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间连年战乱,百姓流动也很大。 到了当前,百姓关于黄河的印象,就只有那一条故道了。 也就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人,还在流传一些不知道真假的传说。 有黄河会如何,他们不知道。 可能会好一点吧,但谁知道呢。 再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 上面的人说要改道,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 与其关心这个,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 看到这些,朱标却松了口气。 他深知,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想让百姓同意很难。 只要他们不反对,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 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他们才是关键点。 他们读过书,有一定的见识。 关键是,下能裹挟百姓,上能勾连百官。 不把他们摆平,什么事儿都不好办。 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 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 且万一失控了怎么办?到时候就是生灵涂炭。 离黄河故道比较远的,则是敲锣打鼓的欢迎黄河回归。 有了黄河水灌溉,他们家的旱田,立马就变成上好的水浇地。 且黄河水运的便利,他们也能享受到。 至于黄河失控?我家离的远,问题不大。 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但总体来说,还是支持回归故道的更多。 原因很简单,住在黄河故道的毕竟是少数。 看到这里,朱标就更放心了。 大多数人支持,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 而且这些人之所以反对,不过是想要好处罢了。 只要朝廷在别处给他们划一块地,他们比谁都积极。 少数强硬分子也有办法,赵瑁案和假钞案,可以量身为他们打造一整套罪证。 作为仁慈的皇太子,允许他们二选一。 但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那就是读书人。 而且正如朱标所预料的那样,这个群体意见最复杂。 有认为要让黄河回归故道的,重现昔日荣光。 有反对的,太危险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 还有人墙头草,认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 不过好消息是,反对的人也大多是担心风险太大,而不是反对回归。 这让朱标彻底放下心来。 到了这一步,事情差不多已经明朗。 但朱标依然没有表态,或者说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作为皇太子他是不会表态的。 但不表态,并不意味着不能稍稍透漏一点倾向。 之后他就动身前往河南,路上他感叹了一句: “若是黄河还在就好了,乘船一日就能从山东到达河南,免了路途奔波。” 永远不要低估,下级官吏揣测上级心思的能力。 这句话传出去之后,原本态度暧昧的山东官吏,纷纷表示支持黄河回归故道。 有了官方的表态,舆论渐渐的向着回归故道转变。 就连最不关心此事的百姓,也开始讨论起来。 朱标的那句话,也先一步传到了河南。 所以等他到达之后,河南这边的舆论风向,清一色支持黄河回归故道。 这里的官员还试图打探他的口风,获得更确切的消息。 朱标自然知道他们的目的,就故意说道: “黄河改不改道不是我们说了算,要有专业人才勘探,拿出证据才行。” 此言一出,官吏们心中就什么都懂了。 太子殿下这是想要详细数据。 而太子殿下代表的是陛下,也就是说陛下想要数据。 这东西我们没有,但可以找人勘探啊。 妥了。 马上找懂河务的人去办。 之后朱标就不再谈论黄河改道之事,做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再多就是画蛇添足。 接下来,他将心思都放在了宝钞新政上。 时间已经进入六月份,到了发行新钞的时候了。 宝钞新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就看这一哆嗦了。 就算有再大的事情,也要为此让步。 ----------------- 时间线退到半个月前。 在完成黄河改道的布局之后,朱元璋就带人来到宝钞提举司的仓库。 各种面额的宝钞,码放的整整齐齐,犹如小山一般。 即便陈景恪见多识广,腿也有点软。 这可都是钱啊。 不过还好,不需要扶椅子就能自己站稳,没有丢人。 朝旁边的朱雄英和徐允恭看去。 发现朱雄英就是有些兴奋,别的都还好。 想一想就明白原因了,太孙,啥场面没见过。 徐允恭就没这么淡定了,从他不停滚动的喉结,和略微有些颤抖的手。 就能看出心中是多么的亢奋。 这让陈景恪心里平衡了许多,丢人的不是我一个啊。 “老徐,啥感觉?” 徐允恭白了他一眼,不过还是老实的说道: “我算是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了。” “看到这么多宝钞,我都有些控制不住自己了。” 陈景恪也没了开玩笑的心思,说道: “是啊,在来之前我觉得自己能视金钱如粪土。” “可亲眼见到这么多钱摆在眼前,说不动心是骗人的。” “嘿。”朱元璋戏谑的声音传来: “看你们俩那点德行,这就忍不住了?” “要不带你们看看剥皮萱草,让你们清醒一下。” 两人猛摇头: “不用了不用了,看到陛下我们就已经清醒了。”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别贫了,宝钞新政能不能成就在此一举了,你们可要帮我盯牢了。” 徐允恭回道:“陛下放心,押运宝钞的人已经安排妥当,保证出不了问题。” 朱元璋颔首道:“你办事我放心,开始吧。” 徐允恭一声令下,仓库内的官吏就开始轻点宝钞,分类搬到外面。 仓库外面,十三支由禁军和稽查司成员组成的队伍,早就严阵以待。 他们负责将宝钞运送到十三个省,移交给当地的金钞局。 然后金钞局按照既定的办法,将这些宝钞发行出去。 按照朱标的计划,这些宝钞将优先在应天府周围的几个省发行。 原因很简单,这里最富裕,人口最密集。 只要能在这里流通开,别的地方就好办了。 所以,仓库里的宝钞,八成都是送往这几个地方。 剩下的两成则会送到偏远地区。 随宝钞运出的,还有两条新律: 一、各衙门、商铺、个人不得拒收宝钞,违者惩处。 二、新钞换旧钞,原价兑换,为期半年,大年初一旧钞将全面停止使用。 朝廷不可能只通过金钞局发行宝钞,还有别的途径。 比如官吏的俸禄,朝廷的赏赐等等。 进入六月份,百官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俸禄,其中一半是粮食,一半是新钞。 朱元璋也赏赐出去不少。 百官拿到新钞,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拿到了俸禄,忧的是谁也不知道新钞到底如何。 万一还不如旧钞呢? 说起旧钞,百官心中更是苦涩不已。 以前拿到宝钞,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花出去,根本就不会存起来。 结果呢,三个月前盐商入场。 宝钞的价值一天比一天高。 一开始原价,没几天就变成了高出面额一成的价格收。 又过几天,价格提高到了高出面额的两成收。 到了后面,甚至有人喊出了两倍的价格收购。 盐商自然不傻,他们这么做实在是盐的利润太高。 即便两倍价格收购宝钞,他们还是能赚的盆满钵满。 盐商将市面九成的宝钞扫走,大大减轻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力。 但百官心里却不停的骂娘,为啥不早点推出新政? 为啥我不将宝钞存起来,要是存起来这一波身家就能翻倍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难受的。 真正难受的是,他们那低到令人发指的俸禄。 勉强能养家糊口,其中宝钞还要贬值,想存也存不住啊。 现在朝廷又出新钞,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不管了,至少现在新钞还没贬值,赶紧花出去换成物资吧。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百官发俸禄的第二天,大街小巷就出现了许多奴仆,拿着新钞疯狂采购。 其中以应天府最多。 朱元璋得知此事,气的脸色发青,但也知道无法阻止。 各家商铺碍于朝廷的律法,也不敢不收新钞。 拿到手之后,他们就震惊了。 这新宝钞,太不可思议了。 之前他们只在宣传中听说过新宝钞,什么会变色,什么绝对不可能被仿制…… 百姓都是当笑话听的。 可现在亲眼见到真正的宝钞,他们才知道,宣传里说的都是真的。 这宝钞竟然真会变色。 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太神奇了。 而且纸的质量也好,一抖就哗啦啦响,太好听了。 他们心中情不自禁的升起一个念头,这么神奇的宝钞,或许真的能保值啊。 但……还是算了,宝钞再好那也是纸,谁敢赌它会不会贬值啊。 赶紧花出去吧,别砸自己手里了。 而下一个拿到宝钞的人,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生怕砸在自己手里。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此举竟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不过这种快速流通并非常态,如果朝廷没有办法兜底,新钞必然会贬值。 靠政令是没用的。 这时,朱标几个月的准备,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六月是缴纳夏税的时间。 百姓拿到宝钞之后,立即就去衙门交税。 然后发现,税吏们竟然没有丝毫为难,按照面额收下了。 还有人去金钞局的仓库兑换物资,发现依然能按照面额购买。 而且金钞局提供的物资,质量比一般商铺还要好。 然后大量的百姓开始去金钞局兑换物资。 刚刚流转出去的新钞,再次回到了朝廷手里面。 朝廷仓库里还少了一大堆物资。 百官一边偷着乐,一边等着看朝廷怎么收场。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却笑了。 “应天府发出去一千万贯新钞,回到朝廷手里的只有六百余万贯。” “还有三百余万贯留在了民间,也就是说已经有部分百姓认可了新钞。” “就是不知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 陈景恪也松了口气,第一步已经成功,不过现在远未到高兴的时候。 重头戏还在后面。 金钞局自然不能将这六百多万贯新钞留在手里,而是要想办法花出去。 怎么花? 很简单,采购本地的特色商品。 然后运送到外地,交给外地的金钞局。 同样的,外地的金钞局,也会将他们那里的特色商品,运送到本地。 外来的商品填补了仓库的空缺,等着百姓过来兑换。 一开始进行的磕磕绊绊,毕竟百姓还是不信任宝钞。 一看来采购的人,拿的是宝钞,心里就想骂娘。 但随着交易一次次进行。 百姓发现,自己每次都能从仓库兑换到物资,甚至还能兑换到外地的物资。 慢慢的心态就变了。 随着交易的往复循环,百姓对宝钞的信誉逐渐提高,愿意暂时持有宝钞的人越来越多。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一遍各地宝钞汇报。 看到宝钞信誉一天天积累,他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很让他开心。 在这种交易中,金钞局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是否能让金钞局一直经商呢?如此就能缓解朝廷的经济压力。” 陈景恪大惊失色,连忙阻止:“陛下,万万不可啊。” 第129章 犹豫啥,联姻啊。 裁判员亲自下场? 陈景恪一阵心惊肉跳,真要这么干,他可以双手离开键盘了。 寄。 朱元璋本来只是随口这么一说,见他反应如此强烈,也不禁好奇起来: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 陈景恪斩钉截铁的道:“有,大问题,如果真这么做,大明的经济就彻底毁了。”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宝钞信誉,也将快速倒塌。” 朱元璋没想到事情竟然如此严重,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详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雄英也连忙找了个椅子坐好,又要听课了。 陈景恪思索了一番,才开口说道:“陛下可知道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官?” 朱元璋摇摇头,这还真触及到了他的知识盲点。 陈景恪回忆了一下史书记录,解释道: “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试行均输、平准。” “所谓均输,是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 “再将其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 “所谓平准,是中央设置平准官,用价低买进、价高卖出的方法平抑物价。” “五年后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之法。 朱元璋恍然大悟,说道:“平准咱知道,此乃汉武害民之法也。” “那些官吏低买高卖,攫取暴利供汉武帝挥霍,致使民不聊生。” 说到这里,他突然醒悟,说道:“哎,咱懂了。” “若真让金钞局经商,用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汉武平准法一样。” 陈景恪心中一喜,本来还以为要浪费一番口舌呢,现在全省了。 “陛下英明,汉武均输平准法,坑害的不只是百姓。” “而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 “官吏为了赚钱,就会用手中的权力打压陷害商人,以达成垄断。” “一旦完成垄断,他们就会拼命的压价……” “百姓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卖给他们甚至要赔钱。” “如此百姓就不想再种粮食,手工业者也不想再生产商品……” “畜牧业者,也不想再饲养牲畜……” “于是百业凋敝,商业破败……” “整个国家的经济,就变成了一潭死水……” 朱元璋点点头,这些他都知道,史书上写着的。 这时,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 “陛下可还记得我说过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朱元璋再次点头,并疑惑的道:“你是说,均输和平准,还影响到了生产力发展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这是必然的,均输平准的不公平行为,彻底破坏了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都遭到了破坏,生产力又如何发展?” “技术的提升,要么是偶然,要么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 “民间有实力和动力去研究新技术的,只有商人和手工业者。” “尤其是商人,是最热衷于研究新技术的。” “只有新技术才能打败竞争对手,赚取更多的利润。” “手工业者也想造出更好的商品,以节约成本赚更多钱。” “这两个群体遭到毁灭性打击,就没有人去研究新技术了。” “朝廷手里是有人有钱,但不可能事事都依靠朝廷。” “而且很多新技术的出现,都具有偶然性。” “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增加新技术出现的概率。” “所以朝廷必须要确保一个正常的经济环境,这样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 朱元璋已经只剩下点头的份儿了。 朱雄英则听的津津有味儿,景恪开讲果然不同凡响啊。 陈景恪进一步说道: “对大明来说,官商的害处更多,首先就是会损害到宝钞。” “百业凋敝,经济一潭死水,宝钞就无法流转起来。” “无法流转的宝钞,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而且金钞局本来就是管钱的机构,再让他们经商,后果太严重了。” “所以,让他们经商是万万不可的。” 朱元璋彻底了然,说道:“原来如此,看来是我将问题想的简单了。” 他心中有些黯然,此事再一次证明,他的思想已经落后了。 若标儿在,肯定不会出这样的主意。 朱雄英则一脸兴奋,学到了,学到了。 然后他又疑惑的问出了一个问头: “既然商人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何还要打击他们吗?” 朱元璋心中一惊,可别把乖孙给引偏了。 不过他没有急着开口解释,而是想听听陈景恪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陈景恪也吓了一跳,连忙解释道: “商人和商业是不一样的,对国家有用的是商业,而不是从事商业的商人。” “我们要鼓励商业发展,但要提防限制商人。” 朱雄英有些半懂不懂,不过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倾听。 “国家的最高追求是稳定,所以制定了律法来规范各种行为。” “有时候为了稳定,甚至会牺牲利益。” “而商人不同,他们只有一个追求,就是利润。” “为了利润,他们不惜践踏任何法律,将国家弄的破败不堪也无所谓。” “有一本书,上面写满了赚大钱的法子,你知道那本书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朱雄英摇摇头,心中则有些兴奋。 还有这样的书?要是朝廷掌握了,那岂不是就不用为钱粮发愁了。 陈景恪笑道:“那本书的名字叫大明律。” “啊?”朱雄英很是惊讶。 朱元璋先是有些意外,随即像是想到了什么,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陈景恪解释道:“贩卖人口,盗墓,走私,抢劫……来钱又快又多。” “如果没有国家律法的约束,将会有无数人去干这样的事情。” “商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律法约束,他们敢做下任何事情。” 朱雄英连连点头,他有些明白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打压商人还有个原因,比刚才说的那些更重要。” 朱雄英好奇的道:“什么原因?” 陈景恪说道:“他们有钱,如果再掌握了权力,就会失去约束。” “他们就敢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打击对手,去压榨百姓,从根本上破坏国家秩序。” “如果他们手中再掌握一部分人口,那钱、权、人,他们都有了。” “就会组建军队,对抗国家,甚至起兵造反。” “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禁止商人出仕的原因……” 朱雄英郑重的道:“我懂了,商业能让国家经济变得繁荣,是好东西。” “但从事商业的商人不是,所以要打击商人,限制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陈景恪笑道:“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商业是好的,但万事不能过度,过度的商业化也会损害到国家秩序。” “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行业,朝廷都不能插手。” “有些要害行业,必须朝廷亲自出手管控才行。” “比如盐铁专营,比如军器制造……” “现在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过几年再说也不迟。” 朱雄英点点头,也没有继续追问。 朱元璋更是欣慰不已,说的好啊,比自己解释的更透彻。 咱的乖孙也聪明的紧,一听就懂,未来肯定比咱强。 大明三代君王,一代更比一代强。 嘿嘿,想想咱就高兴。 成功打消了朱元璋的突发奇想,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他真的有点想念朱标了。 朱标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经过大半年的学习,对经济一道有着独特的了解。 有他盯着,就不用怕朱元璋这边出问题。 现在他不在,只能靠自己盯着,累啊。 不过还好,老朱也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很听劝。 而且他做事情非常果决,对推行新政是非常有利的。 以前陈景恪打心底里畏惧这位杀人如麻的皇帝。 还想着先蛰伏,等朱标继位再慢慢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实在不行,就等到朱雄英继位。 接触久了才发现,朱元璋的优点还是很多的。 很多比较激进的改革,还真要靠他来推动才行。 就比如黄河回归故道,哪个君主能两天就做出决定,并开始布局? 所以,老朱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马秀英、朱标和朱雄英三人都活着的情况下。 否则……可以打出寄寄了。 ----------------- 陈景恪心心念念的朱标,这会儿刚到山西, 朱棡出城数十里迎接自己的大哥,两兄弟见面自然是欢喜的很。 到达太原城,朱棡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朱标虽然连声说低调,但对于兄弟的盛情,还是很受用的。 当晚,彻夜长谈。 面对关系最好的兄弟,朱标也交了底,将真实目的告诉了他。 并把朱元璋写的那一封几万字长的信,也拿给他看。 看完信之后,朱棡无比震惊。 “这……这……这怎么可能?” 如果不是有父亲的信在,如果不是大哥亲口告诉他,他一定会认为对方在戏耍他。 朱标完全能理解他的心情,自己第一次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比他好不到哪去。 “陈景恪向来算无遗策,内阁、科举、宝钞都是出自他的手……” “所以此事虽然荒谬,可爹和我还是不敢不信啊。” 朱棡将信放下,道:“给我好好说一下这个陈景恪。” 朱标就将陈景恪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从他揭皇榜救朱雄英和马皇后,到解开赵瑁案,一直到温寒变。 听完之后,朱棡震惊的目瞪口呆。 “大哥,你莫不是在逗我?” 朱标忍不住笑道:“好好的,我逗你做什么。” “怎么,是不是自惭形秽,自觉不如?” 哪知朱棡竟然点头认真的道:“我确实不如他……” “不,我没资格和他相提并论,这才是真正的经天纬地。” 然后抱怨的道:“大哥你为何不早点和我说,若是知道他的才华,上次回京就应该主动拜访他才对。” 朱标知道自家兄弟的性格,非常高傲谁都不放在眼里。 但若是认可了谁,就会表现的非常谦虚有礼。 很显然,陈景恪的能力已经将他折服。 “爹娘的意思是,他还年轻,怕遭人嫉恨,想将他多隐藏几年。” 朱棡也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并不是真的责备朱标瞒他。 这么重要的人才,瞒着才是对的。 毫无防备的对外乱说,那就是傻子。 “济熺可就在应天呢,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朱标笑道:“放心,济熺和雄英、陈景恪他们关系很好,保证能学到真本领。” 朱棡满意的道:“那就行……陈景恪这么大的人才,你和爹准备怎么拉拢啊?” 朱标叹道:“还能怎么办,让他和皇族交好啊,希望有用。” 朱棡连连摇头:“婆婆妈妈,联姻啊。” “使用了几千年的方法了,你们不会想不到吧?” 朱标苦笑道:“你说的轻巧,大明的驸马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 “让他当驸马,那是在将他往外推。” 朱棡说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一道特旨什么事情不都解决了。” “陈家三代单传,比任何人家都重视子嗣。” “嫁过去的公主但凡生下一儿半女,陈景恪还不拼了命为朝廷效力。” 朱标大为意动,之前他们还从未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和一般人家联姻,效果确实不好说。 但陈家三代单传,联姻效果可是太好了。 而且陈家人丁单薄,没有亲族支持,也不怕他势大难制。 不过他并没有表态,而是说道:“此事咱们兄弟说了也不算啊,需要爹娘点头同意才行。” 朱棡马上说道:“回京之后你赶紧和咱爹娘说说这件事情,我也写一封信劝劝。” 朱标哭笑不得,这个兄弟在军中待久了,染上了军汉的性格,做事雷厉风行。 “行,回去我就给咱爹娘说说。” “说起来八妹福清相貌秀丽、精灵聪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和陈景恪年龄也相仿。” “若是爹娘同意,可以让她下嫁给陈景恪。” 朱棡像是看傻子一样的看着他。 朱标茫然的道:“怎么了,我说错了吗?” 朱棡摇头叹道:“你糊涂啊,要嫁也是嫁你的女儿啊。” “姑姑可不一定会和侄子亲,但妹妹肯定和哥哥亲。” 嫁朱元璋的女儿,就是朱雄英的姑姑,俩人的关系就比较疏远了。 朱标自己的女儿,和朱雄英是亲兄妹,关系就亲近的多了。 “诗语是雄英的胞妹,今年八岁,再过七八年正好嫁人。” “陈景恪到时也才加冠,结婚也不算晚。” 朱标迟疑的道:“这……不好吧。” 朱棡说道:“有什么不好的,你还能找到比陈景恪更好的女婿?” “还是说你舍不得这个女儿?” 第130章 因为尊重 朱标哭笑不得,这兄弟比自己都着急啊。 “此事你就别管了,回去我会和爹娘他们商量吧。” “倒是你,可是不少人弹劾你手段过于狠厉的。” 狠厉只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残暴。 从他就藩开始,类似的弹劾就没有断过。 朱元璋一开始还觉得,莫非是有人在冤枉自家儿子? 派人一调查才知道,弹劾的人说的还保守了。 “爹和娘可是很生气的,你也收敛着点,对手下的人稍微好一点。” 朱棡不屑的道:“不过是一些卑贱之人,能为我做事已是他们祖上积德,还有何不满的?” “那些言官也是可恶,整日里一件正事不做,天天就盯着我。” 朱标气道:“那是人家想盯着你吗?为何没人弹劾老四老五?” 朱棡不服气的道:“你要说老四,我不说什么。可老五那德行,人家都不屑的弹劾他。” 朱标乐了,说道:“你可别小看老五,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现在老五可不简单,未来成就或许不在你我之下。” 朱棡不信的道:“怎么可能,我知道他正跟着陈景恪学医。” “不是我小瞧他,就他的年纪也有点晚了吧?能有多大成就。” 朱标笑道:“他能有多大成就,你我说了不算,陈景恪说了才算。” “你就没想想,他为何会找老五当传人?” “难道他就不怕,老五将他的医术传承给弄丢了?” 朱棡被说的有点惊疑不定起来:“莫非老五他真有学医的天赋?” 朱标肯定的道:“有,很高。陈景恪认为他是医学奇才,所以才会求咱娘,要收他为徒。” “你想,咱们兄弟五个一母同胞,你、我、老四能力都不差。” “老二虽然一言难尽,但军事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 “总不能老五一无是处吧?” “只不过以前没人发现他的能力罢了。” 朱棡深以为然:“那是,咱们兄弟就没有蠢笨之人……” “不过就算他有天赋又能如何?最
相关推荐:
魔界受欢之叔诱(H)
军师威武
修仙有劫
我以力服仙
《腹黑哥哥。霸道爱》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赘婿
大唐绿帽王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