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50章

第50章

经进入巅峰期。 这个国家有多强呢,永乐二年,他们的君主帖木儿组建了二十余万人大军,准备东征大明。 只是在行军途中病死,此事就此作罢,之后就陷入内乱了。 别管能不能打赢,就从他们能组建二十余万人大军,还能筹集足够跨越西域的粮草。 足见这个国家的实力有多强。 顺便提一句,帖木儿的五世孙率领残部南下印度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再说中西亚地区,奥斯曼帝国正在快速崛起。 而未来将主导世界的欧洲呢,此时比二十一世纪的中东还混乱。 告诉朱元璋和朱标,这群正在互殴的弹丸小国,未来会开启海权时代? 他们会信才见鬼了。 就好像现在有人说,百年后中东将主导世界,估计也没人信吧? 道理是一样的。 继续看地图,沿海基本全是落后的小国。 比较大的国家,靠现在的航海技术想要到达,需要的时间是按照年来计算的。 怎么搞海权? 闹呢? 不是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前瞻性目光,他们能迁都北方,已经是很有前瞻性的表现了。 实在是海权时代离他们太远。 所以想要说服他们将首都放在北平,太难,难到几乎不可能的地步。 而且陈景恪也认为,将首都放在洛阳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呢。 看看前世的国家局势就知道了,曾经孕育了华夏文明的中原地区,变成什么样子了。 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陕西人和河南人,能因为一部动画片里,李白和杜甫的见面地点争吵。 陈景恪只觉得心酸。 说白了还是太落魄了。 要是家里阔,谁还会在乎仨瓜俩枣的? 正因为落魄,一点点不起眼的东西,都能放在眼里都要去争。 难道真的是这些地区不行,发展不起来吗? 只能说,懂的人都懂。 要是都富了,谁去干脏活累活? 你纵使有登天的本事,只需要轻飘飘的一条政策,就能将你锁的死死的。 陈景恪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局面。 将大明京师放在洛阳,确保中部地区拥有一座政治中心。 整个中原是一体的,有一个地方发展起来,就可以辐射大部分地区。 陈景恪拿起一支笔,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说道: “广通渠挖通,洛阳的经济影响力,就可以借助水运辐射到长安。” 又画了一条长线道: “黄河回归故道,下游的山东河北,处在黄河水运的要道上,也可以被辐射到。” 朱标不禁再次颔首,这也是他想将京畿放在洛阳的原因之一。 陈景恪又画了好几条线: “还有大运河,事实已经证明,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的都比别处好。” “隋唐运河拐了个弯路过洛阳,辐射的区域更广,使得更多的地方受益。” “而蒙元却从未考虑过这些,他们只是为了更方便从南方运粮,就将这个弯捏直了。” “虽然缩短了八九百里路程,却也削弱了大运河的经济辐射能力。” “在他们眼里,大运河就只有运粮一个功能,别的通通无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蒙元缺少大一统国家的眼界。” “我们可以重新开通隋唐运河……” “如此一来,洛阳只需要通过水运,西可直达长安,东入大海。” “北通北平,南至余杭……” 看着面前多出许多线条的地图,想象着陈景恪勾勒出的宏伟画面。 朱标也不禁激动起来,连声道: “好好好,好呀,如果你的计划能全部实现,大明将重现汉唐雄风。” 第141章 活的功漕神 “嘿嘿……”陈景恪信心满满的道: “大明的未来,定将远迈汉唐。” 他在地图上画了几个圈:“在汉唐之时,这些地方要么还未纳入中原王朝,要么还只是羁縻地。” “而现在,这些地方尽皆为大明国土,湖广亦成为富庶之地。” “大明立国就有六千余万人口,超过唐朝巅峰时期……” “再有数百年积累的经验和生产力……我们现在就是踩在先辈的肩膀之上。” “若还无法超越汉唐,那也太愧对华夏列祖列宗了。” 此情此景,朱标也被他说的热血沸腾,大笑道: “哈哈,景恪好志气。” “我等后人定然要开创远迈先辈的功绩,如此才能对得起他们。” 随行人员听到马车里的动静,都诧异不已。 不知道什么事情,让太子殿下如此失态。 开创远超历代的功业? 太子殿下果然志向高远、胸怀四海啊。 朱标很快就冷静下来,继续方才的话题: “你刚才说,走一步看两步。” “第一步应当是迁都洛阳,第二步是什么?” 陈景恪用笔在北平画了个圈:“重点建设北平,甚至可以将这里当做陪都来打造。” 朱标不解的道:“为何?” 陈景恪依照地形一一为他讲解: “北部战线离我们太远,想要更好的经营,就需要一个支撑点。” “为北方提供粮草、物资等等各方面的支持。” “北平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最适合做支撑点的地方。” “首先它脚下是一片巨大的平原,足以承载巨量人口。” “交通也非常便利,有发展经济的条件。” “其次,它的北方就是燕山山脉,既是抵御北方外敌的防线,也是主动出击的桥头堡。” “对中原王朝来说,燕山就是生死线,绝不容有失。” “再次,就是辽东,未来朝廷经营辽东也需要一个大后方……” “有了北平作为支撑点,可以强化朝廷对辽东的掌握。” “如此才有机会,彻底消化辽东。” “最后,就是渤海湾,这里太适合发展海军了……” “如果大明有一支无敌海军……” 陈景恪接连画了七八条线,都是从渤海湾出发,抵达各个地方。 “高丽、辽东、倭国……乃至更北方的国家,都将处在我们的打击范围内。”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确实如此。 他更重视的是辽东,如果在渤海湾有一支强大水师,就可以直接震慑辽东。 不论是出兵,还是运送粮草,都将更加灵活。 虽然安全性不如陆路,但胜在迅速便捷。 “还有倭寇,总数加起来也就几千人。” “可我大明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被他们打的闭关锁国。” “将沿海百姓,从赖以生存的家园迁走。” 朱标很是尴尬,强行解释道:“此举也不全是因为倭寇,也是为了剿灭张士诚残部。” 陈景恪只是笑了笑没反驳。 什么张士诚残部,大明都一统天下多少年了,就算当年有,这会儿也早就死心了。 不过也不能总是揭老朱的短不是,只能装作就是如此。 他再次拿起笔,在北平北部画了个半圆: “北平打造好,就可以辐射这一大片区域……” “大明将从被动变成主动。” “我们想开战,这片区域内的敌人,都将成为打击的对象。” “若我们想防守,就可以收缩兵力,依托燕山关隘抵挡。” “有北平这个战略支撑点在,大明就可以无限和敌人打消耗战。” “就算不能一次性打垮他们,也能慢慢拖垮他们。” “而如果没有北平,想要达成这样的战略目标,就需要花费数倍的代价。” 将北平作为陪都,大明将获得一块富庶的战略要地。 既能盘活整个东北方向的局势,又能减少对国力的消耗。 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标看着这张画满线条的地图,许久才赞道: “景恪胸中之沟壑,今日我总算窥探到一些了。” “若大明真能完成这番布局,功业就可比肩汉唐了。” 陈景恪轻呼一口长气,谦虚的道: “殿下过奖了,不过是一些妄想罢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朱标说道:“帮助很大,让我对天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未来的规划也有了许多新的想法。” “咱们先去洛阳实地考察,看看这里能不能作为新都。” “至于北平的计划吗……先将迁都之事完成再做也不迟。” 朱标此行并不是返回应天,而是去考察洛阳。 此举自然是和朱元璋沟通过的。 即便远隔千里,两父子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对陕西的考察结果,早就已经走水路送回应天。 老朱自然是很失望,他可是太喜欢关中了。 但他是个很务实的人,既然长安不合适,那就抓紧去考察洛阳。 可以说,经过陈景恪那一番解说之后,朱元璋迁都的决心更加坚定。 这一次是打定了主意,让朱标将目标确定之后再回去。 太子车驾再次进入河南,当地官员的态度比上一次还恭谨。 布政使、按察使率领数百人的队伍,跑到了河南和陕西的交界处迎接。 毕竟朱标在陕西废了一个亲王,还将秦王党羽清理了一遍,身上是带着血腥味儿的。 朱标当场将河南布政使等人训斥一顿,如此劳师动众,实在不该。 并警告日后再不听命令,擅自出迎,就以违逆君令罪论处。 这一下可将河南布政使等人,吓的腿脚发软。 这下马屁真的拍到马脚上了。 之后朱标就勒令无关人等,返回自己的辖区,只留下了布政使、河南府知府等人。 带着他们前往了河南府洛阳县。 别误会,河南府只是河南布政司下辖的一个府,洛阳是河南府的府治所在。 至于河南布政司的省会,在开封。 也就是说,此时的洛阳已经沦落为一个州府级别的县。 再不复当年东都的辉煌。 看着萧条破败的洛阳城,陈景恪不禁感慨。 真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啊。 到达洛阳之后,朱标经过简单的修整就开始投入工作。 先从纸面上了解了一下当地情况。 只能说,地位降低后,带来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 人口、商业、耕地、交通等等方面,都远不如当年。 不过总的来说,还算在水准之上。 至少在同为府级治所里,是相当优秀的。 这让朱标很是满意,果然不愧是十三朝古都,底蕴犹在。 除了这些,他们更关心的还是环境方面的优势。 实地考察之后,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是非常喜人的。 自然环境变化不大。 西北的太行、王屋二山,西面和南面的崤山、熊耳山,东面的嵩山。 这些山脉的主要通道,并未因为地震等原因发生改变,稍加修整可以重新启用。 它们也将构成洛阳的第一道防线。 就连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河流,也变化不大。 伊水和洛水,这两条伴随洛阳数千年的河流,依然还在。 像是一双张开的手臂,保护着这座城池。 这既是防线,也是天然的水源和漕运渠道。 耕地也不用多说,中原腹地很难出现荒漠化。 拥有充足的水源,这里的土地产出还算不错。 只是因为战争导致的破坏,大片土地处在荒芜之中。 这对朝廷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减少开发建设成本。 总之,考察过之后,朱标是非常的满意。 就在他准备做进一步调查的时候,从山东来了几名信使,说是山东布政使康叔卿有事密奏太子殿下。 朱标很是奇怪,你要是密奏干啥搞的这么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要不是密奏,又这么神神秘秘的做什么? 等到见到康叔卿送来的所谓密奏,他更惊讶了。 足足半尺厚的一摞纸。 这是啥?你的秘密也有点太多了吧? 最上面是一封奏疏,打开略过前面的恭维之词,直接看后面的内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黄河改道之事。 谁最关心黄河改道? 不用怀疑,必然是河南和山东。 这两地的农业可以说基本全靠黄河灌溉,没黄河就只能看天吃饭了。 河南还好一点,黄河就算改道,还有一部分在其境内。 而山东就堪称惨不忍睹了,直接失去了最大的水源。 别忘了这里有大片土地靠海,盐碱化很严重。 没有黄河水压盐碱,会导致土地大面积盐碱化,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所以,当前最希望黄河回去的,就是山东。 自从上次突然传出黄河改道的消息,当地人就开始关注。 只是当时他们并不抱希望,毕竟黄河改道前所未有,他们也认为不可能。 直到朱标亲自去考察,临走还放出风声,山东人就沸腾了。 皇太子不是需要更多的证据吗,那我们就给你整。 于是当地官员动员了所有懂水利的人,收集各种证据。 然后一个天才般的人物就脱颖而出。 此人自费考察了河南和山东的环境,规划出了详细的改道路线。 并且还拿出了两种不同的改道方案。 他的方案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山东布政使更是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将这套方案上报给朱标。 看到这里,朱标更加的惊讶。 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突然就冒出一个治水天才? 莫非真的是苍天也想让黄河改道? 还是说山东官吏在欺骗自己? 他放下奏疏,拿起下面的纸,是介绍黄河改道的好处的。 不外乎就是有黄河的时候,山东河南等地是多么的富庶,现在是多么的困苦。 附上了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料。 这些朱标早就知道了,所以只是扫了一眼就翻过去了。 再后面,就是改道方案了。 先是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文字。 只看线条就知道,这是新规划的黄河河道。 拿起文字介绍,确实非常的细致。 大意就是可以借用现有河道,减少改道的工作量。 并对具体可以借用哪些河道,做出了详细讲述。 对照地图来看,更是一目了然。 不过朱标并不懂治水,看不出是否可行。 但至少这份规划很让他满意。 新河道介绍完,就是两种具体的事实方案了。 第一种比较快,但有危险性。 就是先弄好河道,然后趁枯水期直接进行改道。 第二种比较慢,但胜在安全。 就是在黄河上修一道水闸,先少量往新河道放水。 一边放水一边加固河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渐加大放水量。 最终彻底完成黄河改道工作。 缺点就是可能要用几年时间才能完成。 看到第二种方案,朱标大喜。 “好好好,我怎么就没想到,还能这么做呢。” “快,去叫陈伴读来见我。” 很快陈景恪就赶来,看到这份详细的规划,也是惊喜不已。 “真是天才般的设计啊。” 朱标高兴的道:“你觉得此法可行吗?” 陈景恪点点头,又摇头道:“我并不懂如何治水,但只从纸面上来看,这个计划可行性很大。” “不过黄河改道事关重大,还需要多方验证才行。” 朱标颔首赞同的道:“不错,此事再谨慎都不为过。” 陈景恪翻到最后,看到了制作这份计划的人的名字。 白英。 嗯?白英? 这名字为何这么熟悉? 只是一时间想不起在什么地方听说过。 陈景恪很清楚,大概率是自己在前世听过这个名字,但又不是很熟悉。 想到这里,他不禁上了心。 能在史上留名的,没几个是简单人物。 而且白英还是治水的,很可能是以治水留名史书…… 治水,白英…… 卧槽,不会是他吧。 陈景恪终于想起在哪听过这个名字了。 这不是人……准确说,他活着的时候是人,死了之后成神了。 他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水利专家,永乐年间协助朝廷治理大运河。 大运河‘汶上济宁段’,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就是出自他的设计。 大运河修好,他也因劳累呕血而亡。 运河沿岸百姓闻讯,自发修建神祠祭奠于他。 正德年间正式追封为功漕神,满清封其为永济神。 前世陈景恪多次听过他的事迹。 只是专业不一样,他都是当做故事来听的,并没有放在心上。 所以一时间没有想起了。 直到亲眼见到这份方案,他才想起这位明初的水利专家。 当确定了白英的身份,陈景恪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 大事成矣。 第142章 我能力有限 在确定了白英的身份之后,陈景恪当即就说道: “殿下,不若将白英招来,由他亲自讲解改道之事。” “若他有真才实学,可授予官职,让其负责改道之事。” 朱标也没有犹豫,立即下旨召白英前来见驾。 在等待的时间,陈景恪仔细研究了白英的计划,越看就越觉得可行。 尤其是第二种改道方法,让他想起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治水之法: 束水攻沙。 明末潘季驯发明创造,影响了之后数百年。 即便到了新世纪,这种方法依然被广泛使用。 就是不知道束水攻沙法,能不能和白英提出的第二种改道之法相融合。 如果可以的话,那将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接下来几天,他一直在完善自己的方法。 只是他并不懂得如何治水,不知道自己想出来的法子可不可行。 朱标见他如此上心,更是欣慰不已。 这也是他对陈景恪,最满意的地方之一。 谦虚谨慎。 不论什么事情,不懂就从不胡言。 遇到不懂的事情,又肯虚心学习研究。 这样的人才,下嫁一个女儿给他,也不是不行啊。 他脑海里不禁回想起,当初老三朱棡的提议。 不过不着急,还有的是时间,再等等再说。 七日后,白英终于赶到。 一个身材高大的壮年汉子,这体格一看就是山东大汉。 皮肤黢黑,浑身肌肉坟起。 这也符合他现在的身份,为了谋生,在大运河当河工。 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就知道,定然是日夜兼程赶来的。 见到皇太子,他的样子有些拘谨。 反倒是朱标有些意外,他本以为这么厉害的治水专家,就算不是文质彬彬,也应该是个儒雅之人。 没想到竟然会是一个壮汉。 不过人不可貌相,他倒也没有轻视。 朱标本想让白英休息一天再谈正事,谁知他自己却毫不在意,表示现在就能谈。 “本就是做粗活的人,走这点路不算什么,还是先谈大事要紧。” 浓重的山东口音,让陈景恪倍感有趣。 朱标点点头,问道:“这黄河改道之法,是出自你手吗?” 提起自己的专业,白英变得自信起来: “回殿下,正是草民所写。” “去年草民听京中回来的人,说起黄河回归故道之事,就上了心。” “对山东河南境内的水系,做了全面的了解……” 朱标惊讶的道:“你从那时就开始研究此事了?” 白英回道:“是的,俺们山东太需要黄河了,自从改道就没有过几次好年景……” “俺当时就想,别管是真是假,先了解一下吧。” “万一是真的,俺的法子或许会有用。” 朱标赞道:“好,位卑未敢忘忧国,此心可嘉。” “谢殿下夸奖。” 白英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期盼的问道: “殿下,朝廷真的要让黄河回归故道吗?” 都到这会儿了,朱标也就不再隐瞒,颔首道: “是有这方面的计划,但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 白英激动的道:“太好了,太好了,这下俺们山东有救了。” 看着他失态的样子,朱标并未生气,只觉得他真性情。 “你的改道之法我看过,写的很详细。” “不过我不懂治水之法,也不知此法是否可行。” “还需经过工部商讨验证之后方可确定。” “且黄河改道之事事关重大,也需说服群臣同意。” “你可敢与我一起入京,说服工部和群臣?” 白英一脸慷慨无畏的道:“草民愿往。” 朱标更加的满意,说道:“不用怕,将你知道的说出来即可。” 然后他指了指陈景恪:“这位是太孙伴读陈景恪。” “黄河改道就是他最先提出来的,你们可以好好聊一聊。” “啊?”看着十四五岁的陈景恪,白英忍不住惊讶出声。 不敢相信这么宏伟的工程,竟然会是他想出来的。 陈景恪露出八颗牙齿,笑道:“白大哥,多多指教。” 白英连忙道:“不敢不敢,陈伴读喊我白英便可。” 他可不是那种迂腐不通人情世故之人。 恰恰相反,能在大运河上谋生,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见过。 对人情世故了解的比一般人更清楚。 他自然知道太孙是什么人,更知道陈景恪是谁。 当年揭榜救父的故事,传的可是非常广的,到现在都还在流传。 只不过已经改的面目全非了。 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揭榜救父和赵瑁案的结合版。 主角揭皇榜救太孙,娶公主当驸马,一手掀开赵瑁案。 各种和贪官污吏做斗争。 相关剧情可以说越来越丰富,被他斗倒的贪官也越来越多。 陈景恪自己也听说过相关故事,只能说啼笑皆非。 他有预感,将来很可能会发展成,不亚于包青天的庞大系列。 白英自然也听过这些故事,他更知道前不久太孙坠马重伤,也是这位陈伴读治好的。 对他来说,陈景恪属于传说里的人物。 现在亲眼见到陈景恪,且还是太子如此隆重介绍。 很显然,在皇家眼里他不只是个郎中,还有着更重要的地位。 再加上黄河改道计划,竟然是他提出来的。 白英心中又多出了几分感激,所以姿态放的很低。 陈景恪对他也很尊敬,一口一个白兄。 这更让白英感动,心中对陈景恪的好感直线上升。 朱标见两人相处甚欢,也就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去。 他一走,氛围更加的融洽。 两人对着那张地图,开始了详谈。 白英本就是民科出身,说的都是大白话,就算没读过书的人也能听懂。 所以即便陈景恪不懂治水,也很容易就能明白他的意思。 了解越多,对白英就越是佩服。 确实考虑的非常全面,甚至连迁徙百姓的事情,都考虑到了。 新河道走哪里,为何要走这里,需要多少人,开挖多少天…… 就连周围的百姓往哪里迁徙等等,全都在计划之中。 可以这么说,如果确定这条河道可用。 朝廷都不用再制作实施计划,直接将他的计划拿来用就行了。 不过陈景恪并未给予肯定的回应。 还是那句话,黄河改道是大事,需要经过专业团队验证才行。 最忌讳的,就是不懂行的人,只听了几句就热血沸腾的开干。 往往会坏大事。 白英讲解完之后,他就将束水攻沙之法讲了一遍。 听到这种方法,白英震惊了,连连道: “天才,真是天才般的想法。” “若早有此法,也就不会有黄河夺淮入海之事了。” “陈伴读果大才也,难怪能想到黄河改道之法,白某佩服。” 陈景恪只是谦虚道:“此法我也是听他人说的,不敢当白兄夸奖。” 白英只以为他在谦虚,心中更是佩服。 陈景恪也没有多解释,而是说道:“不知束水攻沙之法,可否用在黄河河道建设之上。” 白英肯定的道:“可以,实在太可以了。我已经有许多想法了,不过还需要完善。” 陈景恪也欣喜不已,道:“能用到就好,白兄可以慢慢思考。” 之后两人也没有再多谈,白英连续赶路,又忙碌到现在,早就有点熬不住了。 陈景恪亲自为他安排了住处,并交代人好好照顾他。 等一切安排妥当,陈景恪就去见了朱标。 一见面就开口说道:“恭喜殿下,喜获良才。” 朱标也不禁笑了起来,道:“能让你陈景恪都认为是良才,看来此人确有大才。” “本来我还在担心,由谁来主持黄河改道之事,现在问题全解决了。” 陈景恪狡黠的道:“何止是黄河改道,将来开通广通渠,恢复隋唐运河,重新梳理淮水水系…… “这些事情都可以交给他去做啊。” 朱标忍俊不禁:“你还真是不客气啊。” 陈景恪理所应当的道:“谁让他有这个能力呢,这叫能用就往死里用。” 朱标笑道:“好,你这句话我记住了,以后你莫要叫苦。” 陈景恪一张脸顿时就苦了下来,给自己挖坑啊。 接下来几天,朱标又对洛阳周边的情况做了调查。 京畿之地指的可不只是脚下这一块儿,而是一大片区域。 既然已经决定要迁都于此,就有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次陈景恪并没有跟着他外出,而是留在洛阳和白英一起,讨论修筑河道之事。 不得不说,白英确实是这方面的天才,很快就拿出了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案。 “有了此法,我们就可以利用水流将小河道拓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一开始也没必要将河堤修筑的太高。” “多余的人力抽调出来,将河堤修筑的更宽。” “既可以降低改道的风险,又能为后续加高节省成本。” 陈景恪也很认同,说道: “黄河淤积是需要时间的,改道完成之后再慢慢加高也可以。” 很快,白英又头疼的道:“可是冲刷出来的泥沙怎么办,总不能全堆积在下游吧?” 陈景恪笑道:“白兄糊涂了啊,每隔一段距离就修筑一道水闸,作为泄沙口。” “将泄沙口放在低洼的地方,又能淤积出大片的良田。” 白英一拍大腿,道:“妙啊,此法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陈伴读不学治水实在太可惜了,否则必为一代治水大家。” 陈景恪含笑不语,自家知自家事,他这都是剽窃前人经验罢了。 但白英却以为他对治水不感兴趣,再想到他神医的身份,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心中则在此感叹,真是天才啊。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高深的医术,只是略微了解,就在治水上提出了如此多开创性建议。 之后白英就开始完善新的改道之法。 陈景恪没有在再参与进来,也无力参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新都上。 不过他对于建筑设计也不懂,能想到的不多。 首先就是必须要将下水道系统,和排水系统搞好。 而且还必须要具有前瞻性,将道路弄的尽量宽一点。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新城设计成什么样子,功能区如何划分,这些都有专业人才去

相关推荐: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小怂包重生记(1v2)   归宿(H)   偏执狂   角色扮演家(高H)   她太投入(骨科gl)   老师,喘给我听   阴影帝国   人妻卖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