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 “我家里有点事,你们先吃着。” 虎哥头都不回的离开了。 和他相熟的人很是疑惑,他家不是在南边吗,怎么往城西去了? 不过很快就被话题吸引,将此事抛在了脑后。 虎哥是个有把子力气的人,自己聚集了一帮子人,在码头立住了脚。 虽然工作很辛苦,可收入稳定。因为是老大,还有许多隐形福利。 所以他兜里还是有几个钱的。 他手里也有几张宝钞,甚至还有一张一贯钱的。 本想着存起来,到时候缴税用。 可众人一番话让他动摇了。 这可都是血汗钱,万一到时候朝廷政策发生变化,自己可就亏大了。 还不如现在高价卖出去,既不用承担风险,也可以小赚一笔。 可等看到收宝钞的摊子,他又不甘心起来。 四个月,只要再等四个月,这些宝钞的价格就能涨四成,顶他在码头干半年。 难道就这样放弃了? 就在他为难的时候,就见收宝钞的摊子乱了起来: “假钞,这是假钞,竟敢拿假钞行骗,你找死。” 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惶恐的道:“不是,这不是假的,这是我辛苦一年多才赚来的,怎么能是假的呢?” “还敢狡辩,你看着纸,这上面的字,还敢说不是假的……走去衙门” 中年汉子被人架着去了衙门,只留下唏嘘不已的众人。 谁都知道,他是被人坑了。 这次去衙门,就算证明假钞不是他做的,也少不了被罚一笔。 里外里亏的更多。 看到这一幕,虎哥再不犹豫,拿出宝钞来到摊位前: “我这里有宝钞,换了。” 他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在码头三教九流的人都接触过。 知道私铸的铜钱危害很大,会导致钱币贬值。 铜钱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纸钞? 只要有假钞在,朝廷回收再多都没用,宝钞价格涨不起来。 还不如趁现在卖出去,还能小赚一笔。 如他一般想法的人很多,赶紧换了小赚一笔吧。 但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赌徒,很多人选择囤积宝钞。 这一把,要赚个大的。 且说假钞的事情。 中年汉子被扭送衙门,经过一番拷打审讯,终于证明假钞不是他做的,他也是受害者。 但依然交了一大笔钱,才被放出来。 从此他再也不信任宝钞,非但如此,还影响到身边许多人。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那张假钞,衙门的人本来并不在意。 这年头私铸钱币的人多了去了,朝廷都没办法,上报也是无用。 甚至还会被训斥一通,你们这里有假钞,为什么才发现?为何不去调查? 到时候鸡吃不着,反落一嘴毛。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这事儿就此作罢。 巧的是,这个衙门新来了一个官吏,正是去年恩科新晋进士。 来这里磨砺的。 新官,又是科举进士,自然迫切的想立功。 就力主将此事上报。 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未来前途无量,别人也不想得罪他。 于是就将事情报了上去。 兜兜转转之间,这份报告就到了朱标的手里,看到这张假钞他脸色剧变。 最近一直在跟着陈景恪学习货币知识,顺带也学习了许多经济理论。 他对假钞更加的敏感。 私铸铜钱虽然危害大,但这玩意儿依然是铜铸的,还有一定流通性。 就算明知道是假的,百姓也能捏着鼻子用。 可是宝钞不一样啊,这玩意儿一旦造假泛滥,真就成废纸了。 朝廷所有的计划,都会成为泡影。 而且此事还会影响到朝廷的信誉,以后再想推行别的改革,阻力会更大。 不行,此事必须要尽快解决。 想到这里,他将报告和假钱拿起来,直奔皇宫。 朱元璋见到假钞之后,眼珠子都红了,怒道: “查,立即给咱查,咱要诛了他们的九族。” 朱标却拦住了他,说道:“爹,且先息怒,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元璋瞪着他,道:“怎么了?” 朱标就将铜钱和纸钞的区别,简单讲了一下,然后道: “私铸铜钱还能使用,也不影响官方铜钱的价值。” “宝钞不一样,一旦假钞的消息传出去,必然会引起百姓恐慌。” “到时候宝钞就真一文不值了。” “所以这件案子要查,但不能大张旗鼓的去查。” “况且这张宝钞不知道流转了多少次,一时间又哪里能查到是谁造的假。” “贸然出手反会打草惊蛇,让贼人隐藏的更深。到时我们想查到他们,就更难了。” 朱元璋也冷静了下来,说道:“宝钞的事情我了解的不如你多,你说该怎么办?” 朱标沉声道:“来之前我让人去找了陈景恪,等他过来问问他的意见吧,或许他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正说话间,有内侍进来禀报,陈景恪到了。 第101章 我搞定无酸纸 看到假钞,陈景恪一点都不奇怪。 制作技术不过关,很容易仿造。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真正麻烦的地方在于。 大多数人连文字、图案和印章的真假,都分辨不出来。 感觉像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在这种情况下,造假就太简单了。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直言不讳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二人。 朱元璋一张脸已经阴沉的,能滴出水来了。 朱标束手无策,单单是制作技术问题,他还可以逼一逼工匠想办法。 可百姓不认识真假宝钞,如之奈何? 总不能挨个教他们怎么辨认吧? “景恪,你的主意最多,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陈景恪说道:“只能在制作技术上着手,如果朝廷制作的钱钞谁都无法模仿,百姓一眼就能看出真假,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朱标苦笑:“这又谈何容易。” 朱元璋却猛然抬头,盯着陈景恪道:“你能做到,对吗?” 朱标心下叹息,老朱这是病急乱投医啊。 陈景恪虽然能力出众,可这工匠之术……不对。 他猛然想到望远镜和显微镜,还有洗盐法…… 这些神奇的东西都能弄出来,说不定还真掌握着什么奇特的技艺呢。 想到这里,他也连忙问道:“景恪,你有办法造出这种一眼可辨真假的宝钞?” 陈景恪心下很是得意,你们还不是要求助于我这个穿越者。 嘴上却习惯性保守的道:“我倒是知道一些特殊的技巧。” “但制作条件极为复杂,能不能成我也不敢肯定。” 朱元璋立即就说道:“那就慢慢做,咱让宝钞提举司的人全力配合你,务必将这种宝钞造出来。” 陈景恪道:“臣勉励一试。” 如果是之前,朱元璋肯定会不满意。 什么勉力一试?必须给我完成。 和陈景恪接触多了,知道他就是这种性格。 当医生养成的,从来不说肯定的话,即便有十足把握,也只会说七分。 朱元璋一开始还觉得,他缺乏自信和担当,后来习惯了也不再说什么。 制作新宝钞的事情有了眉目,可旧钞的事情依然没有解决啊。 谁都不知道市面上有多少假钞,全部回收朝廷也承受不住。 关键是,如果不将造假之风遏制住,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假钞流入市场。 到时候朝廷怎么办? 朱标就将当前的困境讲了一遍:“景恪可有解决之法?”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 朱元璋和朱标也没有打扰他,大殿一时间安静下来。 过了约莫一刻钟,陈景恪终于开口:“之前发行宝钞时,可有统计过每个地方发行了多少?” 朱标摇摇头,苦笑道:“并未具体统计过,近几年发行的情况,我们还能推测出一个大致数字。” “再往前发行的,就无法统计了。” 陈景恪心下叹了口气,果然如此。 老朱真是啥都不懂,全凭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政策。 但这会儿说这些已经晚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各地域之间流通性很差,那些人制作出来的假钞,只能在本地使用,且很难流入外地。” “先派人去全国各地,悄悄的查一查当地宝钞情况,看哪里的假钞数量最多。” “基本就可以确定,当地有人在造假。” “然后再查,哪些人手中流出的宝钞最多……差不多就能锁定是谁干的了。” 本来朱标想说,万一那些人把假钞运送到异地使用呢。 听到最后一句,顿时就不说话了。 不管他们将假钞拿到哪里使用,只要规模足够大,就必然需要一个有足够实力的人,往外释放才行。 找到那个人,就能揪出造假钞之人。 “此法甚妙,果然还是景恪你对宝钞最为了解啊。” 陈景恪谦虚的道:“殿下过奖了。” 朱标似乎想到了什么,眉头又皱了起来: “如果百姓拿假钞前来兑换物资,我们是给还是不给?” “只是一两个人,我们不兑换还没什么。” “若持有假钞的人很多,我们要是不兑换,恐怕会引起百姓恐慌。” 朱元璋突然开口道:“换,不论真假全换,不论朝廷损失多少钱粮,将来都能十倍百倍的补回来。” 朱标顿时就明白了这话的意思,敢造假宝钞的,必然都是当地有钱有势的人。 将他们揪出来,九族灭了,家产全部充入国库。 到时候不但假钞造成的损失能补回来,还能大赚一笔。 事情有了解决的办法,他也终于松了口气。 这是,陈景恪问道:“殿下,之前提议的,组建专门的宝钞管理衙门,不知可有准备好?” 朱标点点头回道:“已经有了计划,准备等三月份开通宝钞兑换时,再正式组建。” 陈景恪沉声道:“提前组建吧。” 朱标疑惑的道:“为何?” 所谓的专门管理宝钞机构,就是陈景恪之前提议的,管理宝钞发行、流通情况的衙门。 该衙门会在各大城镇开通分部,以便于更好的完成任务。 还要观察统计当地的经济情况,比如百姓主要靠什么为生,有多少大地主,多少大商人等等。 将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可以推测货币发行量。 还能帮助朝廷,更详细的了解地方经济情况。 总之,用处很大。 朱元璋和朱标,对这个衙门很感兴趣。 之前还让陈景恪专门写了一本,关于货币、经济类的书。 陈景恪对这方面了解也有限,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已经非常超前了。 朱标找了一帮子人进行研究。 最近几个月,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 越研究他就越觉得,经济一道的学问深奥无比。 对经济一道了解的越多,他就越觉得大明现行政策漏洞百出。 而对于提出全新经济理论的陈景恪,也就越是佩服。 此时,陈景恪要提前组建宝钞管理衙门,他第一时间不是反对,而是问为什么。 陈景恪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新衙门的建立,需要一把火,才能更快的获得世人认可。” “就用那些造假钞的人的血,来为新衙门扬名吧。” 朱标心潮澎湃,但也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 “你想让新衙门掌握一支武装力量?” 第102章 大户就是养肥的猪 陈景恪的画外音,是让这个新机构自己去查这个案子。 可是敢造假钞的都是亡命徒,没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是查不了他们的。 武装力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敏感的,给宝钞管理衙门一支这样的力量,那意义就完全变了。 朱元璋的表情也凝重起来。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殿下可知私铸钱币之事为何屡禁不止?” 朱标回道:“利润巨大。” 陈景恪却说道:“不尽然,朝廷对此事不够重视,或者说治理不得法,才是私铸泛滥的根本原因。” 朱标皱眉道:“大明律规定,私造宝钞者斩,私铸钱币者绞……这还不够严厉吗?” 陈景恪摇头道:“有法而不执行,约等于无。朝廷只制定了律法,却并没有想过如何更好的执行。” “我知道,朝廷每隔几年都会督促各衙门,打击私铸钱币之事,每次都收获颇丰。” “可是衙门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地方,而不是打击铸私钱。” “这属于他们职务之外的工作,朝廷督促的时候他们就去做一下,朝廷不督促他们就不管了。” 朱标沉默了,因为真相确实如此。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所以你想组建一个机构,专门用来打击铸私钱是吗?” 陈景恪道:“陛下英明,就是如此。新衙门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打击铸私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权力。” “而他们的升迁,也只看打击铸私钱的成绩。” 朱元璋和朱标都陷入了沉思,这个思路他们之前从未想过,但确实很有道理。 可一个新机构,尤其是掌握武装力量的机构,太敏感了。 他们要好好衡量一下其中的得失。 陈景恪也知道他们的担忧,于是又抛出了另外一个砝码: “陛下、殿下,还记得之前我们讨论过的赋税问题吗?” 父子俩愣了一下,赋税问题? 想起来了,大户会想办法将自己该交的税,转嫁到百姓头上。 在土地兼并的情况下,百姓很快就会被榨干最后一滴血。 到时候百姓活不下去,朝廷收不上来税也难以为继。 可是,为何他突然重提这个问题? 和这个管理宝钞的新机构有什么关系? 朱标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的道:“让新衙门暗中调查地方大户,确实有助于朝廷了解地方情况。” “但他们没有行政权,也无法阻止大户转嫁赋税问题吧。” 朱元璋却露出了然之色,说道:“你想让这支武装力量去问大户收税是吗?” 陈景恪惊讶不已,这么快就想到了,果然不愧是老朱啊。 “陛下英明,就是让他们去问大户收税。” “还是那句话,他们没有任何行政权,只有收税的权力,而且只能问拥有一定资产的大户收税。” “朝廷可以规定,他们追缴的税款,一半归他们自己,一半上缴国库。” “如此,我相信他们会拼了命的去查那些大户。” 朱标恍然大悟,他也终于明白了陈景恪的真正谋划,不禁说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原来如此。” 如果朝廷直接说,我要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专门用来问大户征税。 那必然会引起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就算朝廷强行组建了,估计这个新部门的成员,连衙门大门口都出不来。 敢出门就会被人弄死。 现在先以打击铸私钱的名义,将这个机构组建起来。 这是个很正当的理由,打击铸私钱历来是一件大事。 没有人会怀疑。 等机构组建完成,并将当地的情况基本掌握,再摇身一变。 俺们不装了,俺们是收税的。 到那个时候,地方势力再想针对他们也晚了。 而且这里面还存在一定心理因素。 这个机构突然出现,大家会出现应激反应,集体针对。 当习惯了它的存在,就算再怎么恨它,也很难组织太多人一起去针对。 这一点老朱是最清楚的,锦衣卫一开始也不是干这个的。 等大家慢慢习惯了这一支力量的存在,突然就挂牌成立了。 群臣就算再不愿意,也只能捏着鼻子接受。 “自从上次和陛下谈过赋税难题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解决……” “后来在汉武帝身上获得了灵感……汉武帝其实就是武装收税……” “只不过他并未将这种模式,变成制度保留下来。” “等他驾崩,这种模式也就被继任者给放弃了,甚至被后世认为是恶政。” 朱元璋不屑的道:“但他确实用此法,逼的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说是恶政也不为过。” 陈景恪没有反驳,因为这是事实。他顺着老朱的话,说道: “所以我们若行此法,就要吸取其中的教训。” “问百姓收税,是地方衙门的事情。” “这支武装力量只问大户收税,若敢向普通百姓伸手,不但无功反而有罪,要重罚。” “如此,既能限制他们的权力,又能有效杜绝汉武恶政的出现。” 朱标赞道:“好办法,再以重利驱使,他们会发了疯一样的找大户的麻烦。” 毕竟查到一家,就能获得一半的奖励,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钱啊。 比辛辛苦苦压榨百姓,利润大了无数倍。 当然,朝廷不可能给这么多奖励,但即便是给两三成,那也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 至于会不会有无辜大户因此受害…… 对不起,作为朝廷我们打击的就是大户。 就像是圈养的豕(猪),养肥了就杀一批。 只要百姓不乱,天下就乱不了。 朱元璋已经被说服,道:“好,你的这个建议原则上咱同意了,具体细节咱们后边再商量。” “哦对了,你和锦衣卫那个小旗官杜同礼不是很熟吗,正好把他也调过来吧。” 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让陈景恪瞬间出了一身的白毛汗。 锦衣卫是什么机构? 你一个太孙伴读私下和他们结交,是想做什么? 换成别的朝臣敢这么做,这会儿估计已经等着投胎了。 也就自己数次为朝廷解决大难题,且也没有利用这层关系做什么事情,否则不会这么容易过关。 这次朱元璋只是警告,并没有惩罚。 再有下次,谁都救不了自己。 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仗着穿越者的身份,就去做犯忌讳的事情。 第103章 十年后让位给你 看着陈景恪的背影消失,朱标说道: “您老就不怕把他给吓着了?” 朱元璋道:“他要是就这点胆量,咱还瞧不起他呢。” 顿了一下,又说道:“只要他不傻,就应该能看得出来,咱这是在护着他,在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否则,咱大可以什么都不说,把这个把柄留着,将来以此将他给收拾了。” 朱标点点头,这才符合他心目中那个老爹的做法。今日竟然提点陈景恪,属实有点出乎他的意料。 “您老人家对他可谓是青睐有加啊。” 朱元璋斜睨道:“你是不是觉得,咱应该处处防着他?将他的把柄攥在手里威胁他?” 朱标心道,您老人家可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儿子在腹诽自己,冷哼一声道: “那是对一般人,陈景恪是一般人吗?” “对他这样的人,就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他才十三……今年十四了,还是个半大孩子。” “咱就用真心去对他,就算是块铁,也能给他暖热喽。” “这样他才能心甘情愿的,将才能拿出来为大明效力。” 朱标点点头,并补充了一句:“该有的防范还是要有的。” 朱元璋说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行,咱们既要对他好,也要提防他,两者并不冲突。” 说到这里,他突然感慨的道:“以前咱从不将别人放在眼里。” “不就是治国吗,咱能从一个穷孩子变成皇帝,还能治不好一个国家?” “哪里不懂学就是了,不会比任何人差。没有他们,咱一样能将大明治理好。” “可是和陈景恪接触久了,咱也不得不承认,治国咱确实不如他。” “既然知道了不如人家,那就虚心一点,好好跟着人家学。” 朱标并没有被自家老爹,这番慷慨激昂的话给感染到。 当了二十八年父子,他可太了解自家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别看现在说的好,翻起脸了谁都不认。 而且他更好奇另一个问题: “陈景恪的想法很独特,可以视为革新派,您就不怕他将国家搞乱了?” 朱元璋自信的道:“怕什么?咱能白手起家建立大明,还能怕国家出乱子?” “但咱也不是傻子,哪些政策可行,哪些不可行,咱心里也有点判断。” “只要不是太离谱的,试试又何妨呢?” “成了,大明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说不定国祚能多延续一两百年。” “不成,咱再改回来。最多就是乱上一阵,大明亡不了。” 朱标也不禁为自家老爹的胸襟和自信感到敬佩。 朱元璋看着朱标,说道:“咱敢如此,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你在。” “我?”朱标很是意外。 朱元璋苦笑道:“有时候不承认都不行,我老了,眼界思想都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想法了。” “陈景恪讲的东西,有些我能懂,有些完全无法理解。” “就像是经济一道,我也在研究,可越看就越糊涂。” 说到这里他忽然骄傲的道:“但标儿你能懂,比咱强。咱可开心了,比咱自己懂了都开心。” “就算将来咱不在了,以你的能力和威望,也能继续带领大明前行。” 朱标非常感动,自家父亲对自己,真的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啊。 “爹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笑道:“咱相信,你从来没有让咱失望过,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 “还有咱的乖孙,从小跟着陈景恪,他将来懂的肯定比你还要多。” “一代人比一代人强,咱看着心里就高兴。” “嘿嘿,陈景恪在引导乖孙,他以为咱不知道吗。” “咱之所以没有阻止,是因为他没有往歪路上引,教给乖孙的也都是真正的学问。” “只要他能一直如此,咱就让他引导又能如何?” “咱巴不得他将所有本领,都教给乖孙呢。” 提起自家儿子,朱标也非常欣慰。 以前这孩子只是聪慧,现在学识和才能也在快速增长。 将来肯定比自己强。 难得和儿子谈一次心,朱元璋也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你要快点成长起来,咱再给你看十年家。” “十年后就将这个位置让给你,然后和你娘安享晚年。” 朱标激动的道:“爹,万万不可,我能力不足您万一,怎能担此大任……大明离不开您啊。” 朱元璋很是欣慰,嘴上却斥道:“没出息,你要立志超过咱才行。” “什么大明离不开咱,等咱没了咋办?” 朱标还想解释,朱元璋挥手阻止他,说道: “咱知道你想说什么,但这个位置早晚是你的,这是不容改变的现实。” “等咱老了就会精力不济,再坐在这个位置上,对大明反而不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啊,大明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君主掌舵才行。” “所以不论你是怎么想的,都要坐上这个位置。” 说到这里,他用舒缓的语气说道: “你娘还没有看过这大好河山,你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咱带着她到处走走看看是不是。” 朱标终于不再推辞,郑重的道:“是,儿子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元璋欣慰的道:“这才对嘛。” 父子俩都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很快就恢复正常,开始探讨武装收税之事。 朱元璋严肃的道:“若此法能成,至少能延长百年国运,你一定要亲自盯着。” “在布局未完成之前,切记不可走漏任何风声出去。” “不论对任何人,都要说是为了打击假钞。” “就算是参与此事的人,也暂时不要让他们知道真相。” 朱标郑重的道:“您放心,此事暂时就只有您、我和陈景恪三人知晓。”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待赵瑁窝案结束,就由你出面将毛骧和他的党羽全部剪除。” “然后将锦衣卫里的蛀虫也清理掉,剩下堪用的全部转到新衙门去。” “至于锦衣卫,就让它成为历史吧。” 出乎意料的是,朱标竟提出了反对意见:“我以为,锦衣卫不能废除。” 朱元璋惊讶的道:“哦,为何?你以前可是很讨厌锦衣卫的。” 朱标有些尴尬的解释道:“那是儿子以前不懂事,锦衣卫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他们的权力太大了,需要加以限制。” 朱元璋笑道:“很好,看来你已经有想法了,那就去做吧。” 第104章 再搞定变色油墨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和朱标谈了什么。 从乾清宫出来,他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或许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多几分忍耐。 但绝对不会无限度的纵容。 自己也不能仗着这一点,就飘的太厉害。 如果不想死,有些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锦衣卫这样的机构,自己竟然也妄想布局插手,是真的飘的没边了。 一定要引以为戒,绝对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回到自己的住所,花了好一会儿时间,才让自己平静下来。 然后就开始思考印钞的问题。 纸钞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纸张,二是油墨。 他也正是准备从这两方面入手的。 作为发哥的半个影迷和郭天王的半个歌迷,前世他是看过《无双》的。 演技是真好,剧情也跌宕起伏。 然而,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整部剧的设定,真的有些无力吐槽。 说白了,编剧就是在欺负大家不懂钞票。 无酸纸很难制造吗? 其实大家平日里接触到的纸,很大概率就是无酸纸。 准确说,无酸纸最早被造出来,是用来印书的,而不是印钞票。 只是因为这种纸比较优秀,才被选为纸钞用纸。 什么叫做无酸纸呢? 那就要先说说什么叫有酸纸。 工业化造纸时代,人们在纸浆里添加施胶剂,增强纸张纤维之间的亲和力。 最早的施胶剂是松香和明矾,适量添加,造出来的纸柔韧度显著增强。 还能有效防止表面起毛和掉毛,且能减少对油墨的吸收力。 这种方法很快就得到了普及。 但几十年后藏书馆的人发现,书籍会自我损坏。 研究发现,罪魁祸首是明矾。 明矾学名硫酸铝,具有酸性,会腐蚀纸张。 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纸张强度降低、褪色。 于是藏书馆就提出了要求,解决纸张的自我腐蚀问题。 方法也很简单,既然有酸纸会自我腐蚀,那就造无酸纸呗。 罪魁祸首是明矾,那就把它替换掉。 于是就有了非酸性施胶剂。 非酸性施胶剂很多,比如动物胶就是其中一种。 要是还觉得不保险,就在纸浆里添加一些碳酸钙(石灰石),于是就有了无酸纸。 这玩意儿的制作方法是公开的。 而且生产钞票用纸的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