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陈挽不欲多留,倒是坐赵声阁右手边的谭又明随口和他说话:“阿挽,明日打保龄球吧,正好我要带声阁看一看明珠大桥。” 明珠大桥,海市地标,是本市第一座跨海大桥,连接澳屿、香岛,寸土寸金。 项目是内地红头招的标,赵家和谭家合作引的资,两家与内地一向联系紧密。 这是一块海市当局一直啃不下来的硬骨头,当年还是赵声阁带队去谈判。 彼时受金融危机影响,特区市场陷入僵局,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往来减少至近十年来最低值。 明珠大桥的启动是响应内地拉动内需优惠扶持政策的第一个项目,此后,两地往来逐渐回暖,海市经济复苏,因此明珠大桥不但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一种象征。 不过在这个项目三轮斡旋磋商谈成后,赵声阁便即刻飞了国外,后续交给了谭家,直到最后建成剪彩开放使用的吉日赵声阁也没有出席。 陈挽微笑着回应谭又明:“荷里公馆正好在大桥对岸,可以等后日台风过去了顺便去那头打球、露营,景色很美。” “噢对,这鬼天气,”谭又明骂了一句,“还是你想得周到。” 陈挽笑笑,没说什么,少爷们负责心血来潮,他负责部署和善后,天气、地理、各人喜好皆自在胸壑。 没什么要说的了,陈挽不想留在这儿太久讨嫌,朝几人虚举了下杯:“我去让经理再添些茶,各位慢慢。” 卓智轩再次恨铁不成钢,平日那样长袖善舞的一个人到了真枪实弹的时候竟没有进行一分有效社交。 陈挽这个人,若想要谁喜欢上他是很容易的,端看他想不想。 不过这里头不包括赵声阁。 赵声阁看了看盅里的凉茶,又看了眼正在朝陈挽挥手拜拜的谭又明,没说什么。 谭又明眼神无奈,低声道:“他没问题。” 赵声阁靠着椅背,噙了口茶,不置可否。 谭又明和他认识了这么多年,有些时候也还是没能完全摸透他,小时候就少年老成高冷寡言,这些年越发不动声色。 海市门派林立,他们这个圈子从小到大确实都没进过什么人,可陈挽人是真的很不错,能力、人品、性格,谭又明只得求助地看向旁边的沈宗年。 一向金口难开的沈宗年也低声说了句没事,尽管语气并不带什么感情。 赵声阁本来也只是出于本能地例询质疑,但一下子谭又明和沈宗年都跳出来为这个人做担保,那就很不简单。 不过赵声阁也无所谓,挑了挑眉:“我又没说什么。” 谭又明:“……”这么多年,和赵声阁说话没被气死是他命大。 散场,陈挽提前叫人泊车到门口。 出了室内,山脚下海浪的怒吼更清晰,檐下雨珠成排,夜里海风也劲,吹落山间许多开在夜里的白色杜鹃和吊钟花。 陈挽出来时没拿外套,海风把衬衫吹得落拓,显出纤细的一截腰身和削直的肩膀,像夜雨中的一杆竹。 有人从他后面出来,不需要回头,鼻子和耳朵可以为他辨认出那是谁。 陈挽脊背稍微挺直了些,头低半分,让到旁边,几乎隐到夜色里。 赵声阁没看见他,径直越过,一手挽着外套,一手拿着手机在打电话,声音很沉。 门童将钥匙交给几人各自的司机,陈挽听到谭又明对自己助理喊:“直接去桂兰坊。” 海市最大的销金窟。 已经挂了电话的赵声阁低声说了句什么陈挽没听清楚。 心尖仿佛被只蚂蚁踩到一根神经,一点点酸软,不多,他安静地撑伞目送。 谭又明从车窗伸出头来招呼陈挽一起过去玩乐,陈挽温和一笑,如风雨如晦中的一盏盈灯。 “下次吧谭少,还有好多宾客没走。” 谭又明也随得他。 陈挽站得笔直,那辆被卡宴和宾利围在中间的黑色迈巴赫绝尘而去,直至隐入电闪雷鸣的乌云之中。 陈挽眨眨眼,“啪”一声收起长柄黑伞,转身,重新迈入灯火辉煌的名利场。 “仙鹿”过境时间不长,到第三天已有云歇雨停之势,陈挽大清早就被召回老宅。 距离他上一次去那边已经有两个月,加之心不在焉,在山脚拐错了道,近十一点才到。 二房三房的人都在,表侄、堂亲、舅老爷,乌泱泱一堆人,围着陈太打麻将,另外还开了两桌打桥牌的,热闹得很。
相关推荐:
你来得正是时候_高h
真假千金之当大小姐还是有难度
斗破之枪出如龙
总裁爹地伤不起
甜炸!小人鱼又在贺少心巴上撒欢
七零之我带着房子穿书了
冬至
ABO面瘫都不是好人
哄抢国民儿媳妇
在动物世界当爸爸[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