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等岛屿。 朱元璋看着这张简陋的地图,心中和那张大明舆图做对比,发现果然一样。 甚至比大明舆图还要详细。 要知道,那张大明舆图,是他派人询问了各国使节,花费了大量时间才画出来的。 朱元璋不相信,还有人能画出比这更详细的舆图。 除非那本游记的主人,真的亲自去游历过。 如果这是真的,那银矿…… 一想到每年可以开采百万两白银的大银矿,朱元璋难掩心中的激动。 “那银矿在哪里?” 陈景恪根据记忆,在倭国地图上点了两个点。 “一处银矿在这一带,据游记中所言,有两条矿脉相距不超过两里。” “还有一处是这个岛屿,叫佐渡岛还是什么的。” “游记上说,这里是倭国流放贵族的地方,上面也有银矿,且疑似有金矿。” 想了想,他又指着吕宋岛,道: “这里也有银矿和铜矿,只是时间太久了,我记不清具体在哪了。” 朱元璋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才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朱标表情严肃,道:“派人一查便知,顺便再查一查倭国的情况。” 朱元璋当即道:“好,你专心去办宝钞的事情,此事我会亲自派人去查。” 闻言,陈景恪长出口气,继而心中升起难掩激动。 他为何要在这时候突然提起倭国银矿? 其实就是对朱元璋的一次试探。 《皇明祖训》里列出不征之国,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是真的目光短浅。 还是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认为海外皆贫瘠之地取之无用? 如果是前者,那陈景恪就只能继续蛰伏,等待朱标继位,甚至朱雄英当政。 如果是后者,那事情就好办了。 作为穿越者,他有太多办法利诱朱元璋打开国门。 这次拿出倭国银矿,就是一次试探。 方才大家就在讨论钱币之事,他提出倭国有银矿,也不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 至于为何特意提吕宋群岛,是为以后下南洋打基础。 免得到时候再找别的借口。 朱元璋的反应,说明他对银矿感兴趣,不介意占为己有。 否则也就不会派人去调查。 这说明他并非目光短浅,只是被读书人宣扬的天朝上国思想影响了。 但在实打实的金银财宝面前,老朱不介意修改《皇明祖训》。 对陈景恪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 他已经开始思考,该如何利诱老朱出海掠夺资源了。 第55章 正义执行 事实上,陈景恪对朱元璋的误解挺深的。 老朱可不是目光短浅之人,相反他看的比大多数人都远。 从建国之初,他就专门组建了一个机构,收集各地信息绘制世界地图。 最终在洪武末年,绘制出了地球史上第一张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 这张地图涵盖了亚欧非三大陆,地形地貌标注的也比较准确。 有理由怀疑,朱棣最初下西洋的路线资料,就是来源于此。 只是,人的思想难免会受限于时代的约束。 朱元璋也不能例外。 他和这个时期大多数人一样,对华夏之外的世界带着一种鄙夷的心态。 贫瘠之地,取之何用。 不过这也是能理解的,至少在明朝初期,华夏有资格俯视域外所有地方。 现在,作为穿越者的陈景恪,给了朱元璋一个走出去的理由。 白银。 不是几万两,也不是几十万两,而是每年数百万两。 还能开采数百年。 如果能掌握这处银矿,就算后世出现了不肖子孙,大明也能多支撑几年。 所以朱元璋一刻都不想耽搁,立即就派出密探,对这两处地方进行探查。 若真的有银矿…… 嘿嘿,老朱露出白森森的牙齿,倭国是吗,咱们新账旧账一起算。 出兵的理由,当然不能说是去抢银矿。 咱是天朝上国,不能让藩属国觉得咱市侩。 咱是去清剿倭寇,顺便消灭支持倭寇的乱臣贼子。 咱大明是正义之师。 至于吕宋群岛上的银矿,后续再说吧。 这么大的岛屿,要找到什么时候去。 先去倭国找,若证实这两处真的存在大银矿,再派人去吕宋岛也不迟。 反正矿就在那里,也丢不了。 若有人提前发现了……那不是正好,也省了咱探矿。 看着眼前的地图,朱元璋眼睛里浮现出一种名为贪婪的目光。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从乾清宫离开之后,他看着小日子的方向,露出杀气腾腾的笑容。 前世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清穿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他觉得这句话可以改一改,穿越古代不弄小日子,菊花套打夯机。 不过攻略小日子毕竟是跨海作战,难度实在太高了。 大明目前最大的敌人,还是北方的元朝余孽,两线作战压力很大。 小日子这边应该徐徐图之。 虽然对小日子的古代史不是很了解,但印象里他们长期处在幕府统治,乱的一批。 倭寇就是落魄的武士、商人、百姓组成。 当然,也不排除后面有大势力支持。 大明可以先占据一块地方,然后挑拨他们内战,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土地。 不过这个效率还是有点慢。 要是有什么办法,能让鬼子大规模死亡就好了。 天灾不可控,人为的话,恶性传染病是效率最高的。 作为医生,他恰恰知道古代有一种瘟疫,能人为掌控,且不会反噬。 那就是天花。 给大明的将士接种牛痘,然后在小日子的土地上传播天花病毒。 嘿嘿…… 用这种方法对付别人,他或许会心中愧疚。 可对付小日子,他只会觉得正义光荣。 嗯,不能全杀了。 银矿需要人挖,东南亚那边想要快速开发,也要人命去填。 全完可以让小日子来当炮灰。 男人当苦力,女人抓回来奖赏给有功的将士们。 还能发给穷苦百姓当媳妇。 总之,多管齐下,必须在有生之年让小日子彻底消失。 老朱不是重视亲情,喜欢分封吗。 到时候让他将自己的儿子封在倭岛,相信他会乐于见成的。 那里远离大明本土,藩王就是真正的一国之主。 权力之大,不是国内的藩王能比的。 一旦大明的藩王们尝到甜头,分分钟就会化身战争狂人。 有他们在背后推动,大航海就不远了。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想弄小日子光筹备就要好几年,眼下急不来。 回到偏殿,大本堂已经下课,朱雄英等人正在院子里打打闹闹。 见到他回来,以朱时语为首的几个小豆丁,顿时就将他团团围住: “陈伴读陈伴读,我要听故事,听故事。” “我要听小哪吒。” “哪吒从洞里逃跑了吗?石矶娘娘那么厉害,谁能打败她啊。” 看着这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陈景恪也是脑门疼。 “别急别急,我先喝口水润润嗓子再给你们说。” 给朱元璋和朱标讲了那么久的课,一口水都没喝,他嗓子都快裂了。 “给,水。” 却是朱允熥,噔噔噔跑过去,将不远处护栏上摆着的水壶拿了过来。 “快喝快喝。”一群小豆丁催促道。 远处朱雄英、朱柏等人,都幸灾乐祸的看着这一幕。 陈景恪那叫一个无语,白了几人一眼,接过水壶就着壶嘴就喝了起来。 然后在一群小豆丁期盼的目光下,开始续讲哪吒传奇的故事。 朱雄英几人也围了过来,真论起来他们也是小孩子。 对精彩的儿童故事,也同样很好奇。 约莫半个小时左右,他讲完了三集的内容,就说道: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 小豆丁们虽然不乐意,却都很守约的离开了。 陈景恪总算是长出了口气。 朱雄英含笑道:“你去见皇爷爷和父亲了?” 陈景恪点点头:“向陛下说了一些事情。” 朱雄英也没有再多问,转而说起了别的。 朱柏几人见他竟然能单独奏事,而且还去了那么长时间,心中对他又重视了几分。 聊了一会儿,看着眼前的一众皇子,陈景恪忽然产生一个念头。 既然要推动海外分封,何不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引导这些皇子对外界生出好奇心? 他们不是喜欢听故事吗,那就给他们讲大海上的故事。 加勒比……呸,马六甲海盗就挺好的。 妈祖必须要添加进去,让她成为唯一的海洋女神。 还能将这个故事整理成册传播出去,应该能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心。 再来一个设定,遥远的深海,有海盗王的保藏什么的。 总会有中二少年信以为真的。 陈景恪越想就越是兴奋。 就这么干了。 第56章 别拍咱的马屁 很快朱标出现,将朱允炆几人带走,其他人也相继散去。 陈景恪这才将今天的事情讲给朱雄英听。 不过很显然,对他来说这个话题太深奥了。 陈景恪只能将问题简单化,让他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如果有人要用一张纸换走你手中的米,你愿意吗?” 朱雄英连连摇头:“那肯定不行。” “如果这个人告诉你,可以用这张纸从他那里,购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你会接受这张纸吗?” 朱雄英犹豫了片刻,才不确定的道:“如果他说的是真的,也不是不能试一试。” 陈景恪摊了摊手道:“现在懂了吗?” 朱雄英恍然大悟,但随即又疑惑的道:“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皇爷爷为何不懂呢?” 陈景恪说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后你做出任何重大决定,都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有时候别人反对,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真的看到了缺点。” “正如陛下,我指出了宝钞的不足,他并未生气,而是衡量利弊之后决定采纳。” “作为君主,要懂得善纳谏言。” 朱雄英点头道:“嗯,我知道了,将来一定不做独夫。” 陈景恪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这小子,不错。 接触的时间长了,他也掌握了朱雄英的一些性格。 比如,特别崇拜朱元璋和朱标。 有些观点他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 一旦告诉他,你皇爷爷和你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马上就听得进去了。 百试百灵。 “接下来太子殿下会着手处理此事,你可以去长长见识。” 朱雄英很是意动,但又很失落的道:“我要去大本堂读书,恐怕没时间去。” 陈景恪轻笑道:“简单,你直接和陛下说,想去长长见识就可以了。” 朱雄英疑惑的道:“可以吗?” “信我,没错。” 老朱可不是那种迂腐之人,很清楚读书是读不出好皇帝的。 钱币改革这么大的事情,朱雄英想接触,他只会高兴。 至于上课,又不耽误这三两天。 将信将疑的朱雄英,第二天就抽空找朱元璋说了此事。 果不其然,老朱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并亲自找叶兑说了一声。 叶兑也不是腐儒,自然知道实践的好处,也答应修改课程,给朱雄英腾出时间。 得到想要的结果,朱雄英别提多开心了,对陈景恪也更加信服。 陈景恪这几天也没闲着,抓紧时间将算学书给写了出来。 然后拿着找到朱元璋。 朱元璋只是掀开看到第一页,就被难住了。 “你这是什么符号?咱怎么从未见过?” 陈景恪解释道:“这是数字符号,您看这里有对照表……” “这种数字是我从一位胡商手中学来,名为阿拉伯数字。” 看着对照表,朱元璋很容易就理解了,这这些数字代表的含义。 “阿拉伯数字?” “是的,但这种数字却并非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起源于天竺。” 陈景恪就大致讲了一下,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换成别人,听到这些或许会无所谓,可朱元璋不一样。 只见他惊讶的道:“那什么阿拉伯人只是传播了一下,这数字就变成他家的了?” 陈景恪心中一动,决定趁机给老朱上上课,于是叹道: “是的,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如此,谁发明的并不重要,话语权才是最重要的。” “阿拉伯人建立了横跨万里的大帝国,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 “被掠夺了文明成果的,又岂止是天竺人。” “埃及、波斯等文明,都被他们取而代之了。” 朱元璋惊讶的道:“横跨万里的国家?” 陈景恪说道:“是的,比现在的大明还要大的多。” “说起来,在唐朝时期,中原王朝还和阿拉伯帝国进行过争霸。” “可惜,高仙芝率领的大唐精锐安西军,遭到附庸军的背叛,兵力又比阿拉伯人少了十倍。” “最终兵败,丢失了西域之地。” “高仙芝回朝求援,恰好遇上了安史之乱,自己也被冤杀。” “从那时开始,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再也没有踏入过该地域了。” 朱元璋眉头挑了挑,想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变成了: “过去的事提他做什么,给我说说这阿拉……天竺数字。” 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老朱这欲盖弥彰,不过他能听进去就好。 一点一点给他讲大明之外的事情,就不信他没有想法。 然后他就将阿拉伯……呸,天竺数字和计算符号给老朱讲了一遍。 又进行了演算。 朱元璋是什么人,自然一眼就看出了这种符号的方便之处。 亲自上手演算了好几次,才赞叹道: “不成想,番邦竟也能创造出这么好的东西,看来咱也不能过于自大。” 陈景恪逢迎道:“陛下英明,咱华夏文明向来兼容并蓄,取众家之所长为己所用。”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哼,别拍马屁,以为咱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 “咱列不征之国,是怕后世子孙发动无谓之战,导致国内民不聊生。” “若有利可图……哼,咱已经派人去那两处地方寻找银矿,你可满意了?” 陈景恪心中乐开了花:“陛下英明,臣为大明贺,为万民贺,为华夏贺。” 朱元璋嘴角微微上翘:“别拍马屁,咱不吃这一套。” “嘿嘿。”陈景恪憨笑着转移话题道:“陛下,臣还有一物献上。” “哦,何物?” 陈景恪拿出几页纸:“一种新的账簿……” “我家是开药铺的,需要记账……我也经常帮着记账,觉得那记账方式太过繁琐……” “于是就自己琢磨了一套新的记账方式,自认为比之前的更好用,就献丑献给陛下。” 朱元璋饶有兴趣的道:“哦,来给咱说说,你这记账方式和之前的有何不同。” 陈景恪就将两种记账方式讲了一遍。 老的记账方式,就像是流水一样,一长串数字,每次查账都要从头计算。 非常的麻烦,也容易造假。 新记账方式,采用了前世的思路。 其实就是复式记账法,很繁琐但不容易做手脚。 朱元璋在对比过两种记账方式的之后,自然知道哪个更好。 “好,你又立下一大功。” 第57章 实践 “你之前说要给户部官员上课是吗?好,咱答应了。” 将手中的账册放下,朱元璋说道。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好。” “将这算学书和账册交给户部的诸位上官,相信他们会做的比我更好。” 朱元璋笑骂道:“你小子不是狂吗,怎么怂了?” 陈景恪讪笑道:“那是我有点飘了,陛下原谅则个。”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惯着他,之前御医对他也不待见。 只不过医生也属于技术人员,思想没有那么复杂。 发现医术确实不如他,且他也不是那种嚣张之人,双方就和解了。 户部那些都是正儿八经的官僚,满脑子都是斗争、面子。 陈景恪跑过去说要教他们算学,那些人嘴上不会说什么,有机会绝对会狠狠地踩他一脚。 但由朱元璋将算学书转交给他们,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他们只会惊叹陈景恪天赋妖孽,不会产生任何不满。 甚至哪里看不懂了,还会主动来请教。 是不是很奇怪? 但人心就是如此。 朱元璋将书收起来,道:“不错,还算有脑子。这书我会处理好,该你的好处一分少不了。” “谢陛下。” “最近英儿跟着太子学习,你没事儿也多去看看,跟着学一学。” “是,臣这就去。” 好的主意固然重要,得当的实施方案同样重要。 施行不得法,良策也会成为害民之策。 王安石变法失败,固然有其本身的缺陷,但实施新法的官员阳奉阴违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他的变法直接侵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指望那些人帮他推行新法,闹呢。 宝钞改革倒没有损害谁的利益,反而是朝廷大出血填补漏洞。 自然不会有人恶意拖后腿。 可调动如此多的资源,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要牵扯到许多衙门。 陈景恪跟着朱标,可以深入了解大明的官僚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这对他以后出仕,帮助非常大。 当然,老朱让他跟过来,还有个原因是教导朱雄英。 此事复杂,很多地方靠朱雄英自己是很难捉摸透的。 朱标又忙没时间,陈景恪正好可以帮他解惑。 如果陈景恪也看不明白,再去找朱标或者朱元璋请教。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和朱雄英一起,给朱标当起了秘书。 事实上陈景恪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私下和各个衙门的人都有过接触,了解了他们办事的潜规则。 比如,问户部要一笔银子。 如何开口、去哪个部门、找谁等等都有讲究。 一个不对,就能拖你十天半个月。 还是合理合法的拖,告到皇帝哪里都没用。 当然了,现在他是替太子朱标办事,自然没有人敢这么干。 甚至相关衙门还要反过来讨好他,生怕他在朱标面前给他们上眼药。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仗着这个身份就趾高气昂,表现的很谦虚。 凡是和他接触过的官吏,没有不说一声好的。 回去之后,陈景恪就将这些门道一一告诉朱雄英,以免他将来被蒙在鼓里。 朱元璋得知这些之后,对他更是满意。 当然了,他也没少以公谋私,时常借着出宫的机会,顺道溜回家看看父母。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也并没有说什么,人无完人,有瑕疵是正常的。 只要不损害朝廷利益就行。 如果陈景恪真的和圣人一样,他反而要担心了。 甚至,他能包容陈景恪时不时的‘狂妄’,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说起户部,在见到新的算学书和账册后,直接就轰动了。 一群人围在一起研究了许久。 户部尚书曾泰立即就上书,请求更换天下账册。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朝堂引起了不少的动静。 不过有朱元璋的支持,这个意见毫不意外的通过了。 更换账册其实很简单,就是比较繁琐。 算学书才是最麻烦的,即便陈景恪已经尽量往简单写,依然让户部一众算学高手直挠头。 新的算学符号,有汉字对照表,他们能看得懂。 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的,他们能看的明白。 可是什么统计学、等比等差数列、微积分等等,就有点深奥了。 于是他们主动找到朱元璋,请求写这本书的大家当面教学。 当老朱告诉他们,这是太孙伴读所写的时候,一群老头懵逼了。 他们自然知道陈景恪,最近太子朱标频繁调动物资,双方还没少打交道。 可他们实在无法将那个少年,和这本算学书联系在一起。 但他们更不敢怀疑老朱的话,只能将信将疑的找到陈景恪。 “陈伴读,这书真是你写的?” 新任户部左侍郎邱广安,堵住前来办事的陈景恪,追问道。 陈景恪心道,你们终于求到我身上了,老子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嘴上却矜持的道:“我也是从他人那里学到的,只是将其总结成书而已。” 邱广安依然不敢相信,想他家学渊源,自幼学习算学四十余年。 自认为算学水平在大明当排在前列。 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竟然出自眼前这个少年之手。 那岂不是说,自己的算学还不如他? 周围几名户部的算学高手,也都是差不多的表情。 但邱广安没有直接质疑,而是道:“在下拜读此书,有许多疑惑,不知陈伴读可肯指点迷津。” 陈景恪知道考验来了:“指点不敢当,互相讨论。” 之后一群人就围了上来,拿着书上的内容请教起来。 陈景恪仔细为他们做了解答。 众人都是算学高手,自然是一点就通。 比如微积分,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就已经发明了割圆术,而割圆术就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 眼前这些都是大明朝的算学高手,要不然也没资格到户部来管理账册。 所以他们学习微积分,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之前,他们之所以没有学会微积分,很大原因是陈景恪写的不够清楚。 关于统计学、数列、微积分这些东西,他都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 不是他想藏私,而是他并非专业人员,没能力独立编写一本高深的数学教材。 虽然已经尽可能的去写,依然不够明了。 当面解释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众人很快就摸到了门径。 而邱广安等人,对他也是心服口服。 第58章 唯儒独尊 算学向来是个小圈子,人数很少。 且应天府的算学高手,基本集中在国子监、工部和户部等衙门,相互之间联系很紧密。 所以没多久,太孙伴读陈景恪是个算学高手,就传遍了这个小圈子。 一开始大家还不信,他才多大,还要学医,哪有时间研究算学。 只是当看到那本算学书,亲眼见到同行轻松破解算学古籍上的难题,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接受了真相。 于是这些人就齐聚户部,一起向陈景恪请教学习。 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心里还很高兴。 这些可都是大明算学精英,甚至可以说,大半精英都在这里了。 有他们一起研究,不说别的,至少能弄出一本算学教材来吧? 有了教材,以后就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算学人才。 而算学则是理科的基础,至关重要。 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关注这些学生的能力和人品,最终选定了一个合适人选。 国子监算学博士程一民,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家中世代学习算学。 为人低调,做事很有章法,别的人都很信服他。 于是,在一天上课结束,陈景恪找到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邀请诸位前辈,一起编写一部属于大明的算学书籍,不知先生可愿牵头。” 写书? 程一民顿时就兴奋起来,著书立传可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岂能不愿意。 但马上又迟疑起来:“不瞒陈先生,小老儿倒是想赚这个虚名,奈何能力不足以服众啊。” 陈景恪拍了拍自己编写的算学书:“如果加上这本书呢。” 程一民不敢置信的道:“啊……这……这……这书是先生你的著作啊,我岂能……岂能……” 陈景恪笑道:“小子厚颜,当个挂名总编纂。先生当副总编纂,负责具体编写工作,如何?” 程一民什么话都没说,起身整理了一下仪表,郑重的向陈景恪行弟子礼: “谢先生器重,此恩一民铭记于心。” 陈景恪坦然受了这一礼。 虽然程一民五十多岁,年龄足够当他爷爷了。 可学无先后达者为先,陈景恪愿意用自己编写的算学书,为他做背书,支持他当总编纂。 他行弟子礼是理所应当的。 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很乐意。 “此事先不要声张,你尽快列出一个章程,再找几个志同道合者商议一下,看他们是否愿意加入。” “嗯,告诉他们,若参与进来可在书上署名。” 程一民肯定的道:“有先生的算书在,我相信无人能拒绝这个提议。” 但马上又面露难色:“算学在国子监为经学排挤,他们曾几次上书,请求废除算学。” “幸得陛下英明,才未被驱离,然亦步履维艰。” “若我们大张旗鼓的编写算书,恐会引起他们更大的打压。” 陈景恪眉头紧皱:“给我仔细说说。” 通过程一民的描述,陈景恪才知道,明朝的儒生竟然霸道到这种程度。 自打有太学那天开始,算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就连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都没有发生过打压算学之事。 没想到明朝的儒生竟然如此霸道,还真以为他们唯我独尊了。 看来自己想发展理科,难度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不行,必须要趁老朱在位的时候,好好收拾一下这帮子儒生。 “你放心,此事我自会解决,你只需将编书的事情做好就行。” 程一民按捺住心中的疑惑,道:“是,我这就去做。” 从户部离开,陈景恪就找到朱雄英,一起给朱标打杂。 不过心中却一直在思考算学被打压的事情。 本以为只有兵家被他们打压,没想到连没有任何竞争力的算学都不放过。 这也是一家独大的必然恶果了。 必须要给那群儒生一点压力,否则他就算拿出再多新东西,都不够他们祸祸的。 恰好老朱很讨厌腐儒,这是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不过要先搞清楚老朱是怎么讨厌儒家的,才好下手上眼药。 好像老朱曾经将孟子驱逐出文庙,不过这也不是啥光鲜的事情。 他驱逐孟子,是因为民贵君轻思想。 君主不英明,大家就起来反抗。 这话朱重八喜欢听,朱元璋可不想听。 关键是他还没有斗过读书人,最终不得不让孟子重回文庙。 咦,这事好像可以利用一下。 别管朱元璋的初衷是什么,在此事上他败给了读书人,心中肯定不爽。 先记下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挑拨一下。 除此之外,他还做过什么呢。 实在想不到,不过没关系,找人问问就行了。 于是又过了两天,他再次抽出机会,给程一民等人上算学课。 课程结束,程一民主动找到他,兴奋的道: “先生,这几天我联络了几个相熟的人,他们都愿意听从先生调遣。”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写的这本算学书,在这个年代就是超越时代的东西。 以此为蓝本
相关推荐:
魔界受欢之叔诱(H)
归宿(H)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媚姑
缠绵星洲(1v1虐爱)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狂野总统
赘婿
小怂包重生记(1v2)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