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 “等到英儿继位,可能就降不住他了,所以咱至少要打压他二十年方可。” 马秀英也很认同这一点,陈景恪是留给朱雄英的帮手,不能过早的让他露头。 朱元璋为难的道:“但他的才华确实惊人,查漏补缺能力很强,若不利用对朝廷来说也是极大的损失。” 马秀英笑道:“你怎糊涂了,将政令当课业留给英儿,让他剖析,英儿回去后自然会找陈景恪请教讨论。” “如此你不就可以借英儿的手,获得想要的信息了吗,还能更好的培养英儿。” 第34章 新篇章 送走朱元璋,陈景恪将方才的事情回忆了一遍,发现没有什么纰漏就放下心来。 今天他确实是有意展现自己的能力,目的自然是获得朱元璋的认同。 太孙伴读的位置太敏感,现在他的身份还没有公布,等大本堂正式开课就瞒不住了。 到时必然会有人找茬。 有了朱元璋、朱标的认可,就不用担心丢失这个位置。 不过他也深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以后会继续藏拙,直到需要展露爪牙的那一天。 时间又过去了五天,陈景恪大多数时间都躲在房间里。 不是编写医书,而是思考具体该给朱雄英讲什么东西。 思考之后,他决定给朱雄英讲两样东西。 其一讲史,其二基础知识科普。 讲的太多太深也没什么必要,朱雄英没时间学,朱元璋也不一定愿意让他学。 况且朱雄英是太孙,不是科研人员也不是文学家,没必要研究那些东西。 只需要了解是怎么回事儿就足够了,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做。 有了这个认识,他很快就制定了框架。 这几天他也没忘了给马秀英复诊,药方再次进行了调整。 且经过几日服用醋酸钙和阿胶,她腿抽筋的毛病基本被控制住了。 虽然偶尔还是会抽筋儿,但频率已经很低,且也没那么痛苦了。 这种明显的改变,也让朱元璋和马秀英更加相信他的医术。 之前虽然也相信了陈景恪的诊断,但她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服药前和服药后,也没有什么差别。 这难免会让她心生忐忑,药有用还是没用?自己的病是严重了还是减轻了? 现在有了对比,她心中的忐忑也就消失了。 但这种变化,也让她更加的小心,日常完全按照陈景恪的交代去做,不敢大意。 以防自己疏忽导致病情恶化。 病人如此配合自然是好事,但过犹不及。 陈景恪反过来安慰她,不用紧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的只是一个参考,大差不差就行了。 马秀英虽然嘴上答应,但依然严格按照他的吩咐去做。 陈景恪也就没有再劝,对方是谁,马皇后,岂会因为这点小事给自己搞出心理问题。 就在第五天,陈景恪又去了一次叶府,为叶云流做复诊。 叶兑的态度非常亲切,虽未到大门口迎接,但也迎到了大堂门口。 这已经是很隆重的迎接方式了。 只看他的态度,陈景恪就知道叶云流的病情有所好转,心中也松了口气。 有效就好,若是无效,他也束手无策了。 叶云流的状况看起来不错,面色已经和常人差不多,胃口也有所恢复。 就是还有点轻微便秘,不过已经不影响排便。 陈景恪为其做了一番检查,得出结论: 再有七天左右即可康复,然后再服药三天稳固一下就可以了。 叶兑彻底放下心来,再次表示了感谢,并赠给他一本亲手书写的《易经注》做谢礼。 这就相当于是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也全部赠送给了陈景恪。 可谓是非常厚重的谢礼了,陈景恪再三推辞才不得不接下来。 之后三人闲聊了一会儿。 陈景恪得到了两个消息: 其一,叶云流身体已经无碍,叶兑也终于有心思做别的事情,这两日大本堂就可以开课了。 其二,叶云流也会去大本堂读书,同去的还有好几名公卿子弟。 不过这些人只能算是太孙同窗,不算伴读。 这两个消息都是意料中的事情,所以他并未感到惊讶。 倒是叶云流,问了他很多问题。 小朋友对救命恩人既感激又好奇,实在是他的经历确实挺传奇的。 陈景恪还是很擅长和小朋友打交道的,没聊几句就获得了叶云流的好感。 这小子也不知道是大病初愈还是本性就是如此,文文弱弱的。 说话也慢里斯条,书卷气很重。 和朱雄英刚好相反,那位太孙可是相当活泼的。 聊了一会儿,他就很识趣的起身告辞。 叶兑略微挽留,就让叶云流代为送客。 回到皇宫,陈景恪先是向朱元璋汇报了情况。 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他不用担心,大本堂想去就去,没人会说什么。 同时还暗示了一句,好好辅佐太孙,不用担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心下一喜,自己太孙伴读这个身份,终于稳了。 谢恩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叶兑赠送的《易经注》翻看了几页。 确实非常精妙,果然不愧是最拿手的学问。 第二天叶兑入宫谢恩,并和朱元璋说了大本堂开课问题。 等他离开,朱元璋就命人通知所有学员,三日后正式上课。 陈景恪一开始还疑惑为何要三日后,没必要这么拖拖拉拉的吧? 大本堂从决定重开到现在,都过去大半个月了。 难道还要挑选个黄道吉日不成? 两日后他才知道原因。 六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在正式奉天殿册封嫡长孙朱雄英为皇太孙。 册封仪式非常隆重,规格完全参照洪武元年朱标的册封大典。 若非儿子的仪式不好超过父亲,规模还要比朱标时期还要大。 就在当天,文武百官齐聚,还有受邀观礼的各国使节、僧道、耄耋老人等。 奉天殿铜炉丹鼎点燃檀香,烟雾缭绕犹如九天宫阙。 三通鼓声之后,百官入列。 朱雄英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分别参拜了朱元璋和朱标。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参拜三公(丞相)。 只不过朱元璋加强皇权,丞相被废除了,参拜三公也一应取消。 参拜的过程也非常繁琐,这里就不一一细表。 参拜结束,就是接受册封的诏书、玺印、服饰等物。 这一步结束,就意味着他正式成为太孙。 接着就是他接受百官朝贺。 先是在京的诸王朝贺,即便是朱元璋的儿子也不能例外,照样要过来参拜。 诸王之后就是文武百官,再然后是朝廷内外命妇…… 陈景恪就是个芝麻官,没资格参与进来,不过这么隆重的庆典怎能不参加。 就特意向朱元璋讨了一个礼官的身份,穿着礼服站在人群里凑人数。 好赖也算是参与了。 一番折腾,仪式终于结束,接着就是赐宴。 陈景恪混了一点吃食,觉得没意思就离开了。 走在路上他忍不住心生感慨。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皇宫站稳了脚跟。 朱雄英获封,大本堂开课,意味着他的生活也即将进入新的篇章。 第35章 大本堂开课 这天陈景恪起的格外的早,比往日里还要早上一些时间。 围着院子跑了不到一圈,朱元璋和朱雄英也相继到来。 简单的行礼之后,三人一起跑了几圈,然后打了一遍太极拳。 早在十来天前,朱元璋就加入了他们,只要无事就跟着锻炼身体。 一开始陈景恪还很拘束,时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老朱这个人,不发怒的时候还是很好说话的,也没有什么架子。 当然,他对你和蔼,不代表你可以蹬鼻子上脸。 君臣之礼绝不可废。 陈景恪始终遵守礼仪,从不逾矩。 练完功,三人皆浑身冒汗,休息一会儿就开始用膳。 早饭一如既往的简单,包子、白粥加一碟咸菜。 “今日是大本堂第一天开课,景恪你也去吧,认识一下先生们。” 陈景恪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去:“是,臣会随太孙一起过去。” 之前他还有些担心,自己想去就去,不想去不去,会不会惹恼先生。 有了叶兑这个主讲的关系在,这重隐忧也消失了。 朱元璋没有再说话,默默地将食物吃完,就起身离开。 这是他的习惯,锻炼结束吃完饭,就去上早朝。 陈景恪和朱雄英将剩下的饭吃完,收拾了一下就前往大善殿。 今日是大本堂重开的第一天,出于礼节他们也要早到。 穿过走廊来到大善殿,刚靠近大本堂,就听有人在远处喊道: “雄英。” 朱雄英高兴的道:“十二叔,我就知道你会早早过来。” 来人陈景恪也认识,正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朱柏,今年才十一岁。 “参见湘王。” 朱柏对他很是客气:“陈郎中免礼。” 然后对朱雄英道:“哈哈,咱们想到一块去了,我也猜到你会先到。” “昨天册封大典,你真是太威风了,哈哈。” 朱雄英嘿嘿一笑道:“是吧,我也这么觉得。” 朱柏凑近道:“以后我遇到麻烦了,你可不能不帮忙。” 朱雄英一拍胸脯:“十二叔你放心,一切有我在。” “那我就放心了。” 陈景恪陪在一边,默默不语。 他对朱元璋的儿子们了解不多,也就那几个年龄比较大的了解多一点。 对朱柏这个人,还是穿越后才知道的,所以并不了解他前世做过什么。 通过仅有的几次接触,他发现这个人很爽朗,也没有什么架子。 朱雄英也经常提到他,虽然年龄差了三岁,还差着辈分,私下却是意气相投的好朋友。 在陈景恪出现之前,两人玩的算是最好的。 在大本堂门口等了一会儿,其余人陆续赶到。 乌泱泱五六个,大的十四五岁,小的才五六岁,皆是身着锦缎的大明诸皇子。 见到朱雄英,众人哗啦上来行礼。 “参见太孙。” 朱雄英脸上带着三分笑意,一一打招呼:“八叔、十叔、十一叔……” 陈景恪只是行了一礼,就继续默默的跟在后面,打量着几位皇子。 这些人大多数他都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性格如何。 不过无所谓,有朱雄英和叶兑在,也不怕受气。 这些人里面有两个给他留下的印象比较深。 一个是皇十一子蜀王朱椿,才只有十一岁,却文质彬彬,气度雍容高雅。 一个是皇十三子豫王朱桂,方才八岁,却满脸怒气。 给朱雄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好端端的开什么大本堂,害我睡不成懒觉。” 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对朱雄英的指责之意谁都能听得出来。 年长一些的皇子都眉头皱起,脚步轻挪远离了他几分。 年幼的还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傻呵呵的站在那里,甚至心里还觉得他说的对。 和朱雄英关系最好的朱柏,脸上带着怒意,呵斥道: “闭嘴,太孙乃是君,不敬尊长休怪我惩罚你。” 朱桂满脸不服,但似乎有些怕这个兄长,嘴里嘀咕几句就不敢说话了。 陈景恪暗自摇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这人不经历一场大变,将来大概率是个祸害。 以后要远离。 有了朱柏站出来,再无人敢不敬。 毕竟生在皇家,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到阶级差异。 以前朱雄英只是他们的晚辈,现在不一样了。 天地君亲师,先君臣后叔侄,敢对他不敬少不了一顿惩处。 很快又有几人到来,大的十八九岁,小的也有十一二岁。 穿的都是华服锦袍,皆公卿子弟。 这些人里陈景恪一个都不认识,不过等这些人自我介绍过后,他的目光就放在了两个人身上。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徐增寿。 徐达的儿子,靖难功臣。 徐家一门两公爵,其中一个公爵之位就是他挣来的。 另一个就更有名了,大明第一代‘战神’李景隆。 此时他有十八九岁年纪,看起来器宇轩昂,走路虎虎生风,一看就是一员大将。 然而陈景恪却知道,这位还不如赵括马谡。 赵括马谡是第一次独立领兵没经验,输了还情有可原。 李景隆是打了好几年仗,一点长进都没有,葬送了朱允炆几十万大军。 他败真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完全是自己太蠢。 要知道朱棣发动靖难,足足用了四年时间才打到南京。 期间李景隆换了好几个对手,不论和谁打都是输。 第一草包名副其实。 真就白长了这一副好皮囊。 陈景恪一直很低调,始终站在朱雄英身后。 但他依然看到,不少公卿子弟向他投来鄙夷的目光。 不过并没有人愚蠢到,当着朱雄英的面羞辱他之类的。 又过了一会儿,叶兑带着叶云流到来。 朱雄英带着众人向他行礼。 叶兑还礼后,命人开启大本堂大门。 很宽敞的房间,摆满了座椅板凳。 先是给大家分了座位,朱雄英自然坐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 本来叶兑想让陈景恪也坐在第一排的,理由都想好了,太孙的伴读自然要坐他旁边。 但被陈景恪拒绝了,他可不想这么引人注目。 叶兑想到朱元璋的叮嘱,也没有强求,就让他坐在了最后一排。 安排完这些琐事,第一节课正式开始。 第36章 能不能换句话? 第一节课,叶兑教的是《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也没有讲的太深奥,就是简单的讲述了字面意思。 陈景恪抽空观察了一下诸多学子的反应。 年龄大一点的,如李景隆等人,一开始听的很认真,没多久就显得百无聊赖。 很可能他们之前就学过,此时也不过是重复罢了。 年龄小的,比如六岁的朱楧一脸懵懂。 才只识得几个字的他,甚至连讲的是哪一句话都找不到。 朱雄英识字比较多,倒是能跟着课本走,但要说他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也是不现实的。 认真听讲而又能大致了解是什么意思的,也就十一二岁左右的那些人。 其中鲁王朱檀、蜀王朱椿、湘王朱柏等人听的最是认真。 看到这里他不禁暗暗摇头,这么多人不分年龄一起授课,实在不妥。 说难听点,就是误人子弟。 算了,自己也就是个小小的伴读,管那么多做什么。 今天的课听完,明天就不来了,有这时间还不如抓紧编写医书。 很快一节课结束,叶兑去自己的办公室休息,学子们有的出去放风,有的去厕所,朱雄英也出去了。 陈景恪正准备出去透透气,却见五六个人围了过来,有代王朱桂、李景隆、冯祥庆、常继祖等。 他心下苦笑,找茬的来了。 只是没想到他们如此迫不及待。 “站住。” 常继祖叉着腰拦在他面前:“你就是那个什么狗屁陈景恪?” 陈景恪也不恼,饶有兴趣的道:“对,我就是那什么狗屁陈景恪,不知几位寻我何事。” 见他如此,李景隆很是意外,冯祥庆更是悄无声息的退到了人群的最后面。 常继祖却以为他怕了自己,更是得意:“你不过是一卑贱的医家子,有何资格担任此职。” “若识相就自己请辞,否则别怪小爷不客气。” 陈景恪笑道:“你想当太孙伴读?” 常继祖傲慢的道:“这个位置理当由我担任。” 陈景恪想到了一个梗,眼睛一转含笑道:“那不如咱们比一比,看谁更有资格如何?” 常继祖不屑的道:“好啊,我祖父乃开平王功绩赫赫。” “我救了太孙。” “我父乃郑国公,当年为太子伴读。” “我救了太孙。” “我自幼经名师教导,文武双全……” “我救了太孙。” 常继祖一时语塞,恼怒的道:“你能不能换句话?” 陈景恪忍住笑,道:“我能给皇后娘娘治病。” 常继祖被憋的面红耳赤,“这句不算。” “我救了太孙。” “啊。”常继祖大吼一声:“气死我了,小子你找死。” 他正准备动手,却被人拉住。 “李景隆,别拉我,我要打死他。” 李景隆提醒道:“这里是大本堂,你敢在这里动手,就没办法收场了。” 常继祖喝道:“大不了被陛下打一顿板子,今天我非要打他一顿不可。” 李景隆暗暗摇头,真是个蠢货,心中也非常后悔为啥要过来起哄。 他今年已经十九岁,和太孙年龄相差太大,不可能当太孙伴读。 来大本堂也是走个过场,代表李家圣恩正隆,过几天就找借口不来了。 之所以跟着这群小子过来,也是想看热闹。 但找茬归找茬,真要打起来就麻烦了。 在大本堂开课第一天,就当众打太孙的伴读,后果就不是打板子那么简单了。 他们几个有一个算一个,都跑不了干系。 显然其他人也明白这个道理,除了代王朱桂,都赶紧过来拉住常继祖。 陈景恪心下有些失望,他还真想挨这一顿揍。 不是他受虐狂,而是在这里挨打,就相当于是打太孙和朱元璋的脸。 到时候老朱绝对会狠狠教训这些人,以后估计就没人敢来找茬了。 所以他决定再添一把火:“诸位,还有谁想比的吗?我保证不说刚才那两句话。” 李景隆眼神里浮起一抹怒意,敢挑衅他们,真是活的不耐烦了。 代王朱桂怒道:“混蛋,竟敢在劳资面前嚣张,今天我就是打了你又如何。” 被人拦住的常继祖高兴的道:“快快快,打他。” 陈景恪心中一突,怎么朱桂红怒了? 这可不行,老朱重视亲情,对儿子可是很纵容的。 就算是草菅人命鱼肉百姓,也就是训斥,最多打一顿板子。 要是被朱桂打了,这顿揍真就白挨了。 好汉不吃眼前亏,跑吧。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声呵斥:“朱桂,你想做什么?” 正是皇十二子湘王朱柏。 他旁边就是一脸怒意的朱雄英。 见保护伞出现,陈景恪松了口气。 李景隆等人则脸色一变,太孙怎么来了,外面望风的人呢? 朱桂却不怕:“他竟敢侮辱我,我教训教训他怎么了。” 常继祖也附和道:“对,我们都可以作证,这小子太嚣张了。” 朱雄英没有说话,径直走到常继祖面前:“以后你不用来大本堂了。” 常继祖不服气的道:“凭什么,我可是你表兄,你竟然帮外人不帮我。” “我……我要去陛下那里,让他给我主持公道。” 朱雄英冷哼一声道:“不用了,我会去找皇爷爷说明此事的,现在你可以滚了。” 常继祖终于慌了:“我不走,是陛下让我来的,你不能赶我走。” 其他人也慌了,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主要是没想到朱雄英竟然会如此帮陈景恪。 常继祖要是真被赶走了,常家的脸就全丢尽了。 他们这些一起过来的人,也少不了被罚,于是纷纷出言求情。 “太孙恕罪,他也只是无心。” “看在开平王和郑国公的情面上,饶他一次吧。” “……” 朱雄英没有搭理他们,而是问陈景恪道:“景恪,你以为如何?” 陈景恪知道,真把常继祖撵走了,和常家就是死仇了。 他倒不是害怕常家势大,关键是对方的身份太特殊。 常遇春的子孙,太子太孙一系的核心力量,闹到最后损失的还是太子的实力。 所以见好就收才是最好的。 于是就说道:“谢太孙,我和他们也只是口角之争罢了,不至于如此。” 朱雄英不过是替陈景恪出口气,并不是真的要将对方撵走,听陈景恪松口也顺着他的话道: “哼,看在景恪替你们求情的份上,就饶你一次。” “若再犯,休怪我不讲情面。” 第37章 需要拉拢的人才 等这些人灰溜溜的离开,朱雄英关切的道:“景恪你没事吧?” 陈景恪感激的道:“谢太孙关心,我没事。” 然后他又开玩笑道:“不过你要是再晚来一步,就不好说了。” 朱雄英也笑道:“这你要谢谢十二叔,是他提醒我,可能有人会找你麻烦,我们才半路折回的。” 陈景恪有些惊讶,虽然早就知道朱柏有才,却没想到竟还如此聪明。 “谢湘王。” 朱柏笑道:“莫要如此客气,日后好好照顾雄英即可。” “是,在下一定将太孙照顾好。” 之后陈景恪将刚才发生的事情大致讲了一下,并没有添油加醋,甚至还省略了许多过程。 听到他用‘救皇孙’和‘治皇后’戏耍常继祖,朱雄英和朱柏都大笑不已。 尤其是朱柏,他对陈景恪的了解,仅限于医术高明。 现在见他还如此有趣,顿时就心生好感。 “这几日你不要单独行动,以免他们报复你,若有事情就尽管找我。” “谢湘王。”陈景恪好奇的道:“你习过武吗?” 朱柏矜持的道:“习过,只是比李景隆要差一些,不过他不敢对我动手。” 陈景恪非常惊讶,李景隆虽然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但自幼习武,身手非常好。 关键是,朱柏才十二岁,李景隆已经十九岁。 朱柏竟然能和他比,那武艺就相当高明了。 就是不知道统兵能力如何,要是也有这方面天赋,又是一个朱棣般的人物。 不过可能性不大,否则前世也不应该没什么名气。 事实上是陈景恪自己孤陋寡闻了,朱柏还真就是文武双全,私德又非常好的一个人。 和朱棣比有点欺负他了,但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里,确实是比较有能力的一个。 镇守荆州曾数次率军作战,调兵遣将颇有章法,为大明安定荆湘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且他至孝至忠,朱元璋驾崩他悲伤到厌世。朱棣联络他造反,也被他拒绝。 然而可惜,朱允炆并不准备放过他,诬陷他谋反派人要逮捕他。 本就厌世的他终于走向了极端,自焚明志。 这个结局,很是令人唏嘘。 不过就算不知道他的未来,也不妨碍陈景恪对他心生好感。 至少目前来看,朱柏的表现可圈可点。 且和朱雄英关系莫逆,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的玩伴。 不出意外的话,将来会成为朱雄英不错的帮手。 除此之外,还有皇十七子宁王朱权,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 历史评价也非常高。 曾有人评价: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只不过此时他才四岁,想拉拢还太早。但反过来说,现在也是最容易和他搞好关系的时候。 朱雄英是可以在后宫自由活动的,找个机会去见见朱权。 然后时不时的就去看看他,给他送点小玩具什么的,再给他的母亲杨妃送点东西。 很容易就能获得杨妃和朱权的好感,关系自然而然就好了。 等过上几年,朱雄英年龄大了就要避嫌,不能再随意出入后宫。 至少不能随意去见朱元璋的妃子。 且朱权的年龄大了,想法也会变多。 到那个时候再想和他搞好关系,就要费很多手段。 想到这里,陈景恪就做出决定,找个机会提醒朱雄英一下。 对了,还有燕王朱棣。 朱雄英之前说过,他和这位四叔关系非常好,必须要将这种关系维系好。 今年朱棣就藩北平,没办法上门拜访,那就多写几封信。 还有朱高炽,在应天府的时候,和朱雄英的关系也特别好,算是儿时玩伴。 也要给他写信,送一些小礼物什么的。 堂兄弟关系好了,有助于维系和朱棣的关系。 况且朱高炽、朱高煦,一个擅长内政,一个擅长征战,未来也可以成为朱雄英的左膀右臂。 况且,陈景恪自己的很多计划,也需要朱棣的参与才行。 比如让朱雄英上战场,若没有一个绝对可靠保镖,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松口的。 而朱棣就是最合适,也是唯一的那个人。 总之一句话,和燕王的关系必须要维系好。 ----------------- 中午用餐休息的时候,叶兑将陈景恪单独叫过去,问道: “常继祖他们找你麻烦了?”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点点头道:“确有其事,不过有太孙在,他们不敢做的太过分。” 叶兑很想说,若拜我为师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 但他也是要面皮的人,之前给你机会你不要,我也不会上赶着收徒弟。 “如此便好,今日听了我讲课,感觉如何?可能听懂?” 陈景恪老实的道:“我曾读过论语,粗略了解过其意,倒是能听懂。” “不过我是郎中,更喜专研医术,以后恐不能每日都来学堂,还请先生见谅。” 叶兑颔首道:“此事陛下曾与我说过,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且你能学医救人,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谢先生。” “今日课堂,我见你时时观察众人,可是有何发现?” 陈景恪想了想,还是决定将真实想法告诉对方,他听不听就和自己无关了。 于是就将自己的发现讲了一下。 叶兑笑道:“你想差了,今日是大本堂第一次开课,让大家在一起学习是为了表示隆重之意。” “明日就会另开一班,专门为年幼皇子启蒙。” 陈景恪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道:“原来如此,是学生多事了。” 叶兑道:“你能想到这一点,说明用心观察过,很不错。”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就起身离开。 皇家子弟课业一点都不轻松,甚至比普通学堂还要重。 之前陈景恪在私家学馆读书,每日也就三个时辰的课。 大本堂足足四个半时辰,若非别的学子要在宫门落下之前离宫,估计学习时间还要更长。 据说以后还会留很多课业,就算回家了也不能休息。 不过现在才刚开课,课业倒是不多,就是温习今天学过的东西。 不过这些都和陈景恪没什么关系,他连课都可以不来听,课业更是不用做。 回到乾清宫偏殿,陈景恪找来朱雄英,主动和他谈起了燕王朱棣的事情。 第38章 圣人言 作为伴读,是有权利监督太孙学习的,还有义务辅佐他学的更好。 所以回来之后,陈景恪就找到朱雄英: “太孙,今日课程你可能听懂?” 朱雄英说道:“之前启蒙先生讲过几篇论语,其中就有这一篇,倒是能听得懂,但也生出了许多疑惑。” “哦,不知是何疑惑?” “圣人之书教人向善,
相关推荐:
她太投入(骨科gl)
《腹黑哥哥。霸道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赘婿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狂野总统
下弦美人(H)
沦陷的蓝调[SP 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