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8章

第28章

乎实打实的利益。 番邦蛮夷的认同对他来说,不如一碗大米饭。 这是他的缺点,也是优点。 但对于大明,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一点很致命。 过不了多久,欧洲那群蝗虫就会开启大航海时代。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夏文明将进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时期。 西方将在人文科技上全面超越华夏。 但对华夏威胁最致命的,不是科技被超越。 而是民族这个概念,被西方人创造出来。 华夏向来是兼容并蓄的,在不同中追求共同点,然后在文化上达成认同,最后融为一体。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民族大融合。 可以说华夏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在不停的吸收整个亚洲所有文明的优点成长。 也正是因此,我们的文明才会如此的多元化,如此的具有包容性,如此的灿烂辉煌。 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地球上任何文明都无法比拟的。 西方人为什么这么敌视华夏文明? 除了利益,还有一方面是我们和他们,从文明到认知再到思维方式,都完全不同。 这种思维认知上的差异,是无法调和的。 不,并非无法调和,而是他们不愿意调和,也不敢调和。 因为一旦调和,华夏文明就会利用强大的兼容性,将他们吸收消化。 而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甚至主动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点,完成又一次的蜕变。 这就是文化底蕴,是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既然华夏文明拥有兼容并蓄的优势,为何陈景恪还会对民族主义如此警惕呢? 因为民族主义是通过寻找不同点,让亲兄弟分家乃至反目。 说的直白点,民族主义会影响我们民族大融合。 一个很直观的历史事实,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华夏族群进行了不知道多少次融合。 能被记载在史书上的‘大融合’都超过了十次。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每一个王朝建立毁灭,都会进行一次或者好几次大融合。 犬戎、西戎、鬼方、义渠、匈奴、五胡、契丹、沙陀……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这种融合几乎就停止了。 二十世纪以后,谁还听说过哪个民族被融合了? 就连那种只有几百个几千人的民族,都要求保持独立性。 不只是国内,放眼全世界莫不如是。 大明是最后一个华夏正统王朝,也是华夏文明最有机会,再次完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错过这次机会…… 不能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只能说难度要提高百倍千倍。 所以,留给大明和华夏的时间,不多了。 若华夏文明不想面临那种困难局面,必须要在西方蝗虫开启大航海之前,完成文化上的认同。 这件事情的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发展科技。 科技落后最多挨一会儿打,蛰伏学习总能赶上来。 一旦民族主义思想崛起,纵使大明弄出原子弹,也很难再如以前那般进行融合了。 陈景恪编写《华夏简史》的真正用意,就是为这次民族大融合铺路。 至于帮大明强化正统地位,不过是顺带的效果而已。 不,准确说,强化大明正统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前提条件。 很简单的道理,没有主体文明也就无所谓融合。 原本的历史上,斯拉夫人曾经也想搞民族融合。 然而他们薄弱的主体文化,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最终失败收场。 所以强化大明的主体地位,也是大融合的必要一环。 当朱元璋问出‘你准备如何证明大明统治四夷的合法性’的时候。 他轻咳一声,说道:“四夷皆华夏支脉。” 见三人都一副茫然的样子,他进一步解释道: “黄帝建国立邦定君主,蚩尤‘子弄父兵’祸乱天下,黄帝大义灭亲将之发配往南方。” 这是《史记》的记载,蚩尤‘子弄父兵’,为祸天下还打败了赤帝。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的儿子蚩尤,借着黄帝的军队四处为祸,打败了反抗的炎帝。 是的,蚩尤是黄帝的儿子。 很多古籍上都有相关记载。 山海经上,还有风伯雨师帮助蚩尤祸乱天下的图画。 而风伯雨师恰恰是黄帝的重要助手。 朱元璋三人更加不解,这和大明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缓缓说道:“蚩尤率余部南下,演化出了百越,百越四散演化出了俚人、僚人、西南夷……” “俚僚人下海求生,方有南海诸藩。” 朱元璋三人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 马秀英击掌叹道:“妙,蚩尤南下而演百越,百越散而演诸藩,实在是妙啊。” 朱元璋也毫不掩饰虎目中的兴奋:“好,这一下咱大明对南海诸藩的统治,就合乎礼法了。” 朱标高兴之余提出了一个质疑:“诸藩会同意吗?” 朱元璋霸气的道:“谁敢不同意,那就是数典忘祖,大明当征讨之。” 洪武大帝霸气。 陈景恪差点就高呼六六六了,嘴上笑着说道: “四夷本就羡慕我天朝文化,很多人都巴不得认我们当祖宗,只是以前我们不屑于要他们罢了。” “现在咱们主动承认他们是华夏支脉,他们只会高兴。” “当大多数人都以华夏子孙自居的时候,少数不同意的就会成为异类。” “到时不用大明出兵,只需陛下一道诏令,周围列国就会将其分而食之。” 这种文化上的绝对优势,也是他敢谋划民族大融合的最大资本。 等欧洲蝗虫的势力踏入亚洲,这种文化上的优势将大大削弱,最终不复存在。 到那个时候,各国甚至会提出‘去华夏化’,从而谋求文化独立。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这就是大势,也是我如此在意法统的原因。”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朱元璋再次对陈景恪说道:“继续说,后面呢?” 陈景恪一口气将剩下的部分,全部道出: “大禹治水亦到过南方,一部分河工留在当地镇守江河……” “每次改朝换代,皆有华夏子民到南方避难……” “始皇帝南征、晋室南渡、宋室南渡……” “非只南方,东、西、北皆是如此。” “商末箕子去辽东避难建立朝鲜。” “后箕子朝鲜分裂为辽东诸部,现在的高丽就是箕子之后。” “秦朝时期徐福率寻仙舰队抵达东瀛,始有倭国。” 陈景恪的着眼点不只是亚洲,连美洲和澳洲都进行了布局。 比如还有一些商人逃到了更北方,从此失去了联系。 这里就是为将来登陆美洲做准备,印第安人就是商人后裔。 澳洲那边是俚僚人沿着南洋诸岛,一点点迁徙过去的。 陈景恪可不是一味瞎编,他深知七分真三分假的原理,编的东西都有真实史书做参考。 比如《史记》,简直就是最佳的参考资料。 司马迁不仅称华夏人为炎黄子孙,也将西南夷、匈奴、朝鲜说成是炎黄子孙。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这可是史记中的原文,只需略微改动几个字,就能将整个亚洲都变成华夏子民。 谁要是反对就去找司马迁争辩,别找我。 关于永嘉之乱,他给出的评价是:祸起萧墙,支脉欲主乾坤。 对朱元璋最重视的元朝,他给出定性为:庶出而主天下。 并盛赞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是:主脉重掌天地,社稷重归正统。 对此,朱元璋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你元朝就是小娘养的支脉,咱大明才是华夏正朔。 陈景恪知道自己的这套逻辑有很多漏洞。 可那又怎么样? 只要老朱认可,只要百姓愿意相信就可以了。 等到以后考古学发展起来,可以用科学手段证实这本书是杜撰的,也已经没啥用了。 民族融合早已经完成,难道还能再人为分开不成? 说到这里,朱元璋三人已经彻底清楚了陈景恪的想法。 在他们看来,这本《华夏简史》的特点很突出。 强化大明的正统地位。 不论是黄帝纪元,还是华夏主支脉,都有这个效果。 至于那些虚构的内容。 三人都不是迂腐之人,自然不会反对这种七真三假的玩法。 更何况,在没有人比统治阶级,更懂的如何写史书。 给对手头上扣屎盆子,往自己脸上贴金。 颠倒黑白美化自己的某些黑点,实在掩盖不过去了,还可以用春秋笔法。 这都是惯用手法。 只要好用有用,真相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 陈景恪一只在观察三人的表情,自然也能看出,他们已经被说动。 心中升起无限喜悦,说话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陛下,若此书写成并传遍天下,大明将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届时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一句‘自古以来’,就可以成为真理。” 朱雄英激动的双拳紧握,差点跳起来高呼。 就连朱标都被话语里的豪情感染,露出兴奋之意。 朱元璋和马秀英就淡定的多了,但脸上也带着欣喜和向往。 “你小子就会给咱画大饼,不过说的倒也有几分道理。” “咱大明可不就是天地正统吗,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天下,四夷自古以来就是咱华夏子民。”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不能再咱手中丢了。” “否则九泉之下,咱哪还有脸见列祖列宗。”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大明必将在陛下的带领下,开创远超历代的辉煌盛世。” 朱元璋嘴角上扬:“别拍马屁,咱早就说了,咱不吃这一套。” 之后四人又继续讨论《华夏简史》该怎么写,当了半天听众的朱雄英,终于忍不住发表了许多看法。 不少看法都颇有可取之处,引得众人一致称赞。 陈景恪心中对四人做了对比,朱元璋是最务实的,关注点全在大明正统上面,别的一概不关心。 他想要四夷统治的合法性,也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战争。 马秀英和朱标要好一点,除了大明正统,对天朝上国的荣誉也同样很重视。 朱雄英虽然年幼,却是四人中雄心最大,也是最关注文化传播的。 当然,这和他们的出身所受教育有关。 朱元璋出身太低,后来起家了开始读书,眼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并不是在贬低他,相反,以这样的出身还能夺得天下,他的能力绝对是历史前几名。 但不可否认的是,出身确实也限制了他的很多看法。 马秀英出身好了许多,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朱标更别提了,出生时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豪雄,又有母亲教导。 眼界自然又不一样。 但他是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弟子,眼界依然受限。 朱雄英出生就是天潢贵胄,又有陈景恪在一旁引导。 眼界反而比父祖更高,追求也更大。 不过他现在还是太年幼,思想也不成熟,还需要时间去成长。 眼见众人聊的都很高兴,陈景恪趁机说道: “陛下,若想让四夷认可华夏支脉的身份,朝廷的一条律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你说的可是大明子民与异族番邦之人成婚,需上报衙门是吧?” 大明有个制度,汉夷通婚要上报衙门,获得许可才行。 否则就是野合。 这条政策可以说严重阻碍了民族融合,必须要取消。 陈景恪说道:“是的,既然自古皆为一家,为何大明要区别对待呢。” 朱标疑惑的道:“虽然祖上是一家,现在毕竟已经分家了,区别对待也无不可吧?” 陈景恪摇头道:“作为宗主国,若是强调身份差异,只会让四夷对我们产生隔阂。” “若想让四夷心服口服,就要做到一视同仁。” “非但如此,我认为大明的户籍上,也应该取消类似的标识。” “大明的子民就是大明的子民,不分汉夷。” 朱标若有所思的颔首道:“有道理。” 朱元璋眉头微皱,显然有些不认同这个观点。 正准备开口反对,却听朱雄英先说道: “景恪说的好,大明乃宗主国,就要拿出宗主国的气度来。” “将心比心,若有人以身份区别对待我,我也无法将其视作同类。” 朱元璋顿时将到嘴边的话咽回肚子: “说的对,还是咱乖孙大气,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在他看来这条改不改都没区别,方才之所以反对,也只是不想朝令夕改。 现在既然乖孙都赞同了,那就改了吧。 又聊了一会儿,外面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众人才各自散去。 等他们都走了,朱元璋问马秀英道: “妹子,陈景恪这个人,你怎么看?” 第72章 共创佳话 马秀英对朱元璋太了解了,听话音就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怎么,你怕了?” 朱元璋大声道:“胡说,咱会怕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 然后他话锋一转,叹道:“但是他太年轻了,以六十岁算他还能活四十七八年。” “我就是担心到时候英儿驾驭不住他。” 马秀英点点头,道:“以前我也有此担忧,但英儿今日的表现打消了我的顾虑。” “我相信以英儿的能力,是能驾驭的了他的。” 想起乖孙白天的表现,朱元璋也满脸欣慰,但还是说道: “可我还是担心呐,万一呢。” 马秀英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你把有才的人都杀光了,英儿靠谁来治理天下?” “若传出去,真正有大才的人,谁还敢为朝廷效力?” 说到这里,她苦口婆心的劝道: “天才都是孤独的,陈景恪想来也是如此。” “英儿也是天才,两人必然会惺惺相惜。” “现在他们同吃同住同行,感情甚笃。” “你若将他杀了,英儿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连忙说道:“谁说要杀他了,这话可千万别给咱乖孙听到了。”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了一句:“再说你的身体,还需要他帮忙调理呢。” 马秀英哑然失笑,你不补充这一句,我也知道你是孙儿奴。 “英儿和陈景恪的关系,倒是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一对英才。”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妹子你想到了谁?” “曹冲和周不疑。” “曹冲咱知道,周不疑是谁?” “周不疑是与曹冲一般的少年英才,二人乃莫逆之交……” 曹冲和周不疑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对组合。 两人都是神童,关系也非常的要好。 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写出好文章第一时间给对方看。 只是苍天总是见不得太多美好,最终这个故事以悲剧收场。 马秀英就将两人的故事讲了一遍,最后惋惜的道: “可惜曹冲早夭,曹操认为其余子嗣不足以驾驭周不疑,就将其杀害。” 朱元璋也唏嘘不已:“若曹冲不死,曹魏江山也不会为司马氏篡夺。” 话说完他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妹子你怎么能拿曹冲那短命的,比咱乖孙呢。” 马秀英长叹了口气,道:“若没有陈景恪力挽狂澜,英儿怕是……” 此时回想起来,她依然心有余悸。 朱元璋也不说话了。 若非陈景恪出现,朱雄英就是第二个曹冲。 想到这里,他心中对陈景恪的那点担忧,顿时就烟消云散了。 “妹子你说的对,是咱多疑了。” “英儿和陈景恪既是君臣,又是玩伴。” “将来他们一定会是明君忠臣,共创一段佳话的。” 马秀英笑道:“你能这样想最好不过,如果实在担心,就多压他两年便是。”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我之所以对他产生担忧,也是因为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世人皆有所求,名利、钱财、权势、美色、美食等等,就连咱都贪口舌之欲。” “他对这些似乎都不感兴趣,咱不能不多想。” 马秀英有些哭笑不得的道:“他才多大,贪这些也太早了点。再过十年他要还是如此,你再担心也不迟。” 朱元璋挠了挠头:“嘿,还真是。都怪他自己,表现的太过聪慧,总是让咱忽略他的年纪。” 马秀英顺着他的话说道:“虽然还不知道他在追求什么,但从他的一言一行能看出他的性格。” “他将来必定是好战之人,若掌权四夷的日子恐怕会很不好过。” 得到提醒,朱元璋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他整日和英儿讲先辈开疆拓土之事,今日又讲华夏简史……” “是了,肯定是他整日就在想这些,才会给英儿讲。” “如此说来,他就是他自己所说的鹰派了。” 马秀英疑惑的道:“何为鹰派?” 朱元璋就解释了一下鸽派和鹰派。 马秀英笑道:“如此称呼倒是生动明了,他肯定是鹰派无疑。” 朱元璋说道:“咱不管他是鹰派还是鸽派,只要有才能有忠心,大明就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接着两人又聊起陈景恪的提议,关于华夏简史,两人都持支持态度。 马秀英说道:“按照陈景恪所言之法,从燧人氏写到大明建立,最多不过二十万言。” “朝廷出钱印刷几万册,给每一名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发一套,再给藩属国送上一些。” “用不了多久就能为世人所熟知。” “到时你就能光明正大的说‘自古以来’了。” 朱元璋想到那种美妙光景,也不禁露出开心的笑容。 谈到启用新纪元的时候,两人自然更无意见。 不过马秀英却指出了一个缺点:“新的纪年不能用‘开元’二字。” “为何?” “唐朝有开元通宝,唐玄宗第一个年号也是开元,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还是妹子你懂的多,咱就没想到。开元不能用,你说叫什么好?” 马秀英说道:“历法需要万民知晓并使用才好,百姓多不识字,哪里知道开元是什么意思。” “但他们定然知道黄帝,所以无需想什么祥瑞年号,直接叫黄帝纪年就好。” 朱元璋点头道:“是这个理,就叫黄帝纪年吧。”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眼见天色已晚就躺下歇息。 ----------------- 启用新的纪元是一件大事,即便朱元璋习惯了乾纲独断,这次也非常小心。 先是找来钦天监监正邬秉让推算。 双重纪元乃前所未有之事,邬秉让也非常的惊讶。 作为钦天监监正,他观测天文星象的能力可以不够高明,但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不能差。 既然皇帝拿着此事来问他,那肯定是已经决定要采用了,来找自己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如果自己敢说什么不好的话,轻则失业,重则丢命。 所以他在推算之后,说了一番很玄乎的话。 翻译过来就一个意思,此乃顺天应命之举,当行。 朱元璋很是高兴,又分别询问了李善长等老臣,以及叶兑等大儒。 李善长等人倒是很谨慎,只说此事悉听陛下圣意。 朱元璋虽然不满,但见他们没有反对,也就没说什么。 叶兑等大儒态度就截然不同了,一听说要启用黄帝纪元,那是一个比一个兴奋。 给朱元璋扣了好几个大帽子。 于是在几日后的一次早朝,朱元璋当朝宣布启用黄帝纪元。 要求新刊印的史书,必须添加黄帝纪年,同时要求藩属国启用三重纪元。 群臣倒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也很简单,前所未有之事,理应慎重。 朱元璋倒也没有惩罚他们,这么大的事情有人保守一点很正常。 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没事。 当然,他不在意这些人的真正原因,还是大多数人都同意了。 这条法令正式通过。 否则,他肯定要拿几个人开刀震慑一下其他人。 接下来他又说了《华夏简史》之事,并命翰林院尽快将此书写出。 这一下情况就不一样了,群臣纷纷反对。 理由很简单,蛮夷就是蛮夷,岂能与我华夏子民相提并论? 朱元璋怒斥道:“尔等当年都做过元朝子民,很多人还做过元朝官吏。” “既然尔等不屑与蛮夷为伍,为何还要与元人为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 倒是有人辩解,做元人的官是为了蛰伏以待时机。 然后他人就没了。 罪名很简单,贪腐。 还不是诬陷,而是有实打实的证据。 可谁都知道皇帝查办他的原因,朝堂在无人敢反对。 于是此议案再次通过,翰林院全权负责编撰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阳奉阴违拖延时间,朱元璋严令一个月内必须拿出框架,否则所有人都要受罚。 陈景恪得知朝堂发生的事情,既高兴又叹息。 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叹息的是,一个正常的朝堂,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 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 暴力加正确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 别看朱标威望高,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华夏简史》,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 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即便科举近在眼前,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 对于启用黄帝纪元,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大明乃华夏正统。 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开心,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 不过对于《华夏简史》,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 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贤都说了‘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那就是华夏之人。 有人反对,理由也很充分,华就是华,夷就是夷,岂能同论? 双方争论的很激烈,谁都说服不了谁。 华夷之辩自古有之,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 谁能占据上风,只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则华夏’一派就占据上风。 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后来的满清,对身份尤为的强调。 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 现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华夏支脉,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据了绝对上风。 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很大一个原因是科举临近。 谁都不想被人扣上一个,‘反对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立场这东西,哪有利益来的重要。 朱元璋对读书人的识时务很是满意,但同时也非常鄙视他们的操守。 ----------------- 自从那日在酒楼被一少年驳斥,方孝孺就将自己关在了客栈,谢绝了所有访客。 那天的事情早已传开,大家都知道他受了刺激,所以纵使被拒绝也并没有生气。 关系好的担心他的状况,拖店小二去打探,得知没有大碍才稍稍放下心来。 关系不好的,对他怀着妒忌心里的,则幸灾乐祸,巴不得他产生自我怀疑,从此一蹶不振。 毫不相关的人,则在一旁看热闹。 如此不知不觉过了半个月,方孝孺的房间门终于打开。 从里面走出了一个形容枯槁的人。 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吓了一大跳,怎么将自己折腾成这个样子? 关系好的立即上来打招呼,询问状况。 方孝孺的感激的道:“谢诸位好友的关心,方某无碍。” 众人见他目光沉稳,就知道他想通了,也放下心来。 一位名叫严希文的同乡说道:“能走出来就好,科举临近,你好生歇息几天,莫要误了考试。” 其他人也纷纷出言安抚。 方孝孺却摇头道:“谢大家关心,不过我已经决定,放弃本次科考。” 众人震惊不已。 严希文试探的道:“你准备参加明年的正科?” 方孝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道:“等我何时想通了,再来参加科考。” “啊?”严希文大惊,连忙劝道:“万万不可啊。” “道可以慢慢去寻找,科举关系重大,错过一次就是三年,希直三思啊。” 其他人也纷纷劝阻: “以希直的学问,必定榜上有名,如此放弃太可惜了。” “此事不只是关系你一人,而是整个方家,希直莫要任性。” “是啊,希直你万万不可轻言放弃啊。” 面对众人的劝阻,方孝孺丝毫不为所动: “我知诸位皆是为我好,然前道受阻,若不参透我笔下无法再出一言。” “勉强参加科举,也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众人无法,只能先安抚他,让他歇息几日再做决定。 方孝孺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决绝,第二天就打包好行礼准备离开。 众人见无法劝阻,只能过来为他送行。 之前方孝孺名声那么大,现在道心被破狼狈离开,可是一个大新闻。 所以不少人过来看热闹。 有人惋惜,有人嘲讽,也有人为少了个对手弹冠相庆。 听着这些声音,严希文等人都非常气愤,却也无可奈何。 反倒是方孝孺自己,表情无一丝变化,就好似这些人说的不是他一般。 一行人来到楼下,结完账刚走出客栈,就见迎面走了几个人。 当先一人身穿太监服饰,手里还拿着一柄拂尘。 此人方孝孺认识,三月份才见过,正是太监总管孙福。 其他人虽然不认识,但从这一身装扮也能看出是宫里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心中则在嘀咕,宫里的人来这里做什么? 还公然穿着宫里的服饰,莫非是奉命来这里办事? 孙福无视其他人,径直走到方孝孺面前,主动打招呼道: “方先生这是要去哪啊?” 方孝孺拱手道:“孙公公,在下准备回乡。” 孙福似乎早就知道了什么,并不奇怪,只是笑道: “那可不巧,你恐怕要缓几日在上路了。” 方孝孺疑惑的道:“哦,不知公公有何见教?” 孙福挺直身子,提高声音道:“传陛下口谕,召方孝孺即刻入宫面圣。” 第73章 皇恩浩荡 方孝孺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见自己,不过他也并

相关推荐: 魔界受欢之叔诱(H)   高达之染血百合   祸国妖姬   她太投入(骨科gl)   将军夫夫闹离婚   小公子(H)   《腹黑哥哥。霸道爱》   虫族之先婚后爱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小怂包重生记(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