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九十年代刑侦日记 > 第82章

第82章

朱祁镇打断。 “不用,我们找人!”朱祁镇说着,朝着一个桌子走去。 “苟兄弟!许久不见,最近可好?”朱祁镇打了个招呼,对方转过脸来,露出一张面如冠玉的脸,正是早前的伙计苟简,现在的公子王龑。 王龑跟宽伯一看是朱祁镇,显然被吓了一跳,脸上露出狐疑之色,“您是?”似乎是忘了在那见过朱祁镇。 在场的除了杨家父女不认识二人之外,其余都在广州与这两个主仆有一面之缘。 只是金齐外都不明白堂堂皇帝,怎么会跟这样两个人有什么太深的交情,甚至看起来朱祁镇还很是欣赏对方。 其中郭懋看起来神情略微有些异样,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朱祁镇见对方反应,就知道他们是忘了自己,便解释说:“广州,布店内,在下正好碰见苟公子收购那家店铺,当时还对公子赶走掌柜有些讨论,不知公子可想起来了?” 第327章 王龑做出恍然大悟状,脸上浮现矜持笑容说:“当时化名苟简,本想给家中添一间布店,结果自己并不是这块料。 若是当初听公子的劝告,留下掌柜,想必现在还能经营下去。” 朱祁镇一听,有些诧异的问:“公子这么说是将布店又盘了出去?” 苟简点头苦笑:“前后没两个月就经营不下去了,让公子见笑了。” “哎,生意这种事也说不准,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幸而公子不在广州,不然倭寇之乱恐怕不会是一个太美好的回忆。”朱祁镇叹口气说道。 身后的杨家父女眼圈一红,似乎是想到了死在家乡的街坊四邻。 “是是,在下也听说了,公子说的对啊!”苟简敷衍一句,心中已经在催促朱祁镇快走了。 朱祁镇似乎是听到了苟简心声,不过没有如苟简所想的离开,反而是屁股一沉就坐在苟简身边。 “苟公子!前些日子见您同柳心居一起赈灾,在下钦佩公子高义,想请公子同饮,不知苟公子能不能赏脸?”朱祁镇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想来也是,一个皇帝对面即将激起的民变,最能记得住的就是为他结了燃眉之急的人,这个人既是柳心居,也是王龑。 苟简面色一僵,没想到朱祁镇竟然还能记住自己,不过也随之松了口气,宽伯袖中活动的右手也跟着抽了出来,被郭懋看了又看。 “公子盛情相请,小可本不该拒绝,可奈何家中有事,还需赶紧填饱肚子前往西北看顾生意,辜负公子美意心中实在抱歉! 还请公子留下家中地址,下次来京,必定前往叨扰!”苟简满脸歉意与遗憾。 “几位客官那边还有地方坐,不用在此拼桌。”柳昌突然来到身后,看样子是误解了朱祁镇几人的意思。 “柳掌柜!那日赈灾的英姿在下实难忘记,今天巧遇二位实乃上天的安排,不知在下是不是有机会请二位大善人喝上几杯水酒? 苟公子放心!在下一定不会误了你的事,只是几杯水酒而已,喝完一定放苟公子离开!”朱祁镇心中畅快又拉住了柳昌。 两人相视一眼,都是狠狠抖了抖眉毛,只是盛情难却。 在朱祁镇这位皇帝的邀请下,最终这顿饭还是吃了个宾主尽……主人尽欢。 王龑还好,只是有些不自在,柳昌跟宽伯吃完这顿饭手心被汗打透了。 吃完饭朱祁镇送王龑到门外,带着歉意的说:“不仅没能请王公子好好聊聊,还弄错了公子名字,实在抱歉,若是再来京城一定找机会补偿。” 王龑嘴角疯狂 抽动,也只能懂事的说:“公子言重了!是在下化名苟简,又跟公子有什么关系?说来还是我失礼了! 多谢公子盛情,下次再来一定叨扰!时间太紧,就不跟公子多叙,告辞!” “王公子保重!”朱祁镇目送王龑离去,“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王公子风采绝伦啊!” “您之风采不逊王公子,以后还望多来小店坐坐,也好为我们柳心居多增些光彩!”柳昌呵呵一笑拍了朱祁镇一记马屁。 “哪里哪里,今天硬拉着柳掌柜,没有耽误店里生意吧?”朱祁镇抱歉道。 柳昌摇头轻笑:“公子来了小店蓬荜生辉,生意自然更好,怎么会耽误?哈哈。” “柳心居的东家真乃大德义士,若有机会,当亲自拜访!”朱祁镇感叹一句。 “我一定转告东家您的想法,想来东家听说是您这等人物的拜帖,必然不远万里也要前来!”柳昌若有所指的说道。 朱祁镇欣然点头,带着众人告辞离开。 柳昌脸上礼貌微笑的目送一行人身影消失,紧绷的身形瞬间垮掉,满是汗水的手中轻轻在身上擦拭,许久之后才转身回到店里。 等送了杨浩回去之后,朱祁镇兴头仍是不减,杨采薇刚跟亲人团聚,虽有离别的愁苦,可大抵还是高兴为主,除了严肃脸的郭懋,已经是一次及其成功地团建。 “郭懋,你往常虽然不苟言笑,可今天怎么看着多了点不高兴?”朱祁镇回到乾清宫内终于开口相问。 此处没了旁人,郭懋再也不用掩饰心中疑惑,说道:“皇上,那个苟简,王龑,臣见他们好像知道您的身份。 尤其是那个宽伯,刚见到您的时候,手一直放在袖子里,等到您说出目的之后,才不着痕迹的拿了出来。” 朱祁镇正在兴头上,满心是想着把柳心居树立成一个标杆,给天下人看看,这就是侠之大者! 此刻听郭懋这么一说,对郭懋的这个猜测不以为意道:“人家年龄这么大的一个家仆能有什么?朕看你是锦衣卫做得久了,太多疑了。这叫职业病!” 郭懋就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般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他摇摇头说:“皇上您说的广州的那家布店,后来发现在倭寇之事中充当了情报传递的作用。 这位王公子拿着一家跟当地衙门关系如此之好的店铺还能亏损,臣以为不是这么简单!” 一听倭寇,朱祁镇的神情一边,当时走得急,没过问许多细节,听郭懋这么一说他才知道其中还有汉奸参与。 “你是说那布店有人在做倭寇的向导,在做汉奸?”朱祁镇声音突然冷了下来。 郭懋点头,“皇上所说汉奸之名,跟那些人简直不能再贴切了,卖国求荣的汉家奸贼!” 朱祁镇露出思索之色的问道:“可那位王公子说他只是经营了两个月便离开,想来或许与他无关,广州那边应该也没有说幕后有什么情况吧?” 郭懋无奈点头,一切只是他的猜测,终究是没有实证,也不能再说些什么,皇上若是不信,只能自己以后多留意这个王公子跟柳心居了。 事关倭寇汉奸,朱祁镇没有如刚才那般斩钉截铁的否认,沉思片刻后叫来了金英。 “以粮司的名义入股柳心居,在各地都给他们些便利,朕要让天下人都看看,只要是为朝廷出力,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有好处。 另外,多盯着点他们的,看看是真的心怀天下的国士,还是博取名声的有心人。”做一个皇帝,如何也不能少了防备心。 等金英离开之后,朱祁镇就对郭懋吩咐道:“既然你心有疑惑,那便安排人盯一盯吧,如果真是跟他有关的话,恐怕他们所图不小,看看这位王公子身后的背景如何。” “是!臣遵旨!” 郭懋一走,暖阁中只剩朱祁镇一人,他望着头顶的金龙缓缓开口:“王龑,飞龙在天?名字是挺大气,就是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心了。” 听郭懋这么一说,朱祁镇也觉得不对劲,这不管是苟简还是王龑,都不像是本名,反而都像是个化名。 再一想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最紧急的时候挺身而出,怎么都像是精心准备的了。 人一旦起了疑心,那别人做什么在他眼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 还没等朱祁镇往深处细想,离开的郭懋又去而复返了。 手中捧着一张散发血腥气的状纸进来,“皇上,那个越利招了!这是他的口供请皇上过目!” 朱祁镇接过状纸时间不长,就狠狠将状纸拍在桌子上,震得桌上杯盘乱颤。 “还真有人在背后做局!敢将手伸进中枢来,不知你们长了几颗脑袋?”朱祁镇闭上眼睛,再睁开眼中杀气迸射。 “早就听说福建等地多宗族,这些门阀不安生过日子,竟妄想控制朝政,也不知是谁给的胆子? 郭懋,当地的锦衣卫不要用了,你亲自带队前去,记住,不要打草惊蛇,务必将牵涉其中的在朝官员一个不剩的全查清楚。 第328章 自郭懋走了之后,朱祁镇的皇帝生活每天都很规律,有于谦这位首辅在,好多事到不了他这就能解决,人也轻松不少。 虽然在后宫的待的时间比以前长了许多,可每天上午雷打不动的总要在乾清宫暖阁中批阅奏疏。 “请徙内地……请徙内地?请徙内地!”朱祁镇拿着庆王的那本奏疏,嘴里不断的复述四字,语气也越来越重。 “金英!”朱祁镇叫了一声。 “奴婢在。” “那王诚的事有结论了吗?”朱祁镇脸上神情微妙。 金英一愣,他早就回复过朱祁镇。 确实是那个王诚的劳什子老乡托他办事,那个老乡也被抓了。 在东厂里待了几天也只说是自己想在王爷面前表现,没受谁指使。 皇上当时又正因为京城粮价奇高烦恼,没工夫搭理这种微末小事,也就直接打杀了事。 皇上怎么今天又想起来这茬子了? 金英百思不得其解的心念急转,片刻后恭敬答道:“皇上,找了那王诚的同乡。 人嘴倒是挺硬,只说自己贪功私下找了王诚的门路,跟其他人没关系。 后来熬不住审问,人就没了,再然后京城中出现了那些个枉法的商人,奴婢就忘了继续追查,奴婢有罪。” “王诚那个同乡嘴倒是严实,算是个硬骨头。” 朱祁镇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金英轻声道:“查没查通政司?” 金英这回嘴皮子倒是利索,“奴婢没来的及向您请旨,还未着手清查通政司。” “去叫李锡来一趟。” 跟朱祁镇所料不差,他倒也不恼,谁让自己老爹死前将东厂权利削了不少。 虽然在王振的努力下已经大大提高了职权范围,不过还是由锦衣卫主外朝,东厂主内朝,这也是他平衡司礼监权利的手段之一。 通政使是三品大员,也属九卿之一。 各地官员的奏疏或者是百姓的民情反馈,都必须经过通政司处理。 由通政司汇集各地奏报之后,负责核对内容,抄录副本,然后这些奏疏和民情才会出现在他的案头上。 也就是说,这通政司是第一道关卡。 通政使还有一项重要权力,就是人事权!朝廷每逢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通政使必参预。 至于这位通政使李锡,之前不管是胡濙在时还是后来的金濂二人,每次参加各项朝廷决议,几乎都没有明确表态支持。 朱祁镇今天再看到庆王的奏疏,才猛然发觉,自己差点就将这个通政使给忽略了。(作者忘了跟猪脚没关系……) 虽说王爷上的迁徙折子不犯什么忌讳,可大明对藩王的问题本来就很敏感,就算是为了自己的乌沙,这位李锡李大人也应该先上奏自己,再行定夺。、 本也不是什么着急的事,不应该这么莽撞的让奏疏直接出现在自己眼前,甚至还能牵扯出内官受请托这么档子事。 朱祁镇就是想看看这位通政使李锡,对现在的朝政是个什么态度,也好确定自己下一步的走向。 朱祁镇坐等李锡的当口,自己也没闲着,命人找来最近的两份邸报。 现在的邸报就是由通政使司衙门专办,也就是现在报纸的前身。 邸就是官邸的意思,指招待外宾和地方官员的招待所,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某某驻京办,那邸报顾名思义就是官邸的报纸。 本来呢就是为了让各级官员掌握皇帝跟朝廷的政策所办,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汉代,明确的文字记载则是起源于唐。 到了宋代正式称为邸报,在明朝就已经不再是以官员为主的小范围传播品,而是影响全国的刊物。 朱祁镇张开邸报,上面最重要的消息还是朝廷此前对于哄抬粮价之人的处理。 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现在的邸报还不能做到后世一般每天都有,除重大事项外,都是相隔几天左右一发, 再加上也确实没有大事,最新的邸报也就止于此了。 翻过第二份,上面还是倭寇的消息,两份都只是将情况讲了个大概,文字稍显枯燥,朱祁镇只是草草看了几眼便放在了手边。 看来有必要做一份自己的报纸了,不仅可以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还能有效监督外地官员,最低也能增加朝廷收入,简直不要太好。 朱祁镇就这么思量了片刻,李锡却是已经到了,等金英通传过后,李锡行大礼参拜,朱祁镇赏了个绣墩坐着。 李锡毕竟是考中的进士,长相倒也不差,只是眼窝深陷,身形消瘦,看起来多少有些阴翳之感。 可能是没怎么被朱祁镇传召,这位通政使看起来有些拘谨。 “李锡,你是永乐时考取的进士是吧?朕记得你跟于谦好像是同年?”朱祁镇开口问道。 李锡话不多,就算朱祁镇主动相问也是一个是字了解,然后就眼巴巴的看着朱祁镇,再没有下文。 朱祁镇见状也不好再绕弯子,单刀直入的问:“早先卿与先生交好,又是九卿之一朝中重臣,怎么现在谈论朝政一言不发呢?” 李锡似乎是没想到朱祁镇问这个问题,脸色有些难看的说:“皇上英明如此,又有于首辅辅佐,所定之策都已完美,臣也认为没有什么可更改的地方,请皇上明鉴!” 哦! 一听这朱祁镇明白了,李锡是王振的人,之前王振跟于谦有过节,他帮着下场动手了。 现在朝政以于谦为主,虽有曹鼐,可这么直接的仇怨,就算是曹鼐也不想过多牵扯。 也是于谦为人大度,没有为难李锡,他也就乐得龟缩,但是不敢言语了。 “朝廷上的事就没有完美的,朕让你做通政使可不是让你过来混日子的。”朱祁镇面上不满之色顿显。 李锡看着木讷,人却机灵,一听朱祁镇话里有怒气赶紧就跪在地上,请皇帝陛下谅解。 朱祁镇无奈的看着这个装傻充楞的李锡,一个臣子胆小怕事到这个地步,他这个皇帝又能怎么办…… “听说你们通政司跟庆王有来往?甚至甘当外臣耳目?”朱祁镇脸一板。 李锡愣了一下,噗通跪在地上,头磕的嘭嘭直响,“皇上明鉴!这是诬告! 臣从没有接触任何外臣,更何况是藩王,给臣一百个胆子臣也不敢这么做啊!” “看看这个奏疏,你们通政司是不是也觉得要给庆王迁徙封地?”朱祁镇冷哼一声将折子扔到李锡面前。 李锡迅速捡起奏疏,一目十行看完后背已经湿透,“皇上,这、这、这,臣不知道啊! 所有涉及宗室的奏疏,臣无不交代下去要再三谨慎,一定要臣看过才能呈于皇上,可这,臣绝没有见过这份奏疏!” 这么一说倒是轮到朱祁镇纳闷了,“早先秦王、庆王为伊王求情的奏疏你也没见过?” 李锡矢口否认:“那个臣以为是宗师亲情外臣不便干预,所以没有阻拦。 可这份庆王殿下的请徙奏疏不同,国朝开国定下藩王之策开始,几乎没有藩王封地改动。 庆王更是九边藩王之一,臣就算再昏头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 即使要呈奏皇上,也要先行奏报才是,绝不会这样就呈上来,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请皇上明察!” 看着激动的李锡,朱祁镇表情依旧,他李锡想当个鸵鸟,也得看自己答应不答应,不想掺和朝中事务,就不要在这个位子上待下去。 “你说你不知情,就算是真的,那朕问你,你这个通政使是干什么吃的?手下人都把你架空了,你还不知道?”朱祁镇怼了一句。 李锡急红了的眼圈里顿时挤出两滴眼泪,一时间声泪俱下,“皇上,自从王振公公战死土木之后,臣就受人排挤,出门都是夹着尾巴做人,许多事臣也是有心无力啊……” 第329章 看着这位正三品的大官哭诉,朱祁镇无语抬头。 看着屋顶的金龙,“行了行了,一个国朝正三品在朕这哭鼻子,传出去让人笑话! 金英你去通政使司衙门,将人都给朕叫来!” 等待金英回来的时候,带回了足足十几个身穿各类补服的官员,通政司衙门的人已经到齐。 朱祁镇站起身子在几人面前转了两圈,看着跪在地上的一个个官员终于冷声开口:“谁将庆王的折子递上来的?” 一人听见之后身子直接一顿,颤抖着抬起头说道:“是臣。” “没有主官的授意,栾恽你一个右通政是怎么敢直接决定藩王奏疏的去向的?” 朱祁镇更觉得其中蹊跷,通政使司通政使是老大,但是领导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都办完,通常会分给左使一些实权。 也就是说的主持衙门具体事务,可这么一个右通政使,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在衙门里说了算吧? 面对朱祁镇的疑惑,左通政龚全安回复说:“当时臣并不在衙门内,皇上那天回来,就让栾恽将奏疏送了过来。” “那就是说,是你一个人拿了主意,将这份庆王的奏疏送到宫里的?”朱祁镇再看栾恽。 栾恽哆哆嗦嗦说不出来话,朱祁镇越看越烦,不过视线却先转到其他人身上。 当即严肃开口:“以后所有奏疏,没有李锡的同意,不得转呈内阁与宫里。 不过若是因此耽误了什么要事,你们自己心里也掂量掂量,有几颗脑袋够朕砍得。 金英,将栾恽带下去好好审问,看看他与庆王到底有什么联系? 其余人下去吧,李锡,回去好好管管手底下的人,干好自己的事,做臣子的最终的是本分!” 暖阁清净了没多久,金英便带着鲜血淋漓的栾恽回来,“皇上,他招了,他确实受了庆王的好处。 这才趁着您刚从广东回来,有没有其余长官在的情况下,将奏疏送进宫来。” “金英,你们司礼监以后办个报纸,专门为朝廷传递惩治这些不法官员的事。”朱祁镇看着地上死狗一样的栾恽吩咐道。 金英一愣明显是不明白所谓报纸是何物。 不等金英询问,朱祁镇主动解释道:“报纸与邸报相似。” 看着金英似懂非懂的点头,朱祁镇再补充,“区别就是要将事情详细化,直白化。 就算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听到了这件事也能明白。 朕要让你们司礼监用报纸,引导社会舆论,也让那些乱用朝廷政策的贪官无所遁形。” 这么一说金英就彻底明白了,虽说对舆论不熟,可大概一想总跟风言风语意思差不离。 “皇上圣明!这样一来,天下百姓都能知道您的苦心了,再也不用被这些个文人左右。”金英由衷的叹服。 朱祁镇点头再补充一点,“还有,报纸也要将民间的疾苦记录传播,要让朕坐在京城就知天下事。” “是,皇上圣明!只是单说报纸是不是不能显出皇上想法的精妙,奴婢请皇上为报纸赐名!”金英顺便拍了个马屁。 朱祁镇颔首沉吟片刻后说道:“既然是为了大明百姓所创,就叫大明报吧。” “有皇上的赐名,大明报必定能够将皇上爱护臣民的圣心传播到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 定下了大明报的开办事宜,朱祁镇又与于谦通气,有了官方的报纸,民间难免不会跟风。 可这样一来,就面临监管问题与是否会被其他人利用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决定日后所有民间举办的报纸,都要在通政司衙门备案登记,由通政司做这个主管监督单位。 自此大明的通政司不再只是京城的衙门,而是开遍了整个大明,成为了与监察御史并行的纠察制度。 正阳门西北,从现在起,不单单是拥有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衙门,还坐落着大明的第一家报馆大明报。 朱祁镇更是在开业这天亲自着便服登门,还参观了大明报的印刷“厂”。 说是厂,其实只是后院的一件小屋子,用一块刻好的母版印刷出大明的第一份报纸。 亲眼看着大明的第一份报纸走下印刷线,频频点头,对于大明百姓生活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对金英办事效率满意是满意,可也有瑕疵在,尤其是这个依然还使用着宋朝以前的雕版印刷术,让朱祁镇颇为不喜。 “金英,这怎么还用雕版印刷?大明报每期内容皆不一样,就算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也应该使用活字印刷之法吧?” 朱祁镇看着那一张张刷好墨汁的报纸,欣喜中多了那么点不满。 金英赶紧解释说:“启奏皇上,这不是要尽快刊登大事,先用这最快的雕版发行了。 正好泥活字费工费时还不耐用,奴婢已经命人加紧赶紧铜活字,保证日后的报纸文字皆是如新刻时清晰。” 原本的历史中,金属活字版要在大明将亡的崇祯年间才会出现。 可现在却因为朱祁镇的重视,提前一步与世人见面也算是因缘际会了。 朱祁镇这才点头,随着第一版的一万分报纸发行,朱祁镇亲自扮演报童角色。 在一众大臣惊讶的目光中,朱祁镇撸起外袍露出雪白的中衣袖子,真像是一个年轻伙计一般在街上叫卖报纸。 “号外号外!” 朱祁镇高高扬着手里的报纸大叫着,“庆王私下结交朝臣,被正统皇帝申饬,没收一切赏赐,宁夏田产由佃户所有!念及庆王年迈,特赏其回京师养老” 门客罗雀的大明报报馆门口,经朱祁镇这么一说,时间不长就聚集了数十个百姓。 “这是什么?”有人问。 “这是大明的报纸,专门写天下发生的大事。 当然了若是百姓有什么不平事,又苦于没有门路上告,也可以登报宣扬。 咱们正统皇帝可是这报纸的忠实观众,一定能看到并让人处理的。”朱祁镇耐心的解释道。 “哦!”一群人恍然大悟的出声,有人开始窃窃私语。 “那王五占了我家的地,去衙门几回了都没结果,这事也能上?要钱吗?”有人问道。 朱祁镇点头,“人工、纸张、还有排版发行都是有成本的,自然登报也收费,看你所发内容多少定价,具体可以去报馆内咨询!” “要钱啊!”有人面露鄙夷。 “你现在手里这个劳什子报纸多少钱?” 朱祁镇笑看对方说道:“每份只要一文钱,比抄来的朝廷邸报价格还要低的多了。” 终于有人心动,一个身穿学子衣袍的年轻人送上一枚铜钱,“我要一份。”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之后,学生大声朗读起来:“庆王买通通政使司衙门右通政栾恽,破坏朝廷法度……特将栾恽斩首,庆王除封,迁回京师。这怎么还有画?” 看到最后学生好奇的指着最下面的一副刻画的血淋淋生动的插话问向朱祁镇。 “方便大家理解,有了画,即使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也能看出来是发生了什么事,不至于一头雾水。”朱祁镇答道。 经学生这么一宣传,原本观望的百姓,开始上前购买报纸,只是一刻种的时间,朱祁镇手中的大明报就已经售卖一空。 一个满头大汗身穿绫罗的小胖子来到朱祁镇面前,望向朱祁镇空空如也的双手问:“不是说有杀头可看吗?在哪呢?” 朱祁镇一指大明报馆,“请进报馆购买!” 第330章 号外本是报刊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外临时增发的出版物。 一般是在前一期报刊已经出版,后一期报刊尚来不及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发行。 因不列入报刊的原有编号之内,故名号外。 这第一期本来不能这么叫,可耐不住皇上兴起,想体验体验报童角色,就这么的瞎叫出来了。 以至于以后所有的报纸一上街全是号外,也算是大明一景。 无独有偶,除了改变了这一惯例外,朱祁镇所建的大明报还有了另外一个深远影响。 在以后的日子里因为报馆与锦衣卫同处一街,甚至减弱了民间对于锦衣卫的恐怖印象。 反倒是让百姓说头天事情登了报,锦衣卫上门凑热闹。 只是这种热闹多是出现在各大衙门中,自然让百姓津津乐道了。 大明报成立之后,报纸发行的越来越快,从开始的十天缩减为之后的五天,然后是三天,两天。 两个月之后,已经成了每天一版。 分社更是依托司礼监,开遍了大明朝的每一个州府,一时间,成为大明百姓饭后最主要的谈资。 西安秦王府 一个长相酷似朱祁镇的中年男子手握大明报,脸上的愁绪已经浓的化不开了。 身边一个留着八字胡的男人上前两步说:“王爷不必忧虑,这庆王毕竟是因为结交朝臣,犯了忌讳才被皇上除封,跟您上次的求情奏疏没有什么关系。” 当代亲王秦康王朱志邅冷漠的扫了一眼师爷反问一句:“那你说皇上是想借口削藩,还是一时兴起?” 师爷语塞尴尬退了回去,秦王叹息一声,将手里的报纸捏了个粉碎。 “帮本王问问其余几个太祖后裔,他们对此事作何感想?”秦王犹豫许久方才开口。 师爷吓了个哆嗦,赶紧拉住秦王边观察外面情况,边小声说道: “王爷慎言!前番因为那一封求情信,皇上派来的锦衣卫还在家里呢,要是这话让他们听去!” 秦王看着师爷,“无非是个除国的下场,可不管不顾就能活了吗?” 师爷又是语塞,最终只能默默退了回去。 大同代王府,当代代王代隐王朱仕壥在看到这份报纸之后,一气之下将其撕了个粉碎,嘴角掀起一个弧度,冷笑连连。 太原晋王府、开封周王府、武昌楚王府、兰州肃王府、南昌宁王府、蕲州荆王府…… 各个藩王都在观望朱祁镇的下一步动作,有如秦王这般开始联系其他藩王,也有如代王这般不屑一顾的。 开始的伊王之事在朱祁钰的粉饰之下,变成了伊王对微服到访的朱祁镇不敬,甚至言语间还暗示是伊王动手打了皇帝,这才导致他被夺国除封。 可这第二次事情一出所有藩王都知道了,不是有人招惹了皇帝,这是自建庶人削藩之后,大明的又一次削藩行动。 上次削藩的时候,造就了明太宗朱棣的上位,这一次不知会闹出什么样的乱子? 乾清宫暖阁 朱祁镇趴在桌上翻阅奏疏,“郭懋!” 声音落下之后,一阵小碎步的声音出现,金英来到门外,“皇上,郭指挥使还没从福建回来,奴婢给您叫袁彬?” 自从郭懋前往福建,袁彬就坐上了指挥同知的位子,在朱祁镇身边伺候。 朱祁镇哑然一笑,自己竟是忘了郭懋早已经不在京中了,“传袁彬过来吧。” 随着金英离开,一个英气勃发的年轻将领,穿飞鱼服佩绣春刀走进暖阁,“臣袁彬叩见皇上!” “起来吧,大明报庆王被除封的消息之后,各地藩王有没有什么动作?”朱祁镇指了指凳子。 袁彬屁股占了个凳子边恭敬回话道:“回皇上话,自从庆王被除封的消息传遍大明之后,一时间风声鹤唳。 尤其是太子所封藩王们,暗中通信,多是猜测您的想法跟朝廷的态度。” “哦?怎么猜的?”朱祁镇好奇的问。 袁彬不敢隐瞒如实回道:“多是猜测皇上要削藩了,只是不知道接下来该轮到谁。 如秦王、晋王等边塞藩王最是紧张,他们多少还有护卫,对朝廷的威胁相对较大,府中

相关推荐: [哪吒同人]m成为哪吒的白月光   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浪剑集(H)   我在东京真没除灵   泰莉的乐園(GL SM)(繁/简)   小人物(胖受)   【黑执事bg】切姆斯福德记事   仙尊的道侣是小作精   穿越之八零大小姐   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