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枢的可能性极大。 他缺的只是人脉,说白了就是帮手。 叶兑确实有才华,人脉也很广,能弥补他的这个缺点。 然而别忘了他的出身,浙江人,学生大部分都是江浙一系。 甚至他自己,也可以算作是江浙一系的中流砥柱。 之前他在民间隐居不涉朝堂,没人在意这个身份。 现在入朝为太孙之师,这个身份就变得很敏感了。 洪武朝立国至今,一直是淮西派和江浙系争斗,两派可以说不共戴天。 面对党争,叶兑都难以置身事外,陈景恪要是拜师,绝对会被拖进这个漩涡。 到时候叶兑提供的人脉关系,对陈景恪是福是祸就要打个问号了。 而且陈景恪还有个身份,马皇后的专属医生。 如果他多一个江浙派系的身份,朱元璋还敢这么信任他吗? 话说回来,朱元璋同意他当太孙伴读,不正是看中了他身家清白没有背景吗。 想到这里,朱标露出赞赏之意:“不错,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聪明。” “希望你能不忘今日之想,做一个纯粹的人。” 陈景恪正色道:“殿下放心,臣是个自信到狂妄的人。” “要么聚拢一批志同道合者践行自己的理想,要么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小人物。” “绝不会出卖自己的理想,成为他人手中的刀。” 朱标并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道:“哦,不知你有何理想?” 陈景恪认真的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标怔了一下,然后大笑起来:“哈哈,好,好,好,好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就等着看你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陈景恪拱手道:“请殿下拭目以待。” 旁边的朱雄英疑惑的挠了挠头,父亲和陈侍读在说什么啊。 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懂了,为何总感觉完全没听懂的样子。 第26章 做你爹的魏征 对陈景恪的回答,朱标确实觉得他有些狂妄,不过整体来说还算满意。 至于什么远大理想,谁幼时还不是意气风发呢。等过上几年经历的多了,就会沉淀下来。 但有些眼界和气度,却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这方面陈景恪很不错。 再想到之前他开导朱雄英的那一番话,心中就更加的满意。 然后他就想到了自己的心事,决定向陈景恪咨询一番。 “你之前说,我与父亲遇到争执,需要以父亲为主。” “可若我放弃主见事事顺着父亲,那我就不再是我了,如之奈何?” 陈景恪摇摇头道:“殿下想差了,当您和陛下的办法,都是为大明好的时候,自然要以陛下为主。” “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需要有人为陛下查漏补缺。” “您从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为陛下提供一个不同的角度,让他知道自己所行之策的优缺点。”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就如古之唐太宗与魏征,乃君臣典范。唐太宗需要魏征纠正自己的失误,魏征在唐太宗的庇护下施展才华。” “魏征从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他反对更多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替唐太宗查漏补缺。” “如果劝谏无效,他也不会抓着不放,而是认真执行将损失降到最低。” “唐太宗就算不赞成魏征的建议,也会认真思考,完善自己的政策。” “我相信,陛下也是一样的,就算不赞成您的提议,也一定会慎重思考。” 朱标不禁点头赞同,确实如此。 朱元璋就算不同意他的建议,也会慎重考虑,然后告诉他为何不采纳。 反倒是他,因为父亲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内心可是有不少牢骚的。 想到这里,心中就愧疚不已。 朱雄英则崇拜的看着陈景恪,在父亲面前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还帮父亲解决了难题,太厉害了。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以为殿下可以学一学魏征,遇事要勇于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您提建议的目的可以略微调整一下,不是让陛下改变初衷,而是替陛下查漏补缺。” “等到陛下的政策施行,您再观察实际效果总结优劣,然后汇报给陛下。” “如此陛下会很高兴您是一个有主见之人,而您也不用为了建议不被采纳而沮丧。” 朱标恍然大悟,大笑道:“哈哈,不错,我现在明白你为何如此自信了。” 陈景恪谦虚的道:“一点浅见,能对殿下有所启发就好。” 当朝堂只有一种声音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眼下的大明朝堂,在朱元璋的屠刀下,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没有人敢反对他的政策,即便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 这并不利于大明的发展。 所以朝堂需要一个不同的声音。 那么还有谁比朱标更适合扮演这个角色吗? 恐怕没了。 别人反对他的政策,老朱会很生气想要杀人。 朱标据理力争,老朱非但不会生气,还会高兴标儿翅膀硬了。 所以他才会提出这个建议,既能帮朱元璋查漏补缺,又能解决朱标的心理问题。 朱标对陈景恪已经非常满意,颔首道:“你是雄英的侍读,日后好生辅佐他。” 这就是认同了他侍读的身份,陈景恪很是开心:“谢殿下,臣必当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让他成为朱雄英的伴读,是马秀英的主意。 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反对,但并不代表他们就认可了他,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换掉。 现在朱标认可了他,这个位置算是坐稳了七成。 剩下三成意外来自于朱元璋,要找个机会获得老朱的认可才行。 他还不知道的是,在上次开导朱雄英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 不过问题不大,很快朱元璋就会再次找到他,给他提出了一个难题。 今天发生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朱元璋,很快他就收到了详细情报。 就连朱标和陈景恪的对答都有。 看到陈景恪拒绝叶兑收徒的理由,他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狂妄。 这小子太狂妄了。 以为有点本事就能不将天下人放在眼里吗? 叶兑是什么人?你何德何能敢自认为不弱于他? 不过对于陈景恪开导朱标的那一番话,他又非常满意。 鼓励太子提出自己的主张,却又不和皇帝对着干,这个建议提的好。 完美解决了父子俩的矛盾。 你小子虽然很狂妄,但还算知道事理。 本来怕你太狂妄教坏了咱的乖孙,想将你伴读的身份取消。 看在你这一番解答的份上,就放你一马。 不过教训还是要给你一些的,让你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所以第二天他就借着看望朱雄英,来到偏殿,找来陈景恪。 “听说你拒绝拜叶兑为师?” 陈景恪很是疑惑,老朱问这个干嘛?难道是要替叶兑出气? “是的,小子不想给人留下挟恩图报的印象。” 朱元璋摇头道:“你可知做了叶兑的弟子有多少好处?你竟然拒绝了,咱很为你感到可惜。” 陈景恪更摸不着朱元璋的想法了,小心的道:“这个……叶先生乃当世大才,小子自知愚钝,不想败坏了他的声誉。” 朱元璋心道,好吗,要是不知道你昨天在标儿面前说了什么,我还真以为你谦虚有自知之明呢。 标儿为人仁厚,你在他面前表现的狂妄。 咱最讨厌口放厥词之辈,你就说的如此谦虚。 看来你也不是那等目空一切之辈,如此我便放心了。 不过你换了一套说辞,倒是让我不好开口考验你了。 算了,咱是皇帝,为啥要和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拐弯抹角,直接问就行了。 “让你当太孙伴读,朝中很多人都有意见,咱也不好徇私。” “这样,咱有一个问题,若你答的上来,咱就让你继续留在英儿身边。” “若你答不上来,就别怪咱出尔反尔了。” 陈景恪并没有察觉到朱元璋的真实意图,在他想来自己被质疑才是应该的。 毕竟太孙伴读啊,基本都是公卿子弟担任。 自己这算是抢了他们的位置,那些人有意见很正常。 但这个位置对他来说也同样重要,必不可能放弃。 “不知是何问题,陛下请问。” 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 “咱因为胡惟庸废除了丞相一职,又设置四辅官辅佐咱处理政务。” “然四辅官行事多有不便,处理政务效率低下,且权势也有些过大,咱想将其废除。” “只是废除四辅官,所有政务就全压在咱一人身上,咱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你能给咱想个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吗?” ??? 听到这个问题,陈景恪一脑门的问号。 啥情况? 老朱你确定没问错问题? 这是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能参与的问题吗? 还是说你压根就不想让我给朱雄英当侍读,故意撵我走? 朱元璋见他眉头紧锁的样子,心中很是得意。 小子,让你狂妄,现在知道天高地厚了吧? “怎么?可是想不到法子?” “要是想不到就给咱说,咱再给你换个问题。” 不管了,既然你老朱敢问,我为啥不敢答? 陈景恪心一横道:“陛下,小子还真有点想法。” 朱元璋意外的道:“哦?咱没听错吧,说你有想法?” 陈景恪点头道:“是的,人力有时而穷。靠陛下一人每天不吃不喝,也很难把一天的奏疏全都看一遍。” “所以在得知陛下废除丞相一职时,就有想过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官职,为陛下分担工作,又不会拥有丞相的权力。” 朱元璋更是惊讶:“你在那时便思考过这个问题?” 陈景恪回道:“是的。” 朱元璋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狂妄?这特酿的已经狂妄到没边了好吧。 两年前他才十岁吧,还是一个医师之子,就敢思考丞相废立的问题。 说出去谁敢信。 这会儿他又有些后悔了,将这样没有自知之明的狂徒,放在太孙身边真的好吗? 干脆就借着这个机会将他撵走吧,他也说不出什么不是来。 想到这里,他已经有些不耐烦:“你可想出办法来了?” “略有所得。” “说。”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在了解过丞相的权力之后,我将其分成了三部分。” “其一决策权,其二议政权,其三执行权。” 朱元璋不禁楞了一下,这个答案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细思之下竟觉得是如此的精辟。 忍不住催促道:“继续说。” “想要限制丞相的权力,就要对其职务进行切割。”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决策权自然要归于陛下。” 对这句话,朱元璋尤为喜欢。 可不就是吗,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丞相凭什么分皇帝的权? 这小子能有这个认识,不错不错。 “执行权陛下已经下放给了六部以及各中枢衙门,我觉得这一招非常完美。” “如此丞相和六部就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能有效预防他们勾结在一起。” 朱元璋先是深以为然的点点头,然后又皱眉道:“你是说要让咱恢复丞相制?” 陈景恪连忙摇头,这我哪敢,在明朝提议恢复丞相制,这不是老寿星吃砒霜,活的不耐烦了吗。 “丞相制施行了数千年,已经深入人心。即便陛下拆分了它的权力,也很容易变成权臣。” “所以我以为,不但不应该恢复丞相制,剩下的议政权也不应该交到一个人手里,最好设置一个机构。” 朱元璋大生知己之感,他设置四辅官的目的就是为此。 “你倒是和咱想到一块去了,咱设置四辅官就是为此,只是用起来并不顺手啊。” 陈景恪还是穿越后,才知道明朝曾经存在过四辅官制度。 以四季为名,每个月轮流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 然而,四辅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权力自然而然的开始膨胀,很快就会变成新的丞相。 为了杜绝这种问题,朱元璋让四辅官按月轮流值班。 干一个月休三个月,随时都有被替换的可能,这下看你们还怎么揽权。 这个设置,陈景恪已经无力吐槽,但凡多用用脑子都知道执行不下去。 很简单,四辅官按春夏秋冬分为四批人,工作一个月休息三个月。 一批人刚熟悉工作,就被替换休息三个月。 这必然会造成两个恶果。 其一,四辅官对手头的工作永远是陌生的,处理事情的效率非常低。 其二,政策延续性比较差。 一个官员负责的事情还没结束,就被替换走了。 接替他的人,大概率是问都懒得问,这件事情就等于是无人过问了。 长年累月下去,不出问题才见鬼。 朱元璋产生废除四辅官的想法,也是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陈景恪更是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可以这么说,朱元璋的四辅官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宰相门前七品官,皇帝周围的人天然拥有权力,这是无法避免的。 不让他们拥有权力是不可能的,真正应该做的,是限制他们的权力。 这一点明朝后来的内阁制度就做的比较好。 内阁制,可以说是封建王朝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了。 陈景恪还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能超越古人,想到比内阁制更完美的制度。 所以他最终的解决办法,也是抄袭内阁制。 至于朱元璋听不听,那就是他的事情了。 “小子研究过陛下的四辅官制度……” 陈景恪就将四辅官制度的优缺点,以及进行不去的原因,详细的讲了一遍。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反而不停的沉思点头。 同时对陈景恪的态度也完全扭转了过来,能想到这些,已经超过了朝堂大多数人。 难怪他狂,确实有狂的资本。 不,他这已经不是狂了,而是自信。 “在陛下四辅官的基础上,小子有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将四辅官的优劣剖析一遍之后,陈景恪就顺势提出了内阁制度: “可以设置一个机构,比如叫内阁……” “内阁学士人选,由陛下自行遴选,无需经群臣商议……” “内阁学士没有品级,没有具体职务,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陛下处理政务……”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政治敏感度接近满分的存在。 当他听到‘自行遴选’、‘无品级’、‘无职务’这几个词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项制度的精髓所在。 但陈景恪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他忍不住击案叫好。 “若是让太子殿下统领内阁,既可以锻炼殿下的能力,又可限制内阁学士以权谋私。” 第28章 给朱元璋讲史 太子统领内阁? “好。”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大声称赞。 “难怪你小子如此狂妄,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人。” 他最满意的不是什么内阁制度,而是让太子统领内阁。 所谓内阁,他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制度,完美解决了四辅官制度的漏洞。 但还是那句话,靠近天子者,自然拥有权力。 不论如何限制,内阁学士必然会拥有很大的权力。 而让太子朱标统领内阁,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既将权力抓在他们父子手中,又可以给朱标一个更大的舞台。 这个法子好,简直就是完美。 关键是这小子是个懂事理的,知道咱最担心什么,也知道咱最想看到什么。 想出的点子,既能解决问题,又符合咱的心意。 这才是能臣。 于是他又拉着陈景恪仔细探讨了这个内阁制度。 此时他对陈景恪的态度完全变了,之前是一副为难、考量的语气,现在则变成了商议。 陈景恪就将自己对内阁制度的了解,详细的讲了一遍。 有些细节朱元璋很是赞同,有些则不以为然。 不过总体来说,他对内阁制相当满意。 直到陈景恪将肚子里的存货掏的七七八八,他才说道: “你小子不错,日后好生辅佐咱的乖孙。” 陈景恪知道,自己大概是通过朱元璋考核了,心下欣喜的道: “是,臣必尽心尽力辅佐太孙。” 朱元璋又说道:“就是你这性子,要谦虚一点,有时候太狂妄了会吃亏的。” 陈景恪马上就知道,昨天给朱标说的那一席话,传到了他的耳朵里。 “嘿嘿,小子也不是什么时候都狂,偶尔如此,偶尔如此。” 朱元璋知道他是故意装傻充愣,却也并不讨厌。一个知情识趣又有能力的臣子,谁会不喜欢呢。 “咱还有个问题,一直拿不定主意,你给咱分析分析。” 陈景恪马上收起笑容,认真的道:“请陛下道来。” 朱元璋问道:“你对科举有何看法?” 科举? 陈景恪想到现在已经是洪武十五年,便恍然大悟。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在洪武二年举办了一次科举。 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陈景恪知道,别看深处皇宫,这种表现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见,自己必须要抓住。 今天表现的好,才能获取更多的话语权。 所以也没有再遮掩,说道: “先秦时期讲究血统,权贵官吏多是父子相传。就算出现替换的情况,也是从一个贵族转到另一个贵族手中。” 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可仔细一想才发现。 先秦史好像还真是如此,哪怕是好多奴隶、平民出身的人,其实祖上也都是权贵,只是家道中落了而已。 真正祖祖辈辈是平民百姓的,貌似还真没有。 有了这个认识,他就更加惊讶了。 这小子不会是要给我讲史吧? “不只是官位,就连学问也是权贵专属,平民是没有资格识字的。” “音乐也只有权贵才能欣赏……所以孔子才会说礼乐崩坏。” “孔子有教无类,将森严的血统政治撬开了一道缝……” “秦商鞅变法,采用了军功爵制,彻底打破了血统制度。” “从此不论出身,只要上阵杀敌立下军功,皆可为官封爵。” “然军功爵制亦有不足之处,获取军功爵的多为武将,不通政务……” “且民间有许多大才,并不擅于战阵搏杀,也就无法靠军功获得官位,导致大量人才不为朝廷所用。” “于是察举制就出现了,其中最为著名,影响力也最大的,就是汉武帝首创的举孝廉制度。” 朱元璋已经震惊了,他竟然真的在给我讲史。 可是他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还是学医出身,又是如何梳理出这条脉络的? 学? 就算从娘胎里开始学,时间也不够啊。 难不成真的有生而知之者? 第29章 惊叹的朱重八 陈景恪并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么,他也是越说越兴奋。 不过还保持着理智,比如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就没有说。 “孔夫子打破贵族对学问的垄断,才有了今日这般的地位。” “商鞅变法,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才有了一统六国之伟业。” “汉武帝首创举孝廉,才有了大汉的强盛。” 朱元璋忍不住说道:“哼,秦皇汉武不过暴君尔。” 陈景恪倒也并没有反驳,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人,在二十一世纪是历代皇帝人气排行榜前三名。 但那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站在文明角度来考虑的。 秦始皇一统六国,为华夏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打出了大汉天威,开拓西域,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传遍八方。 唐太宗将华夏文明的影响力,推向了封建史的巅峰。 三人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太大了,现在人享受到了三人带来的福利,自然觉得他们雄才大略是明君。 然而在古代,站在民生的角度,秦皇汉武就是暴君,风评并不好。 秦始皇的严苛统治就不说了。 汉武帝大兴土木、极尽奢靡、卖官鬻爵、残忍嗜杀、压榨百姓。 喜好长生宠信方士,甚至将嫡公主嫁给方士。 可以这么说,如果将他的名字遮住,只看他做过的事情,绝逼会认为这是哪个亡国君。 然而他是汉武帝。 这三个人里面,只有李世民,被视为明君典范。 朱元璋出身底层百姓,对秦皇汉武没有好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听到他贬低这二人,陈景恪并不意外,也不想反驳。 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罢了。 没必要为了一个古人,争论这些有的没的。 但他也没有附和朱元璋,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 “军功爵和举孝廉,在最初确实为国家发掘了大量人才。” “然而随着官僚阶层的壮大,他们垄断了孝廉的举荐之路。被举荐上来的,皆为豪强子弟。” “后来更是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也是东汉末年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猖獗的主要原因。” “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打击士族,科举制也就是在那时被确立。” “然而当时士族力量强大,科举制也只是在士族政治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直到唐末,黄巢和朱温二人将士族屠戮一空,才彻底结束了士族门阀统治。” “宋朝就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科举制才变得名副其实,也是在那时得到完善。” 说到这里,陈景恪停下来喘口气。 朱元璋听的心痒痒,催促道:“快说,后面呢。” 陈景恪知道他已经被自己说动,心下很是高兴: “文和武是国家的两条腿,无文则国不治,无武则国不存。” “宋太祖得国不正,忌惮武将夺权就采取崇文抑武政策,相当于是先天瘸了一条腿。” “所以宋代偏安一隅,竟被小小的西夏骑在头上,实在为天下人笑。” “宋廷为了收买读书人,还说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无节制的恩荫官吏,导致了冗官。” 宋朝冗官还真不是科举造成的,三年举办一届,每届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 怎么都不可能造成冗官。 真正的原因就是恩荫,只要是有品级的官员都可以恩荫子弟为官。 一品每年可恩荫十人……七品每年可恩荫三人。 是每年都能恩荫这么多。 一个人当十年七品官,就能恩荫三十个人。一辈子下来,家里的猫猫狗狗都能得一个官身。 这才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当然,没有人会真的将这些名额全用掉。 如果受恩荫的子弟犯了罪,会连累到他本人。 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比较有能力的恩荫。 可即便如此,长年累月下来也是个庞大的数据。 宋朝从建国到王安石变法,才过了一百年,冗官已经成了朝廷三大病之一。 有些人考中进士后,要候补几十年才能碰到空缺。 有些倒霉的,一辈子都没机会真正做官,到死都是候补道。 纵观世界史,这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由此可见,无节制的恩荫带来了多大的恶果。 “不论是举孝廉还是恩荫,亦或是征辟,都极容易为人把控,滋养出豪强门阀。” “只有科举制,才能杜绝门阀的产生。” “虽然权贵子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科举考中有很大优势。” “可至少也为寒门士子留下了一条晋升道路。” “所以,对比下来,科举制确实是历代以来,最优秀的选官制度了。” 朱元璋已经被彻底说服,但他嘴上依然不屑的道: “可科举选拔上来的,多是只会读书的庸碌之人,如何能靠他们治国?” 陈景恪亦认同这一点,那些读书人科举当了官,自己没有能力治理一方,就只能请人帮忙。 于是师爷这个群体就粉墨登场。 可不要小瞧这些师爷,他们也会拉帮结派相互串联。 很多时候,坐在正堂的官老爷只是他们的傀儡罢了。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绍兴师爷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科举自然也有缺点和漏洞,这就需要我们去弥补了。” “你说的倒是轻巧,如何弥补?” “办法小子倒还真有一个,让科举取中的士人,去地方衙门当两年的刀笔吏,两年期满再授予官职。” 这是前世的考公制度,只不过前世是有两年基层工作
相关推荐:
军师威武
心情小雨(1v1强制)
虫族之先婚后爱
偏执狂
姑母撩人
倒刺
小公子(H)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角色扮演家(高H)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