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二楼后座(校园 1V1) > 第29章

第29章

好啊?” 严巧珍笑着:“刚下锅就等不及了?找你哥玩去,再等会儿就能吃了。” 李想吞咽着口水,一步都舍不得离开。 小手在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果糖,拨开糖纸,伸着胳膊够到了严巧珍嘴边。 “妈,你吃!” 严巧珍躲了一下:“妈不爱吃甜的。” 李想却不肯放下,固执的举着手,严巧珍没办法,只能笑着含在了嘴里。 回头看向外面,李学军和李天明伯侄两个正蹲在大门口抽烟。 屋里的空间太小,一根烟半天都散不掉。 “你和我说的那个事,我想过了,咱们村那座山上的野物,前些年都给打的差不多了,你就是抓些兔子野鸡什么的,能卖几个钱,还得大老远的送来市里,不值当的。” 李天明刚要说话,就被李学军给拦下了。 “苇海和水库里的鱼,你小子甭惦记,那是犯错误的事,集体财产可不敢胡来,要是偷偷摸两条自家吃,倒是没什么,你学庆叔不能为了这个难为你,可你要是拿去卖,一旦被人给发现了,知不知道啥后果?” 李学军只想着全家人平平安安的,可不希望侄子为了赚钱,干那些犯忌讳的事。 虽说这一年多,那股子乱劲儿消停了不少,学校复课了,工厂也都恢复生产了,可他还是觉得不稳当,不知道什么时候,哪股风就会突然刮起来。 “大伯,要是村里卖呢?” 呃? 李学军一怔,没明白李天明的意思。 “我是说,如果以村里的名义,卖给钢厂,公对公,这样应该不犯错误吧?” 李家台子的地理位置,称得上是得天独厚,不但紧挨着山,村北头还有一片湖,方圆七八里,因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因此被当地人称作苇海。 刚解放,划分苇海归属的时候,好几个村都在争,最后还是李天明的爷爷,还有本家的几位老太爷在工作组的面前亮出了地契。 这件事才算是有了定论。 旧政府盖大印的地契又如何? 难道当年老百姓找旧政府买地花的钱,就不算钱啊? 再者说,李家全族言明,那片苇海的归属权已经交到了村里,属于李家台子的集体财产。 谁能不认? 就这么着,那片苇海最终归属了李家台子。 不但每年能靠着卖芦苇赚上一笔钱,苇海里面的鱼虾,也都能卖钱给村民们创收。 只不过,之前的鱼虾都是卖给县里的物资局,属于统购统筹,这么一来,价格上肯定要远比市面低。 可要是能…… “那是统购统销的物资,村里哪能说了算?” 李天明顿感无语,大伯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这胆量实在小了点儿。 “大伯,每年苇海里能打上多少鱼,县物资局的人谁知道?最近这几年,还弄个了定额,多打上来的,人家物资局根本不要,最后全都分给乡亲们了,我说的就是这部分!” 李学军这下直接听得愣住了,看着李天明,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侄子的变化怎么会这么大。 以前的李天明就是个踏踏实实的庄稼汉子,可现在…… “大伯,您觉得怎么样?” 李学军没立刻回答,而是在心里盘算了起来。 照李天明这么说的话,这件事还真的可以运作一下。 只要能定额完成县物资局的采购指标,多打出来的鱼,卖到钢铁厂,既能给村里增加一笔收入,还能解决钢铁厂的物资供应问题。 这属于一举两得。 他现在这个后勤处物资科科长的位置,别人都以为是个肥差,可实际上里面的苦,只有他最清楚。 国家现在对各种物资都施行统购统销,管控的非常严格,分配下来的定额是多少,就是多少。 剩下的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 就比如市肉联厂,每个季度给钢铁厂多少斤猪肉,多少斤下水,都是有定数的,饶是李学军磨破了嘴皮子,也别想多鼓捣出来一两肉。 可钢铁行业的一线工人干的都是重体力活,没有充足的营养,根本顶不住。 工人顶不住,产量怎么保障? 要知道海城钢铁厂可是市里的重点企业,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一旦计划产量无法完成,到时候上面就要层层追责。 别以为李学军管的是后勤,就没他的事,上个季度生产总结会的时候,就曾有人指出厂食堂的物资供应不充足,工人们缺少营养。 当时李学军可是挨了好一顿批,也就是他这些年在厂里的人缘不错,真要是有人死抓着不放,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没准就给他扣上一顶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坏分子的大帽子。 “有把握吗?我不是怕连累到我,是怕村里……” “没问题!” 李天明打着包票。 “这件事学庆叔肯定支持。” 他没敢说李学庆已经同意了,村里有电话,李学军一个电话挂过去,到时候就得穿帮。 “合着这事就是你一个人的主意,学庆还不知道呢?” 李天明又递过去一支烟,给李学军点上。 “您得先给我一个准信,然后我才好和学庆叔说,您也知道,学庆叔不服别人,就服您,您要说能干,他肯定没二话!” 李学军闻言,又好气又好笑。 “就算是能行,从李家台子到市里得走一百多里路,等鱼运过来,还不全都臭了!” 李学军已经被说动了,后勤物资供应有缺口,指望着物资局调配,工人们非得闹起来不可。 没办法,李学军只能安排所有后勤处物资科的人下乡采购,一两个鸡蛋不嫌少,三五只鸡不嫌多,就这么对付着。 如果真的像李天明说的那样,县物资局只要不管,这件事完全可以试着做起来。 “这您就别管了,我肯定有办法。” 来的路上,李天明就想好了。 家家户户都有洗澡的大木盆,盛满了水,把鱼放里面,天黑出发,赶着天亮前只要能到市里,就能保障鱼是新鲜的。 不过这么一来,运输量就有限了,毕竟大木盆太占地方。 “大伯,我们要是第一次能把鱼运过来,您能不能答应我两件事。” “还两件,你先说了我听听!” “第一件事,到时候厂里用一些废钢板顶一部分鱼钱。” 李学军脱口而出:“哪有钢板是废……” 话说到一半,李学军就明白这小子在想什么了。 钢板是不是废的,那还不是厂领导的一句话嘛。 “还有一件。” “再有就是……鱼送过来的时候,我能不能往里面夹点儿私货!” 看看,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 “这才是你真正的目的吧?” 李天明忙道:“你可别冤枉我,我是真心实意的想给村里找一条财路,您也知道,咱们李家台子虽然比别的村日子好过一点儿,可也就那么回事,每年分红,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干一年,除了粮食,也就分个百八十块,能顶啥用,到了年根儿底下,孩子连身新衣服都没有,包饺子都不敢多搁肉,还有……” “你给我打住,跑我这儿哭穷来啦?我说你呢,你打算夹什么私货?” “苇海往东去,那片草甸子……” 李学军听着,真是彻底服了这个侄子。 李天明说的草甸子,并不是沼泽,而是一片同样长满了芦苇的水洼子,面积不大,但里面的东西也不少,每年还有成群的野鸭子在那里产卵。 按说是个好地方,可就因为传闻曾有人看见过阴兵过路,那里就成了一片禁区,平时只有不懂事的孩子跑进去捡野鸭蛋,回家以后也少不了挨上一顿胖揍。 “你不怕?” “我怕啥啊!” 连重生这种事都发生在他的身上,现在的李天明称得上是百无禁忌。 “你们爷俩先别说了,快过来吃饭!” 伯侄两个回头,五个小的已经坐在餐桌前眼巴巴的等着了,桌上摆着一碗红烧肉。 第二十三章 满载而归 “还是在家住一宿再走吧!天都黑了,我和你大伯也不放心!” 马车都套好了,严巧珍还在劝。 “大娘,等下回,下回我带着天亮他们一起来,到时候肯定在家住,今天不行,天亮他们几个在家,我实在不放心!” 夜里七点多,吃过晚饭,李天明准备连夜回村。 “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倔呢,大晚上的赶夜路,万一要是……” “行了,天亮、小蓉带着小五,我也不放心。” 李学军说着,把严巧珍收拾出来的“旧”衣服,放在了马车上。 说是旧衣服,可现在家家户户孩子多,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接着穿。 李学成家里6个孩子,除了老大天满年纪大一点儿,剩下几个岁数都差不多,上面哥哥替换下来的衣服,下面几个小的都等着呢。 李天明不想要,可严巧珍说什么也得让他带上。 大娘的一番心意,做侄子的也只能受着了。 “路不好走,千万留神!” “知道了!” 李天明答应一声,跳上了马车,手里的鞭子一挥,马车很快便走出了职工小区。 “天明和你说的那个事,没毛病吧?” 爷俩说的,严巧珍都听见了。 现在这年头,如论做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一不留神小辫子就落在别人的手里,她也怕出事。 “放心吧,天明这孩子行,心里有成算,我看往后他们这一辈,就数天明有出息!” 严巧珍听了,白了李学军一眼。 “咱天满就差了?” 李学成笑道:“天满老实,往后……遇事还得多和天明商量!” 严巧珍没再说什么。 “行了,晚上老娘你多照看着,我先走了!” 她在钢厂的医务室做护士,今天正好赶上她的夜班。 再说李天明这边,离开职工小区,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赶。 现在不像刚解放那几年,就算是走夜路也还是很安全的,没什么不长眼的跳出来找事。 出城的这段路有路灯,再往前大月亮底下,也能看得清路。 等赶回村里,已经是后半夜了。 刚进村支部的院子,门卫室就亮了灯。 “是天明吗?” 李学庆提着煤油灯走了出来。 “叔,是我!” “好小子,等天亮要是再不回来,我就得去宁固镇找你了!” 李学庆说着到了跟前,举着煤油灯上上下下的打量了一番。 “咋去了一整天?” 往年也都是李天明赶着马车去宁固镇拉盐,每次最多下午就能赶回来。 现在? 已经一点多了。 李学庆实在放心不下,连家都没回,一直在村支部守着,要是李天明还回不来,就打算走一趟宁固镇。 “叔,正好您在,有个事跟您商量一下。” 啥? 李学庆一愣,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被李天明拉着胳膊去了里面的一间屋子。 “啥事啊?非得今天说?这都几点了?明天还得上工……” “大好事!” 啥好事啊? 盐厂给的不是腌咸菜的粗盐,口袋里装的难道是金子? “还大好事呢,说说。” 李学庆点上一根烟,把烟盒和火柴递给了李天明。 “您猜我今天拉完盐,又去哪了?” “我哪猜的着。” 李学庆吧嗒吧嗒的抽着烟,早就困得不行了。 这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非常规律,不像后来,一个个的全都是夜猫子,甭管多大岁数,躺床上还得摆弄手机。 “我今天去了趟海城,找我大伯!” “学军哥?你找他……不会是又为了老杜家的事吧?” 杜家已经跟兴家坨的庞家过了礼,只等着秋收过后,庞家就要来迎亲了。 “您想哪去了,我和老杜家的事已经了结了,当着您的面说的,哪能再找后账。” “不是这个,还能有啥事?” 李天明也点上了一根烟。 “叔,我问您个事,去年县物资局从咱李家台子收了多少鱼虾?” “五千斤,你问这个干啥?” 李天明接着问道:“咱们打上来多少?” 每年秋收结束,紧接着就是割苇海里的芦苇,等将芦苇交上去,又要组织村民打鱼捞虾。 听李天明问起这个,李学庆就一阵火大。 去年全村忙活了大半个月,打上来六千多斤鱼虾,结果县物资局的人过来以后,说什么每年收购多少,都是有定量的,挑挑拣拣的弄走了五千斤。 至于剩下的,一部分分给了乡亲们,还有一部分放归苇海。 白受了多少辛苦。 “多了不要,少了还不行,这帮吃人饭不拉人屎的,脑袋瓜子一个个的真特么轴!

相关推荐: 高门美人   一梦三四年   被前男友骗婚以后[穿书]   莫求仙缘   重生之兄弟情深(肉)   三金影后是伪娘[娱乐圈]   切切(百合)   性感寡妇,在线发癫   毒瘤   我可爱妻子的编年史