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35章

第35章

,只能说道: “谢娘娘。” 心中却很是受用。 虽然拜不拜师他都会教,可拜师是对自己的尊重。 随后马秀英就找到朱元璋,将此事告知给他。 朱元璋在确定是教授密传之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并立即将朱橚找来。 也没问他的意愿,就直接叮嘱他好好跟着陈景恪学习。 朱橚先是有些惊讶,待得知陈景恪要收他为徒传授医术,顿时就笑傻了。 朱元璋的动作很快,第二天的早朝都没去……嗯,交给朱标代劳了。 他亲自带着朱橚前去拜师,还把叶兑给邀请过来做见证。 陈景恪自己都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就是朱橚带着礼品上门,口头说几句就算成了。 没想到朱元璋竟然搞的这么隆重。 其实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并不难猜。 当然,肯定不是为了儿子前途什么的。 促使他这么做的,是陈景恪的医术。 还是那句话,十几岁就成为当世医术第一人,已经不是天赋所能解释的了。 大家基本都默认他掌握着密传。 这个密传有多高深,以前大家还没有一个具体概念。 直到‘病气论’的出现,终于让人们窥探到了冰山一角。 众御医的评价是,凭借此理论,陈景恪在医家的地位能排在前五。 如果他的医书编写成功,能排进前三。 足见他掌握的密传是多么的强大。 这可是真正能救命的玩意儿啊。 掌握在陈景恪手里,哪有掌握在自己儿子手里让人放心。 他的这种想法大家都能猜的到,陈景恪自然也知道。 不过无所谓,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敝帚自珍。 正如他常说的一样,医术只有交流才能进步。 拜师结束,朱橚立即改口叫老师。 陈景恪推脱了几句,直到朱元璋亲自发话,他才答应下来。 然后他就趁机提出了一些请求:“有些医术需要专门的器具才能施展……” 朱元璋立即就说道:“需要什么东西,你直接给橚儿说,让他想办法,他办不成的再来找我。” 有了这句话,陈景恪就放心了。 等朱元璋和叶兑离开后,他就拿出了一沓纸,上面画着许多不同的刀具: “找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钢材来打造这些工具……” “必须要严格按照我写的要求来打造,差一点都不行。” 朱橚虽然不知道这些器具是做什么用的,但也知道和医术有关,严肃的道: “是,我马上就找最好的工匠打造。” 陈景恪又说道:“去找透明的水晶,越纯净越好,块越大越好。” “再找几个磨镜子的能手,我有大用……” 这个就是用来制作显微镜的。 虽然天然水晶打磨的显微镜,不足以观察到病菌和细菌,但这东西是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钥匙。 必须要有。 先弄出来用着,再慢慢研究更好的显微镜就可以了。 很多东西,都是有了需求,才会有人专门去研究。 很快朱橚就找到了水晶和磨镜子高手。 自然不能把这些人带进宫,而是放在了朱橚在应天的府邸。 在陈景恪提出要求后,这几名工匠就开始小心翼翼的打磨。 能用来制作显微镜的镜片,自然没那么容易打磨。 最开始打磨的全都废掉了。 陈景恪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将其中还能用的挑出来,稍加修整制作成了单筒望远镜。 工匠们见到望远镜的效果后,彻底明白了他的打算,工作的效率提高了许多。 之后,陈景恪就将望远镜呈给了朱元璋。 老朱是什么人,马上就明白了这玩意儿的真正用处。 当即就要求他多打造几个,并严格保密,绝不能将此事泄露出去。 然后他就拿着望远镜找到徐达、朱棡、朱棣等人,将此物展示给他们看。 毫无意外,众人全部被望远镜征服。 得知是陈景恪弄出来的,而且只是某种医疗器具的副产物,众人都有些无语。 在制作器具的时候,陈景恪也没闲着,开始从最基础教导朱橚。 对于朱橚来说,这些知识相当于是为他推开了一道大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震惊之余,也如饥似渴的学习起来。 陈景恪还按照记忆,将人体的各种解剖图给画了出来。 当然,他不是专门的外科医生,这些东西也就上学的时候学过。 工作之后基本就抛之脑后了。 再加上穿越后十多年没接触过,已经忘记的差不多,只能画个大致。 “这些图错误很多,也没有细节,你只能作为参考。” “待以后有机会,你自己想办法将错漏之处修补好……” 朱橚看着这些图,咂舌不已。 竟然将人体了解的如此透彻,不知道是哪位大家的手笔。 老师的这份传承,果然非同一般。 之后,陈景恪又拿出了,改变外科手术史的一样东西。 麻醉剂。 这玩意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华佗的麻沸散。 但麻沸散随着华佗死亡,就失传了。 之后虽然一直有医生想重现,都没有成功。 直到现代医学兴起,才有人以曼陀罗花为主药,研制出了中药麻醉剂。 但和化学麻醉剂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只能作为储备束之高阁。 这一点和中药消毒剂的经历非常相似。 但这玩意儿拿到明朝,简直太有用。 还有羊肠线什么的,也都相继弄了出来。 大明洪武十五年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一场医学革命,正在应天府悄然酝酿着。 第97章 你们父子逗大家玩是吧 在繁忙而又充实的节奏下,时间过得很快,眨眼就到了新年。 大明洪武十五年就这样过去。 一场盛大的元日大朝会,在奉天殿隆重举行。 朱元璋、马秀英、朱标、朱雄英尽皆出场。 京中官员皆可入内观礼,还邀请了几十位七十岁以上老人,作为祥瑞。 恩科的三百名新晋进士,也被允许参加。 同时还有十余藩属国使节参与。 其中琉球、爪哇、乌斯藏、占城四国使节,是首次来参与大朝会。 这也意味着,建国十五年的大明,逐渐得到周边各国的认可。 虽然还比不上大唐那种万国来朝的局面,但已经初步具备了天朝上国的气象。 就在这一日,朝廷宣布采用新的纪年法,即黄帝历加洪武历。 藩属国则必须采用三重纪年法,即黄帝历加洪武历加本国君主年号。 这件事情是早就决定好的,群臣早已知晓,自然也没什么人反对。 至于藩属国,就更没有意见了。 使用黄帝历,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 …… 这些都是国家层面的,对陈景恪自己来说,今年过年也是尤为的热闹。 来家中送礼的人,再次排出了很长的队伍。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冯氏已经能很好的处理此类事情,倒也不用陈景恪操心。 他真正头疼的,是该去给谁家送礼。 不该去的去了,会出问题。该去的不去,也会出问题。 索性,他再次求助徐达。 徐达早就料到他会来,拿出了一份清单给他。 上面列出了几个名字,以及各自需要送什么礼品。 名单人数不多,基本都是太子一系的核心。 比如叶兑、常茂、蓝玉等,礼品也非常简单,加起来也不值几个钱。 陈景恪略微一想,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作为太孙伴读,他眼下不需要去和外臣搞好关系。 但也正因为是太孙伴读,他必须要给太子太孙一系的核心成员送礼。 正所谓礼尚往来。 平日里不打交道就算了,过年这么重要的节日也不走动,就是自绝于他们。 以后也就不用在朝堂混了。 送的礼比较轻,代表着我暂时无意加入任何一派。 除了一致对外,内部的各种问题都别来找我。 来找我,我也不会和你站一起的。 陈景恪不得不再次感慨,这些高层是真复杂啊。 一言一行都有深意在里面。 一个不好,不是闹笑话就是掉坑里。 还好,他一出场就抱住了朱元璋他们的大腿,避免了许多麻烦。 现在又结交了徐达,能快速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经过孙氏几个月的教导,他母亲冯氏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贵妇人了。 处理各种事情,不说多出色,至少不会犯错。 就连他父亲陈远,都变得沉稳许多,做事也更有章法。 这倒也不意外,医生在古代也是地位较高,又比较体面的职业。 三教九流达官贵人都能接触到,在见识这一方面是不差的。 只要略加引导,就能做的不错。 有了徐达的指点,他顺利将新年给度过了。 年后,诸藩王相继离京返回封地,朱雄英一一送行。 朱棣一家也早早的离去了。 让陈景恪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单独和姚广孝聊一聊。 不过以后还有机会,倒也不急。 说实话,受前世的影响,他对姚广孝是相当忌惮的。 但对朱标的底牌了解越多,这种忌惮就越小。 双方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实在没有可比性。 别说朱标了,面对朱雄英,他姚广孝都只能仰视。 小胖墩朱高炽被留了下来,马皇后要亲自盯着他减肥。 顺便去大本堂读书,给朱雄英当个陪读。 同时留下的,还有晋王朱棡的八岁的儿子朱济熺。 朱济熺比朱雄英小一岁,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 将他留下,是朱棡自己的意思。 让他去大本堂读书,和朱雄英做同学,其目的是延续上一辈的交情。 还有完全出人意料的人,也被留了下来,那就是周王朱橚。 眼见别的藩王都回了封地,只有朱橚没有一点动身的迹象。 朝臣就有些坐不住了。 这是违反律法的,今天他敢违反,明天就有别人敢违反。 时间长了,国将不国啊。 于是就有御史上奏言及此事。 朱元璋竟然也没有生气,或者说只要群臣不是故意找茬,按照大明律来行事,他也不会动不动就发怒。 见有人弹劾朱橚,他立即就做出处置。 将朱橚的权力削减了大半,只保留了最基本的亲王身份和待遇。 比如亲王卫队,直接削减的只剩下三百人。 群臣都震惊了。 就连弹劾朱橚的御史,都认为处罚太过。 就是晚了几天去封地而已,斥责一通,勒令他即刻启程就足够了。 这个惩罚,实在太严重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做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了呢。 但紧接着,朱元璋做出一个决定: 赐予周王朱橚自由出入封地的权力。 只要不私下去见别的藩王、朝臣,大明任何地方他皆可去的。 这下群臣彻底摸不着头脑了。 什么意思? 削了实权,给一个自由出入封地的特权,这是什么操作? 完全看不懂啊。 别人都是打一棒子给一颗甜枣。 你这是打了一狼牙棒,给了一颗枣核啊。 可是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朱橚竟然高高兴兴的接受了。 那感觉就好像他占了多大便宜一样。 你们父子俩逗大家玩是吧? 实在摸不清楚,他们父子在做什么的情况下,群臣都沉默了。 这条命令就此通过。 不过这事对朝廷来说,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很快就没人过问了。 也没人再追究朱橚不就藩的问题。 他继续窝在自己的府邸里,学习全新的医学理论知识。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二月份,应天府大多数的目光,都被即将举行的科举给吸引。 果如之前的猜测那般,偏远地区的考生相继到达。 参与正科考试的考生,比去年的恩科多了一倍有余,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去年的秋税正式征收完成,朝廷手中又有钱粮了。 就在大家想着怎么将钱花出去的时候。 某日早朝,朱元璋宣布了一条石破天惊的规定: 允许以宝钞缴纳赋税。 第98章 廷议 可以用宝钞交税? 听到这个消息,朝堂瞬间就炸了锅一样,变得吵闹起来。 户部尚书曾泰大惊失色,马上站出来道:“陛下,万万不可。” 朝堂瞬间又安静了下来,等待着皇帝回复。 朱元璋早就预料到会有人反对,甚至已经猜到曾泰会是第一个跳出来的。 如果他不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就说明这个户部尚书不合格。 “哦,曾尚书为何反对?” 曾泰已经做好死谏的准备,毫不畏惧的道: “陛下,大明立国方一十六载,百废待兴……大片国土尚处在蛮夷之手……” “朝廷连年征战、赈灾、兴修水利……国库入不敷出。” “而宝钞在民间推行不利,一贯宝钞在应天只值六百余文,在别处甚至只能当五百文使用。” “如若朝廷允许百姓以宝钞交税,就相当于是每年少收许多税……” “会加重国库亏空……以至动摇国本……请陛下三思。” 宝钞是朱元璋的逆鳞之一,之前很多人反对,都遭到了处罚。 后来大家见拗不过他,也就渐渐没人再提了。 今天曾泰再次揭开这道伤疤,很可能会遭到朱元璋雷霆打击。 群臣表情各异,有些人惶恐,有些人无所谓,还有些人面色严峻。 但就是没有人嘲讽,即便是政敌也对他表达出了足够敬意。 因为他这次是真的为了国事,豁出命去了。 还有些人受到他的感染,已经做好准备,如果皇帝一意孤行,他们就站出来一起反对。 即便因此获罪被杀也在所不惜。 朱元璋没有回答他,目光扫视了一下其他人,问道: “还有人反对吗?” ‘哗啦’又有七八名官员站出来:“臣等反对。” 接着又零星有四五个人站出来。 人群里还有许多人犹豫不决,他们确实想站出来,可要说不怕死那是骗人的。 朱元璋顿了一下,面无表情的道:“还有谁认同他的,一并站出来吧。” 暴风雨前的宁静,皇帝要大开杀戒了。 众人心中升起了这样一个念头。 不少正在犹豫的人,顿时就怂了,低下头不敢看其他人。 但也有人十余人反而坚定了信念,再次站出来: “臣等反对。” 完了完了,真有这么多不怕死的啊,你们图的什么啊。 很多人打破头都想不通,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但也有许多人羞愧的低下头,不敢看站出来的人。 曾泰看着站出来的人,好几个都他的政敌。 比如王时,摆明了车马要抢他户部尚书位置,今天也站出来支持他。 这让他心情激荡,吾道不孤也。 哪知,朱元璋依然没有如众人所想的那般爆发,见不再有人站出来,他就问道: “曾尚书你来告诉咱,洪武十五年大明岁入是多少啊?” 曾泰信口回道:“去岁夏秋两税共计入库粮食,一千八百八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七石。” 朱元璋又问道:“有多少是钱钞啊?” 曾泰继续回道:“钱钞折合粮食为十七万五千余石。” 朱元璋说道:“也就是说,钱钞不足百分之一对吧。” 百分比,是《基础算学》上新出的概念。 随着这本书的传播,逐渐被很多人接受和采用。 因为陈景恪的原因,户部算是最早采用新算学符号的机构。 只不过平时都是私下使用,公文上还是按照老格式来写。 所以朱元璋使用百分比,大家都能听得懂。 曾泰回道:“是,虽然不足百分之一,但十七万五千石粮食亦非小数目……” 朱元璋打断他道:“十七万五千石,分成夏秋两次,一次就是八万七千多石。” “况且宝钞虽然贬值,但也不是一文不值。” “就按一贯当五百钱使用,算下来也只是损失了四万石而已。” “朝廷难道连四万多石的损失,都承担不起了吗?” 曾泰据理力争:“陛下,此乃无端损耗。” “赋税本就是一点一滴收集而来,本就应该锱铢必较。” “如果觉得这里不重要可以舍弃,那里不重要也可以舍弃。” “那这一千八百万石还能剩下多少。” 众人也纷纷赞同,曾尚书说的好啊,简直就是我的朝堂嘴替。 但心里却觉得怪怪的。 合着我们这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就为了区区四万石粮食? 其他人也渐渐反应过来,刚才曾尚书突然跳出来激烈反对,我们还以为这件事情多严重。 没想到…… 曾尚书不是为了四万石粮食才站出来的,是为了税法,是为了大明的未来…… 咳,对,就是如此。 不知不觉,朝堂的氛围有些怪异起来。 朱元璋不动声色,不再谈赋税,转而说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诸位都知道宝钞推行不利,一贯宝钞现在只值六百文,那你们可知晓为何?” 一张纸写上几个数字就当钱用,肯定贬值啊。 这是很多人下意识的想法。 但再仔细一想,那也不对啊。 既然如此,为何宝钞还能值一些钱呢? 曾泰毕竟是户部尚书,天天和钱粮打交道,多少懂一点,就回道: “宝钞乃是朝廷发行,代表着朝廷的信誉,贬值是因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动摇了。” 朱元璋赞赏的道:“你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可是为何百姓不信任朝廷了呢?” 他目光扫视了一圈众人,不等回答,就自己揭晓了答案: “因为朝廷发行的宝钞,自己都不肯要,百姓又怎么可能会信任呢?” 朝堂再次变得嘈杂起来,大家议论纷纷。 能站在这里的没有几个是蠢人,宝钞的问题很多,他们也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 宝钞回收,虽然不是唯一的问题,但绝对是核心问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永远无法保障宝钞的信誉。 以前谁都不敢提这一点,看看曾泰的反应就知道了。 但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自己提了出来。 众人都觉得非常意外。 此时曾泰等人也明白了朱元璋的打算,利用税收来挽回百姓对宝钞的信任。 可,这么做真的行吗? 第99章 我朱元璋岂能让百姓吃亏 “允许百姓以宝钞交税,就是为了挽回百姓对宝钞的信任。” “若此事能成,宝钞的价格就会回升,百姓也能因此受益。” 朱元璋娓娓道来,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众人: “况且,如果无法改变当前局面,宝钞早晚会变成废纸一张。” “到时坑害的就是天下万民。” “咱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知晓百姓的不易,又如何忍心坑害他们。” “就算最后无法挽回局面,朝廷也要通过税收,将宝钞一点点收回来,减少百姓损失。” “十几万石粮食,不过是朝廷岁入的百分之一。落在万民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啊。” 说到这里,他提高声音,大义凛然的道: “咱心意已决,诸卿莫要再劝。”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会儿谁要是再反对,那就不是在反对皇帝,而是在坑害百姓。 谁敢? 不论内心是怎么想的,众人都齐声说道: “陛下圣明。” 刚才反对朱元璋的曾泰等人,就变得尴尬起来。 虽然皇帝没有如预期的发怒,自己的小命和官职都保住了。 可……他们宁愿皇帝发怒了。 就在这时,朱元璋看向他们,道:“你们都很不错,敢站出来反驳咱。” 曾泰等人更是尴尬:“是臣等无知,请陛下恕罪。” 朱元璋却认真的道:“咱不是在说反话,方才你们站出来是一心为国,这咱是知道的。” “且宝钞贬值,也导致你们的俸禄缩水。” 众人心道,您老人家也知道啊,那还给我们发宝钞。 “允许以宝钞交税,第一个受益的就是你们,可你们依然站出来反对。” “在公与私相冲突之时,你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公,咱很欣慰。” 又指了指其他人:“你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曾泰等人顿时就激动的热泪盈眶,皇帝是懂我们的。 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谢陛下,臣等唯有以死报国。” 群臣看向他们的目光,充满了羡慕。 当众被表扬,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下次考评,因为这次夸奖,他们必然是上等。 升迁也会优先考虑…… 早知道我也站出来了。 至于宝钞纳税的事情,再也没有人提了。 不过是区区十几万石粮食的事情,还在朝廷的承受范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事儿对他们这些官吏来说,也是实打实的好处啊。 更没有理由反对了。 陈景恪也在关注着朝廷,毕竟事关宝钞改革,如果第一步都行不通,后面的计划就更麻烦了。 得知方案通过,他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 同时对朱元璋的手段也佩服不已,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啊。 关键是,还没有泄露下一步的计划。 接下来就是等这个消息发酵,等百姓都知道了此事的时候,宝钞的价格肯定会小幅度上扬。 当然,能不能维持住这股势头,还要看朝廷后续操作。 而朱标已经做好了全盘计划,不但能托住这股势头不降,还会将它推向更高。 之后陈景恪就暂时放下此事,去了朱橚的周王府。 府上的人都认识他,直接就放他进去了。 问了一下他的位置,得知在手术室,就径直找了过去。 所谓手术室,就是单独改造的房间,并非什么无菌手术室。 别说在这个年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纪,有能力普及无菌手术室的国家都不多。 事实上,无菌手术室的历史也并不长。 二十世纪中叶才有人提出这个概念,我国是八十年代才引入这个概念。 九五年,才有军医大制定了无菌手术室标准,逐渐在国内推广。 就这么说吧,手术最重要的核心工具,一是麻醉剂,二是消炎药。 有了这两样东西,外科手术的地位才得以提高,并全面普及。 无菌手术室并非必需品,它的存在只是进一步降低了风险。 就好像是考试,无菌手术室的出现,让外科手术的成绩从九十五分,提高到了九十七分。 有条件了,自然要去追求那两分,没条件就先放一放。 现在他们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而不是考虑如何考一百分。 到了手术室,就见到朱橚正拿着手术刀,在一块肉上划来划去。 他可不是随便划的,而是为了练习‘刀法’。 前世有句话:精准与否,就是手术和屠宰的区别。 稳准狠,也可以说是标准要求了。 而想做到这些,就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行。 朱橚自幼习武,手部力量足够,但稳定性不足。 陈景恪就让他用肉来练手。 见到他进来,朱橚就停下来说道:“老师,你来了。” 陈景恪点点头,问道:“如何了?” 朱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一沓纸放在桌面上,拿手术刀划了一刀。 “老师,请检查。” 陈景恪笑道:“哦,看来你这是练成了啊。” 说着拿起纸检查了一下,发现划口笔直,关键是只有上面三张被切开。 第四张纸上面虽然也有划痕,但纸并没有破。 朱橚得意的道:“老师,怎么样?是否达到了您的要求?” 陈景恪也不得不赞道:“不错,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可惜,手术刀还是不够锋利,否则你应该能做的更好。” “嘿嘿。”朱橚那叫一个嘚瑟。 陈景恪笑道:“好了,别得意了。我让你找的白色小家鼠找到了吗?” 朱橚摇摇头,不解的道:“还没有,为何一定要找白化的小家鼠呢?灰色的不行吗?” 陈景恪说道:“也可以,但你不嫌灰色的脏吗?” “白色的哪里脏了,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还能和普通老鼠区分开来,以免混淆了。” 朱橚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白化小家鼠,其实就是前世常见的小白鼠。 拥有遗传物资单一,个体差异小,饲养方便等特点,成为普遍使用的试验素材。 虽然眼下还用不到,但提前开始培育能为以后节省许多麻烦。 陈景恪也不失望,白化老鼠虽然少,但总能找到的,慢慢来。 “今天咱们继续来解剖兔子……” 就在陈景恪教学的时候,外界已经因为朝廷的新政策沸腾了。 在朱标的督促下,朝廷以最快的速度,将宝钞交税之事印发邸报,通告各地方衙门。 宝钞关系着万民切身利益,这个消息也以惊人的速度快速传播着。 第二天就已经传遍应天城,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其热度远远超过了即将举行的科举。 也果如陈景恪他们预料的那样,宝钞下跌趋势止住了,并开始小幅度上扬。 有些喜欢投机的人,已经开始提高价格收购宝钞。 百姓们也不傻,收的人越多,他们就越不肯低价出手。 民间对于宝钞的信心,略微有所回升。 虽然还不足以挽回局面,但也是个利好的消息。 朱元璋等人都开心不已。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就在前方等着他们。 第100章 假钞 “城西刘员外,以高于一成的价格收购宝钞,大家有宝钞的赶紧去换钱啊。” 大街上,突然有人大声吆喝,引起不少人围观。 但更多的人还是无动于衷。 街边一家茶肆里,几个大汉正围着桌子吃饭。 其中一人说道:“哥儿几个,不去看看?” 另一人说道:“看个鸟啊,我全身家当也不值一张宝钞,上哪换去。”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宝钞最小面额都是一百文的。 他们都是穷人,基本没资格接触到宝钞这玩意儿。 最先说话的那个人笑道:“可以先收两张存着啊。现在花七十文,就能收一张一百文的宝钞。” “等缴纳夏税的时候交上去,等于白赚三十文钱呢。” 不少人都意动了,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但另一个人两句话,就将他们的想法全打消了: “万一朝廷又反悔了呢?就算朝廷不反悔,官老爷们就肯老老实实的收宝钞?” “我看啊,你们还是别想了,老老实实地赚点辛苦钱,踏实。” 这番话一出,风向顿时就变了。 看衰宝钞的人占据了上风,越说大家就越没有信心。 其中一个壮汉,摸了摸自己的衣兜,脸上露出挣扎之色。 又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坐不住,起身就走。 “虎哥你怎么走了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