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43章

第43章

坐下。 “妹子,你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 马秀英笑道:“是吧,我看着也比前几日好了些。” “听雀喜说,我的白发都比以前少了。” “你快帮我看看,是不是这丫头哄我开心。” 雀喜是给她梳头的侍女。 朱元璋凑过来,眼睛还没看到,嘴上就忙不迭的说道: “真的真的,黑发比以前少多了。” 马秀英有些不确定的道:“你说什么?” 朱元璋当然不能承认,自己方才嘴快说错话了,不动声色的道: “你看这几根,前头是白色的,发根是黑色的。” “这就是白发复黑啊。” “用他们医家的话怎么说的来着……” “哦对了,气血充足,白发复黑。” 马秀英还以为真是自己听错了,也就没多想,笑道: “陈景恪的医术真高明啊,才半年就将我身体调理好了。” 经过半年的疗养,她的身体状况肉眼可见的改善。 原本脸色枯黄,眼睛带着无尽的倦意。 现在恢复到了正常的血色,双颊饱满,眼睛明亮有神。 花白的头发,竟然也有复黑的迹象。 这种前后变化太明显了,熟悉她的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带来的好处就是,再也没有人怀疑陈景恪在夸大其词。 以朱元璋这一家子为首,都对陈景恪的医术,有着接近无条件的信任。 怕她掉以轻心,朱元璋连忙说道: “可不能松懈啊,陈景恪说了你这是陈年顽疾,疗养不能停。” 马秀英很是受用,说道:“好好好,有你看着呢,我想停也停不了啊。” “你这会儿不应该在处理政务吗?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了?” “让我猜猜,今天陈景恪要讲课,莫不是他讲了什么事情让你为难了?” 陈景恪要开讲,朱元璋和朱雄英都和她说过。 她也很好奇,这次到底讲了什么。 朱元璋叹道:“让妹子你说着了,他还真给咱出了一个……不,两个大难题。” 马秀英并不意外,反而很高兴的说道: “难题好啊,难就说明这两个漏洞很大。” “一旦调整过来,就能让大明更加强盛。” 朱元璋爱慕的道:“还是妹子你大气,比咱还要大气。” “要你是男儿身,咱情愿变成女人,给你当皇后。” 马秀英心里美滋滋的:“我要是男儿身,一定封你当皇后。” “好了好了,别贫了,快说什么问题吧。” 朱元璋这才说道:“第一个问题,关于黄河的……” 他将陈景恪关于黄河的分析详细道出。 马秀英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尤其是讲到夺淮入海的后果,她的眉头也紧紧锁住。 一口气讲完,朱元璋说道:“……此事,难办啊。” 马秀英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问道:“第二个问题呢?” 朱元璋又将温寒变讲了一遍,末了怀疑的道: “你说这个温寒变真的存在吗?” “要是真的,咱们的子孙,可怎么办呐?” 马秀英深吸口气,她知道陈景恪可能会抛出一个大问题,却没想到竟然如此之大。 人常言夏虫不可语冰,在温寒变面前人和夏虫又有何区别。 还好,老祖宗喜欢记录历史,让我们得以窥探到蛛丝马迹。 “虽然已经说过无数次,但我还是想说,陈景恪的眼光果然异于常人。” “史书就在那里,不知道多少人看过,唯有他总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朱元璋听出了画外音,不解的道:“妹子你相信他的话?” 马秀英点点头,认真的道: “信,在他没有出错之前,他说什么我都信。” “别说温寒变,就算他和我说明天世界就要毁灭,我都信。” 朱元璋挠了挠头,这话题还让他怎么继续。 马秀英看出了他的想法,笑道:“你能问出,咱们的子孙怎么办,其实心里已经相信了。” 朱元璋倒也没有隐瞒,而是叹道:“可咱身为皇帝,这种大事需要更多证据啊。” 马秀英认同的道:“谨慎是对的,证据不足就去查。” “他不是已经给出参考标准了吗,先找人将先秦时期写成的书全部查一遍。” 朱元璋苦笑道:“要是能查到证据还好,就怕翻遍了也找不到啊。” 马秀英说道:“找得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 朱元璋解释道:“找到证据,就可以公布天下,名正言顺的做准备。” 马秀英嗤笑道:“没想到你朱重八还这么天真,你以为那些所谓的证据别人就肯相信了?” “就算他们相信了,南方出身的官吏和读书人,就愿意让你大动干戈?” “你不会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北方边防的吧?” 朱元璋脸色变得很是阴郁。 南方官吏对朝廷北伐很是不以为然,尤其是对塞王的态度,摆明了很讨厌。 为何? 一开始朱元璋还以为,他们是反对分封。 后来才明白,他们反对的其实是北伐。 塞王的目的可不仅仅是防守,还有个功能是拓土。 先稳住脚跟,然后一步步北上,蚕食北元的地盘。 他们巴不得将北方当做包袱甩掉,然后朝廷关起门,在南方过奢靡的日子。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方的原因。 若是让他们知道温寒变,知道寒冷期就要到来,就更有理由放弃北方了。 马皇后说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不知道或许会更好。” 朱元璋情不自禁的点头,是这个理。 马皇后继续说道:“而且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何秦汉隋唐,仅靠北方就足以维持朝廷运转?” “那时候的南方,可还是用来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 汉唐人口最高超过四千万,基本全靠北方自给自足。 大明才六千万人口,南北方加起来,都感觉有些吃力。 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道:“还不是唐朝灭亡之后,北方陷入动乱。” “宋朝无力夺回燕云十六州,只能偏安南方……” “元朝朝廷又疏于管理,甚至将北方大片良田划为牧场……” “长达数百年的混乱,让北方彻底荒芜了下来……” 马皇后颔首道:“你说的都对,但还有个原因你忽略了。” “什么原因?” “黄河。” “黄河?” 马秀英说道:“是的,黄河夺淮入海,河南和山东失去了最重要的水源。” “大片靠黄河灌溉的良田,成为下等田。”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还真是,河南和山东历来是北方最重要的产粮区。” “没了黄河的水源,严重影响到这里的粮食产量。” 说到这里,他猛然醒悟过来,道:“妹子,你这是支持黄河回归故道了?” 马秀英肯定的道:“为何不支持?” “黄河夺淮入海,破坏了淮水水系,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而少了黄河水灌溉,又让北方变得贫瘠……” “如此两处都受害,国家也要背负沉重的负担。” “回归故道,对两地都大有好处……” “且北方初定,人口不算多,还未真正安定下来。” “迁徙黄河故道附近的百姓,还比较容易。” “等过上几十年,再想做就更加不可能了。” “而且你知道为何南方人反对北伐,甚至希望放弃北方吗?” 朱元璋怒道:“他们目光短浅,自私自利。” 马秀英摇头道:“不,是因为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无法自给自足。” “不论是北伐还是后续经营北方,都需要南方支援粮草物资。” “这会加重南方百姓的负担,他们自然不愿意。” “如果河南和山地两地再次富庶起来,朝廷就能减少对南方的依赖。” “他们也就不会再如现在一般,反对北伐了。” “用陈景恪的话来说就是,全局都盘活了。” “所以,黄河回归故道,势在必行。”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而且减少了对南方的经济依赖,那些南方官吏,也就不敢在咱面前支棱了。 南方人也就不会再和现在一般,歧视北方人了。 我不吃你家大米,你有什么资格豪横的? 大明全靠我们北方人,在前方抵御外敌,应该我们反过来俯视你们才对。 这一下,真的是将全局都给盘活了啊。 马秀英继续说道:“温寒变的问题更简单,不论它是否是真的,眼下都不重要,也不影响治黄之事。” “它不是真的,黄河要回归故道。它是真的,那更要将黄河扳回来。” “在河套、晋陕之地种植草木也是一样的。” “为了让黄河长治久安,朝廷必须增加这里的草木数量。” “陈景恪不是说了吗,现在正处在由暖转寒的节点。” “降水线还没有完全移走,河套和晋陕的雨水还算充足。” “趁这个机会,扩大当地的草木数量。” 朱元璋被她说的热潮澎湃,恨不得马上就大刀阔斧的改革。 只是作为皇帝,他还保持着理智: “现在朝廷哪有经历去种草种树啊。” 马秀英笑道:“你把问题想的太复杂了。” “收集草种,让士兵骑着马跑一遍,撒在那里就行了。” “一场大雨下来,草就长出来了。” “种树要麻烦一点,不过也不是没办法解决。” “让人寻找耐寒耐旱的树,最好是那种折一根树条,插在地里就能发芽的那种。” “等下雨了,就让人趁着地面有水赶紧插上,能活几棵是几棵。” 朱元璋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马秀英继续说道:“不过比起种,保护更重要。” “那里荒漠化的主因就是过度垦荒,过度砍伐,过度放牧。” “那就迁一部分出来……” “嗯,将贫瘠地区的人,迁到土地肥沃的地区去,将朝廷控制的良田分给他们。” “然后就先从贫瘠地区,开始种草种树。” “如此既不影响百姓生活,又可以增加草木数量,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兴奋的道:“好好好,妹子这法子好,咱马上就命人去做。” 马皇后横了他一眼,道:“你糊涂了啊,这种事情,哪能由你直接提出来?” 朱元璋不解的道:“啊,咱不能说吗?” 马皇后解释道:“可以是可以,但最好让臣子主动提出来,你顺势同意。” “而且你不是对工部那位王尚书不满意吗。” 朱元璋怒道:“酒囊饭袋,都上任半年了,还未将工部理顺。” “治黄历来是朝廷头等大事,这都多久了,才拿出治黄疏。” “而且还是照搬前人之法,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他这个尚书是做到头了,咱这就给他罢免了。” 马秀英也完全赞同,这位王尚书是挺忠心的,也很清廉,但能力确实不行。 “王尚书忠心耿耿为官清廉,迁走另作他用即可,罢免就太过了。” 朱元璋冷哼一声:“哼,既然妹子你给他求情了,咱就给他一次机会。” 马秀英继续方才的话题:“你就将黄河面临的难题,告诉群臣,让他们想办法。” “然后私下再放出风,就说北方贫瘠,皆因少了黄河水灌溉。” “如果黄河能回归故道,河南和山东就能重新富庶起来。” “到时候你就看群臣如何反应,看看有没有人能提出真正可行的办法。” “如果有人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拿出解决办法。” “那定然是有才干的人,你就可以重用他,然后让他冲锋在前。” “你只需躲在后面,为他提供便利,挡住各种非议就可以了。” 到时候就算出了问题,朱元璋躲在幕后还有转圜的余地。 如果他自己拿出全套改革方案,到时候群臣的火力就会集中在他身上。 不出问题还好,出了问题就是死局。 朱元璋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连连点头道: “妹子你说的太对了,咱就这么干。” 第127章 三全其美 朱元璋向来雷厉风行,隔天就在朝堂提起了治黄之事。 一开始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将工部的治黄疏拿出来,让群臣来讨论。 群臣的意见倒是挺统一的,治,必须要治。 具体怎么治,群臣齐刷刷的,将目光看向工部一众官吏。 该你们出场了。 治黄是专业性极强的事情,群臣向来不会胡乱发表意见。 少数心里没点数想指手画脚的,也已经消失了。 工部尚书王时就尴尬了,皇帝将治黄疏拿到朝堂来讨论,那显然是对他们的策略不满。 关键是,皇帝不是驳回,而是直接拿到朝堂讨论。 一般皇帝要是不满意,都是打回去,让他们再想更好的办法。 这种拿到朝堂上讨论,已经是对他们工作的极其不满了。 看来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做不了几天。 就是不知道是迁走,还是直接罢免。 入狱的话,他倒是认为不太可能。 一来自己任上没出事儿,二来不贪不结党。 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拿他开刀。 可一想到自己干了半辈子,在巅峰时跌落谷底,还是很难受。 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竟然忘了出列应对。 这让朱元璋更是不满,恨不得立即将他给罢免了。 不过想起马皇后的劝诫,又忍了下来。 不过还好,并不是所有人都糊涂。 水部郎中连思善站出来做了对答,这是用了好几次的老办法,效果很好。 既然办法好,那就继续用呗。 群臣一听也纷纷点头。 好用,还是老办法,那还有啥可说的,用啊。 这正中朱元璋下怀,立即就是一通质问。 “黄河携带泥沙是否会堵塞河道?若淮水支脉河道被堵塞,造成的后果你们想过吗?” “洪泽湖越淤越高,马上就要成为地上悬湖了,后果有多严重你们知道吗?” 还是那句话,能站在朝堂上的没有傻子。 之前只是没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朱元璋一提醒,他们自然能想到后果有多严重。 尤其是江淮地区出来的官吏,再也坐不住了,连忙跳出来反对此法。 并要求工部尽快拿出解决之法。 这一下工部上下彻底慌了。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说的是真的,但也更清楚想改变有多难。 我们也想解决,可我们没那个能力啊。 王时更是如丧考妣,本来还有些不甘心,现在也别等了,赶紧跑路吧。 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又说道:“治黄先治沙,黄河的泥沙是哪来的?” 终于碰到能解答的问题了,连思善连忙站出来回道: “泥沙多来自于河套、晋陕和草原……” 朱元璋说道:“既然知道了,你们可有想到如何解决?” 连思善哑口无言,只能支支吾吾的道: “臣担任水部郎中才两个多月,还在熟悉工作,暂无办法。” 本以为会被训斥,哪知朱元璋却点点头说道: “难为你了,刚上任就要面临如此大的难题。” “你能知道黄河泥沙的来源,已经比某些人强了。” 连思善心中松了口气,感激的叩谢皇恩。 而一旁的王时,已经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了。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继续说道:“一个是泥沙问题,一个是淮水堵塞问题,尽快给咱拿出办法来。” “还有你们,不要万事都指望工部,所有人都给咱想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每个人都要写一道奏疏,咱就不信了,满朝文武都想不到办法?” 群臣都麻了,这是治黄啊?我们哪有什么办法? 可皇帝已经开口,他们也不敢反对,只能在心里咒骂工部无能,害人不浅。 朝堂上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家议论纷纷。 没想到治黄竟然这么麻烦。 很快受害者们就开始现身说法。 之前朝廷治黄的时候,已经使用过,用淮水支脉分流的做法。 导致许多河道堵塞。 当地人可没少痛骂此事,只是当时没人理会他们罢了。 现在皇帝终于重视这个问题了,他们纷纷站出来陈述自己家是多惨。 “河道被黄河泥沙淤积堵塞,旱的时候外面的水进不来。” “下雨的时候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小雨涝,大雨淹。” “以前俺们那都是良田,产出的粮食多的吃不完。” “现在要靠救济才能活命,惨呐……” “都是那群治水的狗官害的,幸好皇上圣明,发现了这个问题,否则不知道还要有多少人受害。” 有了真实的案例,大家的感触更深了。 然而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有人却从这番诉苦的话里,看出了别的东西。 “哎,你们江淮的救济粮,都是从我们南方人的碗里取走的啊。” “你们受灾,我们南方人也跟着受罪。” 本来嘛,受罪的又不是我。 南方人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来看待此事的。 乍听此言,心里一阵痛楚。 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自己都舍不得吃,被拉走救济北方人。 不行,必须要请命。 让朝廷将淮水治理好,这样我们南方就能少出一点粮。 然后,压力就来到了朝廷这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百官都倍感压力巨大。 本来南北方的百姓,诉求是一致的,就是解决黄河问题。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舆论又开始转变方向。 南方人开始抱怨,为了北方我们付出太多,那种穷地方要来干啥。 北方人也不满了,你们的祖上也是从北方迁过来的,现在数典忘祖啊。 南方人回怼:事实证明,我们的祖先来南方是对的,北方就是多余的。 北方人再次反驳:当年北方富裕的时候,可没少出钱出人开拓南方,你们忘恩负义啊。 况且,北方破败,是因为数百年战乱导致的。 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恢复昔日荣光。 南方人嗤笑:大明立国十六年,北方已经被打下来十年了,你们怎么还没恢复? 要不要再给你们一百年时间?不行就是不行。 时代变了,现在是南方人的天下,懂不懂。 北方人被怼的哑口无言,因为这是事实。 不甘心的他们,开始寻找反击的办法。 这种争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国子监。 学生嘛,精力充沛,又比较闲,读了几本书就喜欢指点江山。 为打嘴仗贡献了最多的口水。 而这群学生,家庭背景都比较深,他们的观点能影响到许多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 就在北方人被怼的张不开嘴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出现了一个观点: “北方经济迟迟无法恢复,那是因为少了黄河。” 南方人自然是嗤之以鼻,认为是北方人找的借口。 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的北方人,自然要牢牢抓住,开始翻阅各种书籍,寻找证据。 结果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不少。 “黄河灌溉了几千万亩土地,产出的粮食能养活千万人口。” “光靠北方就能养活整个天下……” “现在黄河夺淮入海,北方失去了黄河水灌溉,自然无法恢复往昔盛况。” “还有航运,黄河是重要的航运线路,少了它北方就相当于是瘸了一条腿……” 他们甚至翻出了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黄河两岸有多少亩地,养活了多少人。 黄河的航运,为北方提供了多大的便利。 然后又拿出少了黄河之后,北方的情况。 如此详细的证据,南方人将信将疑,也开始翻书确定真假。 然后也不得不承认,北方人说的确实有道理。 于是双方的话题再次变了,不再打嘴仗,而是认真的讨论,如果黄河回归故道会带来什么好处。 好处太明显了。 北方那些土地将再次变成良田,减少了对南方粮食的依赖。 南方人不用缴纳那么多赋税,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至此南北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别吵了,让黄河回去吧。 对大家都好。 这时江淮地区的人也站了出来,别忘了我们啊。 黄河走了,淮水就有救了。 淮水恢复正常,江淮地区的百姓日子也会好过许多。 于是,民间开始广泛讨论,黄河回归故道的事情。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百官耳朵里。 一开始他们也觉得很荒谬,让黄河回归故道? 你们以为黄河是听话的狗,让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让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摆在眼前,他们也变得迟疑起来。 如果真的能让黄河回去,还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们无不摇头叹息。 还是那句话,黄河岂会听话的回去? 风险太大了,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后果。 陈景恪也一直在关注朱元璋的动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关于先秦的记载。 史书、诗词歌赋、随笔、地方志、族谱…… 只要和先秦有关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关于大象和犀牛的踪迹,以及气候变化情况。 很显然,这是为了搜集更多,关于温寒变的信息。 关于黄河的事情,陈景恪一开始还有些疑惑,老朱为何将此事拿到朝堂上来说。 难道他已经决定,要让黄河改道了? 这才两天时间啊。 还是说,他是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陈景恪比较倾向于后者。 但随着外界舆论的变化,他又疑惑了。 这舆论肯定是有人在引导,能在应天府做这事儿的,就只有老朱一个人。 可老朱这么做是为什么? 莫不是想为黄河改道造势? 他有些不敢相信,恰好朱雄英也来问他: “皇爷爷这是想做什么?” 陈景恪马上就有了主意: “我也疑惑,你可以直接去问陛下,他肯定不会瞒你的。” 朱雄英立即去见了老朱,没多久就一脸兴奋的回来了。 并带回一个消息,改道。 陈景恪震惊了。 老朱这也太果决了吧,黄河改道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说干就干? 然后就是深深的佩服,这才是老朱啊。 接下来他也开始想办法,为治黄做一份贡献。 让黄河改道,他也无能为力。 这事儿必须要经过,专业人才实地考察,然后规划出路线才行。 穿越者的见识和经验,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瞎出主意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黄土高原、河套平原上种草种树。 前世我国专门组建了多个部门,有的顶着风沙植树造林。 有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用飞机撒播草种。 还有很多公益组织,商业机构,慈善个体等群体的加入。 等经济好转,就开始封山育林。 再加上小冰河期过去,气候转暖降雨增多…… 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其他地方的荒漠,纷纷被攻克。 从卫星遥感地图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一步步变绿了。 这是中国人对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惠及全世界。 有那么一小撮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非要唱反调。 什么全是气候原因,和人的关系不大。 就笑嘻了,和人关系不大,为什么不见别的国家变绿啊? 中国人拥有丰富的植树造林的经验,陈景恪也参与过几次植树造林活动。 还在某宝上种了几十颗梭梭树。 所以他对这事儿还是有一丢丢经验的。 先是将前世常用的植物写下来,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将不适合当前的剔除。 然后就是封山育林,在这个年代其实也很好搞。 大明满打满算才六千多万人,大多都生活在中原地区和南方。 黄土高原和河套地区,可谓是人烟稀少。 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这些人。 将这些人迁出,安置在肥沃地区,还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河套地区是边塞要地,也不能全迁。 可以选出一部分地区作为聚居区,既能为边军提供资源,又便于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许多不错的主意。 比如当地的军户,闲着没事儿可以去种种树吗。 还有些主意则被他否了,实在是时代受限,没办法。 正在湖广巡查的朱标,得知应天府发生的事情,很是惊讶。 连忙写信给老朱,您老人家这是想干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济管不过来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气的吹胡子瞪眼,你小子学会说风凉话了是吧? 更可气的是,你小子光动嘴,不动手啊。 然后就写了一封信,将朱标痛骂了一顿。 不过也将温寒变、黄河改道的前因后果,详细的讲了一遍。 这封信足足有三四万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标的手上。 朱标看完信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就做出一个决定,去河南。 本来按照计划,下一步他应该去陕西,然后去山西太原见一见自己的三弟。 最后再去河南山东。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线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东,实地考察黄河改道的可行性。 第128章 皇商要不得 皇太子到来,山东官员自然不敢怠慢,就要启程前去见驾。 朱标早就料到这一点,提前一步知会各地方衙门。 没有召见就不要来了,管好地方,配合金钞局工作就好。 即便如此,他刚到的时候,山东布政使也带领上百位官吏、士绅前来参拜。 朱标看着这位布政使,心里暗叹不已。 倒不是针对这位布政使,而是因为别的事情。 按照规定,布政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有三个。 分别是主管行政的左右布政使,以及主管司法的按察使。 但因为胡惟庸案和赵瑁案,职务出现大量空缺,导致山东布政司就只剩下一个布政使。 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布政使权力过大,不利于政局稳定。 可这种重要位置,一时间还真不好填补。 低级官吏可以通过选拔民间人才来担任,高级官吏必须要经过系统培养才行。 主要是缺口实在太大,人不够用了。 这也是他不愿意大开杀戒的原因。 但现在说这个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加强监管,尽快将空缺补上。 很快朱标就安顿好,开始了工作。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的真正目的,表面上就是来推行宝钞新政的。 根本就没有人会怀疑。 暗地里则派人去打探,民间关于黄河的舆论。 百姓的反应嘛,其实没多大反应。 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二百二十余年,期

相关推荐: 寡妇门前桃花多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下弦美人(H)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角色扮演家(高H)   心情小雨(1v1强制)   姑母撩人   大唐绿帽王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