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那后生。” 朱元璋却脸色一变,心疼的道:“你的腿又抽筋了?” 马秀英打了个哈欠,才说道:“老毛病了,你别担心。” 朱雄英在一旁说道:“不是的,昨天晚上皇祖母的腿抽了两次筋,疼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一晚上都没睡。” “今天早上又抽了一次,走路都要人搀着,现在才好一点。” 朱元璋很是心疼,怒视周围的侍从:“如此大事为何不告诉咱?” “陛下饶命。”侍从吓的浑身颤抖。 马秀英劝道:“不怪他们,是我不让他们打扰你的。这都是老毛病了,御医都没办法,给你说了徒增烦恼。” 朱元璋有些生气的道:“以前抽的也没有如此频繁和严重啊。” 马秀英在走廊护栏上坐下,“你说话那么大声做什么,现在你不是知道了吗。” 朱元璋被噎了一下,讪讪道:“咱这不是担心你吗。” “不行,咱这就叫那陈景恪入宫给你医治,他定有办法。” 朱雄英眼睛顿时就亮了起来,那个小郎中要入宫了吗? 我马上就可以见到他了。 马秀英也没有反对,她确实怕了抽筋,发作时真的痛苦。 比起抽筋,更怕自己的身体真的出问题。 不是她怕死,而是自己不能死的太早。 没了自己约束,以朱元璋的性子杀起人来会更凶,到时会影响社稷安危。 且雄英年龄还小,有自己护着都差点没了。要是自己不在了,他能不能长大成人还是未知。 所以自己绝对不能出问题。 之前她就很反对将陈景恪送出宫,万一期间她身体出问题,说不定就没了。 但她更了解自己丈夫,是个眼睛里揉不下沙子的人。 如果不让他自己想通,这根刺就会一直存在,说不定哪天就会要了陈景恪的命。 陈景恪救了自己的孙子,又查出自己的病,她岂能恩将仇报。 现在看来朱元璋已经想通了,否则不会这么干脆的就将人喊来。 想到这里,她心中也松了口气。 朱元璋的命令马上就得到执行,传旨的内侍很快就出现在陈景恪家中。 第14章 生活处处是神话 接到朱元璋召见的旨意,陈景恪一点都不意外,但也并不觉得高兴,相反他内心很复杂。 此去将会踏上一条单行道有进无退,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于政敌,而是源于朱元璋本人。 前世网上流传一句话,洪武朝的官狗都不做,此言可谓是道尽了一切。 可是他更知道,自己没有选择可言。 从他揭皇榜那天开始,就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 陈远和冯氏却不知道这些,见儿子再次得到皇帝召见,别提多开心了。 光宗耀祖啊。 杜同礼等人心下也很高兴,之前一直对陈家友善,算是结下了友谊,说不定哪天就能用到了。 陈景恪也没有多耽搁,略微收拾了一下,就跟随内侍进入皇宫。 “参见陛下,参见娘娘,见过太孙。” “免礼。” 见过礼之后,还不等朱元璋发话,朱雄英就迫不及待的道: “陈郎中,感谢你救了我。” 陈景恪连忙还礼道:“太孙言重了,这是草民当为之事。且我救您的目的也并不单纯,实在不敢当此谢。” 朱雄英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却依然正色道:“无论如何你都救了我,救命之恩岂能忘记。” 陈景恪还想说什么,却听朱元璋不耐烦的道: “好了,咱乖孙的感谢你就收着吧。若真有心,以后多为朝廷出力即可。” “是,谨遵陛下旨意。” 朱元璋说道:“叫你过来是给皇后看病……” 他就将马秀英腿抽筋的情况讲了一遍:“你可有法子?” 陈景恪仔细问了一下抽筋的细节,才说道: “医家言人体内有诸气维持生命,诸气调和则身体康健,诸气失衡则生百病。” “娘娘腿脚抽筋,乃一种名为‘钙’的气缺失导致。” “此气缺失会导致肌肉痉挛、骼骨疼痛、手脚抽搐等,还会导致骨头酥脆易折。” “若是幼儿缺此气,会出现身材低矮、佝偻等症,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朱元璋心中一惊,追问道:“此气可能补?” 马秀英也忐忑的看向他。 陈景恪点点头,胸有成竹的道:“可补,若是别的气缺失我或许无法,然补钙之法我恰好知道。” 马秀英欣喜不已,这后生果然没让我失望。 朱雄英也高兴的道:“我就知道陈郎中定有办法。” 朱元璋更是大喜,催促道:“那还等什么,快开药。” 陈景恪写下药方递给朱元璋:“此乃补药可常年服用,陛下和太孙亦可服用。” 朱元璋接过药方一看,眉头顿时就皱起:“后生,你可别骗咱,这醋和鸡蛋壳就能补那什么钙?” 闻言,马秀英接过药方,翻看后也露出疑惑之色。 你说的这般高大上,结果补药竟然就是醋加鸡蛋壳? 陈景恪微微一笑,解释道:“天地万物皆由诸气构成,鸡蛋壳里含有钙并不奇怪。” “只是鸡蛋壳里的钙是凝结在一起的,无法被人体吸收。需先用别的东西,其中的钙引出方可。” “醋在冰窖里冷冻,凝结出来的冰晶乃醋之精华,而醋精恰好可以将鸡蛋壳里的钙引出。” “仅仅是服用此物还无法完全发挥药效,服药之人需多食用动物肝脏。” “每日要晒半个时辰的太阳,借助太阳之力方可完全吸收。” “此法乃上古方士所创,向来被视为秘法从不示人,我也是偶然在古籍之上所得。” 又是醋之精华,又是太阳之力,又是上古方士,朱元璋和马秀英不明觉厉。 再也不敢轻视这副药。 朱雄英更是兴奋,陈郎中果然厉害呀,这种秘法都懂。 陈景恪心下很是无语,果然,不学数理化,生活处处是神话。 一个简单的醋酸钙而已,前世最常见的补钙药物。 晒太阳是为了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吃动物肝脏也是相同的原理。 可他要是真这么解释了,朱元璋肯定会怀疑。现在套了一层方士的皮,他们反而深信不疑。 朱元璋自然不会轻信陈景恪的话,稍后就拿着药方去了太医院。 结果自不用多说,一群御医听的云里雾里。每句话都听懂了,但合在一起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 吃动物肝脏能治病他们懂,晒太阳治病在医家也不算稀罕事。 可什么醋精,什么鸡蛋壳补钙,简直闻所未闻。 不过得知陈景恪入宫,接手为皇后治病,所有御医都窃喜不已,终于将这个担子甩出去了。 朱元璋见这么多御医都看不懂,却并没有生气,反而多了几分信心。 补气秘法,又岂是谁都能懂的。 陈景恪又给马秀英做了检查,仔细询问了服药前后的身体变化,然后开了一副新药。 除此之外,还让她尝试服用阿胶。 阿胶在前世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就是智商税,也有人奉为神药。 陈景恪自己就是医生,没那么极端。这药确实有一定用处,但远没有那些人吹的那么神奇。 它就是一种补药,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可不就是智商税吗。 但对营养流失严重的老年人,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前世他就经常开这种药,买那种固体阿胶,一个月也就三五百块钱。 当然,如果病人服用一个月还没效果,就说明不对症,以后不会再开这个药。 疗养说白了,就是用各种温和的补药不停的尝试,直到将身体调养好。 世界上没有万能药,更不要迷信那种所谓的神奇药物,生病了去看医生才是最好的办法。 之后他又给朱雄英检查了一下身体,“太孙大病初愈,身体还比较虚弱,不可过于劳累。” “不过也不要一直躺着,多在外面走动走动,有利于恢复。” 朱元璋说道:“不用服药吗?” 陈景恪摇摇头:“是药三分毒,太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能不用药最好不用药。” “食补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办法,多吃点好的,比药物管用。” 朱雄英也非常开心,倒不是因为自己的病好了,而是因为不用吃药了。 那玩意儿苦不拉几的,太难吃了。 朱元璋也很满意,顿觉将陈景恪召进宫中是对的。 但这还不够,必须要将他留在宫里才行。可要想让他留在宫里,必须要有个名头才行。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道:“你很不错,我就封你为太医院御医,官正六品,专司为皇后、太孙治病如何?” 第15章 太孙伴读 封官?陈景恪早就猜到了会这样,所以并不意外。 “谢陛下,只是草民年幼无知恐无法担此重任,且也会引起他人非议。” 朱元璋笑道:“你的担心是多余的,历代皆以神童为祥瑞,任用神童为官屡见不鲜。” “虽然咱不信此等祥瑞之说,但也不介意启用神童。” “百官那里你更无需担心,他们比咱还希望见到神童入朝为官。” 陈景恪非常惊讶,还有这回事儿? 但仔细想想就能明白那些人的想法了,不外乎‘天赋皇权’四字。 皇帝要用‘天意’来为皇权加码,百官维护‘天意’就是在维护他们赖以生存的法统。 弄几个神童挂个虚职,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呢。 朱元璋不屑于用神童装点自己,但文官很乐意啊。 想到这里,他心下有些无奈,好不容找到的理由没想到竟然不能用。 他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御医无不是医中国手,我岂敢与他们相提并论,只愿入太医院为一名学生足以。” 朱元璋眉头一皱:“你不愿入朝为官?” 陈景恪连忙解释:“非是不想为官,实在是不想当出头的椽子。” 朱元璋愣了一下,然后哑然失笑: “皇榜都敢揭,咱还以为你是胆大包天的人,不成想竟如此谨小慎微。” “你都这么说了,若咱非要给你封官,倒显得咱不通人情。” 陈景恪讪笑不已,但见朱元璋没有生气,心中也松了口气。 史书上都说朱元璋有时候很小气,对那些不肯出仕的人喊打喊杀。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他杀的是对大明心怀不满的人,或者是借着隐居为名辞官,然后到处浪的。 对那些真心隐居的,他也不会强求。 这两种观点陈景恪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但以他的亲身经历来看,后者更有道理一点。 朱元璋沉吟道:“但你要在宫中行走,必须有个合适的身份才行,咱想想有什么合适的职务。” 太医院也有规矩,只有获得御医资格的人才能独立行医。 其下就是吏目,只能当御医的助手。 再之下就是学子,连当助手的资格都没有,平时就是学习跟着打杂。 陈景恪想在宫里行走,至少也要是个御医才行。 他不想当御医,就只能想个别的身份。 可宫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时间又哪里能想到合适的,总不能给他个禁军宿卫的身份吧? 陈景恪将来就算不当御医,也定然是走文官这条路,是绝不能当宿卫的。 文武分家,朱元璋还是分的很清楚的。 就在他头疼的时候,马秀英开口说道: “不如让他给英儿当个伴读吧,有他在我们也不用再担心今日之事重演。” 朱元璋一拍大腿,“还是妹子你聪明,咱怎么就没想到呢。” 朱雄英也高兴的道:“好呀好呀,有陈郎中在,日后我就再也不怕生病了。” 见孙子都支持此事,朱元璋就更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那就这么决定了,陈景恪你可莫要辜负了咱的期望。” 皇孙的伴读,妥妥的未来之星啊,多少人打破头都抢不到的位置。 没想到这样的馅饼竟然会落到自己头上,陈景恪心中也很高兴。 “谢陛下,草民必不负皇恩。” 朱元璋似乎起了谈性,对马皇后说道: “等乖孙康复了,就让他在宫里进学……嗯,咱要重开大本堂,好好培养咱的乖孙。” 大本堂,洪武元年开设,用来教导太子朱标的地方,还让一众亲王、勋贵子弟、民间俊秀当伴读。 后来朱标自己开府,大本堂就关闭了。 为了朱雄英开设大本堂,其意义太过重大了。 马秀英更直接,“英儿本就是皇位继承人,我看你找个时间直接宣布了好,免得有人起小心思。” 闻言陈景恪汗毛都竖起来了,我的亲娘诶,这话是我能听的吗? 他低着头,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周围伺候的下人比他还要惊恐。 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有些难看:“妹子你又和咱想到一块去了,明日早朝咱就将此事宣布了。” 两口子也知道,有些话不能当外人的面说,只是略微说了两句,就转而讨论起谁来当朱雄英的老师。 陈景恪心中暗暗嘀咕,不会把建文三傻给弄来吧。 不过这个时间节点,那三个人应该都还没发迹。 但按照年龄来推算,也就是这几年,他们应该就会在科举上崭露头角,早晚大家会碰上。 到时真要好好认识一下这三人。 能将朱允炆大好江山弄没了的三个大佬,不认识一下约等于白穿越了。 话说对建文三傻,陈景恪认为还是要区别看待的。 方孝孺这个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是真的忠贞为国,也是真有才华,只可惜政治上太过于幼稚。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此庄士,当老其才。 翻译过来就是:这是个人才,要好好打磨一番才能使用。 可惜朱允炆只记住了前半句,完全忘了后半句。 齐泰虽然政治上也同样幼稚,但能力也还行,做事也非常认真。 他在哪个职务任职,都能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详尽了解。 他当兵部侍郎,能准确说出某个将领所在位置,手下有多少将士,领取多少钱粮等等。 管理诸军后勤亦从未出过纰漏。 朱允炆削藩时,他认为诸藩王唯有朱棣有造反能力,应该先将其控制起来。 奈何朱允炆根本就不听,非要先从较为弱小的藩王着手。 最无能的就数黄子澄了,说他是赵括那都是对赵括的侮辱。 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是他的真实写照。 就是他建议,削藩先从实力弱的藩王着手,给了朱棣准备的机会。 然后成功将自己九族给作没了。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朱雄英摸过来悄悄的说道: “陈郎中,你是不是在担心学文就没办法专心学医了?” 陈景恪有些诧异,这孩子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 不过得到提醒他才想到,两者确实冲突了。 皇家进学是很严格的,布置的作业也很多,恐怕就没功夫研究医术了。 于是他就顺势说道:“太孙英明,我确实在担心此事。” 朱元璋也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大笑道:“哈哈,还是咱的乖孙考虑周到,我就没有想到这一点。” “放心,你当伴读只是挂名,我会和先生说明,不要过问你学业之事。” 后一句话是对陈景恪说的。 陈景恪高兴的道:“谢陛下,谢太孙。” 马秀英在一旁说道:“不过读书能使人明理,你有闲暇还是多看一些书为好。” “是,我晓得了。” 又聊了几句,陈景恪看了看天色就提出想回家一趟。 此行来的匆忙,好多东西都没带过来,且如此大事也需要告诉父母才是。 朱元璋当即就给他放了三天假。 朱雄英要正式住进宫里,需要安排正式的住宿地点,大本堂重开也需要时间筹备。 三天时间差不多就能准备完成,陈景恪正好过来上班。 获得准许,陈景恪就出宫回到家中。 就在差不多的时间点,毛骧亲率锦衣卫包围礼部尚书赵瑁府邸,将赵瑁及其子带走。 第16章 李善长的怨愤 自从赵瑁被禁足,朝野都在盯着他家,等着锦衣卫啥时候上门拿人。 所以毛骧过来抓人,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就连赵瑁自己都很坦然。 身后事已经安排好,进了诏狱供出一些弃子,等死就可以了。 为了让自己死的体面一些,他已经想好了自杀的办法。 王志、麦至德等人收到消息,心中都不禁一沉。 从某个角度来说,被抓的反而可以做到坦然赴死,没有被抓的才是最忐忑的。 只希望一切都能如计划那般,成功断尾求生。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照例处理了一些政务之后,毫无征兆的谈起了一件事情: “咱准备册封雄英为太孙,诸卿以为如何呀?” 朝堂霎时间安静下来,许多人甚至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立皇储,哪是他们这些臣子敢置喙的。 以前或许有人敢发表意见,但自从胡惟庸案之后,这样的人在朝堂已经基本绝迹了。 众人将目光看向朱标,也就只有他能发表意见了。 朱标并不意外,他早就猜到自家老爷子要做什么,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着急。 雄英昨天才刚断药吧,真是一刻都不想等啊。 “父皇,雄英乃嫡长孙,理应立他为太孙。然《皇明祖训》规定,宗室子弟十岁方可封爵,雄英年岁不足啊。” 有了朱标开头,不少人也表达了差不多的意思。 朱元璋并没有生气,他能看得出来,这些人是在维护《皇明祖训》的规定。 规矩不能轻易破坏。 要是他这个制定规矩的人都不遵守,后人就更不会遵守了。 不过他既然提出册封太孙,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已经找到了规避之法。 “《皇明祖训》规定的是皇室宗亲,太孙乃储君,何时册立不受此规约束。” 这就叫最终解释权。 群臣顿时哑口无言,虽然朱元璋有些强词夺理,但真要细说确实不违规,还很有道理。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宗室亲王那也是臣,君和臣岂能用一套规矩。 况且太孙早立本就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如此就不用冒险下注,直接效忠太孙就可以了。 见群臣都无话可说,朱元璋心下不无得意。 看看,咱就是有先见之明。 这时李善长出列道:“早立太孙有助于稳固江山社稷,臣附议。” 朱元璋大为高兴,还是老战友靠谱啊。 有人带头,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附议,其中尤以常遇春和蓝玉一系,最是积极。 作为太孙的亲戚,之前他们不敢吭气,生怕给人留下外戚干政的印象。 这会儿李善长带头支持,还有那么多文武站出来,他们就再无顾虑。 这么多人都支持了,剩下的人自然不敢不支持。 于是立太孙之事就此定下。 朱元璋那叫一个开心,大笑道:“哈哈,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此事就此定下。” “太史令,选一个黄道吉日,将咱册封太孙之事昭告天下。” 太史令大声唱道:“臣遵旨。” 这时,李善长又说道:“按照《皇明祖训》,太孙当为允字辈,是否在册封之前先为其更名?” 他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先改名再册立,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先册立后改名,那册立诏书上写的就是原来的名字,说不定就会被有心人利用。 朱元璋却心生不悦,咱刚才都已经说了,君和臣不同,你是真听不懂还是假装听不懂? 朱雄英这个名字,是他和马秀英商量许久才确定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加上他喊了这么久,天然觉得这个名字是最好的,自然是不愿意改。 但李善长拿《皇明祖训》来说事,让他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朱雄英虽然是储君,可也是朱家子孙,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队列里,一个叫杜佑的官员却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设立四辅官协助他处理政务。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按照季节顺序轮流值班。 其实四辅官就是皇帝的秘书。 秘书是最了解领导心思的,杜佑就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 眼珠子一转想到一个计策,于是就出列道: “李太师此言我不敢苟同,太孙乃储君,君臣岂能相同?” “况且更名乃大事,太孙更是承天命而生,姓名已然上呈昊天和宗庙,岂能轻易改动。” “臣说句大不敬之言,若苍天因此降下灾祸,谁能担责?” “你……”李善长位于诸公之首,何时被人这样怼过,当即就怒气冲冲的道: “陛下,臣参杜佑妖言惑众,请陛下明查。” 此言一出,朝堂又安静了那么一瞬间,众人都诧异的看向李善长。 现在是讨论太孙的事情,大家各抒己见,你给人扣妖言惑众的帽子是几个意思? 是觉得自己的颜面比太孙重要,还是想给皇帝心里扎刺啊? 朱元璋脸色也冷了三分,说道:“韩国公多虑了,不过是各抒己见而已,杜春官并无此意。” “不过身为下属,如此直言顶撞上官也是不敬,杜春官快给韩国公赔个不是。” “臣知错,这就给太师赔礼。”杜佑嘴角浮起一丝笑容,马上承认错误并向李善长赔礼道歉。 李善长见皇帝和稀泥,也只能顺坡下驴,但心中的愤懑之意又多了几分。 不只是对杜佑的,更是对朱元璋的。 自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一直在打压淮西集团,身为集团领袖李善长心里自然不舒服。 当年靠着我们打江山,现在想玩兔死狗烹那一招是吧? 不过他还没有老糊涂,知道不能将这种想法表露出来,否则就是下一个胡惟庸。 所以在察觉到朱元璋的想法之后,他也不再多说什么。 但因为他生事,朱元璋也没了继续讨论下去的兴趣: “太孙更名之事我自有考虑,尔等无需操心……诸卿可还有本奏?” 众人都低着头不说话,按照以往的情况,这基本就意味着早朝结束了。 太监正准备按照规矩唱‘有本上奏,无本退朝’的时候,一个人影大踏步上前,正是毛骧。 “陛下,臣有本奏。” 朱元璋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说道:“若不是当紧的事情,私下奏报即可。” 哪知毛骧却直接回道:“陛下,此事关系国家社稷安危。” 此言一出,朝堂刹那间再次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知道,十有八九是赵瑁那边审出结果来了。 王志、麦至德等人的心陡然悬起,赵瑁不会将大家给卖了吧? 朱元璋已经肯定,毛骧要汇报的是赵瑁之事,心中不禁气急。 你个混账东西有没有点眼力劲,刚才还在谈册立太孙的事情,你就来汇报大案是几个意思? 想给册封太孙这件大喜事加点血色是吗? 就不能等到明天再汇报?那些贪官都已经被锁定了,他们还能跑了不成? 更让他愤怒的是,如此大事毛骧竟然没有提前汇报自己,而是拿到朝堂上当众说。 真是该死。 但事已至此他也不好再阻止,只能道:“哦,是何事?” 第17章 六部全军覆没 毛骧还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了皇帝的死亡名单,心中正得意着呢。 这次的贪腐案就是他崛起的契机。 “陛下,经臣连夜审问,赵瑁已经招供,这是他的口供。” 果然是赵瑁的事情,群臣的心都提了起来。 大太监刘盛接过口供双手高举过顶的呈上来。 朱元璋抓过仔细翻看,供出来的同党大体上和锦衣卫查到的差不多,只是多了几个不疼不痒的小官。 他马上就明白,这口供是赵瑁弄出来的。 认识到这一点,他也就没有耐心看下去了,粗略翻了翻就一巴掌拍在龙椅的扶手上: “狗胆包天,你们真当咱死了是吗?” 群臣噤若寒蝉,将头低下不敢说话。 王惠迪、王志、麦至德等人心中升起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为何如此震怒,和预想里的不同啊。 “刘盛,将口供读给他们听。” “是。”刘盛小心翼翼的取过口供,扫了一眼上面的文字,眼睛顿时就瞪大了,一时间竟然忘了读。 朱元璋见他没声音,怒道:“嗯?你还在等什么,莫非你也与他们有勾连?” 刘盛噗通跪下,老老实实的道:“陛下冤枉啊,老奴只是……只是被这名单给吓住了。” 朱元璋冷笑道:“莫说是你,就连咱都被吓到了。” “起来读给朝中的衮衮诸公听一听,让他们也看看咱大明的官,胆子有多大。” 刘盛连忙起身,开始读了起来。 口供其实并不是特别详细,只说他勾结六部官吏,伙同地方官群吞官粮,征收苛捐杂税等。 具体是伙同哪里的地方官,这些官员的名字叫什么,一概没有提。 然而这些信息已经足够轰动了,朝堂都出现了嘈杂之声。 王志、麦至德等人已经手脚冰凉,赵瑁竟然全招了?他就不怕被诛九族吗? 罪名介绍完,就是名单。 当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的名字,被念出的时候,朝堂再无一人敢发出一丝声音。 所有人都在恐惧。 朱标也露出骇然之色,他知道陈景恪告御状的真相,也知道毛骧在做什么。 但绝对没有想到,此案竟然牵扯到了这么多人。 六部尚书算上已经进诏狱的赵瑁,有两个参与,六部侍郎有九个参与,侍郎以下官吏九成皆在名单之上。 可以说六部基本全军覆没。 众人下意识的浮出一个念头,莫不是皇帝想借此清洗朝堂? 下一刻他们就将这个想法掐灭了,皇帝虽然杀人不眨眼,可也不会无缘无故杀人。 更不会将六部洗一遍,这引起的动荡实在太大了。 那就是毛骧在打击异己? 不对,他还没这个胆子将六部给一锅端了。 赵瑁故意攀咬拖人下水? 也不对,他想拖人下水,第一目标应该是都察院,而不是六部。 那就剩下一个答案了,这份口供是真的。 而且很多人都露出了沉吟之色。 赵瑁集团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 比如行脚钱之类的苛捐杂税,很多人在地方上任职的时候,甚至都征收过。 收上来的税款,三分自留七分上供。这是老规矩,所以他们也没有怀疑。 毕竟大明的俸禄太低了,没点灰色收入都活不下去。 现在才知道,这竟然不是地方特色,而是一个贪污集团搞出来的。 想到这里,他们也心中一
相关推荐:
修仙有劫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我以力服仙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下弦美人(H)
生存文男配[快穿]
狂野总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