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她现在经常往家拿东西,她妈反倒一句也不说她是福宝的话了,还有三丫四丫她们,明明亲眼看着那鸡上赶着往她身前撞,却是一次也没在外头说过,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第94章 “嫂子,你也知道,我妈就是老来得女,对我稍微偏疼了一些,怕家里几个哥哥有意见,才随口胡说一句,那都是哪年的事了? 我要真有什么福气,还用天天上山割草挖野菜?咱大家啊,都是一样的,一样是不干活就得饿肚子。 不过听你这么一说,桃花堂妹确实是个有福的,将来也能找个好对象,我要是男人也想娶个这么有福气的女人呢!” 杜桃花不是要好名声吗?那她再帮那位一把好了。 那嫂子一想也对,就张大梅那性子确实干得出给自家闺女贴金的事儿,要不然现在她怎么不吹她闺女有福了,就是被桃花比的,看来杜桃花才是真有福气的人啊! 两人一块走了一会儿才分开,宁月心情愉悦的回了家,刚才这位嫂子可是村里有名的大舌头,有什么事只要让她知道都能用飞一般的速度传遍整个村子,很快杜桃花的好名声就能人人皆知了,相信上她家保媒的人肯定会更多吧! 回到家里,那李家三口竟然留下来吃饭了,看来是双方都很满意啊,这么说大江的话大哥是一点也没走心,那她就只能自己来了。 因为有客人,午饭就摆在了正屋,老两口和三个哥哥陪客,因为有了她天天往家拎东西,饭菜是相当拿得出手的,小鸡炖蘑菇,韭菜炒鸡蛋,凉拌小菠菜,还有一道白肉炖酸菜,而且菜量都非常的大,李富贵那挑剔的妈都难得的点了头,心想这个未来亲家家里还是有些家底的,这样就好,省得将来两人成了亲,女方家里来她家打秋风。 一顿饭,媒婆和李家人吃得是满嘴流油,大丫在厨房里却是闷不吭声,二丫故意逗她:“大姐,看来你和未来大姐夫马上要成亲了,以后咱们再去县里可就要麻烦大姐招待了。” 大丫脸上一红,随后斥了一句:“胡说什么呢?八字还没一撇呢,叫什么姐夫?” “嘿嘿,李家人都留下吃饭了,说明这件婚事就成了,他可是比你大了五岁,肯定着急结婚,那大姐的婚事还能远吗?” 大丫抿了抿唇,她总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城里人都这么不挑的吗? 李富贵长的不差,又有一份好工作,怎么会看上她呢? 宁月不管两姐妹的笑闹,快速的解决了饭后叫了一声大丫,“这两天家里又攒了不少的松茸,正好你的亲事也谈的差不多了,明儿你跟我一起进城,买些结婚用的东西,下晌记得跟大队长请个假。” 大丫没想到小姑这个时候就想着给她准备嫁妆了,“小姑,这,是不是早了点儿?” 一听说结婚啊嫁妆的,她心里就不踏实,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早晚都有这一遭,正好我明天就要进城卖东西,两人一起还有个伴儿,要你自己去你能找到地儿吗?” 大丫:……并不能,从小到大她也就去过两次县城,而且两次进城的经历都不怎么好,自己去,还真可能找不到地儿。 “那,那就听小姑的。” 二丫忍不住撇嘴,大姐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姑上赶着带她去城里她还推辞,她想去还去不成呢。 似乎是听到了二丫的心声,宁月冲着一群小萝卜头道:“你们都好好干活,多帮家里做事,好好学习,等到忙完秋收,地里没活计了,小姑就带着你们所有人去县城玩一回。” 厨房里立刻传出一阵欢呼声,四岁的三泉举着手,“小姑,那你能带我们去看电影吗?我听说城里的电影可好看了……” 宁月点头:“能,只要你们听话,我就带你们去看电影。” 厨房里又是一阵欢呼声。 李家人吃过午饭没多待就离开了。 李媒婆就是隔壁生产队的,没一会儿就和李家三口分开了,等她走后,李富贵骑着车子和后座上的亲妈说起了闲话,“妈,你看到杜家那个老闺女了吧?长得可比那个大丫好看多了。” 他妈忍不住撇嘴:“长得好看有什么用?我可是打听了,那丫头在他们生产队的名声可不怎么好,又馋又懒,我可不想找个祖宗回来。 而且大丫的长相也不差,能干,人也老实,这样的人才不会那么多的小心思。” 像她儿子原来娶的那个不就是长得好吗?结果刚知道儿子不能生就和儿子离了。 李富贵心里也明白,毕竟这是他们一家三口早就商量好的,长得好的养不住,只能在乡下找个老实能干的,到时有人在家里照顾父母,就算知道他身体有问题也不敢起刺儿。 李父也开口道:“反正咱们一家两个正式工,你妈也不闲着,多添一口人也不至于养不起,大丫没工作正好,省得她见了世面心野了。 万一将来大丫知道你的身体不行,她也不敢提离婚。到时你们就干脆领养一个孩子,总得有人给你养老送终的。” 一提起自己的身体问题,李富贵就拉长了一张脸,事关男人尊严,每回提起这件事他就郁闷的不行。 李母知道这是儿子的心结,赶紧转移了话题,“你和大丫的亲事基本就定下来了,答应给她的一辆自行车得想办法买回来,可是这票不好弄啊。” 李富贵不屑的道:“家里本就有两辆自行车,还买什么买?结婚前把车子送过去就行了,到时她肯定骑回来。 还有家具,我们那屋的家具本就八成新,再买也没地方放,还浪费钱。” 李父听后有所迟疑:“这是不是有些不妥,彩礼是咱们这边答应给的,都用旧的不合适吧?” 李母哼道:“有什么不妥的?就那些泥腿,他们知道什么啊? 一个生产队都没几辆自行车,有的骑就不错了。 不行就让富贵买些漆把车子重新油一遍,还不跟新的一样。 还是我儿子聪明。” 说着她看了眼老伴骑的那辆车子,那就是给原来的儿媳妇买的,两人离婚后,这车子也就留了下来。 因为家里人骑的精心,车子还有八成新,再重新刷一遍油漆,还真能成。 第95章 李父见老伴说的坚定,便没再开口,反正大丫不用上班,到时他照样骑着上下班。 这一家子算盘打得好,他们绝对没想到,很快他们家的家底就要被人扒干净了。 宁月在家里受宠,因此有一间独立的房间,明天进城是打着要卖松茸的借口,所以等教完侄子侄女们的功课后,她回屋关好门就进了空间。 这些日子采的松茸一直都被她放在空间里,这空间也是神奇,把植物放在有土的地方,它们就会自动扎根儿,放在与土隔绝的地方就能无限保鲜。 那天张大梅带着孙子孙女可是采了不少,加上她这些日子随手采的,足得有二十来斤,这个量绝对说不上少。 又到那新冒出来的河里看了看,里面的鱼貌似又长大了不少,而且还能看到不少的小鱼,这些鱼们繁殖的不错。 看来她还是要想个法子多增加一些河里的物种了,也不知道这条河能不能变得越来越大。 将松茸准备好,又看了眼黑土地里的作物,明明空间里的流速和外界是一样的,但植物就是长的超快,昨天种下去的种子,今天苗都长了半尺高了,估计长个十天八天的这庄稼就全能收了。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宁月让大丫去换衣服,她则回了房从空间中将松茸拿了出来。 张大梅悄悄把闺女叫去了一边,“你三嫂说李媒婆这张嘴不保险,你卖完蘑菇记得去打听打听李富贵的情况。 大丫怎么说也是我亲孙女儿,我可不想她掉进火坑里。” 宁月这才想起,三嫂和那李媒婆是一个生产队的,还提醒了张大梅李媒婆的人品可能不怎么样,这才是一家人的样子啊~ 三嫂这人平时看着比大嫂二嫂精明一些,可对家里这些人是绝对没坏心的。 娘两个也就说了几句话,她们没想到这话,正好被大丫听了去。 张大梅提醒完闺女后就催她赶紧走,宁月拿好装松茸的布袋子,带上大丫就出了门。 这次两人没骑自行车,而是准备坐车去。 这会儿已经进入五月了,地里的活计不重,队长就会让耿老头赶着车赚些“外快”,这种事儿每个生产队都有,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宁月带着大丫到村头的时候,果然看到了队上的马车,赶车的正是耿老头。 耿老头和老伴生了两个孩子,大儿子早年参军,失踪了,解放都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半点消息,小儿子后来也参了军,在边境自卫战中牺牲了,老伴儿听到噩耗一病不起没过俩月人就没了。 耿老头的左手受过一些伤,队上照顾军烈属,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赶马车的活计,这活计不累人,虽然工分不多,但也能养活他自己了。 “耿叔早哇。”宁月主动打呼。 耿老头板着张脸点头,眼中却是带着笑意:“你这是带着侄女进城啊?” “去趟收购站,顺便给家里添些东西。” 瞎话宁月是张嘴就来,没办法,她总不能说带着侄女去考察未来的侄女婿,或是给侄女置办嫁妆吧? 这时车上已经坐了几个妇女,见宁月过来,其中有一个立刻转开了头,嘴巴还嫌弃的撇了撇,“宁月,大丫,快来嫂子这儿坐,要是知道你们姑侄俩也进城我就叫你们一声了。” 大丫哎了一声,然后拉着宁月坐上了马车。 喊她的是隔壁的孙家大儿媳妇儿,因为住的近,对杜家的事比较了解,以前她不喜欢原主,很少会主动和原主说话,但这一个来月的时间,她可是看到了宁月的变化,因此态度变了好多。 至于撇嘴的那个,正是杜桃花的亲二嫂,两家自来就不对付,更是多少年都不曾走动过,也就杜桃花为了表现自己,总是有事没事往原主面前蹦跶了。 又等了一会儿,村里又出来了一对母女,马车上就坐满了,耿老头赶着马车就朝着城里而去。 车上的妇女也聊起了天,当然了,这些人说的最多的就是杜桃花。 “桃花的婚事是不是快定下来了?你婆婆真舍得把人嫁出去啊?” 杜二嫂得意的道:“我婆婆有什么舍不得的?我家小姑子孝顺,早就说了,就算是结婚了也不会忘了家里的养育之恩,不管走到哪儿,每个月都会给爹娘十块钱的孝敬钱,没钱就拿粮食抵。 我家桃花啊,孝顺着呢!” 说罢,她还向宁月的方向瞟了一眼,眼中满是炫耀! 宁月:……就,真挺好的! 果然,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杜桃花的好名声可是越来越盛了。 当初原主的奶奶过世,杜家两儿子分家,那时张大梅正怀着杜宁月,挺着个大肚子马上就要生产了,却被杜大力一家赶出了家门,除了他们一家子的铺盖外,连一斤粮食都没分给杜二民。 张大梅气急攻心,差点没把原主生在露天地上,还是当时的村长心中不忍将村里的老房借给他们一家暂住,原主刚生下来,一只野鸡落在了后院里,老爷子就是用这只野鸡给张大梅换来的粮食,才让老伴和闺女不至于饿死。 后来,老爷子带着三个儿子进城里给人扛活赚钱,这才让一家人活了下来。 所以,对于拿走杜桃花的系统,宁月是一点也不心虚的,她倒要看看,没了系统,杜桃花拿什么孝敬她的好爹妈,没了杜桃花这么个“福娃”,他们家的日子还能不能过得那么滋润? 可惜,今儿杜桃花怎么就没在车上呢?要不然,她“顺手”就能把事办了! 车上的妇女还在聒噪的夸着杜桃花,夸着杜大伯一家如何如何,大丫却是拉了拉宁月的衣角,然后朝杜二嫂的方向撇了撇嘴,惹得宁月一阵好笑。 她伸手摸向口袋,拿出一颗奶糖剥开糖纸直接塞到了侄女嘴里:“以后可不许这样了,像什么样子。” 大丫尝到了嘴里的甜味,享受的眯了眯眼睛,这奶糖咋就这么好吃呢?不过就是再好吃,以后她也不能撇嘴了,谁让小姑不喜欢呢! 第96章 “我听小姑的。” 宁月“啧”了一声,这孩子咋这么乖呢,上一辈子原主对不起她,这辈子,她一定要替原主好好补偿补偿她。 乖孩子就该有好报啊~ 二堂嫂还在夸着她家小姑子,眼神却是不时的往宁月的方向飘,“我们家桃花啊,那是真的有福气……” 宁月:……你家桃花有福气就有福气,你向我这边看什么? 大丫:……我小姑才是真的有福气,我家的腌鱼熏野鸡熏野兔都挂了一溜了,全是我小姑逮的,我们一家说一句了吗? 我们家还吃了好几回炖肥肉,我们说一句了吗?也就你们一家傻叉才会把这样的事整天挂在嘴边! “你们是不知道啊,十多斤的野兔啊,就那么生生的往我家桃花面前撞,还有那野鸡,直往我家桃花怀里扑。 前些日子她还采到一只这么大的人参,我和你们说啊,整整换了五十多块钱呢,我长这么大就没见过比我家桃花运气还好的人。” “哎,我和你们说啊,往我家给桃花保媒的实在太多了,知青,还有在城里上班吃商品粮的,还有一个当兵的,都是连长了,一个月光津贴就是这个数!” 说着她比划了一个八的手势,部队里,连长是拿十九级津贴,每个月确实是八十块。 边上的妇女立刻发出羡慕的声音,“天哪,这么多钱可不是得可着劲儿的花也花不完!” 这年头,物资匮乏,计划供应,就算你手里有钱也花不出去。 因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吃供应粮的,量都是有数,领粮的时候你拿着供应本儿去,按供应领东西,多一斤你都领不出来,这和有没有钱基本没什么关系。 当然了,这只是说通过正常渠道,非正常渠道那就不提了,只要你有钱,小心点儿,跑去黑市,什么都能买得到。 这时,有人问起桃花的那位大连长对象多大岁数,二堂嫂卡壳了一秒:“嘿,多大岁数也没用啊,我家桃花没看上,说是当兵的一年也见不上两回,除非随军,可她要是随了军就不能照顾家里,你们说这孩子是不是太孝顺了点儿?” 车上的人纷纷附和一定会去,倒是孙嫂子,从头到尾只是听,一声茬都没搭。 孙嫂子当然不会说话了,她正在心里琢磨宁月呢。 宁月没心情听杜桃花的八卦,脑子里想着以后要怎么做才能让家里的生活好一点,眼睛也一直在注意着自家大侄女,她的嘴一憋下来,她立刻就剥一颗糖塞侄女嘴里,大丫吃得美滋滋,她塞的也成就感十足。 孙嫂子觉得,这宁月丫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点,以前杜家有什么好东西无一例外,可全都得进她的嘴,哪里会有侄子侄女的份儿?今儿竟然舍得给大丫塞糖吃了! 光是天天上山割草,帮家里喂鸡喂猪,已经让她感觉挺意外的了,没想到宁月还能把装进自己兜里的吃食给侄女吃,这可真让她有些吃惊了! 马车哒哒哒的跑了一个来小时,终于进了城,因为早上起的早,马车走的也早,到了城里也才七点多钟,耿老头将停好,“十点半咱们就往回走,你们记得提前回来啊,过时不侯,赶不上车你们就只能走着回去了。” 妇人们呵呵笑着,买啥用得了那么长的时间,她们肯定能准时回来,宁月当着众人面儿率先付了两人的车钱:“叔,我们去的时间可能要长一些,到点儿要是回不来,您不用等。” 耿叔点头,宁月拉着大丫直奔毛纺厂家属楼。 周清文差不多也快出月子了,这会儿送一回松茸正合适。 “小姑,咱们这是要去哪儿?” “找个地儿先把松茸处理了,放心,小姑不会把你卖了的。” 大丫:“小姑就会开玩笑。” 这可是她亲小姑怎么会把她卖了呢? 毛纺厂家属楼在城西,巧的是,离李富贵家并不太远,这可是省了她们不少事。 有009指路,两人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安全到达了毛纺厂家属楼,当时周清文可是告诉了她家里的住址的,她便直接找了过去。 找到周清文说的那栋楼,上了四层,宁月敲响了东屋的房门。 大丫有些拘谨,一直跟在宁月身后。 门里有人出声:“来了来了,等等啊。” 声音并不高,只勉强能让外面的人听见,想来是怕惊着屋里的孩子。 很快门被打开了,开门的正是周清文的亲妈,她在医院见过的。 “您好,阿姨,又见面了。” 周清文的妈妈愣了一会儿就想起来了,“哦,你是那天,医院那个小姑娘!快进来,前两天我闺女还在念叨……” 念叨什么她没再说下去,这年头私下买卖东西是要被抓的,隔墙有耳啊。 宁月一听,心里就有数了,今天这些松茸看来是不愁卖了。 周清文的妈妈将两人让进屋里,赶紧将门关上,“坐坐坐,是不是又有松茸了?” 宁月点头:“不知道阿姨您想要多少,我还要去医院送一趟,对方要的有些多,给你们的份量就少了些……” 这时,周清文从屋里走了出来,“别呀,好不容易把你盼来了,可不能给得太少,不够我吃的。” 上次的那些松茸硬是被裘姨分去了五斤,她就只剩下了三斤,吃了几次也就没了。 宁月一见到她眼前顿时一亮:“清文姐,你气色真好,我记得你应该还有两天才坐完月子的吧,可你一点也不像是刚生完孩子的样子,连身材都恢复好了!” 周清文确实是红光满面,小腹也基本是平的,被她这么一说,她心中欢喜,对她拿来的松茸就更加的心动了。 “你可真会说话,不过你的松茸我想多要一些,你可别说没有啊。” 宁月皱了下眉,停了几秒才道:“实不相瞒,我这次只能匀给你一半的量,大约,十斤,多的我要给那边送去。” “别啊,这东西我吃的多,你一个月才来一次,这么点儿不够吃的。” 第97章 “我的姐,这可是好东西,谁能天天吃啊?而且买的太多你要怎么保存?” “这个你尽管放心,我要分出去一半,剩下的切片晾干慢慢吃。“ 宁月只得无奈的道:“好吧好吧,松茸不好采了,你刚生产完,我就多给你一点,大不了那边等我再采到直接送过去好了。” 周清文这下满意了,然后,然后她扒着宁月的布袋子,直接倒出来一大半,宁月一瞅有些傻眼:“我这儿还剩下这么点,还是小的,怎么给人送啊?” 周清文干脆将她袋子里的东西往自己那一堆一倒:“那你今天就不要给那边送了,我全要了,还是上次那个价,你这两天再采一些给对方不就行了吗?” 宁月:…… 从周家离开的时候,大丫的小脸激动的一直都是红的,就这么会儿的功夫小姑就赚了整整六十一块钱,还有十几斤的粮票,说小姑好吃懒做? 小姑的能耐他们想象不到! 要不是她要上工赚工分,她都想和小姑一起采松茸了,哪怕一天只找到半斤,一个月就是四十多块钱啊。 “想什么呢?” 大丫连忙回了神:“没,没想什么。” “那就走快点儿,咱们还有别的事儿呢。” 大丫这才想起,奶奶可是交代了小姑要去打听李富贵的情况,她脸上的血色迅速褪去,嘴唇紧咬,跟在宁月的身后加快了脚步。 两人走了十几分钟,便到了粮站家属院。 她也是真绝,为了速战速决,碰见几个在街上闲聊的大妈就开始飙起了演技。 “大妈,我和您打听一下,咱们这儿是不是粮站家属院啊?” 被问话的六十多岁的妇女点头:“是啊,你找人?” 宁月立刻哎哟了一声:“我们可算是找到地方了!咱们这儿是不是有位姓李的同志,在粮站上班的?” “我姐嫁到了城里,前些日子去领供应,结果供应本儿丢了,就是这位李同志给捡到的,还给我姐还了回去,他就留了个姓说自己姓李,看着年纪不算太大。 我姐想着,既然捡到了她的供应本儿肯定是在粮站工作的,她一定要谢谢这位李同志,这不就派我和侄女过来打听来了嘛!” 大丫:小姑什么时候有了个吃供应粮的姐姐?好吧,小姑这编瞎话的功夫真是张嘴就来! 几个大妈一听是好事儿立刻拉开了话匣子:“你说的是李富贵吧?要是在粮站上班的年轻的小子,那就是他了,不过他现在上班了,要到中午才能回来。” 他们这个家属院也不算大,只住了三十来户,姓李的也只有李富贵这一家。 宁月又问:“不知道他家里有没有人在,我们去他家里感谢也是一样的。” 她记得,李富贵和他爸都是正式工,李母为了儿子接了个临时工的活儿,负责打扫卫生,不过李母也没干多久,李富贵再婚后她就不干了,为了看住自动送上门的原主。 所以,李富贵家这时是肯定没人的。 “他家这会儿可没人,都去上班了,你去了也白去。” “咦?他媳妇儿也不在家吗?我们和他媳妇儿说也一样。” 一位大娘立刻撇嘴:“他那媳妇儿早离了,你往哪儿找他媳妇儿去?” 大丫一听脸色都白了,离了?那李富贵岂不是二婚?怪不得要到乡下找媳妇,竟然是个二婚头! “他媳妇儿也是倒霉,两口子结婚六年,一直没有孩子,所有人都以为是他媳妇儿不会生,富贵他妈可是没少骂人家是不会下蛋的母鸡。 结果去医院一检查,问题出在了富贵这里,这不,他媳妇儿一气之下就跟富贵离了婚!” 有位老太太遗憾的道:“嘿,这小子,再找媳妇儿可难了,不说别的光是这不能生一样,谁家闺女能受这个?” “那可不一定,听说这两天李家一直往乡下跑呢,农村那些重男轻女的,多给些彩礼,有的是人嫁!”另一个大妈十分不屑的道。 宁月听到这里,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了,她小心的打量了一眼大丫的表情,见她脸色难看,赶紧拉住了她的手。 大丫嘴皮子都颤抖了起来,一只手慌乱的抓住了宁月的衣角,结婚六年离的婚,那李富贵不可能是十六就结的婚,也就是说他今年绝对不可能才22岁,怪不得她觉得他有些面老呢。 对方隐瞒了不能生育的事,那他妈为了儿子的脸面,会不会把不能生的事赖在她头上? 想到如果不是奶奶让小姑特意过来打听李家的情况,她有可能被人骂一辈子是不会下蛋的母鸡,大丫整个人都不好了! 大丫可怜巴巴的看向宁月,语气虚弱的道:“姑,先回去吧,我有些不舒服。” 宁月拍拍她的手,随后看向几个闲聊的大娘表情有些诧异的道:“大娘,我觉得我可能找错人了,那位姓李的同志是有媳妇儿的,因为那天来还供应本儿的是两口子,,他看着有三十多岁了,你们说那位叫李富贵的已经离了婚,那就对不上了,毕竟这就是前几天的事。” 那几位大娘面面相觑,“那还真不是富贵,那
相关推荐:
邻家少妇
朝朝暮暮
爸爸,我要嫁给你
炼爱(np 骨科)
蛇行天下(H)
女儿红
[综漫] 成为叛逆咒术师后攻略了哥哥同期
大风水地师
将军男后(修改版)
流氓修仙之御女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