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鸩止渴。” “用不了十年……或许只要五年,黄河下游将彻底失控。” 这不是陈景恪胡诌,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一开始利用淮水支脉分流黄河水,效果很好。 然后没几年这些支脉全部被淤平,治理黄河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加高河堤。 不停的加高,一直加到决堤改道。 还好,后来有人发明了束水攻沙,缓解了这个问题。 强行支撑到清朝晚期,黄河彻底失控,重回故道。 黄河是回归故道了,但淮水水系遭到彻底破坏,大部分河流都被堵塞。 小雨涝,大雨淹。 整个淮水中下游,彻底成了洪涝区域。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人工整理水系,才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这么说,黄河夺淮入海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 一场持续九百年的灾难。 朱雄英被他描述的场景吓到了,情不自禁的咽了一口唾沫,脱口而出道: “那就更要种树了。” 陈景恪摇摇头道:“难。”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什么?” 他不理解,那里的地能种庄稼,为什么不能种树? 陈景恪叹了口气,说道:“小冰河期到了啊。” 第124章 温寒变 “小冰河期?” 朱雄英一脸疑惑,这是什么东西,难道是哪条河的冰期吗? 可一条河的冰期,和黄河中上游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叹了口气,小冰河期可谓是在明朝灭亡的关键节点上,重重踹了一脚。 否则,说不定还能多支撑几十年。 “年有四季,日有昼夜,这个道理人尽皆知。” 朱雄英点点头,可这和小河冰期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季之上还有一个,跨时更长的节气变化。” “姑且称之为温寒变吧。” 小冰河期不利于他们理解,温寒变就直观多了。 “温寒变?”朱雄英彻底迷糊了。 四季之上的变化?什么意思啊。 陈景恪尽量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解释: “这个变化以四百年为一个周期。” “四百年气候会变冷,四百年气候会变得温暖。” “就和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一样,不停的轮回。” 朱雄英听懂了,可也震惊的张开了嘴巴,好半晌才说道: “这……这……怎么可能,我为何从未听说过。” 如果这话不是陈景恪所言,他必然会认为是胡扯。 可即便他再信任陈景恪,也无法接受温寒变这个概念。 “哗啦……”外面传来声响,似是有人不小心踩到什么东西。 陈景恪心中一动,估计是监听自己的人,被温寒变给惊住失态导致。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就见房门被人推开,朱元璋面色凝重的走进来。 “皇爷爷。” “陛下……” 朱雄英和陈景恪连忙起身行礼。 朱元璋点点头,对外面说道: “任何人不得靠近此地十丈,违者杖毙。” “是。”孙福的声音响起,随后就是一阵脚步远去的声音。 朱元璋回身在主位坐下,道:“坐。” 朱雄英和陈景恪这才坐下,等着朱元璋开口。 陈景恪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亲自过来听课了。 不过这样也好,直接给他本人解释,效果更好。 朱元璋并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陈景恪今天要讲课,就想亲自过来听听。 毕竟看记录,远不如亲耳听有感觉。 所以他特意加快速度,将政务处理完。 等赶到时,屋内已经开讲。 怕打断陈景恪的思路,索性就站在门口听了起来。 一如既往的没有让给他失望,陈景恪直接点出了黄河水患的根源。 带给他最大启发的,就是黄河夺淮入海的后果。 淮水支流被堵塞,降雨无法排出,整片区域都将成为泽国。 这并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未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陈景恪只是略微一点,他自然也就明白过来。 心中马上就把工部的治黄疏给否了。 就在他以为陈景恪要提出解决办法时,哪知道话题突然转向了什么小冰河期,跨时数百年的温寒变。 这一下转变很突然,也让他无比震惊。 这东西不论真假,传出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暂时不能被太多人知道。 于是他立即发出声音,阻止陈景恪继续往下说,然后将所有人都驱赶开。 必须要确定,这玩意儿真的只是一种气候变化,还是有别的东西。 如果只是一种气候变化,那么在洪武朝发现这个变化,也可以算是文功一件。 如果还代表着别的东西,那就要慎之又慎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抬起头看了看陈景恪,开口问道: “你方才说了黄河夺淮入海的危害,可有解决之法?” 陈景恪很是意外,老朱竟然没有直接问小冰河期的事情,而是关心黄河? 难道他对这事儿不感兴趣? 不对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感兴趣。 算了,先不管这么多了,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吧。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却也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道: “方才我并未说完,黄河夺淮入海还有一个危害,甚至比淮水被堵塞危害还大。” 朱元璋道:“说。” 陈景恪起身拿起地图,用笔将洪泽湖给圈了起来: “黄河夺淮入海之后,会经过洪泽湖。” “洪泽湖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会大量淤积……” “面对如此大的水域,我们只有加高湖堤……” “用不了多少年,洪泽湖就会成为地上悬湖……” 陈景恪用手比划了一下:“比淮水上游所有的地方地势都要高……” 朱元璋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洪泽湖处在淮水下游,如果它的地势比上游还高。 就会成为一道长堤,堵住上游的水,无法流入大海。 一旦天降大雨,就定然会形成内涝。 最可怕的,还是黄河在洪泽湖上游的河段决堤。 到时候河南南部、应天北部的广大区域,将会成为泽国。 这不是陈景恪危言耸听,在上一世发生过无数次。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二零二一年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河南和安徽受灾最严重,其原因就是洪泽湖堵住了洪水,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就形成内涝。 大家都知道洪泽湖的危害,但就是没人能动的了它。 为什么? 利益。 洪泽湖代表的利益太大了。 利益大,话语权自然也就更大。 而河南安徽的话语权,自然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只能牺牲话语权小的地区。 你们淹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洪泽湖就是我的饭碗,谁敢动一下试试。 我象征性的给你们一点捐款,你们还要感谢我。 就是这么简单。 可以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遗祸长达千年。 直到二十一世纪,大量百姓还饱受其害。 现在是大明洪武年间,洪泽湖的地势还没有那么高。 如果及时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都不会再出现。 朱元璋看着地图,面色无比的凝重。 陈景恪描述的场景,他只要想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以前只是觉得,黄河夺淮入海,就夺了呗。 不过是一条河,走哪条河道不是走啊。 现在终于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疑虑,就说道: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变农作物。” 这一点朱元璋是很认同的,他推广棉花的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汉武帝虽然有种种缺点,但绝对不是昏君。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推广小麦。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真的是寒冷期?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寒冷期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连年洪涝,连年干旱……而干旱又会带来蝗灾。” “汉武帝时期,这些灾难可谓是接连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汉武帝发动军队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些他自然也知道。 只不过这些天灾,向来被认为是汉武帝失德,天降惩罚。 难道真的是因为寒冷期的原因? 如果是真的,儒家那帮子人要疯啊。 “除了汉武帝,还有相关记载吗?” 陈景恪颔首道:“有,王莽时期四月天降大雪竹柏冻死,这个记录陛下应当也知道。” 朱元璋再次点头,他可太知道了。 史书的评价是,王莽失德天降灾祸。 “其实王莽时期,正处在寒冷期加剧的节点,等光武帝继位气温略有回升……” 啊这……朱元璋有些无语。 如果是真的,那王莽也太倒霉了吧? “但也只是略有回升,并未真正进入温暖期,整个大气候依然偏冷。” “甚至出现了极端天气,比如汉殇帝时期,关东地区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降雨。” “汉安帝继位后,更是下了一场更大的雨,波及从关中到冀中大片区域。”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冬小麦的播种都受到了影响……” “然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干旱……干旱过后又是半年的大雨……” “之后这种极端天气更是时常出现……” “史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陛下派人一查便知。” 朱元璋没有说话,不用去查这事儿他知道,后汉书记载的很清楚。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寒冷期达到了巅峰……” “史书有记载,曹操派曹丕去广陵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 “因为淮河结冰,练兵不得不终止。” “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关于淮河结冰的记录。” “但,臣以为之前必然也有相关记录,只是大量书籍毁于战火,相关记录也消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开始由寒转暖……” “极端天气越来越少,农作物的产量也开始回升……” “到了隋唐时期,温暖期恰好到来……”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建立强大的吐蕃,也得益于此。” “整体气候变暖,高原上的冻土开始融化……” “生长出了更多的草木,能喂养更多牲畜。” “更多的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庄稼的产量也增高了……” “食物增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吐蕃崛起固然有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的因素,但气候条件为他提供了基础。” “南宋时期,温暖期进入了尾声,气候开始由暖转寒……” 朱元璋猛然反应过来。 如果陈景恪的推测是真的,温寒变真的存在。 南宋是温暖期尾声的话,那大明岂不是…… 陈景恪郑重点头,道: “大明即将面临多灾多难的寒冷期。” 第125章 如果……万一呢。 “大明现在正处在新一轮温寒变的过渡期……” “气温比之隋唐时期已经凉了许多……” “随着时间流逝,最多不过百年,将会彻底进入寒冷期。” “汉朝时期的极端天气就会频频出现……” “陛下可以找人翻找一下史书,定然可以从蛛丝马迹里,看出这种变化。” 朱元璋的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就相信陈景恪的话。 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也让他不敢无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 那大明的运气也不好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但大明面临的局势,比汉朝还要恶劣无数倍。” “我们的人口比汉朝时更多,负担也就更大。” “汉朝时期因为王景的治理,黄河水患还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臣以为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布局。” 朱雄英也是一脸凝重,他已经彻底相信了陈景恪的话。 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怀疑过是假的。 朱元璋久久不语,感情上他比较倾向于相信陈景恪的推理。 可理智告诉他,证据还不够。 主要是周期太短了,很难说是周期变化,还是异常气候。 陈景恪也知道自己的证据不足,但没办法啊,他总不能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华夏历史确实足够长,可秦朝时期那几场大变故,几乎将先秦史书毁灭的七七八八。 他只能拿汉朝之后的史书记载当证据。 咦,不对,好像还有个东西可以作为证据。 他连忙补充道:“陛下,还有一件事情,可以用来佐证温寒变,且可以查到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 朱元璋问道:“哦,何事?” 陈景恪说道:“犀牛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喜欢生活在温度高的地区……” “陛下可以翻一下史书,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关于大象的记载就比较少。” “这是因为寒冷期,大象和犀牛南迁了。” “隋唐时期温暖期到来,大象和犀牛再次北上。” “在关中乃至山东河南地区,都发现过野生的犀牛和大象。” “宋朝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更多,淮水流域生活着大批的野生象群和犀牛。” “现在,犀牛和大象的活动区域,已经南迁到了荆襄一带。” “而且随着气候变冷,还会进一步南迁,最终退缩到云南一带。” “陛下可以查找先秦的史料,看看哪个时期关于大象犀牛的记载很多,大概率就是温暖期。” “鲜有这两种动物的记载,就说明是寒冷期……” “如果我没猜错,这种突然变少和突然增多,间隔的时间应该在三百到五百年之间。” 虽然寒冷期到来,并不是所有大象和犀牛都能迁走。 但残留的那些,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杀光。 所以,寒冷期中原王朝对这两种生物的记载,相对比少上许多。 朱元璋脑海里顿时浮出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生活有虎豹和犀牛大象的。 而且定然是数量很多,百姓饱受其害。 否则不会因为驱赶,就‘天下大悦’。 如果陈景恪说的规律是真的,那通过大象和犀牛出现在史书里的频率,确实可以判断温寒变的真实性。 不过他并没有说信还是不信,而是问道: “还有吗?” 陈景恪摇摇头:“暂时只能想到这么多,如果再发现别的证据,我会禀明陛下的。” 朱元璋点点头,忽然说道:“你还是没有解释,为何河套地区不能种树。” “就算温寒变是真的,和那里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他对小冰河气候的介绍远远不足。 于是就拿起笔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 “温暖期,气候会整体变暖,降水线也会往西北方向移动……” “大概就是在这里……晋陕和河套的雨水会增多。” “寒冷期,气候整体变冷,北方尤其明显……” “而降水线也会向东南退缩,大概是在这里……” 他又画了一条虚线: “臣并不知道具体的线在哪里,这只是大致画的,给陛下做个参考。” 朱元璋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陈景恪继续说道:“寒冷期,降水线向东南移动,晋陕和河套地区降雨减少。” “天气变冷本就不利于草木生长,加上雨水不足,就更难以存活了。” 朱雄英挠了挠头,疑惑的道:“汉朝是寒冷期,为何河套就水草丰美。” “唐朝是温暖期,开始荒漠化了呢?” 朱元璋心中赞许不已,果然不愧是咱的乖孙啊,就是聪明。 陈景恪也有点意外,这小伙子脑子很灵活啊。 “草木能保土保水……” 朱元璋和朱雄英都面露疑惑,保土他们知道,保水是什么意思? 陈景恪顿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天上下了十份雨。” “森林可以吸纳七成的水,草原可以吸纳五成……” “到了干旱时期,草木就可以依靠事先储备的水份存活下来。” “汉朝时期,河套还是草原,晋陕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 “所以,即便当时是寒冷期,这两地依然能保持不变。” “而到了唐朝,因为无节制的砍伐、垦荒、放牧。” “晋陕和河套地区的草木大面积消失,导致土地裸露……” “没有了草木,天上下十份雨,有九份都流走了。” “而且这些流走的水,还裹挟大量的泥沙。” “剩下的一份水,太阳一晒也就没了。” “唐宋时期,即便土地荒漠化,河套依然是重要的产马地和农垦区。” “单纯是因为降雨量足够,再加上还能从黄河引水灌溉。” “可是到了寒冷期,降雨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又没有储水的能力……” “基本上很难种植草木了。” 朱雄英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说白了,一切都是因为人在破坏。 汉朝时期,河套地区人还比较少,草木没有遭到破坏。 隋唐时期大量迁徙百姓过去,草木就被破坏了。 现在恰好赶上寒冷期,就很难种活草木了。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再提出疑问,才继续说道: “现在河套和晋陕地区,还有不少草场存在。” “随着气候的逐年恶劣,当地百姓活不下去,必然会拼命压榨这最后的绿色。” “直到最后,整片大地都化为荒漠。” “到那个时候,要么朝廷想办法将他们迁出来,要么他们活不下去……” 后面的话他没说,但朱元璋却明白是什么意思。 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造反。 前世历史上,明朝晚期动乱最频繁的区域,正是陕甘。 李自成就是陕地人。 不造反不行,气候恶劣,连年天灾,朝廷又无力赈灾,还要征收各种税。 百姓除了造反,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朱元璋想的更多,河套可是最重要的养马地之一。 还是抵抗草原侵袭的,桥头堡和重要补给站。 如果这里彻底荒芜,将直接影响到大明的战马储备。 还会让大明的边防,失去一个支撑点。 影响实在太大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温寒变真的存在。 可作为皇帝,他要做最坏的打算。 万一是真的呢? 不敢赌,也不能赌。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如果大明真的即将进入寒冷期,北方气候…… 咦,朱元璋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寒冷期北方气候反常,降水线也向东南移动,那南方呢? 南方受不受影响? 想到这里,他连忙追问道:“你只说了北方,南方呢?” “若寒冷期到来,南方会如何?” 陈景恪心道,你终于问出问题的精髓了,也省了我许多口水。 “南方也会受到影响,淮水都能结冰,长江沿岸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比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 “越往南,气候就越是温暖甚至炎热,受到寒冷期的影响也就越小。” “到时候大明的粮食安全,就只能靠湖广、江西和两广来确保了。” 朱元璋的表情愈发凝重。 靠这三个地方提供的粮食,能维持偌大的国家吗? 答案毫无疑问,不行。 所以,朝廷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陈景恪刻意没有提中南半岛,以及南洋列岛。 不是不想提,而是害怕这时候提了,会引起朱元璋的误会。 以为自己是想引导朝廷南征,故意伪造的温寒变概念。 若真如此,就弄巧成拙了。 毕竟,他的鹰派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天天给朱雄英讲开疆拓土的故事。 朱元璋怀疑他,也不奇怪。 不过他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宋朝时期,中南半岛稻米一年三熟,这个事就已经传入中原。 还引进了占城稻,和中国南方水稻进行杂交。 培育出了生长周期短,口感更好的水稻。 朱元璋可是能写出皇明祖训的人,他既然能列出那么多不征之国,定然是做过了解的。 对中南半岛的情况肯定很清楚。 不用自己刻意去提醒,只要他相信了温寒变存在。 早晚会将主意,打到中南半岛上面。 就算他想不到,自己再找机会提醒也不迟。 反正以现在大明的情况,就算提了暂时也没办法南征,不耽误这一时半会儿的。 还有个原因是,这事儿真不急。 大明至少还有几十年时间做准备,南征的机会多的是。 现在,先留出时间,让朱元璋去证实温寒变的真实性。 接着,陈景恪又讲了一些小冰河期的气候特点。 着重强调了,这个时期的气候是如何恶劣,生存是如何困难。 并且还拿东汉末年做类比。 从表情就能看得出,朱元璋内心非常沉重。 眼看讲的差不多了,陈景恪就果断结束了今天的讲课。 朱元璋又问了好几个问题,才终于起身离开。 在走之前,还警告两人:“不要讲此事告诉任何人。” 陈景恪自然不会乱说。 朱雄英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保证不会透露半个字出去。 ----------------- 回到自己的寝宫,朱元璋对孙福说道: “将伺候太孙的那几个人……嗯,全部送去凤阳守皇陵吧。” 孙福连忙道:“是,奴婢这就去安排。” 朱元璋没有再说什么,他本来想将这几个人全杀了灭口的。 但想想又觉得没必要。 温寒变之事,如果是假的,也就没有保密的必要了。 如果是真的,早晚都要公开。 只有公开,朝廷才能名正言顺的做准备。 只是在朝廷做好准备之前,暂时不宜公开罢了。 当然,杀了也没关系,就是几个奴仆而已。 只是乱杀人会让周围人不安,积累的恐惧多了,容易生变。 且这是伺候朱雄英的仆人,他也不想轻易见血,怕不吉利。 所以,才改口将这些人送到凤阳守祖坟。 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随口处理完,就转而思考起今天陈景恪说的话。 首先黄河之事是证据确凿的,是选择阵痛,还是选择长痛? 他个人是倾向于短痛的,可这么大的事情,就算他是朱元璋,也不可能一言而决。 怎么说服群臣是个很大的问题。 就算说服了,怎么改道也是个大问题。 至于温寒变,这个问题眼下还不重要。 但也不能不管。 还是那句话,陈景恪一直以来的表现,让他积累的足够的信誉。 就算如此荒谬的推断,朱元璋也不敢直接断定就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呢?万一呢? 眼下就是最佳布局的时机。 如果错过了,那后面就只能硬抗。 想想汉末三国时的情况,他对大明熬过寒冷期不抱任何希望。 提前布局,或许还有一些希望。 但问题就在于,万一这个推断不成立,温寒变并不存在。 那他做的所有准备,都是劳民伤财。 所以还是要想办法,来证实这个猜测。 脑子一团乱麻,如果标儿在就好了,还能和他商量一下。 要不叫他回来? 不成不成,朱元璋马上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温寒变就算是真的,大明还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眼下宝钞最重要。 不过虽然朱标不在,他还是有一个人可做商量的。 那就是马皇后。 想到自己的贤内助,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就往坤宁宫而去。 第126章 雄才大略马皇后 马秀英也是遛弯刚回来,正坐在花园里透气。 看着自家媳妇,老朱乱糟糟的心顿时就安生了。 一溜烟就来到马秀英身边:“妹子,咱来看你了。” 马秀英眼神里浮出一抹笑意,嘴上嫌弃的道: “来就来了,晃悠个啥,坐这吧。” “唉。”老朱屁颠屁颠的在她对面
相关推荐:
寡妇门前桃花多
倒刺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媚姑
角色扮演家(高H)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狂野总统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