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 按语:本例患者积滞火泻的治法为 “通因通用”,即泄泻反用通滞泻实攻下之剂。葛根、黄芩、黄连以泻其阳明肠胃积热;槟榔、山楂、麦芽以消积导滞;大黄摧枯拉朽之势推陈泻下;木香理气止痛;金银花、白芍、车前子以清热益阴止泻;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用于正实热甚、舌红苔黄、尿黄短少、泻下臭腐、烦渴引饮、脉象滑数兼弦而有力之肠胃积热火泻证,正中肯綮,故而3 剂药服下,其病痊愈。此为正气不虚、积热盛实之证的用法。若或正气不足,或兼有其他疾患者,不可轻易使用此法。 52.脾胃虚寒,大便溏薄 余某,男,63 岁。2012 年10 月5 日首诊。自诉:“身体从小就弱,尤其是肠胃不好,食欲不旺,食量偏小,即使是很注意,也是经常大便溏薄,甚至有人说我是‘稀屎痨’,经过不少中西医治疗,总是不能根治。到了20 岁以后,身体慢慢好些了。可是60 岁过后,老毛病又开始出现,虽无原来严重,但也是饮食等方面稍不注意,即感到脘腹膨胀,肠鸣溏泻,全身乏力。这半个月以来,不知是天气开始转凉的原因,还是我饮食哪点没注意到,总是脐腹部不温,饮食乏味,肠鸣不断,消化不良,大便溏稀,倦怠乏力。” 刻诊:视其形体偏瘦,精神欠振,面色萎黄,舌质偏淡,舌苔白润;切其脉,濡弱之象。 综上所见,辨证当属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无疑。治当温中健脾,和胃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为主加减。处方:人参、茯苓、焦白术、炒山药、炒白扁豆各15g,炒薏苡仁、白莲子各18g,陈皮12g,砂仁(后下)、干姜、肉豆蔻各9g,赤石脂18g,炙甘草6g,大枣5 枚,黄小米15g,6 剂。头剂冷水浸泡半小时,文火煎开后小火再煎半小时,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半服1 剂。脾虚体弱,服药不可过急。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饮食一定要温和容易消化,且有规律,还要适度增加营养,忌食生冷、油腻、焦硬等不易消化吸收之物。劳逸适度,注意保暖,谨防感冒。 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和胃止泻,用治脾胃虚弱,饮食难消,脘胀溏泻等症;去桔梗,加干姜、肉豆蔻,以温中祛寒醒脾;加赤石脂以涩肠止泻;加黄小米以补脾养胃。用于本例的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等症,应属对证施治。但由于患者素体脾虚,年龄六旬有余,且年轻时就有脾虚泄泻之患,服药效果如何?有待二诊时方知。 10 月16 日二诊。自诉:“6 剂药没白吃,10 日前1 天大便四五次,这两天至多两三次,且近似成形,胃口也有好转,饮食知味,膨胀减轻,精神略振。这次只开3 剂,服后再来看看。” 观其面色、舌质、舌苔及复切其脉,均与首诊时近同,可以按患者要求,原方续服3 剂,服用法及注意仍同首诊。 10 月20 日三诊。自诉:“白天大便1 次,夜间1 次,都不算很成形。就现在这个天气,夜里双足暖不热,起夜入厕怕冷。” 视其舌质偏淡,脉象濡弱,已服药6 剂,仍无明显变化,仅仅是大便次数减少,而未完全成形,且夜间下肢不温,必须入厕1 次,必是脾胃虚寒日久,累及肾阳不足所致。遂将上方去白扁豆、炒薏苡仁、陈皮渗湿行滞之味,加入炮附子、桂心、炒五味子各6g,以温肾助阳、涩精止泻。续服3 剂,服法、注意同前。 10 月28 日四诊。自诉:“这3 天服药后,夜间可以忍一忍不入厕,大便1 日至多2 次,逐渐成形,下肢不温略有减轻。” 复诊其舌脉,仍无根本变化,复将附子、桂心量加至9g,再服3 剂。 12 月30 日,余某来门诊告知:“连续服您的药15 剂之后,至今大便1 日一二次,基本成形。饮食消化比以前明显为好,肠鸣膨胀很少出现,精神精力也略有提升。” 按语:本例患者从脾胃虚弱到脾胃虚寒,以后出现下肢不温、“五更泻” 的脾肾阳虚,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虽然对证有效,但起夜入厕怕冷凸显,加入附子、桂心、炒五味子后,由于附、桂量轻,亦是有效而不显著,当二味量加至9g 时,其患方愈。这是我治疗体弱便溏日久的一贯谨慎做法,总以步步稳效而不出意外为目的。可能有人笑我是 “胆小怕事”,然也。不出意外而能治好病,谁不求之?“速战速决” 固然更好,那是要因人、因病、因症而言。所有人、所有病、所有症,都去速战速决,则谬矣!暴急之症可以,体实外感者可以,正气不虚肠燥便秘等症者均可以。唯有体弱病杂者不可以。即使某一病症再突出,也不能顾此失彼,以图一时之快。治其实而不伤其正,济其虚而不滞其邪,方为良法也。 以上3 例,首例王某为夏暑季节冷浴食寒腹泻,方用六和汤乃属和法之用;例2 鲍某为肠胃燥热火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泻下之味,治属攻法之用;本例患者,素体虚弱,且便溏日久,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则近同于补法之用。3 人体质、年龄不同,病程新久亦异,虽然都是泄泻,但选方用药差异很大。此即是“四因(因人、因病、因时、因症)” 而区别治之的具体应用。 53.湿热痢疾,里急后重 蔡某,男,50 岁。2013 年7 月30 日首诊。自诉:“起初消化不良腹泻,输了3 天液,加吃止泻药,拉肚子止住了,但是吃饭不香,食量减少,脘腹部胀闷,心烦口渴,有时肠鸣,解便不爽,这几天又出现腹痛下坠,蹲下去许久,只排出少量不太成形的粪便,当中夹有些许红白黏冻,肛门感觉灼热,莫不是成痢疾了?” 问他平时饮食习惯如何?蔡某言道:“我平时身体很好,啥都吃,不挑食,每顿饭有酒肉更好。” 刻诊:视其形体尚健,精神正常,面色偏于暗红,舌质略显深红,舌苔白厚微黄;切其脉,弦滑之象。 由上可见,该患者体质无碍,就是肠胃湿热偏重,故而解便不爽,兼有红白黏冻,且腹痛下坠,已成痢疾征象。治宜清热化湿,兼以消导疏利。方用白头翁汤加味。处方:白头翁、秦皮各15g,黄连、黄柏各9g,金银花、葛根各18g,地榆、槐花、赤芍、牡丹皮各12g,木香、枳壳各9g,酒大黄(后下)、甘草各6g,粳米15g,3 剂。1 剂药煎3 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 次,1 日1 剂。四煎药渣宽水,煎开后适温泡足。暂勿饮酒,饮食清淡几日,勿饮冷食寒、纳凉过度,谨防中暑受热。 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止痢,用治湿热痢疾,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身热心烦等症;
相关推荐:
进击的后浪
逆战苍穹
凡人之紫霄洞天
朝朝暮暮
妙拐圣僧
蛇行天下(H)
炼爱(np 骨科)
九品道士
长夜(H)
女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