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98章

第198章

个无解的难题。 陈景恪说道:“西宁公只是病重,或许还有转机……我现在就出发去云南,看能否争取一线生机。” 西宁公就是沐英,早在几年前他就因功晋封公爵,封号西宁。 说这话自然不是陈景恪改主意,想去云南了。 而是提醒老朱,别忘了沐英那边,同时也是对老朱之前命令的一种答复。 事实上他很清楚,以目前的情况,老朱肯定不会让他去云南的。 果不其然,老朱拦住他说道:“算了,眼下宫里更需要你,咱另外派人过去吧。” 朱橚心中一动,说道:“我去吧。” 老朱有些迟疑:“这……” 他自然希望朱橚也留下,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但沐英那边的情况也十分危急,朱橚显然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毕竟大明排名第二的神医,而且还是亲王身份。 能救活沐英最好,救不活就顺势主持沐英的葬礼。 以亲王身份主持葬礼,规格是足够的。 关键是,朱橚这个亲王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云南因为沐英之死发生动乱。 在大是大非面前,老朱是非常理智的。 只是略微迟疑就同意了朱橚的请求,让他前往云南。 而且还让朱橚带了一道旨意过去,命沐春接替沐英的职务,继续镇守云南。 不论沐英能不能救活,这个任命都会下达。 区别是,能救活就把沐英带回洛阳休养,不能救活就把他的棺椁带回来安葬。 沐春就是沐英的长子,自幼随父征战四方,后辅佐沐英镇守云南。 他的能力威望都是足够担任这个职务的。 关键是,皇家对他非常信任。 朱橚一刻都没有耽搁,连夜就出发去云南了。 马娘娘和朱标同时昏迷的消息,很快就传出了宫外。 一时间朝野人心惶惶。 大家倒不是怕失去主心骨,毕竟太上皇还在,太子也早就在事实上监国了。 根本就不缺主事之人。 大家怕的是这两位都不在了,谁还能劝得动太上皇? 而且同时失去两位至亲,太上皇会不会失去理智? 当天下午,李善长、徐达、汤和等重臣,以及邱广安等中枢要员,就来到宫外求见。 老朱接见了李善长和徐达等人,却让朱雄英接见了邱广安等中枢要员。 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但大家都是老狐狸,从这个安排就看出了一些端倪。 太上皇接见老臣,让太子接见目前掌权的大臣,这是有意把太子推到台前。 意味着皇帝的病情比想象中的严重。 至于多严重,他们不敢乱想。 但大概率是短期内无法理事了。 事实很快就证明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太子带着几名中枢要员去看了昏迷中的朱标。 还让郑良琦等人,向他们详细汇报了情况。 这其实也是一个固定流程……皇帝病了,丞相必须第一时间到场,确定病情之类的。 然后再确定下一步怎么办。 而且不光要探视,几名丞相还要轮流守在皇帝身边,以防有人加害。 当然,也是为了皇帝死的时候,大家能及时处置。 这些都会被记入历史的,表明皇帝是自然生病,没有人使阴谋诡计。 如果少了这一步,那就等着吧。 烛影斧声就是这么来的。 谁敢阻止丞相见生病的皇帝,那后果不用想,史书上绝对会着重记一笔。 大明没有丞相,但有内阁,有六部尚书…… 就由阁部大员来行使这个权力。 朱雄英带着他们去见昏迷中的朱标,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坦荡。 虽然大家都知道皇家三人组相亲相爱,而且太上皇还在,不可能有人对皇帝下手。 可流程还是要走的。 没必要在史书上给自己家留小尾巴。 另一边,老朱对李善长、徐达等人就没有那么多虚套话了,直言道: “标儿可能要休息很长一段时间了。” 众人都心中一沉,汤和担忧的道:“陛下的病如此严重吗?” “陈侯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若没有他,恐怕……不过还好,经过他抢救暂时没有性命之忧了。” 然后他目光看着众人,说道:“以后军国大事就暂时由雄英主持了,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 群臣不可能在宫中多待,按照规矩留下一人守着朱标,其他人就出宫去各衙门镇守了。 宫门外早就聚满了等待消息的群臣。 见中枢要员出来,纷纷围了上来。 邱广安几人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是告诉大家,娘娘身体无碍。 陛下旧疾复发,目前需要静养。 奉太上皇命,军国大事暂时有太子监管。 大家不要担心,回去好好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群臣终于松了口气。 只要马娘娘和皇帝还活着就好,至于太子监国……大明不一直是太子监国吗。 于是,大家纷纷散去。 第二天,马娘娘先醒了过来。 本来大家不想让她知道朱标的事情,但她是什么人,发现自己醒了朱标没来,就猜到他出事了。 众人见瞒不住,只能告诉她真相。 还不等她哭出来,陈景恪一咬牙,说道: “娘娘,您必须保重好自己的身子,您若有个三长两短,陛下就真的撑不住了。” 果然,听到这话马娘娘即将落下的眼泪,竟然收了回去。 “我知道,你放心,我不会有事的。” “走,带我去看看标儿。” 第444章 人祸天灾 直到第四天朱标才苏醒,但还不等大家高兴就发现情况不对。 清醒过来的朱标,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嘴角时有口水流出。 中风,所有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个现实。 陈景恪预想中最坏的情况出现了。 朱标的表情显得很是激动,眼睛瞪的直直的,似乎想要说什么。 这是很正常的,换成谁突然变成这样,都会激动。 老朱悲痛万分,虎目顿时就红了。 反倒是马娘娘,擦干眼泪来到朱标病床前,抓着他一只手不停的安抚。 “娘的身体好了,沐英那里也派你五弟过去了,你五弟的医术你是知道的。” “朝中的事情你也不要担心,有你爹和雄英在呢。” “放宽心好好养病……娘还等着你养老送终呢。” 随着她的话语,朱标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然后对着马娘娘使劲眨了眨眼睛。 马娘娘似乎能听懂他的心声一般,说道: “娘没骗你,我这都是老毛病了,缓过劲儿就好了。” 之后母子俩就这样聊了好一会儿。 朱标毕竟刚刚苏醒,精力不足,很快就疲倦的闭上眼睛。 马娘娘说道:“你好好休息,娘就在旁边。” 她刚想离开,朱标再次睁开眼睛,眼珠子使劲乱转。 马娘娘思索道:“你身体不舒服?” 朱标眼睛依然乱转。 马娘娘这次肯定的道:“让内阁学士进来听用?” 朱标的眼睛这才停下,朝她眨了眨。 马娘娘知道他是有事要交代内阁学士们,而且有些事情也确实需要说清楚。 虽然有老朱和朱雄英在,国家不至于无主。 可皇帝是朱标,他才是法礼的代表。 没有他的授权,老朱和朱雄英掌权,那都是不符合礼法的。 而且到底是以老朱为主,还是以朱雄英为主? 这都需要朱标这个皇帝来决定。 所以,虽然马娘娘很心疼儿子,却也没有阻止他见外臣。 很快七位内阁学士,外加六部尚书、大理寺卿等要员全部来到乾清宫。 七位内阁学士上前,负责与朱标沟通。 李善长作为名义上的首辅,开口说道:“陛下,请恕臣等不敬之罪。” “陛下贵体有恙不利于行,然国事不可有一日懈怠,还需您任命一人监管。” 朱标眨眨眼睛,表示认同。 李善长继续说道:“接下来臣等的问题,如果陛下同意,就眨一下眼睛,不同意就眨两下。” 朱标再次眨了一下眼睛。 马上有臣子,将问话以及朱标的意思,转告给群臣。 这也是流程,大家都没有说什么。 接着,李善长终于开始正式提问:“国事交由太上皇和太子主持可否?” 朱标连眨了两下眼睛。 李善长继续问道:“国事尽皆交由太子做主?” 朱标再次连眨了两下眼睛。 竟然不是?几位内阁学士很镇定,其他大臣却有些惊讶。 然后不少人都偷偷的瞄向了一言不发的朱元璋。 果不其然,等李善长询问是否让太上皇主持国事的时候,朱标只眨了一下眼睛。 听到这个结果,群臣都恍然大悟,然后内心里称赞朱标高明啊。 都这样了,还能将事情做的滴水不漏。 在大明,老朱的威望是无人能及的,让他重新出山是最稳妥的。 而且如此一来,也将朱雄英最后的嫌疑给洗清了。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阴谋论者,朱标壮年中风,难免会有人传一些谣言。 谁最有嫌疑? 谁受益最大,谁就有嫌疑。 如果让朱雄英监国,那他就是受益最大的人。 根本就不用怀疑,必然会有许多人以此来攻击他。 什么太子等不及了,而且陈景恪和他是发小……想下手可太简单了。 现在,将权力交还给老朱,朱雄英就不再是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 嫌疑自然就小了很多。 别人再想用此事来攻击他,就站不住脚了。 至于会不会有人怀疑老朱…… 皇位本身就是老朱的,他都能提前传位给儿子,又怎么会害儿子? 而且以老朱对朱雄英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也绝不会影响到朱雄英太子身份地位。 可以说,朱标的这个决定,真的将一切都考虑到了。 众人都不禁暗暗敬佩。 接着邱广安等人各自上前询问了几个问题。 比如国家大政是继续变革,还是回归保守之类的。 得到的结果是,一切按照计划来。 如果有难以决断的地方,以太上皇的意思为主。 当这一层意思表达出来之后,朱标就闭上了眼睛,不再回答任何问题。 一直守在旁边的郑良琦知机的站出来,说道: “诸位阁部,陛下大病初愈不宜过于劳神,需要歇息了。” “若有事情,请改日再来请示。” 其实众人想问的也问完了,于是就一起告退。 接着李善长等内阁学士找到朱元璋,请他主持大局。 这也意味着,朱元璋再次出山以太上皇的身份,重新掌握大明。 不少人以为他就是走个过场,随后就会让太子监国。 哪知道并没有,他就这样重新接手了大明的重担。 虽然太子依然负责处理大多数政务,可还是没有拿到监国的名义。 这让不少人嘀咕,老朱莫不是权力瘾犯了? 还是舍不得权力? 不过这些声音很微弱,没有掀起什么浪花,很快就没人理会了。 正如朱标设想的那样,因为朱元璋重新出山,大明的局势没有出现什么波动。 军政两界更是平稳的犹如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民间也没有出现关于朱雄英的不利传闻。 反倒是因为老朱没有让他监国,不少人替他抱不平。 朱雄英自己也变得低调许多,不再如之前那般事事都想插一脚。 不是因为老朱打压之类的,而是他清楚,目前自己不能高调。 亲爹还在病床上躺着呢,你作为儿子的那么高调,是几个意思? 真觉得你不是最大受益者,大家就不敢传你的谣言了是吧? 不管怎么说,本应该造成巨大动荡的皇帝中风事件,就这样平稳的过去了。 大明依然是那个大明,大家各司其职过着自己的日子。 但……真的就没有一点变化了吗? 那怎么可能。 心情极差的老朱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 没几日他就拿出了数百份罪状,全是官吏贪污腐败的证据。 这是最近两年锦衣卫和巡查使们收集到的证据。 对这些人的处置办法他也乾纲独断,全部处死。 而且他们的家眷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流放,而是一同处死。 前前后后加起来,又是六千多人被杀。 一时间群臣噤若寒蝉,重新回忆起了被洪武大帝支配的恐惧。 原本因为朱标的宽仁政策,有些得意忘形的文武百官,瞬间变得老实起来。 办公效率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外人看来,老朱这是因为儿子重病,拿群臣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但陈景恪却知道,老朱其实很清醒。 他杀人是有计划的。 这次被杀的人,七成都是保守派,很多甚至明里暗里阻挠新政推行。 剩下三成革新派,也是罪大恶极的那种。 也就是说,老朱表面上看,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实际上,在他拿出这份名单之前,就已经进行过筛选了。 那些罪名较轻的革新派主力,都被保了下来。 他这么做的目的,既是为了震慑群臣,同时也是为变革扫清障碍。 这就是朱元璋和朱标的区别。 朱标想的是稳步变革,逐步替换守旧派。 朱元璋没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大刀阔斧的来。 不行你就主动让位,不识趣那我就送你一程。 当然了,老朱能这么做,其实也和朱标这五年的休养生息有关。 这五年他解决了洪武朝留下的弊端,重塑官僚体系理顺了行政系统,培养提拔了大量后备官吏。 老朱一次性杀了数百人,换成洪武朝肯定会造成很多职务,无官可用的恶果。 这次几乎没有对行政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反而因为大量守旧派被清除,为革新派干将提供了更多机会。 变革重新进入快车道。 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老朱就是老朱啊。 虽然退居二线多年,却始终准确掌握着大明的脉搏。 看似凶残杀人,实际上到处都是谋算。 朝政方面大致就是如此,老朱在用他的方式,快速消化着朱标执政五年的成果。 至于朱标,在他苏醒之后,陈景恪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 每日针灸、用药、按摩等等,各种疗法都用上了。 如果是放在前世,他的后遗症不至于这么严重。 经过治疗有很大概率可以恢复八九成。 然而此时的医疗水平还是太差,很多药物和医疗器械都没有,陈景恪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只能用纯中医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但因为拖的时间太长,有些后遗症是必然无法根治的。 最终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 但陈景恪自己私下判断,最理想状态,也就是勉强恢复一些行动能力。 想如常人一般生活,已经不可能了。 这也意味着,他的皇帝生涯基本接近尾声。 至于什么时候退位,就等他病情稳定下来,大家再商量了。 再说马娘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为母则刚。 为了不让朱标担心,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悲伤,身体已经没有大碍。 每日还能去照看朱标。 这算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然而,老天似乎觉得今年的大明还不够热闹。 很快山东、凤皖两省布政使上奏,当地三月不雨,田亩大面积绝收。 只有靠近河流的土地,才能有一些收成。 锦衣卫的密报也证实了这个消息。 朱元璋下旨,免除两省秋税,并下令义仓出粮平抑粮价。 陈景恪也派出锦衣卫密探,去两地收集更详细的情报,务求掌握两地具体信息。 这还不算完,十月份台风袭击东南沿海。 风力之大,水桶粗的树木被拦腰吹断,房屋犹如纸片一般被掀翻。 海水沿着江河倒灌,无数土地被淹没,武昌都受到了波及。 台风过后就是连绵暴雨,十余日不见停歇。 数百万人受灾,死伤数万人,失踪者不计其数。 消息传来,京师为之震动。 朱元璋立即召集群臣,商议赈灾策略。 然而面对山东、凤皖的旱灾,群臣还能拿出办法。 面对这种级别的天灾,群臣也束手无策。 不是他们无能,而是这次的天灾实在太严重,仅靠地方衙门已经无能为力。 就算朝廷直接派人去赈灾,都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 调运粮食、药物过去? 肯定是要运的,可这些东西运到哪去? 又如何发到灾民手里? 肆虐的洪水该如何处置? 事实上,对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只能放任洪水肆虐。 等水退了再重新收拾家园。 群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等水退了再说吧。 然而陈景恪又怎么可能坐视灾民不管? 等水退了? 那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 于是他找到朱元璋和朱雄英,开门见山的道: “出动军队抗洪赈灾吧。” 朱元璋和朱雄英同时惊讶的说道:“什么?” 陈景恪知道他们为何会如此。 军队赈灾,史上少有。 遇到灾祸出动军队,更多是为了防止灾民发生动乱,而不是赈灾。 现在他突然提出这个建议,两人自然难以接受。 然而…… “几百万子民正遭受灾难危在旦夕,朝廷不能坐视不理。” “指望地方衙门赈灾,已经不可能。” “能力挽狂澜的,只有军队。” 老朱面容严肃的问道:“你可知道,一旦军队生乱意味着什么?” 陈景恪毫不退让的道:“可是……如果我们成功了,这将是亘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 “也是从未有过的善政。” 老朱对此很不以为然,什么壮举什么善政,都没有稳定重要。 军队不可轻动。 陈景恪知道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说服他,毫不气馁的道: “大明要开创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新在哪里?” “难道就是地盘比前朝大,人口比前朝多吗?” “新时代,新在思想。”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老朱不屑的道:“新思想就是不顾国家安危让军队去赈灾?” “你可知道,军队一旦失控,带来的危害比天灾还要严重十倍百倍。” 陈景恪没有反驳,而是说道: “陛下可还记得何为国家,何为君主,何为军队,可还记得历史赋予皇权的使命?” “军队抚慰使制度已经推行十年,朝廷也为将士们做了十年的思想工作。” “忠君爱国护民的口号也喊了十年。” “忠君爱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做,可护民这一块始终停留在口头上。” “现在,是时候让将士们知道,何为护民了。” “就用这场天灾,来检验一下这十年的抚慰成果吧。” 朱雄英先被说动了,看向朱元璋说道:“皇爷爷……” 虽然没有说出自己的打算,但意思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 朱元璋没有理会两人,陷入了沉思。 第445章 摊牌 陈景恪自然知道朱元璋为何会犹豫,不是因为这事儿以前没人干过。 老朱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之人,更不会拘泥于前人的经验。 不会因为前人没干过,他就不敢干。 他之所以犹豫,还是怕军队出问题。 派军队去抗洪赈灾,将士们会怎么想? 他们就能同意? 如果他们心怀怨愤,到时候是去救人还是去杀人就不好说了。 作为从乱世杀出来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兵乱的危害。 陈景恪也知道这么做的危险性,但凡有办法他也不会走这一步棋。 可目前这确实是唯一的解。 只能寄希望于十年的抚慰使制度成果。 而且他冒险还有个原因…… “陛下可还记得温寒变?马上就要进入温寒交替的时期,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多。” “东汉安帝时期的天灾,想必您很清楚,那就是温寒变交替所造成的。” “大明也即将面临同样的情况,而且我们的地域比东汉还要广阔,人口比那时更多。” “遭受的灾害也会更加严重。” “到那时朝廷该怎么办?” “任由天灾肆虐,等天灾退去再去赈济?” 汉安帝继承皇位的第一年,九月四个州暴雨绝收,十月六个州暴雨绝收。 第二年共有十八处地方遭遇地震,四十一处暴雨成灾,二十八处风灾、冰雹。 能被史书记录的,都是那种大面积的天灾,一些局部天灾还不算。 如果全算上,数字会更恐怖。 其后几乎每年都会有天灾。 最长的暴雨记录发生在山东地区,连绵下了半年多。 暴雨过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大旱、蝗灾…… 大灾之后就是大疫,各种疫病四起。 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是焦头烂额。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东汉朝廷还能掌握国家政权,前几任皇帝也积累了大量财富。 朝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灾民进行赈济,大大降低了损失。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种接连不断的折腾啊。 没几年朝廷的家底就空了。 因为天灾,导致地方势力增强,为后续豪强世家的全面崛起埋下了伏笔。 历朝历代的饥荒,大多都是因为分配问题造成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最好的写照。 独独东汉晚期的饥荒,是因为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的。 长达数十年的极端天气,再加上人祸,导致粮食大面积绝收。 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了。 以至于东汉末年以人肉为军粮的事情屡见不鲜。 曹操把徐州屠了,粮食全部收集起来,都不够军队所需。 最后也不得不以人肉为军粮。 因为就连军队,都搜刮不出多少军粮了,可见粮食短缺到何种地步。 这种大规模食用人肉的情况,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这些情况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一部分是陈景恪为了让他们重视温寒变,特意给他们讲的。 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为了证实温寒变真伪,翻越史料时看到的。 东汉中晚期的情况确实触目惊心。 作为君主,他难免会带入其中,如果换成大明面临这样的天灾,该怎么做? 答案让他很沮丧,没有任何更好的办法。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一次次天灾的打击下,耗尽最后一点家底。 然后失去对地方的控制,重演东汉末年的惨剧。 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出现,他才会积极的支持新政,支持经营南洋。 摊丁入亩、税改等等政策,他也不顾反对铁腕推行。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种草植树,每年需要朝廷填进去几百万贯钱粮。 却几乎看不见任何收益。 已经不知道多少人拿此事指责朝廷,他始终不为所动。 其目的,就是为了趁现在朝廷强势,多为子孙积累一些资本。 现在多积累一点,子孙手中的底牌就厚一点。 就多一分熬过去的希望。 至不济也能多支撑几年。 现在,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用军队去对抗天灾。 这种方法可行吗? 答案是……貌似可行。 再严重的天灾,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去救助,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可是,面对波及数省的灾难,一般的力量就是杯水车薪。 只有集万众之力才有效果。 有人说了,可以临时征调民夫啊。 可征用民夫需要时间,管理这么多民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 还需要对民夫进行一些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配合,如何去救治人。 火都烧到眉毛了,哪有那个时间? 等朝廷把民夫组织好,灾情早已经过去了。 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征用民夫,也会让没有受灾的地方,因为缺少劳动力导致庄稼减产。 其他的什么以工代赈啊之类的,那都是天灾过去之后才能施行的手段。 现在需要的是正面对抗天灾,征用民夫就是抱着石头跳河,自寻死路。 所以,征用民夫赈灾,根本就行不通。 只有军队才是最适合的。 基本都是青壮,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拿起铁锨就能干活。 而且拥有独立完整的指挥系统,能够更好的协调配合。 是‘万众之力’最好的体现。 以往的朝代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这一点,但却没人敢这么做。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赘述。 那么,如果大明能做到这一点,那以后面对温寒变带来的极端天气,朝廷将能更加从容的应对。 这是一场豪赌。 输了就是一场军队哗变,赢了那好处就太多了。 那么这场赌值得吗? 朱元璋几乎是瞬间就给出了答案,趁现在朝廷强势,多给子孙留一些家底。 于是他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详细给咱说说,如何用军队抗灾救民。” 朱雄英和陈景恪都大喜,他这么说就意味着同意了。 当即陈景恪就将前世的一些经验讲了一遍。 首先就是思想教育,必须要给将士们做好思想工作。 不能用普通的忠君爱国之类的去说教。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整个华夏族群,是正义之举。 而且还不能光口头说,朝廷还要拿出相应的态度。 比如来自朝廷的肯定,比如在报纸上刊登牺牲的将士们的事迹,对他们进行表彰等等。 光靠这些依然不够,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些大道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什么族群大义。 所以,还要让他们明白,何为整体何为个体。 华夏大明是一个整体,东南破败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 当年北方破败,不就是靠着南方征收重税,才支撑过来的吗? 而且谁敢保证下次受灾的不是你的家乡? 如果今天你不帮他们,下次你家受灾了,能指望别人来救你? 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降低发生哗变的概率,才能让将士们爆发战斗力。 然后就是合理的救灾措施,各种工具器械之类的,能准备的都要尽可能的准备好。 还有各种物资也要跟得上。 林林总总,他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结束。 老朱见他考虑的如此周到,心中的担忧也放下来不少。 这说明陈景恪不是一拍脑门想到的主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看,他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很少出错。 接着老朱又详细询问了一些细节,对如何救灾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之后他招来内阁学士以及蓝玉、汤和、傅有德、冯胜等人,商议军队抗灾救民之事。 结果自然是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很显然,大家都怕发生兵乱。 陈景恪出面,解释了出动军队的原因,以及大致的方略。 但很显然,群臣丝毫不为所动。

相关推荐: 只有他,不可以   大叔时代   浪子江湖后传(H)   卿何倾禾(搬旧文 1v1 sc 年龄差 破案)   谁想跟你谈恋爱   Fix定点   痴汉男配是怎么练成的[快穿]   七零之穿成极品的傻闺女   小恶魔   九转星辰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