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1章

第21章

来不会有外戚干政之事,就将其扶正。 不成想竟演变成现在这种情况。 看来以后册封太子妃之事不能着急。 ----------------- 今天朝堂上的事情,以惊人的速度传扬开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传遍了应天府。 并迅速向全国各地传播。 当然,传开的只有一件事情,重启科举。 至于黄河决堤、内阁等事情,连点水花都没掀起来。 读书人纷纷走上街头,四处打听此事的真假。 平日里嘴巴很严的大人物们,今天全成了漏勺一样,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宣扬此事。 陛下当庭承诺重启科举,而且还下特旨开恩科,今明两年连续举办两次。 消息一经证实,读书人彻底沸腾,到处都有高呼万岁之声。 之前辱骂皇帝残暴的声音,几乎全部消失。 赵瑁案这样轰动全国的大案,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要问为什么? 反正被杀的又不是我,科举可是和我息息相关。 阴暗一点想,官位就那么多,不狠狠杀一批,哪有我们的位置。 随后更多更详细的消息传出。 礼部侍郎公孙聪率先上书,请求重启科举。 刹那间,公孙侍郎成为了读书人口中的好官,万民表率楷模。 声望超过了朝中的名臣大儒。 科举改制的消息也随后传出? 什么,考中之后要先当两年刀笔吏? 这……我辈读书人岂能……岂能不体谅圣意。 这个法子好啊,我们一定好好干。 什么,按照省府划分名额? 这个法子……这个法子也好啊,照顾贫困地区的读书人,陛下泽披天下啊。 什么,你不同意? 打死你个乱臣贼子。 读书人群体完全没有任何意见,全盘接受了新的科举制度。 少数有意见的人,也迅速被别的读书人给镇压了。 总之一句话,谁敢阻挠本次科举重启,谁就是罪人。 礼部那边只用两天就拟定了具体的方略,并呈报内阁。 其实内阁的办公地点,就是原来四辅官的办公房。 只是换了个名字,换了几个人,略微修改了几条制度而已。 再加上又有两个原四辅官以老带新,内阁很顺滑的就接手了政务。 一切看起来都没有什么改变。 但朱标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自从丞相制度废除,政务基本上都是朱元璋和他两个人处理。 那么多奏疏,也都是爷儿俩批阅。 朱标都已经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休息过了。 但现在,他却有了一种惬意的感觉。 奏疏由七位内阁学士先行批阅,画出重点,给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呈报给他批阅。 减轻了他七成的工作量。 现在他可以坐在椅子上,悠哉的喝着茶,看着七人工作。 只需最后复核批复,然后呈送给皇帝老爹。 嗯,其实也就是走个过程,除了一些重大事项,基本都是他说啥就是啥。 想必这会儿老爹都要闲的发慌了吧。 一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就觉得杯子里的茶不香了。 我是太子好吧,为何要干皇帝的活儿。 不公平啊。 陈景恪简直就是天才啊,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为啥要提议让太子统摄内阁? 你光体谅老爷子辛苦,就不体谅我吗? 就在他有一搭没一搭满脑子跑火车的时候,王源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殿下,礼部呈送的加急奏疏,关于科举方略的。” “哦,这么快。” 朱标嘴上如此说,表情却一点都不意外。 礼部速度要是慢了,那才有问题。 重启科举之事为何传的这么快?还不是百官害怕皇帝反悔,故意宣扬的。 天下读书人都知道了,你皇帝总不能不要脸吧? 这么快就拿出章程也是同理,用最快的速度,将此事做成定局。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速度慢了恐怕会被望眼欲穿的读书人骂。 朱标翻开奏疏,内阁学士已经用蓝色的笔墨,将重要内容全部画出,他看起来特别省力。 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他还是一行一行的将内容全部看完。 然后点了点头,任昂这事办的不错,没有搞什么花招。 基本都是仿照宋朝成熟的科举方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分省府划分名额的条款。 关于两年磨砺,则只字未提。 这是吏部的事情,礼部要是插手就是越权了。 不过吏部那边也同样不敢背负骂名,几乎是先后将奏疏呈送过来。 制定了一套还算可行的磨砺之法,大致意思就是: 在地方衙门的六房专门设置一个职务,协助主簿统管六房事务。 两年为期,合格之后吏部再授官。 所谓六房,就是仿照六部设置的六个机构,管辖职务也大体相当。 朱标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单独呈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两年为吏的考核之法进行了修改,之后就批复同意。 消息也同样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翘首以盼的读书人再次沸腾。 然后就一窝蜂的散开,各回各家。 马上就要开恩科了,赶紧复习吧,谁还有空在这瞎聊。 第43章 暴毙 陈景恪的日子单调又充实。 在皇宫他几乎无法听到外界信息,也就朱雄英上课回来,会和他聊几句外面的八卦。 内阁正式建立,科举重新开办,赵瑁案已经抓了上千人…… 这些他早就猜到了,并不觉得奇怪。 嗯,内阁正式建立,让他小小的兴奋了一把。 毕竟这是他提出的构思。 虽然没办法公开领取这个功劳,但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都知道是他的功劳,就足够了。 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更加和蔼,朱标见了他都会停下聊几句。 这代表着很多东西。 其实他不知道,这一对父子对他的态度改变,还真不是因为内阁和科举的建议。 而是那天晚上,他给朱雄英说的那一番话。 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实施,而一个好的继承人,可保天下数十年安稳。 不过这些细节对陈景恪来说都无所谓,总之他的地位愈发稳固就是了。 皇帝和太子对他的重视,也让宫中的人对他愈发客气。 不过他很安分守己,从来不乱攀关系,也不乱跑。 除了给马秀英诊治,基本不会离开自己的小院子。 每日都将大多数时间,花费在编写医书上。 除此之外,还会抽空翻看一下经书、史书、兵法等书籍。 不求多么精通,至少要知道在讲什么。 比如他就在宫里见到了《武经总要》。 这本兵书名声远不如孙子兵法、六韬、纪效新书等有名。 但却是一本完美的新手教程。 宋朝以文御武,为了让不懂军事的文官学会带兵,专门写了这本兵书。 从兵器到粮草,从训练新兵到排兵布阵,甚至不同兵种每日行军多少里都讲的清清楚楚。 对陈景恪来说,这书简直就是量身打造。 也正是看了这本书,他才知道练兵统兵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的多的多。 甚至古代练兵要比现代更加复杂。 原因很简单,现代科技发达基础设施齐全,大家分工也非常明确。 按照规章制度走就行了。 古代将领那真的是什么东西都要操心,制作军粮都要管。 如果不知道这些,仗着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贸然领兵打仗,绝逼死的很惨。 别说去打仗,就算是交给他一营新兵让他去训练,用不了多久士兵不造反也会被累死。 为什么呢?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顿顿油水充足。 稍加锻炼每天跑个五公里和玩的一样。 在古代,军中一日两餐或者三餐,吃的都是粗粮,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滴油腥味。 要是每日操练,士兵就会死于营养不良。 所以古代都是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 只有各大将领的亲军心腹,才能日日操练。也只有他们才能每天吃饱饭,还时不时沾点荤腥。 统兵作战讲究就更多了,而且很多细节都和我们想象中完全相反。 比如,两军交战,是前排的兵伤亡大,还是后排的兵伤亡大? 盔甲给谁穿?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前排的兵伤亡最大,因为他们最先挨打。 盔甲自然要给最精锐的士兵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两军交战,前排兵才是伤亡最小的。 原因很简单,打仗讲究阵型。 而后排的兵,是看着前排兵来占位的。前排兵乱则军阵必乱,军阵乱则全盘皆输。 所以要保持阵型,必须保证前排兵不乱。 但前排的兵最容易和对面短兵相接,最容易出现伤亡。 是人都怕死,前排兵知道自己最容易死,他们肯定很害怕,还没上战场就先吓跑了。 仗还怎么打?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叠甲。 用盔甲将他们包裹的严严实实,大刀长矛都砍不动刺不破,他们自然就不怕了。 对方的弓箭手也不会射穿甲的前排,而是瞄准后排或者中间的士兵射击。 骑兵也很少会冲击重甲步兵,而是选择迂回杀伤后军。 所以,真实情况是,盔甲要优先供给军阵前排兵,然后才轮到精锐。 前排兵也是两军交战,伤亡最小的。 反而是看起来安全的后排,更容易死亡。 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经过无数次血战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很多年以前,这种知识属于将门秘传。 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根本就不讲这些东西。 直到宋朝,为了照顾不通军事的文人,才将这些秘传写进了教材。 也就是《武经总要》。 之后的纪效新书等兵法,也基本延续了《武经》的风格。 将练兵统兵的细节,都一一写了下来。 即便是从没上过军阵的人,看过兵书之后,也能稍微懂一些相关知识。 陈景恪读兵书倒不是为了上战场,说实话他怕死,更不想毫无价值的死。 只有活着,才能更好的改造这个世界。 所以他对上阵杀敌毫无兴趣。 之所以看兵法书,一是拓宽知识面,二是讲给朱雄英听。 他每天都会给朱雄英讲一会儿课,有时候讲历史故事,有时候讲一些常识。 有时候会模拟两国征战,或者两军对垒。 朱雄英的生活其实很枯燥,陈景恪的课程对他来说,相当于是娱乐时间。 这种寓教于乐,正潜移默化一点一点的改变他。 他们上课的内容,会一字不落的汇总成情报,出现在朱元璋的桌案上。 朱元璋有一本书,就是专门用来记录陈景恪所讲的内容的。 他有空闲就会拿出来翻看,一来是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二来很多课程对他也很有启发。 虽然有些地方他不甚满意,却也没有说什么。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叶兑的很多想法他也不认同,可不一样让其做了太孙之师吗。 只要陈景恪不带坏朱雄英,些许不同观点他是允许存在的。 当然,关键是朱雄英确实一天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聪慧、不迂腐、举一反三、见识逐渐广博。 越来越重视亲情,对宗室非常和睦,时常去看望后宫嫔妃和年幼皇子,和诸多藩王联络愈加频繁。 凡此种种,都是朱元璋乐于见成的。 这才是他不过问的真实原因。 而朱雄英表现的越优秀,也就越坚定了朱元璋的一个念头。 于是在某一天,东宫突然传出噩耗,太子妃吕氏夜间暴毙而亡。 第44章 这孩子,能处 突然,实在太突然了。 吕氏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说没就没了? 一般的太子妃薨逝,并不会引起太大的动静。 但朱标不一样,大明副皇帝可不是吹出来的,他的太子妃地位很高。 这么重要的人物暴毙,自然是朝野震动,话题性一度盖过了科举重启和赵瑁案, 群臣纷纷上表哀悼,劝说太子节哀。 朱标的表现很奇怪,难过自然是有的,却一直不肯去灵柩看吕氏。 群臣并没有多想,只以为他们伉俪情深,不愿面对。 朱元璋表现的很是惋惜,让宗人府和礼部操办丧事。 并没有人怀疑太子妃的死因,盖因之前没有丝毫风声。 知道真相的那几个人,也都牢牢的将嘴巴闭上,不敢透漏一丝消息出去。 毛骧得知太子妃此事,吓的浑身瘫软,坐在椅子上半天站不起来。 从此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行事也有所收敛。 陈景恪听到太子妃吕氏暴毙的消息,沉默了许久。 他又不傻,自然不相信什么暴毙。 她的死,可以说起因皆是因为自己。 若没有自己的那一番操作,她也不会被怀疑,前世就顺利等到了朱允炆继位。 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朱元璋心目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谁? 毫无疑问,马皇后、朱标、朱雄英。 但凡有一点可疑之处,他必然会一查到底。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只要吕氏做过什么,必然能查出蛛丝马迹。 甚至就算她没做过,只要朱元璋产生了怀疑,她也很难活下来。 只是没想到的是,朱元璋下手会这么快这么干脆。 果然不愧是开局一个碗得天下的人。 至于为什么是用暴毙的方法,而不是先废除太子妃,然后再杀掉。 这个倒是很好猜,家丑不可外扬。 要是传出太子妃谋害太孙的消息,皇家将威严扫地。 对朱雄英来说,也容易造成心理阴影。 也会让后宫其她嫔妃产生不该有的想法。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此让唐朝的皇位传承充满了血腥味。 老朱可不想大明也变成这个样子。 且吕氏能体面的死,估计也和她娘家的情况有关系。 她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就她一个女儿,父亲吕本在五年前就去世了。 可以说吕家就她一个人。 如果她娘家还有人,朱元璋绝对不会这么轻易就放过她。 更可能是,先用赵瑁案将吕家全拖下水,然后以此为借口废太子妃。 再过上几天,就会传出废太子妃羞愧自缢的消息。 然后一口薄棺了事。 现在至少她还是以太子妃的身份下葬的。 让她暴毙,估计也有一部分是防着淮西一系暴动。 虽然朱元璋一直敲打淮西派,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朱标和朱雄英还活着,朝堂就必有他们一席之地。 作为勋贵,与国同休的前提也是皇位顺利传承。 害朱雄英,就是要他们的命,他们不拼命才怪。 虽然吕本一家没有什么人了,但还是有亲族和师生故旧在的。 淮西派会将这些人全弄死,震慑所有人。 而且他们很可能会借此机会扩大打击面,壮大自己的派系。 这也是朱元璋不愿意见到的。 想通了这些,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政治远比自己想的要复杂。 前世很多人在网上指点江山习惯了,总觉得肉食者也就那样,并不比自己强。 自己坐在他们的位置上,肯定也能做的好。 真正接触过顶级肉食者,他才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真把一个政治小白放在这个位置上,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还好自己一来就弄了两张护身符,可以站在高处一点点观摩学习。 否则,就自己的出身和见识,还不如老老实实当个医生,平平安安过一辈子。 要说陈景恪自己有没有愧疚什么的,其实他内心很复杂。 对这一世的吕氏来说,确实有点愧疚,为了保护自己将她推入火坑。 但想想前世的朱允炆,又觉得她死的好。 朱雄英对于吕氏的暴毙也很震惊,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特别难过,却也主动要求以儿子的身份穿孝送终。 朱标什么都没说,朱元璋竟也没有反对,甚至还非常的欣慰。 陈景恪在意外之余,略微一想就猜到了缘由。 孝心。 后宫嫔妃病逝,他让朱标披麻戴孝。 朱标不同意,死的又不是我娘,现在穿孝不知道的还以为给你穿的呢。 老朱气的拿着剑追了他好几条街。 难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礼法? 不,他知道,但他更看重孝心。 法度是国家的。 孝心是老朱自己家的。 在法理上嫔妃的身份不如太子尊贵,可就老朱自己家来说,嫔妃就是朱标的长辈。 给长辈穿孝怎么了? 轮到朱雄英和吕氏也是一样。 在明面上,吕氏是以太子妃身份暴毙,朱雄英作为晚辈就应该穿孝。 本来朱元璋也有些犹豫,要不要让朱雄英穿,毕竟这个恶毒的女人谋害过他。 可是现在朱雄英主动要求穿,他心里只有高兴。 咱的乖孙是真孝顺懂事,像咱。 陈景恪作为太孙伴读,自然也要陪着朱雄英参加葬礼。 期间他终于见到了朱允炆,白白净净很是乖巧可爱,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惶恐。 陈景恪叹息一声,毕竟还只是个五岁的孩子啊。 在父亲忙于政务难得一见的情况下,母亲就是他的一切,现在他的港湾没了。 本来他还在想,要不要让朱雄英照顾一下这个弟弟。 谁知还不等他开口,朱雄英主动牵住了朱允炆的手,一直将他护在身后。 “别怕,有大哥在。” 朱允炆像是找到了依靠,牢牢抓住他的手不放开。 他应该是许久没睡了,不一会儿竟沉睡过去。 按照规矩,作为亲生儿子哪怕睡着了,也不能离开灵堂。 朱雄英就让人取来被褥,为他盖好,自己代替他跪灵。 这一切都落在了群臣眼里,大家无不盛赞太孙至纯至孝,将来必为一代明君。 淮西派的是最高兴的,据说他们私下聚会时提起此事,都兴奋的表示,吾等无忧矣。 陈景恪也赞叹不已,他很清楚这些都是朱雄英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人教他。 这孩子,目前来看,能处。 第45章 葬礼?秀场! 朱元璋、马秀英作为长辈,自是不方便主持吕氏的葬礼。 朱标不露面,朱允炆又年龄太小,事情一度变得有些尴尬。 可是朱雄英的出现,让这场葬礼变得隆重起来。 宗人府和礼部的官员,自发的围绕他展开工作。 要说朱雄英能力多强,那是过于吹捧了,毕竟年龄在那摆着。 真正的工作都是下面的官吏做的,他只需要听指挥就行了。 可他沉着冷静从容不迫的气度,却让所有人都赞赏有加。 以前只是听说太孙聪慧,其中朱元璋夸的最多。 但大家并未真正见过,心中难免会有疑虑,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 现在这种担忧完全消失了,太孙何止是聪慧,简直太优秀了。 陈景恪渐渐也发现了这一点,心中很是无语。 这场葬礼,几乎成了朱雄英个人的秀场。 不知道吕氏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在封棺的时候,朱标终于出现了。看着吕氏有些狰狞的僵硬脸庞,他眼神非常复杂。 之后他作为丈夫,主持了葬礼的剩余流程。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陈景恪心中很是开心。 朱标终究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最后还是念在夫妻情谊来送吕氏最后一程。 对臣子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尤其是对陈景恪自己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意味着他那两张符护身,作用会更大。 吕氏只是太子妃,她薨逝并非国丧,也就葬礼那几天比较隆重。 等葬礼结束,大家很快就不再关注此事。 老百姓继续过自己的生活,读书人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科举做准备。 官吏们一边战战兢兢的工作,一边祈祷自己别被赵瑁案牵连进去。 陈景恪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不过也有变化。 朱雄英身边多了四个拖油瓶,朱允炆、朱允熥以及朱雄英的两个嫡亲妹妹。 朱允炆不提,之前朱允熥兄妹三人,名义上都是吕氏在照顾。 现在她死了,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部陪葬,他们就没人照顾了。 除非再找一个太子妃,但目前来看朱标也没这方面的心思了。 让别的侧妃照顾,又怕出事。 加上朱雄英表现出来的担当,就觉得让他这个兄长照顾一下或许会更好。 还能培养兄弟姐妹的感情。 不过将他们带到乾清宫一起居住也不合适,这里毕竟是老朱的寝宫,有诸多不便。 也不知道老朱一家子怎么商量的,最后决定,白天他们几个一起去大本堂上课,方便朱雄英就近照顾。 晚上则送回东宫由朱标照顾。 朱标自己受到此事的影响,再加上内阁确实分担了他的大量工作,也决定多花点时间在子女身上。 不过他毕竟有政务要忙,大本堂下课了,这四个孩子会跟随朱雄英到乾清宫偏殿玩耍。 等朱标忙完工作,再带着他们一起回东宫。 所以他们居住的偏殿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小孩就喜欢扎堆,朱元璋年幼的子女们也加入了进来。 每天大本堂下课,这里就乌拉拉的聚集至少七八个孩子。 陈景恪很无奈的变成了幼儿园园长,要抽空看着他们,别出事儿了。 不过还好,湘王朱柏也经常过来玩,可以帮忙照看。 但反过来说,这对陈景恪也是一件好事。 可以趁机和大明未来的亲王公主们搞好关系。 还不用担心被人弹劾私下结交藩王。 对朱雄英来说,就更好了,这些都是他未来的帮手。 所以陈景恪想了想,就将上古神话故事整理了一下,有事儿没事儿就讲给他们听。 比如哪吒传奇什么的。 自然很快就获得了一群小屁孩的认可,顺利融入了大家。 陈景恪可不只是陪他们玩,这期间也对这些孩子的品行进行了一定了解。 只不过这些孩子大多都还小,也看不出什么。 几个年龄大一些的,有两个他觉得很不错。 一个是皇十一子蜀王朱椿,喜好文学,颇有天赋。 一个就是皇十二子湘王朱柏,文武双全的人。 陈景恪私下询问过,朱柏对军事很感兴趣,只是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 估计是年龄还小,再加上排行比较靠后,眼下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培养他。 正好给了陈景恪机会,抽空就将《武经总要》上的内容讲给他听。 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 除了诸多皇子,就是朱标的几个孩子。 朱允炆各方面其实都挺优秀的,完全看不出一点后世建文帝的品行。 只能说教育改变一个人。 但有吕氏的事情在,朱元璋和朱标不会冒任何风险的。 他这辈子注定不会得到重用,未来基本就是一个太平藩王。 陈景恪也始终和他保持距离,不敢走的太近。 朱允熥今年四岁,性格很内向,甚至可以说胆小。 想想就知道什么原因。 母亲因生他难产而死,父亲忙于政务顾不上他,继母吕氏也不会给他太多关爱。 爷爷奶奶眼睛里也只有兄长朱雄英,几乎不会给他太多关注。 从小到大对他最好的就是奶娘。 养成这样的性格,一点都不奇怪。 只能说,这也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不过还好,这辈子他的人生注定和前世不同。 远的不说,在这边玩了没几天,性格就活泼开朗了许多,眼睛里也有了亮光。 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复本性。 朱雄英的两个嫡亲妹妹,也是朱标最年长的两个女儿。 大的六岁,叫朱诗语。 小的五岁,叫朱诗韵。 两个小姑娘倒是还好,就是过于守礼了,看起来有些迂。 说起来还真不怪吕氏,就算她想为儿子争皇位,也不至于找两个小姑娘的麻烦。 甚至为了表示自己厚待前太子妃的子女,还会刻意对她们特别好。 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根子还是在朱元璋身上。 他制定的那一套公主和驸马制度,简直提不成。 就这么说吧,造了九世的孽,这辈子当明朝的驸马。 换成别的朝代,陈景恪或许会想着弄个驸马身份当护身符。 哪怕是宋朝的驸马,也只是不允许出仕而已,夫妻俩还是能过正常生活的。 唯独明朝的驸马,简直提不成,所以他压根就没这方面打算。 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眨眼就进入了八月份。 陈景恪心中的弦也紧绷起来,因为前世马皇后就是这个月病逝的。 第46章 回家 前世马秀英在洪武十五年八月病逝,也就是朱雄英夭折的三个月后。 合理的推测就是,朱雄英夭折,她过于悲伤导致暗疾集中爆发,不治而亡。 前世某电视剧做过改编,朱雄英得天花,马秀英亲自照顾也被传染,祖孙两一起去世。 虽然改的有点离谱,但祖孙感情是获得大家认可的。 现在朱雄英被救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没有发生。 再加上有陈景恪提前为她做调理,身体状况有所好转。 照理来说,应该不会出问题。 可就怕万一,陈景恪也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从进入八月开始,他就变得紧张起来,每次为马秀英检查的时间都延长了一倍。 还特意叮嘱她,但凡有一点不舒服,就立即告诉他。 他如此紧张,也引起了朱元璋、朱标等人的不安。 朱元璋找到陈景恪问道:“给咱说实话,皇后的身体怎么样了?” 陈景恪早就想好了借口,面色沉重的道:“娘娘体内的气乱了,我怀疑是暗疾集中爆发的前兆。” 朱元璋大惊:“怎么会这样,前几天还不是好好的吗?” 陈景恪摇头:“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年龄到了吧。” 本来他以为朱元璋会骂人,或者逼迫他一定要治好马秀英,哪知并没有。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似乎想到了什么。 不过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问道:“咱相信你的医术,一定能治好皇后的。” “谢陛下信任,臣必竭尽所能治疗娘娘。” “有什么需要咱做的?” “陛下多陪陪娘娘,别惹她生气。老人都喜欢儿孙满堂,让太孙多去看看她……” “好,咱知道了。” 目送朱元璋离开,陈景恪很是疑惑,老朱这是想到什么了? 不过无所谓了,搪塞过去就行。 接下来保住马秀英安稳度过八月份,就可以放心了。 朱元璋背着手往坤宁宫缓缓走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怒意。 毒妇,死了都不让人安生,咱真恨不得将你碎尸万段。 若皇后有个三长两短,咱就将你九族的坟刨了,挫骨扬灰。 是的,他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吕氏身上。 最近发生的事情,能影响到马秀

相关推荐: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角色扮演家(高H)   偏执狂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她太投入(骨科gl)   老师,喘给我听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