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86章

第86章

朱雄英指了指那两个人:“问问他们是什么人,做什么的。” 一名护卫马上过去,一番交流之后回来说道: “禀太孙,他们是土民,其中一人自称乃土蛮一部落的首领,名为巴优。” 朱雄英有些疑惑,问道:“土蛮首领?他们来这里做什么?” 那护卫回道:“说是求见晋王,欲奉上部族名册祈求入籍。” 朱雄英更加疑惑:“入籍?蛮夷主动要求入籍是好事,为何会如此?” 护卫哪知道这个,只是低着头并不回答。 陈景恪却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道:“真相如何,将他们喊过来一问便知。” 朱雄英立即就让人,将那两人喊过来。 那两人自然也看得出他们不是一般人,小心翼翼的靠过来,在十米开外就被拦住。 那名年长一些,大约四十多岁的人行礼道: “巴优见过贵人,不知贵人有何吩咐?” 朱雄英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在这里?” 巴优再次将自己的来历和打算介绍了一遍,并且还拿出了当地衙门出具的证明。 确实是一个土蛮小部落的首领。 确定了身份,朱雄英才开始询问,为何要用这种办法入籍: “莫非在当地不能入籍吗?” 巴优叹道:“哪有那般容易……” 随着他的介绍,众人终于知道了原因,地方衙门还真不敢给他们入籍。 这事儿说起来很复杂。 土蛮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每个部落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 大部落自然想要特权,尤其是部落首领往往不愿意放弃权力,时常和衙门对抗。 中小部落就没那么多野心了,只想着好好过日子。 现在已经是大明的天下,能入籍大明自然是最好的,否则一辈子都是土蛮。 离开部落去做生意,都要经过一道道盘查,说不定就被打死了。 然而对于朝廷来说,很难做到一一分辨。 往往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将所有土蛮视为一体。 土蛮的某某部落刚刚才造反,你们还想入籍大明?想什么呢? 不把你们剿灭,就是对你们的恩赐了。 “以前我们也不敢奢求入籍……但这本书上写的,我们和汉人一样都是华夏后人。” 说着,巴优小心翼翼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护卫将此书传过来,正是《华夏简史》。 看到这本书,陈景恪心中不禁多了几分异样的感觉。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自己提议编写此书,就没有白费啊。 朱雄英也非常意外,看向巴优的目光,也和善了几分: “继续说,后面如何了。” 巴优眼巴巴的看着那本书,并不回答。 朱雄英哑然失笑,将书还给他。 巴优连忙将书收起,才回道: “我就想着,此书乃陛下颁发天下,定然不会有假。” “我们也是大明子民,也应该入籍才是。” “于是就拿着此书找到衙门,结果没有一人敢于办理……” “还有些人嘲笑我,说汉就是汉,蛮就是蛮,别痴心妄想了。” “但我不信,陛下乃天子,岂会欺骗我们小民百姓,就不停的找人……” “后来还是一个相熟的官吏不忍心,就告诉我,此事朝廷不发话没人敢给我们办理。” “还指引我来找晋王,说他乃陛下亲子,负责清查人口。” “只要他开口,定然能入籍的……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 “谁知在这里守了许多天,都未能见到晋王……” 朱雄英点点头,却并未说什么,而是将目光看向陈景恪: “你觉得该如何做才好?” 陈景恪说道:“先将他们带回去,再派人查清身份,然后等晋王回来再做定夺。” 朱雄英说道:“好……你们两个先随我回去,过几日自会给你们一个答复。” 巴优自然不愿意,但看了看周围凶神恶煞般的护卫,又不敢直接拒绝。 就委婉的说道:“能去贵人家里做客,自是我的荣幸。但我还要等晋王,实在不方便。” 朱雄英大笑道:“哈哈……我就是带你去见晋王啊。” 说着当先踏入晋王府。 巴优见门卫没有拦他,还非常恭敬的行礼,顿时就知道身份不简单。 心下又是忐忑又是激动。 咬咬牙,也跟了上来。 第216章 改土归流 回到住处,朱雄英就找到朱棡询问土蛮巴优入籍之事。 朱棡很是不屑的道:“蛮夷而已何须在意,且他们叛服无常,若入了籍再行叛乱,折损的也是朝廷的颜面。” 陈景恪连连摇头,道:“晋王此言差矣。” 朱棡对他还是很尊重的,说道:“哦,景恪有何高见?” 陈景恪知道,朱棡是很傲慢很有主见的人,想正面说服他很难。 就决定迂回一下来劝说,于是道: “晋王欲在碎叶川立国,那里被异族统治上千年,真正归属中原王朝的时间才只有数十年。” “所以当地人对中原并无太多向往。” “且那里是当地方圆数千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但凡大一点的部族,都想到那里落脚。” “虽然我不知道那里到底生活着多少部族,但几十个应该是有的,总人数至少有四五百万人。” “且现在碎叶川归属帖木儿汗国,该国国主帖木儿雄才大略,手下控弦之士不下四十万。” “你准备如何攻打此地,又如何治理这里呢?” 朱棡应该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想都没想就说道: “帖木儿汗国乃多部族联合而成,各部臣服他,乃是因为他兵锋最盛。” “我只需正面击败他几次,让各部族认识到他的脆弱。” “然后采取分化拉拢之策,离间他和各部族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他猛然明白陈景恪的意思,对待异族要分化拉拢,而不是一味的歧视打压。 但他依然有不同的意见:“大明与碎叶川不同,这里是我们汉人的主场,蛮夷再乱也掀不起风浪。” “在碎叶川,我们乃客场作战,自然要拉拢他们。” 听到他的话,陈景恪想到了一个词,统战价值。 谁有统战价值,谁就受优待,没有统战价值的那都是屁民。 统战价值是哪来的? 抗争打出来的,顺民是没有统战价值的。 这种思想,前世他真的是受的够够的,没想到穿越了还能碰到。 深吸口气,压下心中的烦躁,他问道: “等打败帖木儿汗国,你准备如何治理那片土地呢?” “将异族全都撵走,从中原迁移百万人过去,然后慢慢的繁衍生息?” 朱棡摇头道:“不行,那里异族力量强大,若将他们全部驱赶走,就是逼迫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我。” “到那时即便我的力量再强,也扛不住的。” “我会先稳住他们,用文化同化,让他们变成我的子民。” “然后将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去征服更多的土地。” 陈景恪说道:“看吧,道理你都懂……大明若想征服更多的土地,内部也需要拧成一股绳。” “蛮人和夷人确实有些部落叛服无常,但也有部落希望成为大明的顺民,安心的生活。” “对于他们,我们也需要区别对待。” “如此过上几十年,大明再无蛮夷,全都是大明顺民。” 朱雄英不停点头,是这个理啊。 朱棡也陷入深思,良久后才缓缓点头:“说的不错,是我太狭隘了。” 陈景恪趁热打铁的说道:“况且,你立国的目的是什么?就为了当王?然后呢?” “我们的理想是不是可以更高一点?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让国泰民安?” “蛮夷也是人,也是国家的子民。不将他们治理好,又何谈国泰民安?” “别人可以歧视他们,君主不行……” 陈景恪一番长篇大论,主题思想很简单,不能歧视蛮夷,要教化他们。 有些话朱棡并不赞同,但总体上来说,他也是赞同这个观念的。 反倒是朱雄英,一副深以为然的道: “说的好,教化蛮夷使其懂礼仪明大义守律法,本就是朝廷的责任,我们又岂能置之不理。” “我这就写信给皇爷爷,让他准许蛮夷入籍。” 陈景恪拦住他,说道:“别急,给蛮夷入籍说起来简单,但操作不当反会成为麻烦。” 朱雄英问道:“那你说该如何做才好?” 朱棡也看了过来,希望能学到一些东西。 陈景恪回道:“人都是有私心的,对于蛮夷部族首领来说,部民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 “入籍就相当于是将他们的财产充公了。” “并非所有部族首领,都能和巴优一样为部民着想。” “如果不能解决这一点,恐怕很多部族首领都不会同意入籍的。” 朱棡插话道:“确实如此,而且他们多生活在深山里,想要出动大军剿灭非常麻烦。” “这也是历代,都拿他们没有太好办法的原因。” 陈景恪说道:“办法其实也有,只是很少有朝代愿意去做。” 朱棡问道:“哦,不知是何法?” 陈景恪回道:“这个方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分化拉拢。” “愿意臣服朝廷的,必须献上户籍名册,然后朝廷封部落首领为土司。” “接下来就是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化。” “现在蛮夷各部最基层的百姓,只知道有土司,不知道有天子。” “土司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 “没有民心支持,朝廷想要治理蛮夷各部,就变得非常困难。” “所以教化这一步尤为重要。” “朝廷可以许诺,不管他们内部事务,但要派遣官员去教化蛮夷。” “使其明大义、懂礼节、知律法……” “各部土司必须配合教化官员的工作,否则就废除其职务。” “只需要一二十年之功,就能让最基层的蛮夷,知道谁才是天下之主。” “如此民心尽皆归于朝廷。” “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了,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不用解释只看字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朱棡忍不住击案叫好:“好,好一个三步法,好一个改土归流,世无景恪无解之难矣。” 朱雄英的表情一如既往,甚至有点想笑。 就喜欢看你们大惊小怪,没见识的样子。 看看我,多淡定。 陈景恪要是解决不了问题,那肯定是想偷懒。 之后,朱棡派人去调查巴优的身份,不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至于衙门的身份证明,也不是不能作假,还是小心求证为好。 朱雄英则亲笔写了一封信,将安抚教化蛮夷之策告诉了朱元璋。 几日后,一封圣旨从应天送来,着太孙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朱棡及各级官吏,必须全力配合。 对于这个命令,众人都有些意外。 朱雄英才多大,朱元璋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负责? 只有朱棡和陈景恪知道,这是要提前让太孙走上台前。 朱标的身体,确实很让人无奈。 一开始朱元璋他们还想试一试,万一病情没那么严重呢? 毕竟朱标还年轻,用了陈景恪量身定制的疗养之法,平时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 结果自然是给大家浇了一盆冷水。 一旦过于消耗心神,朱标就会出现诸如头疼、头晕、恶心等症状。 正是因为试过,朱元璋才不得不提前将太孙推向台前。 否则太子尚在,就把太孙推出来,那也太不尊重太子了。 朱标自己反倒是看的很开……至少表面上如此。 和这道圣旨一起过来的,还有朝廷的邸报。 头版头条就是陈景恪设计的飞梭,经过马皇后亲自验证,要求各地衙门推行。 如果是特别大的改变,衙门肯定会叫苦。 百姓都不富裕,一架织布机价值不菲,不是说换就能换的起的。 大多数百姓宁愿用老式的,也不会用新式的。 但这次只是改了一下飞梭,本钱几乎等于零,推广起来毫无阻力。 这种好事,衙门自然很喜欢干。 所以,飞梭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大明扩散开来。 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个小小的变动,在开海后会带来多么惊人的财富。 且说当下,拿到圣旨之后,朱雄英非常高兴。 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只要能顺利完成此事,携带大功还朝,就能从纸面太孙,变成真正的太孙。 所以他对这件事情,自然很是上心。 立即就召见了巴优。 巴优也已经知道,这个小少年就是传说中的太孙。 这几天又是高兴,又是惶恐。 再次见到朱雄英,他立即大礼参拜:“蛮夷之人巴优,参见太孙。” 朱雄英一脸庄严,说道:“巴首领免礼。” 待他起身,才又说道:“你的来意我已知晓,对于你的拳拳忠心我心甚慰。” 陈景恪在一旁帮腔说道:“陛下已经命太孙,全权处理蛮夷入籍之事。” 巴优有些惊讶,皇帝竟然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少年? 但此时他也顾不上多想了,连忙再次下拜道: “陛下圣明,巴优愿携全族入籍,请太孙首肯。” 朱雄英却淡淡的道:“巴首领莫急,尔等入籍事关重大,我需调查清楚方可……” 他一番言语虽略显稚嫩,可仗着主动权在握,也将巴优拿捏的死死的。 让巴优彻底明白,太孙年幼却不可欺。 心中不禁想起了之前的种种传闻,感叹道,果然不愧是天命太孙啊。 有此太孙在,大明未来五十年无忧矣。 这更加坚定了他入籍的决心。 同时也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私心,如果能趁此机会抱紧太孙的大腿,日后说不定能有一番作为。 于是,他对朱雄英就更加的恭敬。 当朱雄英提出,想要了解都有哪些部族愿意入籍的时候。 他立即请命,愿意前往各部打探情况。 朱雄英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见他如此上道心中也很高兴,面上却不动声色的道: “如此就辛苦巴首领了……很多部落首领对入籍之事,会心有疑虑。” “巴首领可代我邀请他们出山,选一安全地点,我亲自前往与之会面,共同商议此事。” 这就是让他作为太孙使者,去劝说各部了。 巴优自然欣喜若狂,立即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 之后他就带着朱雄英的使节,前往江西各蛮夷部落,宣扬朝廷的旨意。 但朱雄英依然不满足,他想要的不是江西一地,而是整个南方的蛮夷全部入籍。 陈景恪知道他正雄心勃勃,欲要大展拳脚,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不要着急,一地一地的来。” “先解决江西的问题,将这里做成样板,再去经略其他地方,就会容易很多。” “且,到时咱们还可以借助江西土司,去联络其他地方的部落首领。” “你只需要坐在家里,等着心向朝廷的部落首领,前来朝觐就可以了。” 朱雄英还是很信服他的,按捺主了躁动的心。 不过他们也没有真的坐等,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提前准备的。 比如,陈景恪就提议,为所有入籍的蛮夷百姓取一个汉名,并颁发一块身份标牌。 “取汉名是汉化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至于为何给身份牌……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使用的是自己原来的名字。” “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汉名。” “有了身份牌就不一样,看到牌子就能想起自己的汉名。” “牌子还能时刻提醒他们,已经是大明的子民,上面还有天子。” “这个牌子最好做的考究一点,首领的用黄金铸造,官吏用铜片,普通百姓铁片。” 朱雄英和朱棡都被说服。 不过朱棡提出了一个建议:“蛮夷入籍人数不会少,不论是用铜还是铁,需求量都非常大,且铸造困难。” “土司和官吏用金铜制作,普通百姓用木料雕刻即刻,大不了选用名贵一些的木料。” 朱雄英也认同的道:“造船厂就有很多樟木,边角料就足够制作身份牌的了。” “而且樟木还有驱虫的效果,百姓随身携带,还能防蚊虫叮咬。” 陈景恪也知道自己有失考虑,从善如流改变了意见。 身份牌分三种,首领用黄金铸造,官吏用铜,普通百姓用樟木。 一面雕刻有户籍地信息,另一面是持有人的姓名。 牌子做的不大,可以挂在腰上,也可以当项链挂脖子上。 设计好造型后,朱雄英就命人去宁波造船厂,取用木材制作身份牌。 如此一个半月后,巴优终于归来,并带回一个好消息。 有十三个部落首领愿意率部入籍。 但他们希望觐见太孙,当面获得承诺。 朱雄英早有准备,立即邀请诸部首领前来南昌会面。 第217章 打交趾? 巴优带着人奔波一个半月,成功说服了十三个部落首领。 但并不是江西只有这十三家部落,而是只有这十三家接受了游说。 更多的部落还在持观望态度。 毕竟以汉人之前对蛮夷的态度,很难让他们不心存顾虑。 “所以这一次会议,我们必须要办的漂漂亮亮的。” “但不能为了面子就做无原则的让步,有些原则性问题坚决不让。” “宁愿会议失败,咱们从头开始,也不能答应丧权辱国的条件。” 陈景恪慷慨激昂的说道。 这一番话,自然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 给你们蛮夷入籍的机会就不错了,还想要什么过分条件? 这十三家部落的规模并不大,最大的两家才七八千人。 四五家是只有几百人的小部落,大部分都是两三千人的部落。 因为实力较弱,在土蛮内部也是被欺凌的对象。 生活在最贫瘠最危险的区域,朝不保夕。 也因此,他们最迫切想要改变现状。 然而在这个年代,可供他们选择的路不多,入籍大明就成了救命稻草。 了解过这些部落的底细之后,陈景恪心中更加自信,这场会议肯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朱雄英在民间的声望是很高的,毕竟天命太孙。 他亲自出面主持会议,足见会议的规格是有多高。 那些部落首领,一个个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所谓摊牌,更像是朝廷单方面宣布入籍条件: 一,封部落首领为土司,允许自治。 二,朝廷在环境较好之处,为他们划分一块土地,供其定居生活。 三,允许土人与汉人交易,地方衙门不得为难。 四,各部需要以汉名入籍,为了方便他们和汉人接触,朝廷会颁发身份牌。 只要携带身份牌,就可以证明是大明子民,衙门也不会为难他们。 朱雄英解释道:“土蛮有人心向朝廷入籍大明,但更多的部落没有入籍。” “你们也不想那些人,假冒你们的名字,出来劫掠犯事吧?” 各部落首领忙不迭就同意了。 我们归顺大明换来的好处,岂能让那些野蛮人给窃取了。 身份牌来的好,必须要给,不给都不行。 第五条,大明会派遣宣政使前往各个部落,主管教化工作,同时宣传大明律法。 以免有人出来交易的时候,不懂规矩犯了法。 朱雄英强调道:“诸位放心,宣政使只管教化不管行政,治理部落的还是你们。” 陈景恪脸一拉,说道:“诸位,朝廷给你们的好处已经很多了。” “若连这一点都无法答应,那我觉得咱们也没必要谈了。” 朱雄英劝道:“陈伴读莫要如此,我相信诸位首领都是明事理之人,定会同意的。” 见此,本来还有些不乐意的部落首领们,不禁心中一凛。 他们才是有求于人的一方,朝廷给出的好处已经够多了,甚至宽松到有些超乎他们的想象。 原本他们以为,朝廷会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 没想到,除了派遣宣政使,就再没有别的条件。 如此宽松优渥的条件,要是还不肯答应,那实在说不过去了。 恐怕朝廷也会发怒,听说晋王朱棡这个大杀神还在南昌。 真把他惹怒了派出大军围剿,别说好处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不好说。 于是,各部落首领纷纷表示,欢迎宣政使到来。 我们一定全力配合宣政使的工作。 这些人也发现了,太孙很和气很好说话。 于是有一个部落首领,小心翼翼的提出一个请求: “蛮夷之人家无余财,缴纳不起丁税。” “不知可否先免除我们五年……不,只要三年……实在不行两年也行。” “只要免除两年丁税,等我们将土地开垦出来,一定足额缴纳。” 这其实也是很多蛮夷部落,不愿意入籍的另一个原因。 入籍能不能得到好处还不知道,反正丁税是要缴纳的。 别说他们本就贫穷,就算有钱也不是这么造的啊。 但对大明来说,税事关国家稳定,必然是不可能免的。 有明一朝,从来没有给某个群体免过税。 包括士绅、官吏、权贵阶层,都要缴纳赋税。 朝廷给他们的特权,只有免除徭役。 士绅免税那是满清为了收买读书人,搞出来的玩意儿。 大明后来收不上来税,是因为士绅宗族阶级偷税漏税。 所以,听到这些蛮夷竟然要求免除人丁税。 虽然只是暂时免除,在场的官吏还是纷纷皱眉,然后将目光看向朱雄英。 此事只有他能做主,别说江西本地官吏,就连朱棡都没那个权力。 在众人的注视下,朱雄英笑道:“免除两年哪够,要免就多免几年。” “我决定,今日在场的十三家部落,免除十年丁税。” “另,昭告天下,凡今年入籍的蛮夷部落,皆可免五年丁税。” “但只有今年入籍者才可以享受,错过今年将不能享受免税政策。” 那些部落首领大喜,纷纷跪拜道: “太孙仁慈。” 江西地方官吏虽然觉得十年有点多,但也并未反对。 朱雄英的意思他们都懂,就是表彰作为表率的十三家部落。 同时用五年免丁税,吸引更多的部落入籍。 如果真的能成,倒也不失为一条良法。 只有陈景恪心中暗笑不已,朱雄英这真是阴险啊。 真想知道,明年摊丁入亩政策公布,这些人是什么表情。 基本条件谈拢,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朱雄英起身离开。 自有专门的官吏,和十三部商谈具体入籍事宜。 很快,朝廷和十三家部落的入籍协议,就公布天下。 大明的百姓倒是没说什么,蛮夷入籍和他们并无利害关系。 分给蛮夷的土地,也是掌握在朝廷手里的荒地,不损害谁的利益。 反而是安抚住蛮夷,有助于稳定地方治安,大家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但对蛮夷部落来说,这份协议带来的影响就太大了。 朝廷给出的条件竟然如此优渥? 除了派遣宣政使主管教化,就不再干涉部落内政? 还分地?允许贸易? 还能免丁税? 一提起免丁税之事,不少土蛮部落的首领,就懊悔的捶胸顿足。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上次巴优带人过来的时候,我就应该答应了。 现在好了,人家免十年,我现在入籍只能免五年。 五年,那可是五年的丁税啊。 然后,更多的部落开始主动下山,找到当地衙门要求入籍。 十年免丁税赶不上了,五年的不能再错过了。 而且朝廷手里肥沃的土地有限,先到的肯定能分到好的,后到的只能要别人捡剩下的。 江西可不只是有土蛮,而是有几十个不同的部族生活在这里。 其他部族一看也坐不住了,纷纷到衙门去打听情况。 我们也要拥有和土蛮一样的待遇。 然后他们也成功入籍。 江西大地上,刮起了入籍风,各级衙门忙的可谓是脚不沾地。 还好朱元璋早有准备,提前派来了大批官吏负责此事。 有了这批生力军的加入,入籍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股风很快就刮遍了整个南方,福建、湖广、广东、广西等地的蛮夷部落。 在确定事情的真假后,也纷纷要求入籍。 套用一句俗话就是,现在形势一片大好。 第一次主持政务,进展就如此顺利,朱雄英自然非常开心。 不过他并没有得意忘形,看着手中的奏报,他叹道: “要求入籍的,基本都是中小型部落,大型部落至今没有动静。” 陈景恪点头道:“很正常,部落大实力强,部落首领的野心就大。” “比起入籍大明带来的好处,他们更喜欢当土皇帝。” 朱雄英气恼的道:“真恨不得率军将他们全都灭了。” 陈景恪安慰道:“很多时候,正确的策略比刀兵更好用。” 朱雄英说道:“我就知道你有办法,快说该怎么办,我一定要出这口恶气。” 陈景恪说道:“什么都不用做,二十年后这些大部落会主动出山投降的。” “如果他们不投降,朝廷要出兵打他们,也会变的非常简单。” 朱雄英疑惑的道:“为什么?” 陈景恪笑道:“离了群的鱼,是活不长的。” “就好比是一个鱼塘,大型部落是大鱼,中小部落就是小鱼。” “光靠吃淤泥,是养不出大鱼的。” “所以,平时这些大鱼要靠吃小鱼,才能活的滋润。” “有敌人的时候,就驱赶小鱼去送死,他们得渔翁之利。” “现在朝廷将大部分小鱼都捞走了,鱼塘里只剩下这些大鱼。” “他们就只能吃淤泥过日子,遇到敌人必须自己去抵抗。” “长此以往,在大的鱼也会变的瘦弱不堪。” “与之相对的,归顺朝廷的那些‘小鱼’,吃的好喝的好,一天比一天强壮。” “到那个时候,他们要想活下去,除了投降别无他法。” “就算有人不投降也无所谓,我们可以驱赶那些长大了的小鱼,去攻击这些瘦弱的大鱼。” “总之,时间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以夷制夷,集村并寨,移风易俗,文化同化,改土归流。” “只要完成了前四项,最后改土归流就是水到渠成。” “所以不用理会那些大部落,将归顺的中小部落治理好,就可以了。” “现在着急的是他们。” 朱雄英不禁点头,确实如此,但他依然有些不甘心的道: “还要等二十年,太久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今年才多大,在等二十年也不过是三十出

相关推荐: 师父师父【1v1】   我裸故我在合集   乌梅(NPH)   小网红星途史_新御宅屋   我成了女帝的召唤兽   子妻(H)   痴汉男配是怎么练成的[快穿]   骚年,你节操掉了   你仔细听(先婚后爱1V1)   德萨罗人鱼2:梅杜沙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