么的好,都暂时搁置。” “短时间内你都不准再提,也不准撂挑子。” 陈景恪这下真的感动了,他本以为朱元璋会提什么苛刻的条件,没想到竟然如此简单。 于是也郑重的道:“好,我答应陛下。”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氛围顿时就变得更为融洽起来。 朱标和朱雄英都很是开心。 福清公主终于接受了一个现实,陈景恪是特殊的。 朱元璋笑道:“哈哈,这不就妥了吗,来继续方才的话题。” 有些话说太多就显得矫情了,默契达成就无需再多说。 陈景恪也果断继续方才的话题: “建国之初,百姓刚刚从动乱中走出来,还一无所有。” “此时当军户对他们来说,就是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他们自然非常开心,对陛下也感恩戴德。” “他们会积极的种田,会拼命打仗。” “既是回报陛下,也是保护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 众人都不禁点头,这一点分析的确实很好。 对一个乞丐来说,谁给他们一个馒头,谁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建国之初的军户就是如此。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又有言,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当天下太平了,他们能吃饱穿暖了,追求也会变高。” “尤其是看到别人,可以经商,可以做工,可以读书参加科举。” “而他们,却只能当军户,什么都做不了。” “慢慢的,他们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 “从原本的感恩,变成不满。” “但,若是朝廷能严格执行军户制,他们倒也不会有太大意见。” “毕竟军户虽然地位低下,又没有自由,却也比很多百姓要强上一些。” “怕就怕,制度会崩坏……而军户制,也必然会崩坏。” 众人都精神一振,终于要开始讲制度如何崩坏了。 陈景恪顿了一下,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首先是土地兼并,这是无法逆转的。” “当地方士绅强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军户伸手。” 朱元璋无奈的点点头,熟读史书的他很清楚,兼并是无法阻止的。 自己可以靠杀戮解决,但不能指望后世所有子孙,都能如自己一般。 他只希望,彻底崩坏的局面能晚几年出现。 “最可怕的还是内部腐化……” “军户世袭,卫所从指挥使到千户百户,再到下面的小旗,大部分也是世袭。” “军队的规矩有多森严,陛下也清楚。” “面对上级,军户连一丝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大明军纪严明,军官还不敢太过分。” “但时间一长,军官必然会将军户当做奴隶一般使唤。” “而且是世世代代为奴,永远都无法摆脱。” “到那个时候,卫所就会成为军户的地狱。” 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种局面,只是想一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还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上百万人。 关键这还是大明赖以生存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不造反就不错了,哪来的战斗力。 “军户们要么家破人亡,要么逃亡成为黑户。” “逃亡后,要么卖身给富贵人家为奴,要么就只能铤而走险。”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危险的是等到敌人打来,朝廷就会发现无兵可用。” “若是发现的早还好,若是发现的晚,后果不堪设想。” “就算发现了又能如何?” “改?这是祖宗之法,既得利益集团势力庞大,会各种阻挠。” “不改,这就是身上的一个烂疮,会造成持续不断地流血,直到天塌地陷的那一天。” 朱元璋已经彻底被说动,斩钉截铁的道: “改,咱立即就改。” “此政始于咱,也要从咱手里结束,绝不能将问题留给后人。” “该如何改,你尽管说。” 朱标也不禁颔首,军户制确实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朱雄英依然很淡定,我就知道,只要景恪一开口,那必然是改。 福清公主一双美眸异彩涟涟,难怪爹爹和大哥对他的态度都如此特殊,果然
相关推荐: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军师威武
虫族之先婚后爱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腹黑哥哥。霸道爱》
下弦美人(H)
御用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