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3章

第23章

没有揭晓答案,而是继续问道: “北宋蔡京曾经铸造过当十大钱,却被万民唾弃。” “同样是大钱,直百钱通行魏蜀吴三国,直到梁武帝时期民间还在使用。” “而当十大钱,在当时就失败了呢?” 宋朝离的毕竟比较近,明朝时期的人,对当时的情况了解还是比较多的。 朱标回道:“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供宋徽宗享乐……” 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住了。 因为他也醒悟过来,这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是啊,直百钱更夸张,为何成功了? 当十钱反而成了掠夺民财的恶政? 朱元璋终于憋不住了,一拍桌案:“你小子再吊咱的胃口,小心咱打你的板子,快说缘由。” 陈景恪‘嘿嘿’憨笑一声,连忙道:“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决策者发行此种钱币的初衷,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有些疑惑,什么意思?这和决策者的初衷有什么关系? 朱元璋毕竟执政时间更久,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同的道: “言之有理,因人成事,决策者的初衷决定了后续政策以及施行手段。” “蜀汉发行直百钱,是为了缓解钱荒造福于民,所以他们会想办法稳定直百钱的价格。” “蔡京发行当十大钱是为了掠夺民财,所以他们不顾后果。” 朱标恍然大悟:“原来如因此,儿子受教了。” 陈景恪也颔首道:“陛下英明,若决策者思想不正,再好的政策也会变成害民的苛政。” “蜀汉决策者们的初衷是好的,然后围绕这个初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有了直百钱通行天下。” “刘巴懂钱,更懂民心。” “他知道百姓并不在乎手中的钱是什么,真正在乎的是,这些钱能否从发行者手里换取物资。” 朱元璋父子俩都有些疑惑,不是听不懂说的什么,而是不理解这一点真的就这么重要? “最初的钱是交易中自发形成的,所以选择了本身就具备价值的铜。” “后来发行钱币的变成了国家,每一枚铜板里,都蕴含着国家信誉。” “如果百姓拿着国家造的钱,却没有办法从官仓里换取一粒粮,这种钱就算是用黄金打造的,也没人用。” “原因很简单,朝廷自己都不认可的钱,百姓就更不敢信任了。” “如果百姓拿着钱,可以从官仓里兑换任何物资,那么就算这钱是一张纸,也照样能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恍然大悟,然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 因为他只发行了宝钞,却不允许百姓用宝钞从官方兑换任何东西。 老朱脸上挂不住了,陈景恪心下暗笑不已,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刘巴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发行直百钱之前,先一步建立了好几座仓库,堆满了各种物资。” “规定百姓只要拿着直百钱,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官仓兑换等价的物资。” “如此,直百钱迅速获得百姓的信任,通行蜀地。” 他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与之相反的是魏国和吴国,他们的操作,变相的帮助蜀国直百钱通行天下。” 第51章 老朱强大的理解能力 魏国和吴国的操作? 朱元璋隐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忍不住想听听陈景恪的解说。 朱标则一直在思索,之前他并未关注过货币的事情。 虽然也能理解陈景恪的话,却并不是很透彻。 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完全明白。 陈景恪说的也有点兴奋了,毕竟对面可是朱元璋和朱标啊。 给他们上课,很难不激动。 更何况讲的又是他最擅长的方面——不是金融,而是三国史。 前世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对这段将星璀璨的历史最是喜欢,专门看过很多相关研究资料。 对这段历史了解颇深。 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人口分布、物价变化、经济结构等等,都有所了解。 如果穿越到三国时期,他觉得自己靠着这些资料,就能混的风生水起。 可惜,他穿越到了并不是很了解的明朝。 “吴国也闹钱荒,他们就弄出了一当五百、当一千甚至当五千的大钱。” “然而因为准备不足,加上百业凋敝,这些大钱并不为百姓接受。” “非但没能造福于民,反而加剧了百业的衰败。” “蜀国直百钱也就在这时候流入,逐渐获得百姓的信任。” “到了后来,蜀国钱币几乎将吴国本地钱币,挤兑的无法生存。” 前世考古曾发掘了十五座东吴墓葬,出土了大量钱币。 这些钱币里共有三国钱币四千枚,其中蜀国钱币三千九百枚,吴国本地钱币只有五十枚。 丧葬自古以来就是大事,陪葬的钱不可能是劣质品。 由此可见,蜀国钱币在当时的地位。 “魏国的情况更加特殊,魏文帝对钱的了解还不如吴国,他竟然直接废除了钱币,改为以物易物。” “然而百姓对钱币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一条政策改变。魏国不铸造钱币,这个空白就会被别人占据。” “于是蜀国钱币顺势流入,迅速通行魏国。” “此时,蜀国只需要不停地造钱,就可以从魏吴两国,买到源源不断的物资。” “这也是为何蜀国仅靠一州之地,就能接连不断的发起战争的原因。” “诸葛丞相能六出祁山,也多得益于此。” 朱标忍不住说道:“魏吴两国的百姓,又不能跑到蜀国用直百钱购买物品,他们就不怕出问题吗?” 陈景恪摇摇头,道:“方才我说过,朝廷发行的钱币,已经不单单是钱币,还是一国的信誉。” “蜀钱在信誉上,已经获得了天下百姓的认可。除非他自毁长城,否则没人能动摇直百钱的地位。” “而蜀国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几座官仓始终是开通的。” “任何人只要拿着直百钱,随时可以去兑换等价物资。” “蜀锦是当时最名贵的绸缎,他们甚至将直百钱和蜀锦挂钩。” “如此,直百钱的购买力一直都在,信誉自然也就一直保持的很好。” 朱标眉头紧皱:“魏吴两国难道就任由蜀钱通行,不想办法反制吗?”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元璋先开口道:“大势,蜀钱大势已成。” “吴国百业凋敝无力反制,且他和蜀国是盟友,不能公开禁止蜀钱流通。” “魏国就算重新启用钱币,也无法将蜀钱彻底驱逐,最多蜀钱和魏钱并行。” 陈景恪佩服的道:“陛下英明,确实如此。吴国直至灭亡都未能驱逐蜀钱。” “魏国在魏明帝时重新启用五铢钱,然依然无法将蜀钱驱逐出去。” 朱标疑惑的道:“既如此,为何最后蜀国还是亡了?” 朱元璋解释道:“国力,魏武帝留下的家业太厚了,国土和人口都是蜀国的数倍。” “且最肥沃的中原大地皆在魏国统治之下,而蜀国多山川少平原。” “蜀国增加一个人,魏国就能增加五个十个。” “魏国只要拖下去,最后输的就必定是蜀国。” “所以司马懿才会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不让诸葛孔明出蜀。” “反倒是蜀国,靠着一隅之地压了魏国三十年,殊为难得。” “原本我只以为是诸葛孔明谋略高超,不成想竟还有如此隐秘之事。” 说到这里,他看向陈景恪:“你能从史书中发现这一点,也非常难得,不错。” 陈景恪对老朱也是心服口服,自己懂这些,是得益于前世各位学者的总结。 朱元璋只是听自己泛泛说了几句,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谢陛下夸奖,臣愧不敢当。” 朱元璋点点头,道:“还有吗,一并说出来吧。” 陈景恪回道:“有,让直百钱获得百姓认可,这只是第一步。臣斗胆自夸一句,我也能做到。” “刘巴真正让人敬佩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计算,确定了每年发行直百钱的数量。” 朱标疑惑的道:“何解?” 陈景恪解释道:“钱少了会闹钱荒,导致物价贬值。” “钱多了也不行,会造成物价飞涨,钱就不值钱了。” 别说朱标了,朱元璋也一头雾水。 什么意思,钱多了还不好吗? 没办法,陈景恪只能耐着性子,给他们讲了一下通货膨胀是怎么回事儿。 两人这才恍然大悟。 “铜钱是有实物的,就算发行的比较多问题也不大。” “可是直百钱不行,它是信用钱币,一旦超额发行很容易就会造成钱多的局面。” “如果蜀国不控制发行量,用不了多久直百钱就泛滥不值钱了。” “就好像宝钞,一贯的面额,只能购买六百文的货物。” 这揭老底的行为,让朱元璋老脸色有些挂不住,恶狠狠的瞪了陈景恪一眼。 不过他也没有真的生气就是。 这确实是他的错,对钱不够了解,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政策。 现在陈景恪帮他指出来,还说出了解决办法,他心中只有高兴。 陈景恪连忙嘿嘿傻笑一声,继续道: “发行的少,解决不了钱荒问题。发行的多,会造成钱多的后果。” “如何计算这个发行量,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刘巴真正高明之处,就是他懂得如何计算发行量。” “他应该是将这种算法,传授给了蜀汉掌管钱粮的机构。” “所以直到蜀汉灭亡,直百钱都没有滥发。” 其实,在这里他故意夸大了刘巴的能力。 刘巴只是提出了铸造直百钱,没多久就病逝了。 蜀国计算发行量,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陈景恪杜撰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蜀国确实没有滥发直百钱。 这一点从蜀汉灭亡,直百钱的信用依然没有破产就能看得出来。 陈景恪之所以杜撰此事,就是为了提醒朱元璋,宝钞不能滥发。 朱元璋却不知道这些,听到这里激动的道: “你知道这种算法吗?” 第52章 解决之法 陈景恪摇摇头,道:“臣查阅了所有能查找的资料,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朱元璋很是失望,但又觉得很正常。 要是陈景恪连这都会,那就妖孽的有点过头了。 “咱会派人翻阅典籍,希望能找到相关记载。” 陈景恪连忙提醒道:“其实就算找不到记载也没关系,今人并不比古人差,何必事事依赖古人。” “找来懂钱又懂算学的人加以总结,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也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计算之法。” 朱元璋不禁颔首:“此言在理,咱就做两手准备。若能找到记载最好,找不到咱们就自己研究。” 这话也基本意味着,他接受了之前的建议。 陈景恪心中非常高兴,决定再推上一把: “臣自认为对算学有独到见解,愿意将此学问献于陛下。” 对他的博学朱元璋已经麻木了,并没有觉得惊讶,只是道: “好,你就将算学学问写下来,再呈给咱吧。” “是。” “对钱币,你可还有别的发现?” “还有一些。” 陈景恪又讲了一些要点,但都是对方才那几个要点的补充,并未再提出什么核心观点。 但朱元璋依然听的很用心,这些补充观点,让他对钱的认识更加清晰。 心中已经有了改革的方向。 直到陈景恪表示讲完了,他才赞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不错。” “谢陛下夸奖。” “以后有什么想法,直接来找咱和太子就行,不用拐弯抹角,咱又不是听不进谏言的人。” 陈景恪心道,真的吗,要不咱们聊聊藩王的问题。 “谢陛下,臣知道了。” 朱元璋又问道:“算上上一次,你已经帮咱解决了三个大难题。这么大的功劳,当重赏。” “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只要不过分,咱都能答应你。” 陈景恪正色道:“陛下让一介白身的小子担任太孙伴读,已经是莫大的恩宠,臣岂敢再讨要封赏。” 对他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咱是赏罚分明之人,有功就当赏,你无需推辞。” “这……”陈景恪为难不已,一时间他还真想不到有什么想要的。 这时朱标开口道:“你年龄还太小,现在封赏过重于你来说并非好事。” “既然你一时间想不到要什么,不如等过些年一并封赏如何?” 陈景恪松了口气,道:“谢殿下爱护,臣愿意。” 朱元璋也很满意这个结果,道:“好,那就这么决定了。” 事实上他也并不愿意现在封赏陈景恪。 一来确实如朱标所言,他太年轻,封赏太过容易遭人嫉恨。 二来就是,现在就位居高位,未来不好掌控。 不过作为皇帝,手下的人三番五次的立功,他也不能没有任何表示,所以才有了方才那一问。 现在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之后他又问了一些钱币方面的问题,陈景恪一一做了解答。 让他对钱币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如何革新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大明的宝钞确有漏洞,该如何修补,你可有想法?” 陈景恪摇了摇头道:“臣倒是想过,只是所想之法都有弊端,贸然实施恐会造成不可测的后果。” 朱元璋很是意外,之前他长篇大论的讲完,都会给出不错的解决办法。 这次竟然说没有。 不过想想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又觉得很正常。 此事关系太大,一个不好就会有无数百姓受害。 恐怕陈景恪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觉得自己的办法不够稳妥。 想到这里,对陈景恪就更是满意。 这小子不错,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该狂妄的时候狂妄,遇到大事从不激进。 果然是个好苗子啊。 “给咱说说你的办法,就算不成,也能作为参考。” 陈景恪这才说道:“一来我想的是,仿照蜀汉之法在全国建立仓库,允许百姓用宝钞兑换物资。” 朱元璋连连摇头:“不成不成,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可以在各地建立仓库。” “咱大明天下一统地域辽阔,建立如此多的仓库,费时耗力还劳民伤财。” 还有一点就是,宝钞已经失去信誉。 一旦施行这个策略,必然会引起全民挤兑。 重建信誉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必须要准备足够的资源。 若出现兑不出物资的情况,哪怕只是一时的,也会全盘皆输。 可大明哪来那么多物资? 就算勉强能凑够,可是将这么多物资堆放在仓库里不使用,朝廷也要破产了。 所以这个方法是绝对不行的。 陈景恪说道:“陛下英明,臣也是后来才想到这一点。” “之后臣又想,要么就在天下各地开设钱庄,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铜钱。” 朱元璋再次摇头,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意思很明显。 这个方法还不如第一个。 筹措物资虽然麻烦,但勒一勒裤腰带还是能凑出来的。 可这么多铜钱,朝廷是真无能为力。 “后来臣又想,以茶、盐等物资,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宝钞……” 陈景恪又接连说了好几种方法,都存在很大漏洞。 不过这些方法,依然给朱元璋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你能想到这么多法子,已经很不错了。” “虽有漏洞不可单独施行,但有些法子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陈景恪谦虚的道:“谢陛下。” 这时,一直在思考的朱标忽然开口道:“爹,我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 朱元璋高兴的道:“哦,快说什么法子?” 朱标说道:“这是一个复合法,需要多管齐下。” “一,先规定一个期限,允许盐商以宝钞直接从盐场买盐。” “盐商必然会大量从民间收购宝钞,如此就能减少民间持有宝钞的数量,还能减小百姓的损失。” “为了不影响盐法,这个期限不能太长。” 明朝盐法规定,盐场国有,盐商想买盐,必须用盐引。 获得盐引的办法只有一个,运送军需物资去边关。 现在有一个法子,可以让他们直接从盐田买盐,那些盐商必然会主动购买宝钞。 但这么做会影响边关物资运送。 不过,只是短期的话问题不大。 可以提前囤积物资,也可以征用民夫运送,总能渡过难关。 所以朱元璋点头道:“不错,还有呢?” 第53章 朱标小露一手 陈景恪露出思索之色。 这个法子确实可行,盐商的财力毋庸置疑。 他们出手收购宝钞,确实能有效减少民间持有量。 而且一旦他们开始大批量收购,宝钞价格必然上涨,也能减少百姓的损失。 而朝廷付出的,就只是一些盐。 民间宝钞数量减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压力都要小很多。 就是不知道朱标后续步骤如何。 朱标继续说道:“二,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这一点至关重要。” “既可以吸纳民间宝钞数量,也可以防止盐商恶意压价。”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纳税,也能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 朱元璋再次颔首,说道:“可以先发布诏令,允许百姓以宝钞纳税。然后再行宝钞买盐之法。” 朱标道:“爹说的是,不能给盐商钻了空子。” “这两条政策发布之后,民间持有的宝钞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然后我们再效仿蜀汉之法。” “在应天府广建仓库,允许百姓以宝钞兑换物资。” “等应天府的百姓习惯了宝钞,自然而然的就会向外扩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京都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各地模仿。 有了榜样的作用,宝钞就能以应天府为中心,扩散至全国。 朱元璋问道:“只在应天府开通兑换,别处的百姓是否会有怨言?” 朱标解释道:“经过盐商收购,民间的宝钞数量大大减少。” “且朝廷允许以宝钞交税,百姓只需要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 “用不了一年,宝钞就能重建信誉,些许民怨自然消失。” 陈景恪也思索起来,这个办法有不足之处,会让百姓受到一定损失。 可世上哪有万全之策,什么都想保全最终更可能是什么都保不住。 况且让盐商收购宝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百姓的损失。 所以,这个方法还真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你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第54章 目标,倭国 银矿? 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倭国。” 倭国? 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 “之前臣孤陋寡闻,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 “后来入了宫,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 “此时回想起来,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 “甚至有些地方,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 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 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显然不是信口开河。 要么那个人地位高,能看到天下舆图,要么他真的去过。 前者的可能性很小。 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许能看到局部舆图。 可这种天下舆图,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 比如大善殿那张天下舆图,全大明知道的不超过二十人。 这种人,应该没谁会闲的蛋疼,编写一本这样的游历。 所以,编写游记的人,或许真的游历过海外。 不过此事还是过于离奇,朱元璋依然很难相信。 想了想,就将手中的笔递过来,道: “来,将那副图给咱画出来。” 陈景恪接过笔,先是画出了大明的沿海轮廓,然后就是东部海域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图。 包括高丽、倭国、琉球群岛、TW岛、吕宋群岛(菲律宾)、凌牙门(新加坡

相关推荐: 赘婿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虫族之先婚后爱   沦陷的蓝调[SP 1V1]   小公子(H)   媚姑   归宿(H)   《腹黑哥哥。霸道爱》   寡妇门前桃花多   生存文男配[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