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30章

第30章

孝孺露出释然之色:“太孙聪慧,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之前他还以为是叶兑给朱雄英讲的,听完陈景恪的这番话,才意识到不对。 叶兑是大儒,虽然不是迂腐之人,但也不会主动给太孙讲这些故事。 那些故事,更像是陈景恪讲的。 然后他就怀疑,朱雄英驳斥自己的那一番话,也是陈景恪教的。 这意味着太孙成了陈景恪的传话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如果真是这样,他拼死也要请求皇帝,废除陈景恪的太孙伴读职务。 还好,是太孙自己想到的。 然后他就觉得自己太敏感了,皇帝和太子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们岂会不知道。 陈景恪并不知道他方才想了什么,否则一定会吐槽。 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把他孙子变成傀儡,你可真敢想。 第77章 混乱的计官体系 陈景恪没有多呆,将要说的话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接下来就看方孝孺自己去悟。 估摸着最迟《华夏简史》编完,他应该就会有所得。 到时候再根据他的情况,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而且这就是一步闲棋,成了收获巨大,不成就是浪费点口水的事情。 他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就是穿越者先知先觉的好处。 从酒楼离开,发现时间已经临近中午,等他赶到国子监正是开饭的时候。 饭点去视察工作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他就转弯回到了家中。 冯氏也已经准备好午饭,见陈景恪回来,她又特意炒了一盘肥肉。 那肥肉厚厚一层,几乎看不到多少瘦的。 在前世这种肉很少有人碰,在古代这是最受欢迎的。 原因很简单,肚子里缺少油水,吃起来自然就香。 陈景恪也不能例外,前世看到就没胃口,这一世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吃过午饭,陈景恪歇了一会儿就起身前往国子监。 现在他时不时就能找机会回来一趟,陈远和冯氏都习惯了,不再和最初那样生离死别。 大街上的读书人明显少了许多,估计是科举临近,都在做最后的冲刺。 陈景恪不由得庆幸,还好自己走了另外一条路出仕,否则光科举就能将他逼疯了。 想到这里,再看向步履匆匆的士子们,他心情就更愉悦了。 来到国子监,就发现这里的学生,和外面的学子差不多,都在抓紧每一分时间学习。 偌大的院子里见不到几个人,偶尔碰到一个人,也是步履匆匆。 虽然他们可以靠恩荫出仕,但科举才是正途,恩荫出仕在提拔的时候是受到歧视的。 越往高处爬,这种歧视就越严重。 洪武年间这种歧视还不严重,可依然存在。 很多顶着前元进士头衔的官员,说话都硬气几分。 江浙派凭什么敢和淮西派争斗? 还不是仗着文化底蕴更深厚,很多都是前元官吏,拥有进士出身。 他们骨子里看不起靠功勋起家的淮西派,认为这群人不过是泥腿子,只懂得厮杀的货。 当然,也有朱元璋玩平衡的原因。 只是可惜,朱标和朱雄英的过早死亡,导致朱元璋大开屠刀,将淮西派杀了个干干净净。 顺带着以淮西为首的北方官员,也跟着一蹶不振。 江浙派为首的江南系独霸朝堂,最后弄出了南北榜案。 这估计也是朱元璋自己没想到的。 直到朱棣起兵靖难,推翻了朱允炆重塑朝堂,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 总之,科举选官为正途,这种思维在宋朝就已经形成,几百年下来更是深入人心。 今年科举重启,国子监这群官二代们的压力,比一般人还要大。 之前废除科举,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几年,就可以靠恩荫直接出仕。 也没人会嘲笑他们。 现在科举恢复,他们再走恩荫,就要永远低进士一头。 还有就是,在国子监他们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要是科举还考不过地方来的读书人。 那这个人就丢大了。 不光学生自己丢人,国子监也跟着丢脸。 所以,压力来到了国子监这一边。 新任国子监祭酒龚敩,吃住都在学校,每天都在督促师生努力学习。 恨不得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 在这种情况下,陈景恪预想中的,国子监儒生为难算经编撰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就连之前排挤算学的儒生,也消停了许多。 这让陈景恪放心了许多。 一路来到位于算学班的《洪武算经》编纂办公,这里聚了上百人,大家都在忙碌着。 算学班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编写算书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且能直接学到第一手的知识,比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多。 所以也不存在耽误学业的说法。 陈景恪也不是第一次来算学班了,大家都认识他。 也都知道他的算学水平高超,洪武算经就是依照他的算学书为蓝本编写。 所以对他很是尊敬。 马上就有人带他找到了程一民。 见到他,程一民大笑着迎上来:“哈哈,陈伴读你来了。” 陈景恪还礼道:“程博士,没有打扰到你们吧?” “没有没有,你不来我也要找你呢。” “哦?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咱们里面说。” 两人来到位于里面的办公室,各自坐好。 程一民才说道:“陛下让我参与算科考卷编写,我在想……” 陈景恪惊讶的道:“等等,陛下让你出算科考卷?你是国子监算学班博士,这……” 就不怕作弊吗? 就算程一民道德高尚,不会私下泄露考题给学生,可瓜田李下总是会惹人闲言碎语的。 出试卷,怎么也要找不相干的人来啊。 程一民不无得意的道:“编写考卷之人,不只是要求算学高明,为人还要可靠。” “符合身份的人,大都参与了《洪武算经》编撰。” “一时半会儿,陛下恐怕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出卷人选了。”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算科是突然加进来的,准备时间不足。 “邱侍郎告诉我,朝廷对计官的缺口很大。” “为了多招一些人,陛下同意降低录用的标准。” “我估摸着今年参考的人,只要不是太差都能被选中。” 陈景恪皱眉道:“这样的人能胜任工作吗?” 程一民说道:“能来参考的,都是有一定算学基础的,稍加培养就能胜任。” “也就这两届会如此,往后就会恢复正常。”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邱广安没有告诉他。 那就是,朱元璋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 这几年他大开屠刀,查办的官吏数以万计。 一个官员贪腐,他手底下的计官十有八九也逃不了干系。 再加上前几年的空印案,杀的很大一部分也是计官。 所以,真正懂算学的计官,已经被杀的十不存一。 加上科举被废有十来年了,缺少正规的补充途径。 空缺的位置,基本都是普通读书人在担任。 之前朱元璋没有关注过这一块,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最近朱标在搞货币改革,每天和钱粮打交道,终于了解了当前计官体系的真实情况。 就俩字,混乱。 第78章 扩招的缘由 好多所谓计官,算盘都不会用,三位数加减法都要算半天,账目全靠手下的吏员去写。 这种情况必然会滋生贪腐。 更严重的是,基层数据混乱一旦蔓延开来,国家将彻底失去对基层的了解。 比如最基本的人口数据、土地数量等等,都很难再统计上来。 朝廷下令统计人口、丈量田亩,那些人就直接将以前的数据略微改动一下上报。 这种情况已经显露端倪。 别的行政官员,可以通过大规模征召读书人,或者让地方州县推举人才来缓解。 计官属于专业人才,有技术门槛的。 民间懂算学的本就少,还要排除商贾,可用的人就更少了。 自己培养需要时间,只能通过扩招来缓解这个问题。 试卷简单一点,评卷的时候标准宽松一点,有一定算学基础都可以招进来。 国子监算学班,作为大明唯一一个专业培养计官的地方。 这里的学生纵使再差,简单的记账总还是懂的。 朱元璋已经决定,将培养两年以上的算学生,全部授官。 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才会让程一民这个算学博士,参与到算科考卷编写中来。 放在正常情况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这些消息涉及到朝廷机密,邱广安不敢随意透露,所以程一民也不知道。 陈景恪虽然在宫里,却几乎没有获取消息的渠道,同样不知道这一点。 所以,他根本就无法理解,朱元璋怎么会让程一民参与编写考卷。 但纵使再疑惑也无用,以他的身份什么都做不了。 见他一直不说话,程一民继续说道:“我在想,要不要在本次科举采用新式算学符号,书写方式也改为横写。” 古代书籍都是从左往右翻页,文字也是竖着写的。 但理科需要大量计算,竖着写确实不方便,陈景恪就改成了横着写。 不过从左往右翻页他没改。 左翻还是右翻并不影响阅读和书写,没必要非模仿前世习惯。 这一习惯,很快就被程一民等人接受,并在算学班推广。 新编写的《洪武算经》,采用的就是横写。 只是他没想到,程一民竟然如此激进,竟然想在算科考试采用新规则。 他的理由是:“科举是推行新规则最快的地方,只需一次,新的算学符号和书写习惯,就能推广开来。” 陈景恪心道,还好你只是算学博士,若让你主政绝对是国家的灾难。 “今年的恩科和明年的正科,还是按照之前的规则来进行的好,否则对别的考生太不公平了。” 程一民解释道:“你说的事情我也想过,只是除了国子监算学班,参加算科的人非常少。” “我让人去查了一下,只有不足百人。” 陈景恪惊讶的道:“算科考生竟然这么少吗?” 要知道,明经科可是来了一万多人。 就这还是很多考生得到消息太晚,来不及参与本次恩科。 预计明年二月份参与正科的明经考生,将会超过两万人。 两相对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程一民叹道:“算学没落啊,民间学算学的多是商贾,是不允许出仕的。” “普通人愿意学算学的本就不多,纵使有人想学,也很难找到先生……” “且本次算科是突然增加,时间太紧迫,大多数考生都来不及赶到应天府……” 陈景恪很是无语,就算如此,算学也太落魄了吧。 推广数学,发展理科,刻不容缓啊。 程一民继续说道:“我想的是,这不是还有时间吗,可以写一本算学书,单单介绍新算学符号。” “然后将这些人聚在一起,把新符号传授给他们。” “然后再将这本算学书刊印发行,后续来参加明年科举的考生,也能购买学习。” “如此新符号就能快速推广开来,可以省去我们许多麻烦。” 陈景恪很是意外,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的想法: “科举使用新符号万万不行,太容易出问题了,至少要等到三年后的科举才行。” 程一民尴尬的道:“果然不行吗。哎,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陈景恪安抚道:“不过,出一本专门介绍新算学符号的书,这个想法非常不错,我很支持。” 程一民的情绪好转不少。 接着,两人继续聊考卷编写的事情。 得知这两天他就要去礼部,直到考试结束,批改过试卷才能出来。 同去的还有几人,都是《算经》编纂的核心成员。 陈景恪想了想,就说道:“这样吧,《算书》编写先停一下。” “去参加算科考试的学生就不要过来了,好好温习争取考出好成绩。” 程一民反对道:“那怎么行,这一耽搁就是一个月多,会严重迟缓算书编写的。” 陈景恪说道:“编写算经不着急,我觉得眼下推广新算学符号更重要。” “现在天下学子齐聚应天府,陆续还有更多学子赶来。” “读书人聚到一起,最喜欢指点江山,到时新符号问世,他们必然会关注的。” 一种新的知识出现,比起挨骂,更怕无人问津。 不论是骂还是支持,都有助于新算学符号扬名。 至于骂的人太多,会不会导致新算学符号被雪藏。 完全不用担心。 朝廷是支持新符号的,户部私底下已经在使用。 朱元璋更是实用主义者,不会为了安抚读书人,就废除明显更好用的新符号。 所以,这次科举确实是推广新符号的绝佳时机。 一番解释,程一民终于被说服:“好,此事我会安排下去,尽快将此书写出。” 陈景恪想了想,又说道:“让参与本次科举考试的学生也不用来了,回去好好温习,争取考出好成绩。” 算科也是要考经文的,只是题目较为简单。 临近考试了,也是该让大家回去好好复习了。 程一民自然也不会反对:“好,我一并通知。” 之后,陈景恪了解了一下算书编写的具体进程,帮忙解决了一些难题,就离开了。 等回到皇宫,天已经暗了下来。 第79章 老朱觉得自己又行了 刚回到自己房间,就见朱雄英鬼鬼祟祟的跟过来。 “景恪景恪,刚才皇爷爷和皇祖母吵架了。” 额……看着满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 你爷爷和你奶奶吵架,你这么高兴是几个意思? 太孝了啊。 “陛下怎么惹着娘娘了?” “嘿嘿……”朱雄英压低声音笑道: “有外臣跑皇祖母这里哭诉,说赵瑁案牵连太广了。” “毛骧先后已经抓了六千多官吏进去,现在又把手伸向了地方大户……” 已经进展到这一步了吗?陈景恪心中想道。 “皇祖母认为这么做会动摇国本,让皇爷爷少杀一点。” “皇爷爷就说,这些人贪赃枉法必须严惩。” “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侵吞良田祸害百姓,也不能放过。” “还说皇祖母妇人之仁……” 陈景恪心道,老朱这是觉得自己又行了啊,竟敢这么吼马皇后。 “娘娘怎么说的?” 朱雄英脸上表情更是激动:“皇祖母说,她就是妇人怎么了?你是不是看不起妇人。” “还说皇爷爷也是从妇人肚子里生出来的,当了皇帝就忘本了……” 陈景恪心中竖起大拇指,敢这么说老朱的,也就是马皇后了。 老朱也是不长记性,两人吵架他啥时候赢过。 竟然还敢当面硬A,这下被怼了吧。 “然后皇爷爷就很生气,让皇祖母在坤宁宫好好反省。” “还说皇祖母身体不好,让外臣不要去打扰她静养。” 呦,这是要禁马秀英的足了,老朱胆子可以啊。 就是不知道她想出宫,哪个人敢阻拦。 陈景恪也八卦的道:“然后呢,娘娘说什么了?” 朱雄英摊了摊手:“皇祖母就将皇爷爷给撵出来了,说她身体不好要静养,让皇爷爷以后别去烦她。” 陈景恪追问道:“陛下呢,就这么走了?” 朱雄英嘿嘿笑道:“哪能呢,皇爷爷在门口转悠了半天,吃了好几个闭门羹才走的。” 果然,这两口子吵架,每次都是老朱先红怒。 然后被马皇后一通狂削,最后被撵出来。 接着就是老朱各种赔不是。 次次如此,老朱还总是不吸取教训,次次都想彰显一下皇帝威严。 然后就是被镇压。 都习惯了。 但是…… 看着一脸兴奋的朱雄英,陈景恪也不禁乐了。 这小子,看戏都看到自家爷爷奶奶头上来了。 太孝了啊。 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家真就只有四口人啊。 倒不是和别的后代不亲,而是相比起来,这四口才是最亲的。 然后才轮到其他人。 陪着朱雄英八卦了一会儿,就开始了今天的讲课。 说是讲课,其实就是闲聊。 话题大多由陈景恪起头,然后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偶尔朱雄英碰到感兴趣的事情,会主动起话题,陈景恪再展开给他讲。 半个小时后话题讲完,看看天色还不是很晚,就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朱雄英有功课要做,毕竟他现在还处在学习阶段。 陈景恪则拿出从太医院借的医书翻看。 古中医体系非常庞大,他不可能靠记忆将所有知识点都记住。 想要完成医书编写,还需要借鉴前人留下的医书才行。 而且随着和诸多御医交流增多,再加上翻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医书。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对中医来说很致命的问题。 理论体系不统一。 这是一个一直被他忽略的问题。 前世大家基本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什么的。 可在古代,阴阳五行只是流传比较广的一套体系。 同时期还流传着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 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同样的病在不同的地方,找不同的医生去看,就有可能得出两个结果。 原因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医生,采用的可能就不是同一套医理。 还有就是,不同地域生长的药材不同,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药方也不同。 因为药材大多都具有可替换性。 外来药加上运费,价格会翻好几倍。 本地药也能用,价格还便宜,干嘛用外来药? 除非是本地不长,又没有可替代种类的药材,才会使用外地药。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果,医生换一个地方,开出来的药方可能别人就看不懂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本草纲目》了,它的出现解决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 只要熟读《本草纲目》,不论跑到哪里,都能按照当地情况开相应的药方。 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也是陈景恪,为什么要编写医书的另一个原因。 但药材上的地域差异,可以靠一部医书来解决。 医学理论上的不同,就有些麻烦了啊。 前世还是解放后,国家集合了当时的中医国手。 以阴阳五行为主,吸收了各个体系的精华,才形成了统一的中医理论。 陈景恪一直学习并使用的,就是这一套体系。 他倒是能将这一套体系给写出来,可问题是,怎么推广啊。 前世是靠着国家力量推广的,后来所有医科大学都采用的这一套体系。 你不学,连行医资格都不给你。 现在医学传承基本都是靠家传,或者是师徒带,想统一理论体系,很难。 实在想不到办法,他只能摇摇头叹道: 罢了罢了,先把医书写出来,推广的事情再慢慢想办法。 大不了到时候我自己出钱,大量印刷免费给别的医生送书。 这年头知识都很宝贵,很少有人会和别人分享。 有免费的医书,就不信他们不感兴趣。 到时候自己再弄出现代医学,他们不想学都不行。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的生活又恢复了正常。 每天看看书,写写医书,朱标有需要就去给他帮帮忙。 这期间,他也旁敲侧击的找朱标打探了一下,为什么朝廷要扩招算科。 难道计官的缺口真的有那么大? 朱标倒也没有瞒他,将实情相告。 得知现状,陈景恪心情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朱元璋杀伐果断,是个敢掀桌子的皇帝,而且还是三番五次掀桌子。 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有的。 但也带来了一个恶果,官僚体系被破坏,大量职务出现空缺。 导致的后果就是,基层的混乱。 权力出现空白,就需要有人来接手。 朝廷派不出足够的官吏填补空缺,那这个位置就会被地方大户把持。 现在大明的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而这,对一个国家来说,太致命了。 第80章 心眼真多啊 大明当前的情况,让陈景恪想起了万历时期。 前世流传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这位万历皇帝,斗不过文官就开始摆烂。 你们文官不是厉害吗? 老子不给你们授官,看你们能怎么办。 官位出现空缺,那就空着呗。 最严重的时候,六部尚书和九寺卿只有不到一半人在任。 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主事全部空缺。 十三道御史只剩下五个人,要负责巡视全国。 要知道,按照规定六部给事中应该是五十余人,都察院应该是一百余人。 地方衙门主官空缺就更多了,很多府县都是次官在掌管政务,而且一管就是一二十年。 后果有多严重,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了。 地方官升迁无望,又没有人来监督,就和地方士绅勾结,大肆捞取钱财。 万历摆烂,却不耽误他捞钱。 派出镇守太监,去各个地方坐镇捞钱。 这些太监又和地方官、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上下其手,榨取百姓最后一滴血汗。 最终的结果是,大明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万历死亡二十四年后,大明灭亡。 他身体力行的践行了一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眼下的大明,和万历时期何其相似。 大量官员空缺,地方大户攫取了当地权力,大肆侵害百姓利益。 只不过万历是摆烂导致的恶果,朱元璋是杀伐过重造成了当前局面。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要尽快解决,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不,恶果已经出现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士绅大户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权力这种东西,让出去很简单,收回就难了。 尤其是土地兼并,一旦到了大户手里,再想让他们吐出来,就千难万难了。 除非大开杀戒…… 等等,陈景恪忽然愣住了,大开杀戒? 朱元璋貌似已经开始对地方大户动手了。 卧槽,不会吧。 老朱竟然将自己隐藏的这么深? 之前他还以为,朱元璋是因为赵瑁案,才去动的这些大户。 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啊。 有没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这种情况。 所以才决定借助赵瑁案,将这些大户清理一遍? 越想陈景恪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再回想一下朱标的态度,也很可疑。 除了最开始劝说朱元璋不要大开杀戒,之后貌似就不闻不问了。 这次朱元璋对地方大户动手,他在做什么呢? 忙着建设仓库筹集物资,无暇顾及朝政,连内阁差事都暂时放下了。 所以他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这完全不符合他的性格。 还有马秀英,确实劝说朱元璋少杀点人,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然后呢? 她被禁足,朱元璋该杀还是继续杀。 不正常,十分有十二分的不正常。 这一家子不会是在演戏吧? 至于目的,一是为了隐藏真正目的,二是保持人设。 杀大户需要一个理由,总不能直接说你搞土地兼并,所以我杀你吧? 哪怕是汉朝,也会找个修皇陵的理由迁徙地方大户呢。 朱元璋也同样需要一个理由。 那就是赵瑁案。 你们这些地方大户和官吏勾结,证据确凿,当杀。 如此一来,天下人最多也就是抱怨皇帝杀心过重,不会有别的想法。 至于保持人设……主要是想保住马皇后和朱标的人设。 老朱本来就是杀伐果断的性子,人设就摆在这里的。 杀再多人,大家都习以为常。 马皇后的人设是什么? 仁慈啊,百官最后的庇护者。 但不会真的有人以为,她是个圣母吧? 她确实有仁慈的一面,不喜欢过于苛责人。 但能辅佐老朱夺得天下,必然也是杀伐果断的主。 在大局面前,她自然知道该做什么。 朱标的人设呢? 仁厚之君。 但这个仁厚只是相对于老朱来说的。 如果只是单纯的仁厚,又岂能降服那群骄兵悍将,又岂能让兄弟信服? 他的能力和手腕也非常强。 只不过他不喜欢搞扩大化,那样不利于国家建设。 且做事也比较讲究,会给大家都留一个体面。 开国功勋犯罪了,朱元璋会将人下诏狱,狠狠拷打折磨,连最后一点脸面都不给人留。 朱标则不然,他觉得这些人毕竟为大明立过功。 杀就杀了,应该给人留个体面。 这有点像西汉初年的君臣关系。 西汉初期,功勋和三公九卿犯罪被抓进监狱,如果皇帝认为他必须死,就私下送一封信。 不论信里写的是什么,在见到信之后,那个功勋就会自杀。 然后皇帝就会下旨,讲一下他的功劳,说一下他的过错,让他按照诸侯之礼下葬。 事情就体面的解决了。 朱标应该是很喜欢这样的君臣默契,他的仁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朱元璋大开杀戒,如果马皇后和朱标不闻不问,就属于人设崩塌。 现在马皇后确实劝说了,也保下了一些罪责较轻的官员。 然后被皇帝禁足了。 即便在禁足期间,她依然在劝说皇帝。 人设保住了。 朱标在忙别的事情,人设也保住了。 但朱元璋依然再杀。 该死的人一个没逃掉,隐患也解决了。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这一家三口的心眼可就太多了。 合起伙演戏,将天下人都玩弄于股掌之间。 当然,这个猜测过于阴谋论了,也将马皇后想的太虚伪了。 陈景恪至少能肯定一点,马皇后确实不喜杀戮,她劝朱元璋少杀人也是出自本心。 具体到这件事情上,估计她也是无奈。 地方大户趁官吏空缺,攫取地方权力,这是事实。 她确实想保住这些人,可当前弊病除了将这些大户扫荡一遍,别无他法。 所以她也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至于朱元璋,估计是真的谋定后动。 将所有事情都串联起来,他不停的掀桌子,杀掉大量官吏。 缺少足够的后辈官吏填补空缺,于是重启科举。 发现地方大户有失控危险,就借着赵瑁案杀一波。 查抄的土地可以分给百姓,财产可以充实国库。 然后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填补空缺。 哦,还有钱币改革。 查抄大户的资产,刚好可以用来填补亏空。 完美解决所有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已经倾向于,朱元璋是故意为之。 难怪能靠着一个碗夺得天下。 这心眼是真多啊。 第81章 让他当驸马? 有了这个

相关推荐: 御用兵王   偏执狂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腹黑哥哥。霸道爱》   媚姑   大唐绿帽王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阴影帝国   寡妇门前桃花多   虫族之先婚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