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在宫里。” 女皇语气淡淡的,脸上看不出想法,对李朝歌说道:“这类鬼神之事还是你最擅长。寻找重明鸟一事,就交由你负责吧。” 李朝歌毫不意外,抬手应是:“儿臣遵命。” 李朝歌进了趟宫,又接了一个棘手案子。她没有耽搁,回镇妖司叫齐人手后,就去宫城里寻找重明鸟。 周劭不擅长找东西,寻找鸟雀也不需要使力气,李朝歌就留周劭在镇妖司看门,自己带着白千鹤和莫琳琅进宫。她先去了豢养重明鸟的宫殿。养鸟的太监在前方引路,小心翼翼地说道:“盛元公主,就是这里了。” 李朝歌伸手,后面的人立刻给李朝歌递上工具。李朝歌戴上手套,走到笼子边,仔细看周围的痕迹。 鸟笼华丽完整,没有任何破坏的痕迹,四周散落着几片羽毛。李朝歌隔着手套拿起一片,太监见状,解释道:“回禀盛元公主,鸟雀很容易掉羽毛。重明鸟自从送来后就是如此,并非奴等不尽心。” 李朝歌明白,羽毛根部是自然脱落的,并非人为撕扯,确实不关太监的事。给这些太监一千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虐待女皇的灵鸟。 李朝歌转了一个方向,看向鸟笼门。笼门上挂着一把锁,现在两者都被打开了,锁眼并没有暴力破坏的痕迹。李朝歌问:“钥匙有几把,在谁手里?” “共有两把。”太监忙不迭递上钥匙,说,“一把在魏王手中,另一把献给女皇,由奴才暂时保管。公主明鉴,奴才自从拿到这把钥匙后,不敢带在身上,一直放在值事房里锁着,许多公公都可以作证。奴才发誓,绝没有把钥匙交给任何人。奴才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放走灵鸟啊。请公主明察。” 李朝歌瞥了眼钥匙,回头示意白千鹤。白千鹤上前,接过钥匙仔细看了看,低声对李朝歌说:“是全新的,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会不会被人复刻?” “不会。”白千鹤摇头,“如果有人偷走拓印,必会在齿痕上留下痕迹,但是这把上没有。” 李朝歌没有说话,白千鹤是这方面的行家,他说没有,多半真的没有。若宫里有人能瞒过白千鹤的眼睛,那对方也不必委屈于偷鸟了,有这手艺,偷玉玺印章岂不是更快。 宫里的这把钥匙没用过也没被复制,那就是武元庆那把出了问题?武元庆就算脑子不灵光,也不至于蠢到自己给自己挖坑吧? 李朝歌一时没想明白钥匙的事,她换了个方向,去找丢失的重明鸟。无论到底是怎么丢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把重明鸟找回来。 莫琳琅带着人在花园里搜索,李朝歌依次审问宫门守卫。她挨个问了一圈,没人注意到有人抱着只鸟出去。李朝歌又去查昨天出入宫城的记录,一个个上门搜,还是没找到任何可疑之处。 李朝歌在宫城里折腾了两天,一无所获。她自己也奇了怪了,那么明显的一只鸟,能躲在哪里?莫非真像武元庆所说,被人藏到宫外了? 重明鸟一连几天都没有进展,武元庆继续在女皇耳边煽动,说定是有人买通宫门守卫,将重明鸟藏在自己家里了。外臣和宫门守卫勾结,把进献的灵鸟带走,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冲进宫里暗杀女皇了?女皇大怒,让人彻查李冲、李钰谋反案,务必将东都里的内贼挖出来。 好容易平息的事态一下子扩大了。不知道是谁起了头,举报同僚和外地诸王有书信来往,被举报的人害怕,只能举报更多人来证明自己忠心。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渐渐长孙家被人匿名举报,说是在二王谋反之前,曾见过韩王李元嘉给长孙宇送信。还有人举报,韩王曾经伪造圣旨,琅玡王和越王谋反,就是韩王背后指使的。 女皇早就怀疑长孙家了,现在捉到了证据,立刻将长孙宇及两个儿子下狱。长孙宇乃是三朝元老,在朝中举重若轻,长孙宇下狱后,朝野震惊。 第二天早朝,有许多人上前给长孙宇说话。裴纪安更是据理力争:“韩王确实给长孙相公送信,但长孙相公并未理会,还将对方的书信付之一炬。由此,可见相公并不曾有二心。” 一个近来因举报而得势的草根臣子幽幽说道:“长孙相公若心中无鬼,为什么要将韩王的书信烧毁?韩王和越王、琅玡王勾结,长孙相公得到书信时本应立刻向圣上禀报,他却隐瞒不发,还将所有证据销毁。说不定,正是他被韩王说动,在悄悄掩护韩王呢。” “你……”裴纪安震怒,但是又无话可说。书信是韩王寄的,裴纪安根本无法阻拦,他只能劝外祖父不要掺和。可是,长孙宇留下书信会被人说勾结谋反,毁掉书信又会被这些小人说心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长孙宇曾经激烈反对立武氏为后,现在落到女皇手里,正如了女皇的意。女皇阴沉着脸色,开口道:“韩王假造圣旨,煽动谋反,罪无可恕。传令,即刻起褫夺韩王封号,严查所有和韩王有来往的人,凡是逆党,一个不留。长孙宇和韩王有来往,身上亦有嫌疑。着查封长孙府,长孙家所有男子下狱,谋反案查明前,任何人不得探视。” 偌大的朝堂上没人敢说话。所有人都泛上一股寒意,女皇要彻查谋反案,连仅是有书信往来的长孙家都不能幸免。照这样下去,有多少人要被牵扯进来? 宣政殿中霎间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在想之前和外地藩王有没有交流。女皇看着台下神态各异的臣子,缓慢问:“长孙家谋逆一案事关重大,不容有失。众爱卿谁有信心胜任此案?” 众臣沉默。此案主审人十分重要,几乎可以决定长孙家的生死,以及接下来的朝堂走向。他们这些京官和藩王有亲故的毕竟是少数,但和长孙家有交情的,那就多了。 谋逆是大罪,长孙宇若是被定成谋反,长孙家的姻亲、好友、学生全部要被牵连,一个不慎就会血洗朝堂。因此,谁来主审长孙宇,委实至关重要。 短暂的沉默后,众人突然开始角力,各家都在举荐自己这一方的人。大家都能文能武,谁都不服谁,朝上简直吵成一锅粥,有些人说急眼了,甚至要动手。 李朝歌忍无可忍,她上前一步,朗声道:“臣举荐大理寺少卿顾明恪。顾少卿公正严明,断案以来未有一桩冤案错案,儿臣以为,他足以胜任此案。” 刚才那个挑拨的草根臣子似有不满:“顾少卿是盛元公主的驸马,盛元公主举荐顾少卿,恐有任人唯亲之嫌。” 李朝歌压根理都不理他。顾明恪上前,微微拱手道:“谢指挥使抬爱。臣愿意一试。” 朝堂上臣子渐渐安静了,女皇也点点头,说:“好,那就交由大理寺少卿顾明恪主审,刑部郎中、秘书郎旁听。” 这个结果大家都没有异议。君臣彼此猜忌,但是放到顾明恪身上,所有人都信任顾明恪定会公正处理。由他主审,无论女皇还是臣子都放心。 御前太监忖度女皇脸色,吊高了嗓子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第126章 酷吏 顾明恪接下长孙宇的案子, 立刻忙碌起来。他整日早出晚归,时常连面都见不到。不过李朝歌也没有功夫等顾明恪,因为她同样忙得不轻。 女皇派狄老去豫州查李钰谋反同党, 派顾明恪主审长孙宇谋反案。这两个人都是朝廷中风评很好的官员,入仕以来未尝构陷一人, 人品有目共睹。女皇将谋反案交给这两人, 按理总该放心了,但是女皇左思右想,还觉得不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除了长孙家和豫州, 谁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隐藏祸心?在朝绝大部分官员是男人,京城外所有藩王都姓李,女皇作为一个异姓女子统治李唐江山, 万一这些人联合起来,女皇焉有活路? 女皇想了好几个晚上, 默不作声地让人在端门外立了一个铜匦。铜匦是一个高大的匣子,共分四个面,每个面染着不同的颜色,下面各有一个投递口。如果想要向皇帝反应农事方面的消息, 那就投信到青色的匣子, 名“延恩匦”;如果想要自荐或举荐人才当官,那就投到赤色的匣子里, 名“招谏匦”;如果想要伸冤, 那就投白色的匣子,名“申冤匦”。如果仅是这三个还不算什么,真正要紧的是女皇还设了一个匣子, 染为黑色,名“通玄匦”,士农工商、三道九流不拘是什么身份,只要想为朝廷建言献策,就可以写信投到黑匣子中,之后会有专人整理给女皇看。 铜匦直达天听,里面的内容不会经过朝廷官员,可以说既有用又恐怖。女皇曾经当皇后的时候,就收买了许多宫女给她当耳目,现在,她要让天下所有人给她当耳目。 普通百姓哪懂什么治国良策呢,黑色的通
相关推荐:
心情小雨(1v1强制)
归宿(H)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赘婿
魔界受欢之叔诱(H)
我以力服仙
《腹黑哥哥。霸道爱》
祸国妖姬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